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焉能不親日反中?----2

回應本題 自選底色↑ 返 回


海兒  於 2003/11/05 20:18
台灣人焉能不親日反中?----2

延續自台灣人焉能不親日反中?, 繼續討論

NO:1035_1
笨鳥不飛  於 2003/11/05 23:06
Re:台灣人焉能不親日反中?----2

日本在這次亞錦賽
做ㄌ一些小動作
一點都沒有泱泱大國的風範

NO:1035_2
海兒  於 2003/11/06 11:24
Re:台灣人焉能不親日反中?----2

什麼小動作?

NO:1035_3
evilisgood  於 2003/11/06 16:57
Re:台灣人焉能不親日反中?----2

1.日清戰爭和日俄戰爭搞混了……這個是嚴重錯誤,在此向大家認錯,沒臉繼續辯論了,以後就光看不說了。

2.何智麗弄成楊智麗了,這個是筆誤。

3.李登輝以前沒得自由選擇,現在想自由選擇的說法……是第一次看到,不過想想也是有道理的,畢竟我也不喜歡現在的中共,雖然93年就入黨了。在大陸這邊的觀點,一向認為日據時期的高麗棒子仍然是高麗棒子並不是日本人,所以也不認為日據時期的台灣人是日本人。這個是觀念的不同。

前些天上海一個律師被一審判刑,法官因為受到上海市領導的指示,采取了你辯你的我判我的葫蘆僧判糊塗案的政策。這個案子在律師界引起很大爭議,胡錦濤看來一時也控制不了地方上的諸侯,估計黃菊是這個案子的最大後臺,黃、賈、曾三人一伙,政治局常委會胡不太搞得定。內政不修不可以外戰,陳水扁現在要急獨,倒是挑了個好時機呢。


NO:1035_4
ILLwill  於 2003/11/06 20:01
Re:台灣人焉能不親日反中?----2

>>一向認為日據時期的高麗棒子仍然是高麗棒子並不是日本人,所以也不認為日據時期的台灣人是日本人。這個是觀念的不同。


抱歉,就這件事來說,中國人哪有什麼立場擁有什麼觀點?韓國人認為自己是否日本人,臺灣人認為自己是否為日本人,都是韓人台人的事,別講觀念了,中國人可以以旁觀者的態度對於韓人台人的國族認同表示「理解」或是「尊重」這類立場,但至於中國人認不認為高麗人或台灣人是否為日本人,大可不用操這個心


NO:1035_5
泥土  於 2003/11/06 22:28
Re:台灣人焉能不親日反中?----2

關於「親日」的問題,其可能的影響,我覺得應該充分探討,其中我強調理性考慮,不可一面倒,本欄的「台灣人焉能不親日反中?----」,我覺就有這種嚴重的錯誤,我特就這次對日棒球賽事提出一思考,另開欄為「對於我國棒球隊對日本隊大敗的一項省思」,此請各位參考。

本人願在此強調,我發表的一切都是意見,不希望任何人盲從,最好網友能讀我的觀點後,發現問題,自行上圖書館或網站追求解答。則我的心願已足──既使您成為我的堅決反對者──也是我樂意的事。

誠摯的泥土敬白


NO:1035_6
政大韓文  於 2003/11/06 22:59
Re:台灣人焉能不親日反中?----2

其實,韓國人全世界最恨兩種人,一是日本人,一是中國人。我的美國韓籍同事,還曾恥笑中國人拿什麼比日本人,說殘忍、說帝國主義,中國人比日本人還壞。可悲的是,西方和日本還本事讓被殖民的對象學習的地方,而中國除了侵略屠殺以外,還真沒本事讓別人學!在美時,遇到越南人、西藏人均有類似看法。

NO:1035_7
海兒  於 2003/11/07 12:13
Re:台灣人焉能不親日反中?----2

泥土啊,你那一篇「對於我國棒球隊對日本隊大敗的一項省思」的觀點真的很可笑,我就把在你那一欄當中的回應貼過來吧,至於你說:『其中我強調理性考慮,不可一面倒』,我真不知道你的「理性」究竟表現在哪裡?而我又哪一點表現出「一面倒」的情況?

>>為什麼先發主投要用日隊的台將,是對日本文化毫無了解?台將進了日隊,是否底子都被摸透?台
>>將是否仍在改造階段?日隊投資人允許投效者首鼠兩端、左右逢源在國家榮譽之間,在國家與其不
>>尊重的國家之間?
這是胡思亂想!

