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梭事故新聞專欄
回應本題 | 自選底色↑ | 返 回 |
貓貓 於 2003/02/02 00:01 | |
太空梭事故新聞專欄 | |
此專欄是供太空梭事故新聞之用!!! |
Luke-Skywalker 於 2003/02/02 00:05 | |
Re:太空梭事故新聞專欄 | |
http://news.yam.com/cna/international/news/200302/200302010126.html 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失去聯絡疑似在降落前爆炸 (中央社記者郭無患華盛頓一日專電)美國太空梭哥倫比亞號今天上午預定降落佛羅里達州前疑似在空中爆炸,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已經宣布緊急狀況,並派出援救隊伍;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播出的畫面顯示,太空梭在高空分散成數個光點,並明顯有火焰與白色凝結尾。 CNN引述德州當地電視台的報導說,太空梭哥倫比亞號已經爆炸。 在超過預定降落時間十五分鐘後,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緊急宣布與太空梭哥倫比亞號失去聯絡,搜尋和援救隊伍已經趕往德州達拉斯和沃斯堡附近地區;這次哥倫比亞號太空梭任務上載有第一位以色列太空人,發射升空時的安全管制就非常嚴格,但出現失去聯絡的原因還待調查。 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在這次任務中總共載有六名美國太空人和一名以色列太空人。 |
Luke-Skywalker 於 2003/02/02 00:07 | |
Re:太空梭事故新聞專欄 | |
DIMES會員SK2於第一時間提供的新聞剪報 http://www.cnn.com/2003/TECH/space/02/01/shuttle.landing.ap/index.html Flight controllers declare a contingencyCAPE CANAVERAL, Florida (AP) -- NASA lost communication with space shuttle Columbia shortly before its scheduled landing on Saturday. It was unclear whether there were any other problems. Mission Control reported no communication with the shuttle after 9 a.m. EST. The shuttle was carrying the first Israeli astronaut and six Americans, and authorities had feared it would be a terrorist target. Fifteen minutes after the expected landing time, and with no word from the shuttle, NASA announced that search and rescue teams were being mobilized in Dallas and Fort Worth areas. NASA, while not saying the shuttle had exploded, broken up or crashed, warned that any debris found in the area should be avoided and could be hazardous. Inside Mission Control, flight controller hovered in front of their computers, staring at the screens. The wives, husbands and children of the astronauts who had been waiting at the landing strip were gathered together by NASA and taken to separate place. Columbia was at an altitude of 200,700 feet over north-central Texas at a 9 a.m., traveling at 12,500 mph when mission control lost contact and tracking data. Reporters at the landing strip were ordered away 7 minutes after the scheduled touchdown with still no sign of the shuttle. In 42 years of human space flight, NASA has never lost a space crew during landing or the ride back to orbit. In 1986, space shuttle Challenger exploded shortly after liftoff. Security had been tight for the 16-day scientific research mission that included the first Israeli astronaut. Ilan Ramon, a colonel in Israels air force and former fighter pilot, became the first man from his country to fly in space, and his presence resulted in an increase in security, not only for Columbias January 16 launch, but also for its landing. Space agency officials feared his presence might make the shuttle more of a terrorist target. On launch day, a piece of insulating foam on the external fuel tank came off during liftoff and was believed to have struck the left wing of the shuttle. NASA said as late as Friday that the damage to the thermal tiles was believed to be minor and posed no safety concern during the fiery decent through the atmosphere. Science mission They studied ant, bee and spider behavior in weightlessness as well as changes in flames and flower scents, and took measurements of atmospheric dust with a pair of Israeli cameras. The 13 lab rats on board -- part of a brain and heart study -- faced the guillotine following the flight so researchers could see up-close the effects of so much time in weightlessness. The insects and other animals had a brighter, longer future: the student experimenters were going to get them back and many of the youngsters planned to keep them, almost like pets. All of the scientific objectives were accomplished during the round-the-clock laboratory mission, and some of the work may be continued aboard the 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researchers said. The only problem of note was a pair of malfunctioning dehumidifiers, which temporarily raised temperatures inside the laboratory to the low 80s, 10 degrees higher than desired. Some of Columbias crew members didnt want their time in space to end. Do we really have to come back? astronaut David Brown jokingly asked Mission Control before the ride home. |
SK2 於 2003/02/02 00:22 | |
Re:太空梭事故新聞專欄 | |
http://i.cnn.net/cnn/2003/images/02/01/txtop.shuttle.columbia33.jpg Columbia shuttle breaks up over Texas
Police in Nacogdoches, Texas, reported numerous pieces of debris both inside the city limits and in Nacogdoches County. Information is really sketchy, Det. Greg Sowell said. We want people to stay away, because some of it could be toxic. Sowell said officers and city and county employees were being dispatched to stand by the debris until the arrival of FBI and NASA representatives. Residents as far east as Shreveport, Louisiana, reported seeing and feeling an apparent explosion. Search-and-rescue teams from the Dallas-Fort Worth, Texas, area were alerted and residents were urged to stay away from any possible debris from the shuttle, which may be hazardous, said NASA public affairs officer James Hartfield. Shuttle commander Rick D. Husband, pilot William C. McCool, payload commander Michael P. Anderson, mission specialists David M. Brown, Kalpana Chawla and Laurel Clark and Israels first astronaut, Ilan Ramon, were on board. President Bush was briefed at Camp David, Maryland, and cut short his stay at the retreat to return to the White House. The administration was preparing to convene a domestic event conference among all domestic and military agencies that may be involved in the next step. An administration official said the shuttles altitude -- over 200,000 feet -- made it highly unlikely that the shuttle fell victim to a terrorist act. We have no information at this time that indicates that this was a terrorism incident, said Gordon Johndroe, press secretary for the Department of Homeland Security. Obviously, the investigation is just beginning, but that is what we know now. Homeland Security Director Tom Ridge went to the White House shortly after hearing the report. NASA officials at the