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與新時代的對談(二)

回應本題 自選底色↑ 返 回


Ryne & Echo  於 2003/10/24 13:04
佛法與新時代的對談(二)

本文承接:
佛法與新時代的對談
請網友繼續踴躍發言。

NO:122_1
Green  於 2003/10/26 18:07
Re:佛法與新時代的對談(二)

>> NO:98_131 UFO  
>> ---費爾巴哈(德,1804-1872)的看法:「神聖的本質不是別的東西,就是人的本質,或者說的好一
>> 點;就是人的本質除去了個別的、現實的、肉體的人的限制,並將之對象化了,亦即被看成和敬拜
>> 成另外一個與他不同的、獨立的實體~因此一切關於神聖本質的規定事實上都是關於人的本質的
>> 規定。」(18世紀末-19世紀初德國哲學,556頁和557頁)
>> 所以他對宗教提出一個命題:「人的對象不是別的,就是他的客觀本質本身」。

你的這段引文介紹, 很有意思!

>> 人的價值有多大,人心中『神』的價值就有多大。神的意識就是人的自我認識。我們從神認識
>> 人,反過來又從人認識他自己心中的『神』,兩者其實是一回事!

照這麼說,『人』是主體;『神』只是一個代名詞,一個由『人』衍生出來的客體而已.
照這麼說,『神』的價值是 有大小、有變動、有彈性的.
不過, 在目前的基督教裡,會贊同這樣的觀念嗎 ?


NO:122_2
阿加  於 2003/10/27 12:28
Re:佛法與新時代的對談(二)

>>不過, 在目前的基督教裡,會贊同這樣的觀念嗎 ?

費爾巴哈批判宗教

這個看法就是出自他的基督教本質一書.

你想基督教徒會贊同嗎^^


NO:122_3
UFO  於 2003/10/27 17:04
Re:佛法與新時代的對談(二)

TO:Green
費爾巴哈在當時西方18世紀的啟蒙運動思潮下,以人文主義ㄉ態度表達出社會性的宗教觀念。他的看法大概可以用他自己的一句話來表達:「我與你ㄉ會合處是上帝。」費爾巴哈以自然主義的實在論出點,以「人」作為心物統一的基礎,對宗教進行批判與改革,企圖重新建立一種「愛的宗教」。

可以說費哈巴哈將宗教本質與人的本質劃上等號。可以從[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集]中文版下卷p.233~234
「我們曾經證明宗教的內容和對象,完全是一種人的內容和對象;也曾經證明,神學ㄉ祕密就是人類學,神聖實體的祕密就是人ㄉ本質」。

因此費爾巴哈認為應把宗教與人的關係顛倒過來=>凡把宗教看成是一種手段的東西便理解成為目的西;把宗教所認為是從屬ㄉ、次等ㄉ東西,就提昇為主要的東西;把宗教認為是條件ㄉ理由,將之提昇為原因;如此一來便能打破幻覺,也就得到了真理ㄉ純淨光輝。

>>>在目前的基督教裡,會贊同這樣的觀念嗎 ?
文藝復興Renaissance一詞就含有新生ㄉ意義。文藝復興所帶來ㄉ,是一些世俗人文主義者的啟蒙哲學家對聖經與超自然ㄉ懷疑,開始對宗教自由主義建立起根基。
如洛克(John Locke,1632-1704)他引進主觀主義(subjectivism),他認為知識是從經驗而來。洛克說,人是有知覺(sensations)的,人可以對外在環境產生覺識(awareness);透過思考(reflection)便能明白其中ㄉ意義。洛克認為,人ㄉ思想中,沒有一件事情不是事先在他的知覺中的。雖然洛克也贊成神聖啟示的某些說法,但是他反對理性相違背的基督徒信心。
明顯看自由主義的神學基礎(新正統主義亦然),是建基在洛克的理性和驗證而來。

而在基督教神學中研究「人」的科目為『人論』(anthropology),一般譯成人類學。英文的anthropology來自希臘文anthropos意思是人及logos(論述)。所以神學上人論就是研究人的理論;人論以聖經為立場,研究有關人類的教義,或可解釋為從人類文化環境的觀點中對人所作的研究~~~~~
如要深究,還要論述一些聖經觀點。但此版為佛法相關,發表基督教導論似有不妥,還是點到為止...^_^


NO:122_4
Green  於 2003/10/27 23:41
Re:佛法與新時代的對談(二)

阿加 :

多謝你的解釋. ^-^

【我原先以為那一後段文字(未加引號),是 UFO 的個人看法,而他又自稱是基督徒;
故有是問.】


NO:122_5
Green  於 2003/10/27 23:45
Re:佛法與新時代的對談(二)

UFO:

謝謝 你那麼細心的, 進一步介紹 費爾巴哈等人的哲學思想;

這兒有個地方想請教 :

>> 因此費爾巴哈認為應把宗教與人的關係顛倒過來=>凡把宗教看成是一種手段的東西便理解成為
>> 目的西;把宗教所認為是從屬ㄉ、次等ㄉ東西,就提昇為主要的東西;把宗教認為是條件ㄉ理由,
>> 將之提昇為原因;如此一來便能打破幻覺,也就得到了真理ㄉ純淨光輝。

這裡,
(1)凡把宗教看成是一種手段的東西便理解成為目的西;
(2)把宗教所認為是從屬ㄉ、次等ㄉ東西,就提昇為主要的東西;
(3)把宗教認為是條件ㄉ理由,將之提昇為原因;
這三項, 可否請你分別舉個實際例子 ?


