省籍話題:從外省族群的結構分析談起

回應本題 自選底色↑ 返 回


台灣路人  於 2002/11/11 15:33
省籍話題:從外省族群的結構分析談起

===
我這篇貼文試圖從外省人族群結構特色出發,逐步說明所謂「省籍情結」這個問題的特性,與深藍兄的文章有共通之處,但是個人以為本文也有些自己的特色,請版主考慮不要以併欄方式處理之^_^。
我擬在此以提供連結的方式便利各位網友交互閱讀:推薦深藍兄批判性的大作:
坐困愁城? --- 談台灣的外省盆栽族群與其心態
===

一個所謂的「外省人」(父母均為外省籍),
台語說的極爛,卻是泛綠軍支持者,
算是外省族群持此種政治立場的少數。
根據自身的經驗,一直認為「省籍情節」,是可以理性澄清的問題。

與媒體對抗一欄在討論「卜大中」貼文的回應中,
胖胖腳提到范雲的研究很有意思:
====
>>族群其實可以做的地方很多,不只是媒體而已。
像范雲最近是把族群的議題和性別合起來做,她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以教育成就來說,最高的是外省女性,接下來分別是外省男性、本省男性、本省女性,等於說外省和本省女性的落差是非常大的。對照在政壇的從政女性,就是如李慶安、秦麗仿、陳文茜、李永萍這一類所謂「高格調」和王雪峰、邱議瑩、顏聖冠這些家族政治勢力延伸的對比,甚至是和游月霞這一類來對比。如何解釋這種現象?因為本省人教育資源不足,加上傳統重男輕女的觀念,所以只能把教育資源投注在男生身上?外省人因為逃難,宗族的關係在台灣重新洗排,所以以往重男輕女的宗族觀念在台灣打破?還是另有原因?大家不妨對照自己的經驗想想看,非常有趣(胖胖腳:哈哈∼我從小我阿姨就告誡過,長大絕對不能娶外省女生,不然會淪落到幫老婆洗內褲的下場...:P)
====

讓我忍不住想也發表一下淺見,
個人認為,在台灣,所謂的「省籍情結」,
起源不是單純的同一國家間不同地區族群間「地方意識」上的衝突,
而是「(少數)統治者與(多數)被統治者意識」的衝突。
有趣的是,隨著台灣政經社會環境的變化,今日的「省籍情結」與昔日的「省籍情結」似乎存在著微妙的變化。

本文將從「外省人」族群的結構分析出發,慢慢談從「外省人」與「本省人」到「外省族群」與「閩、客原住民各族群」中間的觀點轉變,
希望試著對於台灣的「省籍情節」問題做一的個初步整理:
---------------------------------


一、「外省人」族群結構的特色

要瞭解「外省人」,首先應注意其族群結構的特色:這是1949年時中國經過篩選、濃縮過的一群人。根據個人經驗與觀察,「外省人」主要由1949年當時中國的三種階層所構成:

1、統治階層:國民黨的文武權貴、與支持國民黨的名商大賈

2、輔佐階層:支持國民黨的文武職公務員與反共知識份子(不一定親國民黨,但反共,這些人部分後來與台灣民主運動合流)

3、平民階層:士兵及中國城市平民

1949年來台的「外省人」,絕大多數是「國民黨政府成員及其支持者」。不管在主觀上如何不願意承認失敗,但事實是,一般中國人民唾棄了國民黨政府,支持中國共產黨將之推翻。這個失敗的中國政府成員、支持者與部分不支持國民黨但立場反共者、隨軍隊移動的士兵、平民,在極短時間內逃難遷移來台定居,基本上,是政治意識型態同質性極高的一群人:支持蔣介石、支持國民黨(甚至與國民黨共生)、反對共產黨;且情感上充滿挫敗、傷痛、驚慌、茫然與恐懼。這些人的社會階層多數為士(文教公務員)、軍、商,而農民、工人的比例低(即使有也是被拉夫等因素加入軍隊),中低階層的女性比例亦低(中低階層的丈夫無力攜眷來台)。

外省人與原居住地區的宗族關係斷裂。在國民黨的組織與安排下,以眷村、社區(例如老國代老立委的社區)組合成新的一個類似宗族的關係。其生存依靠,基本上係共同依附著國民黨統治集團,以蔣介石為大家長,彼此間藉由同事、鄰居、交友、通婚、互助、競爭,重新在台灣組成一個新的群體:「外省人」。
「外省人」這個新的身分概念提供了原本來自於中國各地分散的人群不同於「X省人」的分類方式,凝聚其認同的力量,提供了因逃難而失去的安全感,國民黨透過「反共復國」的口號,為外省人建構一種光榮的使命感:「我們(我者)是中國正統的代表」、「中國的未來就靠我們了」,鼓勵外省人為了國家(中華民國)要「不分省籍(不管你的原籍)」團結在一起,支持蔣介石政府。這種作法,基本上成功的消弭了中國各省間原本存在的「省籍情結」,為蔣家王朝與國民黨政權在台灣的延續奠定了基礎。

外省人的家庭型態依照上述三個階層來觀察,可以歸納成三種主要類型:

(一)統治或上層社會的家庭

這個階層的人,基本上在1949年以前的中國即是權貴,離開中國時本就享有較大的特權,有能力帶出大批家眷,宗族親戚關係保持得會比較完整,親友能夠來台灣的,幾乎都來了,在台灣基本上也會保有其家庭基本的規模與型態,自成一格。他們的政經實力也足以繼續延續其「尊貴」的姿態。例如,某知名同志作家兼節目主持人蔡先生曾提到,小時坐著私家車上學,被教導不可以跟一般的「野孩子」玩,而平日來家裡交遊的叔叔伯伯,也常都是上層社會的老朋友。這種大戶的階級優越意識,並不是源於各省差距的「省籍情結」,本質上是「階級意識」,因為,即便是在中國原居地,這些人也是完全瞧不起中國當地的平民百姓,並非特別針對台灣平民加以歧視。這個階層的人對於平民原則上是不信任的,對於「民主」不瞭解、不認同,遇到庶民階級崛起,心理會有排斥與不安,由於曾經面對中國共產黨代表工農階級革命的震撼,平民得到政治權力,意味著威脅他們的政經特權,因此對於台灣民主化、本土化的反對,往往是強烈混合著階級利益衝突的情緒,類似歐陸「貴族」階級對於民主革命的情結。

(二)眷村家庭

眷村居住的多是輔佐階層,在中國時是一般文武公務員或中產階級,並沒有太大的特權,逃難時除了保自身以外,頂多帶出一兩個親人,這些人與原本的宗族關係幾乎脫節,必須在台灣重建其人際網絡,建立失去的安全感。最主要的途徑是經由眷村的社區互動。眷村中,家庭與家庭之間是一種緊密互助又競爭的合作關係(互助:大家都是逃難出來的,要彼此幫助;競爭:鄰居常常就是同袍同事,不僅事業上有競爭性,兒女教育成就間也有競爭性)。這種關係與世居台灣的本省族群(閩、客、原住民)相較甚為有特色,外省人居住眷村由於生活資源有限,沒有深入本土的人脈與固定必須繼承的祖業,因此其子女除了讀書外,能夠選擇的職業通常與軍職有密切關連:演藝(政戰、藝工隊)、記者(政戰、戰士報)及公務員等為主,再不然只好當外省掛幫派兄弟(與情治系統合作)。這些人失去了其原本宗族關係中的族長,情感轉移到蔣介石身上,將蔣氏父子視為其父系最高家長,任何折辱蔣介石的言行,都會與「污辱尊長」同視,連動家族式同仇敵慨的情緒。工作認同感也與前述感情連結,國民黨政府慷慨的給予這些人各種優待(免稅、各種福利),在經濟生活上將這個階層的外省人與台灣的社會變遷隔離開來,不管是台灣經歷的土地改革、白色恐怖等造成台灣社會極大衝擊的事件,這些人基本上感受極淺,甚或本身就是負責推動這些政策的人,因此看法與一般本省籍的平民南轅北轍。這種現象在軍、警、情治系統的工作領域中最為明顯,在教育系統中亦很常見。台灣民主化過程中,此一階層的人受制於工作與居住環境國民黨勢力的掌控,很少有機會參與民主改革的工作,當過去的「黨外人士」衝撞舊體制、挑戰國民黨與蔣家權威時,一併檢討了此一階層過去認同對象、工作內容與所受待遇,使得這一階層的外省人感受到台灣本土力量的「威脅」,連帶的心理產生不安全與抗拒感。

(三)士兵平民階層。

通常這個階層才是中國廣大百姓的一部分,在中國時就是被壓迫的一群,許多老榮民根本就是非自願被拉夫來台灣的,孤家寡人,身無分文,仰賴國民黨政府施小惠救濟,其生計必須與台灣本地百姓打成一片,方有充分營生的可能。這部分的人幾乎都與本省弱勢族群通婚,因為本省的社會階層未經破壞,由上層到下層分布完整,這些原本處於中國中下階層的人,在外省族群中找不到同階層的異性(因為同階層的異性無力逃離中國),而前述外省另外兩階層的異性因社會地位不同通常不會與之通婚,便只得選擇台灣本地同階層弱勢女子結為連理,組成家庭。這些老榮民來台很多都是身不由己,與國民黨之間本是主僕家丁的關係,本不在理念上反共,而是基於傳統中國為主盡忠的想法而效命,將蔣介石視為終生之主。即使是因為國民黨拉夫或強使離鄉來台,造成其人生混亂崩解,但維繫其自認沒有白活的認知仍是「我這一生都是為了國家」,但這些老榮民心中的「國家」是什麼?其實指的是「先總統蔣公帶領之下由國民黨統治的中華民國」,因為這是他一生的「主子」,類似於中國帝王時代的「家國」觀念,而不是由國民全體組成共同體的現代「國家」觀念。許多人對於侮辱「先總統蔣公」、「國民黨」的一切,情緒上會燃起「護主」之情,激動的要拼命。此一階層的外省人經濟上為弱勢,仰賴國民黨提供的救助(津貼、醫療資源等),不瞭解現代民主法治國家「權利」的概念,對於民主運動並不關心,重視的「感情」的聯繫,自年輕時起期待的就是有朝一日能打回大陸去歸鄉(因為所有的親族都在中國),這是一生的夢想。因此這些人關注重點常常是在「蔣公」是否被污辱?「國民黨」是否被攻訐?「中國」何時才能統一?其他事項並非其關注的重點。

外省族群中,除了統治階層以外的另外兩個階層,由於父親本身掌握的資源相當有限(僅為一介書生、公務員或榮民,祖傳家業都在中國),因此其權威缺乏經濟實力的基礎,對子女的控制力相對會比較低,由於幾乎完全沒有祖業,便鼓勵小孩子朝自己的興趣發展(影視歌星、空姐、選美),只要不違反政治上的意識型態,並沒有什麼親族妯娌之間的約束力(因為常常沒有什麼其他的親戚),由於沒有整個完整宗族的約束,加上鄰里關係直接單純,鄰居親戚子女間學業與表現上的競爭,刺激外省小孩從小被期待外向、亮眼、勇於表現,以使父母在同事鄰居之間得以榮耀(例如:我家小雁上電視了!我家小敏去當歌星了!我家小華當了空姐!),但萬不可以挑戰政治權威(會造成父母在同事間抬不起頭,甚至影響仕途等),也不鼓勵過於在人文學科上深思明辨(有走入政治歧途的危險)。最理想穩健的是成為不碰意識型態的科技人才,能夠留美原走高飛(基本上仍然不相信台灣可以長存),或是進入國民黨體系的公教人員(退而求其次,比較穩定)。所以,要小孩「好好讀書(特別是數理方面的領域)」是外省家庭關心的重點。未來選擇的行業,多與前述媒體(包括影歌星中的ABC,因為其父母是外省籍赴美的移民)、理工科技、公、教、軍界為主,因此這些領域中的外省人比例,相較於工、商、農高出非常多。由於從小勇於表現的價值觀與訓練加上同事間意識型態相近的提攜,更在這些工作領域中逐漸取得了具有影響力的地位。(未完待續)


NO:1724_1
終國  於 2002/11/11 20:02
Re:省籍話題:從外省族群的結構分析談起

文太長無暇看,所謂外省人,包括我女友,
就是選舉時一定不選台灣人就對了,幹!

反倒是本省人沒有省籍情節!


NO:1724_2
TR  於 2002/11/11 20:47
Re:省籍話題:從外省族群的結構分析談起

此欄對於新台灣族群的結構描述的很貼切.待續集.


To:終國  
此欄與投票有關嗎???切.


NO:1724_3
河馬Simpson  於 2002/11/11 22:02
Re:省籍話題:從外省族群的結構分析談起

您的觀察和體會,真是於我心有戚戚焉.
期待您的巨著.

NO:1724_5
Tai-oan-lang  於 2002/11/11 22:43
Re:省籍話題:從外省族群的結構分析談起

認同台灣的叫〝新住民〞
不認同台灣的叫〝在台中國人〞或〝在台支那人〞

NO:1724_6
矮黑人  於 2002/11/11 22:47
Re:省籍話題:從外省族群的結構分析談起

外國人嘛

NO:1724_7
spglein  於 2002/11/11 23:25
Re:省籍話題:從外省族群的結構分析談起

能深入探析特殊族群,瞭解其在於社會主流融合的問題
進而協助其融合歸化是今世各個文化主體的重要功課。
當今德國社會面對外來移民及其第二代不能融化於社會主流
而造成的德國人排外問題也是類似的問題,德國社會
累積的功課作不完作不好;臺灣,加油把這份不比德國人那份
複雜的功課作好!

請不要謾罵外省人,大家知道越來越多外省人
認同臺灣,跟臺灣人合作打拼;當然這些外省人
也早就自覺為臺灣人了;剩下的外省人加油!
該是覺醒的時候了!


NO:1724_8
jumbo  於 2002/11/12 00:32
Re:省籍話題:從外省族群的結構分析談起

spglein  於 2002/11/11 23:25
Re:省籍話題:從外省族群的結構分析談起

>請不要謾罵外省人,大家知道越來越多外省人
認同臺灣,跟臺灣人合作打拼;當然這些外省人
也早就自覺為臺灣人了;剩下的外省人加油!
該是覺醒的時候了!

認同spglein所說的
本人是台灣人,也就是跟大家一樣是講台語,說「幹XX!」字的台灣人
台灣沒有本錢做族群分裂的運動,也要沒有本錢讓芋仔蕃薯間的仇視和對抗繼續存在
台灣的二造鬥爭由早期的社會開始排斥,到最近十年間淪為政黨權利之鬥爭籌碼
政黨利用挑動種族分裂仇視來獲得支持者本就是不應該的事
不該是任何黨派應有的行為
個人認為無論執政或在野黨都必須負最大責任
但負最大責任不是要執政黨下臺,也不是要在野黨切腹自殺
而是彼此寬容諒解,互相體諒立場
真正的敵人不在島內,而在對岸
對岸才是真正的敵人,對岸時時刻刻指想要併吞台灣
當然外省人及本省人的想法多少會有差異
但如果政黨不利用省籍情結來挑動族群對立,並營造出團結氣氛
外省人與本省人也不會有衝突,外省人也會漸漸認同台灣
這才是政黨間應該要有的默契,而不是只是為了爭奪權位而互相殘殺
這樣只會消耗台灣國力,讓台灣競爭力漸漸消退
到最後只得淪為一國二制之下場
如果台灣人能更有肚量的包容外省人,外省人會更認同台灣人並認同台灣這塊土地
雖然以上所說的都是了無新意的話,但卻是台灣真正最需要最實在的東西


NO:1724_9
yl  於 2002/11/12 01:03
Re:省籍話題:從外省族群的結構分析談起

You can have all the theories in the world to describe the ethnic groups and their political inclination. It is fine for the ivory tower meditation. What we really need is, how to solve the problem.
The platitude like, 如果台灣人能更有肚量的包容外省人,外省人會更認同台灣人並認同台灣這塊土地 only shows the speakers naivety and ignorance of history (or unspeakable motives, which I do not want to speculate!? I would like to ask how can Taiwanese be more tolerant? Let them, the group of people who think they are superior to the Taiwanese, keep riding on our backs?

NO:1724_10
SIRIUS  於 2002/11/12 02:31
Re:省籍話題:從外省族群的結構分析談起

看了台灣路人的省籍結構的文章!

基本上我都同意!

但,不干台灣人的事!