Johnson Space Center in Houston said they last had contact with the shuttle about 9 a.m. EST, and it had been expected to touch down at about 9:16 a.m. EST. Video of the shuttle tracking over Dallas showed multiple vapor trails, but NASA spokesman Kyle Herring said it was too early to determine the source. Steve Petrovich, a police officer in Palestine, Texas, said he heard a rumble and boom at about 8 a.m. CDT (9 a.m. EST). Jim Hubbs of New Boston, Texas, said he heard police discussing over a police scanner a smoking object going southeast that disappeared in the Bowie County area near the Arkansas state line. Amy Townsend, of Carthage, said she heard a loud boom that shook her house. She said there were two or three loud noises that lasted about a minute and that she saw a cloud of smoke outside her house. Don Farmer of Lufkin, outside of Dallas, said he heard loud noises that lasted for 10 to 15 seconds. The noise sounded like dynamite exploding, and he thought it was an aircraft breaking the sound barrier. Dozens of people, including several officers, reported seeing a ball of fire, Bowie County Sheriffs office dispatcher Jodine Langford said. They saw it go out and then break into pieces, she said. Officials said no tracking data were available. The Israeli Embassy in Washington has dispatched a small team to Florida to be with Col. Ilan Ramons wife, four children and his parents, a spokesman for the Israeli embassy told CNN. Ramons family members had traveled from Israel to watch the planned return of the shuttle to the Kennedy Space Center Saturday morning. Ramons father was at a television station watching the unfolding coverage. Ramon, 48, took part in the 1981 bombing of the nuclear reactor in Iraq. Columbia is the oldest of NASAs shuttle fleet, first launched in 1981. It was on its 28th mission. The shuttle underwent an extensive, 17-month overhaul that began in September, 1999. It rejoined the shuttle fleet in February, 2001 and flew its first mission after the upgrades in March, 2002. |
Luke-Skywalker 於 2003/02/02 00:59 | |
Re:太空梭事故新聞專欄 | |
★麻煩各位在本欄貼該起太空任務意外事故的新聞前,請先瀏覽一次,若有網友已貼相同的新聞,請勿重覆張貼而佔去本欄版面。此外於貼上新聞剪報時,麻煩請一併附上新聞剪報網址。若無法查出新聞原址,煩請於新聞正文之前加註:『無法提供新聞來源;僅供參考,請各位網友注意!!』,敬請合作!謝謝★ ★本欄只接受該起太空任務意外事故的新聞剪報,恕不接受任何討論及網友反應事項,謝謝各位合作!★ |
SK2 於 2003/02/02 01:33 | |
Re:太空梭事故新聞專欄 | |
http://pshweb01.881903.com/apps/news/intnews/20030202/2003020200414507501.htm穿梭機失去聯絡後甘迺迪太空中心已下半旗 [02/02 星期日 00:41] 美國穿梭機哥倫比亞號返回地球途中,在得州上空同失去聯絡. 太空總署仍未公佈事故情況,七名機員生死未卜,不過,在佛羅里 達州甘迺迪太空中心,倒數時鐘旁的美國旗就已下半旗.電視片段 同得州居民都報告,發現碎片由空中跌下,不排除哥倫比亞號已在 空中解体.太空總署已啟動緊急應變程序,並動員展開搜索.總統 喬治布殊已獲知會事件,縮短在大衛營的渡假,趕返白宮監察事態 發展.聯邦調查局發言人話,無跡象顯示同恐怖活動有關. 太空總署話,由於碎片有毒,警告居民不要接觸跌下的碎片.哥 倫比亞號今次十六日太空任務,載住七名太空人,包括六名美籍, 同首名上太空的以色列人.以色列希望所有太空人都安全. |
SK2 於 2003/02/02 01:34 | |
Re:太空梭事故新聞專欄 | |
http://pshweb01.881903.com/apps/news/intnews/20030202/2003020200040084801.htm美國得州有居民報稱見到大量碎片 [02/02 星期日 00:04]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絡報道,得州納科多奇斯有居民表示,見到大 批碎片.當地警方派人去到發現碎片的地方,等候美國太空總署和 聯邦調查局人員到場檢查.而遠至路易斯安那州的居民,亦話見到 穿梭機的碎片和聽到爆炸聲. |
雪風 於 2003/02/02 01:51 | |
Re:太空梭事故新聞專欄 | |
舊聞一則可能是原因 http://www.ettoday.com/2002/06/26/91-1320547.htm 引擎有裂縫 NASA下令太空梭全面停飛 2002/06/26 14:19 記者曾沂菱/編譯 美國太空總署(NASA)日前為兩艘太空梭進行例行檢查時,在引擎推進裝置上赫然發現裂痕,NASA因此立刻宣佈,所有的太空梭機隊無限期停飛,而原定7月19日發射升空的哥倫比亞號,也不得不宣告暫緩。 太空總署官員指出,裂縫出現的原因仍不明,這也是為什麼他們要收集所有資料,以查明真相,才能更謹慎執行未來的計畫。 停飛決定首當其衝的就是7月19日太空梭哥倫比亞號的升空任務被迫延遲。亞特蘭提斯號8月22日的升空計畫也勢必會受到影響。至於上周才返回地球的奮進號,目前尚未有檢查的打算。但NASA強調,國際太空站的建造計畫及所有的太空任務,還是會持續進行下去。 |
SK2 於 2003/02/02 02:02 | |
Re:太空梭事故新聞專欄 | |
http://www.cnn.com/2003/TECH/space/02/01/shuttle.columbia/index.html Columbia shatters on re-entry; crew presumed dead HOUSTON, Texas (CNN) -- In a shower of flaming debris, the space shuttle Columbia, with its seven-member crew, shattered over central Texas Saturday morning, just minutes before landing at Kennedy Space Center in Florida. All seven aboard -- six Americans and Israels first astronaut -- are presumed dead. Flags at the White House and outside NASA headquarters were lowered to half staff in tribute to the crew. NASA administrator Sean OKeefe met with the astronauts family members at about 11:30 a.m. ET, according to a NASA spokeswoman. Shuttle commander Rick D. Husband, Pilot William C. McCool, Payload Commander Michael P. Anderson, Mission Specialists David M. Brown, Kalpana Chawla and Laurel Clark and Israels first astronaut, Ilan Ramon, were on board. President Bush was briefed at Camp David before cutting short his stay and returning to the White House and OKeefe was scheduled to brief reporters at 1 p.m. ET. The administration was preparing to convene a domestic event conference among all domestic and military agencies that may be involved in the next step. No indication of terrorism We have no information at this time that indicates that this was a terrorism incident, said Gordon Johndroe, press secretary for the Department of Homeland Security. Obviously, the investigation is just beginning, but that is what we know now. Homeland Security Director Tom Ridge went to the White House shortly after hearing the report. Television news crews and amateur videographers who hoped to see the shuttle streak towards the landing site, instead saw trails of flaming debris as it broke into pieces. In Nacogdoches, Texas, police reported numerous pieces of debris both inside the city limits and in Nacogdoches County. Sowell said officers and city and county employees were being dispatched to stand by the debris until the arrival of FBI and NASA representatives. The debris field is believed to be very large. Residents as far east as Shreveport, Louisiana, reported seeing and feeling an apparent explosion. As we seen [Columbia] coming over, we seen a lot of light and it looked like debris and stuff was coming off the shuttle, Benjamin Laster, of Kemp, Texas, told CNN. We seen large masses of pieces coming off from the shuttle as it was coming by, Laster said. The house kind-of shook and we noticed a sonic boom ... and then we seen a big continuous puff of vapor or smoke stream come out and then we noticed a big chunk go over. Search-and-rescue teams from the Dallas-Fort Worth, Texas, area were alerted and residents were urged to stay away from any possible debris from the shuttle, which may