台灣投手進日本底子被摸透?那同樣的,台灣投手一樣把日本選手的底子都摸透!這是有兩面性的!

同樣的,去看看留學美國的山本五十六不也是策劃珍珠港攻擊軍事行動的主帥嗎?難道他的底子也被美國摸透?還是他摸透了美國?

>>由這場球看來我台灣球隊的敗北,很難重振當年偶然輝煌的戰績,真是讓人難過極了。

台灣的選手打棒球,是靠天賦在打的,而日本打棒球則是靠紮實的訓練和嚴密的戰術,因此,台灣的棒球隊往往是水準落差很大,忽高忽低,甚至於還常發生「遇強則強,遇弱則弱」的現象,輸給一些不該輸的球隊!這是我們的棒球訓練還不夠紮實,戰術的研究與運用還不夠嚴謹,因此碰上做事一板一眼的日本隊就總是輸球,但在碰到古巴這種也是靠天賦打球的天之驕子時,卻反而還能夠與其一決雌雄,還曾經一度打敗古巴這個世界強隊!

台灣想要贏日本,還真是要多下一點功夫在訓練與戰術上啦!

>>我的全面觀察是這項慘敗,是近十年來,我台灣普遍過份「親日」的結果,過份「親日」使得我們
>>不僅失去了對日本犧牲拚鬥的精神──那是我們過去與韓國隊一樣的精神,我們在日本隊前矮了一
>>截,並且我們對日本失去了主體的批判日本的精神。

這真是天大的笑話了!

台灣親日,那也只是在民間與文化上親日,在政治上則是不折不扣的親美,而運動比賽時榨家才不管親美或親日,只會為自己的球隊加油,球隊也只會為台灣拼搏,哪來「失去了對日本犧牲拚鬥的精神」?

狗屁不通!


NO:1035_8
泥土  於 2003/11/08 19:58
Re:台灣人焉能不親日反中?----2

可敬的海兒先生:

感謝您的關懷。
過去在您開的欄內,發表了不少讓您不順心的文字,在這個民主一言堂的時代,總覺得自己冒犯了貴欄的眾位英雄、英雌,真不好意思。不過,我實在真是覺得不吐不快,情感與理性上都有忍不住的感覺。謝謝您的一再容忍。

叨擾至今,最近,如您所知,我一時忍無可忍,竟為台灣棒球借將問題,另開一欄,因想將它撫養長大,勢必要花不少心血,以後可能不能再常登貴欄造訪。往事歷歷,離情依依,謹此敬告。
並敬請諸位英雄、英雌大安。

而萬語千言,我在貴欄的主張,不過理性「親日」、理性「反中」而已。不再。

泥土敬白

如果您對您在NO:1035_7所及的問題有興趣,我將在「我國棒球隊對日本球隊大敗的一項省思 」一欄中詳論之。歡迎光臨。


NO:1035_9
泥土  於 2003/11/10 21:33
Re:台灣人焉能不親日反中?----2

海兒先生與列位網友:

關於敝人的一貫「親日」主張,雖然曾在本欄一再披露,都不被認同,實在頗為遺憾。

今恰好有日人赤坂大文登上我「我國棒球隊對日本球隊大敗的一項省思 」一欄,已予逕覆。

倘各位有意理解敝人「親日」之理論基礎,敬請光臨該欄。如蒙賜教,衷心感謝。

泥土敬白



NO:1035_10
海兒  於 2003/11/11 11:58
Re:台灣人焉能不親日反中?----2

>>我在貴欄的主張,不過理性「親日」、理性「反中」而已。

是嗎?

你在我的欄中我完全看不出你何時主張過理性「親日」、理性「反中」,你能詳細的說明嗎?


NO:1035_11
基姆  於 2003/11/13 11:36
Re:台灣人焉能不親日反中?----2

提供資料給 泥土 海兒 ILLwill 諸君, 思考清國政府有無能力精確統計人口土地
這是美國傳教士明恩溥1894年出版的一本對清國人的觀察報告的一部分

連結
http://tools.shuku.net:8080/servlet/converter?url=http%3A%2F%2Fwww.shuku.net%3A8080%2Fnovels%2Fzatan%2Fzgrdsz%2Fzgr.html