NO:122_6
UFO  於 2003/10/28 22:19
Re:佛法與新時代的對談(二)

TO:Green
舉實際例子不敢當,鄙人我自認也不是有很好默觀生活的人~
還是願意援用其著作來淺述:
>>>(1)凡把宗教看成是一種手段的東西便理解成為目的西;
>>(2)把宗教所認為是從屬ㄉ、次等ㄉ東西,就提昇為主要的東西;
>(3)把宗教認為是條件ㄉ理由,將之提昇為原因;
▲▲以社會人倫關係來看;父母與子女的關係,夫妻關係,兄弟關係.朋友關係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總之各種倫理關係,其本身就是真正的宗教關係。人生在其各種關係的本質中,就具有完全神聖的性質,並不須要經過宗教的祝福,人的生活才能得到其信仰的宗教上的聖潔。因此費爾巴哈認為應把宗教與人的關係顛倒過來。所以他才會認為 神不過是對象化了的人的本質,宗教是第二性的關係,人才是第一性的=>把凡宗教看成是一種手段的東西便理解成為目的。


NO:122_7
Luke-Skywalker  於 2003/10/29 17:52
Re:佛法與新時代的對談(二)

我問個蠢問題

植物也是有生命的生物
只是不能像動物般會走動
吃素算不算也是殺生?


NO:122_8
Green  於 2003/10/29 18:31
Re:佛法與新時代的對談(二)

UFO :
一.
謝謝你的解釋,
你自稱 基督徒,卻願意談論有關 批判基督教的話題 ,
可見 你應該是個很有肚量的『人』喔! ^-^

二.
>> 因此費爾巴哈認為應把宗教與人的關係顛倒過來=>凡把宗教看成是一種手段的東西便理解成為
>> 目的西;-----------如此一來便能打破幻覺,也就得到了真理ㄉ純淨光輝。

(a) 《把宗教與人的關係顛倒過來》
這句話很有道裡,
畢竟 『人』生的問題 得先解決, 而後才會有宗教.

(b) 《打破幻覺,也就得到了真理ㄉ純淨光輝。》
這句話也很有道裡!
從字面上看來, 倒是很接近 佛教的說法,
在佛教裡,有所謂「一切-----如夢幻泡影」,
佛典中也提到「五蘊 (指: 人的身、心 )---無常,非我」,
及「 (證見)五蘊---非我,---(便能)自覺涅槃。」, ( 無常,非我,── 意即:虛幻 ).

不過 從你的解說中,
費爾巴哈 所要打破的幻覺,好像只是:── 外在宗教 所加諸於人的束縛而已!
故 二者還是有所差異.

三.
費爾巴哈 之批判宗教(基督教),應該是肇因於 當時的宗教已發生了流弊,反而造成人類心靈上的束縛;

說來是很諷刺的!
宗教之興起, 原本在於求得 心靈的解脫,
後因時空流轉,卻有反而變成 心靈之束縛者;
但這個 不是 耶穌的錯, 也不是 佛陀的錯;
而是後代 部分教徒,人為因素所造成的錯!


NO:122_9
UFO  於 2003/10/29 19:04
Re:佛法與新時代的對談(二)

>>>植物也是有生命的生物
>>只是不能像動物般會走動
>吃素算不算也是殺生?

看過聖嚴法師的著作,說吃素是大乘佛教的特色,是為慈悲一切有情眾生的緣,所以在南傳地區的佛教國家乃至於出家的比丘,都不堅守素食;西藏的喇麻更不用說了~~~~


NO:122_10
Luke-Skywalker  於 2003/10/29 21:04
Re:佛法與新時代的對談(二)

這麼說
吃素究竟是對還是錯?

探討六:植物亦有生命,素食也是殺生?
http://buddi.nkimt.edu.tw/eatp6.htm

吃素?殺生?
http://a112.com/0207/0-a2/a2.htm


NO:122_11
heterosis  於 2003/10/30 02:09
Re:佛法與新時代的對談(二)

原始佛教並不是完全素食的佛教 而佛學中要求不殺生的主要原因 是殺生與口腹欲 是妨礙修行的障礙. 也就是說 若一佛學修行者 執著於美味珍稀的素食菜餚 而生起種種貪求之心 那麼素食對其修行反而是有害無益.

早期佛教並不硬性要求僧眾必須茹素 但食葷有三淨肉的限制: 不聞, 不見, 不疑. 本意略近似於君子遠庖廚. 然而更進一步來說, 僧眾之所以不拒三淨肉, 一是早期化緣時, 僧眾是沒有理由去拒絕百姓的布施 因此化來的殘羹剩飯也沒辦法計較其中到底是葷是素. 再者 佛陀並不刻意強調刻苦修行的必要性 反而認為僧眾有時必需兼顧營養的平衡.

所以說 佛教之所以有葷戒 主要在於食用者起心動念的方向上. 再者 長期不斷葷食者確實在生理上較素食者不易達到心神寧定的境界 對一定深度的修行還是有障礙的.

由此點觀之 取植物本體以活人口算不算殺生的問題 其實並不是關鍵. 食用者看待食物 以及自己的口腹欲念才是重點所在.

關於佛教對素食的一些觀念 或可參考以下網頁:

http://cbs.ntu.edu.tw/gem.php/fpath=gem/brd/Buddhism/2/F0010102#=1


NO:122_12
Echo  於 2003/10/30 17:39
Re:佛法與新時代的對談(二)

跟網友說一聲,最近太忙,無法分身繼續原來的話題,
還好有諸位高手續談。等我比較不忙了,再來講一些
其他的唐望故事。

NO:122_13
Ryne Wu  於 2003/10/31 19:18
Re:佛法與新時代的對談(二)

吃素與殺生的關係在生物學發達的時代是個頗為銳利的問題,前文UFO和heterosis已就此問題作出最為關鍵的引述及分析,以下個人也就所知作補充。

(一)佛教所主張的素食是禁「葷」(蔥蒜等),「腥」(肉類),不吃肉與不殺生一樣是指不殺害不食用有情的生物(動物)而言。

(二)佛教對「眾生」的分類,強調的眾生悉有佛性,平等觀等一般也僅指動物。
(三)水中也有生物,若不食用植物則人亦將失去生命,何況人之肉體內也有數不盡的微生物。

(四)這是一種輕重之分,有時為顧及地理環境的限制,也有放寬三種四種五種或十種肉不吃即可。又比方殺人有罪,但殺害自己父母罪孽更重的道理略同。若吃肉則有可能吃到自己的宿世親屬,總之,不因自己的欲望或情緒而殺害有情生命的理念最是重點。

(五)食用植物已可維持生命,若環境許可還要吃肉,的確會窄化個人的慈悲平等觀。試想一般人愛吃海鮮,看到大閘蟹是會想到可悲的眾生還是桌上的美食?