be hazardous, said NASA public affairs officer James Hartfield. NASA officials at the Johnson Space Center in Houston said they last had contact with the shuttle about 9 a.m. EST, and it had been expected to touch down at about 9:16 a.m. EST. Steve Petrovich, a police officer in Palestine, Texas, said he heard a rumble and boom at about 8 a.m. CDT (9 a.m. EST). Amy Townsend, of Carthage, said she heard a loud boom that shook her house. She said there were two or three loud noises that lasted about a minute and that she saw a cloud of smoke outside her house. Don Farmer of Lufkin, outside of Dallas, said he heard loud noises that sounded like dynamite exploding, and he thought it was an aircraft breaking the sound barrier. Dozens of people, including several officers, reported seeing a ball of fire, Bowie County Sheriffs office dispatcher Jodine Langford said. They saw it go out and then break into pieces, she said. (Witnesses reports) Officials said no tracking data were available. The Israeli Embassy in Washington has dispatched a small team to Florida to be with Col. Ilan Ramons wife, four children and his parents, a spokesman for the Israeli embassy told CNN. Ramons family members had traveled from Israel to watch the planned return of the shuttle to the Kennedy Space Center Saturday morning. Ramons father was at a television station watching the unfolding coverage. Ramon, 48, took part in the 1981 bombing of the nuclear reactor in Iraq. Former Senator John Glenn, who was the first American to orbit the Earth and returned to space at age 77, told The Associated Press that he had he met Husband while he was training for his 1998 mission. He said he was watching the landing on television with his wife. (Full story) House Democratic leaders, who were holding a meeting in Pennsylvania, ended the session with a prayer for the seven astronauts. Our thoughts and prayers are with the families of those on board, House Democratic Leader Nacy Pelosi told The Associated Press. Our thoughts and prayers are with the American people who place so much hope and who associate themselves with the courage and the bravery of those who venture into space. Columbia is the oldest of NASAs shuttle fleet, first launched in 1981. It was on its 28th mission. The shuttle underwent an extensive, 17-month overhaul that began in September, 1999. It rejoined the shuttle fleet in February, 2001 and flew its first mission after the upgrades in March, 2002. |
Luke-Skywalker 於 2003/02/02 10:27 | |
Re:太空梭事故新聞專欄 | |
http://news.yam.com/cna/international/news/200302/200302020009.html 哥倫比亞號出事時高度二十萬英尺航速十八倍音速 (中央社記者郭無患華盛頓一日專電)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今天發布正式聲明指出,太空梭哥倫比亞號今天大約在美國東部時間上午九時降低高度準備降落甘乃迪太空中心時,與位於休士頓的任務管制中心失去聯絡;哥倫比亞號原先預計上午九時十六分降落甘乃迪太空中心。 太空總署表示,搜索與救援作業已經在德州東部的達拉斯和沃斯堡附近地區展開,任何殘骸可能來自太空梭,應避免接觸可能帶有毒性火箭燃料的殘骸。 任務管制中心的飛行管制官已經將所有資料保存,太空總署也將透過NASA衛星電視頻道更新最新資訊。 美國太空梭哥倫比亞號今天上午預定降落前與飛行任務管制中心失去聯絡,疑似在空中爆炸,這次任務有六名美國太空人和一名以色列太空人參與任務。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已經宣布緊急狀況,並派出援救隊伍前往太空梭失去聯絡的德州沃斯堡與達拉斯一帶救援搜索;根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播出的畫面,太空梭在高空分散成數個光點,並明顯有火焰與數條白色凝結尾。 |
Luke-Skywalker 於 2003/02/02 10:43 | |
Re:太空梭事故新聞專欄 | |
http://news.yam.com/cna/international/news/200302/200302020003.html 電視畫面顯示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出現嚴重狀況 (中央社記者郭無患華盛頓一日專電)美國電視媒體播出太空梭哥倫比亞號重返地球畫面顯示,太空梭重返大氣層高速飛行與空氣摩擦產生高熱,呈現耀眼光點並形成凝結尾跡的正常現象,但隨後出現不明狀況,光點分散成數個速度方向不同的小光點,凝結尾跡也分散為數條,顯示太空梭出現嚴重狀況,高速解體為幾部分。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已經宣布緊急狀況,並派出援救隊伍前往太空梭失去聯絡的德州沃斯堡與達拉斯一帶救援搜索;根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播出的畫面,太空梭在高空分散成數個光點,並明顯有火焰與數條白色凝結尾。 太空梭在重返地球經過大氣層時,因高速飛行與空氣摩擦形成高熱,太空梭是以覆蓋有絕緣隔熱瓦片的機腹迎向大氣層,與空氣摩擦產生高熱與耀眼的亮度,電視媒體所播放太空梭飛行高速光點就是由此而來。 目前,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失去聯絡的原因不明。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失去聯絡時的飛行高度是二十萬七千英尺,飛行速度六倍音速。 http://news.yam.com/cna/international/news/200302/200302020005.html (中央社記者劉坤原華盛頓一日專電)根據此間電視報導,美國德州納可杜契鎮居民在城裡城外都發現疑似今晨失蹤墜落的哥倫比亞太空梭碎片。 德州警方已應太空總署要求,請民眾立即遠離碎片掉落區,因為一些掉落物可能有毒。 據瞭解,FBI及太空總署人員已在趕往納可杜契鎮的途中。布希總統已從馬里蘭州大衛營趕回白宮,並已指示召開「國內事務」會議,研商善後事宜。 http://news.yam.com/cna/international/news/200302/200302020007.html (中央社記者陳正杰華盛頓一日專電)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是現有太空梭機隊中最老的一艘,首次從事太空任務是在一九八一年四月。二零零三年一月十六日展開的任務是第二十八次,不幸也是最後一次。 專家說,根據設計,每艘太空梭可從事一百次任務。哥倫比亞號曾分別在一九九四年和一九九九年翻新和升級。 「太空運輸系統」共為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建造六艘太空梭,其中「挑戰者號」於一九八六年一月二十八日升空時爆炸。 「哥倫比亞號」失事後,空梭,現存的太空梭是「發現號」、「亞特蘭提斯號」、「奮進號」。另一艘太空梭「勇往號」只曾用於測試,未曾從事軌道飛行或太空任務。「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在二零零三年一月十六日展開的任務,是一九八一年四月以來第一百一十三次任務。 |
Luke-Skywalker 於 2003/02/02 10:48 | |
Re:太空梭事故新聞專欄 | |
http://news.yam.com/cna/international/news/200302/200302020008.html 哥倫比亞號太空梭爆炸解體震驚全球 (中央社記者褚盧生洛杉磯一日專電)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在德州中部上空爆炸的消息,今天震驚全球。美國總統布希聞訊後,已從大衛營趕回華府,而聯邦調查局探員與太空總署的科學家正兼程趕往散落殘骸的德州中部城市納可杜契鎮。
(中央社記者張蕙燕達拉斯一日專電)今天上午八時失去聯絡的太空梭哥倫比亞號,在達拉斯、沃斯堡(達福地區)南方已發現疑似太空梭散落的殘骸。但截至目前為止,尚未傳出有人或屋舍遭殘骸砸傷、損毀的消息。 畢爾沃斯基拍攝的影片顯示,太空梭出現不明狀況,隨後在四十哩的高空解體,呈現數個分散光點小光點,高速解體墜落中。另外,也有多名目繫者攝影到原本在正常飛行的太空梭,不知何故突然分裂成數個光體墜落。 哥倫比亞號是太空總署最老的太空梭航隊,已進行飛行任務二十八次,原預訂上午九時十六分降落在佛羅里達州卡納維爾角,在降落前約十五分鐘與太空總署最後一次通訊後,即失去聯絡。梭上有七名乘員,其中四人為第一次飛行,包括一名首次參與太空梭飛行任務的以色列太空人。 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失去聯絡時的飛行高度是二十萬七千英尺,飛行速度十八倍音速。據達福地區居民表示,他們在上午八時多曾聽到六次的爆炸聲。也有人表示,這些爆炸聲類似汔車撞擊的聲音。 據了解,由於太空梭在高空四十哩高處解體,太空梭碎片勢必分散非常廣闊。目前,德州氣象雷達已照攝到太空梭殘骸散落在德州大片地帶,從在達福地區南方到東德州呈現一長條帶。德州警方已應太空總署要求,請民眾立即遠離碎片掉落區,同時若發現任何疑似太空梭殘骸,均得立即與有關當局聯繫。據各方面的消息顯示,在達福地區南方的韓德生郡七十九號高速公路分隔島中,有一塊已被隔離的大片疑似的高溫殘骸;而在四十五號公路附近也發現多塊類似太空梭底部隔熱磁磚的物體;在一名農夫牧場上,也發現了殘骸。 (中央社記者劉坤原華盛頓一日專電)美國剛成立的國土安全部發言人強卓表示,到目前為止沒有跡象顯示今晨哥倫比亞太空梭在降落前失去聯絡且疑已爆炸失事,與恐怖攻擊有關。 白宮發言人麥克雷蘭則表示,布希總統已迅速接到相關報告,並已從大衛趕回白宮。 副總統錢尼正在德州打獵度週末,他也已接到太空梭失蹤的相關訊息,並繼續就近瞭解狀況。因為在太空梭上的七名太空人中,有一名曾參與轟炸伊拉克的以色列空軍上校,令敏感人士聯想到太空梭失事是否與恐怖報復攻擊有關。 |
Luke-Skywalker 於 2003/02/02 10:53 | |
Re:太空梭事故新聞專欄 | |