《中國人的素質》
第六章 漠視精確


外國人剛來中國,對中國人的第一印象是雷同。長相都差不多,身上衣衫也總
是穿藍色的。國民眼睛「神情」呆板,好似只「盯住一個地方」,各自頭上的辮子
也好像是一個豆莢裡的兩粒豆子,一模一樣。但是,不需要太多經歷,即使是最沒
有觀察能力的旅行者,無論他斷言中國人還有什麼其他特性,都會知道,說中國人
毫無生氣的雷同,這樣的結論是不可靠的。不管兩個地方離得有多近,說話口音會
有一些或許還難以解釋清楚的有趣差別。這種差別逐漸積累,最後形成一種新的方
言。許多人鄭重其事地告訴我們,在中國,儘管寫出的字一樣,但各地的人講出的
話卻大有不同。我們也經常受到提醒說,各地的風俗也有這種差異,用現時中國人
的俗話來說,就是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這樣的事實,可見於時時處處。在西
方,度量衡的統一是生活舒適的保障;而在中國,度量衡的不統一,卻是司空見慣
的事情。

任何雙重標準的存在,常常使西方人特別煩惱,但中國人卻樂於此道。兩種貨
幣、兩種衡器、兩種尺度,中國人看來很自然,也很正常,根本不必提出異議。有
人去問—個賣肉餅的人。問他每天做多少只餅;他回答說要用「一百斤麵粉」,至
於這些麵粉究竟能做成幾張餅,就聰明地留給提伺者自己去估算了。相似的情況還
有,有人去問一個農民他的一頭牛有多重,前面說的重量看來太輕了,後來他解釋
說,忘了算上骨頭的份量了!有人問一個僕人的身高,但他報出的身高明顯不對,
再問他,他才承認沒算上肩膀以上部分。他當過兵,負重時鎖骨的高度才是重要的。
中國士兵除了腦袋之外是要派各種用場的,因此忽略了腦袋。還有一種不同的計算
方法:一個鄉下人說他住的地方「離城九十里地」,仔細追問之下,他才答應少說
一點,原來他是算來回路程,他最後承認實際距離只有「單程四十五里」。

最為明顯的不統一,是銅錢的計算。而銅錢是這個帝國唯一的貨幣。在帝國的
任何地方,這個系統都是十進位制、因而是最簡便的計算方法。但是,如果一個人
不特意問一下,誰也不敢肯定一串錢就是一百個銅錢。他根本不必去各個省的很多
地方,就足以發現,一串錢有各種各樣的數量,多少均沒有規則,也無從解釋。從
理論上的一百到九十九、九十八、九十六、八十三(山西省會),一直到三十三個
(直隸省東部),可能在其他地方還有更少的。銀兩買賣的情況,更是有過之而無
不及,沒有兩個地方的「兩」是一樣的,除非巧合。同一個地方也有許許多多不同
的「兩」。外來人會極端困惑,所有的人都會有所損失,除非你是專門與銀子打交
道的人。這也給所有誠實的人帶來了無窮無盡的煩惱,而在中國,許多人都是老實
巴交的百姓。貨幣始終混亂,其動機是明顯的,但我們現在只談事實。

各種度量標準,全都這樣混亂。鬥,也是一個地方與一個地方不同。利用這種
混亂在穀物交收時校征暴斂,如果不是中國人這樣平和的民族,很容易引發一場政
治動亂。「世界上都是一品脫等於一品脫,一磅等於一磅」,到了中國就遠遠不是
這樣,而成了一「品脫」不是一品脫,一「磅」也不等於一磅。每一種變換都不僅
有其理論基礎,而且還有十分普遍的實踐。比如在鹽的專賣上,就定出一些霸道的
度量標準,比如十二兩為一斤。買鹽的人付十六兩的錢,卻只拿到十二兩鹽。但是,
這樣做是公開的,而且所有賣鹽的人都這樣做,因此也就無所謂欺騙了。如果有人
確實想到過這個問題,他們也會認為這只不過是買鹽賣鹽的「老習慣」。土地的丈
量也存在這種情況。一些地方的一畝地,其實只有另一個地方的半畝大小。那些碰
巧住在兩個地方的邊界上的人,就只好準備兩套丈量設備,去測定不同的畝。