那些是外省族群的歷史、文化背景,不是台灣人民可以控制的,更不是台灣人的責任;當外省族群的行為危及台灣的生存,傷害到其它三大族群時,不能以其結構為理由。

你們在傷害我們!!

因為我們的結構是如何如何,所以被我們傷害就得認了,這像話嗎?

被你傷害的人提出控訴,卻以身世坎坷回之,這完全是糊模焦點,不是可能是法律人的嚴謹!

還是台灣法律己經接受,兒時受虐長大殺人無罪這種理由了?????


NO:1724_11
台龍  於 2002/11/12 02:35
Re:省籍話題:從外省族群的結構分析談起

SIRIUS兄,

講的好!!!

【那些是外省族群的歷史、文化背景,不是台灣人民可以控制的,更不是台灣人的責任;當外省族群的行為危及台灣的生存,傷害到其它三大族群時,不能以其結構為理由。

你們在傷害我們!!

因為我們的結構是如何如何,所以被我們傷害就得認了,這像話嗎?


NO:1724_12
台灣路人  於 2002/11/12 08:42
Re:省籍話題:從外省族群的結構分析談起

呵呵,SIRIUS,我還沒寫完你怎麼就說我要「合理化」這種種現象?

有點耐心吧?我知道你想主導省籍話題的焦慮,但是很抱歉,我不會被你打亂節奏。

終國、台龍兄,你們講得都沒錯,該對我有點信心才對喔,^_^。

我相信我的文章,不管是本省人、外省人、統派、獨派只要耐心看完,該都有所贊同。

也請大家多多指教!

======
二、「外省人」與「本省人」

「外省人」與「本省人(台灣人)」概念的相對立,是一個很有趣的事情。這兩個概念要對立起來,基本上是在國民黨建構的一個中國(中華民國)的前提下,暗示了以下幾件事:

1、台灣是中國的一個省(所以才有本省與外省)
2、中華民國1949年以後的法統依據:外省人(代表了中國各省人濃縮版)+本省人(台灣人)=全中國
3、外省人人數雖少,但是是「中國各省的濃縮版」,所以「代表性」大於本省人。(試圖合理化少數統治的不公平現象)

我們應該注意,在上述的結構中,「本省人」是一個常數,不管誰執政,都是代表台灣,但是「外省人」則是一個變數,如果代表「外省人」的國民黨政權一旦失勢,例如:中國共產黨打敗了國民黨,結果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各省+「台灣省」=一個新中國。或是台灣獨立運動者推翻了國民黨,結果是「台灣省」=台灣國;「本省人」=台灣國民,這兩種情形,「外省人」都會立刻失去了其認同的對象。為了防止這種情形發生,如將時光倒轉回到1949年,我們可以發現國民政府從中國帶來了整個統治階層,以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凍結了憲法,阻止了台籍人士經由選舉凝聚民意支持的可能性。中華民國政府失去的中國全國人民在概念上被濃縮成「外省人」,而台灣人則是不分族群為「本省人」,既可以區隔,又有同屬一國、省分不同的意義。當你反覆使用這兩個概念時,其實,就是不知不覺使用了國民黨預先架構好的思維模式。

隨著國民政府來台灣的「一般外省人」當然並沒想到這許多,也沒有認識到「台灣」是一個與中國文化差距非常大的地方,從來沒有以「移民」的觀點來看待此次遷徙。外省人無法體會本省人過去半世紀以來是日本國的國民(就像現在美籍華人一樣,國籍上是美國人,文化上深受美國影響),即使心理上自認是「中國人」,但他們想像中的「中國」與實際「中國」可謂是「天差地別」。228事件後,讓多數本省人發現自己在本以為是「祖國同胞」的中國人的眼裡是親日的「外人」,中國政府不僅效率與能力不如日本政府,且殺起本省人竟然是一點也不手軟,本省人漸意識到自己其實是「一群不斷被殖民的人」,如果不能夠建立代表自己的主權政府,將永遠無法跳脫「眾人欺、眾人騎、沒人疼」的處境(侯孝賢「悲情城市」陳松勇戲中語,此部片子我反覆看了三次,是我台灣意識的起源之一)。當時,一般的外省平民卻懷抱著大家都是「同胞」的想法遷移來台,在政治風聲鶴唳的環境下,並沒有機會去體驗本省人實際的處境,更無法從本省人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只能默默感受到一種不友善的氣氛,一般外省人便將之粗糙簡單的歸因於本省人有「省籍情結」,而不曾反思「外省族群」其實是與集權的國民黨政府共生的「外人」,進入人家本省人的地方,在國民黨政府「台灣是中國一部分」的宣傳與刻意淡化台灣的特殊性下,外省族群沒有「易地而處」的機會,因此沒有想到應該自問:是否尊重在地主人的想法?是否虛心彌補對於本省人而言代表「中國」的中華民國政府對本省人帶來的傷害?(這段描述,其實可以類推到問號的貼文中的今日中國新娘對於台灣到底是不是「外國」的觀感)

1949年時如果有民主選舉,網友SIRIUS鼓吹的「本省人投票給本省人;外省人投票給外省人」的口號是有絕對用的!因為,當時絕大多數的「本省人」是被幾乎完全排除在統治與輔佐階層以外,所以必然可以清楚的意識到本省人正遭受「外省人少數統治」的不合理與不公平性,進而凝聚在「本省人」這個概念底下。國民黨也意識到這種情形,為了穩定其統治基礎,除了高壓統治外,開始尋找台籍有力人士與之合作,並逐步透過教育與公務員考選制度等篩選本省人進入輔佐階層,以我們都是中國人(代表全中國的中華民國)展開同化工作。能夠進入分享輔佐階層的台籍人士,幾乎都經過思想篩選或以教育系統與考試題目中的意識型態科目過濾,制度化的廣泛尋找認同國民黨政權的台籍人才(如果意識型態上不能為國民黨所用,多數不會積極參與當時以國父思想等為主科的公職考試,錄取率相對降低),「本省人」如果不能或不願參與國民黨政府的統治或輔佐階層,便只好從事工商務農或往海外從事反對運動,台灣統治與輔佐統治的階層遂長期為外省籍主導與穩定的以意識型態壟斷。外省族群以這兩個階層為基礎,逐步同化進入到前述階級的台籍人士,並且透過全國的教育系統將「認同」與「意識型態」「向下扎根」,漸漸形成今日「不分省籍」的泛藍支持者的規模。經過了長期大規模的同化,本省人的「統治者與被統治者對立」的情結得以舒緩。我們可以逐漸發現「本省人比較沒有省籍情結」(因為根據歷次選舉統計,本省人會支持外省籍的候選人,但外省人相對而言傾向將選票集中給外省籍的候選人),這種情形,或許正是因為:

「省籍情結」在本省人的一方,主要是源於「被統治者的不平感」,而並不全然是族群意識(別忘了,「本省人」不是一個真正的「族群」。其中的閩、客、原住民才是「族群」)。

這種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階級意識,經由「本省人逐漸加入了外省人的統治團體」獲得舒緩。造成「本省人」不在能作為一個嚴謹的族群概念,也沒有族群動員的效果。

但是,外省人「省籍情結」是源於「少數統治者的焦慮感」,這種少數統治的焦慮感與族群意識充分結合(因為外省人族群中,各省人之間的人數太少,不足以各自維持有規模的族群,因此認同上完全是與「外省人」這個族群結合)

外省人在國民黨控制下少有加入本省人的團體以認同其民主理念的機會,多數的外省人亦無由緩解其焦慮。

如前所述,國民政府來台之初,「外省人」與「本省人」基本上是截然的意識型態對立,「省籍情結」代表的正是統治者與被統治者意識的情節(因此1949年時以本省、外省區別政治立場,大抵絕對不會有錯),中華民國政府是台灣以外來的政權(李前總統登輝所說的「外來政權」,跟台灣本土欠缺關連),這個政府不論是意識型態或是政治制度,都是「本省人」陌生且無法充分參與的(為了維持「法統」,國會不改選,不曾得到本省人民的認可),但隨著有系統的同化,本省籍的人士經由篩選進入由外省籍壟斷的統治階層與輔佐階層(主要是國民黨務與行政系統),與外省族群合流的本省人一同分享統治階級與輔佐階級的利益,緩解了「被統治者的不平感」,便開始認同外省人的價值觀,本省人的族群認同逐漸回歸原有的族群(如閩、客、原住民族),不再凝聚在「本省人」的意識之下。

我們必須注意到:所謂省籍情結似乎並不全然是以「族群意識」為核心,而是因統治與被統治者的階級對立意識而發展。這說明了為何網友SIRIUS鼓吹的「本省人投本省人;外省人投外省人」的口號在今日的選戰中少有作用,因為認同泛藍系統的所謂「本省人」,已有相當大比例是進入輔佐階層與外省人一同分享統治權力,民主化以後,更進而進入統治階層,「本省人」的被統治者的不平感一旦獲得抒解,「本省人」這個概念作為族群意識並不強烈(其實更精確的說,傾向於認同原來的族群,如閩客原住民,而不是「本省人」)本省人本身嚴格說不是一個族群概念,所以這種口號本身沒有「族群動員」應有的作用。SIRIUS不察這一點,以為別人反對他提出的投票論是因為那些人都是「外省人」的緣故,其實是他缺乏對於台灣的觀察,沒有掌握到台灣省籍問題的核心,這種不周延的想法,即使再開幾百欄,到最後也還是白忙一場。

「外省人」如前所述則是一個「族群」,這個族群在國民黨的控制下從來沒有機會真正與本省各族群充分交流。為了維持缺乏台灣民意基礎的國民黨政府,外省族群自始被當作是穩定其政權、與該政權共生的籌碼,眷村社區的竹籬笆始終將大部分外省人的生活圈隔絕在台灣本土社會以外,避免外省族群被本省人同化而失去以蔣介石為中心建構起來的一種類似宗族關係團體的性質,「國民黨」對於外省族群而言,不僅是一政黨,更被建構成身分認同的對象,認同國民黨等於認同中華民國,讓外省族群在台灣這個「異地」(這是專指剛來台的外省第一、二代言)可找到自我存在的「正當性」,即使這種「正當性」,無法經得起理性(如民主理論)的檢驗,但感情的層面上填補了歷經家破人亡的空虛與悲傷。一般外省人看到加入國民黨的「本省人」竟然沒有把「外省人」當「外人」,在感情上覺得溫暖,也以此自我肯定「我們外省人確實對於本省人有貢獻(如帶來黃金、人才等)」、「只要跟我們一樣自認是中國人的本省人就不會排斥我們(外省人)」。

這種封閉的看法,使外省族群沒有機會真正從本省人歷史經驗的角度看待這種所謂的「外省人的貢獻」,其實有相當大的部分,恰恰是彌補中華民國政府接收台灣後將台灣捲入當時中國經濟風暴造成的凋弊(原本台灣經濟條件並未那麼差),以及228事件中大量消滅台籍菁英的空缺(台灣原本也有許多非常優秀的人才)。而本省人的「支持」,其實並不在於是否自認為「中國人」,而跟台灣這塊土地上殖民政權更迭有更密切的關係。本省人始終都被殖民性質的政府統治,若不在一定程度上與殖民政府合作,其地位將更為不堪,所以其性格不羈中帶有務實,反抗中帶有節制。「支持」是務實與國民黨控制力的一種表現,並非歷史感情上完全沒有任何差距的契合。一個集權政府很難讓本省人(台灣人)完全服從,但是本省人(台灣人)也不太會以過度瘋狂的方式製造毀滅式的暴亂。加入外省統治階層的本省人開始用外省人的角度理解了外省族群流離的苦難,但外省族群卻始終被「制度性(媒體、眷村)」的隔絕在不願加入國民政府的本省人族群之外,無法理解深植於本土的「台灣主體意識」。

「台灣主體的意識」是威脅國民黨統治集團的敵人,因為有「台灣主體意識」的人即使不積極主張建國,也絕對要求民主的制度,這對國民黨言,恰恰是摧毀其「法統」假說的因子,所以國民黨政府與「反共」一樣,長期利用國家機器污名化台灣本土意識,將之與少數、危險、封閉、反理性、水準低下、省籍情結等負面印象劃上等號,以「恐懼感」凝聚外省人,並迫使具有台灣本土意識的人反彈,再用媒體將之描繪成一群麻煩製造者,將「外省族群」與「具有台灣主體意識的本省族群」斷裂的更為嚴重。(未完待續)


NO:1724_13
love china  於 2002/11/12 09:27
Re:省籍話題:從外省族群的結構分析談起

基本上戰亂能逃難者.大多是有錢有勢者.
有錢.捲細軟.沒錢者逃難時去那兒找糧買糧填飽肚子.
有勢者.搭國家撤退的便車.
當然也有人根本不想逃.但這是少數人.我們談多數.普遍性.ok.
所以基本上.能跑來台灣的外省人.在中國大陸時就有一兩把刷子.
民國38年蔣介石帶大批人流浪到台灣.確實帶來一批有經驗行政官僚.
有行政經驗不等於有道德操守.(在此必須特別強調).
而外省人口的1%是知識份子.
今天的外省人在台灣橫行50年.依靠的就是這些知識份子的群帶關係.
壟斷台灣所有的特權.
大家別忘了.外省人中的土包子是什麼德行.
優秀只是少數外省人可以放聲大說.其他的外省人.(犬句)屎啦 !

NO:1724_14
台灣路人  於 2002/11/12 09:39
Re:省籍話題:從外省族群的結構分析談起

* * * * *

三、從「外省人」到「外省族群」

「外省人」是由與原本社群宗族斷裂成員組成的族群,極為缺乏安全感,行為上有在「理智」與「感情」之間擺盪的現象。威權時代,「中華民國」宛如國民黨家族的牌坊,團結在虛擬強人蔣介石的身邊,使整個族群有一種「風雨同舟」的悲壯感,「情感」上得以獲得撫慰,但是就實質而言,歷經了中國革命的震撼,「理智」告訴外省人:如果沒有老美,蔣介石政權是不堪一擊的。因此,外省族群對於美國有一種又羨豔、又不願承認自己必須依賴她的矛盾情感(情感上希望自己是不需要依賴別人的「中國人」)。外省族群的信心非常薄弱,熱中於將小孩送往美國,進而追求移民,即使過去國民黨主政時亦然,這是因為1949年慘敗逃難的恐懼,使大家情感上依附國民黨,但理智上並不真正相信台灣與國民黨政府實力的緣故。

隨著台灣逐漸民主化,「反攻大陸」神話已經變成了笑話,中華民國是否要本土化面臨了重大抉擇。如果兩千三百萬人不能凝聚成一個共同體,國家(nation)將無法維持,中華民國這個state恐將逐漸崩解。蔣經國在晚年做了一個重大的宣示「我也是台灣人」。我發現大多數的人沒有觀察到這句話其實是宣示「外省人」與「本省人」對立的時代逐漸結束,過去代表「中國各省濃縮版」的「外省人」,從原本與「本省人(台灣人)」一國對一省對位的概念,逐漸變成「外省族群」,與閩、客、原住民各族一樣的平等「族群」概念。(李敖之流自己吹噓如何洞察時事,對於蔣經國這個重大宣示的評語似乎只是:蔣經國講這句話很肉麻,在台灣出生的才是台灣人,向我兒子就是台灣人,我是東北人(哪一省我忘了)。李敖之流自稱史學家,但對於這歷史觀點的重大轉折,卻無法掌握)

大多數外省人理智上逐漸接受了自己是台灣兩千三百萬人一部分。這其實就是從將台灣兩千三百萬人當作是一個共同體的角度出發的觀點。這種融合代表了對於中華民國這個國家觀點的逐漸改變(從「大中國」朝向「台灣」演進)。「外省族群」多數人「理智」上認同「中華民國」是由兩千三百萬人組成的共同體,但是「感情」上仍附帶了這個共同體將來要融入「中國」的條件;而也約有百分之十左右的外省族群有了台灣本土意識,轉而能夠以台灣主體的歷史思維思考問題。(未完待續)


NO:1724_15
河馬Simpson  於 2002/11/12 16:53
Re:省籍話題:從外省族群的結構分析談起

再拍一次手,讓本欄回到最上,以增加點閱率.

