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務篇】

回首頁

以下是馬英九選前的承諾,請您參考
 如果您有話要說請到﹕台灣網路事議會議事廳


前言-打造「台北第一」的國際城市

生活在台北,有時並不是一件令人滿意的事。根據遠見雜誌今年五月所做的調查,二十二個適宜人居住的世界大都市當中,並沒有台北市。而七月份天下雜誌所做的調查,也顯示台北市只有四分之一的市民感到快樂,覺得台北市很美的只有百分之十五。讓我們拋開這些數字,閉上眼睛回想日常生活:下班趕回家吃飯卻花了一個小時才搶到一個停車位、大雨過後紅磚道隨處可見的「跳格子遊戲」、颱風一來還要擔心自己成為「人禍」的受害者等。這些市民內心的感受,我們真的都知道。

對此,還有人企圖以言語代替行動,以包裝佔有別人努力的結果,以剪綵作為「台北經驗」的核心。對這些政客的表演我們無心觀賞,我們只想捫心自問,這樣的台北市真的是我們想要的城市嗎?我們辛勤努力的結果難道就是讓下一代繼續這樣的生活嗎?當然不是。二十一世紀前夕,我們有責任讓台北市躋身國際一流的都市,我們有義務讓台北市民成為一種驕傲的象徵。這是我們的起點,也是我們的承諾。

這次我們所提出的「台北第一」,就是要打造台北成為世界第一流的首都,讓來自各地的台北市民不分黨派、族群、貧富,結合為真正生命共同體,享有世界一流首都市民的尊嚴。我們之前從不同角度一步步描繪這個遠景,也提出了我們未來的政策方向。現在我們要從硬體建設的角度,來提出我們的工務政策。

一流的國際都市,必定要奠基在完善的基礎建設上。陳水扁市長上任後缺乏永續經營的基礎建設,台北市工務方面預算比例急速下降,現在只佔總預算一成而已。這使得台北市目前基礎建設面臨兩個問題:一方面是不足,例如台北市目前尚未完成完整的道路網絡,許多里也缺乏里民活動中心等公共設施。另一方面是缺乏妥善維護,例如自來水管線的漏水,或遭人詬病的人行道。我們認為有必要扭轉目前市政府重視表面功夫,卻輕視關係百年大業的基礎建設。我們認為,如果現在忽略建設,也只是把責任丟給後代而已,我們認為,重視基礎建設應該是台北市發展的首要方向。

我們也要強調,工務建設並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不但需要長程的計畫,辛苦規劃的結果也可能是由別人來剪綵接收,但是現在如果我們不努力,將來就會後悔。

建立國際化的大城市並不只是一句口號,其具體的實踐有賴全體市民同胞的共同努力。


一、有限的資源要達到合理分配

都市的發展與進步是靠不斷的投資與建設,工務等基礎建設更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環。但是我們看到陳市長上任後主張「不做大工程,只做小工程」,台北市政府在工務方面的預算比例急速減少。而在陳市長任內所誇耀完成的重大建設如市民大道等,也是在前任市長任內規劃和建設,陳市長只是坐收前人成果而已。

若要建設台北市成為二十一世紀的國際級都市,台北市政府應調整預算的結構,以合理的實際預算,帶動台北市的成長。

【我們的做法】

一、 增加工務預算的支出:

工務建設是所有建設的基礎,唯有增加台北市的基礎建設,才能改善台北市的居住環境,一方面營造亞太營運中心的有利基礎,另一方面使台北躋身一流的國際城市。

二、 制定跨世紀的中長程計畫:

制定整體性的中長程預算,漸次完成。

三、 將有限預算資源作合理分配:

依台北市的需要將各類建設排序,攸關市民身家財產安全的
工務建設要優先、儘快完成。


【陳水扁不用心】

前人種樹,後人乘涼

我們知道,任何建設都不是一蹴可幾,都要經過長久的規劃和持續不斷的投入,換句話說,現今陳市長任內所完成的建設,有許多是從黃大洲市長時代甚至更早就開始規劃和建設,他們前瞻的眼光,為台北市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遠非擅長短線操作的陳市長所能比擬。陳市長任內,曾參與過許多次市政建設完成的剪綵,但有很多建設卻只是在他任內「完成」而已,而陳市長不但沒有感謝前人付出的心力,卻每每透過剪綵和宣傳將自己的貢獻誇大,好像事情全是他一個人的功勞。例如市民大道的完成通車,本在前任市長時就開始策劃建設,但默默的耕耘不為人知,直到陳市長任內完成後便將成果據為己有,又如我們之前在交通政策發表時所點出的停車場問題,陳市長缺乏建樹,只能掠前人之美,真是「前人種樹,後人乘涼」。

二、符合市民需求兼顧自然生態的都市計畫

都市計畫是為建設一個有秩序的明日都市而研擬的計畫,任何建設都要依據都市計畫,換言之,它是未來都市發展的藍圖。大至社子島的都市計畫,小至我們家附近公園用地的變更使用,不但與我們市民有切身的相關,對台北市的面貌也有決定性的影響。

目前法律規定,都市計畫至少每五年要通盤檢討一次,但是市政府並沒有認真確實執行,也就無法趕上都市的變遷和人民的需要。例如社子島的開發,陳水扁直到最近才裁示可以開發,先不論其是否有完整規劃,但到選舉前才重視人民的聲音,令人質疑其誠意,更不用說其他那些未具財務可行性的計畫。此外,我們認為不但要定期做通盤的檢討,還應該因應特別情況做專案的檢討,例如颱風過後發生土石流、崩塌等情況,便應趕緊對邊際的土地、敏感度高且危險的山坡地做即時的檢討反應。同時,我們認為針對快速發展的地區,也要密集的檢討,配合快速變遷的台北市做調整。

另外,我們認為都市計畫除了開發外,還須兼顧自然生態,強調環保與安全。一個合理的都市計畫,尚須考慮都市對人口、車輛、垃圾、水、空氣等的承載負荷量,做完整都市機能的綜合規劃。最後我們要強調,我們與土地共生,若都市沒有適當的開發與保育,會導致大地反撲,例如每遇豪雨侵襲,台北就會有地區發生重大人員的傷亡及財務的損失,令人遺憾。

現在的都市計畫缺乏立體的觀念,如山坡地道路的規劃,並未預留邊坡用地,以致開發時施工困難,屆時再變更,既費事又耗時,故在通盤檢討時即可將此列入考慮,以免造成日後困擾。

另外,都市設計審查的本意甚佳,是為了保持各區發展的特色及一致性,然市府在執行過程,卻沒把握時效,延誤了開發者的權益及都市的發展,大大地影響原來的美意。又都市開發案的地方回饋金,在沒有公平、公正、公開的處理原則下,造成為人詬病的爭議且挫傷了投資者的開發意願。

【我們的做法】

一、配合都市發展,認真確實做好都市計畫通盤檢討:

針對台北市的快速變遷,我們主張視實際的情況和市民的需求適時辦理都市計畫的通盤檢討,並且確實執行。

二、珍惜土地,兼顧生態:

都市規劃要尊重自然,還要考慮土地對人、車、建築、污染的負荷能力,以及生態保育。

三、跳脫平面化的都市計畫,都市計畫要有立體化思考:

都市計畫應考量技術與財務的可行性,並斟酌當地地形、土壤等地質條件,預留必要的緩衝空間。

四、都市設計的審議過程要公平、公正、公開、透明具時效性:

都市設計的審查要符合公平、公正、公開及透明的原則,以杜絕黑箱作業。案件的審查應注意時效性,避免議而不決,延誤了開發的時機。而審查不符之案件應具體說明理由事實。

五、建立合理的都市開發回饋金標準:

地方回饋金要有合理的收取標準,以便於開發者控制成本,降低投資風險。

六、邀請當地人士參與都市設計的審查:

為確保都市設計符合當地特色及需要,應視個案邀請當地居民參與審查工作。

七、對地質不穩定之地區除通盤檢討外,應適時作專案檢討:

並非所有都市土地均適合開發利用,對不適合發展之土地如山坡地、活動斷層附近,應保持原狀或另為適當處置。


【陳水扁不用心】

沒有效率的都市設計審議

據了解,不只民間,包括市政府內部的很多公共工程、學校工程,也因為都市設計審議耗費了很多時間,而耽誤了原來執行進度,也影響了市政的績效。都市設計審議本來祇是一個手段而已,市政建設才是目的。我們要檢討並改善此種缺乏效率的情形,莫使本末倒置。

三、調整政府相關局處職能,達到便民、效率目標

市民是台北市的主體,因此,市政府的施政應以市民的需要、市民的便利以及市民的權益作最大的考量。針對目前市府有部分局處職權劃分不清,一方面使市民無所適從,徒增困擾;另一方面在出狀況時局處之間互推皮球,民怨迭起。

同時,配合今年五月中央「採購法」的訂頒實施,以往工程單位和採購單位分頭作業,今後也會整合在一起。因此,我們認為有必要重新調整市府內各局處之間執掌,建立以功能、事項分工之權責分明的政府架構,並提昇效率。例如從市府內部來看,目前市府內辦工程的單位,除了工務局,教育局、建設局也辦工程。又如工務局內部的分工,養護工程處日益增加的負擔也十分不合理,它又要負責排水、防洪,所有公共設施的維護也是它。又例如排水系統由養工處維護,但疏浚清理又是由環保局負責,市區內常發生積水,與此模糊的權責區分也有關係。我們認為應以功能分工,做道路就負責道路,做排水系統就負責排水系統,自己做的自己維護,責任才能一貫。

另外,在攸關民眾權益的建照、執照申請等事項,我們認為要以市民的方便為最大考量,而目前市府處理此種業務時,在退件時並沒有一次做詳盡的審核,致使民眾常被重複退件,來回奔波於不同單位。對此,我們認為在事關民眾權益重大事項,應設立「單一窗口」以接受民眾陳請,讓民眾在第一次申請時便得知自己尚須補辦何種程序。

而涉及專業審查的部分,市府部分雖已訂立標準,但仍未能將此類標準或內規等資訊加強流通,方便民眾取得。同時不可諱言,市府目前尚無法達到尺度劃一的水準,造成民眾跟不同承辦人員申請,會有不同結果,如此民眾根本無法對之信賴。

另外,民眾申請執照等事項,雖然市府自詡改善很多,但事實上改善的空間還很多,況且在目前市府內尚未列入「內控流程管制」,換言之,承辦事項除了承辦人員能掌控外,不僅市府內部如研考單位或上級單位無法得知進度,一般民眾更是只能癡癡的等。


【我們的做法】

一、整合相關局處以發揮綜效:


重新檢討目前市府各局處之間分工,以明確事項、功能為分工標準,避免發生空轉或權責不分等情事。

二、設立單一窗口接受民眾陳請:

針對重要的民眾申請事務,整合局處業務為「單一窗口」,在第一次申請時便告知所有程序,使民眾一次便辦妥,不必在不同單位間奔波。

三、明確訂定市民申請各項事務審查標準,劃一尺度,避免人為的主觀差異:

與民眾切身相關的此類資訊,皆應使民眾方便取得,或製成小冊子供民眾取閱,或登上網路,同時貫徹執行,以保障民眾權益。

四、民眾申請案件建立「內控流程管制」:

要求相關局處對民眾申請事項都輸入電腦列管,或登上網路,不僅可以保障其知的權利,更可以督促承辦單位善盡職責,並提昇效率。

五、配合採購法成立專責機構:

配合採購法整合工程單位和採購單位之間的合作協調。

六、以消費者保護觀點,推動「購屋保險制度」:

有時一般民眾花盡一生積蓄購屋,卻碰上不肖建商,蒙受平白損失。我們主張政府可以結合公正的保險業者協同專業技師團體,研擬推動「購屋保險制度」,保護民眾購屋權益。

【陳水扁不關心】

市府「有責」,市民「沒輒」?

