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梭事故新聞專欄(續)
回應本題 | 自選底色↑ | 返 回 |
Luke-Skywalker 於 2003/06/26 09:24 | |
太空梭事故新聞專欄(續) | |
接續2003年5月下旬前之欄位:太空梭事故新聞專欄 |
Luke-Skywalker 於 2003/06/26 09:25 | |
Re:太空梭事故新聞專欄(續) | |
http://www.ettoday.com/2003/06/25/218-1474080.htm 太空梭爆炸/失事禍首指向絕緣片 錄影紀錄公佈 2003/06/25 16:40 記者林宜箴/編譯 美國太空梭哥倫比亞號在今年二月一日返回地球途中爆炸,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持續進行失事原因的調查,24日表示,調查結果顯示,太空梭機翼上的防護性絕緣片擊中第6到第9片隔熱瓦,這塊塑膠片是最有可能造成太空梭意外的原因。 哥倫比亞號太空梭是在今年1月16號升空,調查結果顯示,升空途中,燃料箱上一塊絕緣片脫落,擊中了太空梭,導致左翼的隔熱瓦受損,2月1日返回地球途中,引發這場意外,7名太空人全數罹難。 在此同時,NASA24日也公佈從哥倫比亞號殘骸中尋回的錄影畫面。這些經過修復成功的錄影帶,保存了許多罹難太空人出任務時的珍貴記錄。 錄影帶畫面中首先出現的是哥倫比亞號叫太空人起床的音樂,伸一伸懶腰,拿一包太空早餐,哥倫比亞號要開始充滿活力的一天,已故太空人伊藍羅曼還說著「給我太太蘿娜特別的早安,我生命中的摯愛。」 此外還有另一名太空人布朗(David Brown)在無重力狀態下刮鬍子,完全不用費精神找地方放刮鬍刀,修斯本(Husband)梳頭髮,鏡子愛怎麼擺就怎麼擺,不過克拉克(Laurel Clark)倒是必須用魔鬼沾,把手黏在甲板上,不然可真是沒法工作。 這些太空人在哥倫比亞號上玩起無重力棒球、拍照等,這些珍貴的鏡頭都保存在少許經過尋獲修復的錄影帶中,如今看來令人不勝唏噓。 哥倫比亞號共帶了337捲帶子上太空,太空梭返航爆炸後,只有28捲錄影帶被尋獲,儘管這些太空英雄已隨哥倫比亞號的爆炸而殉難,但這些逝者的生前影像卻為人類的太空之旅留下珍貴的一頁。 |
Luke-Skywalker 於 2003/06/26 09:41 | |
Re:太空梭事故新聞專欄(續) | |
↑補充上文,STS-107任務組員名單: 指揮官:瑞克•哈斯本(Rick D. Husband) |
Luke-Skywalker 於 2003/08/28 23:54 | |
Re:太空梭事故新聞專欄(續) | |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0,3546,110504+112003082800059,00.html 2003.08.28 中國時報 太空梭爆炸案 人謀不臧難辭其咎 閻紀宇/綜合華盛頓廿七日外電報導
「哥倫比亞號事故調查委員會」是由十三名委員組成的獨立組織,其報告已送交航太總署與國會參考。委員會主席退役海軍上將葛曼昨天在華府舉行記者會時說:「航太總署內部的制衡功能完全喪失,而且他們早已知道問題所在。」委員會並提出廿九項改進建議,並要求航太總署在明年春季恢復執行太空梭任務之前,至少必須完成其中十五項。航太總署歐基夫署長已表示會虛心接納調查報告,視之為組織改革的藍圖。 這份長達兩百四十八頁的報告並深入檢討航太總署廿多年來執行太空梭任務的過程,指出其內部組織文化的兩大弊端:為了應付緊迫的時程與有限的經費而犧牲安全考量;漠視或阻撓署內工程師對哥倫比亞號失事風險的探討與建議。報告中指出,在哥倫比亞號執行任務的十六天期間,航太總署有八次機會可以遏阻悲劇發生,但是工程師提出的多項建議都石沉大海,航太總署甚至不肯以間諜衛星查看太空梭損壞。 航太總署近年來全力趕建「國際太空站」,希望在二○○四年二月十九日之前完成其基本架構,因此兩艘負責運送人員與裝備的太空梭遂被賦以超乎尋常的重任,預訂在今年之內密集進行五次任務,而安全考量也因此受到忽視。調查報告說:「到了去年十二月,整個時程已經完全沒有緩衝的餘地。」 另一方面,航太總署的經費與人力也因預算刪減而捉襟見肘。從一九九三年到二○○二年,航太總署的採購能力降低了一三%,太空梭計劃工作人員的人數也裁減了四二%。早年太空梭執行任務之前要做四萬項檢查,但由於人力經費不足,如今檢查項目只剩八千五百項。調查委員會改進建議之一,就是要航太總署成立一個獨立的安全審核機構,防範悲劇重演。 |