(六)人是活在「欲界」(有性欲 食欲)的眾生,這是一種自作自受的本然。高於人類的欲界諸天如果以性欲來講,「夜摩天」只要「勾報」便可完成性愛過程;「睹史多天」只要「執手」;「樂變化天」只要「對笑」;而「他化自在天」竟然只要「相視」即可。而更高等的「色界」眾生已經沒有性欲和食欲的欲望了,其中的「二禪天」以上更僅有意識,沒有我們所認知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了。有些成道的菩薩也沒有食欲,何況食肉。《維摩詰經》裡的香積佛國更只以香氣渡化眾生,有緣者若能接收到香氣就精神飽滿,不會有饑餓感。

我以前有位同學跟我講一件特殊的經驗 ,他說有次和他的媽媽到有現代電宰設備的市場買菜,他的媽媽到雞販處買雞肉,其中一個雞籠裡有十幾隻雞,雞販請他們挑一隻,說也奇怪,他母親站在旁邊一指
其中一隻,就那一隻驚慌不已地到處鑽,其他的雞則若無其事。後來雞販俐落地一抓在手上,那隻雞拼命掙扎,但直到進入裡面的屠宰場就再也不動了。據他形容,一進屠宰場裡面,一股熱氣撲來,排水溝流著飄著羽毛的熱水,一面是堆成肉山的宰好雞隻,他們買的雞似乎自知活命無望,不再掙扎。。


NO:122_14
Green  於 2003/10/31 23:06
Re:佛法與新時代的對談(二)

>> NO:122_10Luke-Skywalker  
>> ----吃素究竟是對還是錯?

「吃素」與 「吃火鍋」、「吃漢堡」、「吃牛排」、「吃壽司」----
應該都是一樣;
都是『用餐』!

>> NO:122_11heterosis
>> 僧眾是沒有理由去拒絕百姓的布施, 因此化來的殘羹剩飯也沒辦法------

不一定都是《殘羹剩飯》,
因為僧眾 托缽時間,都在中午以前,
在家人 是會多準備一些食物的;

另外,亦有大戶人家,特別準備佳餚美食(當然其中也有 魚、肉),迎請 佛陀及僧眾接受供養,
等到 佛陀和僧眾 用完餐後,餘下的《殘羹剩飯》倒是屬於 在家人的;

◎ 佛陀時代,僧眾是一天只吃一餐的,(所謂『日中一食』)

>> NO:122_13Ryne Wu  
>> 佛教所主張的素食是禁「葷」(蔥蒜等),「腥」(肉類),-----

這是中國大乘佛教的另類規定,而台灣佛教界 是受其影響的;
這種規定與原本 佛陀教團生活的實際情形,是有很大落差的;

茲轉貼原始律典 部分文字, 供參考:
『----時諸比丘乞。或得種種飯。或得種種餅。或得種種糗。或得種種熟麥豆。或得種種燒麥及
『糯米。或得種種羹。或得種種苦酒及醬。或得種種鹽。或得種種肉。或得種種魚或得種種乳酪。
『或得種種菜。或得種種根藕根等。或得種種莖甘蔗等。或得種種果菴羅椰子等。-------佛言皆
『聽隨意受食。』
( 五分律 卷22,「食法」 )


NO:122_15
Image  於 2003/11/01 10:49
Re:佛法與新時代的對談(二)

就看個人受環境引響的程度如何了,吃素不一定就比較高明,然而環境許可,自己又有悲願能擴展到一切有情眾生,也值得讓人欽佩。

NO:122_16
Image  於 2003/11/01 11:02
Re:佛法與新時代的對談(二)

佛陀反對用牲畜祭祀鬼神,也不會贊成供養者用大魚大肉來供養自己,當時喝水都要用水囊過慮以免傷害水裡生物,接受豐富的供養只是要隨順人家的好意,重點在於別人吃素應隨喜贊歎,不適合說別人與佛陀時代有落差,要講落差,那今日時代倒是處處落差。

NO:122_17
yl  於 2003/11/01 12:08
Re:佛法與新時代的對談(二)

After quickly scanning through the posts in this lead, I appreciate the posts by 趣向解脫 the most. His returning to the fundamental Buddhism (Gin Bun Hu Gau) reminds me of the writer, Song Te Lai, whom I admire very much. I mentioned the books by Song Te Lai (Buddha Betrayed 1, 2) (Bi Bue Pan e Hu Do) somewhere in this forum. Mr. Song spent quite some efforts to dispel the mistaken notions of the popular Buddhism in Taiwan and to propound the pursuit of what Buddha taught when he was alive, that is the AGAMA. He had some of the AGAMA translated with explanations. It is relatively easy to understand.

As to those metaphysical speculations, which some in this lead seem to be very fond of, Buddha taught his disciples not to indulge themselves in those FUTILE efforts. It only takes simple logic to understand what is in the AGAMA. There is no sophistry.


NO:122_18
Henry  於 2003/11/01 13:36
Re:佛法與新時代的對談(二)

Hi UFO,

如洛克(John Locke,1632-1704)他引進主觀主義(subjectivism),他認為知識是從經驗而來。洛克說,人是有知覺(sensations)的,人可以對外在環境產生覺識(awareness);透過思考(reflection)便能明白其中ㄉ意義。洛克認為,人ㄉ思想中,沒有一件事情不是事先在他的知覺中的

不知道是不是用字,說法的問題。我想這裡大概是要說:感官經驗是所有(事情的)知識的終極根源。

洛克是極端的經驗主義者,他的知識觀是後驗的。所以這裡說”事先存在”就似乎有點矛盾。知覺=/=瞭解,而說”一件事情”就好像是已經過瞭解了。根據經驗主義,感官知覺(視覺、聽覺、…),至少要先形成idea(perception的過程),才進入瞭解的層次(然後才知道”事情”)--Idea才是思考的對象。像我們常說的「視若不見」「聽若枉聞」的現象。那大概就好像有知覺,但並未形成idea,也就不可能引起瞭解的過程。

洛克的哲學和政治思想對英美海洋文化影響巨大(美國人尊稱他是知識之父)。現在的基本人權觀念,也是以他的思想為重要基礎。值得我們研究。所以,或許我有點鑽牛角尖,抱歉。

順便提及. 之前有人問我為何懷疑佛家不重視人權. 這裡就可看出:因為現代人權理論的基礎,和[心由境造]那一套,若不是對衝,也是很不相容. 不過在這欄不能談得再深入.


