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台灣沒有制憲建國,所以貧富差距問題必然日漸擴大。
回應本題 | 自選底色↑ | 返 回 |
Simon 於 2003/10/01 11:16 | |
因為台灣沒有制憲建國,所以貧富差距問題必然日漸擴大。 | |
因為台灣沒有制憲建國,所以貧富差距問題必然日漸擴大。 我的結論如題, 請各抒己見。 制憲建國是一定要的,我的理由歸納兩點: 1. 生產面-- 2. 分配面-- 二來,以國際化掩飾損害台灣實質經濟對中國進貢之實,縱然部分大生意人因此獲利, 多數台灣人因為整體經濟越來越向中國密切依存,生產要素價格被中國拉下,多數人的薪資所得不止上升不易,在中低階員工還會逐年下降,甚至失業率上升。 不三不四的 『中華民國』經濟上,對內剝削體制,對外跟中國不能保持距離,過度投入自損生機。 這當然擴大貧富差距。 制憲建國,也是 focus 在國家定位 與政府組織再造, 這都是實質解決貧富差距 保障台灣人民基本生存跟永續發展的不二法門。 |
Simon 於 2003/10/01 11:18 | |
Re:因為台灣沒有制憲建國,所以貧富差距問題必然日漸擴大。 | |
參考: 海兒 誰說制憲對拼經濟沒好處? |
Simon 於 2003/10/01 11:23 | |
Re:因為台灣沒有制憲建國,所以貧富差距問題必然日漸擴大。 | |
本文緣起於,有人說用『統獨議題』掩蓋 『貧富差距問題』。 大謬不然,『貧富差距問題』本來就因 『政經問題』而起。 我是強烈地認為, 因為 中華民國依據『憲法』的目前體制,起源跟實質上都是不折不扣的 |
海兒 於 2003/10/01 11:34 | |
Re:因為台灣沒有制憲建國,所以貧富差距問題必然日漸擴大。 | |
>>1. 生產面-- >>沒有制憲建國台灣的主體性一直沒有確定,經建發展政策缺乏以多數台灣人民為關注的思考,對中 >>國政策受限於 『為交往而交往』 『為降低敵意而統合』,流於損害台灣行進貢中國之結果, >>導致生產面供給面 在台灣內部的實質經濟活動成長增幅降低。 這一點有點牽強! 比方說,在西進的台商當中,台灣主體意識強烈者不乏其人,比方說奇美集團就是一例,但他們還是免不了受到中國低工資、低環保標準、低土地成本的吸引而西進! 中國成為全球代工廠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和國家的主體性建立與否沒有必然的關係,而主要的因素之一則是在於人民幣自1980年的1.5兌1美元的匯率一路貶到現在的8.5兌1美元產生的磁吸效應,這必須要由美、日、歐等大型經濟體共同聯手來壓迫中國讓人民幣升值才可能改變! |
海兒 於 2003/10/01 11:39 | |
Re:因為台灣沒有制憲建國,所以貧富差距問題必然日漸擴大。 | |
誰說制憲對拼經濟沒好處? |
Simon 於 2003/10/01 11:46 | |
Re:因為台灣沒有制憲建國,所以貧富差距問題必然日漸擴大。 | |
海兒 一點都不牽強。 要引用 美國 日本時, 請注意 『量』『相對百分率』的面相, 台灣對中國投資的金額超過 GDP 的 2/3 ,美國日本都沒有這麼瘋狂, 美國 日本的經濟規模是台灣的幾十倍,他們在中國投資的絕對值金額都比台灣小,更不用談相對國內生產毛額的百分率。 談匯率是一回事, 各國產業擅長又是另一回事, 下面這些行業都是台灣先到中國的,我們的競爭對手國都是之後才零星跟進: LCD Monitor , TFT LCM, NoteBook PC, 晶圓代工.... 產業不是只有靠低廉勞力 跟土地的。 更重要的生產要素 資金 技術 設備 商業網絡 營運模式 智慧財..等等,台灣缺乏主體意識 使得台灣是對中國投資的絕對金額 跟相對比率是全球最高最變態的。 |