http://news.yam.com/cna/international/news/200302/200302020014.html 美國二○○三年首次太空梭任務失事 (中央社記者郭無患華盛頓一日專電)今天重返大氣層時解體失事的美國太空梭哥倫比亞號一九七九年出廠服役,編號OV102,OV代表軌道戴具,為現有四艘太空梭中機齡最老的一艘;這次任務是哥倫比亞號的第二十八次任務,航太總署第一百十三次太空梭任務,也是二○○三年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的首次太空梭任務。 哥倫比亞號太空梭長一百二十二點一七英尺,高五十六點五八英尺,翼展七十八點零六英尺。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發布聲明指出,太空梭哥倫比亞號今天大約在美國東部時間上午九時降低高度準備降落甘乃迪太空中心時,與位於休士頓的任務管制中心失去聯絡;哥倫比亞號原先預計上午九時十六分降落甘乃迪太空中心。 美國太空梭哥倫比亞號今天上午預定降落前與飛行任務管制中心失去聯絡,疑似在空中爆炸,這次任務有六名美國太空人和一名以色列太空人參與任務。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已經宣布緊急狀況,並派出援救隊伍前往太空梭失去聯絡的德州沃斯堡與達拉斯一帶救援搜索;根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播出的畫面,太空梭在高空分散成數個光點,並明顯有火焰與數條白色凝結尾。 布希讚揚七名太空人的勇氣與膽識。他說,雖然他們不能安全返回地球,但是都活在大家的心中。布希最後強調,美國探究太空的任務會持續下去。美國太空總署預定美東時間一日下午三時舉行記者會,說明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失事經過與相關情況。 http://news.yam.com/cna/international/news/200302/200302020017.html 德州警方已應太空總署要求,請民眾立即遠離碎片掉落區,因為一些掉落物可能有毒。 據瞭解,FBI及太空總署人員已在趕往納可杜契鎮的途中。布希總統已從馬里蘭州大衛營趕回白宮,並已指示召開「國內事務」會議,研商善後事宜。 http://news.yam.com/cna/international/news/200302/200302020019.html (中央社記者張蕙燕達拉斯一日專電)引起全美關注的美國哥倫比亞太空梭在德州上空空中解體事件,已有數百名德州居民表示曾目擊太空梭起火墜落,也有人表示看到殘骸或是聽到爆炸聲響。 由於事先預知哥倫比亞太空梭將在上午八時飛過北德州上空,因此有許多人在週末起個大早,就為了目睹太空梭的飛越,而居住在布蘭諾市(Plano)的柯林漢夫婦便是其中之一。據他們指出,他們看到太空梭從天空的西方飛入視野,後來看到火焰以及太空梭主體旁有四個物體,原先他們以為太空梭就是這樣,直到看了電視報導才知道出事了。 在艾迪遜市(Addison)寵物醫院工作的林維爾(Chris Linville)表示,他正好看到太空梭起火,似乎是引擎之類的地方出了問題。但究竟是怎麼會這樣,他完全不了解。 今年六十歲住在卡羅頓市(Carrollton)的費羅利特,形容他聽到的聲音就像是汽車撞上了房屋一樣。 而在太空梭碎片散落最集中的納可杜契斯市(Nacogdoches),有許多的太空梭機件與金屬片散落在整個市區,據該市警察局發言人穌維爾表示,納可道奇斯市已成立了緊急運作中心,派人處理這些殘骸。他呼籲民眾,千萬不要碰觸這些可能含有劇毒的殘骸。 哥倫比亞號是太空總署最老的太空梭航隊,已進行飛行任務二十八次,原預訂美國東岸時間上午九時十六分(德州為八時十六分),降落在佛羅里達州卡納維爾角,在降落前約十五分鐘與太空總署最後一次通訊後,即失去聯絡。梭上有七名乘員,其中四人為第一次飛行,包括一名首次參與太空梭飛行任務的以色列太空人。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失去聯絡時的飛行高度是二十萬七千英尺,飛行速度十八倍音速,因此若在高處解體,太空梭碎片勢必分散非常廣闊。 |
Luke-Skywalker 於 2003/02/02 10:59 | |
Re:太空梭事故新聞專欄 | |
http://news.yam.com/cna/international/news/200302/200302020012.html 疑已罹難以色列太空人拉蒙曾轟炸伊拉克 (中央社記者劉坤原華盛頓一日專電)疑已於今晨降落前高空爆炸失事的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內,載有以色列軍官拉蒙,由於他曾在以色列空軍服務,並曾於一九八一年駕駛戰機轟炸伊拉克核子反應器設施,因此被聯想到是否有可能被中東恐怖份子報復幹掉。 拉蒙是第一位參加美國太空任務的以色列人。 不過根據此間專家分析,當時太空梭飛行高度在二十萬英尺以上,速度為六倍音速,要攻擊如此高空、高速飛行物體,可能性不大。 以色列大使館不願就此事件發表任何意見,但已派遣一個小組人員緊急前往佛羅里達州瞭解情況,並協助在現場等候雷蒙歸來的家人妻小。雷蒙的父母、妻子及四個小孩已於日前從以色列飛抵佛州甘迺迪太空中心,準備迎接雷蒙從太空歸來。 http://news.yam.com/cna/international/news/200302/200302020015.html (中央社記者劉坤原華盛頓一日專電)白宮一位官員今天表示,至目前為止並無有任何跡象顯示,今晨在降落途中解體爆炸的哥倫比亞太空梭失事事件與恐怖攻擊有關。 官員說,甫於日前上任的國土安全部長芮奇已要求德州、路易西安那州、新墨西哥州及亞利桑那州的地方所屬官員,著手進行太空梭殘骸的收集工作,做為失事調查依據。太空總署已警告民眾遠離掉落碎片,因為碎片可能有毒。 此外,美國政府已通知以色列當局相關情況,因為七名罹難太空人中,有一位是以色列軍官。以色列總理夏隆已發表談話指出,以色列政府及人民與全世界共同為七位太空人的安全祈禱。 |
Luke-Skywalker 於 2003/02/02 11:07 | |
Re:太空梭事故新聞專欄 | |
http://news.yam.com/afp/international/news/200302/20030202070509.html 美總統布希矢言太空飛行任務不會中斷 (法新社華盛頓一日電) 美國總統布希今天懷著無比悲痛的心情向全美發表電視談話,聲稱這一場悲劇恍如晴天霹靂,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已經墜毀,七位太空梭人也無一倖免﹂。不過,他矢言,美國的太空梭飛行任務絕不會因此中斷下來。 同時,美國太空總署今天已正式展開大規模調查工作。 他在這次簡短卻充滿感性的談話中說:﹁這一天帶來了令人非常震驚的噩耗,也讓我們的國家陷入極度的悲痛。﹂ 布希是在白宮發表談話。 而太空總署太空梭飛行計畫負責人狄特摩也發表聲明說,美國雖然折損一架太空梭,國際太空站上的太空人仍有足夠補給物資,可以一直維持到今年六月底。 狄特摩稍早已宣布,美國的太空梭飛行計畫將暫時叫停,等候查出哥倫比亞號失事原因後,再作定奪。 http://news.yam.com/photo_news/afp/images/200302/M20030202070509.jpg |
Luke-Skywalker 於 2003/02/02 11:28 | |
Re:太空梭事故新聞專欄 | |
http://news.yam.com/cna/international/news/200302/200302020038.html 哥倫比亞號和挑戰者號爆炸似有連串巧合 (中央社記者張聲肇紐約一日專電)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今天預定著陸時間前十五分鐘,在離地面四十英里的高空分裂解體,這震驚世界的意外事件立刻令人聯想到十六年前相差不到幾天、升空即爆炸的挑戰者號的悲劇。 挑戰者號的七名太空人包括美國各族群與膚色,哥倫比亞號的七名太空人也具備不同種族背景,包括一名印度出生的美國人以及以色列第一位太空人。 其他令人驚奇的「巧合」包括:載著以色列空軍上校拉蒙的這個飛行器,在德州東部一個叫做巴勒斯坦的小鎮上空爆炸裂解。 紐約時報說,這些巧合,簡直是小說也杜撰不出來的情節。 紐約「天天贏」電台報導說,拉蒙最後一封給家人的電子信說,太空之旅無限的平靜,他真希望「永遠待在太空」。 這不是猶太人第一次參與太空梭探險任務,不過卻是第一次太空總署應拉蒙要求准許太空梭攜帶猶太食物上太空。 哥倫比亞號從布希總統的故鄉德州上空爆炸後,殘骸往東散落數百上千英里,阿拉巴馬州和路易斯安那州都可見碎片。因為油料有毒性,太空總數警告民眾千萬別碰。 一九八六年元月二十八日,挑戰者號升空爆炸後,雷根總統曾說,在冒險擴大人類活動領域的過程中,這類痛苦事件在所難免,可是「未來不屬於怯懦者,未來屬於勇者」。 太空梭計畫停頓了兩、三年,又繼續執行。布希總統今天也稱,在這次悲劇徹底檢討之後,太空梭計畫也將繼續,「但願上帝繼續祝福美國」。哥倫比亞號失事原因目前仍在調查,媒體提出的兩大「可能」疑點:一、元月十六日升空時,一片絕緣體脫落擊中左翼,不過當時判斷不影響安全;二、外體防熱矽片在返回地球時脫落,太空梭是以八倍於音速的高速飛行,因摩擦高熱著火。 http://news.yam.com/cna/international/news/200302/200302020039.html (中央社記者褚盧生洛杉磯一日專電)針對哥倫比亞號太空梭爆炸解體,美國政府今天迅速成立一個獨立委員會展開調查。另據美國軍方透露,軍事衛星紅外線探測器曾經觀察到哥倫比亞號解體時的一些火光,也將深入了解。 來自佛羅里達州甘迺迪太空中心的消息指出,美國太空總署也將進行自己的調查。 兩方面的調查均包含太空梭感應器的紀錄、碎片分析、太空人發出的所有訊號、資料等。哥倫比亞太空梭今天最後一次發出訊號是在美東時間上午九時許,當時也就是它重返大氣層、並且出現火光的時候。來自美國軍方的消息透露,軍事衛星紅外線探測器曾觀察到哥倫比亞號解體時的一些火光,將進一步追蹤了解,究竟該火光是否為太空梭重返大氣層時的爆炸或是其他原因造成的。 http://news.yam.com/cna/international/news/200302/200302020051.html (中央社記者褚盧生洛杉磯一日專電)在哥倫比亞號太空梭爆炸解體後三小時,美國政府尚未發佈太空人罹難的消息時,美國甘迺迪太空中心所在的佛羅里達州,即由州長傑布.布希下令全州降半旗致哀,而包括太空總署在內的美國政府機構也都對此不幸事件降半旗致哀。 另一方面,華府方面表示這次哥倫比亞號失事,沒有立即證據顯示遭到人為破壞或是恐怖攻擊。 哥倫比亞號這次升空任務是由指揮官赫斯本率領六名太空人前往太空進行八十餘項科學實驗。其中一名太空人拉蒙是以色列空軍上校,他也是第一位搭乘美國太空梭進入太空的以色列人。由於拉蒙的身份特殊,令這次哥倫比亞號的升空以及著陸的作業都加強了安全措施。 |
Luke-Skywalker 於 2003/02/02 12:48 | |
Re:太空梭事故新聞專欄 | |
http://news.yam.com/cna/international/news/200302/200302020055.html 英科學家稱哥倫比亞號發射升空時噩運即註定 (中央社記者韓乃國倫敦一日專電)一位英國科學家認為,美國的哥倫比亞號太空梭於返回地球過程中解體的噩運,於十六天前哥倫比亞號發射升空時即已註定。 他說:「對機翼的損害就在那裡,只等著將哥倫比亞號毀掉。這次的出航從升空起就已註定了噩運」。 巴洛認為,哥倫比亞號進入地球大氣層時,在超高速下所產生的巨大壓力與高溫,絕非已受損害的機翼所能承受,這應該是造成太空梭解體的原因。這位英國教授相信,美國太空總署的專家們完全覺察到此一問題的存在,並且很可能一直都知道,這是一個致命的問題。
(中央社記者張蕙燕達拉斯一日專電)美國哥倫比亞號大空梭殘骸散落在北德州一帶,而碎片較為集中的納可杜契鎮目前人潮洶湧,不僅有大批的軍警在沿路搜索太空梭碎片,還有許多民眾到碎片現場哀悼,更有人趁機撿些碎片回家當紀念品。 今天上午八時失去聯絡的太空梭哥倫比亞號,失事後已被發現有大量的殘骸散落在達拉斯、沃斯堡(達福)地區南方,並延伸到東德州一帶,甚至還有殘骸散落到東邊的路易斯安那州,其中德州納可杜契為殘骸較集中的城鎮。 美國太空總署(NASA)緊急呼籲德州民眾,發現殘骸或碎片時立即向警方報案,以有助查出真正的失事原因;並警告民眾不要觸碰可能含有對人體有害毒物的殘骸碎片。 納可杜契當地與附近地區民眾,紛紛湧向該市的街頭尋找殘骸,因此街道上異常熱鬧。還有一家民眾因自家屋頂上發現有塊碎片,為安全起見,警方勸告其在尚未處理完成前暫勿返家。 哥倫比亞號失事當時,是以大約兩萬公里的時速飛行,殘骸散落在相當廣大的地區,使得大批軍警人員為了尋找殘骸疲於奔命。有許多民眾當街在發現殘骸的地點為七名罹難的太空人哀悼,還有人獻花致意。但也有不少人順手牽羊,將殘骸碎片撿回家當紀念品。據一名汽車仲介商表示,他在店外發現四塊殘骸,但從早上開始聯絡警察局迄今,一直未見相關方面人員前來,結果到了下午只剩下一塊碎片。 |
Luke-Skywalker 於 2003/02/02 13:18 | |
Re:太空梭事故新聞專欄 | |
http://news.yam.com/reuters/international/news/200302/25729.html [美國情勢]哥倫比亞號殘骸或有毒,德州與路易西安那州進入緊急狀態 [路透華盛頓電]美國總統布希(GeorgeW.Bush)周六宣佈德州與路易西安那州進入緊急狀態,並以聯邦資金挹注這兩州清理因哥倫比亞號(Columbia)太空梭失事所造成的污染。 布希總統授權聯邦緊急處理署(FederalEmergencyManagementAgency)提供援助給這兩州的地方政府。 哥倫比亞號太空梭上搭載的七名太空人在太空梭於空中解體時全數罹難,而可能有毒的航空器殘骸則散落在德州東部,散佈區域長達190公里。 --編譯沈以文 |
Luke-Skywalker 於 2003/02/02 15:44 | |
Re:太空梭事故新聞專欄 | |