===
此外,
大概和洛克同時的英國牛頓,對自然現象的研究,對當時的思想界衝擊很鉅大(比後來修正他的理論的愛因斯坦還大)。他們開始認為人類內在的思想活動也能以物理(不必藉由神,或靈魂的假說)來解釋。我想佛學也應該要能開啟現代科學之門。目前台灣佛學大抵和儒學合流(我看在台灣的佛教界”各大派掌門”,都是中國人),而儒學就是無法容納現代民主科學。假如佛學本來有科學的潛力,這樣一來,就等於走回頭。現代新儒家(已逝的牟宗三為代表)也極力思索現代化的問題,比如,如何開出民主? 但幾十年來,不算成功。雖然他們有鮮明的中華民族主義色彩,但他們的努力,我認為值得尊重(比起只熱中權力遊戲的知識份子,或分享權力的政治和尚)。


NO:122_19
Henry  於 2003/11/01 14:41
Re:佛法與新時代的對談(二)

更正, NO. 18 前半篇的最後一段裡:

[心由境造]應為[造]


NO:122_20
Ryne Wu  於 2003/11/02 13:29
Re:佛法與新時代的對談(二)

佛家不重視人權?果真如此,那在下今天應該不會是一個學佛者。

佛陀時代階級制度嚴明,連奴隸種姓皆能出家修行受平等的待遇,反而是貴族出家者常常還要靜思個幾天以去除傲慢心才能入佛門( 入門後反而要稱同時報到者「師兄」,例如優婆離和王子們。)

這誤會太大,合先敘明。


NO:122_21
Henry  於 2003/11/04 11:32
Re:佛法與新時代的對談(二)

Ryne,

佛家不重視人權?果真如此,那在下今天應該不會是一個學佛者。

佛家重不重人權是open 的問題. 有機會你可以說道理. 你的口氣好像 :朕即佛家! 恐怕不太適合.


NO:122_22
Ryne Wu  於 2003/11/04 17:42
Re:佛法與新時代的對談(二)

轉貼:「心」靈冥想 科學家預言健康新趨勢(11/04)

編譯羅彥傑╱特譯

  對想要改善自身健康的美國人而言,美國醫事總署會建議他們放棄每週數次、每次一小時的「慈悲」冥想與消除負面情緒的工作,改做六十分鐘的運動。不過知名分子生物學家、同時也是「人類基因體計畫」主持人藍德指出,冥想會成為新的健康趨勢。

  藍德在參加九月中旬假素負盛名的麻省理工學院舉辦,集著名科學家與佛教學者於一堂的會議上指出:「美國醫事總署若在二十年後建議大家每週做五次六十分鐘的心靈運動,並非無法想像的事。」西藏精神領袖達賴喇嘛也是這次會議的座上賓。

  以藍德的學術地位,在諸如麻省理工學院的場合做出這樣的預測,其實是顯示主流科學界對佛教教義的日益嚮往,特別是針對受過訓練的佛教僧侶所做的心靈研究成果,這些成果雖然尚在起步階段,但成就非凡。

  這次會議所提出的數據資料,不僅顯示注意力的持續時間可以長到令航空塔台管制人員艷羨不已,而且也說明了冥想技巧可以在實質上對大腦神經線進行「再連線」。在抗憂鬱藥物「百憂解」風行的時代,上述的這種冥想活動有可能讓改變心情的藥丸束之高閣。

  在哈佛大學受過訓的神經科學家大衛森,當場展示了一位佛教僧侶的腦部掃描圖,這名僧侶能夠藉由一種名為「慈悲冥想」的技巧來讓其左額葉前部皮質(職司正面情緒)的活動量超過正常水準。在另一種截然不同的冥想狀態裡,這名僧侶還可以壓制「震驚反射」,亦即對諸如槍聲等大聲、突然噪音的非自願性反應。

  全球最知名情緒科學專家之一的美國舊金山加州大學心理系教授艾克曼,形容這名僧侶的控制程度是「驚人的成就」。他說:「我們從未發現有任何人可以做到這種地步。我們不了解身體上的任何構造可以讓他壓制住震驚反射。」

  打坐冥想的好處不只在可以一連閉關數月的和尚身上看出。大衛森告訴達賴喇嘛,他觀察、研究那些工作非常緊張的人,發現這些非佛教徒在學習「專注」技巧八週後,有助於製造正面情緒的左額葉前部皮質也是愈來愈活躍。此處的「專注」法是讓學員心境保持靈敏,不被自己的思慮或情緒「網住」,彷彿看著河水流逝。

  曾經出家並擔任加州聖塔芭芭拉「意識科際研究院」院長的瓦利斯相信,佛教徒為提升情緒與認知平衡的修行可能會是有用的工具,不限於治療憂鬱症與心理疾病而已。他說:「我認為這些技巧沒有理由不引進到我們的學校體系。大家在教育與職業上的表現會更好,因為他們變得更快樂、更加取得平衡,以及更集中注意力。」

【11/4 2003 自由時報】


NO:122_23
Henry  於 2003/11/06 12:25
Re:佛法與新時代的對談(二)

Hi UFO,
洛克認為,人ㄉ思想中,沒有一件事情不是事先在他的知覺中的

這裡的”事情”,應該是:thing。我先前把它,瞭解成”代誌”(Holo),應該是”東西”的意思。

這裡用的”SENSATION”,”REFLECTION”,也都是洛克的用詞,來指ideas的兩個(一個外來,一個內在--但和”天生”無關)根源。

按洛克的說法,”PERCEPTION”的過程,是把idea送到心智(mind),也就是心智掌握的過程--不是靠感官。換句話說,在perception之前 idea就存在(由sensation所衍生)。這和我前面說法有不同(雖然我自認也是經驗主義者 ^_^)。洛克之後,經驗主義也有各種版本(甚至有主觀唯心論的;洛克是傾向物質論),在美國甚至發展成務實主義。最重要的是(像之前說的),它開啟現代科技文明的門。