Simon 於 2003/10/01 12:11 | |
Re:因為台灣沒有制憲建國,所以貧富差距問題必然日漸擴大。 | |
因為台灣沒有制憲建國,所以經濟發展受阻。 對中國輸血到惡化 全球產能過剩,自己即使幾年的寬鬆貨幣政策 積極擴張的財政政策,也無法扭轉呈為常態性的高失業率。 一萬多美元的發展階段就已經落入二三萬美元國家蹣跚不前的症狀。 中華民國體制內部軍公教公營事業 與一般人民的二元經濟,在歧視經濟學領域是十足的妨害市場價格機能,也使得經濟效率無從發揮。 誠信公平的社會資本傷害殆盡, 資本主義好的一面無從發揮,劣幣驅逐良幣與日遽增,賣台損台者猖狂,為這片土地努力工作生產跟消費的卻是默默。 |
海兒 於 2003/10/01 12:32 | |
Re:因為台灣沒有制憲建國,所以貧富差距問題必然日漸擴大。 | |
Simon: 你說的主體意識對台灣投資中國的影響還是缺乏說服力,也沒有回答我在前面提到奇美集團去中國投資的問題,你倒是說說:許文龍難到缺乏台灣主體意識嗎? 日本、南韓、美國等對中國的投資都沒有台灣多這的確屬實,但這與他們的國民是否主體意識並沒有絕對的關係,毋寧是這幾個國家的企業規模都比台灣大、而且很多都是跨國的大型企業,因此他們在投資中國時也有較專業的人才在仔細評估,而不像台灣許多西進的企業都是中、小企業,企業主有決定公司一切事務的絕對權力,因此很容易受到媒體的煽動而一窩蜂登陸! 如果說中華民國憲政體系對台灣企業大舉西進有什麼影響的話,我只能說是這個從中國移執來落伍憲政體制在台灣根本格格不入,因此使得行政效能低落、動輒引發政治鬥爭,使得台灣在1980年代中期面臨產業結構轉型時,因為政府部門的牛步化,讓最需要政府支援,同時也一直是台灣經濟發展主力的中小企業只能自求多福去中國碰運氣! 至於中華民國憲政體制讓台灣人一直無法建立主體意識則是另外一個問題,不能夠說因為它同時造成了這兩個結果就硬把它們湊在一起,而說它們之間有必然的關係。 |
Simon 於 2003/10/01 13:27 | |
Re:因為台灣沒有制憲建國,所以貧富差距問題必然日漸擴大。 | |
國民有主體意識就不會投資到要併吞自己國家的敵國,這是天經地義。 惡質體制未能慎始,考量台灣總體最佳利益,縱容宵小逼良為娼,那就是軟土深掘,很多人包括民進黨部分公職只好一步一步『正當化』理由。 TFT LCD Module assembly 奇美的競爭對手去了,許文龍不去也不行,他是最後一個去的。 每一個重大產業流失都是循著這樣的軌跡。
制憲建國是勇敢自信,當個正常文明人的開始。 |
海兒 於 2003/10/01 13:59 | |
Re:因為台灣沒有制憲建國,所以貧富差距問題必然日漸擴大。 | |