http://news.yam.com/reuters/international/news/200302/25738.html [航太產業]俄羅斯載貨航空器周日將如期升空,不受哥倫比亞號意外影響 [路透莫斯科電]俄羅斯太空官員周六表示,儘管美國哥倫比亞號(Columbia)太空梭發生爆炸事故,但該國週末發射載貨航空器至國際太空站(ISS)的計劃仍將如期進行。 官員暗示稱,當美國太空總署(NASA)調查事故發生原因之際,俄羅斯可能必須接手部分美國在太空站供給上的任務。 目前在國際太空站上派駐三名人員,一位是俄羅斯籍,另外兩人則是美國籍。 俄羅斯太空任務管制中心一名發言人表示,訂於周日1300GMT發射的進步號(Progress)載貨航空器將如期進行,載送供給物資至國際太空站。 預定運送的物資包括燃料、設備、食物以及文件。國際太空站主要由俄羅斯與美國建造而成,歐洲、加拿大與日本亦曾參與。 --編譯沈以文 http://news.yam.com/reuters/international/news/200302/25736.html [路透芝加哥電]美國太空梭哥倫比亞號(Columbia)的爆炸事故將會為美國太空總署(NASA)最大的承包商--波音(Boeing)帶來另一項重大挑戰。波音目前正面臨前所未見的商用航空業務低迷,公司獲利也已嚴重受損。 波音在1996年後開始生產太空航空器,並且與另一家國防承包商洛克希德馬丁(LockheedMartin) 波音同時也建造、測試並維護太空梭的主要零件之一--可以重複使用的液態燃料推進器。 由於爆炸的原因還不明朗,多位分析師表示,現在就評論這場悲劇將帶給波音與其他承包商何種衝擊,還為時過早。不過,產業界料將更為小心謹慎。 投資銀行D.A.Davidson&Co.;航太產業分析師羅傑斯說:「雖然還有很多不明因素,不過,至少在我們找出事故發生原因前,太空計劃的支出將不會太多。支援太空計劃的人都會受到影響。」 波音是全球最大的商用航空器製造商,亦是全美第二大國防承包商。該公司自從2001年911事件以來,已經裁員三萬人,當時恐怖份子劫持的四架飛機中有三架為波音製造。 波音尚未就此一事故將對太空梭計劃以及波音的參與會產生何種影響發表評論。 該公司網站上指出:「在可預見的未來,太空梭仍將是美國在載人上太空的主要工具。」 分析師表示,短期內這是否會改變還有待觀察。 FirstAlbanyAssetManagement資深基金經理人嘉列柏說:「太空計劃的各個部份都會受到檢視,支出也會受到影響。」 --編譯沈以文 |
Luke-Skywalker 於 2003/02/02 17:54 | |
Re:太空梭事故新聞專欄 | |
http://news.yam.com/afp/science/news/200302/20030202143502.html 美太空總署暫停太空梭飛行任務 (法新社德州休士頓電)美國太空總署太空梭計劃主任狄特摩表示,在哥倫比亞號太空梭事件調查期間,太空總署停止一切太空梭飛行任務。 狄特摩爾在記者會上說:﹁在我們證實並了解這次災難發生的根本原因前,未來的飛行任務目前當然都暫停。﹂ 他表示,一俟太空總署了解狀況,﹁且能採取糾正動作後....我們就可以重拾飛行任務。﹂ ﹁目前要談這段時間會持續多久,我認為言之過早。﹂ 國際太空站上的三名太空人以及先前安排好由俄羅斯火箭負責的國際太空站任務,將照計劃進行。 他表示,即便沒有太空梭飛往國際太空站,太空站上的物資也足夠供應太空人用到六月下旬。 目前在國際太空站上的三名太空人分別是俄羅斯籍的布達林與美國籍的鮑爾索克斯及裴狄特。 http://news.yam.com/photo_news/afp/images/200302/M20030202143502.jpg |
Luke-Skywalker 於 2003/02/02 18:14 | |
Re:太空梭事故新聞專欄 | |
http://news.yam.com/cna/international/news/200302/200302020107.html 以專家指哥倫比亞號解體可能為耐熱層鬆落 (中央社記者郭傳信安卡拉二日專電)以色列大報「國土報」今天引述專家的分析說,美國太空梭「哥倫比亞號」昨天在返回大氣層時發生爆炸解體現象,可能是機體太老,但最可能的失事原因是機體表面的耐熱保護層陶片鬆落所致。 報導說,「哥倫比亞號」墜毀前,部分機體已經分解燒毀,其他部分在墜毀後又整個化成灰燼,只殘留極少數碎片,要找出失事原因相當困難,但根據「哥倫比亞號」爆炸前進入大氣層的時間與位置,仍不難揣測出失事原因。 報導引述分析家的話提出三種失事可能。一是理論上,當太空梭從外太空返回大氣層時,由於飛行速度高達每小時一萬六千公里,機體表面與空氣摩擦產生攝氏一千五百度高溫,無線電通訊都會受阻,因此耐熱保護層的任何故障都會使太空梭的機體結構在幾分鐘內遭到破壞。 據報導,美國太空總署已證實,本月十六日「哥倫比亞號」發射升空時,外部燃料箱的一個碎片砸到了飛機的左翼,但這種情形在過去飛行時也曾發生過,因此當時航管中心認為不會對安全造成威脅。 但太空總署官員昨天又證實,在「哥倫比亞」解體前的幾分鐘,地面控制人員失去了對飛機左翼的溫度和壓力測量讀數。現在看來,事故的癥結也許就在左翼的耐熱保護層失去作用所致。 報導又引述少數分析家的話說,另一失事原因可能是「哥倫比亞號」機齡太老所致。「哥倫比亞號」建於一九八一年,是太空總署最老的太空梭,也許金屬疲勞,又在高速進入大氣層階段,溫度遽增,造成部分零件鬆動,致在極短時間裡,保持無線電靜默的太空人,甚至來不及應變,機體就發生解體爆炸。報導指出第三種失事原因是人為失誤因素。報導引述若干分析說,「哥倫比亞」太空人在進入大氣層時,可能錯誤的將太空梭移動方向,偏離正確的返航航向,或因此造成太空梭與大氣層摩擦阻力增加,進而導致解體。但報導又說,這種可能性不大。 |
Luke-Skywalker 於 2003/02/03 10:45 | |
Re:太空梭事故新聞專欄 | |
http://news.yam.com/cna/international/news/200302/200302030006.html 日本及印度因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失事間接受害 (中央社記者劉坤原華盛頓二日專電)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昨天在降落前高空爆炸解體,七名罹難太空人中有六名美國人和一名以色列人。但除了美國及以色列外,遠在遠東的日本及南亞的印度也都是間接受害者。 日本一向是美國發展太空研究的積極支持者,至目前為止,已有四位日本太空人搭乘太空梭進入太空,參與太空研究任務,第五位已經選定,而且已確定參加下一梯次發射的太空梭任務,但因昨天哥倫比亞號太空梭爆炸失事,下一梯次太空梭之發射已無限期延後。 另外,昨天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失事之所以與印度有關,是因為在六位美國籍罹難太空人中,有一位是生於印度,她是四十二歲的卡芭娜.查拉。她是七位太空人中最有經驗的一位,擁有博士學位,一九九七年就曾參加太空梭飛行任務,那次停留太空時間達三百七十六個小時。喬拉是在印度唸完大學後,才到美國留學。她在印度畢業於旁遮普大學太空工程系,然後赴美,先後在美國德州大學及科羅拉多大學取得太空科學碩士及博士學位。這是她第二次也是最後一次搭太空梭升空。
(法新社華盛頓二日電) 在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失事再度引起對美國太空計畫安全性的憂慮後,美國今天就這次意外展開至少三項個別的嚴密調查。 由美國太空總署從外界請來的一個專家小組三日將開會探究這次意外的始末,同時,數千名調查人員散布在路易斯安那州和德州搜尋太空梭殘骸。太空總署本身也在進行一項內部調查。 美國國會的參眾兩院也表示將自行展開調查,特別是針對國家航空及太空總署對於老舊太空梭安全性的處理是否恰當。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也將展開調查。 哥倫比亞號在預定於上午九時十六分︵台北時間晚間十時十六分︶降落佛羅里達州甘迺迪太空中心之前解體。七名太空人全數罹難。 官員說,以退休海軍上將葛曼為首的航太總署調查小組將在路易斯安那州的巴克斯得空軍基地集會。葛曼也曾經領導二○○○年恐怖分子在葉門攻擊美國海軍驅逐艦柯爾號事件的調查。 初步的調查焦點是在太空梭的左翼,哥倫比亞號的左翼在發射升空時被燃料槽脫落的泡沫金屬片擊中,可能破壞了左翼數千陶瓷隔熱片中的一片。航太總署官員曾說,太空梭在重返大氣層時,左翼顯然失去功能,太空梭因此解體,但他拒絕推測何以會發生這種事。 太空梭計畫經理狄特摩說,哥倫比亞號最初發現問題是左翼的感應器未能傳送數據,同時在上午九時左右與太空梭完全斷絕音訊之前數分鐘,同一部位的溫度不尋常的升高。感應器也顯示,氣壓上升產生的阻力使太空梭向左傾斜。 同時,太空梭在重新進入大氣層時,溫度達到最高點,大約是攝氏一千六百五十度。 狄特摩說,航太總署調查人員的調查方向不只是集中在隔熱片受損上。他說,陶瓷隔熱片也可能受損或脫落而不至於造成太空梭的解體。 他說:﹁我們也在調查結構。我們也在調查熱度指示。我們也在調查飛行管制。﹂ |
Luke-Skywalker 於 2003/02/03 10:50 | |
Re:太空梭事故新聞專欄 | |
http://news.yam.com/afp/science/news/200302/20030202220502.html 俄羅斯成功發射貨運載具到國際太空站 (法新社莫斯科電)俄羅斯媒體伊塔|塔斯社引述太空部門的宣布報導,俄國一艘無人太空船今天下午三時五十九分(台北時間晚上八時五十九分)從哈薩克共和國的貝康諾太空中心發射升空,載著補給物資,直奔國際太空站而去。 地面遙控的進展號太空船載運食品、水、燃料及氧氣到國際太空站,供太空站的三名太空人使用。 據國際傳真社報導,進展號是由俄羅斯聯合號發射器送入軌道。哥倫比亞號發生空難後,美國已暫停所有的太空梭飛行任務。 美國太空總署太空梭任務主任狄特摩說,站上的兩名美籍及一名俄籍太空人是在去年十二月初抵達國際太空站,三人將在太空站停留四個月,他們有足夠的物資可維持到六月底。 |
Luke-Skywalker 於 2003/02/03 17:07 | |
Re:太空梭事故新聞專欄 | |
http://news.yam.com/cna/international/news/200302/200302030070.html 美太空總署稱太空梭失事調查稍有進展 (中央社記者劉坤原華盛頓二日專電)在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失事的第二天,美國太空總署表示,失事原因已在積極調查中,而且已稍有進展。 狄特摩說,太空總署調查員現在把調查的焦點集中在溫度指示器、飛行控制器及結構上。 他說,太空總署不排除任何可能原因,現正從收集到的證據中進行研析。他同時表示,調查員們也在研判一位加州目擊者的說法。這位目擊者說,他看到哥倫比亞號太空梭飛過時,有東西從機體上掉下來。 |
Luke-Skywalker 於 2003/02/03 23:48 | |
Re:太空梭事故新聞專欄 | |
http://news.yam.com/reuters/international/news/200302/25778.html [美國情勢]NASA調查太空梭解體原因,焦點在左翼溫度驟升 [路透德州強生太空中心電]美國太空總署(NASA)科學家周日絞盡腦汁,希望找出哥倫比亞號(Columbia)太空梭在德州上空解體,導致七名太空人全數殉職的原因。他們將焦點放在溫度驟升以及自動駕駛系統不尋常地突然進行修正等兩方面。 太空梭計劃負責人迪特摩爾在記者會上說,現在就猜測事故發生的原因還太早。 但最新的分析顯示,就在太空梭準備重返大氣層時,機體左翼的溫度在五分鐘內跳升了華氏60度(攝氏32度)。 迪特摩爾說:「四分鐘之後,左翼的拉力增加。而飛行控制系統則企圖抗拒左邊的拉力,下指令要求機體轉向右邊。不久之後我們就失去太空梭的信號了。」 他還表示他尚未掌握確切證據,但又稱:「我們越來越相信這是溫度的問題,比較不像是結構性的問題。」 太空總署則承諾將日夜工作,深入研究各項資料,包括間諜衛星拍攝的照片以及在失事現場發現的每一片殘骸。 --編譯沈以文
(中央社記者張弘光莫斯科三日專電)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發生爆炸,俄羅斯總統蒲亭在最快時間內,立即向布希總統與美國人民表達慰問之意。這兩天俄羅斯宇航界重要人士都為此事發表談話,關切的焦點都鎖定此事是否會促成美俄太空合作。 據了解,俄羅斯與美國的航太業,早在冷戰時期彼此就是相互競爭的對手,從蘇聯首次派人上外太空,到美國登陸月球、蘇聯設和平號太空站、美國勇往直前主導太空站,到未來要探索火星,俄美兩國一直是彼此尊重,惺惺相惜的對手。 由於激烈太空競爭,俄羅斯太空體系,形成一勢力龐大組織,每年花費巨大國家預算。兩年前,蒲亭為節省國家經費,讓運作十餘年的和平號太空站退役墜毀。但此事件不僅沒有讓俄羅斯宇航業崩潰,反而讓他們更務實發展宇航事業,經營得非常成功而且成績斐然。 最轟動的例子,是讓一些富豪名人花兩千萬美元上外太空一圓宇宙夢,還經常幫一些國家發射衛星,替包括中國等國家訓練太空人,俄羅斯憑藉這些專業航空技術,為俄國太空事業賺了不少錢。此間媒體還稱,俄羅斯航太業賺錢敏感度與美國跨國大企業比較毫不遜色。 反而是美國的太空業,經費全部來自國家,基於軍事與科技及安全的多重考量,反而變得處處受到限制。俄國熟悉太空業的人士即指出,在太空業生意角逐,俄國太空業好像是向錢看的資本主義國家,美國則像是十足的社會主義國家。 由於美國新一代太空梭要到2008年才能完工,當美國所有太空梭停飛之際,俄羅斯是全世界目前唯一有上外空載具的國家。在外太空的國際太空站,是由俄羅斯、美國及歐美太空局十一國,包括日本、加拿大與巴西十六國共同建設運作,預定2006年完工,哥倫比亞號太空梭爆炸後,整個工程進度會變緩慢。據俄羅斯宇航界人士透露,未來有關國際太空站施工,俄羅斯的角色會更加吃重。這也是太空梭爆炸後,美國急於找俄羅斯磋商的主要原因。屆時,包括美國不准買俄羅斯太空設備的相關法令,都會因為哥倫比亞號太空梭爆炸,而被提出通盤考慮。他認為,此事的現實面將有助俄美兩國的宇航業合作。 |
Luke-Skywalker 於 2003/02/04 11:28 | |
Re:太空梭事故新聞專欄 | |