多謝,使我有機會重新發掘。我的觀念已先受現代科學知識的影響。希望有機會在別欄(Holo naN?),再討論這些問題。


NO:122_24
 於 2003/11/11 01:40
Re:佛法與新時代的對談(二)

加油

NO:122_25
Green  於 2003/11/13 20:21
Re:佛法與新時代的對談(二)

在「唐望故事」網站,看到一篇蠻有意思的文章,
轉貼如下:

*************

人類的意識與知覺原本是無所限制的。在言語性的思考之外,還有另一種更龐大,更深沈,更直接的知覺方式。那是言語所無法掌握,無法描述的。

文字出現之後,文字的描述漸漸取代了直觀的知覺。於是人類漸漸遠離直觀,而漸漸熟悉言語文字的間接。古老的精神智慧在文字的影響下漸漸變質,於是產生了宗教。

宗教是人類試圖回歸本來面目的嚮往,也是古老直觀知覺的苟延殘喘,但是宗教背負著時間所形成的龐大包袱,徒具形式而失去本質。原本對於完整意識的追求變為對政治權力慾望的滿足。

言語文字的思考萌芽了理性。理性的力量終於在歐洲啟蒙時代以科技的形式開花結果。船堅砲利的強國開始掠奪縱橫世界。歐洲文化對於美洲新大陸的侵略是不折不扣的浩劫。原來殘存的古代智慧被視為異端,幾乎遭到趕盡殺絕的命運。

在這種極端的壓力下,古代智慧殘存的菁英份子以生命為代價,開始對他們的傳承進行徹底的檢討;結果他們脫胎換骨,放棄了宗教的形式,誕生出一種抽象而極有效率的修行之道,重新強調完整意識的追求及精神上的最高自由。

為了避免重蹈覆轍,他們化整為零,以隱匿的方式進行傳承,聽由天意而遴選少數門徒,由南美洲的高山散佈至北美洲的沙漠,遠離世俗繁華,延續至今,被外界視為一種神祕的巫術。

http://netcity3.web.hinet.net/UserData/milumi/


NO:122_26
巫術  於 2003/12/04 05:37
Re:佛法與新時代的對談(二)

不過就是巫術
哈哈
神通不敵業力

NO:122_27
Ombra  於 2003/12/05 11:12
Re:佛法與新時代的對談(二)

Green:

>> NO:122_13Ryne Wu  
>> 佛教所主張的素食是禁「葷」(蔥蒜等),「腥」(肉類),-----

>>這是中國大乘佛教的另類規定,而台灣佛教界 是受其影響的;
這種規定與原本 佛陀教團生活的實際情形,是有很大落差的;

據我所知... 金剛乘密宗也不主張吃素。 真正原因我也不知為何。


NO:122_28
Green  於 2003/12/06 19:54
Re:佛法與新時代的對談(二)

NO:122_27
>> 據我所知... 金剛乘密宗也不主張吃素。 真正原因我也不知為何。

呵呵!
我也不知道 ㄝ , ^^

與其聽人「主張」, 不如 自作「主張」;
與其聽人「不主張」, 不如 自作「不主張」。
----------------------------------------------

NO:122_26
>> 不過就是巫術

哈哈!
有意思的要點 是在這裡──:
『人類的意識與知覺原本是無所限制的。』
『文字出現之後,文字的描述漸漸取代了直觀的知覺。於是人類漸漸遠離直觀,而漸漸熟悉
『言語文字的間接。 』
『宗教是人類試圖回歸本來面目的嚮往,』
『言語文字的思考萌芽了理性。』

>> 神通不敵業力

變化神通, 不敵業力 .
四禪八定, 不敵業力 .
呷菜吃素, 不敵業力 .
大魚大肉, 不敵業力 .

那麼 --- ? ?, 才是業力不敵 .
----------------------------------------

NO:122_18 ~ 19
>> 有人問我為何懷疑佛家不重視人權.

『佛』是『人』做的;
一個『人』如果欠缺了〈人權、尊嚴〉,那麼 有資格稱之為『佛』嗎 ?

>> -- 現代人權理論的基礎,和[心由境造]那一套,若不是對衝,也是很不相容.
>> -- 更正, NO. 18 前半篇的最後一段裡: [心由境造]應為[境由心造]

沒有『境』(物), 那來有『心』?
沒有『心』, 那麼 『境』(物) 在那兒 ?


NO:122_29
無孔笛  於 2003/12/08 01:48
Re:佛法與新時代的對談(二)