到中國旅行的人,往往不等弄清當地的斤是多少,就去確定每斤糧食或棉花的
價錢,那是很危險的。同樣情況,統計糧食的畝產,也經常忽略畝並非固定不變這
樣一個致命的事實。說明距離遠近的詞也普遍不一致,這一點,任何一個到中國旅
行的人都會有機會嘗試的。在陸地旅行時,如果按裡計算距離,就有必要肯定一下
這個裡有沒有長出來!我們不否認這樣估計距離也有一定道理,我們要否定的是這
種算法的不精確、不一致。我們知道有這樣一種經歷十分普遍:一走上這個帝國的
大路,裡就長了。如果在大路上一天的行程是一百二十里,鄉村小路就是一百里,
山路就是八十里。此外,即使照中國人看來,這種計算方法依據的也常常不是絕對
距離,而是依據行走的困難程度。這樣一來,離山頂「九十里」,實際還不到一半,
中國人堅持說九十里,因為爬上山頂與在平地上走九十里費的力氣是一樣的。另外
有個特別的事實,出在直線的丈量上。也就是說,A到B的距離不一定就等於B到A的
距離。引證歐幾里得的基本定理「等量之間彼此相等」是沒有用的。在中國,這句
話需要插入否定詞去修改。我們可以舉一個例子來說明這一點。中國最重要的交通
主幹道之一,從北到南是一百八十三里,但從南到北是一百九十里,奇怪的是,不
管你去過多少次,也不管你怎樣仔細地記下里程的計算結果,每次都是這佯。[注]


另外一種知識上的現象與此相似,在中國,「整體等於部分之和」也不正確。
在河上航行更是這樣,問一下知道前面還有四十里路,仔細分析之後,這個四十是
由兩個十八構成的。令人啞口無言的說法是:「四個九等於四十,對不對?」同樣,
「三個十八」就成了六十,大體上都是如此。我們聽說過這樣一件事:一位官郵郵
差沒有按規定時間跑到,他辯解說這個六十里簡直太長了。這個正常辯解使得他的
上司命人重新測量一遍,結果發現實際是八十三,從此就按八十三里來算了。

坐落在一個城市周圍一至六里不等的幾個小村莊,卻都叫「三里村」。人們經
常會注意到,一段約為一里長的路,如果路兩旁蓋有房子,就成了五里,村裡人還
言之鑿鑿地說就是五里。

這樣,你就不必奇怪連標準都可以各自設定了。做秤的人滿街走,根據每位顧
客的願望來刻點(稱為「星」)。他的每位顧客都至少有兩種秤,一種用於買進,
一種用於賣出。一桿做好的秤,如果是舊秤,是沒有人買的,因為刻星的標準一直
在變,要根據每位購買者的要求當場刻定。

算年齡也體現這一普遍事實,特別體現出中國人的民族特點。毫不相干的屬相,
卻能表明一個人最接近的年齡,這種做法最為普遍。一個老人「七八十歲」,但他
去年剛剛七十歲。事實上,一個人在中國剛過七十,就算八十歲了。如果想知道得
確切一點,你就必須考慮到這個「寬泛的平均年齡」。即使一位中國人想說確切,
他講的年齡也似乎是下一個春節之後的年齡——春節成了全體中國人的生日。用
「十」來算年齡已是根深蒂固,造成了不少模糊。不少人「一二十歲」、「沒幾十
歲」,或者「好幾十歲」,你很難在中國碰到一個確切地說出年齡的人。同樣的模
糊還擴展到「百」、「千「、「萬」這些中國平時所用的極限數字。中國人不關心
更為精確的表達方法。

有個熟人告訴我,有兩個人花了「二百弔錢」去看戲,後來他又補充說。「是
一百七十三吊,不過與二百吊也差不離,對不對?」

一位紳士及其妻子在中國生活了幾年之後要回國了,他們的中國朋友送來兩副
漂亮的卷軸,不是送給他們,而是送給他們各自健在的母親,而這兩位母親恰好同
歲。第一幅卷軸上寫著「福如東海長流水」和「壽比南山不老松」,一邊還用小字
寫了一段說明,說這幅卷軸的接受者已經獲得「七十福壽」。第二副卷軸也是類似
的花哨詞句,但邊上的小字卻說這位老太太已經享有「六十榮光」。對這兩幅卷軸
大加讚美之後,其中一位代母親受贈的人小心翼翼地問那位主要送禮者,明知道兩
位母親同歲,卻為何一個寫七十,,個寫六十。完全個性化的回答是:如果每副卷
軸都同樣寫上「七十」,會顯得作者完全沒有創造力!