>>國民有主體意識就不會投資到要併吞自己國家的敵國,這是天經地義。 >>TFT LCD Module assembly 奇美的競爭對手去了,許文龍不去也不行,他是最後一個去的。 來看看你這兩點就是明顯的相互矛盾! 如果主體意識那麼管用的話,那奇美就不該跑到中國去了,因此,顯而議見的,主要的問題還是出在於你所說的:「奇美的競爭對手去了,許文龍不去也不行」,是什麼因素讓奇美非去中國,否則就無法生存下去?答案不是很明顯了嗎?不正是中國的低工資、低環保標準、低土地成本以及人民幣兌美元在這二十多年來的貶值有利於出口型產業嗎? 同樣的情況我們來看看之前台灣在新台幣還是40兌一美元的時期,當時台灣的環保標準也和今天的中國相去不遠,土地成本也不高,因此即使是當時的政府行政孝能不彰,但是台灣民間的中小企業還是能夠在這樣的條件下進行對美、日、歐等國市場的出口,繁榮了台灣經濟。請問:當時台灣人有強烈的主體意識嗎?不但沒有,更有一大票人自認為是中國人、大罵起當時主張台灣主體意識的人是亂臣賊子,是中共同路人!反之,這十幾年來台灣的主體意識已經逐漸抬頭,因此,即使如許文龍到中國投資後還是敢公開挺扁,但他一樣還是要去中國投資以求企業的生存不可!所以你把主體意識在經濟上的效用捧的那麼高,根本是太過於牽強附會! 至於你要大罵對偷跑的沒有處罰,大罵蘇煥智開放的主張,說真的,當你面臨這種已經成型的不利局面了你還能怎麼樣?只能盡可能的先給紅蘿蔔把那些迷途羔羊喚回羊圈中,然後才能祭出棍子好好的教他們認得回家的路守秩序,不然還能怎麼樣?棍子紅蘿蔔也是你說的,總不能因為阿扁先給紅蘿蔔,棍子稍遲些揮出來你就大罵不可、不可吧? 而南韓大企業則有很強烈的政府介入,甚至於根本就是披著民間外衣的國營事業,南韓政府要控制他們當然要遠比台灣容易多了! |
Simon 於 2003/10/01 14:39 | |
Re:因為台灣沒有制憲建國,所以貧富差距問題必然日漸擴大。 | |
哪裡矛盾? >>>競爭對手去了, 不要忘了這些競爭對手都是 台灣廠商, Dont forget! 因為不能慎始,嚴懲剛開始偷跑的,所以接著是不得不同流合污才能生存。 總生產要素不是只有看低工資、低環保標準、低土地成本以及高度貶值後的人民幣, 人家以商圍政也不是玩假的,民進黨一些積極開放的『正當化』過頭,講久了就變真的。 制憲建國可以扭轉這種變態政經分離,可以扭轉這種拼中國經濟的趨勢。 |
海兒 於 2003/10/01 14:44 | |
Re:因為台灣沒有制憲建國,所以貧富差距問題必然日漸擴大。 | |
>>不要忘了這些競爭對手都是 台灣廠商, Dont forget! 我沒有忘啊,那請問這些對手企業又為什麼要去?只是你所說的缺乏台灣主體意識那麼單純嗎? 還是因為人民幣大幅貶值的同時,新台幣卻大幅升值、整個土地、勞動成本跟著水漲船高、環保意識抬頭,而國民黨政府當時卻無所作為等因素所造成的? 這些該就事論事吧? |
台龍 於 2003/10/01 19:22 | |
Re:因為台灣沒有制憲建國,所以貧富差距問題必然日漸擴大。 | |
對不起,雖然我對台商西移的論點也很有興趣,不過我先就你的制憲建國的論點提出看法。 首先,「因為台灣沒有制憲建國,所以貧富差距問題必然日漸擴大。」這個論說無法通過經驗檢驗。因為沒有「制憲建國」,就會「貧富差距問題必然日漸擴大」,並不一定成立。證據在於,其他已經有完善的「制憲建國」的國家,有些也並沒有辦法縮小貧富差距。譬如美國。 同時想縮小貧富差距,也不是用憲法,而是要用一般立法就行了,通常就看想實施資本主義或社會主義的不同。這種東西怎麼可以放到憲法上?如果有一個政黨有完全不同的資源分配訴求,難到就要被憲法限制而不能成為政黨? 憲法只能保障人民免於被自己的政府欺負,所以只有基本人權的要求,這不會改來改去的。資源的分配(貧富的拉近)是可以隨時間和國際情勢來改變有不同的方法和共識,並不適合放在憲法。 |
Simon 於 2003/10/01 21:52 | |