所謂佛說一切法,為渡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需一切法.
簡言之-佛法=對治法 ,就是治療身心種種煩惱執著和痛苦的方法.
所以吃葷吃素不是佛法中心點.飲食只是生活中習慣之一,目地只是為了生命的延續.
知足才是學佛重點.
以菩薩戒而言:在諸多戒本中只有梵網經菩薩戒本有此條規定,其它如瓔珞經和瑜伽菩薩戒本---等皆無規定要吃素不吃肉.
所以說為了慈悲不吃肉也行,但是要先了解其根源可避免諸多誤解.
而佛陀時代,提婆達多破壞佛教,其中就曾建議佛陀-僧團學外道吃素不吃肉,而被佛陀斥責.
所以南傳佛教也以此界定不吃肉的僧人不是真正僧人.(破壞佛教)
所以出家人乞食托砵食物,只是為了惟持色身的生命,然後用功修行趣向解脫之道,而不是食物的美味.
但是傳到中國後,演變成僧人自行煮食而非出去乞食,當然就不能殺肉來吃.
但若是外面信徒供養葷食當然要吃.為了增加信徒的信心.等他信心堅強在慢慢教導.
台灣吃素風氣不是佛教發起,而是一貫道.(很多素食餐廳都是道親開的)
然後很多寺廟就為了法會而開始模仿,結果有了面子,失了裡子.
韓國和日本的僧人寺廟也是自己煮-吃素,外面信徒供養的葷素不拘.
佛陀的教法就是緣起法~諸法眾緣合和而生,諸法眾緣消散而滅. 法不孤起,仗緣而生.(一代時教)
從原始佛教解說~6根對6塵產生6識,名法-色法-心法-心所法彼此互為薰染之因果關係,
而後再演變成如來藏,中觀和唯識觀(延伸出8識)種種思想和理論及其修行方式.
而後傳到中國再延伸出教外別傳~祖師禪.
但~不管有多少種教理和修行方式,不管是南傳-北傳-藏傳佛教,
其目地只是要了解自己身心問題,進而解決和放下身心種種煩惱執著和痛苦,
趣向涅槃解脫之道,再去幫助有緣的眾生,並為無緣的眾生種下日後得渡因緣.
這也就是佛陀的教法之所以有別於其他宗教,並稱呼其他宗教是外道,而不是邪教.
在於其他宗教是心外求法,而佛陀的教法是從自己身心下手,所以不同.
也就是向外是找不到涅槃寂靜的,要向內探索.Thats it!
Just like this.
哈哈哈~~~~~~
濛濛三十年,淡淡三十年,
濛濛淡淡六十年,末期糞土曝晒敬梵天;
昨月昨日道借用,今月今日道奉還,
借時為五還時四,
本來無一物,空道莫須有.

NO:122_30
Ryne Wu  於 2003/12/11 18:38
Re:佛法與新時代的對談(二)

# 印度佛教史簡要

1898年法國考古家樸貝,在尼泊爾南部發掘一處靈塔古蹟,其中有一舍利瓶古陶器,外側刻有印度古文,意謂:「此係世尊之舍利瓶,係釋迦族人和他們的兄弟姊妹妻子,以信之心安置奉祀者。」經典中「佛骨八分」的傳說獲得證明。

釋迦牟尼佛生卒年約467-387 BC(南傳說法)或566-486 BC(北傳說法),佛教在印度發展時間約公元前6世紀到公元11世紀間,後被突厥系回教徒古爾王朝攻入北印度,印度佛教滅亡。

佛住世之時可稱為根本佛教。釋尊主要以四聖諦、三法印、十二緣起、五蘊無我...為中心思想,以八正道(中道)等為具體實踐方法。

佛入滅後100年間可稱為原始佛教。

佛滅後110年左右,佛教分立為上座部與大眾部。

佛入滅100-500年左右為小乘部派佛教時代。

佛滅後600-1200(公元2-8世紀)為大乘佛教時代。

公元8-11世紀為大乘密教時代。

佛滅後約500餘年,教義經過四次結集,因為當時印度並無書寫工具,只能口語相傳,又各地方言眾多,必須加以整理。經典有文字紀錄,約在公元100年左右,距佛住世已400餘年。

現在流傳的經典、戒律當初以何種路逕傳遞,已難追考,新舊資料交雜其中,要探究最初的原型已不可能。

以印度佛教的流變來看,可分為五期:

第一期:以出家(己利、解脫)為重之聲聞,釋迦牟尼佛本身則表現悲智言行,隨機施教,與弟子同得解脫。

第二期:佛滅後400年,大眾、上座分立,各自傳法。分化之主因為入世思潮勃發,重於己利(聲聞)與種於利他為人(菩薩)兩大思想之激盪。

第三期:佛元4-7世紀,龍樹菩薩以南印學者身分深入北印佛教堂奧,開一切法性空而三世幻有之「大乘」(意謂大輪子車輛,能載己也能載很多眾生到達解脫之境。)

第四期:佛元700-1000年間,大乘佛教分流為「性空唯名論」、「虛妄唯識論」、「真常唯心論」,有生滅與真常之諍、唯心與有境之諍、性空與不空之諍。

第五期:千年以降,以如來不思議之密為重點,立於神秘、迷信、頓入之行解,為一切秘密、迷信之綜合,求即心即身之成佛。

==========================================================================================

大乘佛法簡介:

一、兩大主流:

(一)法性空宗:講萬物的性質,目的在破除一切情見的執著,以彰顯法性。

(二)法相有宗:講生命的現象,目的在分析各種表象以見性。

二、大乘三系:

(一)性空唯名系(般若系、中觀系):屬空宗,公元二世紀時龍樹論師闡揚,根源於《阿含經》,否定自性的不變性(諸行無常),否定自性的獨存性(諸法無我),否定自性的真實性和主宰性(涅盤寂靜)。

(二)虛妄唯識系(瑜伽系):屬有宗,公元四、五世紀時,無著、世親等論師闡揚,為一精密的心理學,唐代玄奘弘於中土,傳入西藏,影響西藏佛法重視生死問題,如《西藏生死書》、《西藏渡亡經》等。

(三 )真常唯心系:屬有宗,闡揚佛性、心性、真常不空、圓融妙有之說,如「聖凡不二」、「迷悟不二」、「因果不二」等,演變成後來的密教、如來藏等。嚴格禁斷肉食為此系特色之一。


參考資料:

《釋迦牟尼與原始佛教》 . 于凌波著
《妙雲集》之《佛教史地考論》 . 印順導師著
《印度哲學史》 . 楊惠南著
《印度佛教史》 . 平川 彰著 . 莊崑木譯
《般若學入門 》 . 寬謙法師主講


NO:122_31
Green  於 2003/12/14 10:32
Re:佛法與新時代的對談(二)

佛陀教導時期,── 佛法純一乳味.
大乘創作時期,── 法味淡化變質.
教徒覺醒時期,── 還我本來原味。

臺灣佛教徒,有必要繼續再走那一條 乏味的、中國式 「大乘佛教」嗎 ?
臺灣佛教徒,不知能不能走出一條 自己的道路 ? 一條《 還我本來原味》的自己道路 ?

※ 所謂「乏味」意指: 1 杯鮮乳 + 99 杯清水 ─→ (乏味的) 100杯「假鮮乳」.