中國人重視祖籍的社會傳統,相對於我們的「準確性」來說,常常是致命的。
一個詢問法律事務的人告訴我,他「住」在某個小鄉村裡,但通過他的敘述明顯感
到他住在城郊。問了他,他才承認他現在的確不住在那個小鄉村了,進一步交談之
後,才明白他在十九代之前就已經不住在那裡了廣你就沒想到過如今你已然住在城
裡了嗎?」他簡短地回答說:「我們現在不住在那裡,但老根還在那裡!」

另外有個人,叫我注意看一下他住的小村莊裡的那座古廟,驕傲地聲稱:「這
是我造的。」仔細追究之後,發現這座古廟建於三百多年前明朝某位皇帝在位之時,
那時的「我」還在混沌世界。

學習漢語的學生,一開始就碰到的障礙,就是要從許多相似的表達方式中,找
到能夠表明身份的令人滿意的表達方式。中國人的整個思考系統建立在一系列的假
設之上,這些假設與我們所習慣的假設不同。對於西方人對一切事物都要確切地知
道詳情這樣一種渴望,中國人不能充分理解。中國人不知道自己住的村莊裡有多少
戶人家,他也不想知道。「怎麼會有人想知道這個數字?」這對他來說是一個難解
的謎。這個數字是「幾百」、「好幾百」,或者「不少」,然而一個確切的數字從
來就沒有,將來也不會有。

中國人使用數字方面的特點是缺乏精確。這一點,也同樣明顯地出現在文字的
書寫和印刷上。在中國,很難找到一本沒有錯別字的廉價書。有時,所誤用的字要
遠比本來應該用的字複雜,這表明這種錯誤並非由於想省點力氣才造成的,而是由
於人們不夠重視日常的精確性。同樣的不仔細也十分普遍地出現在常用字的使用上,
一個字常被寫成另一個與之發音相同的字。這種錯誤,一來可以歸咎於不識字不多,
二來也同樣可以歸咎於仔細。

漠視精確,在書信的稱謂上最明顯。一封普通的中國家書總是這樣醒目地寫著:
「父親大人』」、「慈母大人」、「叔公大人」等等,總不提及「大人」的名諱。

我們從觀察中發現,中國這樣一個講求實際的民族,個人的名字卻不講求確切,
這在世上是獨一無二的。經常可以看到,名字一會兒是這個,一會兒又是那個。有
人告訴我們,你叫他哪個名字,他都會答應。最弄不明白的是一個人有幾個不同的
名字:他的姓、他的號,還有一個名字真是令人奇怪,只用於科舉考試。因此,外
國人把一個中國當做兩三個也就很平常了。村莊的名稱也不確定,有時會有兩三種
完全不同的形式,沒有哪一個被認為是更「正確」一些。如果其中一個名稱是誤用,
那就輪換著用;或者一個用於官文,一個用於日常交談;或者把誤用當做形容詞,
與原名放在一起成為一個復合的名稱。

不幸的是,中國人的教育缺少化學分子式的學習,而化學分子式是絕對需要精
密的準確性的。中國第一代化學家可能會失去許多數字,比如把「一二十個結晶體」
與「好幾十個結晶體」混淆,或者把諸如此類的錯誤,結果導致了始料不及的禍端。
中國人是有能力在一切事物中學會精確的,正如其他民族也曾經學過一樣——不僅
可以做到,而且可以做好,因為他們的巨大耐心是與生俱來的——但我們要說,目
前這個民族的各個個人完全不具備精確這個素質,並且不懂什麼是精確。如果這個
說法正確的話,下面兩點也應該是有道理的。第一,我們在研究中國的歷史記錄時,
必須多留一些餘地、中國的數目和數量從來就有的不精確,很容易就讓我們上當。
第二,我們還需留一些餘地,以應付中國以「人口調查」為名而抬高的種種身價。
整體不大於各部分之和,但中國的計算方法正相反。當我們仔細考慮中國人「人口
調查」的方方面面時,我們隨時都可以說,就像一位精明的蘇格蘭人強烈地意識到
「法律了不起的不確定性」之後這樣評論美國最高法院:存在一種「對案件的最終
猜測」。


NO:1035_12
海兒  於 2003/11/13 12:05
Re:台灣人焉能不親日反中?----2

感謝,這篇文章真的把中國人欠缺精確的特性描寫的淋漓盡致!