NO:1724_16
OMK  於 2002/11/12 17:53
Re:省籍話題:從外省族群的結構分析談起

sirius怎麼不再發言了哩? 他的觀點都蠻勁爆的耶~
尤其是有關族群方面的話題, 他發揮得更淋漓盡致耶~

NO:1724_17
SIRIUS  於 2002/11/12 18:49
Re:省籍話題:從外省族群的結構分析談起

OMK:

最近趕稿忙,不太能常發表看法。

尤其是對這種模糊焦點的長文件,更沒有興趣;因為不論今天形成外省人行為的原因為何,不管怎麼去分析到什麼程度,都於事無助。

這是網虫手法裡比較高明的一種,動之以情來轉移目標,他們不能也不敢正面反駁外省人傷害台灣的事實,所以用這些温情手法讓焦點失焦。

大家想想,不管成因如何,傷害己然造成還在擴大中,分析這些歷史原因有幫助嗎?

先把傷口止住,停止外省人對台灣的傷害,四族共合後再來分析這些才有意義。

小心網虫!


NO:1724_18
Yari  於 2002/11/12 20:08
Re:省籍話題:從外省族群的結構分析談起

To yl:

Can I ask one quick question. you mentioned: the group of people who think they are superior to the Taiwanese. Does it include people who are so-called 外省人, cant speak good Taiwanese, lead normal lives and never got involved in politics? I just would like to know your opinion on this, thank you!


NO:1724_19
OMK  於 2002/11/12 20:14
Re:省籍話題:從外省族群的結構分析談起

嗯... 那代表開欄的是外省人嗎? 還是應該說很有可能?
否則像你所說的 >>不敢正面反駁外省人傷害台灣的事實,所以用這些温情手法讓焦點失焦
為什麼要讓事實失焦哩? 是要讓本省人了解外省人的背景然後慢慢地敞開心胸來接受他們囉?
偶知道的本省人幾乎對外省人都沒什麼排斥ㄝ, 而偶知道的外省人講話都蠻大聲的. 其中一個雖然長得特別像豬頭但還是一副我很行的樣子, 所以偶覺得他粉機歪,很想扁他,
可能這就是所謂外省人的莫名奇妙的優越感吧!

NO:1724_20
yl  於 2002/11/12 21:54
Re:省籍話題:從外省族群的結構分析談起

Yari  於 2002/11/12 20:08

I grew up in a marketplace and got into contact with many so called 外省人. They do speak Taiwanese in a strange accent, but everyone, including themselves, think and behave as Taiwanese. You just take a look of those self-claimed Chinese, you will see the group of people who think they are superior to the Taiwanese. In the past two days one hot item on the news was the spat between Chen Shi Meng and Hong Shiou Zhu. I say Chen Shi Meng is Taiwanese and Hong is one of the group of people who think they are superior to the Taiwanese.


NO:1724_21
Yari  於 2002/11/13 00:03
Re:省籍話題:從外省族群的結構分析談起

To yl:

Thanks for the reply, I am just curious about what people really think here.

Have a nice day.


NO:1724_22
love ticket  於 2002/11/13 14:06
Re:省籍話題:從外省族群的結構分析談起

與其研究外省人,不如看看務實的本省人心理怎麼想.在台灣認同中國的本省人多過外省人好多倍.你先擔心這部份吧!

路人這樣的外省人充滿病態的救贖情結.這開欄文章是他這樣的外省人的自剖.是他”歸化”台灣民族的盟誓.外省人沒有多少這樣的貨色,需要靠這樣的儀式求得心安.

什麼叫做”統治輔佐”階層?這樣的說法看似中性,實則有嚴重的污名化外省第一代平民的嫌疑.公務員就是公務員,教師就是教師,軍人就是軍人.這些職業對大多數外省人來說僅僅是個飯碗.沒有必要硬是附予其特定目地,好像是統治者的幫兇似的.

外省人不要吃這套.路人喜歡泡在原罪裡想受被原諒的快感,你沒這種感覺就要說出來.

什麼”焦慮”感?大部份外省平民階層在本質上自始至終就是弱勢族群,如果以其所享受的社會資源來看.至少你很少看到外省田僑吧?本來就沒有什麼既得利益,又有什麼害怕失去的”焦慮”呢?

外省人要有優越感,本來就是屬於社會階層的優越敢.本省人在同樣的社會階層優越感也不會少.

獎到國民黨如何”迫害”本省人,隨便你怎麼抹,那也是少數統治階層的事,少把這個罪加在外省平民頭上.


NO:1724_23
台灣路人  於 2002/11/13 14:11
Re:省籍話題:從外省族群的結構分析談起

呵呵,

介紹一下樓上的LT,
一個公開表明認同中華人民共和國與共產黨的人。
他的言論,連回應的價值都沒有。

另外,SIRIUS說我是想「動之以情」顯然是完全沒耐心看完下的妄斷,
我文章寫完了會有摘要,
論理的部分將來會在摘要中用引註的方式方便查閱,
到時大家自有公評我是不是只有「動之以情」。
先把問題分析透徹,
再用摘要來說明重點,
才有辦法應付網蟲的曲解與模糊焦點。
這是我修理LT之流網蟲的心得。
接下來進入本文第四個部分:
四、當代台灣「省籍問題」的特性

隨著「外省人」變成「外省族群」。「省籍問題」的性質有了微妙的變化。1949年時,省籍問題基本上是「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對立。國民黨必須以「集權法統」取代「民意基礎」,否則頭兩年就被「本省人」以選票推翻了。但是,隨著大量的本省籍人士進入原本為外省籍壟斷的「統治階層」與「輔佐階層」,並且與同化接受了外省人的價值觀、歷史觀後,這種原本以:

「外省人(中國各省人濃縮版)=中國統治者」 VS 「本省人(台灣閩、客、原住民族群人)=台灣被統治者」彼此實質對立的「階級與文化矛盾」,

逐漸轉變成:「外省人+泛藍本省人(閩、客、原住民族群)支持者=認同中國法統中華民國(或中華民國台灣)+未來融入中國為條件」VS「泛綠本省支持者(閩、客、原住民族加上少數外省人)=認同台灣(或中華民國台灣)+未來獨立或正名為條件」政治立場的對立。

外省人變成了「外省族群」,看似概念上與各族群「平等」了,但實際上因為過去少數統治的優勢,在軍、情、公、教、媒體等國家輔佐統治階層仍有深厚的影響實力,這是令泛綠支持者憤慨的事實,但確是一時無法改變的現狀。即使是選舉政黨更迭,這些階層中外省人及外省人建構的意識型態的影響力卻不是馬上可能消失的。外省族群以這部分的實力,順利的與閩、客、原住民族群泛藍支持政客結盟,以分享權力的方式,對於泛綠陣營反進行「族群動員」的作戰。

戰略基本上是這樣子的:

1、 以媒體的宣傳,將國家認同問題描述成針對「外省族群」的「省籍問題」。一來可以轉移焦點,避免國民黨過去建立的法統神話徹底破滅,失去族群凝聚的作用,二來建構泛綠軍為「心胸狹隘的閩南族群政黨」的假象,以對客籍、原住民籍與不支持泛綠陣營的閩南籍族群進行分化。
2、 以「外省族群」為誘餌,刺激泛綠陣營進行族群動員,再利用提供與泛綠陣營分道揚鑣的閩、客籍政治人物進行族群反動員,使得媒體資源不足的綠軍疲於回應,身陷泥沼。
3、 當把一切問題都模糊成「族群問題」以後,再以「族群融合」為口號,要求泛藍支持者不要支持綠軍政治立場,以便繼續維持中國法統的中華民國,避免台灣人民建立起兩千三百萬人為一國家共同體的正確觀念。

這樣的操作手法,天天上演,大家可以自行判斷我的分析是否正確。如果你贊同我的觀點,請問對於這樣周延的戰略,如不進行結構性的思考,請問是僅以「投票論」就可以破解的嗎?大家可以想一下。(未完待續)


NO:1724_24
love ticket  於 2002/11/13 14:17
Re:省籍話題:從外省族群的結構分析談起

>>介紹一下樓上的LT,
一個公開表明認同中華人民共和國與共產黨的人。
他的言論,連回應的價值都沒有。

回應就招架不住,還是抹黑比較方便對不對?

路人,我可能比你自己還瞭解你哦!


NO:1724_25
peter  於 2002/11/14 00:36
Re:省籍話題:從外省族群的結構分析談起

不平等是一切爭端之開始;當時依省籍來決定資源之分配,是激化省籍對立的原因,且本省人始終無法了解依省籍差別待遇之理由何在?其是否具有正當性?

NO:1724_26
yl  於 2002/11/14 00:57
Re:省籍話題:從外省族群的結構分析談起

這些職業對大多數外省人來說僅僅是個飯碗.沒有必要硬是附予其特定目地,好像是統治者的幫兇似的.
Hitlers henchmen also tried to use the same excuse to no avail. If you have blood on your hands, the best route to salvation is total repentence.

NO:1724_27
司加  於 2002/11/14 06:14
Re:省籍話題:從外省族群的結構分析談起

台灣路人:
我詳細看了你的全文,你分析得很好,也寫得很好.
可是難道我和我的父母不是外省人嗎?為什麼你的文章中連一句都沒提到這種外省人??
我們是[散戶],但並不是獨一無二的,我知道還有其他像我父母一樣的外省人.
我的父母都不是國民黨黨員,也不是軍公教,我爸爸沒有退休之前,一直都在私人公司上班,我媽媽是家庭主婦,當然我家一向就是住在[左鄰右舍都是本省人]的一般社區.
我一直覺得非常奇怪的是,說到[原罪],連我和我父母這樣與國民黨毫無瓜葛的人,也被冠上[原罪],但是說到[外省族群的分析],我和我的父母都沒有被列入,好像我們根本不算是外省人.∼其實我在外面遇到外省人,每一個都會追究家世(本省人不會),然後當他們問清楚之後,就會把我當作[外人]看待,我可以看出他們的眼光及態度,馬上把我看作[外人].∼那含有歧視和排斥的意味.

我是外省人的[外人]?!所以在[外省族群的分析]中,我和我的父母以及像我們一樣的外省人中的少數人,是根本不存在的??被抹殺的??
我的憤怒,不是針對[台灣路人],而是針對[整個社會],因為整個社會就是對外省人認定了一律是軍公教,一律是-------.


NO:1724_28
台龍  於 2002/11/14 06:27
Re:省籍話題:從外省族群的結構分析談起

司加兄,

你是本省人啦!住在台灣的人只要不是外省人,那就是本省人了。非常簡單!


NO:1724_29
台龍  於 2002/11/14 06:28
Re:省籍話題:從外省族群的結構分析談起

司加兄,

忘了加一句。除非你不要當本省人,則另當別論了!


NO:1724_30
司加  於 2002/11/14 06:37
Re:省籍話題:從外省族群的結構分析談起

啊!台龍:
我真高興看到有本省人說我是本省人!我太高興了!!我以此為榮!!!
我是台灣國的本省人!!!這是我夢寐以求的榮耀!!!
我要把你說的話[複製]收藏起來.

NO:1724_31
台龍  於 2002/11/14 06:39
Re:省籍話題:從外省族群的結構分析談起

路人兄,

你的分析基本上我是同意。你問:

>>請問是僅以「投票論」就可以破解的嗎?大家可以想一下

我是認為投票可以破解的,如果可以鼓動70%的台灣人的話。70%的台灣人等於56%的全台灣人數,過半數。


NO:1724_32
司加  於 2002/11/14 06:51
Re:省籍話題:從外省族群的結構分析談起

台龍:
剛才我在打字的時候,你又補充了第二篇.
哇,我怎麼可能不要當本省人??
真感謝你承認我是本省人.我希望得到更多人的承認.

過去我一直說:[台灣是我的故鄉,也是我唯一的國家.]
對於[故鄉台灣]來說,我是本省人,對於[國家台灣]來說,我是台灣人.


NO:1724_33
台灣路人  於 2002/11/14 08:43
Re:省籍話題:從外省族群的結構分析談起

司加,我觀察「外省人」必須試著去掌握多數的外省人的職業與傾向,難免有遺漏部分,對於您的狀況,可能無法歸類入上述三種類型中,深感抱歉,所以一開始我就有講,主要有三種類型,而這三種類型也是支撐起外省族群多數意識型態的「主力」。

另外,外省族群是少數統治多數,這是歷史事實,LT不面對歷史事實,操弄什麼「幫兇」的概念,用意很明顯,在外省族群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這種人,一旦有人點出過去是外省少數統治的事實,就會有人跳出來刪動說「我們只是平民不是幫兇」,刻意讓外省族群不能夠認識歷史客觀存在的「少數統治多數」的事實,這樣的用心,我想大家也都看得很清楚。

第三,台龍兄的看法,我聊解你的意思,其實民主化之前,如果SIRIUS提出這種說法,我是會贊成的,但現在的情況下,我認為效果不大,稍後會提出個人的說明。


NO:1724_34
台灣路人  於 2002/11/14 14:36
Re:省籍話題:從外省族群的結構分析談起

接續NO:1724_23

「外省族群」之所以有強力的省籍情結,其根源在於對國家的認同與自身身分的認同的危機。原本具有宗族認同性質的國民黨幾乎崩解了,外省族群深恐自己的族群代表如親民黨等自國家舞台上消失,越見傾向將票集中給外省人(外省老一輩的主流看法:外省人從政的已經那麼少了,不支持行嗎?)。

「本省人」卻本就不是一個嚴謹的族群概念,閩、客、原住民各族群各自又有其利益與矛盾,亦有本身的族群認同,台灣實質民主化以後,外省族群因為雖在許多領域占有優勢,但由於各族群的人都有機會進入統治階層,而輔佐階層亦不必經過意識型態的過濾,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對立已不明顯。「本省人」逐漸分解成變成閩、客、原住民族,各族群彼此認同自己的族群與族群代表人物,本省各族群中意識型態與利益和外省族群相近的人數甚多,這些人具有本省籍(閩、客、原住民),沒有外省族群不安全感,意識型態上與外省族群同化,或與外省族群結合可以保有利益,如果獨派訴諸「省籍」時,例如:「本省人投本省人!」,對這些人不會有作用,因為他們在籍貫上本來就是「本省籍」,而其認同與利益卻不再與本省籍的獨派相同,反倒是與外省族群站在一起,這些人只要形象酷似外省人(如陳文茜等)或與外省族群同一政黨時,等於是有了不動如山的鐵票部隊,即使外省人傾向將票集中外省籍,但個人仍可分享其政治資源(外省人仍可能投給酷似外省人的本省籍),整體政黨的戰力亦可與獨派政黨一搏,所以一旦有機會將獨派的說法扭曲成「省籍情結」時,這些本省籍的泛藍政客會毫不猶豫的煽動外省族群的危機意識,其本省籍的泛藍支持者也不會接受「本省人投本省人」的說法,因為他們沒有什麼危機問題,而且受媒體影響會繼續投給外省籍候選人以顯示自己沒有省籍情結,又或者「本省人族群動員」會被再分化成「客家人投客家人」、「原住民投原住民」。因此,以「本省人投給本省人」的「族群動員」隨著時空變遷與政治生態的改變起不了太大作用,外省族群其實與客籍、原住民籍和部分閩籍的族群團體都有策略聯盟的傾向,這種政治生態下,「如果可以鼓動70%的台灣人的話。70%的台灣人等於56%的全台灣人數,過半數」的假設,幾乎不可能會實現。(待續)


NO:1724_35
love ticket  於 2002/11/14 15:19
Re:省籍話題:從外省族群的結構分析談起

>>If you have blood on your hands

你是說外省平民手上都沾了血了?路人,你叫你爸洗手了沒?