Luke-Skywalker 於 2003/09/12 11:24 | |
Re:太空梭事故新聞專欄(續) | |
http://news.yam.com/bcc/international/news/200309/0200309110266.html 哥倫比亞太空梭殘骸裝箱封存 中廣新聞網 2003-9-11 15:30 美國哥倫比亞太空梭爆炸事件,事故原因的調查已經告一段落,甘迺迪太空中心的工作人員,這兩天忙著把哥倫比亞太空梭的殘骸裝箱,太空梭的八萬四千片殘骸將就此封存,不過,和挑戰者號不同的是,哥倫比亞的殘骸,將有一部份開放給研究使用,或許將來有一天,也會進入博物館展示。 哥倫比亞太空梭今年二月一號在任務結束返航的時候爆炸解體,七名太空人罹難,調查委員會確認這起故事是太空梭升空時隔熱磚破損所造成。 哥倫比亞太空梭殘骸大概只回收了百分之39,美國太空總署花了半年多的時間,確認以及拼組碎片,曾經參與哥倫比亞建造、設計,以及隨哥倫比亞出過任務的太空人,這個星期齊聚太空總署用來拼組太空梭殘骸的機棚,對破碎的哥倫比亞做了最後一次巡禮。下個星期,這一箱箱的殘骸,就要被送往太空總署的零件廠儲放。 |
Luke-Skywalker 於 2003/10/11 18:47 | |
Re:太空梭事故新聞專欄(續) | |
http://news.yam.com/reuters/international/news/200310/55682.html NASA再延後重啟太空梭任務時間,最快2004年9月進行 [路透華盛頓電]美國太空總署(NASA)官員周五表示,由於探究哥倫比亞號(Columbia)解體事件後,仍需時間來改變與修護現有機具,故決定將下一次太空梭任務的時間延後,最快將於2004年9月進行。 這是自2月1日哥倫比亞號在重返地球時於德州上空解體爆炸後,太空梭小組所作出至少第三次延後重新進行任務的決定。自從那次事件後,僅剩的三架太空梭就全部停飛。 NASA太空飛行任務相關主管雷迪在一透過電話所進行的記者會中表示,重新發射的時間預定在2004年9月12日至10月10日之間。另有一架太空梭則預計可以在2004年11月15日之前發射升空。 在哥倫比亞號的意外之後,NASA最早曾預計2003年9月重新恢復任務,接著推遲到2004年3月11日到4月6日之間;然後在哥倫比亞號調查委員會的建議下,延後到2004年7月。(完) --編譯陳宗琦;審校李婷儀 |
Luke-Skywalker 於 2004/02/02 16:25 | |
Re:太空梭事故新聞專欄(續) | |
http://news.sina.com.tw/articles/11/67/31/11673123.html?/global/20040128.html 北京新浪網 (2004/01/28 14:05) 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失事近1年後尋獲宇航員日記 【解放日報】 本報專稿 2003年2月1日,美國“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在得克薩斯州上空失事,7名宇航員全部遇難,成為世界宇航史上一段悲歌。轉眼間一年即將過去,一名罹難以色列宇航員的日記被人意外尋獲,并歸還給他的家人。 雷蒙一直有寫日記的習慣,在太空期間,他也不忘攜帶著日記本,寫下遠離地球的非凡經歷。雷蒙究竟怎樣度過了這些日子,只有他的日記有詳實的記錄,但是美國和以色列方面都拒絕對外公布日記內容,美國約翰遜宇航中心的發言人詹姆斯﹒哈特菲爾德表示,所有找到的宇航員的個人物品都已經歸還宇航員的家屬。 雷蒙的家人目前定居在以色列特拉維夫市。近日,有記者電話釆訪雷蒙的遺孀,希望她透露日記內容,但是遭到拒絕,此外雷蒙的遺孀也拒絕就歸還日記一事發表任何評論。 “哥倫比亞號”機長赫斯本德(左)與以色列宇航員雷蒙在機艙內合影留念。 |
歡迎前往茶黨2005年新論壇TaiwanBBS.ORG參與討論。 以下表格僅供管理人員整理資料輸入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