Re:因為台灣沒有制憲建國,所以貧富差距問題必然日漸擴大。 | |
>>>因為人民幣大幅貶值的同時,新台幣卻大幅升值、整個土地、勞動成本跟著水漲船高、環保意識抬>>>頭,而國民黨政府當時卻無所作為等因素所造成的? 新台幣卻大幅升值 1989, 人民幣貶值 1995, 然而: TFT LCM 2000底 開放, NoteBook PC, 2001 開放 晶圓代工 2002 有條件開放 這三大項台灣的對手國沒去中國投資,台灣不肖廠商有人就偷跑,統媒+泛藍+部分民進黨立委吆喝,政府就後頭跟著核准。 這才是就事論事。 簡單的說,如果中芯 宏力半導體被移送法辦,用兩岸人民關係條例數百台灣工程師未經許可違法任職,用重大經濟犯罪處理違法投資, 就沒有後來的和艦 與 松江台積電。 |
Simon 於 2003/10/01 22:10 | |
Re:因為台灣沒有制憲建國,所以貧富差距問題必然日漸擴大。 | |
>>>沒有「制憲建國」,就會「貧富差距問題必然日漸擴大」,並不一定成立。 >>>證據在於,其他已經有完善的「制憲建國」的國家,有些也並沒有辦法縮小貧富差距。譬如美國。
美國的貧富差距是 崇尚自由競爭 公平競爭的自然結果, 台灣卻存在著由 兩蔣土匪政權列寧式壟斷獨裁所遺留下來的 龐大非自由市場體系,從源自於五權憲法四級政府的龐大軍公教, 以及尾大不掉的官股事業與非營業基金官方財團法人單位。 台灣的上述公部門既龐大,人事費用俸給又是優厚超級大國民,這就構成了 與一般民間並存的,高度對比的 『二極 或二元經濟 Bipolar Economy』。 新制訂憲法如果三權分立 二級政府 實質平等,那麼,公部門的龐大人事 可以真正減肥,過度照顧的人少了一人,中低收入者可以獲得改善的好幾人。 別忘了,貧富差距是隨著經濟發展而擴大,貧富差距比台灣大的西方國家文他們的平均國民所得都在二三萬美金。 有些比台灣所得高的國家貧富差距比台灣小。 |
瓠仔 於 2003/10/01 23:28 | |
Re:因為台灣沒有制憲建國,所以貧富差距問題必然日漸擴大。 | |
Simon 兄, 台灣沒有制憲建國, 最大問題應是台灣主權必然日漸被侵蝕, 也符合統派願望。 因為在憲法一中下, 所有政策都導向統合, 給國際觀感, 台灣與中國都是同一國. 這個問題更嚴重! 請教一下: 什麼是二元經濟 ?? |
Simon 於 2003/10/02 00:08 | |
Re:因為台灣沒有制憲建國,所以貧富差距問題必然日漸擴大。 | |
二元經濟 我們經常在談一個國家或經濟體的時候,往往看做一個整體,這是假設內部差異不大,或是在自由市場下演變的均衡,可是有些國家,特別是未開發 或高度干預 或發展不均的情況下,往往不能視為一個整體,內部潛藏的結構因素是高度互斥,如果看做單一經濟體可能偏差很大。 舉例來說好了,中國沿海外資導入高度出口導向,近年逐漸繁榮。 而內陸日益衰敗相對落後,同一個國家內部有著這樣高度的不均衡。 或是說中國的國企與民企外資企業並存,或如如台灣自由市場與龐大公部門計畫壟斷經濟並行。
我一直認為台灣內部事實上也存在著嚴重的二元經濟, 公部門 vs 民間。 產業界也有, 高度獎勵的資訊電子業 vs 沒有優惠獎勵的行業或實質上就是被政策相對歧視的行業。 這些基本上都是妨害總體經濟發展的重要因子,越先進越文明的國家這種現象越少。 |
海兒 於 2003/10/02 09:54 | |
Re:因為台灣沒有制憲建國,所以貧富差距問題必然日漸擴大。 | |