NO:1724_36
台灣路人  於 2002/11/14 16:32
Re:省籍話題:從外省族群的結構分析談起

外省平民能夠面對「少數統治的歷史事實」,是誠實的面對歷史。

如果說「手上沾血」,
LT鼓動外省人認同的共產黨政權沾的血最多,
還包括許多外省人沒逃出來親戚的血。
LT,你不提外省人死去大陸親戚的血,叫大家想像自己是中共的隨黨記者,是想要大家想像參與錯過的中共殘害自己親人的場面吧?
LT,小角色,你真的蠻變態的。^_^


NO:1724_37
台灣獨立共合軍  於 2002/11/14 16:49
Re:省籍話題:從外省族群的結構分析談起

那我爸本省人,我媽外省人,還是外獨會的成員之一
我是何種人?我就是新台灣人,我沒有省籍情節
我只知道愛台灣,為台灣獨立建國而默默存在
管你哪種人,只要認同台灣愛台灣,都是台灣人

NO:1724_38
OMK  於 2002/11/14 16:56
Re:省籍話題:從外省族群的結構分析談起

what can you expect from LT?
no matter what you say to him, he wouldnt change his thouhgts unless you are on his side. and more importantly. he acts more like an echo machine: whatever you say to him, he talks back! thats the point.
and i just wanna say: keep on barking pal~you will get your spare crust of pizza,ok?
lets see what you can come up with next:D

NO:1724_39
台龍  於 2002/11/14 21:39
Re:省籍話題:從外省族群的結構分析談起

共合軍兄,

>>管你哪種人,只要認同台灣愛台灣,都是台灣人

理論上同意。只是怎樣愛台灣,本省族群與外省族群有很大的差異。當雙方對同一事件有天南地北的差距時,不分裂也難。所以重點是你要用本省人式的愛台灣或外省人式的愛台灣?請記著,少數要服從多數,多數要尊重少數。


NO:1724_40
DignityTW  於 2002/11/15 10:23
Re:省籍話題:從外省族群的結構分析談起

鐵票部隊之問題分析與解決策略
-------回應網友台灣路人 省籍話題:從外省族群的結構分析談起

「外省人」主要由1949年當時中國的三種階層所構成:
1、統治階層:國民黨的文武權貴、與支持國民黨的名商大賈
2、輔佐階層:支持國民黨的文武職公務員與反共知識份子(不一定親國民黨,但反共,這些人部分後來與台灣民主運動合流)
3、平民階層:士兵及中國城市平民 http://www.taiwantp.net/roadbbs.html
「外省族群」之所以有強力的省籍情結,其根源在於對國家的認同與自身身分的認同的危機。原本具有宗族認同性質的國民黨幾乎崩解了,外省族群深恐自己的族群代表如親民黨等自國家舞台上消失,越見傾向將票集中給外省人(外省老一輩的主流看法:外省人從政的已經那麼少了,不支持行嗎?)→結論有鐵票部隊之事實與看法。但不能也不應成為「外省族群」投票行為合理化之藉口。

回應如下:
1.BBC記者 魏城11月14日報導: 舉世矚目的中共十六大終於落下了帷幕。
十六大關於十五屆中央委員會報告的決議,每個決議宣讀完畢後,都進行舉手表決。 表決結果是一樣的:全體代表舉起了森林般的手,無人反對,無人棄權,三個決議均獲一致通過。-------中國共產黨鐵票部隊已成為世界級笑料。http://news.bbc.co.uk/hi/chinese/news/newsid_2474000/24745452.stm
2.台灣「外省族群」投票行為-----五十多年大都是國親黨的鐵票部隊,又比前者進化多少?如何贏得台灣人的認同與尊敬?

鐵票部隊之問題分析與解決策略

一、問題分析與形成共識
外省族群的危機意識→因逃難而失去的安全感?
→五十多年並沒有台灣人將外省人趕下海的問題與事實。
只有每逢選舉就傳----外省人要被趕下海?的耳語。
→有外省政客失去特權的焦慮→請認清民主社會無特權,台灣應朝
「多元族群、平起平座」方向發展。
→中共謀台日亟、是台灣敵人→台灣不能再內耗、須團結對外→正視新危機所在。

二、解決策略

→請外省精英現身說法(希望各階層皆有先知先覺者,挺身而出,像陳師孟一樣)

→請外省精英進入眷村、社區、同鄉會(海內外)等等,進行溝通、族群心理治療,以走出虛幻與陰影。

→釐清沒有台灣人將外省人趕下海的問題→只有外省政客+媒體操弄鐵票部隊的問題。請理性投票、落實選賢與能→贏得台灣人的認同與尊敬。

→加速軍公教中立
「公務人員行政中立法」草案11月14日出爐。該草案嚴格規範公務員不得兼任政黨或政治團體職務,也不得從事任何輔選活動,要求公務員盡忠職守,嚴守中立公正立場;草案並將適用範圍擴大至公立學校兼任行政職務的教師,及學術研究機構兼任行政職務的研究人員、國家考試錄取的受訓人員。

→建構公民普世價值觀、養成獨立思考能力習慣,列入教改首要任務,務期一年有績效。

→加強媒體素養教育與監督、以具體行動反制煽動的媒體
依教育部「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把相關內容融入國中小學九年
一貫課程,鼓勵高中以上學校開設相關選修課程。媒體包括電視、電影、報紙、廣播、雜誌等傳統大眾傳播媒體,也包含新興的網際網路等電信媒體等,種類繁多。其監督評鑑反制等工作,由民間組織(如本站等)分工來推動。


希望大家一齊來討論
由外省族群的結構分析談起→ 進而提出具體解決方法並付之實踐。
請外省族群理性投票、落實選賢與能→贏得台灣人的認同與尊敬。
就由2002北高市長選舉做起。


NO:1724_41
西拉亞  於 2002/11/15 11:48
Re:省籍話題:從外省族群的結構分析談起

個人認為最好是不要將血緣性的外省人列入主要討論主角會比較好,因為有很多的外省人,也如高山族,平埔族,荷蘭人,閩粵人,日本人,外省人一般,已經融化成為台灣人了,.外省人只不過是共同組成台灣人的其中一支血緣而已.

雖然上面台灣路人的言論我也非常支持,但僅建議能否改掉外省人這主角,而轉換成為台支人會更恰當,.因為一些經常自稱我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而不知道該讓人知道他是什麼人的人,就稱他們為台支人好了.

台支人並不是全部的外省人,因為我看過很多散居各地與台灣人同住的外省人,早也已經被台灣同化成為台灣人,除了血緣上的外省血統,但思想早已經成為台灣人,願意與台灣土地共同打拼.
台支人也包含很多高山族,平埔族,荷蘭人,閩粵人,日本人血統,尤其居住眷村或眷村附近被洗腦洗了50年,.自稱台灣人,但絕不會忘記再加一句我也是中國人,但思想言論卻比中國人更中國人,讓人搞不懂他們究竟是什麼人?

台灣路人兄寫此篇的確是好文,但僅建議其中有關損害台灣利益的部份,不妨以台支人替代外省人當主角會更適合.

司加兄
我保證你是100%的台灣人,我是比較早到的平埔裔台灣人,你是比較晚到的外省裔台灣人,血源不同,但也都是已經被台灣融化成,為台灣土地上面的台灣人.
歡迎司加兄走進台灣人行列.


NO:1724_42
台灣路人  於 2002/11/15 13:07
Re:省籍話題:從外省族群的結構分析談起

感謝DignityTW 與西拉亞兄的指教!

====

綜上所述,當代台灣的「省籍問題」特色歸納有幾:

1、 台灣民主化後,「中華民國」國家機器不再由某一族群壟斷(雖然在軍情等領域外省人比例仍高,且有決定性的影響),國家合法性基礎不依靠「法統」,而是經由台澎金馬兩千三百萬人的同意。統治者與被統治者間不再是「外省」與「本省」的關係。
2、 「外省人」這個政治意味濃厚的概念(原本代表中國濃縮版),原本應逐漸退成無色彩的「族群」概念。但是,外省族群中支持與中國統一,且主觀感情上不願意直接承認「中華民國」僅為主權及於台澎金馬的國家的比例太高,因此,政治立場傾向鮮明。
3、 外省族群投票行為極容易預測。只要獨派任何言論與「省籍」沾得上邊,「統媒」火力一開,「省籍情結」的大旗一祭,外省族群馬上就通通把票集中給泛藍,想要利用此一特性的外省籍或是閩、客籍泛藍政客自然凡事扯「省籍」模糊焦點(例如馬英九見中國女足隊就收國旗明明是國家認同問題,硬扯省籍),樂此不疲。

4、 泛綠政營如果試圖「族群動員」,由於「本省人」的觀念逐漸被「各族群」的觀念取代,失去了簡明、有凝聚力的訴求。因此像本省人投本省人的口號一打出來,馬上引來泛藍本省籍的「圍剿」加「分食大餅」,SIRIUS的想法很簡單,以為這些泛藍本省籍只是一時「利欲薰心」,其實錯了!這些泛藍本省籍本質是外省族群的「盟友」。因為民主化之後,原本簡單的「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二分法 ,已經轉變成各族群政治勢力間的「合縱連橫」,以求經由選舉問鼎正朔,和外省族群鐵票部隊政治勢力「結盟」,其誘因遠超過「省籍」因素。

5、 泛綠陣營外省族群票拿不太到,最多就百分之十,很固定,若綠營想要將問題進一步澄清其實是「國家認同」的問題,在統派媒體的圍剿下很快扭曲成「省籍情結」。為何統派不分省籍都要這樣做?因為現階段有利於操弄「省籍情結」是泛藍政營,只要操弄「省籍情結」就可以保住外省族群鐵票部隊+媒體部隊+軍公教等領域的影響力,使自己的實力大增!


請問在現階段祭出「本省人投本省人、外省人投外省人」的方法會有用嗎?
似乎不會有用吧,因為這句口號能發生作用的族群概念基礎改變了。

其實,使用「外省族群」一詞,在當代的意義言,本就是「台灣人」(兩千三百萬人共同體)的下位概念,這與1949年時是「外省人(中國濃縮版)」與「本省人(台灣省)」的對位概念不同,外省人與本省人「對位概念」的上位階概念是「中國」(N億人,只不過外省人是『濃縮雞精』)。為何我一直主張「外省人」這個名詞不用改?因為我認為需要澄清的是這個改念意涵的轉變,外省人從中國各省濃縮代表,變成台灣的一個族群,正顯示出台灣移民社會的特性。(對不起各位,時間因素,一次只能完成一部分)


NO:1724_43
love ticket  於 2002/11/15 13:22
Re:省籍話題:從外省族群的結構分析談起

路人,

別搞錯對象,是那個yl這麼說.我知道你不同意的,所以要你們自己弄清楚.

小角色lt就足以讓你在”美國一定不是multinationalstate的武斷下出洋相,讓你的國家認同說進退失據(只好湊合個折衷說出來),也讓你不得不回到台灣民族和中華民族並存的multinational state現實上,更讓你”每個state都有一個nation”的說法出現自我矛盾.

你現在扯外省人,也不過是轉移焦點,讓大家回避nation矛盾問題才是台灣問題的根源這樣的事實.

是我這個小角色在pull the string,主導你的議題,不是嗎?哈哈.


NO:1724_44
台灣路人  於 2002/11/15 13:26
Re:省籍話題:從外省族群的結構分析談起

↑^_^繼續安慰你自己吧。

NO:1724_45
love ticket  於 2002/11/15 13:47
Re:省籍話題:從外省族群的結構分析談起

你才是自我安慰.沙盤推演是沒用的.你現在只能禱告中國會崩潰.否則大勢所趨至為明顯.

等中國再弄好一點,你為我帶紅帽子這招也頂不了事嘍!


NO:1724_46
司加  於 2002/11/15 18:55
Re:省籍話題:從外省族群的結構分析談起

西拉亞:
謝謝你.

NO:1724_47
台龍  於 2002/11/15 20:59
Re:省籍話題:從外省族群的結構分析談起

love ticket兄,

>>等中國再弄好一點,你為我帶紅帽子這招也頂不了事嘍!

中國到目前為止,有弄好什麼讓你覺得他們會統一台灣?除了採資本主意用台資賺賺錢外,我看不出有何「弄好」?把他們的外匯存底拿開,其它方面有何成就?


NO:1724_48
司加  於 2002/11/15 21:26
Re:省籍話題:從外省族群的結構分析談起

<<<<我看不出有何「弄好」?>>>>

以上[台龍〕說得好,我深有同感.


NO:1724_49
天葬  於 2002/11/15 21:30
Re:省籍話題:從外省族群的結構分析談起

:什麼叫做”統治輔佐”階層?這樣的說法看似中性,實則有嚴重的污名化外省第一代平民
:的嫌疑.公務員就是公務員,教師就是教師,軍人就是軍人.這些職業對大多數外省人來
:說僅僅是個飯碗.沒有必要硬是附予其特定目地,好像是統治者的幫兇似的.
這種說法經不起數字的考驗,根據政大選舉研究中心的資料,我們可以看到外省族群若以
公/私部門作為劃分時來比較其政黨認同時,得到的數據如下:

(95立委選舉)
----------------------------------------------------------------
國民黨 | 民進黨 | 新黨 | 中立 | 總和百分比
----------------------------------------------------------------
公部門 55.6 1.9 31.5 11.1 27.8
私部門 40.7 7.1 33.6 18.6 72.2
----------------------------------------------------------------

我們可以看到一項事實,就是任職於公部門的外省族群對國民黨的認同和對民進黨的不認同
都是高於任職私部門的外省族群,這樣的結果並不令人感到意外,同樣的情況也可見在本省族群的身上;因為身為國民黨黨國運作機器的一部分,其支持國民黨的意識型態的本來就是較強


NO:1724_50
台灣路人  於 2002/11/18 13:16
Re:省籍話題:從外省族群的結構分析談起

五、可能的解決之道

有些「本省籍」的朋友善意的建議:就叫「外省人」「新台灣人」吧、或是「新住民」吧!這些建議都是試圖給外省人重新建立新的族群認同,立意極佳,但是有概念混淆之嫌,其實,從「外省人」變成「外省族群」觀念的轉變,外省人已經變成是台灣人的下位概念,台灣人>外省人(族群),「外省人就是台灣人」,如果特別給個新名字,反而惹起台灣還是別國的一個省的爭議。正確的概念應是:「中華民國台灣是一個兩千三百萬人組成的主權獨立的共同體,外省族群是台灣這個共同體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外省人就是台灣人。」

從這個概念出發,先建立外省人對於外省族群正確的認知。以陳師孟此次關於國旗的事件為例,如果陳先請教洪秀住:請問你認不認為中華民國台灣是一個兩千三百萬人組成的國家共同體?洪秀柱的回答百分之九十九:當然是(如果不是,那洪秀柱就要說明為何不是);接下來陳就可以問:金女士認同這個國家共同體,但是主張代表這個國家共同體的旗子要改,這是一個民主國家常有的事,所以金女士的國家認同沒有問題。我想這樣簡明的立論,洪秀柱如果要翻雲覆雨,也很難施展。
要去除外省族群的「省籍情結」,首先就要澄清沒有「省」的問題。
任何與外省族群或統派的論戰,先請對方確認是不是贊同中華民國台灣是一個兩千三百萬人組成的國家共同體:
如果答案為「是」,皆下去請教這個共同體的旗號可否由這個共同體的人民經由正當的民主程序公投改變。
如果答案為「不是」,那請教中華民國台灣是多少人組成的國家共同體?(請回答不是的人說明)

過去統獨爭議老是在講「固有疆域」,不要忘記,領土的範圍只是一個國家的要素之一,國家更重要的特性是由人所組成的共同體,領土先別管,我們先來講「人」,這樣釐清問題,絕對有助於外省族群發現自己的大中國主張站不住腳。也不會向這次「國旗等不等同國家」一樣變成攪亂概念的戲碼。

我曾經拿我認識的大統派外省族群朋友實驗,絕大多數人在第一個問題回答是,接下來便發現自己過去的想法有問題而沈默;少數好辯的就變得只好岔開話題,至於第一個問題答「不是」的,換我請教他那是多少人組成的共同體?十幾億人???他變得無法自圓其說,只好說是「中國」十幾億人的共同體,我再請教「中國」的國號為何?中央政府組織為何?他無法回答,馬上就看出一個中國原則的荒謬!人家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人可不承認是你中華民國共同體的一部分,如果說中華民國是「大中國」,其實理智上連他自己也不相信(這讓我想到昨天新黨上演送國旗的鬧劇,如果我是陳師孟會建議阿扁公開接受,並且宣示為了維護中華民國台灣國旗尊嚴,爾後與中華人民共和國談判,一定要懸掛這個巨幅國旗,旁邊要打上「新黨贈送」,凡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文件上都一定要有國旗、國號、國徽,並註明中華民國是一個主權獨立國家,我到想看看新黨要怎麼說!)