附錄一段文字:
「如牧牛女,為欲賣乳,貪多利故,加二分水,轉賣與餘牧牛女人。彼女得已,復加二分
,轉復賣與近城女人。彼女得已,復加二分,轉復賣與城中女人。彼女得已,復加二分,
詣市賣之。……取已還家,煮用作糜,無復乳味,雖無乳味,於苦味中猶勝千倍」。

[ 印順,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 p.879 ; (大正一二•六六三上) ]


NO:122_32
在家眾  於 2003/12/14 16:30
Re:佛法與新時代的對談(二)


>臺灣佛教徒,有必要繼續再走那一條 乏味的、中國式 「大乘佛教」嗎 ?
>臺灣佛教徒,不知能不能走出一條 自己的道路 ? 一條《 還我本來原味》的自己道路 ?

>※ 所謂「乏味」意指: 1 杯鮮乳 + 99 杯清水 ─→ (乏味的) 100杯「假鮮乳」.

難道台灣現在有限制佛教只能是哪幾派嗎?現在的台灣,顯密並揚,眾人各取所需,即使如泰國的四面佛等,也不乏信眾啊。

一個廣大宗教或是宗派的推廣,一定需要有弘法的能人,才能夠吸引到夠多的信眾,才能夠普及。而且,每個派別可能都可以吸引到特定的群眾。希望當世解脫,自然會想要找密教,希望來世解脫的,也能找到其所希望的派別。至於某些特定派別的不彰顯,或許有很多因素,但如果主要原因不是因為政府特意打壓,那至少是市場自由競爭的結果,而某些派別可能在台灣市場很小,原因是不符合國人口味。

至於乏味不乏位,這就很有意思。與其說是加水的牛奶被稀釋,不妨看成每個人的腸胃吸收能力與喜好的口味不一,有人純奶喝了會瀉肚子,有人非鮮奶不喝,也有人喜歡泡奶粉,還有人只喝調味乳或是發酵乳。正如拿梵文佛經在台推廣(可能沒幾個人看的懂),跟拿中文文言文佛經如大藏經 (要有古文基礎),或是拿白話註釋版的經注解(至少要識字),甚或只是學佛心得,無關經典的佛學小品(大眾口味),都分別可以吸引到特定的群眾。不能因為不是純奶就說那不是奶製品,更何況,有人只是喜歡奶味的感覺,有人是為了裡面的營養而喝,甚至有人只是因為別人認為喝奶不錯所以才喝(裝飾型),各種各樣的人都有,豈能怪市場喜歡稀釋奶調味奶發酵奶而非鮮奶?而且重點是,您想要喝什麼奶,市場都有賣,任君選擇,這樣還不夠幸福嗎?

如果哪一天,大部分的信眾都可以直接閱讀原始經典,那大概是佛法的文藝復興時代來臨了.....笑。

至於各家講師講解經典,不妨看成演奏。曲譜是固定的(原始經典),但是各家交響樂團的演出水準巧妙與樂章詮釋意境各有不同,聽的人可以自行選擇聽的順耳的版本來聽,聽不慣的就不要聽,豈能說某某某指揮演奏的才能是極品,其他的都不好呢,個人喜好都不太相同呢?畢竟,可以直接拿起樂器看譜演奏的人,不是多數吧?有多少人可以只看著五線譜就可以判定這音樂寫的好不好呢?大多數人都還是需要透過專業演奏才能欣賞到音樂的美妙啊!怎能因此怪大家都不直接看五線譜呢?呵呵。



NO:122_33
Ryne Wu  於 2003/12/14 20:00
Re:佛法與新時代的對談(二)

◎大乘是否為佛說

一、從佛法的表現上說:
(一)釋尊的意境、言說、身行,出現在世人的認識中,是此世間佛法的根源。此三者,不能忽略任何一端,須從其相關性、統一性,深入釋尊的本懷。由於印度重視口口相傳,佛法早被誤解為「佛說」了。其實佛法是不限於口說的,例如釋尊巡行僧房,親自為病比丘洗滌,此一實際的行為,難道不是佛法!
(二)見佛與聞法,不一定等於佛法自身,這是佛法透過聽者的主觀性,而後反映出來的佛法。佛滅後,阿難傳布釋尊的遺囑「小小戒可捨」,但阿難和大眾都不知什麼是小小戒,結果,所訂的戒律,不論大小,一律遵行。
實際上,王舍城的結集,是偏於迦葉系,偏於苦行認識的佛法,不能完全而忠實地呈現釋尊的一切。譬如迦葉行頭陀苦行,釋尊勸他捨棄,但迦葉仍不肯。又如釋尊因阿難的請求而度女人出家,佛住世時,迦葉隱忍下去,釋尊入滅,迦葉即大為反對,並強迫阿難向大眾懺悔。領導大眾結集聖典的迦葉,風格見解如此,這樣的結果而凝成的初期佛教,無疑的不能代表佛法的全體。
近來的一些學者,特重錫蘭所傳的巴利文聖典,錫蘭的佛教徒認為他們的巴利語是古老的、正統的佛說,與他們不同的,即使是阿含和廣律,也被看作是後來改寫的。其實佛制「聽隨國俗言音學習佛說 」(雅語、方言、俚語皆能演說佛法),億耳以地方語言誦「義品」,釋尊一樣讚嘆他。釋尊並不同情「佛法統一化」---雅語化,但也不反對以雅語學習佛說。

二、從佛法的流行上說:
釋尊表現佛法的言教與事行,即有印度文明固有的成分 其中有承襲,亦有修正。佛法的傳布流行又何嘗不是如此,當時印度人以樹木為鬼神的村落,因此佛制不得自行砍伐。當時外道出家,以托缽乞食為生,所以佛教也採行此出家的生活方式。甚至義理上的生死輪迴、解脫涅盤、業力等,都是奧義書以來的外道見解。過午不食為齋,豈不是印度舊有的習俗嗎?而修行上的不淨觀、數息觀、四禪、八定...當時的外道,不都有大同小異的行持嗎!
印度人不重視歷史,《阿含經》與廣律,亦包含此成分,常常是各處的比丘,都在傳說他的「親聞佛說」或「展轉傳來」的佛法。在史實考證的觀點,不可避免地會加入不少佛弟子的傳說,而大乘經無非繼承此作風,發展成更為民族型的聖典。
生活於印度文化中的印度佛弟子,不被限於「佛說」而自拘,能契合此精神,信受大乘經為佛說。佛法是一味而普應的,是隨眾生的根性所及而影現的,我們要從佛法的流行中,看出前後的一貫性、共通性,看出演化的傾向是向上,或者是停滯,甚至墮落。須從中探索精髓,使之在新時代中流行。