>>新台幣卻大幅升值 1989, 人民幣貶值 1995,你所提的只有適用在十幾年前的傳統產業 或七八年 >>前的部分電子機電, 我這麼說好了,整個產業經濟都是有連帶的關係的,當下游的傳統加工製造業外移時,往往會牽動中、上游的原物料與零組件乃至於工具機產業跟著外移,以便就近供應,所以新台幣大幅升值、人民幣大幅貶值造成了傳統產業的外移之後,緊接著相關的中、上游產業也會受到影響!而這整個產業樹一但有一棵被連根拔起,其他的產業樹也或多或少都會受到波及,這可以從台灣十幾年前傳統產業出走以後,電子機電馬上跟進,接下來晶圓以及金融產業也都蠢蠢欲動這樣的發展過程可以看出來! 如你在其後的回應當中所說的:「我們經常在談一個國家或經濟體的時候,往往看做一個整體」,產業也是如此,不是嗎?舉例而言,當生產家電產品的傳統製造業大舉外移到中國以降低成本時,生產提供給家電使用的IC以及電子馬達...等等的工廠在他們的國內客戶都跑到中國去時,除非他們是規模大到如美、日等跨國公司一般的雄厚實力,否則他們賴以維生的主顧如果離開台灣了,他們想不跟去的話就只有關門大吉,而很不幸的,作為台灣經濟發展主力的多是這類輕薄短小的中、小企業,這是過去國民黨的官僚資本主義壟斷經濟資源、又在八○年代台灣產業結構轉型時無所作為,導致台灣這些中、小企業沒有辦法成長為跨國大型公司的結果! 而台灣偏偏又是一個以出口為導向的經濟體,當傳統製造業基於匯率、土地與工資成本因素而外移跑到中國去時,等於也跟著把原本屬於台灣的對美、日等出口市場帶到中國去,造成台灣出口市場的萎縮與逐漸被中國所替代,其後則是供應這些製造業的原物料與零組件產業也跟著過去,造成了台灣國內市場與國內投資的萎縮,這時除非是政府能夠果斷的進行國內投資環境的改善將外移的企業找回來,加上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的大幅波動讓中國對外出口的成本升高,雙管齊下,否則是很難改變這樣的一個局勢! 你政府當然可以盡一切可能去處罰偷跑的業者,但說真的那只不過是鋸箭療法,因為你罰他們罰的再多也比不上他們投資中國所得的利益,大不了資金到第班國轉了幾圈最後還是一樣錢進中國,除非你能夠把他們的產業統統都沒收為國有,台灣走回官僚資本主義的老路,否則光想憑逼個台灣片面的政府行政管制,我是不相信能夠扭轉劣勢的! |
台龍 於 2003/10/02 10:26 | |
Re:因為台灣沒有制憲建國,所以貧富差距問題必然日漸擴大。 | |
>>光想憑逼個台灣片面的政府行政管制,我是不相信能夠扭轉劣勢的! 海兒兄所言即是。其實這個問題可以用一個很簡單的論訴來檢核。 如果台灣的廠商面臨中國同樣商品的競爭(不管是台資或港資),有沒有辦法生存?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話,那就沒啥好辯了。留著的台商除了很少數外,只是面臨早晚要死的問題而已。 當初台灣以無比靈活的生產技術,廉價勞力,不怕污染的環境才造成今天的成就。我們現在可以檢驗我們還有什麼優勢剩下?除了生產技術外,已經別無其它了。那我們就需要問我們自己,光靠生產技術,能夠在現在的國際市場競爭嗎?如果答案又是否定的話,那進軍中國市場來繼續擁有廉價勞力和不怕污染的環境,不就很自然嗎? 因此如果真的要替台灣著想,就不應該只在想阻擋擋不著的潮流,而是應該鼓舞政府來建設台灣成為一個安和樂利的國家。人人以台灣人為榮,台灣人到外面賺錢也會樂意把錢拿回來台灣交稅。光是單方面的反對台商進軍中國,只是想延續那些不能升級和改業的勞工的生活,而代價是用台商來當犧牲品。 另外,台商還沒有人有能力到出賣國家機密給中國,所以不用擔心國防問題。中國越有錢,我認為對台灣越有利,不過這是另一個論題。 商人想賺錢,天經地義。政府只需要管把應抽的稅抽到來建設,就好了。我沒說這很容易,但是著確是政府和台灣人民應該努力的地方。 |