這個建立中華民國(台灣)是一個兩千三百萬人主權獨立共同體的觀念,要從誰先開始做?軍人!每週的莒光日教學要掌握這個脈絡,軍人馬上知道自己是為「中華民國」這個兩千三百萬人共同體而戰!所謂的「台獨借中華民國殼上市」的說法是完全不理解現代國家本身就是一個由人組成的共同體的概念,而這個共同體的國旗、國號、國歌本就是由共同體的成員共同決定。當軍人口呼中華民國萬歲時,心理要知道,中華民國就是一個兩千三百萬人組成的共同體!這事件利正確概念的第一步。

第二,教改課本中提到國家,一定要灌輸小朋友,我們的國家就是一個由兩千三百萬人組成的共同體,我們造愛的就是這個共同體,看看世界上的各國,不管是瑞士、加拿大或是比利時,即使說不同語言,即使有不同的民族,但都認同自己的國家是一個由全體國民組成的共同體,沒有一個國家認為自己的國家是別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待續)



NO:1724_51
yl  於 2002/11/18 21:54
Re:省籍話題:從外省族群的結構分析談起

NO:1724_43

love ticket  於 2002/11/15 13:22
Re:省籍話題:從外省族群的結構分析談起

路人,
別搞錯對象,是那個yl這麼說.


You are showing your despicable ability in reading comprehension. What did I say previously? In response to your assertion <這些職業對大多數外省人來說僅僅是個飯碗.沒有必要硬是附予其特定目地,好像是統治者的幫兇似的.>
I said,<
Hitlers henchmen also tried to use the same excuse to no avail. If you have blood on your hands, the best route to salvation is total repentence. > Your shameless Chinese trick of distorting others words is futile. People can easily go back with a click of the mouse to check the facts!


NO:1724_52
柳樵  於 2002/11/18 22:56
Re:省籍話題:從外省族群的結構分析談起


台灣路人這篇文章分析得相當精闢,也點出了許多族群結構上的重點,往上推~~~ 期待續篇!

NO:1724_53
台灣路人  於 2002/11/20 12:32
Re:省籍話題:從外省族群的結構分析談起

第三,逐漸透過修憲、修法的方式,將過去與「中國法統」有關的規定逐漸去除,制訂符合兩千三百萬人共同體規模的規範。
第四,獨派的團體應該試著理解中華民國台灣兩國論對於內部凝聚共同體意識的意義。國際上的獨立正名涉及國際情勢,特別是美國的態度,絕非完全操之我,即使心急,也並非一蹴可幾;但是中華民國的轉型,事關台灣五十年來民主努力與國家認同變遷,有重大的意義,即使在國際法理論上亦不會被漠視,從中國法統轉變到兩千三百萬人的共同體,這是實質上產生台灣國家認同的轉變,即使對於國家圖騰有意見,在未經由全民同意更換前,也應試著從新的角度解讀,將更有助於問題的釐清與共識的凝聚。
第五,面對統派的挑戰,要掌握「兩千三百萬人共同體」的大前提,這個論述大前提優於「台灣土地認同」的角度,因為,統派會以「中國一部份的台灣認同」來混淆土地認同的焦點。如果是以「人」為界線,「兩千三百萬人」絕對沒有排除「外省族群」,同時也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人民共同體區隔開來,我想沒有一個統派敢說兩千三百萬人共同體不存在,即使有人敢這說,他能號召到的人一定非常少,而且可以看出那些人是真正認同「下水道」而不認同「廚房」(典故請參閱茶黨字典)。從「共同體」這個大前提出發,國旗國號都是我們兩千三百萬人的事,誰也沒有排斥誰,誰也沒有借殼上市的問題,只要大家都同意國旗代表的是中華民國台灣兩千三百萬人,大家一定可以同意中華人民共和國不許掛旗就是與台灣兩千三百萬人為敵,這樣可進一步激發愛國主義。對於指摘「台獨不認同中華民國」的統派,要澄清觀念也變得極為容易:統派獨派都認同我們國家是兩千三百萬人的共同體,國旗國號代表的是這個共同體,統派的立場是:「目前這個國家叫中華民國,但是如果將來經由台灣人民全體公投決定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合併,新國號到時決定」;獨派的立場是「目前這個國家叫中華民國,但是如果將來經由台灣人民全體公投決定正名成為台灣共和國,到時依照公投的結果決定」,如果統派指摘獨派叫「借殼上市」,那統派的就是「準備拋售下市」,兩方的立場都是「目前叫中華民國」,未來國號再決定,更進一步說,統派的立場是把中華民國的法人格給合併消滅,而獨派不過是轉換法人名稱,誰比較「激進」一望可知。

第六,在選舉策略上,則是當然應該把票集中投給認同台灣主體性的人,但是不用區別省籍,要看他認不認同中華民國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會不會看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收國家象徵,如國旗國號,這是區別的重點。
第七,如之前網友提到的,加強媒體素養教育與監督、以具體行動反制煽動的媒體依教育部「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把相關內容融入國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鼓勵高中以上學校開設相關選修課程。媒體包括電視、電影、報紙、廣播、雜誌等傳統大眾傳播媒體,也包含新興的網際網路等電信媒體等,種類繁多。其監督評鑑反制等工作,由民間組織(如本站等)分工來推動。
第八,外省認同台灣的菁英進入眷村宣揚理念,個人以為應該澄清「外省族群」與「外省人」意義的不同,建立兩千三百萬人共同體的觀念,這樣的作法勢將外省族群的族群認同與國家共同體認同接合。若是僅採用「大家都不再是外省人了」的說法,一來反而混淆了「外省族群」的概念,二來使得「外省族群」在國家認同之下的族群認同被稀釋,反不容易被接受。LT這類居心叵測的份子,就是利用「外省族群」族群認同被稀釋的恐懼感,將之嫁接連接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族認同。其實「外省族群」的族群認同不等於以往「外省人」是中國代表的觀念,外省族群本就蘊含在台灣人的概念之下。千萬不要混淆了。

六、結語
我從「外省人」族群結構分析談起,目的不是要「正當化」少數統治,而是要客觀的呈現少數統治確實存在的歷史事實。從「外省人」與「本省人」概念的對立,我們可以看到台灣民主化之前,中華民國本身是中國國民黨政府少數統治的工具,而法統的神話,是其延續少數統治的基礎。但隨著同化本省人與本土化的轉變,「外省人」的概念從與「台灣省」對立的「濃縮版大中國」轉變成台灣兩千三百萬人國家共同體概念下的一個「族群」,這是台灣國家意識逐漸形成的證據。當前的「省籍情結」與「國家認同」爭議要掌握這個脈絡,才能正確的找到可能的解決之道。任何未認清歷史趨勢的作法(例如,誤認當前的「中華民國」依然是「大中國法統」,外省人仍然絕對壟斷統治階層而與「本省人」對立,乃提出「本省人投票給本省人」的過時口號,實有助於「外省族群」與「閩、客、原住民族」泛藍陣營者之合縱連橫),均不利於正確國家認同的建立。對於我國兩千三百萬人政治共同體存在的事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及其同路人只能焦慮的希望台灣人不要注意到這個客觀存在的事實,將希望寄託在「未來美好的大中國」上,想要逐步用挖牆角的方式使得這個共同體崩解,不斷焦慮吶喊著:「你們是自我安慰!沙盤推演是沒用的!你們現在只能禱告中國會崩潰!否則大勢所趨至為明顯!等中國再弄好一點!為我帶紅帽子這招也頂不了事嘍!」其實,我們看到歷史的趨勢是:以台澎金馬為領範圍,兩千三百萬人共同體的形成,對於一邊一國的客觀事實認同的增加。這些中國共產黨同路人唯一希望的就是:趕快丟掉狗屁倒灶的共產主義,用資本主義把自己妝點得美麗一點,「等中國再弄好一點」,才有辦法進一步有所作為。這種氣急敗壞的模樣,真讓人可笑又可悲….(完)
.


NO:1724_54
胖胖腳  於 2002/11/20 13:22
Re:省籍話題:從外省族群的結構分析談起

大作拜讀了,請問台灣路人兄是上次在媒抗版指教誹謗罪「真實惡意」的那位路人兄嗎?

NO:1724_55
台灣路人  於 2002/11/20 13:24
Re:省籍話題:從外省族群的結構分析談起

對ㄚ,我們上次不是和戴老師討論釋字509^_^!

NO:1724_56
TR  於 2002/11/20 15:37
Re:省籍話題:從外省族群的結構分析談起

呼,終於一口氣專心看完,分析的很精闢.辛苦了.^_^

NO:1724_57
柳樵  於 2002/11/20 18:08
Re:省籍話題:從外省族群的結構分析談起

好~~~~ 漂亮! 台灣路人兄 辛苦了!!!

NO:1724_58
胖胖腳  於 2002/11/21 02:04
Re:省籍話題:從外省族群的結構分析談起

謝謝台灣路人兄,因為媒抗版有太多路人甲路人乙,小弟不是很確定。原來台灣路人兄也是念法律同時對族群問題感興趣,不知道有沒有看過王甫昌、吳乃德、林忠正、林鶴玲、張茂桂、范雲、徐火炎、蕭新煌、瞿海源這幾位先生的論文?這些堪稱是國內做本省、外省族群問題的先驅,做出來的東西水準也很高,例如王甫昌做過一個族群通婚的研究(1993
<族群通婚的後果:省籍通婚對於族群同化的影響>,《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六卷一期,231-267),他發現族群通婚主要發生在高教育成就階層和低教育成就階層這兩個極端,中間的階層有很大的落差,呈現一個雙峰的態勢。其中高教育階層的高通婚率,看起來好像是族群融合的很成功,實在的原因是,高教育成就在台灣同時也意味著高度的中國化,通婚的結果事實上是高度中國化以後的互相吸引,例如是不是能講標準國語、有沒有台灣國語口音,這些都是影響擇偶、通婚的結果。所以帳面上的高通婚率雖然可觀,實際上卻隱藏著巨大的階級、族群斷層。其他的我就不簡述了,免得斷章取義,路人兄不妨參考看看,相信對您的論述會有很大的幫助。

路人兄的論述十分龐大,可以繼續發展討論的地方實在很多,小弟限於功力和時間,提供三個看法供路人兄參考:

1. 路人兄的寫法類似民國60年,張俊宏寫「台灣社會力」的分析,就是從自己的經驗出發,然後加以類型化。這樣的好處是清楚明瞭,可以直指問題的核心,缺點是背後缺乏統計數據的支撐,難免以偏蓋全。例如那個三個階層的分析,說實在小弟也是無法被說服的。路人兄似乎是打算在傳統外省族群「外省權貴」和「弱勢老兵」之間開出第三種形象,但是分割的定義不夠周延,無法說明區分的標準在哪裡、或是三種階層在比例上的關係,也無法涵蓋私部門的外省人(有網友提過了)。即時只是做為一種ideal type,這樣的分類也不一致,因為統治階層和輔佐階層是一種功能上的切割,可是第三種平民階層則是一種經濟上的切割,這就造成了2-3之間會有大幅重疊而難以區分的情形,例如老兵可能同時也是輔佐階層,記者或演藝人員不在軍公教的範疇裡面,卻是當時統治機器的一部份。除非我們能定義幾職等以上、或那個階級以上退伍算是統治階層、輔佐階層或平民階層

我的意思不是說這樣的分類絕對不可行,事實上外省公務員階層是一個很重要的題目,裡面有特殊的官僚文化(例如公文文化,民進黨剛執政的時候,很多政務官就因為不會批公文被這個階層的公務員嘲笑)常常被忽略,小弟對這個題目也很感興趣。路人兄不妨參考中研院的台灣地區社會意向調查,裡面應該有您需要的統計資料。還有就是吳乃德寫過一篇關於侍從體制Clientelism的探討,也可以參考看看,應該對修正您的模型很有幫助

恩很晚了,其他兩點明天有空小弟再找時間補完,因為精神不是很好,寫的有點亂,希望您能夠看的完


NO:1724_59
台灣路人  於 2002/11/21 10:57
Re:省籍話題:從外省族群的結構分析談起

胖胖腳,我在社會學領域算是業餘愛好者,所以先從自己經驗出發,試著觀察這些現象,難免不周延,您提的資料我會找來看,感謝你!也希望你能多多指教^_^!

NO:1724_61
love ticket  於 2002/11/21 14:52
Re:省籍話題:從外省族群的結構分析談起

>>我們可以看到一項事實,就是任職於公部門的外省族群對國民黨的認同和對民進黨的不認同
都是高於任職私部門的外省族群,這樣的結果並不令人感到意外,同樣的情況也可見在本省族群的身上;因為身為國民黨黨國運作機器的一部分,其支持國民黨的意識型態的本來就是較強

LT:大哥,你如果仔細看就知道路人把外省人在私部們的部份變不見了.按造他的分法,所有外省人不是社會邊緣人(老兵)就是統治者的幫兇或是統治者本身.你說這樣的劃分法是不是有污名化外省人之嫌?


NO:1724_62
台灣路人  於 2002/11/21 16:01
Re:省籍話題:從外省族群的結構分析談起

↑小紅帽,精神可嘉!
胖胖腳兄,
認識一下LT,
一位認同中華人民共和國鼓吹台灣自認為中國人的,
應該把自己想像成「中共隨黨記者」
去「貼近」母體的一位網友。
===

我想我應該說明一下,
大家請看到開欄我的分類,
時間是「1949年當時」,
當時的「外省人」主要中國的三種階層所構成。
之後隨著外省人在台灣生活,自然有一定比例開始在私部門任職,
但外省族群第一、二代在私部門任職的比例,
仍低於在軍公教媒體任職的比例,
即使個人在私部門任職,若通婚的對像是外省族群,
其配偶同在私部門任職的比例亦低。

再者,所謂私部門,還要進一步區別是否與國民黨有關的私部門。
我想這點應該要注意到。


NO:1724_63
天葬  於 2002/11/21 18:50
Re:省籍話題:從外省族群的結構分析談起

請到中研院社科所
這裡有他們期刊的全文,王甫昌,王振寰,吳乃德的東西在這裡應該找的到
有幾篇是剛好以前我有注意到:
檳榔和拖鞋,西裝及皮鞋:台灣階級流動的族群差異及原因

族群意識、民族主義與政黨支持

>再者,所謂私部門,還要進一步區別是否與國民黨有關的私部門。
>我想這點應該要注意到。
引用別人的資料就是有這種缺點存在....



NO:1724_64
西門慶  於 2002/11/21 19:38
Re:省籍話題:從外省族群的結構分析談起

LT你這個無恥的傢伙, 這麼愛咬台灣路人兄啊 ?

過去外省人主要散佈在公部門, 這本來就是一個事實,
投入民間私部門不是沒有, 只是比例確實較低.
台灣路人兄不過是漏掉了比例較低的這個部分, 就要被你栽贓成 [ 污名化外省人 ] ?

就像上面司加兄的例子一樣, 總是有少數的外省人沒被歸入分析的範疇,
LT抓住這個不算辮子的理由要污衊台灣路人兄, 實在是有夠遜.

不過對照過往LT在本版的言論及行為,
可以說這位 [ 準中共同路人 ] 本來就擅長這類計倆,
何況LT長期來被我們台灣路人兄電的金細細, 難怪這麼愛咬台灣路人兄.



NO:1724_65
西門慶  於 2002/11/21 19:59
Re:省籍話題:從外省族群的結構分析談起

投入私部門的是有投到國民黨黨營企業中的啦, 這點是沒錯.

不過也有確確實實投入純民間私部門的.

以下就提出我週遭朋友的例子 : (皆是事實)

朋友A君的老爸從軍中退下之後, 就投入國泰人壽襄助蔡家擴展事業.
現在去查國泰人壽的公司歷史資料都還可看到他的大名.

愛馬(我曾愛過的馬子)H妹,老爸退伍下來後先拉三輪車, 死命存錢,
後來因緣際會與朋友合資標會買房子, 然後買賣房子,
變成炒房產掮客, 後來因癌症早逝, 留給家人數棟房子.

好友W兄, 老爸是上海交大的, 來台後跑船, 當遠洋輪的輪機長,
一跑二十餘年, 老婆善理財存錢, 民國六十年代即在台北市擁有四棟房子.

當兵時帶過一位預官更鮮, 他外公是早期台灣航運界大老(本省籍),
而他老爸是外省人, 受他外公賞識而把女兒嫁給他,同時委以重任當船長,
當年運香蕉去日本,散裝輪跑香港東南亞等等, 他老爸對船公司功勞甚大.
張榮發當時還跑過他們加的船咧.

以上謹作一點小補充, 給台灣路人葛哥做參考.