NO:1035_13
基姆  於 2003/11/13 14:44
Re:台灣人焉能不親日反中?----2

http://tools.shuku.net:8080/servlet/converter?url=http%3A%2F%2Fwww.shuku.net%3A8080%2Fnovels%2Fzatan%2Fzgrdsz%2Fzgr.html

這個連結有整本書的內容.

雖然已經是一百多年前的作品了, 對於了解中國人的行為思想還是很有參考價值.

魯迅也曾大力推薦此書.


NO:1035_14
RIETI  於 2003/11/13 22:11
Re:台灣人焉能不親日反中?----2


海兒

重點在於,不要過度親日,但一定要知日,理性要超越感情。

日本國內有一大群的親中派,要分別清楚。


NO:1035_15
二隨  於 2003/11/13 23:11
Re:台灣人焉能不親日反中?----2

小時候受了許多錯誤的教育,因此一直對日本人沒有好感。現在我久居日本,知道日本人並不壞,而且也感受到親日反中對現在的台灣是很重要的。
日本人親中,那是因為「戰後民本主義」的影響。日本的軍國主義引發了對中國的侵略戰爭,因此戰後的日本要成為和平國家,就必須和中國有良好的關係,這就是所謂「戰後民主主義」的基本想法。但是戰後已經有六十年,社會的中堅分子幾乎都已經是沒有經歷過戰爭的世代,因此要用中日戰爭為理由來解決外交問題已經是趕不上時代了。
讀賣新聞在日中建交三十年時所做的民意調查的結果,認為中國不值得信賴的百分比是55%,而認為值得信賴的百分比只有37%。這個項目在1988年調查的時候,認為中國值得信賴的人數高達76%,現在降低成不到當時的一半。從這個結果可以看出來,一般日本國民已經開始走出歷史的陰影,不會再像從前那樣盲目親中了。

NO:1035_16
海兒  於 2003/11/14 10:16
Re:台灣人焉能不親日反中?----2

什麼叫「過度親日」?我想這根本沒有一個準頭!

至於說台灣有一堆親中派,我們就不能夠「過度親日」,那是完全說不通的邏輯!

簡單的說,親中派看到台灣人如果懦弱可欺,你隨便一個對日本友善的言行都可以被他們解讀為「過度親日」,反之,當你台灣人敢於站出來維護自己與台灣的國家利益,那即使你毫不掩飾的與日本親善,他們也不敢說什麼!

我們看看這次國、親兩黨花大錢請大榮鷹來台灣比賽為例,國、親兩黨的行為算不算是「過度親日」?但他們的支持者有說什麼嗎?

顯而易見的,親中派指控台灣人「過度親日」不過是如中國一般拿民族主義作為打擊台灣派的藉口罷了!


NO:1035_17
RIETI  於 2003/11/16 00:39
Re:台灣人焉能不親日反中?----2

海兒

親日是個人選擇,無啥不可。

知日注重的是深度,知道如何交往,知道如何親善,知道如何增加台灣在日本的發言力。

至於一些比較屬於哈日的現象,還是停留在表層。

台灣是全世界對日本人最友善的民族,許多日本人都知道。


站在民間角度,妳的提議很不錯。

台灣要多交往友我的日本朋友,但更要培養更多的談判人才,外交戰場上,友善是基本條件,

要有進一步的實質關係,還是要知日,多給他賦予一些深度。

不同層次有不同的需求與做法,相信大家並不盲目,強烈的友善,還須配合有效的發言力。



NO:1035_18
RIETI  於 2003/11/16 00:44
Re:台灣人焉能不親日反中?----2


至於日本的親中,民間跟其他部門有不同狀況,不過最近日本新的一代,的確是比過去更務實,

比較不注重過往受重視的人情與網路,這有利有弊,重點是該如何讓更多的阿本仔願意替台灣

發聲說話。

相信有很網友都各有高見,期待匯集眾智已成城。


回論壇 以下表格僅供管理人員整理資料輸入之用

資料輸入ID
資料輸入密碼
請依文章內容欄寬度斷行(按Enter鍵)以免破行.THANKS~~
署名: [♂♀]: HTML語法只提供字體變化與URL連結
回應主旨:
回應內容:
× ÷ ¥ £
引述舉例:欲連結本版第123題編號123_5的發言
<a; href=http://taiwantp.net/cgi/TWforum.pl?board_id=2&type;=show_post&post;=123_5>123;_5</a>

語法按鈕使用後請收尾→→→
使用IE,文章不慎消失時,請立即在打字區內按滑鼠右鍵選[復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