南嘉生 於 2003/10/02 12:31 | |
Re:因為台灣沒有制憲建國,所以貧富差距問題必然日漸擴大。 | |
Simon兄 以你的功力,開這樣的欄位似乎有點大材小用,時勢性強、深思性低。如果你能開批判蔣經國功過—經濟篇,我想這樣比較能發揮你的專才,對社會的影響也較會深入、具體。 南嘉生 |
fuckchina 於 2003/10/02 14:48 | |
Re:因為台灣沒有制憲建國,所以貧富差距問題必然日漸擴大。 | |
台龍桑: >>當初台灣以無比靈活的生產技術,廉價勞力,不怕污染的環境才造成今天的成就。 不好意思, 因為同樣〝廉價勞力和不怕污染的環境〞並不只有中國,如美歐地區在東協五國或拉美 另個角度,中國政府對臺資的招引行為大概大家都知道,這難道是自然的經濟或商業經營 故小弟覺得到目前為止,臺資在中國的投資,就整體來看非常不自然! |
fuckchina 於 2003/10/02 14:58 | |
Re:因為台灣沒有制憲建國,所以貧富差距問題必然日漸擴大。 | |
再不好意思,漏了內容! 故小弟覺得到目前為止,臺資在中國的投資,就整體來看非常不自然! 此外,對於Simon兄的開欄主旨,小弟略有補充, |
海兒 於 2003/10/02 15:08 | |
Re:因為台灣沒有制憲建國,所以貧富差距問題必然日漸擴大。 | |
事實上,Simon主要是擔心台灣產業空洞化所以一直在疾呼要管制對中國的投資,這樣的看法並沒有錯,在最終的目標也是為了要避免台灣被中國的磁吸效應所搞垮,因此對於阿扁與其他民進黨黨人主張的開放政策很不諒解,這些是我所能理解的。 不過如果就企業的角度來看,這不是單單透過制憲去確立一個抽象的台灣主體意識就能夠阻止他們的西進,而是必須要改善投 資環境、提供更多的誘因來喚回已經西進的台商企業,如果有必要的話台灣更該盡可能的發展新產業,打從一開始就嚴格管理所有的技術與人才外流,避免再重蹈過去十幾年來的覆轍! 而對於仍願意留在台灣發展的企業,則該全力協助他們變成大型的跨國企業,這樣才能夠真正強化台灣的產業結構體質,不會像目前台灣因為一堆中小企業,中國只要隨便略施小惠就一窩蜂的跑過去。 看看經濟規模和台灣差不多的荷蘭,雖然沒有排行世界100名的富翁,可是人家卻有一家排行世界前一百大企業的荷蘭銀行,資本規模高達1700億美元,而台灣雖然有不少的世界級富豪,但台灣最大的台塑集團的資本規模也不過才130億美元上下,連荷蘭銀行的十分之一都不到,這要如何在逐漸全球化的世界上與人競爭? 這也就難怪一堆台商要自甘墮落的跑到中國碰運氣,害人害己了! |
瓠仔 於 2003/10/02 19:29 | |
Re:因為台灣沒有制憲建國,所以貧富差距問題必然日漸擴大。 | |