http://news.yam.com/cna/international/news/200302/200302040007.html 哥倫比亞號也許在升空後即無從挽救 (中央社記者張聲肇紐約三日專電)舉世震驚的哥倫比亞號太空梭高空裂解爆炸,是不是從一開始升空左翼被一片絕緣泡沫硬塊擊中就註定了?一旦升空,是不是有在太空修復的可能? 當時太空總署專家認為左翼上面的防熱片可能被破壞的可能性幾乎為零,不過現在回想起來,被擊中部份的「強度」減低,直到返回地球途中衝回大氣層時才受到考驗。 最新一期的新聞週刊引述太空總署官員的話說,即使當時體認到這問題的嚴重性,一旦太空梭升空,補救的機會幾乎為零。 首先,太空人不能「走」到艙外去修補「弱化」了的防熱片。那麼,哥倫比亞號能否停靠到太空站上,棄「船」待救呢?太空總署官員告訴新聞週刊,「不可能」,因為哥倫比亞號未攜帶「停靠」工具上太空。 這表示,如果元月十六日它升空時發生的那樁看似不足為奇的絕緣泡沫塊脫落擊中左翼事件,果真是後來闖禍的主因的話,一旦升空就註定無從挽救了。不過新聞週刊說,不論是防熱片出錯或左翼遭擊變弱,都「完全可能」和肇事原因毫無關係。 http://news.yam.com/cna/international/news/200302/200302040008.html (中央社記者劉坤原華盛頓三日專電)根據太空總署初步調查,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在爆炸前幾分鐘,機體左側出現極為嚴重的錯誤。 此外,左側拖曳及摩擦力量不斷增加,導致機身向左側傾斜,這應是太空梭自動飛行控制系統自動下的指令,以便穩定機身。太空梭程式經理狄特摩強調,這顯示,原先懷疑太空梭失事,與離地升空時一塊燃料槽脫落的泡沫金屬片擊中左翼陶瓷隔熱片,導致太空梭結構受損的說法有待商榷。不過他說,他現在正在努力做拼圖遊戲,儘量把撿到的碎片湊成原形,然後再來解讀。 |
Luke-Skywalker 於 2003/02/04 20:45 | |
Re:太空梭事故新聞專欄 | |
http://news.yam.com/cna/international/news/200302/200302040103.html 美國太空總署報告太空梭失事後的最新發展 (中央社記者褚盧生洛杉磯三日專電)美國太空總署今天在華府舉行記者會時指出,目前尚無法確定在「哥倫比亞號」太空梭一月十六日發射升空時受損的隔熱片,就是導致二月一日它爆炸解體的直接原因,不過也不排除它是目前收集的證據當中,可能性最高的肇禍原因。 根據最新的證據顯示,在太空梭解體之前,機身左側的溫度異常升高。專家研判,這很可能是隔熱片受損所致。 而迄今的綜合資料顯示,早在一月十六日太空梭發射時,太空總署人員就已經察覺太空梭左側的一片隔熱片剝落後,不但擊中左翼,而且立即造成機身左側溫度升高華氏六十度。 當時曾由升空的太空人與地面指揮中心人員共同認定並不會影響飛航安全,才按照既定程序繼續任務。 另外,由於太空梭二月一日失事後的殘骸散佈的面積較預期來得廣闊,太空總署決定在德州沃斯堡成立第二個指揮中心,專門負責收集太空梭碎片。太空總署同時表示,目前至少有三份報告指出,在德州東部與路易斯安那州西部之間已經發現部份太空人的遺骸,包括一具燒焦的屍體、大腿骨、一部份頭骨以及一具太空人的頭盔。太空總署說,這些遺骸都會經過DNA鑑定確認身份後,交還給太空人家屬。 |
轉貼 於 2003/02/05 00:05 | |
Re:太空梭事故新聞專欄 | |
去年,專家就有警訊 http://udn.com/NEWS/WORLD/WORS2/1181057.shtml
美國紐約時報3日報導,太空總署(NASA)的一個九人專家小組去年曾發出警告,指出美國太空梭機隊存在安全隱憂,但最後有五人遭到NASA撤換。有些專家表示,NASA意圖藉此壓制專家的批評。 紐約時報說,NASA的「航太安全顧問小組」是由業界和學界專家組成,負責監督NASA的安全事宜。去年3月間,小組專家曾警告,除非立即增加太空總署的預算,否則將面臨發生事故等等隱憂。 NASA發言人則表示,小組成員遭撤換是為了招納新血,讓更年輕、技術層面更精良的人能加入,並非是為了讓小組成員封口。 安全顧問小組六名已離職的專家於去年3月發表的報告中警告,太空梭的長期安全工作「已十分低落」,在財政預算緊縮的情況下,長期維修計畫變成了短期,而且許多改善工作遭擱置;而NASA對專家的警告充耳不聞。 一名遭撤換的專家希梅爾3日表示,「我們只是實話實說,對NASA的有些作法不苟同」。 安全顧問小組主席彭博去年4月間在國會作證時指出:「我對太空梭安全的憂心,從未比此刻更甚。我深深覺得,目前的作法正在為日後的危險埋下種子。」 美國國會議員表示,會仔細審查預算緊縮是否會影響太空梭的安全,但部分議員認為,兩者間並無顯著關連。布希政府則宣布2004會計年度為NASA增加4.7億美元預算,並表示這項預算是在哥倫比亞號出事前就已決定。 |
關魚 於 2003/02/05 04:16 | |
Re:太空梭事故新聞專欄 | |
自由時報,中華民國92年2月4日星期二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3/new/feb/4/today-int5.htm 太空探險計畫 布希原本沒興趣 〔編譯俞智敏╱本報專用紐約時報三日報導〕美國總統布希一日含淚宣布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失事的消息,並向全國民眾誓言美國的太空旅程一定會繼續下去。 但據太空計畫倡議人士及國會議員透露,布希在此之前對航太總署及其各項太空計畫根本興趣缺缺,他從未造訪過位於德州休士頓的詹森太空中心,就連他在擔任德州州長任內也沒去過。太空計畫倡議人士表示,布希就任總統後把航太總署的相關責任全交給副總統錢尼負責,因為錢尼和航太總署署長歐奇飛交情匪淺。 布希總統的科技顧問馬伯格表示,他未曾和總統特別討論過太空探險計畫,倒是花了不少時間討論國防科技。儘管布希在二○○○年前往佛州甘迺迪太空中心附近為總統大選造勢時,曾提及美國需要一個強勢的航太總署,他在入主白宮後卻未曾發表過任何與太空有關的重要演說。 假如布希真的對太空興趣缺缺,原因究竟為何?據老布希總統的科技顧問布朗姆利指出,布希總統深知就長遠而言,美國絕不願意見到中國成為太空霸權,但如果美國繼續在太空計畫方面落後,這個惡夢就會成真。 但布朗姆利也替布希緩頰說,由於總統一上任就得面臨經濟及國際政治等重大難題,他恐怕也很難有時間或機會真正思考太空計畫的未來。 事實上,各方一直預期布希會宣布展開重要的新太空計畫,並稱下一階段的太空計畫目標將是前進火星,再回到月球。不過國會並不願在太空站計畫於二○○四年完成前再撥款補助其他太空計畫,而二○○四年正好又是布希爭取連任的競選年,屆時將是宣布新太空計畫為美國民眾畫出美好太空遠景的最好時機。 其他太空政策專家則說,布希對太空計畫保持沈默多少也反映出太空計畫的不確定性。布朗姆利指出,太空計畫的新目標可能是在月球上建立有人太空站,或派有人太空船前往火星,但這兩種目標不但所費不貲,而且風險也不小。 不論如何,專家們認為布希現在勢必得提前正視太空計畫的未來問題,未來數月內航太總署官員也會要求總統花更多時間與他們討論太空議題。此外,布希現在也非得親自去一趟詹森太空中心不可,好參加四日舉行的哥倫比亞號太空梭七位太空人追悼儀式。 |
關魚 於 2003/02/05 04:19 | |
Re:太空梭事故新聞專欄 | |
自由時報,中華民國92年2月4日星期二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3/new/feb/4/today-int5.htm 耐熱片包商 面臨嚴厲檢驗 〔編譯陳宜君╱綜合報導〕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解體失事後,負責美國太空梭機隊的建造和維修,並與航太總署合作主持太空梭計畫的民營企業,將大幅參與失事原因的調查,但本身也勢必面臨嚴厲檢驗。 哥倫比亞號的太空人雖是代表各自的國家與美國航太總署飛行,但負責訓練、打點,並管理任務控制中心的卻是民間承包商。根據華府智庫蘭德公司上月的研究結果顯示,航太總署每年在太空梭計畫花費三十二億美元,其中的九十二%用於支付包商;此現象是美國過去二十年來不斷刪減太空計畫的直接結果,迫使航太總署將最受矚目的管理權力下放私人企業。 美國的太空梭計畫自一九九六年起,就由航太總署的兩個最大包商─波音與洛克希德馬丁公司負責。這兩家公司為了爭取金額如此龐大的業務,通常都是彼此競爭。航太總署原有意另聘管理團隊,但這兩家公司因為都不想失去在太空梭計畫中的既得地位,故於九五年合資成立「聯合太空聯盟」公司。 聯合太空聯盟的發言人表示,目前還無法確定哥倫比亞號失事對該公司可能產生的財務與法律責任影響。不過在失事原因調查期間,該公司的執業方式可能得面臨嚴密檢驗。哥倫比亞號上隔熱絕緣泡綿的任何損壞,理應由聯合太空聯盟負責維修。另外,該公司也負責耐熱陶片的安裝與測試,以及哥倫比亞號一月十六日升空前的最後安檢工作。 聯合太空聯盟在休士頓總部擁有四千位員工,負責太空人訓練、任務計畫,以及維護連結太空梭兩百五十萬個硬體零組件的數十億行軟體原始碼;在佛州卡納維爾角有六千名員工,負責製造與安裝零件、維修太空梭,以及生產覆蓋太空梭表層底部的耐熱陶片。此外,該公司也負責替航太總署監督國際太空站計畫,以及太空梭計畫的其他下游包商。 部分專家多年來不斷警告,刪減太空預算、將太空梭管理權發包給民間企業,可能引發災難。航太總署的太空梭計畫主管九六年辭職下臺,據說是因為不滿由包商管理該計畫。事實上,聯合太空聯盟只是美國政府將業務發包民間的普遍趨勢之一,政府部門只要設定目標,包商必須自行設法達成。 美國國會審計處的多份報告,以及航太總署內部的督察長都曾指出,該署對包商的監督過於鬆散。航太總署督察長去年六月所做的一份報告更指出,航太總署對包商已由「曉之以理」取代「監督」,亦即只偶爾進行抽查;不過該署甚至連「曉之以理」的監督工作都未做好。一位專家表示,航太總署和包商的員工原應保持距離,但雙方互相跳槽的案例比比皆是,甚至經常互換識別證件等。 |
關魚 於 2003/02/05 04:20 | |
Re:太空梭事故新聞專欄 | |
自由時報,中華民國92年2月4日星期二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3/new/feb/4/today-int5.htm 耐熱陶片易脫落 NASA充耳不聞 〔編譯吳直耕╱綜合報導〕據華盛頓郵報三日引述美國航太總署(NASA)及航空工程師的話報導,調查「哥倫比亞號」太空梭高空解體原因的調查人員已鎖定多個關鍵系統進行調查,期望能以最快速度找出失事原因。麻省理工學院的專家表示,最有可能肇禍的還是耐熱陶片。 據紐約時報三日報導,由於「哥倫比亞號」太空梭油料箱最外層的隔熱泡綿曬乾後硬得猶如磚塊,太空梭上月十六日升空時,隔熱泡綿脫落擊中機體造成的傷害可能足以釀成太空梭在返回地球過程中的失事事件,不屬於美國航太總署的數名專家質疑,NASA當初排除隔熱泡綿可能對於耐熱陶片造成的傷害,過程過於倉促。 報導表示,當隔熱泡綿敷在太空梭十五層樓高的外部油箱時,最初呈現刮鬍泡般的柔軟狀態,但曬乾後卻硬得像磚塊,而包覆在太空梭最外層的耐熱陶片雖是絕佳的隔熱素材,但本身卻頗為脆弱。 郵報報導表示,調查工作兵分兩路,一路鎖定包括耐熱陶片及高科技電腦、感測器及火箭控制系統。另一路則繪製太空梭殘骸散落示意圖,並鉅細靡遺一秒一秒解讀地球上巨型望遠鏡收到的遙測數據,希望以雙管齊下的方式迅速找出讓七名太空人喪命的關鍵原因。 報導說,哥倫比亞號失事原因的最佳線索可能隱藏在太空梭持續傳回地球的編碼訊息。這些訊息由數百個嵌在太空梭上的小型感測器發出,每個感測器負責偵測熱度、壓力、機械疲勞或太空梭在空中的動作。經過多年的升級及汰換,NASA機隊的太空梭佈滿先進的高品質感測器,其中又以第一個升空及實施最多測試的哥倫比亞號的感測器最多。 這些感測器的訊號透過太空梭上的天線傳送到地面上分居三地的三座大型望遠鏡。太空梭最先出現問題的跡象,包括機體左側、左翼與左輪呈現高溫及左起落架出現高壓。 麻省理工學院航空學暨太空航行學系主任克勞里表示,最有可能的失事原因包括:油箱爆炸,飛行姿態或飛航控制系統失靈,電腦故障影響可能改變飛行角度與軌道的反應控制噴射引擎,以及隔熱系統失效。克勞里說,NASA公佈的遙測資料過少,目前仍無法下結論,但從現有資料已能初步判斷各種失事原因的可能性大小: 第一、溫度及壓力感測器顯示異常之際,太空人仍能與地面控制中心保持數分鐘聯絡,顯示爆炸的可能可以被排除;第二、高度感測器顯示太空梭解體前高度正常,因此控制太空梭高度與軌道的噴射引擎顯然也並非失事主要原因;第三、電腦是否失靈無法判斷,除非找到電腦。 克勞里表示,上述原因排除後,最有可能的原因就剩耐熱陶片。一艘太空梭上包覆著逾兩萬四千片耐熱陶片,每片陶片造價四千美元,機鼻及機翼前沿的陶片甚至可抵擋攝氏一千六百四十八度高溫。這些陶片透過矽氧樹脂黏合物固定在鋁製機體上,NASA雖對太空梭的隔熱系統極有信心,但太空梭每執行一次任務都會掉落幾片陶片,這個現象不但早已成為工程師間的笑話,早在一九八○年代中期更有專家警告黏合物可能釀成大禍,但NASA當時充耳不聞。 |
Luke-Skywalker 於 2003/02/05 08:57 | |
Re:太空梭事故新聞專欄 | |
http://news.yam.com/cna/international/news/200302/200302050008.html 布希悼念遽逝太空人強調美國太空計畫將持續 (中央社記者郭無患華盛頓四日專電)美國總統布希今天出席在德州休士頓舉行的悼念太空梭哥倫比亞號七名罹難太空人追思儀式,布希表示,美國太空計畫將持續進行,對太空探索與發現不是一項選擇,而是刻劃於人類心中的渴望,人類是尋求了解宇宙萬物中的一部分。 脫離地面與重力的束縛是人類古老的夢想,這七位太空人的夢想已經達成,布希說,今天的儀式不僅是悼念這個悲劇,也是在紀念七個有著偉大成就與理想的生命。 七位罹難太空人每個都有著面對召喚的膽識與紀律,他們也都了解努力奮進與危險總是一體的,為了探索與發現,他們欣然接受這些風險。布希並一一追述了七名太空人生前事蹟與成就。 布希並強調,在悼念七名太空人遽逝的同時,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的所有成員,也是七名太空人的朋友們也再次接受考驗,專注太空任務的專業與不破滅的信心。布希說,美國尋找到最佳人選,將他們送上未曾標記的黑暗而無垠的太空,並祈禱他們平安返回,如今七名太空人為所有人類而安息,所有人類都虧欠他們;在上帝的時間中,我們將祈禱再團聚的日子。 |
Luke-Skywalker 於 2003/02/06 16:11 | |
Re:太空梭事故新聞專欄 | |
http://news.yam.com/cna/international/news/200302/200302060009.html 哥倫比亞號七名太空人遺體運往多佛空軍基地 (中央社記者郭無患華盛頓五日專電)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今天表示,尋獲的哥倫比亞號太空梭七名太空人遺體,已經在美國東部時間五日下午運抵德拉瓦州的多佛空軍基地,遺體將儘快移交給家屬,以色列籍太空人瑞蒙的遺體將空運回以色列安葬。 |