NO:1724_66
天葬  於 2002/11/21 20:57
Re:省籍話題:從外省族群的結構分析談起

>大哥,你如果仔細看就知道路人把外省人在私部們的部份變不見了.按造他的分法,所有外省
>人不是社會邊緣人(老兵)就是統治者的幫兇或是統治者本身.你說這樣的劃分法是不是有污
>名化外省人之嫌?
我之所以舉公私部門對國民黨支持的數據出來是回應你的公務員就是公務員,教師就是教師,軍人就是軍人.這些職業對大多數外省人來說僅僅是個飯碗
這樣的單一直線思考,而忽略了這些軍公教職業背後代表的意義
這些非政治精英的公職人員確非國民黨的政策訂制者,但卻是其伺從體系的一份子!
不過我們也必須承認,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本省籍的地方派系,總地來說,國民黨的伺從網路
是不分省籍的,或者說根據省籍而採取不同的攏絡行為換取對國民黨的效忠



NO:1724_67
台龍  於 2002/11/21 21:41
Re:省籍話題:從外省族群的結構分析談起

有誰知道目前有多少外省籍中央公務人員?我想一定多於50%以上,才會發生外交部外省人太多的言論!這同時也可解釋為什麼阿扁政權有志難伸,外無立法權,內無行動力(沒有真正控制官僚體制),又要背媒體抹黑黑鍋,難怪ㄞㄞ叫了!!!

NO:1724_68
三四郎  於 2002/11/21 23:39
Re:省籍話題:從外省族群的結構分析談起

台灣路人兄的重點好像是國民黨逃來台灣時候的外省人的職業吧?後來當然有些人在私人公司工作,但是當初逃來的應該主要就是這三種人吧?

NO:1724_69
chadley  於 2002/11/22 01:29
Re:省籍話題:從外省族群的結構分析談起

Great analysis, push!!

NO:1724_70
Skywalker-Luke  於 2002/11/22 01:34
Re:省籍話題:從外省族群的結構分析談起

>台灣路人兄的重點好像是國民黨逃來台灣時候的外省人的職業吧?後來當然有些人在私人公司工作,但是當初逃來的應該主要就是這三種人吧?

這批人幾乎都退休光了!


NO:1724_71
胖胖腳  於 2002/11/22 02:19
Re:省籍話題:從外省族群的結構分析談起

路人兄

我好像也開始寫起連載了-_-,不過因為上網時間有限,我儘可能把想法在這兩天內寫完,上一個好像寫的太文謅謅了,我儘量寫的通順一點,希望能激起更多的回應

2.我覺得路人兄寫的最好的是「從外省人到外省族群」這一段,寫出原來異質的、單一的外省人,怎麼變成一個同質具有共同想像的團體。如果沒記錯的話,早期(80年代以前)外省人是不會自稱自己是「外省人」,更不會自稱自己是「外省族群」,「外省人」原來是本省人對1949年移入者的一個通稱。那時候的外省人會自稱自己是山東人、浙江人、江蘇人,見了面會問:「您府上哪裡啊?」,公家表格有籍貫一欄,這是相對於所謂「本省」而來。從異質單一的外省人到共同的「外省族群」,甚至激發出共同的危機感,這是一個很大的轉變,也是做族群研究常常忽略的。

不過我覺得這樣的分析還有不足的地方,簡單歸類成三點:

2.1「外省人」變成「外省族群」的原因是什麼?或者更進一步的問法,造成「外省族群」凝聚的共同想像是什麼?路人兄只陳述了結果,卻沒有解釋原因。這個問題郭力昕解釋過,他認為凝聚的原因是「利益」,也就是49年以後,有共同的利益基礎,然後在80年代後期,本土化運動興起,外省人覺得利益被威脅,有危機感,就開始緊緊的靠在一起,開始有所謂的「外省族群意識」,其中的代表事件就是趙少康選市長和新黨的成立,這樣的說法似乎是蠻合乎大家的生活經驗的。不過我個人卻很懷疑,我懷疑的理由是,如果外省族群的基礎只在共同利益,擁有不同想像的人也可以為共同利益合作,合作完再分手,那是否意味著「外省族群」隨時可以解組?只要這個共同的利益不再?新黨和國民黨的地方派系也可以找到共同的利益基礎,為什麼跨不過濁水溪?反而族群的共同想像,除了唯物的經濟基礎以外,一定還會有一些唯心的東西,例如共同的歷史記憶、圖騰等等,「外省族群」有沒有這個層面的東西?如果有,那是什麼?逃難的記憶?眷村的記憶?國旗國歌救國團民歌龍的傳人三三集刊這些記憶?還有沒有別的、更深入的東西?如果沒有,那為什麼近年來一些和族群意識有關的社會論戰,像認識台灣、台灣論、台語做為官方語言、拼音爭論、旗歌等同國家等等,這些實際上很少碰觸到實際的既得利益,可是卻會激起外省族群最大的危機感和反應,那麼外省族群社會心理層次的東西到底是什麼?

這個問題,說實在我自己也還在想。

2.2從49年到現在,超過50年,以一般社會學的世代計算,20年一個世代,中間約有兩個半世代。這中間的轉折也不是很簡單就是「外省人」到「外省族群」,中間有世代的差異。同時,通婚混血的第二代、第三代也有不一樣的思考,他們要認同到「外省族群」這?堶惜]會有不同的心理過程。

2.3路人兄只注意到「外省人」到「外省族群」這個過程,卻忽略了「本省族群」也是重新建構出來這個事實(見No.1724_34)。「本省族群」這種東西,也是新的,隨著「外省族群」的形成而辯證滴成長的。我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外省人團結起來,棄保效應發作,把馬英九送進市府,接著「本省族群」就開始凝聚,把陳水扁送進總統府。這個「本省族群」和過去的「本省人」也是不同的,過去的本省人只是做為「外省人」的相對面,是一個反抗的象徵。90年代以後,重新建構的「本省族群」,會有更新的內涵,例如會去挖掘舊有的歷史做新的詮釋,為什麼中社北社要抬出蔣渭水的台灣文化協會,為什麼廖繼春陳澄波的畫在台籍企業家醫師律師之間會標到超天價,因為「本省人」開始找出一些新的價值,重新建構一個歷史,也就是重新建構新的認同。特別是過去國民黨的大中國教育,「本省人」要從「我是中國人也是台灣人」跨到「我是台灣人」,這是很大的一步,也是很多新一代本省人都經歷過的改宗。簡單說,「外省人」到「外省族群」和「本省人」到「本省族群」,都是90年代同時存在的,兩者互相辯證又互相糾葛,過去的「本省人」可能如路人兄所說,是鬆散、不嚴謹的宗族觀念,可是90年代開始的「本省族群II」和舊的1.0版是不一樣滴,甚至超過原來閩客的界線(客家的部分很複雜,恕小弟先偷懶跳過)。外省人主導的媒體文化界,對於這個事實,一直不願正眼去面對,通常把這個現象歸類於「政客操作煽動的結果」、「民粹」、「大XX沙文主義」,兩個新興族群沒有台面上、正面的互動,所有的互動都發生在台面下的選舉棄保,表面上大家嘴皮子都很偽善的說族群融合不分彼此,實在是很遺憾的一件事。


NO:1724_72
yl  於 2002/11/22 02:39
Re:省籍話題:從外省族群的結構分析談起

胖胖腳  於 2002/11/22 02:19
Re:省籍話題:從外省族群的結構分析談起

I remember that I read an article about 20 years ago by an American (Gates?! of U. Michigan?) doing the class analysis of the ethnic group identification process in Taiwan. It was so long ago but my impression is still the same as when I first read it that it was a mostly correct analysis. I could not get hold of that paper now. Perhaps someone can dig it up and share with all.


NO:1724_73
胖胖腳  於 2002/11/22 02:55
Re:省籍話題:從外省族群的結構分析談起

感謝yl兄,如果真的找出來的話。那份paper我沒聽過,手上的資料大部分是中文而且是80年代以後,因為以前這種題目是禁忌,還有以前就是大家也沒意識到「族群」這種東西的存在,那個年代一天到晚催眠四海都有中國人

要做族群研究,還是要在數據資料上說話,比較可惜的是,國內投資在這方面的有系統研究還是很少,頂多就是國科會中研院的那個台灣地區社會意向調查,要不然就是個別學者的單打獨鬥,大家寧願去做選舉民調錢還比較多...有一件事我一直很納悶,1949年過來的外省人到底有多少人啊?通說是兩百萬,不知道有沒有灌水的成分?還是實際遠比這個數目多(加上家眷)?兩百萬加上當時台灣人口六百萬,外省人在1949年的人口比例是25%。可是1994年的社會意向調查,外省人只佔12%-15%(約350萬人),其他的統計數據大致也都符合15%這個比例。50年來從25%降到15%,不知道這10%跑到哪裡去了?同化了?還是移民了嗎?算一算加上人口成長率也超過百萬人,如果都移民走了也算是近代很少見的大規模民族遷徙


NO:1724_74
keith  於 2002/11/22 06:15
Re:省籍話題:從外省族群的結構分析談起

可不可以也分析本省人?
我覺得本省人很不團結,利字擺中間,又容易讓人左右。
可不可以分析其結構•特性?

NO:1724_75
peter  於 2002/11/22 08:21
Re:省籍話題:從外省族群的結構分析談起

很無聊

NO:1724_76
草地人  於 2002/11/22 09:29
Re:省籍話題:從外省族群的結構分析談起

不管私部門或公部門有“事”就找同鄉拉裙帶這點台灣人就比較走頭無路無可奈何啦!

NO:1724_77
台灣路人  於 2002/11/22 11:05
Re:省籍話題:從外省族群的結構分析談起

感謝大家的指教,我的觀點的確還有許多不成熟之處,
但是有幾點我想要說明一下的,

1、 我所謂主要三個階層的「外省人」,的確是想討論1949年時來台的外省人主要的結構,誠如LUKE兄講的,這些人退休光了,我沒有「以古非今」的意思,而是想要觀察國民黨政府1949年時從中國搬來一個完整的統治官僚階級與共生的相關人員,而這個統治官僚與共生的相關人員竟構成了外省人的大多數,的確有私部門的人員當時也隨之來台,後來也有前述各階級的人員進入私部門,但是1949年來台的私部門人員一來數量是否不多?二來即使是1949年來台私部門的人員,離開了其原居地的社群,要如何在台灣這塊陌生土地上重建人際網路?是與台灣本土社群連結?或是與外省人連結?在台灣當時私經濟並不活潑的環境下,合理的推論似乎是主要與外省人公部門合作可能性較高(沒有排除與本省人合作的可能,但是應該會傾向與公家單位往來)。而後來進入私部門的外省人,的確從事的是私經濟的活動,但是其家庭其他成員中軍公教的比例如何?以我個人的經驗,我剛仔細的想了一遍,我認視的外省人算不少的,我還沒想出那個人的家裡成員均是純私經濟部門的人而沒有軍公教的成員,但是本省籍的我隨便想就可以想出好多的例子,家中完全沒有軍公教的,大家不訪試試。
2、 胖胖腳兄講到「新的本省人」的概念,我不認為那是一個「本省人」的「族群」的概念,其實,胖胖腳您所謂的「新本省人」,指的應該是國家認同上清楚的不分族群直接指向的「台灣2300萬人的共同體」,也就是在「族群」的認同之上位概念,還有一個台灣2300萬人共同體的國家認同概念。但是,外省族群或是泛藍有些本省籍的人,在「族群」之上,認同台灣為中國的一個「省」,而再往上認同的對象,指向一個「未來」的與中國十幾億人合組的「虛擬共同體」。這也是為何泛綠政營一直強調這是一個國家認同的問題,而不是「省籍或族群情結」的問題。
3、 我認為「外省人」與「本省人」的觀念已經隨著台灣不是一個省而無法繼續存在,存在的是在「台灣2300萬人的共同體」之下的「外省族群」、「閩南族群」、「客家族群」與「原住民各族群(如達悟族、布農族等等)」,在解釋的觀點上適不適合用>>「本省族群」也是重新建構來的說法?還是說台灣以兩千三百萬人為主體的national identity被建構出來比較正確吧?
4、 胖胖腳你提到通婚的例子我非常贊成,對於這種現象我個人的看法是:1949年以前來台的台灣人歷史經驗是不斷被殖民的過程,也就是這塊土地上統治者與輔佐統治階層始終被外來政權壟斷,我們知道在社會階級中的上層階級主要是統治者階級(我的社會學概念可能不是那麼精確),統治者的言行價值觀構成了上層社會的價值標準,因此台灣人如果無法趕走外來統治者,建立自己的統治階層,就必須選擇模仿統治者,與統治者合作,認同統治者價值(至少部分)方能夠擠身入上層社會的人,這也是為何今日高教育成就在台灣同時也意味著高度的中國化,通婚的結果事實上是高度中國化以後的互相吸引所謂的緣故。


NO:1724_78
DignityTW  於 2002/11/22 11:22
Re:省籍話題:從外省族群的結構分析談起

問題:
從異質單一的外省人到共同的「外省族群」,甚至激發出共同的危機感,這是一個很大的轉變,也是做族群研究常常忽略的。(80年代以前)原來異質多省的的外省人,變成一個同質具有共同想像的團體。

回應如下:
從台灣路人提供之時空背景及外省族群心路歷程與發展陳述,個人認為頗具價值,茲試進一步分析檢討如下:
一、失去安全感
1. 外省族群皆有大陸逃難共同記憶,加上中共持續打壓→提供了談話議題及凝聚認同力道。
2. 國民黨政府虛擬的反共復國口號→導引外省族群思維--在台灣是過客、是短暫的心態。軍公教人員住(佔)公家宿舍→有錢存錢投資,少買房子。

檢討:反省在台灣是過客的心態→體認在台灣是安身立命之所在,2300萬人為生命共同體→要認同台灣,要永續經營台灣。

→五十多年並沒有台灣人將外省人趕下海的問題與事實。
只有每逢選舉就傳----外省人要被趕下海?的耳語。
→有外省政客失去特權的焦慮→請認清民主社會無特權,台灣應朝
「多元族群、平起平座」方向發展。
→中共謀台日亟、是台灣敵人→台灣不能再內耗、須團結對外→正視新危機所在。

二、眷村落腳→在台灣建構虛擬的中國城堡。
台灣路人文述---眷村中,家庭與家庭之間是一種緊密互助又競爭的合作關係(互助:大家都是逃難出來的,要彼此幫助;競爭:鄰居常常就是同袍同事,不僅事業上有競爭性,兒女教育成就間也有競爭性)。
眷村的社區互動形成了竹籬內虛擬的中國城,稍能慰解鄉愁,但因為不會台語,沒法走出竹籬外,深入瞭解台灣本土的人與事。眷村成為在台灣建構的虛擬中國城堡。

檢討: 以融入台灣社會之思維,請政府重新探討眷村改建政策。

三、人脈重建
台灣路人文述---逃難時除了保自身以外,頂多帶出一兩個親人,這些人與原本的宗族關係幾乎脫節,必須在台灣重建其人際網絡,建立失去的安全感。最主要的途徑是經由眷村的社區互動,建立了小同鄉到大同鄉等社團。

檢討 探討小同鄉到大同鄉等社團角色與功能(為何遠親勝於近鄰?)
政策上不鼓勵不補助,避免小圈圈惡化。
鼓勵參與新社區活動,加速推動社區總體營造→實踐遠親不如近鄰。

四、生涯發展
台灣路人文述---外省人居住眷村由於生活資源有限,沒有深入本土的人脈與固定必須繼承的祖業,因此其子女除了讀書外,能夠選擇的職業通常與軍職有密切關連:演藝(政戰、藝工隊)、記者(政戰、戰士報)及公務員等為主,再不然只好當外省掛幫派兄弟(與情治系統合作)。

檢討 糾正→台灣人子女有「人脈與祖業」是不正確的認知。台灣經過國民黨三七五土地清算後有多少地主?本省人的子女亦大都白手起家,佃農子女亦須苦讀方能擠入公教職業。
→加速軍公教文官中立
「公務人員行政中立法」草案11月14日出爐。該草案嚴格規範公務員不得兼任政黨或政治團體職務,也不得從事任何輔選活動,要求公務員盡忠職守,嚴守中立公正立場;草案並將適用範圍擴大至公立學校兼任行政職務的教師,及學術研究機構兼任行政職務的研究人員、國家考試錄取的受訓人員。

五、抗拒民主改革
台灣路人文述---台灣民主化過程中,此一階層的人受制於工作與居住環境國民黨勢力的掌控,很少有機會參與民主改革的工作,當過去的「黨外人士」衝撞舊體制、挑戰國民黨與蔣家權威時,一併檢討了此一階層過去認同對象、工作內容與所受待遇,使得這一階層的外省人感受到台灣本土力量的「威脅」,連帶的心理產生不安全與抗拒感。

檢討→只有全球民主化之衝擊,每一個人都要迎接民主化的變遷與挑戰,而不是外省人面對本土力量的「威脅」。
→不合理之工作內容與所受待遇,皆應攤開在陽光下檢討,政黨輪替正提供歷史機會,而且檢討後之改革對象,是不分本省外省人的 。

(80年代以前)原來異質多省的的外省人—因
失去安全感(大陸逃難共同記憶,加上中共持續打壓) + 眷村落腳(在台灣建構虛擬的中國城堡) + 人脈重建(小同鄉到大同鄉等社團) + 抗拒民主改革---變成一個同質具有共同想像的團體。胖胖腳兄你認為ㄋ


NO:1724_79
台灣路人  於 2002/11/22 12:26
Re:省籍話題:從外省族群的結構分析談起

↑DignityTW兄講的很有道理

小弟還想補充說明一點
關於keith兄的提問:  
可不可以也分析本省人?
我覺得本省人很不團結,利字擺中間,又容易讓人左右。
可不可以分析其結構•特性?