Simon 兄, 原則了解, 有點認同, 不過有些地方應該不是很精確, 此問題小黑在媒抗版有很精彩的討論, 我也與Amabilis兄略為交換過意見. 軍公教嚴格說不能算經濟, 他們是不會賺錢的, 只會從納稅中領錢. 改造這個體制, 只是讓效率高, 節省浪費, 無法創造出經濟, 應視為社會資源公平分配的範圍, 或說請軍公教共體時艱, 一般百姓已無優惠利率, 是不是也能不要那麼多. 而不能視為改造這個體制, 拿走他們的來補其他人民, 藉以縮小貧富差距問題. 產業才算經濟, 不是很精確的地方在於不只高度獎勵資訊電子業, 而且高度獎勵大公司, 財團. Amabilis兄就提過, 其個人蘭花事業就拼不過台糖. 這才是造成貧富差距擴大的原因, 財團很有錢, 小百姓賺不到錢. 不過話說回來財團其貢獻度大, 產值高, 一般中小企業, 人民卡細漢, 甚至被視為沒價值, 低收入者還是累贅. 我也不贊成此二元經濟, 應要多元經濟. 但用制憲建國, 縮編體制, 減少軍公教支出, 來縮小貧富差距問題, 不太對. -------------------------------------------------------------------------------------------------------------- 先再說一次我之前說過的一件事: 有一次我開車行駛中山高南下, 碰到大塞車, 所有車道都動彈不得, 我靠外車道, 悶得很, 我與我那9歲的兒子都不約而同的望著右邊窗戶發呆, 呆很久之後, 我兒子終於忍不住問我: 爸爸, 為什麼你不走右邊那條路, 一台車也沒有. 我正向他解釋: 這條路叫路肩, 我們不能走, 那是提供給救護車, 警察, 緊急事故的人走的, 如果,......話還沒說完, 突然一台一台的汽車, 從我旁邊呼嘯而過。 什麼他們還是免不了受到中國低工資、低環保標準、低土地成本的吸引而西進!當我們不知道, 連9歲小孩都知道. 就是因為中國一直用武力威脅台灣, 以商逼政, 打壓台灣主權, 不能去資匪. 我們當然知道那條路, 又快又不塞車, 就是因為違法, 且擔誤緊急救援, 才不走. 而且走那條路, 碰到路肩封閉, 碰到警察, 就得統統插進來, 再把那些苦苦守候的人, 再往後推, 還回過頭笑你, 怎麼那麼笨, 反正不要當第一個, 警察也只能抓一個, 插回來就好. 社會上不公的事很多, 還包括違建, 要說出不得不的理由, 我也會說, 我遵循國父遺志: 地盡其利, 有什麼錯? 你不蓋是你笨! 會這樣說, 看起來有道理, 可是心態可議, 或跟本符合其利益. 苦苦守候的人, 別傻了, 把車開到外車道, 政府要開放路肩了, 準備超車. |
觀眾轉載 於 2003/10/03 04:27 | |
Re:因為台灣沒有制憲建國,所以貧富差距問題必然日漸擴大。 | |
悲情員工 [男] 這是第 4 篇回應文章 發表時間 :2003/7/9 上午 10:25:00 給各位朋友們參考!! 大陸,是台灣人的機會,還是夢靨? 過河卒子往前衝,沒有退路。製造業在大陸瘋狂設廠、過度擴張,造成供過於求、削價競爭,苦的是台幹;台灣金融人才到大陸,比關係、比當地化,遠遠比不上大陸「海歸派」。在大陸,台幹只能當過河卒子,沒有退路。 星期五傍晚。深圳龍華地區,佔地56萬平方公尺的富士康企業集團(鴻海)鴻富錦保稅工廠。作業員交班時間,鴻海將近三萬名作業員蜂擁而出。他,是600位台藉員工中的其中一位。在人潮中,他拉著一早就準備好的返台行李,匆匆走向廠區大門。經過老闆郭台銘位於廠區6樓破落的宿舍,他沒有抬頭;廠區上方,一排猩紅色的英文字幕不斷閃爍:「歡迎再來富士康」,他笑不出來。闊別台灣兩個月,他只希望趕快回家。轉搭巴士,踏進香港機場,才呼吸到自由的空氣,腰間的手機卻震動了。「工廠今天要趕一批東西,沒有你不行,你回來!」主管在電話裡命令。轉身,他坐上剛才坐的那班巴士,眼淚就要奪框而出。這是數十萬台籍幹部的處境:過河卒子往前衝,沒有退路。 ●激烈競爭,加速折舊 ○第一,加速「折舊老化」。 