內湖山坡地崩塌所造成的慘劇,我們都還記憶猶新,我們除了難過和遺憾外,更應該趕緊找出原因。不過在事後的責任追究上,目前陳水扁市府又出現模糊地帶,有人說應該是坡地上面建設局的水土保持未做好造成崩塌,有人說坡地下的區域排水是歸工務局的防洪排水單位,他們也有責任,然後房屋的建築安全管理又歸建管處管轄,所以他們也要負責,人人有責任的結果,就是無人負責的意思。我們必須強調,人民心中的政府只有一個,而不是不同單位的卸責。市府除應建立權責分明、功能清楚的分工,也應以本著市府一體的觀念服務民眾。


四、建立坡地安全管理制度

1972年6月18日香港兩處邊坡崩塌,造成138人喪生,引起民眾恐慌及港府的高度重視,一個由國際專家組成的調查小組建議成立一個山坡地監管機構,全權處理香港所有坡地工程有關的探勘、設計、施工、監測及維護的作業程序。因此港府在1977年正式成立土力工程處(Geotechnical Control Office,現在改稱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Office, 簡稱GEO),監管坡地安全,經過多年的努力,香港自80年代中期開始已無重大災變發生,十五年來平均每年喪生的人數不超過3人,並有多年無人喪生的安全紀錄。如果以香港逾六百萬居民的比例來看,台北市每年因坡地災害喪生的人數,應該可以控制在1人以內。

香港坡地的有效利用是眾所週知的,但是他們的開發並沒有犧牲居民的安全與福祉。即使是國民所得不如我們的巴西里約熱內盧(GNP只有6000美元),對於坡地的安全管理,也都建立了一套制度。我們要建設台北成為一個國際化的城市,豈能容忍坡地悲劇一再發生?今後我們將以先進的觀念、制度與技術,建立一個完整的「坡地安全管理系統」,此一系統的主要工作如下:

【我們的做法】

一、 監管坡地安全


(1).登錄所有自然坡地外的邊坡,確實掌握基本資料,香港持續進行這項基本資料建立的工作,登錄坡地總數將達六萬個,而目前的市府可知道台北因開發造成了多少邊坡?

(2).確認並登記各邊坡安全維修的責任單位,其對象包括了私人業主及政府機關。這樣一方面可以確保邊坡的經常性維修,使其保持安全狀態;另一方面萬一發生災變,則可以有明確的責任歸屬。

(3).審查現有坡地狀況,並推動改善工作,如有不合安全標準的邊坡,必須勒令業主進行改善。如果業主不做好改善工作,可以由政府代為執行,要求業主支付所有費用,否則業主不僅要受罰,該處房地產不得進行買賣。

(4).對新開發的坡地工程,除了一般建築開發的審查之外,坡地安全部分,從探勘、規劃、設計到施工,每一個階段都要經過嚴格的審查,必要時要求長期的監測工作。

(5).優先處理危險地區的邊坡,協助居民遷徙,並進行安全清除。

二、 加強教育宣導

有系統地透過各種媒體,做好教育與宣導,讓民眾知道邊坡定期安全檢查的重要性。也要讓民眾知道,什麼樣的現象是危險邊坡的徵兆。同時要不斷提醒業主對坡地安全的責任,要求他們進行維修,以減少災變發生的機會。此外,也要教導民眾在豪雨期間應採取的措施,以減輕天災所帶來的傷害。

三、 提供資訊服務

市府要整合環境地質資訊,建立完整的資料庫,供民眾和專業人士參考,並提供資訊服務,回答民眾有關坡地安全的問題。此外,在颱風豪雨期間提供台北市的「坡地安全警告」,並成立「24小時應變中心」,一方面透過各種媒體告知市民,使居民提高警覺,事先採取必要的應變措施;另一方面則提供專業的協助,使災害的損失降至最低。

四、 制定安全標準

今後市府應針對台北地區的地質和工程特性,制定專業的手冊和指引,從工程上提高坡地的安全。並且要進行必要的研究,以提升解決問題的技術實力。此外,對於各個發生災變的邊坡做深入的調查和研究,避免問題一再發生。

五、加速公園綠地的開闢以美化市容

一個都市生活水準的良窳,可由居民享有的公園綠地來判斷。公園綠地不僅是市民休閒生活所必需,也扮演著美化市容的重要角色。此外,也有人說綠地是「都市之肺」,這也點出了它的生態意義。