會不會覺得在台灣民主化以後如果用「本省人」的觀念處理「族群」議題會變得失焦?
這就是因為「本省人」的觀念已經逐漸成為閩、客、原住民族群,
新建構起來的例如挖掘舊有的歷史做新的詮釋、中社北社要抬出蔣渭水的台灣文化協會、廖繼春陳澄波的畫在台籍企業家醫師律師之間會標到超天價,並不是「本省人」開始找出一些新的價值,重新建構一個「本省人」的歷史,而使以多元文化史觀建構新的多族群的對於「台灣2300萬共同體」的national identity,我想王泰升老師的觀點似乎也是如此。
當然其中有一些歷史記憶是閩、客、原住民在外省族群到來之前的共同記憶,但各族群在詮釋的角度上一定會各有不同,不會僅是一個「整全單一」的「本省人」記憶。

這點要補充一下。

另外,NO:1724_77第一點中我提到請大家想想自己認識的外省籍朋友,即使在私部門服務,但家裡成員(配偶、直系血親二親等以內、直系姻親一親等以內、旁系血親二親等以內)均是純私經濟部門的人而沒有軍(含榮民)、公、教的成員。

我完全沒有「以古非今」的意思,只是想客觀的呈現過去外省人少數統治的歷史事實。


NO:1724_80
永季  於 2002/11/23 01:18
Re:省籍話題:從外省族群的結構分析談起

關於NO:1724_77的第一點,我想進一步說:
外省人在經濟領域並非完全處於弱勢。例如早期的遠紡,現在的台積電,其經營者都是外省人。而且這些外省人企業家與政府的關係都相當密切。

NO:1724_81
胖胖腳  於 2002/11/25 01:37
Re:省籍話題:從外省族群的結構分析談起

很抱歉這兩天很忙,找不到時間回應,對路人兄大作的第三點感想只有拖到明天了。關於外省人在經濟部門的問題,林忠正、林鶴玲寫過一篇「台灣族群的經濟差異」,收在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張茂桂等編, 業強出版,1993,就是在挑戰「外省人在經濟私部門是弱勢」這種說法,大家可以參考看看,因為任職的人少不等於是弱勢,台灣當年很多東西都是靠政治上的特許,例如輸美的紡織品配額,所以「私」部門也沒有那麼「私」,這些林忠正的論文都嘗試去解答。不過路人兄提出的問題很有意思,我想了一下,所認識的外省人中,照路人兄的標準,還真是沒有出過「軍公教」這個範圍的

路人兄在#77第二點指正的,其實我要說的不是「創造一個屬於台灣(福佬)人的歷史」,而是「重新建構屬於自己的歷史」,這種重建其實也是一種認同的重建,變成一種集體行動就是族群的重建了。例如很多台灣人受國民黨的大中國教育,從小一直認為自己是中國人,可是後來因為種種的影響,發生了改宗的現象(當然用本土派的講法就是台灣人「覺醒」了,不再認為自己是中國人。原本和自己無關、八十年前的蔣渭水,突然變的重要起來,和自己的生命發生連結,這就是一個重建的過程。我的意思是說外省人變成外省族群的過程,本省人其實也是在做同樣的動作,只是很少被重視,都是一句「本土化」就蓋過去了,兩邊也很少交流,台灣真正有族群對族群的交流,就是選舉的時候大家心照不宣的棄保和配票。你們團結?好,下次我們就更團結贏回來,這樣其實是不好的。

關於#77第三點的指教,我覺得網路談族群容易變成爛仗的原因,第一是應然的問題和實然的問題常常混在一起,你談目前台灣的族群現象「實際」上如何如何,就會有人出來說我們「應該」融合啊,不要挑撥啊。第二就是以詞害義的現象,因為現在對各族群還沒有非常「政治正確」的稱呼,例如稱本省人「福佬人」、「河洛人」、「舊住民」,稱外省人「新住民」、「49難民」,大家都還有意見,所以我就沿用大家最常見的「本省」「外省」這種稱呼,方便大家的理解和閱讀。其實在討論的時候應該超越這種「命名式」的爭議,重點是名詞背後所指涉的東西,我也不願意用「省」這個東西來討論啊,讓我選擇的話我寧願用蕃薯一族、芋頭一族來代替。

DignityTW兄的分析十分精闢,我一直有一種想法,就是外省人其實對於少數統治、資源壟斷、獨裁統治下的反射利益,這些東西他們都相當清楚的,也都意識到的,甚至比本省人更加的清楚,也就是他們能穿透#77路人兄第四點的殖民意識控制,畢竟那套東西主要是為本省人設計的。因為充分的意識到,所以會不安,沒有安全感,怕被驅趕,怕民主化以後過去的既得利益會被清算。我聽朋友說過中時聯合在318政黨輪替當天的氣氛,真是人心惶惶。所以只要touch到這個部分,他們的反彈就會相當大,例如像「不爽的話就移民去中國」,這句話聽在本省人和外省人的耳朵裡面,感受就完全不一樣。當然,很可惜,大部分外省人對於這個部分,都是採取能凹盡量凹的作法,就是只要能保存這個優勢和既得利益,他們會援引割裂各種理論來合理化,包含「民粹」、「全球化」等等,看看能不能在多凹個幾年大家都忘記,而不是直接面對歷史、面對資源因族群因素分配不公這個問題。結果造成台灣的所有公眾討論,大家都必須在心力忖度對方的動機,講通俗一點叫「泛政治化」,這個「泛政治化」的本質其實也就是「泛族群問題化」。「族群和諧」的大帽子下,讓所有以族群利益出發點的公眾討論都被污名化、地下化,然後大家假猩猩的,用各種有的沒的外來理論包裹出原先想要的族群主張,唯一的決戰發生再選舉,這就是台灣的族群互動,真的很可悲


NO:1724_82
台灣路人  於 2002/11/25 09:12
Re:省籍話題:從外省族群的結構分析談起

↑胖胖腳兄,精闢!

但是我有一點可能引起大家誤會了,我並不認為外省族群在經濟上是「弱勢」,只是將「支持國民黨的名商大賈」歸類為統治階級,這在分類上當然不是很精確,需要大家指教,但決沒有將普遍外省族群形容成「經濟弱勢」的意思。


NO:1724_83
永季  於 2002/11/26 00:34
Re:省籍話題:從外省族群的結構分析談起

>蔣經國在晚年做了一個重大的宣示「我也是台灣人」。我發現大多數的人沒有觀察
>到這句話其實是宣示「外省人」與「本省人」對立的時代逐漸結束,過去代表
>「中國各省濃縮版」的「外省人」,從原本與「本省人(台灣人)」一國對一省
>對位的概念,逐漸變成「外省族群」,與閩、客、原住民各族一樣的平等
>「族群」概念。(台灣路人,NO:1724_14)

問題:「外省族群」會認為其與台灣人(或Holo人)現在是平等的嗎?(注1)

胖胖腳在NO:1724_71提到本土化使得「外省族群意識」興起,而訴求的核心是危機感。
從新黨與親民黨的外省精英之政治訴求中可以得知,他們反台獨,反李登輝,積極維護
中國人的認同尊嚴。換言之,他們覺得自己的「族群」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所以
「外省族群」是「弱勢者」的概念,現在受台灣人不平等的對待。(注2)

台灣路人宣稱「本省人」與「外省人」的對立逐漸結束是不精確的。其實是台灣意識
上揚後,「本省人」的分類意識逐漸失效,取而代之的新對立是「台灣人vs.外省人」
或「Holo人vs.外省人」。衝突對立並未消失,是人群分類意識改變了。

注1:在本文中「台灣人」是 nation 的概念;「Holo人」是族群的概念。
注2:本文並不認為「外省族群」是弱勢者。


NO:1724_84
胖胖腳  於 2002/11/26 03:57
Re:省籍話題:從外省族群的結構分析談起

最後一點我要談一下我對路人兄「解決之道」不大同意的地方,當然我的看法也可能有偏差,請大家指教。

路人兄在#50和#53提出8點可能的解決方法,包含軍隊、教育、修憲、媒體監督等等,這些我都很贊成。我們的軍隊,長期為一黨一人而戰,背離民主國家軍人的專業倫理,民主化以後居然還有臉質疑民選的政府「不知為何而戰、為誰而戰」,這一點是絕對要改的。我們的教育,過去是為寡頭的少數統治服務,建構出一個虛擬的大中國來合理化少數獨裁統治,結果是造成台灣人認敵國為祖國,以自己的出身、母與、口音為恥,這一點也是迫切要改的。這些我大都贊同,不過我不同意的地方,不是這些方法不應該做,而是這些方法不是解決族群問題的方法。

統獨、族群、統治與壓迫,是三個座標軸。這三個座標軸放在台灣,有很大重合的地方,但絕不是等號。例如支持台獨的大多是本省人(holo人吧,如果有人對「省」敏感),外省人大都是投泛藍的票,但不是大多數本省人都支持台獨,也不是投泛藍票的只有外省人。被過去獨裁迫害的也不是只有本省人,白色恐怖一樣有信仰社會主義的外省人受害。同樣,站在統治者那邊的也不是只有外省人,我上面引過吳乃德寫侍從體制的那篇論文,他就分析國民黨的侍從體制其實有兩重,外省一重本省一重,兩個分工不同。路人兄舉的那八點,小弟都贊成是目前台灣應該趕快做的,不過這些方法是解決統獨、國家認同的問題,不見得能解決台灣的族群問題。

台灣的族群問題,有一大部分是因為過去獨裁統治,資源分配不平均所引起的,然後台灣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原來該出現的階級、城鄉問題,通通都內化到族群的矛盾裡面,糾結在一起,慢慢就變成「外省的、台北的、都會的、白領的、高教育成就、有文化的」來對照「本省的、高雄的、鄉村的、黑手的、低教育成就、草根的」,大家可以對照台灣近年來關於族群的社會爭議,例如高雄「外省人來太多」事件,就知道這已經不是本省人有沒有出頭天還是外省人有沒有危機感的問題。簡單來說,今天就算我們一覺醒來,所有外省人都認同了「我是台灣人,我的族群是外省人」這樣的觀念,族群因素所造成的社會不平等還是存在,這就像勞工資本家、男人女人,就算認同自己是台灣人,因為階級、性別所造成的社會不平等也不會消失,宣揚「大家都是XX人」也無助於解決階級、性別的不平等問題。網路上也常常看到這樣的討論:

A:我雖然是外省人,可是我認同台灣,支持台灣獨立!

B:你不是外省人啦,你和我們一樣,是台灣人

A:嗚∼∼

這就是國家公民和族群身份混淆的結果,感人是很感人,問題是,我不知道外省人看到這樣的好意認證會不會高興。換一種角度大家就知道問題在哪裡:

洪萬生:我雖然是男人,可是我認同女性主義,支持婦女運動

女:你不是男人啦,你跟我們一樣都是女人

洪萬生:嗚∼∼(頭上一隻蜻蜓飛過)

性別、性向、族群、宗教、階級、城鄉身份,都是建構個人認同的的標準之一,所謂的個人認同,就是在回答「我是誰」這個基本問題,我們的自我認同,都是從意識到「我是男人、異性戀、我是客家人、我信一貫道、我住新竹」這一類的問題開始。國民黨長期把國家公民和族群身份混淆,用來「大家都是中國人」這個大族群,然後黨國領袖就變成這個族群的族長,我們必須像效忠父母親長一樣的無條件效忠,這是國民黨的統治手法。我們如果真的要論族群問題,就要把國家認同和族群平等,國家公民身份和族群身份分開來談,才是針對問題。就算台灣男人一夜之間都「認同」自己是女的,長期留下來的父權不平等還是存在,不會因為大家都變成「一國」就消失,族群問題也是如此。

恩好晚了寫不完,明天再寫


NO:1724_85
小胖  於 2002/11/26 07:44
Re:省籍話題:從外省族群的結構分析談起

我引用外獨會賴發奎的這篇賴發奎:那一刻,我心在滴血來附和胖胖腳君有關個人認同的論述。

自從看了這篇後﹐我開始會檢討﹐我視為理所當然的言論﹐聽在我外 省朋友耳裡﹐是否成了「像法官般的高超地位,可以審查、判決你這個【外 省人】可不可以算是【台灣人】」般的刺耳。
相同的﹐我也可以了解﹐許多衝突的來源就是有歷史解釋權的一方「可以審查、判決你這個【台灣人】必須是【中國人】」父親的名叫中國

這欄的討論很深入﹐壁虎忙著擊掌叫好﹐不小心就掉下來了。壁虎現在回座﹐請各位繼續!


NO:1724_86
哀怨ㄉ台北市民  於 2002/11/26 08:18
Re:省籍話題:從外省族群的結構分析談起

>>A:我雖然是外省人,可是我認同台灣,支持台灣獨立!
>>B:你不是外省人啦,你和我們一樣,是台灣人
>>A:嗚∼∼
>>這就是國家公民和族群身份混淆的結果,感人是很感人,問題是,我不知道外省人
>>看到這樣的好意認證會不會高興。換一種角度大家就知道問題在哪裡

由此可以看出台灣人三個字明明是代表國籍
可是卻長期被殖民政權污名化為虛幻的所謂省籍
外省人的相對名詞是台灣人ㄇ?
這是什麼混蛋邏輯??
外省台灣人,河洛台灣人,客家台灣人,原住民台灣人
通通都是台灣人,我國的公民,全部都是受到台灣這個國家的主權保護的國民
而不是支那或是什麼其他國家的公民
就像男人女人通通都是人類而不是猩猩狒狒猴子一樣
這樣的概念很難懂ㄇ?很難理解ㄇ?
可悲的是
這是連太多愛國民眾都會犯下的錯誤
要從蔣幫獨裁者的污染式洗腦當中走出來
我們還有慢慢長路要走


NO:1724_87
台灣路人  於 2002/11/26 09:01
Re:省籍話題:從外省族群的結構分析談起

永季兄NO:1724_83使用「台灣人vs.外省人」的觀點,
是以「認同台灣是一個國家的人」與「認同台灣是中國一個省的人」做觀察,
但如果說是「Holo人vs.外省人」這我其實不太瞭解這個分類的意義?