在大陸,應酬、講關係是搶訂單的關鍵,許多產業以往在台灣憑專業知識爭取訂單,「真可悲,我以前從來不需要應酬,來這邊,他們一喝完酒,我就去付錢,」一位金融界的台幹淒涼地說。「你不喝到半夜一點,客戶不讓你走,下個月訂單就沒有了,」深圳六淳膠粘總經理連存仁道出許多台幹的無奈。藝林自粘標籤華南總經理林百忍在台灣一年頂多應酬兩次,但是在大陸,曾經一個月多達二十幾天晚上在應酬,「為了賺錢,搞不好連命都沒了,」林百忍說。 ○第二,檢討成本,砍台幹薪水。 台幹成本比陸幹高,加以多年來,陸幹的能力已經被台幹培養起來,許多中階職位「當地化」(localize)。兩因素相加,造就了令台幹聞之色變的「落日條款」:企業設定在一定期限內(比如4年),逐年將台幹的薪水與福利降到陸籍幹部的水準。今年5月,柯達20名台幹一一請辭,「元兇」就是落日條款。 ●前途賭在大陸,沒退路 ●在多重壓力之下,台幹只有不斷證明自己的價值。 ●自己人打自己人 從企業經營的觀點來看,確實划算;但看在中階、基層台幹的眼中,卻是「剝削自己人」的做法。更甚的是,許多台商企業在台、陸兩地分工不清楚,所以,台幹為了搶績效,也會反過來跟台灣母公司競爭,「自己人打自己人」的情形屢見不鮮。一位任職IC通路商、人在台灣工作的業務人員指出,每每送IC樣品給系統廠商在台灣研發,沒想到,產品研發完成,不僅轉到大陸生產,竟然向大陸子公司下單、購料。「我這邊辛辛苦苦送樣品,大陸只要撿便宜就可以了,兩邊業績怎麼分?」一 打著「第一家兩岸直接通匯」名號,台灣的上海商業儲蓄銀行在台商聚集的地區設有據點,近日卻關掉廈門據點,因為「那裡的台商很多都已經『連根拔起』了,那裡需要兩岸通匯?」上海商銀上海代表處代表孫國平觀察。 ●台灣人有什麼機會? 三希科技集團在廣州保稅區的工廠,目前雖然只有廣大、廣上與廣川三廠,但是,為了未來還要蓋到12的廠,所以,目前的70名台幹,全是未來擴廠的種子部隊。在中山,緯創資通目前雖然只有兩個廠,但是50名台幹也是為將來擴廠做準備。「現 ●金融人才難施展 台灣的商業銀行,處境與金融業類似。去年,世華銀行與彰化銀行拔得頭籌,取得第一批商業銀行代表人辦事處執照,目前不能營業,派駐到上海的銀行人員只能蒐集商情與法規,「我們要協助台商,讓他們不要走冤枉路,」世華銀行首席代表鍾日迪在空曠的辦公室說。目前,台商寶成集團投資的華一銀行,是唯一取得營業資格的台資銀行。近日,台灣的華信銀行取得華一銀行部份股權,甚至有幾位華信銀行的高階主管辭職,直接到上海的華一銀行上班。總部在台北的「上海商業儲蓄銀行」,則是在國民政府遷台前後,在大陸擁有「上海銀行」的股權,在香港也設立「上海商業銀行」,因此,可以透過台、港、陸三地的股權關係,「方便」地為台商提供兩岸通匯服務。 ●「沒有關係」是最大的問題 行銷在於創造全新的消費與價值觀念,台灣的行銷人才有一、二十年的經驗,在大陸很有機會。強生市場總監許惠琳、易趣網市場暨業務發展部副總裁吳娩綺都是顯例。保險業,賣的是新的觀念,近似於行銷。目前,台灣的保險業主管,還能以行 「可能就留在大陸,開顧問公司吧!」一位證券業代表說。另一位從台灣的外商銀行派到上海工作的台幹,決定回台灣工作,前途並不樂觀。在大陸,台幹就是過河卒子,沒有退路。諷刺的是,當每一位台幹都被老闆當作商品,以「產品生命週期」來衡量,那麼,台幹到底還要不要冒著「快速折舊」的風險,把青春與前途賭在大陸? |
回論壇
以下表格僅供管理人員整理資料輸入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