Luke-Skywalker 於 2003/02/06 16:14 | |
Re:太空梭事故新聞專欄 | |
http://news.yam.com/afp/international/news/200302/20030206150503.html 美轉移太空梭失事調查焦點 找尋缺少的環節 (法新社德州休士頓六日電)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放棄哥倫比亞號太空梭是因為在升空時絕緣發泡體脫落,擊壞左翼防熱片,才在進入大氣層時失事解體的看法。航太總署太空梭計畫經理狄特摩表示:﹁我們正嘗試找尋缺少的環節。﹂ 狄特摩說:﹁做為工程人員、管理人員和小組人員,我們很難相信這塊從油料箱掉落的絕緣發泡體會構成飛行安全問題。因此我們正在尋找其他原因:是否有其他事件未為我們所察覺?我們正將注意力放在我們所尚未發現的事物上。﹂ 他表示,調查人員正在研究哥倫比亞號太空梭自一日進入大氣層燃燒解體那一刻以來的種種情況。航太總署專家也正試圖找回在與哥倫比亞號太空人失去聯繫後的三十二秒鐘電腦所記錄的資料,﹁不過截至目前,我們一直不是很成功﹂。 航太總署此前一直把注意力放在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元月十六日發射升空時,外部燃料箱絕緣發泡體脫落擊中左翼的影響。專家說,這可能使防熱片移位,造成溫度大幅升高。 航太總署官員原先曾斷定這不會對太空梭安全構成威脅,不過他們承認他們的看法也可能錯誤。 |
Luke-Skywalker 於 2003/02/08 16:18 | |
Re:太空梭事故新聞專欄 | |
http://news.yam.com/afp/science/news/200302/20030207182003.html 美國何時恢復太空梭飛行將由獨立委員會決定 (法新社德州休士頓七日電) 由於無法解釋為何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在預定降落時間前十六分鐘解體,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強調該署目前正在研究各種失事原因的看法,至於何時恢復太空梭機隊飛行,將由獨立運作的哥倫比亞號意外調查委員會決定。 儘管航太總署太空梭計畫經理狄特摩認為此項災難是由絕緣發泡體脫落擊損左翼防熱片所引發的可能性不大,他表示:﹁我們一直未排除任何原因。﹂ 狄特摩說,調查人員對是什麼原因造成哥倫比亞號太空梭一日進入大氣層時燃料解體仍然困惑不解。他在休士頓詹森太空中心表示,調查人員仍在﹁尋找令人困惑的缺少環節...這可能需要一些時間﹂。 航太總署官員歐基夫在華盛頓舉行的記者會中則強調,自一日以來一直停飛的太空梭機隊何時恢復飛行,將由哥倫比亞號意外調查委員會做最後決定。 這個委員會稍早已在路易斯安那州巴克斯德空軍基地展開工作。在德州東部和路易斯安那州西部所發現的數以千計太空梭殘骸碎片,目前均儲存在該空軍基地。 |
Luke-Skywalker 於 2003/02/08 17:18 | |
Re:太空梭事故新聞專欄 | |
http://news.yam.com/afp/international/news/200302/20030208115003.html NASA說哥倫比亞號照片無法明顯看出失事原因 (法新社德州休士頓七日電)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說,從美軍拍攝到哥倫比亞號太空梭重返地球解體墜毀之前的照片,並無法看出造成失事的明顯原因。 自從七日報導說美國空軍拍攝到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墜毀之前最後一分鐘的照片,顯示左翼有一部分嚴重損壞以來,這些照片與影像即成為各方注意焦點。 NASA太空梭計劃經理狄特摩告訴記者會說,研究這些照片﹁頗具挑戰性,也相當困難,目前正在緩慢進行中。﹂ 他說,這些照片是新墨西哥州柯克蘭空軍基地的美國空軍以望遠鏡拍攝到的。 狄特摩在記者會上展示其中一張照片,因為放大的關係,太空梭的邊緣顯得相當糢糊。 他說:﹁我們這一週來都在仔細觀察研究這些照片,到現在還看不出所以然。﹂ 他說:﹁我們將請專家進一步評估這些照片,看其中是否有任何線索可以幫助我們瞭解太空梭左翼究竟有什麼問題。﹂ |
Luke-Skywalker 於 2003/02/08 17:28 | |
Re:太空梭事故新聞專欄 | |
http://news.yam.com/reuters/international/news/200302/26184.html (圖文)向罹難太空人致敬 路透社 為紀念「哥倫比亞」號(Columbia)太空梭七位罹難太空人舉行的追悼儀式,2003年2月7日在佛州甘迺迪太空中心舉行。「哥倫比亞」號於1日返航時於德州上空解體,追悼儀式因此選擇在太空梭預定降落的33號跑道進行,圖為當日儀式結束時,太空人駕駛飛機以隊形紀念罹難同僚。路透/PierreDuCharme http://news.yam.com/photo_news/reuters/images/200302/M26184.jpg |
Luke-Skywalker 於 2003/02/09 16:37 | |
Re:太空梭事故新聞專欄 | |
http://news.yam.com/cna/international/news/200302/200302090112.html 美國太空總署繼續到海域尋找太空梭碎片 (中央社記者褚盧生洛杉磯八日專電)「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失事迄今已屆滿一星期,美國太空總署結束在加州莫哈維沙漠地區的地毯式搜尋後,今天改用民間一種具特殊偵測功能的小飛機,前往加州西南方以至德州附近廣大海域繼續尋找殘骸工作。 該型雙翼飛機的優點在於具有一種精密的顯像光譜儀,可以利用紫外線與紅外線透視飛機飛過的海面,把平常肉眼看不到的物體凸顯出來。 它的原理是經由顯像光譜儀從空中偵測到海底不尋常的物質時,會經由一個連線的衛星定位器自動紀錄下來,然後再由潛水人員前往定點打撈。太空總署表示,An-2雙翼飛機將自加州西南方以至德州附近的廣大海域作業一個星期,徹底搜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爆炸解體後可能散落在海底的碎片。 |
Luke-Skywalker 於 2003/02/10 19:58 | |
Re:太空梭事故新聞專欄 | |
http://news.yam.com/reuters/international/news/200302/26366.html [美國情勢]NASA著手研究哥倫比亞號是否曾受太空垃圾撞擊 路透社 [路透休士頓電]美國太空總署(NASA)工程師周日著手調查一個可能性,即在哥倫比亞號(Columbia)發射一天之後,太空中是否有東西擊中太空梭或自太空梭上掉落,令這項太空任務最後以悲劇收尾。哥倫比亞號在回航時爆炸,七名太空人全數罹難。 軍方追蹤太空物體的雷達影像顯示,在1月17日時,有東西慢慢自繞行中的哥倫比亞號落下,這對失事原因提供了一個可能的線索。此次意外是自1986年挑戰者號(Challenger)爆炸後,美國太空史上最嚴重的災難。 NASA官員說,它有可能是任何東西,包括太空垃圾、小隕石、太空梭本身的一小部份,或只是太空梭例行廢水傾倒後所形成的冰。 NASA發言人在強生太空中心表示:「簡單地說,我們不知道它是什麼東西,但我們正密切研究此事。」 官員說,NASA工程師正在檢視資料,研究在該物體接近的同時,太空梭是否有所震動,這透露機身可能受到衝擊。 --編譯陳芙陽 |
Luke-Skywalker 於 2003/02/11 13:35 | |
Re:太空梭事故新聞專欄 | |
http://news.yam.com/cna/international/news/200302/200302110030.html 太空總署對太空梭左翼損害分析遭專家質疑 (中央社記者陳盈盈休士頓十日專電)針對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失事,美國休士頓紀事報網站今天以頭版報導指出,一月十六日哥倫比亞號升空時,美國太空總署對太空梭所做的左翼損害分析被專家指為「驚人的不恰當」。 費希別克在一九九O年的報告指出,脫落的隔熱塊如果擊中太空梭的某幾處,將可能導致災難。不過,太空梭計畫經理狄特摩上週表示,他們所做的分析相當保守,而且如果升空當時損害已造成,也沒什麼補救機會。 根據波音公司向太空總署提出的相關報告指出,如果隔熱矽片脫落,太空梭應仍可安全回返。不過,費希別克強調,他們都假設隔熱片是完美地安置,但我們知道並不常是如此。 根據休士頓紀事報的報導指出,一位不願署名的太空中心官員透露,波音已被要求可能要面臨最壞的狀況。 外界質疑哥倫比亞號十六日升空時,太空梭左翼遭隔熱矽片擊中,使得左翼防熱片遭破壞,在重返地球時面臨攝氏一千多度的高溫考驗,可能因此隔熱失效造成解體爆炸。目前不少媒體與專家都取得波音公司的這份報告,費希別克表示,這份報告的假設前提並不明確,包括撞擊的角度與撞擊物是否為隔熱矽片還是冰球。 |
轉貼 於 2003/02/13 14:10 | |
Re:太空梭事故新聞專欄 | |
自由時報,中華民國92年2月3日星期一第四版
太空梭「哥倫比亞」號爆炸,除了七條寶貴人命和造價數十億美金的太空梭瞬間付之一炬,對美國發展太空科技也是一記重擊,更值得後續注意的是,美國向為全球太空科技的龍頭老大,此次意外會如何影響全球太空計畫的推進,尤其是仰賴美國甚多的台灣太空計畫發展,會否因此受到波及,亟需有關當局及早因應。 太空科技是一國國力的象徵,如同擁有核武的國家都在全球國防和科技競爭能有一席之地,能夠自行發射火箭到外太空的國家更是全球科技戰場上的翹楚,凡是科技研發能力和經濟實力都不錯的國家,莫不努力投入太空科技領域,尋求更高的突破。 一九五七年前蘇聯成功發射了第一枚人造衛星到地球上空,美國隨即宣布要發展送人上太空的「水星計畫」,一九六一年美國第一次火箭載人任務成功後,美國甘乃迪總統隨即宣布要在一九七0年以前完成載人登月任務。 登月計畫是人類史上第一項不惜資本、大規模投入且結合各領域高科技人力發展的太空計畫,也引爆了美蘇之間的太空科技競賽,隨後歐洲有法國、英國、德國等國家投入,亞洲有中國大陸、日本和印度急起直追,先進國家領導階層均意識到在地球資源逐漸枯竭、太空資源潛力無限的情況下,若不及早把競爭的戰場從地球拉到太空,一旦落於人後,恐怕會在未來的國際競爭輸得一塌糊塗。 哥倫比亞號太空梭於一九八一年首次發射升空,是第一艘能夠載人上太空又返航地球的太空梭。除了本身數十億美金的造價,為了研發出史上第一艘能夠載人安全往返的太空梭,美國先後在金屬、電子儀器、隔熱材料等領域,投入了超過數千億美元的研發經費。 一九八六年挑戰者號太空梭爆炸,全球民眾共同目睹喜劇變悲劇的瞬間後,美國國內輿論和國會隨即將茅頭指向花錢如流水、卻不能確保太空人安全出航的美國太空總署,隨後幾年的美國太空計畫經費大幅縮減,一大票高薪的太空科技專家失業後,紛紛轉入民間科技公司工作,然而太空科技的嚴謹、高規格要求流入民間後,卻是促使各項科技產業升格的契機。 台灣從民國八十年開始發展第一期十五年長程太空計畫,至今已經成功發射了我國第一顆自主科學衛星「中華衛星一號」。台灣太空計畫發展仰賴美國程度甚深,第一顆自主遙測衛星「中華衛星二號」原預計在今年十月於美國加州發射,如今哥倫比亞號爆炸事件重挫美國太空計畫發展,會否使華衛二號的發射時程受到波及,仍待進一步評估,而國科會和太空計畫室需在過完年後立刻開會研擬因應對策,才不會事到臨頭措手不及。 |
轉貼 於 2003/02/13 14:14 | |
Re:太空梭事故新聞專欄 | |
自由時報,中華民國92年2月6日星期四第六版 華衛二號十月如期在美升空 「記者郭怡君/台北—加拿大越洋採訪報導」 哥倫比亞號爆炸後,美國航太產業的未來會如何發展,廣受全球太空科技界矚目,我國太空計畫與美國合作關係甚深,會否影響到今年十月在美國發射的中華衛星二號計畫? 華衛二號總主持人陳正興在接受本報記者越洋採訪時肯定地表示,即使華衛二號的發射簽約商軌道科技公司(OSC)因受到美國航太產業重整而倒閉,也不會影響到華衛二號的發射。 陳正興在越洋電話中指出,因台灣正在放年假,太空計畫室僅有少數負責整合測試的人員和華衛一號操作人員留守,目前OSC方面還沒有給予太空計畫室任何異變消息,他週日回台,將在下週一召開哥倫比亞意外爆炸後的華衛二號專案評估會議,並將同時與負責衛星本體的法商和負責發射載具的美商聯繫,作三方面的綜合評估,確保華衛二號的發展不致受到此事影響。 華衛二號的發射載具,原由印度火箭商以低於美國廠商一半的價格得標,卻因為印度違反國際核武協定自行試爆,遭致美國處以經濟禁運制裁,使得印度短期內無法取得製造火箭的關鍵零件,也使我國太空計畫室籌備處不得不放棄與印度簽訂的原合約,而改以美國軌道科技公司(OSC)簽約。 然而OSC近年來陸續傳出財務管理不佳、股價暴跌等問題,去年國科會赴立法院報告時,即有立委質疑,萬一OSC股價一直跌下去而宣告倒閉,華衛二號的發射是否將遭到影響延宕?當時太空計畫室籌備處主任李羅權便指出,因為美國企業宣告破產有兩年的緩衝期,即使OSC真的倒閉破產,預計今年十月發射的華衛二號也在緩衝處理的「保障名單」之列。 華衛二號是我國首顆自主的遙測衛星,主要任務是獲得臺灣陸地及附近海域接近即時的衛星影像資料(near real-time),以作為土地利用、農林規劃、環境監控、災害評估、科學研究、科學教育等相關民生與科學用途,能夠進行全島大面積拍攝與低價位的衛星照片,是華衛二號優於其他國外商業遙測衛星之處。 華衛二號還要等到另一個觀測「紅色精靈」現象的科學酬載「高空大氣閃電影像儀」抵台,完成組裝測試後,才算達成「完整合體」。在完整組裝後,華衛二號將進行各種功能和太空環境模擬測試,若一切順利,華衛二號將在今年九月朝美國加州的范登堡發射場啟程,預定十月發射升空。 |
Luke-Skywalker 於 2003/02/14 16:38 | |
Re:太空梭事故新聞專欄 | |