我文中所謂:
===
>>「外省人」與「本省人」對立的時代逐漸結束...,逐漸變成「外省族群」,與閩、客、原住民各族一樣的平等族群概念
===
顯然引起大家的誤解,我必須進一步說明,這段文字是說名在概念的使用上,姑且不論社會階層上是否平等,單就概念的使用上,「外省人」原本是與整個「台灣省人」對立(或許用『相對』更清楚?),而且要「大於」台灣省人(外省人=各省總和;台灣人=一省),但是這個「概念」轉變成「外省族群」之後,至少先在概念上,「外省族群」與福佬、客家、原住民各族是相對的概念,概念上先平等起來,當然社會階級上的不平等依然存在。

我沒有認為社會階級上的不平等已經消除,而是指出這個概念的轉變的重要性。我原文用字不是很清楚,要在此說明一下。

另外,如果說「本省人」今天仍是一個族群概念,個人以為不是很精確,即便如胖胖腳兄在NO:1724_81提到「重新建構屬於自己的歷史」(相關敘述煩請參閱原貼文),我的觀點是這是屬於建立「台灣兩千三百萬共同體」共同歷史的一環。這些歷史事件福佬、客、原住民各個「族群」雖曾經在台灣經歷,但也都可能有各自的詮釋角度,外省族群當時尚未來到台灣,但經由對話可以試著理解這段歷史,結果是逐漸對於這個共同體過去的歷史經驗有自己的看法,並且與自身參與過的歷史脈絡銜接,而一起融入此一共同體。這應該是國家認同的形成問題,歷次選舉這種觀點都被說成「族群」、「省籍」問題,其實應該是國家認同的問題吧?為了怕污名化,過去一直用「本土化」帶過,我認為正確的概念還原應該是「台灣兩千三百萬共同體」的國家認同(national identity),而不是新的族群概念的形成。我想胖胖腳兄的重點在於:「本省人其實也是在做同樣的動作」,這表示目前的情形是「外省人」=>「外省族群」與「本省人」=>「福佬、客、原住民各族群過去的共同歷史」加在一起,形成「台灣2300萬人共同體」。

我原文所謂「可能的解決方式」,要解決的是外省族群與「部分」泛藍福佬、客、原住民族「國家認同」的問題,而不是將重點著眼於「族群平等」。我想是我沒有講得很清楚。族群間的不平等有歷史上的根源,一定要解決,但是必須謹慎耐心為之,我認為胖胖腳兄NO:1724_84的說明甚有價值,非常贊同。非常感謝胖胖腳兄的補充,這是我原貼文不足之處。

還有小胖兄別只做壁虎喔,要下來表示意見ㄚ,這個問題需要大家討論。

我在NO:1724_77第一點中提到請大家想想自己有沒有認識外省籍朋友,是「在私部門服務,且家裡成員(配偶、直系血親二親等以內、直系姻親一親等以內、旁系血親二親等以內)均是純私經濟部門的人而沒有軍(含榮民)、公、教的成員」的小測驗,我自己最近的試驗結果是「我連一個都想不出來」,但是我「福佬、客、原住民族」的朋友,倒是隨便一想就有好幾個家裡完全沒有軍公教的....


NO:1724_88
台灣路人  於 2002/11/26 09:18
Re:省籍話題:從外省族群的結構分析談起

>>性別、性向、族群、宗教、階級、城鄉身份,都是建構個人認同的的標準之一,所謂的個人認同,就是在回答「我是誰」這個基本問題,我們的自我認同,都是從意識到「我是男人、異性戀、我是客家人、我信一貫道、我住新竹」這一類的問題開始。國民黨長期把國家公民和族群身份混淆,用來「大家都是中國人」這個大族群,然後黨國領袖就變成這個族群的族長,我們必須像效忠父母親長一樣的無條件效忠,這是國民黨的統治手法。我們如果真的要論族群問題,就要把國家認同和族群平等,國家公民身份和族群身份分開來談,才是針對問題。就算台灣男人一夜之間都「認同」自己是女的,長期留下來的父權不平等還是存在,不會因為大家都變成「一國」就消失,族群問題也是如此。

再補充一點,胖胖腳這段敘述我非常非常同意,我的想法是:
1、釐清「外省族群」是一個「族群」,可以提供個人認同,似乎不宜隨便以「新台灣人」之類的名詞取代之。

2、「外省族群」是在「台灣人」的概念下,就像「哀怨ㄉ台北市民」網友在NO:1724_86說的,而與福佬、客、原住民各族相對。

3、澄清今天各族群認同的是「台灣兩千三百萬人共同體」,各族群應共同建構自己的歷史(就如胖胖腳在NO:1724_81提到的建構歷史)

4、族群平等問題應該分開處理觀察(就如胖胖腳在NO:1724_84的精彩分析)  


NO:1724_89
Labyrinth  於 2002/11/26 09:24
Re:省籍話題:從外省族群的結構分析談起

回應 yl(NO:1724_72 )
Gates那篇非常值得一讀的文章的出處如下:
GATES, Hill, Ethnicity and Social Class, in Emily Martin AHERN and Hill GATES, eds, The Anthropology of Taiwanese Society, 241-281,
Stanford,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1.
敦煌書局曾得到授權將這本論文集在台灣複製出版。

NO:1724_90
永季  於 2002/11/27 00:40
Re:省籍話題:從外省族群的結構分析談起

哀怨ㄉ台北市民在 NO:1724_86 提到:
>台灣人三個字明明是代表國籍
>可是卻長期被殖民政權污名化為虛幻的所謂省籍

「台灣人」從省籍到國籍,有其歷史演變。


>外省人的相對名詞是台灣人ㄇ?
>這是什麼混蛋邏輯??
>外省台灣人,河洛台灣人,客家台灣人,原住民台灣人
>通通都是台灣人,我國的公民,全部都是受到台灣這個國家的主權保護的國民
>而不是支那或是什麼其他國家的公民

哀怨ㄉ台北市民所談的是屬於應然的層次,也就是原住民、客家人、外省人和
Holo人都應該是台灣人。可是正如胖胖腳所言:「今天就算我們一覺醒來,
所有外省人都認同了『我是台灣人,我的族群是外省人』這樣的觀念,族群因素
所造成的社會不平等還是存在」。(NO:1724_84) 在當代外省政治精英的訴求中,
常見的是反Holo沙文主義、反李登輝與反台灣獨立。這是在表達其「受壓迫」。
因此我以「Holo人vs.外省人」表示其反 Holo 沙文主義、反李登輝的面向;
以「台灣人vs.外省人」表示其反台灣獨立的面向。
這是台灣社會的實然層面。

須釐清實然與應然,才能看出台灣歷史的崎嶇歷程,以及族群衝突的激情。


NO:1724_91
kiddens  於 2002/11/27 01:30
Re:省籍話題:從外省族群的結構分析談起

瞭解外省族群是台灣人的義務.愛台灣當然盡其力使台灣和諧.
瞭解是一回事.接不接受外省人又是一回事.
外省人縱使敘述的口沫橫飛.如何如何的無辜.台灣人會接受嗎 ?
蔣氏政權不是外省族群支持而在台禍國殃民.難道是台灣人嗎 ?
整體而言.不入流的外省族群無法認同台灣.非台灣不接受外省族群.
族群和諧.其中一個方法是把害群之馬除掉.而後享有快樂幸福的日子.

NO:1724_92
胖胖腳  於 2002/11/27 02:19
Re:省籍話題:從外省族群的結構分析談起

其實我的想法應該和路人兄的沒太大歧異,算是可以互補吧,趕快把最後一個部分打完。

我覺得解決台灣族群問題的方法,不是用教育系統去宣揚:「我是XX人」,而是要回到憲法平等權的保障,也就是把族群平等這種東西制度化法制化,哪些利益該保障,哪裡過去的不公平該糾正,哪些歧視該被禁止,哪些領域該鼓勵族群競爭發展。這個東西應該在國會裡面競爭,然後以法律訂之,再用大法官會議做違憲審查的把關工作。爭取族群的利益不是什麼丟臉的事,例如外省人如果覺得眷村過去發展不平衡,那就大大方方的說出來,說是為外省人爭取眷村改建,當然要不要補助到五千億,是國會折衝談判的事,但不是像現在,每件事都找個冠冕堂皇的藉口,說什麼眷村改建也有照顧到本省人,然後私底下搞族群動員。

這種事情一定要攤開來談,而不是在族群和諧的大帽子下,大家都是台灣人就可以混過去。法庭的真實是靠辯撿雙方對立才會發現,勞資的和諧是要靠工會雇主折衝談判才會達成,有主張就大方提出來,而不是在大家都是自己人的帽子下面,大家相忍為國,該發洩就要發洩,忍太久是不好滴。

我可以舉出一個例子,如同我前面所說的,即使外省人通通都認同了大家上面討論的觀念,族群不平等還是存在的例子,那就是語言。過去的國語政策,把台灣改造成一個適合外省人生活、競爭、教育的環境,讓多數人來遷就少數人,造成外省族群在教育、媒體、文化方面的優勢,而這個優勢是建立在打壓、壓迫多數族群的身上。從比較的歷史,移民的第一、二代就能在新的土地取得教育、媒體、文化發言權,幾乎是沒有的,大家可以比較美加澳的華人移民,因為語言這種東西牽涉到整合進原來社會的問題,牽涉到權力分配,能夠掌握語言也就是掌握權力。所以外省人對這個東西是很懼怕的,怕哪一天台灣真的也在語言上變天,過去國語政策那套再來一次,他們在找工作、資訊吸收發表之類就要邊緣化,最後變成社會弱勢(大家可以看到,只要牽涉到語言政策,例如母語教學、官方語言、拼音等,外省人幾乎是恐懼的總和拼命反對,反對幅度絕對超過刪減眷村改建)。可是另一方面,這種不平等是繼續存在的,國家因襲過去錯誤的政策,對特定族裔行語言歧視,也是繼續存在的。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法院等行政機關,本省人去法院,必須要用不熟悉的語言幫自己辯護或主張自己的權利,法院為什麼不能也用台語來審理呢?不是說「一律」用台語來審理,而是說當事人有要求,法院就要選任一個懂台語的法官來進行審判。如果是桃竹苗或美濃地區,就要社懂客語的法官,這個東西牽涉到憲法保證的訴訟權,也牽涉到前面提到的平等權。

這種東西要讓外省人瞭解到,尋求平等不是繼續裝鴕鳥把過去的不義都裝作看不到,也不是要把外省人掛狗牌「我不說國語。我愛說台語」才是平等的回復。真正的平等是把人家拉上來,而不是把另一方壓下去。多語訴訟對外省人的語言優勢沒有損害,他一樣可以在司法機關要求國語的審判,可是這對原先被打壓的族群是一個很大的進步,真正的平反是要反省到人民、公民基本權利的層次,而不是只是馬英九宋楚瑜學講幾句台語就叫平反。當然這樣要耗費多餘的成本,但能用錢解決已經是最廉價的支出,如果連這個都反對,如同以前用「社會成本」來反對示威遊行,那我們就會在其他地方支出更重大的代價。

語言只是一個小例子,今天要列舉因族群因素所造成的不平等,甚至還是繼續侵害人民基本權利的現在進行式,真是舉不勝舉。這種東西應該要有一個統一的機關來檢討,例如目前研議中直屬總統府的人權委員會。不過有一點很重要,任何的改革都不能背離憲法基本人權的保護,都必須符合法治國的基本原則,而不是要去清算某個族群。這種東西應該是普遍的,例如族群歧視的禁止,是所有族群受惠,而不是只是獨惠那個族群。改革過程有意見可以討論,用族群立場發聲沒關係,但請不要用族群和諧的大帽子下面和稀泥。

不是只有台灣有族群問題,很多國家都有,我們的鄰國,包含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越南、泰國甚至韓國,都有華人移民整合和因為母國強大的緊張關係,有很多例子可以參考借鏡。我們的問題在於,還沒尊重差異,就急著求融合和統一,過去的「我們都是中國人」和現在「我們都是台灣人」都是一樣,急著求融合和團結,就會把很多本來是正面的東西抹煞掉。我們現在所謂的四大族群,只停留在嘴巴說說,法律上實際只承認了一個半(原住民有原住民身份認定條例,客家人有客委會),這種東西進一步法制化是必要的。外省人不會是來台灣的最後一個族群,以後台灣還會有來自印尼、越南、馬來西亞、中國的新新住民,我們原來的舊住民,也可能去別人那裡當人家的新住民,族群的問題會越來越平常,而不是像現在是一種黑色禁忌,只能偷偷的搞,公開一談,挑撥族群情結的大帽子就一頂一頂飛來。解決之道無他,回歸憲法的基本權保護而已。


NO:1724_93
胖胖腳  於 2002/11/27 02:32
Re:省籍話題:從外省族群的結構分析談起

附帶問一點,大家對於holo人(福佬、河洛、鶴佬)人這個名字不會覺得怪怪的嗎?據說這是過去客家人對原閩籍移民的稱呼,以當時閩客的關係,這個名字可以想不是什麼好話(我們都把女人紅杏出牆說成是討客兄了,唉-_-),有一次我在家裡不小心說:「咱holo人...」,我爸立刻勃然大怒變臉:「啥米holo人?囝仔人黑白亂講」,所以我現在用holo人都用的好心虛喔,不知道有沒有網友能夠指教一下,這個名字是不是真的有不好的意思?不然就去問問家中長輩,看看是不是會像我爸一樣生氣

NO:1724_94
台灣路人  於 2002/11/27 09:36
Re:省籍話題:從外省族群的結構分析談起

↑贊成。

我寫這些貼文,
希望慢慢可以釐清哪些是國家認同的問題,
之後能如胖胖腳所言,
進一部檢視哪些是真正族群不平等的問題,
大家可以平心靜氣的討論與反省。

外省族群之中有少部分害群之馬是事實,
例如在NO:1724_22、NO:1724_61的發言就是很好的例子,
這類人極思的是如何刪動外省族群,
以及聯合對岸的「近親」,
繼續維繫其意識型態與利益,
阻撓族群間的理性對話,
混淆國家認同與族群問題,
從中混水摸魚攫取私利。

而個人也憂心不分青紅皂白回應族群動員的作法,
例如SIRIUS的呼籲,
認為只要拋出「本省人投本省人」的簡單作法就可以改變族群不平等的問題,
其實這除了有助於外省族群與泛藍閩客原主民族群的合縱連橫,
對於問題是毫無助益,
真的很感謝胖胖腳兄、與各位的朋友補充與指教,
這個問題需要理性的對話與討論,才能越見澄清。


NO:1724_97
草地人  於 2002/11/27 23:28
Re:省籍話題:從外省族群的結構分析談起

不管你的父祖輩是哪裡人?只要你肯又敢大聲喊出“我是台灣人”這就是標準的台灣人,最好是不要再加個“也是中國人”那就完美無缺了。

NO:1724_98
永季  於 2002/11/27 23:44
Re:省籍話題:從外省族群的結構分析談起

關於「Holo人」的稱呼,與客家人互動較多的桃竹苗地區會較深刻。
族群的命名常常與他者相關,
「閩南人」的稱呼也帶有貶意,
而使用較多的「台灣人」的稱呼卻引起客家人的不滿。

NO:1724_99
打狗棒  於 2002/11/28 14:18
Re:省籍話題:從外省族群的結構分析談起

打狗棒在純台灣人經營的小工廠工作了十幾年,也大放厥詞了十幾年,一直平安無事,直到工廠破例用了幾個外省第二’三代,打狗棒才遭警總光榮蒞廠拜訪.還好老東家是燒掉日本畢業証書,誓言自行創業的純台灣人,不但沒接受要打狗棒走路的暗示.反而在小段時間後,又讓工廠恢復純台灣人的面貌.

以上純記錄不做評論.  


NO:1724_100
台灣路人  於 2002/11/28 15:53
Re:省籍話題:從外省族群的結構分析談起

對於胖胖腳兄NO:1724_92講到「法院等行政機關,本省人去法院,必須要用不熟悉的語言幫自己辯護或主張自己的權利,法院為什麼不能也用台語來審理呢?不是說「一律」用台語來審理,而是說當事人有要求,法院就要選任一個懂台語的法官來進行審判。如果是桃竹苗或美濃地區,就要社懂客語的法官,這個東西牽涉到憲法保證的訴訟權,也牽涉到前面提到的平等權。」這是非常正確的,劉幸義教授在大學用台語上課,曾提到使用語言種類的自由,是言論自由的前提,因為你不保障有使用自己熟悉的語言的自由,就無法使言論自由獲得充分的保障。這是很值得思考的觀點,訴訟上不能使用自己熟悉的語言,連帶影響攻擊防禦的表現,攸關法官心證的形成,這都必須加以注意。

回論壇 以下表格僅供管理人員整理資料輸入之用

資料輸入ID
資料輸入密碼
請依文章內容欄寬度斷行(按Enter鍵)以免破行.THANKS~~
署名: [♂♀]: HTML語法只提供字體變化與URL連結
回應主旨:
回應內容:
× ÷ ¥ £
引述舉例:欲連結本版第123題編號123_5的發言
<a; href=http://taiwantp.net/cgi/roadbbs.pl?board_id=3&type;=show_post&post;=123_5>123;_5</a>

語法按鈕使用後請收尾→→→
使用IE,文章不慎消失時,請立即在打字區內按滑鼠右鍵選[復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