三、從學派的分裂看大乘:
關於菩薩道,釋尊自己即是不須解說的事實,此菩薩道思想在佛教界學派的分裂中,逐漸明朗強化。佛滅百年中的吠舍離結集,開啟了耆年上座(代表保守)與青年大眾(代表適應)的分流。

四、從經論的集出看大乘:
初期聖典已相當固定,佛弟子也許偶爾採集到佛陀的遺言遺行,自己作佛法的體驗,從事佛法研究,推演他、抉擇他,為適應環境,也須攝取。亦即,整理的時代過去,現在要發揮宏揚,佛弟子們不能無所表現自己所認識的妙法,自然要求他人的共鳴,必須從事著述。
初期大乘經有想像的成分,但不是偽托,是學有所見,是從佛教大眾的共同意識流露的妙法。

五、從思潮的遞代看大乘:
依多數大乘經的三時教,把五期佛教總歸為:無常實有的聲聞行、性空幻有的菩薩行、真常妙有的如來行三期,此三個時代思潮是前一思潮發揮到極高之時,後一思潮已潛在形成;前一思潮將衰,後一思潮即以新姿態起飛,形成新的時代。三時中,性空幻有的菩薩行,是根本結集聖典的正常開顯,真常妙有的如來行,卻因為適應而多少有點離宗。

六、從大乘的內容看大乘:
菩薩比聲聞更難,他綜合了世間聖哲(為人類謀利益)與出世聖者(離煩惱而解脫)的精神,他不厭世、不戀世,上得天、下得地獄,這是什麼能耐!他只問應該這樣行,不問與己有何利益,他與聲聞行者,似乎是很不同的。有人說,叔本華的悲觀哲學,到尼采的超人論,看來不同,而尼采卻真是叔本華精神的繼承發揚者。
大乘是以行踐為中心的,有崇高的志願、誠摯的同情、深密的理智,讓自己在平常履行中表現出來,使佛法能實際而直接的利益人群。

節錄自《妙雲集》之《以佛法研究佛法》

註:一、此大乘佛法主要以印度本土佛教的流變而言。 二、印順導師為慈濟創辦人證嚴法師的皈依師父。


NO:122_34
Ryne Wu  於 2003/12/14 20:06
Re:佛法與新時代的對談(二)

節錄自《妙雲集》之《以佛法研究佛法》 印順導師著

NO:122_35
Green  於 2003/12/14 23:31
Re:佛法與新時代的對談(二)

>> 與其說是加水的牛奶被稀釋,不妨看成每個人的腸胃吸收能力與喜好的口味不一------還有人
>> 只喝調味乳或是發酵乳。----任君選擇,這樣還不夠幸福嗎?


呵 呵 !
是你看不懂 「乳味」(原味) 的 比喻啦;
或者是 故意裝糊塗 ? ^-^

>> 現在的台灣,顯密並揚,眾人各取所需,即使如泰國的四面佛等,也不乏信眾啊。
>> 一個廣大宗教或是宗派的推廣,一定需要有弘法的能人,才能夠吸引到夠多的信眾,才能夠
>> 普及。而且,每個派別可能都可以吸引到特定的群眾。希望當世解脫,自然會想要找密教,
>> 希望來世解脫的,也能找到其所希望的派別。至於某些特定派別的不彰顯,或許有很多因素,
>> 但如果主要原因不是因為政府特意打壓,那至少是市場自由競爭的結果,而某些派別可能在
>> 台灣市場很小,原因是不符合國人口味。

看來,宗教也需要拼業績、拼市場、拼口味囉 ? ^^
但是 不管 市場大 or.市場小,
畢竟 市場歸市場, 與宗教 無關。

>> 如果哪一天,大部分的信眾都可以直接閱讀原始經典,那大概是佛法的文藝復興時代來臨了.

畢竟「文藝復興」歸「文藝復興」, 與宗教 無關。

>> --梵文佛經在台推廣(可能沒幾個人看的懂),--中文文言文佛經如大藏經 (要有古文基礎),
>> 或是拿白話註釋版的經注解(至少要識字),----如果哪一天,大部分的信眾都可以直接閱讀
>> 原始經典,那大概是佛法的文藝復興時代來臨了.

佛陀時代 or. 耶穌時代,
會要求他的門徒、信眾 看經典嗎 ?


NO:122_36
Ryne Wu  於 2003/12/17 16:14
Re:佛法與新時代的對談(二)

更正NO:122_30之釋迦牟尼佛生卒年約467-387 BC(南傳說法)或566-486 BC(北傳說法)...
應為:釋迦牟尼佛生卒年約467-387 BC(北傳說法)或566-486 BC(南傳說法)...

有沒有網路先進願意談【緣起性空】,這也是佛法的微言大義!


回論壇

歡迎前往茶黨2005年新論壇TaiwanBBS.ORG參與討論。

以下表格僅供管理人員整理資料輸入之用

資料輸入ID
資料輸入密碼
請依文章內容欄寬度斷行(按Enter鍵)以免破行.THANKS~~
署名: [♂♀]: HTML語法只提供字體變化與URL連結
回應主旨:
回應內容:
× ÷ ¥ £
引述舉例:欲連結本版第123題編號123_5的發言
<a; href=http://taiwantp.net/cgi/TWforum.pl?board_id=3&type;=show_post&post;=123_5>123;_5</a>

語法按鈕使用後請收尾→→→
使用IE,文章不慎消失時,請立即在打字區內按滑鼠右鍵選[復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