http://news.yam.com/afp/international/news/200302/20030214133503.html 哥倫比亞號太空梭七位罹難者遺體辯認完畢 2003-2-14 13:35 (法新社華盛頓十三日電) 美國太空總署今天說,哥倫比亞號太空梭上的七名罹難者遺體,已全部確認。 德州休士頓詹森太空中心的飛行作業組主任卡巴納說:﹁獲悉七位罹難者的遺體已全部找回,我們感到欣慰。﹂ 他說,透過德拉華州多佛空軍基地進行的DNA比對,我們確認了七位太空人的遺體。 太空總署的聲明中說,以色列籍太空人拉蒙的遺體已下葬。其他幾位的遺體將分別交還給家屬。 哥倫比亞號太空梭二月一日在重返地球即將著陸前的十六分鐘,失事墜毀,太空梭上七位太空人全部罹難。 太空梭失事後,有關當局在美國西南部展開密集的搜索,同時調查人員也不斷尋找造成意外的原因。據初步的發現顯示,在爆炸之前太空梭左側出現異常高溫,造成左翼脫落而失控。 在哥倫比亞號結束太空任務前兩天,太空總署工程人員曾提到,起落架溫度太高,可能造成災難,他說在太空梭重返地球時可能造成輪胎爆炸。 |
Luke-Skywalker 於 2003/02/17 15:44 | |
Re:太空梭事故新聞專欄 | |
http://udn.com/NEWS/WORLD/WOR6/1196143.shtml 太空梭殘骸搜尋擴大範圍 美聯社休士頓太空中心十五日電 「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在地球上空20萬7000呎處解體兩周後,搜尋人員15日擴大作業範圍,到新墨西哥州阿布奎基以東山區搜索碎片。調查委員會則到製造太空梭外燃料箱的路易斯安納州工廠視察。 調查人員也透露,在太空梭解體前最後一刻,「哥倫比亞號」上的至少四具噴射引擎還在繼續操作,企圖使逐漸失控的太空梭恢復穩定。 太空梭以超音速飛行時如遭遇任何異常活動,機翼的襟翼和尾翼無法控制情勢,這些噴射引擎就會自動啟動。 調查人員說,上述資料是從「哥倫比亞號」解體前最後32 秒發出的破碎資料拼湊出來的。 太空梭機員最後一次與地面通話時,太空梭正飛掠新墨西哥州。 大約就在這個時候,新墨西哥州聖迪亞山附近居民聽到一種呼嘯聲,雷達影像也顯示可能有碎片掉在這個地區。 太空梭經過此地後大約兩分鐘即告解體。 到目前為止找到的太空梭碎片,大部分集中在德州東部。調查委員會主管葛曼說,迄今所發現散落在最西端的碎片,就是在德州福和堡以西約 20 哩找到的一個太空梭隔熱片。 搜尋人員也在路易斯安納州波爾克堡外面一個坑洞,找到太空梭主要引擎的渦輪幫浦,另外找到太空梭五具一般用途電腦中的一具,只是這具電腦已嚴重損壞,不太可能提供什麼資料。 專家認為太空梭是因高熱而非高壓而解體,只是還不清楚這種太空梭重返大氣層時,與大氣摩擦產生的高熱何以能夠穿透太空梭的隔熱層。 調查委員會已回過頭來研究太空梭起飛時,外燃料箱掉落的絕緣塊把太空梭外層隔熱片擦損的可能性。 調查委員15日特別到紐奧良附近,造訪製造這種外燃料箱的洛克希德•馬丁太空系統公司工廠。 【2003/02/16 世界日報】 |
Luke-Skywalker 於 2003/02/24 12:27 | |
Re:太空梭事故新聞專欄 | |
http://news.yam.com/cna/international/news/200302/200302230057.html 美報指太空梭爆炸前工程師早有警告 (中央社記者陳盈盈休士頓二十二日專電)美國休士頓紀事報網站今天指出,根據美國太空總署週五發布的文件顯示,在太空梭爆炸前,太空總署的工程師早已寄出電子郵件警告可能產生災難,但遭到太空總署的忽視。 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失事原因仍在調查,太空總署是否失職成為關切的焦點,除了日前專家譴責太空總署的危險評估失當,目前又傳出工程師曾提出三封電子郵件提出警告,但遭到忽視。 道爾提是太空總署蘭利研究中心的起落架專家,他在一月二十九日的一封警告電子郵件已在休士頓紀事報網站上公布。他建議評估太空梭降落時的危險,他擔心太空梭重新進入地球大氣層時,降落門或輪子有破裂的潛在危險,並建議模擬爆胎方式降落。哥倫比亞號一月十六日升空八十一秒後,太空梭左側就遭隔熱泡沫硬塊擊中,不過當時太空總署評估並不會影響安危,而讓太空梭繼續從事任務,但二月一日哥倫比亞號返回地球時,在德州北部上空二十萬七千呎爆炸失事。 |
Luke-Skywalker 於 2003/03/01 00:30 | |
Re:太空梭事故新聞專欄 | |
http://news.yam.com/cna/international/news/200302/200302280004.html 華盛頓郵報:哥倫比亞號隔熱問題未受重視 (中央社記者郭無患華盛頓二十七日專電)華盛頓郵報今天報導,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安全專家在哥倫比亞號太空梭最後一次執行任務時,曾請求軍方拍攝太空梭隔熱磚受損情況,但太空梭計畫其他官員駁回這項要求,以致這項重要行動未能執行。 這項觀察太空梭計畫受阻時,航太總署工程師已經完成分析隔熱磚受損究竟有多嚴重。分析資料顯示,一些工程師十分擔心,隔熱磚受損的情況可會使太空梭重返地球時所產生的高熱電漿穿透太空梭的左翼,造成起落架和其他重要機械裝置損毀。 太空梭在二月一日重返地球時解體失事。元月三十一日就有一名航太總署工程師警告,如果失去機翼或有個大洞,太空梭就回不了跑道;也有工程師在那一天說,受損狀況可能會導致LOC (loss of crew) 狀況的發生,也就是太空組員喪生。 郵報指出,揭露此事的航太總署內部電子信件顯示,航太總署內部對哥倫比亞號重返地球的安全性有過相當多的辯論,但航太總署一直對外界隱藏這些訊息。另外也有證據顯示,哥倫比亞號任務飛行計畫主任未能充分獲知這些工程師對安全關切的深度與廣度。 這些電子郵件的警告性內容並未傳到詹森太空中心以外的航太工程師或航太總署資深官員那裡;即使在哥倫比亞號十六天任務執行到第十二天時,飛行管制官員仍未被告知有重返地球降落風險存在,因此太空梭任務仍按照原先飛行和降落時程進行,沒有做任何改變。 一個調查委員會認為,哥倫比亞號左翼接近起落架艙門處遭高熱穿透,與若干航太總署內部電子郵件所預料的場景相同。但這個委員會仍無法確認,太空梭發射時隔熱磚受損就是導致悲劇發生的原因。 |
Luke-Skywalker 於 2003/03/08 09:10 | |
Re:太空梭事故新聞專欄 | |
http://udn.com/NEWS/WORLD/WOR6/1222669.shtml 太空梭失事調查 首次公聽 路透休士頓六日電 「哥倫比亞號」太空梭解體事件調查委員會 6 日在休士頓大學舉行首次公聽會,聯邦航空暨太空總署 (NASA) 高級官員在作證時說,他們對使用經驗不足的私人承包商取代有經驗的雇員維修太空梭機隊的做法早就提出質疑。 在這次聽證會上,「哥倫比亞失事調查委員會」把注意力集中於 NASA 的文化、組織以及安全程序,顯示這可能是今後的調查方向。 由 13 人組成的該委員會的任務是,找出 NASA 資歷最老的「哥倫比亞號」 2 月 1 日在德州上空解體的原因。當天該太空梭再過 16 分鐘即可降落在佛羅里達州的甘迺迪太空中心。在這一事件中,「哥倫比亞號」上所有七名太空人全部罹難。 前 NASA 艾梅斯研究中心的研究主任麥唐納告訴該委員會,他和其他一些人在 2000 年一項有關太空梭安全的報告中提出他們的擔憂。 麥唐納說,數年前 NASA 為了節省經費,把太空梭的維修工作承包給私人企業,以經驗不足的私人公司工人取代太空總署雇員來維修太空梭,使太空梭的安全受到影響。 麥唐納說,把太空梭維修任務轉給私人承包商,使太空梭升空準備工作重視的是時間,而不是安全。「哥倫比亞失事調查委員會」主席、退休海軍上將吉曼稱麥唐納的報告具「詭異的先見之明」,有助於該委員會集中精力調查重要問題。 【2003/03/07 世界日報】 |
Luke-Skywalker 於 2003/03/12 17:13 | |
Re:太空梭事故新聞專欄 | |
http://news.yam.com/ftv_news/international/news/200302/133543.html 太空梭失事 NASA公佈工程師e-mail 2003-2-27 15:09 美國太空總署,今天公佈太空梭失事前,工程師往來的電子郵件,顯示他們事先就發現太空梭出了狀況,而且相當擔心,不過高層主管卻毫不知情。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的失事調查,出現新的進展。美國太空總署NASA,二十七號公佈太空梭失事前,工程師彼此寄發的電子郵件。郵件內容顯示,工程師在太空梭升空後八十二秒,就發現外部燃料槽,有一片絕緣體脫落,而且擊中了隔熱矽片,擔心會造成太空梭嚴重的損害。一月三十一號,也就是太空梭返航的前一天,飛行控制工程師克林、在電子郵件中寫到,太空梭的輪艙可能過熱,屆時左翼萬一燒毀,不但太空梭保不住,太空人也必須緊急逃生。不過工程師這些擔憂,因為缺乏實質證據,並沒有讓太空總署高層知情。失去太空梭的事實已經無法改變,只是免不了讓人遺憾,這些email透露的訊息,如果能早一點受到高層重視,也許就能避免悲劇發生。民視新聞綜合報導。 |
Luke-Skywalker 於 2003/03/12 17:15 | |
Re:太空梭事故新聞專欄 | |
http://news.yam.com/ftv_news/international/news/200303/134738.html 哥倫比亞號失事 可能風切造成 2003-3-12 15:08 |
Luke-Skywalker 於 2003/04/20 12:00 | |
Re:太空梭事故新聞專欄 | |
http://udn.com/NEWS/WORLD/WOR4/1283979.shtml 美華裔太空人 本周升空 【編譯王麗娟/綜合十八日報導】 美籍華裔太空人盧傑與俄羅斯太空人馬林成科定廿六日升空前往國際太空站,接替站上另三人工作。由於美國太空梭「哥倫比亞號」二月一日返回地球時失事,美國宣布無限期暫停太空梭升空,此次上太空,盧傑將乘坐俄國太空船前往。 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說,雖然只有盧傑與馬林成科兩人前往換手,人力少了三分之一,他們相信仍能順利執行大量研究工作。國際太空站上的三人去年十月進站,盧傑與馬林成科將在廿六日升空,於站內居住六個月。 國際太空站由十六國共同建造,其中又以美俄為首。上月美俄決定在美國太空梭復航與太空站恢復建造前,只由兩名太空人維持太空站的運作。 盧傑特別感激在美國停飛太空梭之際俄國仍維持太空計畫不變。他在俄羅斯的星城太空人訓練中心說 :「計畫維持不輟,全賴俄國有能力發射『進步號』與『聯合號』太空船,而向全球展示兩國能合作,至關重要。」 俄國政府本月改弦易轍,宣布將增加經費建造更多太空船,以替代停飛的太空梭。早先俄國表示,該國並無財力建造更多太空船。 盧傑與馬林成科將乘坐聯合號,從哈薩克的貝康諾太空中心升空。二月一日太空梭失事後,俄國火箭成為國際太空站唯一飛行工具。盧傑是物理學家,馬林成科是機師與工程師,兩人原定上月乘坐「亞特蘭提斯號」太空梭升空。 盧傑說:「這次飛行別具意義。我們的好友兩個月前失事,但這並不代表我們應停止一切,一遇挫折即喊停是不對的。」 美俄各只送一人上太空,旨在將補給需求降至最低。沒有較大的太空梭載具,兩國只能利用俄國進步號無人戴貨太空船,將有限的補給送至太空站。 目前在站上的三人將在下月乘坐另一艘較為老舊的聯合號太空船返回地球,這架太空船現在充當站上的救生船。星城太空人訓練中心發言人說,太空站的組裝工作已暫停,盧傑與馬林成科的主要任務是維修與執行生物實驗,包括在太空無重力環境下防止骨質流失的實驗。盧傑說:「我們將做很多運動。」 有人擔心因少了一人,盧傑與馬林成科將無法執行太多科學實驗,但美國太空總署認為情況應不致如此。盧傑與馬林成科兩人在二○○○年也曾聯袂上太空站,還利用太空漫步,連結起站外的電纜。 http://udn.com/NEWS/MEDIA/1283979-530064.jpg |
Luke-Skywalker 於 2003/04/24 11:59 | |
Re:太空梭事故新聞專欄 | |
http://news.yam.com/cna/international/news/200304/200304240021.html 美航太總署太空梭計畫主任有意去職 (中央社記者郭無患華盛頓二十三日專電)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 (NASA)太空梭計畫主任狄特摩今天公開宣布他有意從這個職務退下;太空梭哥倫比亞號今年二月一日重返地球時解體失事,狄特摩最快也要等到調查作業結束後才能離開這個職務。 狄特摩在一九七七年加入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當初擔任推進系統工程師,從頭到尾參與太空梭計畫,一九八五年他獲選為太空梭飛行計畫主任,一九九三年升任太空梭計畫副主任,一九九九年成為主任。哥倫比亞號太空梭於今年二月一日完成十六天任務重返地球時,在大氣層解體失事,造成七名太空人喪生,其中包括一名以色列籍太空人,獨立的調查工作還在進行中。 |
Luke-Skywalker 於 2003/05/02 01:12 | |
Re:太空梭事故新聞專欄 | |
http://news.yam.com/bcc/odd/news/200305/0200305010219.html 哥倫比亞太空梭殘骸上有活蟲 中廣新聞網 2003-5-01 14:00 美國太空總署(NASA)今天指出,搜救人員在失事的哥倫比亞號太空梭殘骸上,發現了好幾百隻還活著的蟲。美國太空總署在〔甘乃迪太空中心〕的一位發言人說,儘管哥倫比亞號太空梭二月一號在回程時爆炸,太空梭上的七名太空人全數罹難。但殘骸中,放在科學儀器設備內研究用的幾百隻蟲卻還活著。美國太空總署發言人說,這些像鉛筆尖大小的蟲子,生命週期只有七到十天,今天發現的這些蟲子,是當初上太空時那些蟲的第四代或第五代了。NASA發言人還說,當初將蟲送上太空,主要是想用來研究〔新型人工營養合成技術〕。這些目前還不知道這些存活的小蟲,對研究是否有幫助,但可以確定的是,這些裝在特殊罐中的小蟲還能生還、繁殖,就已經是一大奇蹟了。據了解,當初哥倫比亞太空梭上共有六十個科學研究項目,其他的研究資料和生物,早在太空梭解體時就已經被燒毀。這些被放在太空梭中段的小蟲是哥倫比亞太空號上唯一倖存的生物。 |
回論壇
以下表格僅供管理人員整理資料輸入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