【我們的做法】

一、多建設鄰里公園:


鄰里公園與一般民眾的生活息息相關,台北市民需要的是小而美的鄰里公園。

二、發展具特色的公園:

每個公園各具特色,不論在造型、燈光、植栽上皆具地方性、社區化的特色,使其成為各鄰里的地標。


三、回歸自然:

公園應該是人們接近自然的場所,故除了一些必要的設施外,應是量減少人工硬體設施,多增加自然景觀。

四、注意公園安全:

公園是居民休憩的場所,安全問題十分重要。尤其是入夜後要注意燈光照明,勿使成為不良少年、宵小犯罪的場所,而使一般民眾望之卻步。

五、加強公園的管理與維護:

公園的設備要定期保養與維護,以確保使用者的安全。


六、建設完善的道路系統

道路系統如人體的血管,所以一個都市如果沒有充足、暢通、完整的道路系統,就會阻礙都市長
遠的發展。譬如信義計畫區是台北市新興的行政及商業中心,但每逢世貿展覽必定塞車,所以急

需增闢道路以疏解當地交通。

除了建設完整的道路網,台北市道路的品質仍有待提昇,一般車道、人行道、公車專用道等道路
舖面之坑坑洞洞影響行車舒適性。


【我們的做法】

一、加速快速道路的興建,以疏解市區交通:


台北市目前最需要的道路系統是郊區與郊區間的聯絡道路,外環道路的設立有助疏解市區的交通,包括環東基河、環西社子快速道路等。

二、提昇道路品質:

道路的挖掘要管制,回填要確實,台北市政府要掌握施工的進度與品質。

三、 評估東側山區快速道路的可行性:

東側山區道路北起成功路、向陽路,向南經過東側山區,與北二高信義支線相交,復南行接北二高辛亥聯絡道路,全長13.5公里。此計畫已在黃大洲市長任內完成先期規劃,應繼續實施可行性評估,以便即早疏解台北市東區交通擁塞。

【陳水扁不真心】

為何到了選舉才動工?

台北市道路系統早有規劃,但在陳市長任內卻遲遲未見動工,直到最近選舉將屆,才有動工的跡象,如北二高信義支線,讓人感覺這只是為選舉造勢,而非真正為台北市民著想。陳市長在其用公費印製的宣傳品「城市備忘錄」,除了強力包裝其政績外,也不忘將北二高信義支線和洲美快速道路的動工(今年十、十一月)列為其政績(第六十五頁),但請各位睿智的市民想想,這樣倉促在選前一個月動工,那他這四年在幹嘛?而這樣的「政績」是不是一種投機?


七、加強橋樑的維護和檢修

台北市多處對外的橋樑興建於五、六十年代,至今橋齡已達二、三十年,多屬老舊,其間雖有多次擴建,但主體結構並未改變,因此橋樑的維護日顯重要。

民國七十六年琳恩颱風來襲,帶來大雨,基隆河水暴漲,於中山橋處由於河道縮小,致使湧水增高,造成民生社區嚴重水患,此次瑞伯颱風來襲,造成汐止地區嚴重水患,中山橋亦難脫其嫌(87.10.18中國時報)由於基隆河在此處的河道僅100公尺,且中山橋橋墩,易阻礙洪水的宣洩,台北市政府原計畫在中山橋旁闢建一排水箱涵,以增加該處河道寬度,然在陳水扁市長任內迄今未施工,若非陳市長對此事不重視,即是本屆市政府行政效率不彰。

台北市早期橋樑興建日期表


橋樑名稱 興建日期

華江橋 民國57年

台北大橋 民國58年


中正橋 民國61年

福和橋 民國62年

南湖大橋 民國67年

華中橋 民國67年

光復橋 民國67年

【我們的做法】

一、加強橋樑的檢修:


定期檢修橋樑(含高架橋),加強對橋樑的維護,並於每次颱風、洪水、地震做重點檢修。

二、加速老舊橋樑的汰舊與更新:

淘汰高齡且安全堪慮的橋樑,以為替代。

三、遷移改建中山舊橋:

中山舊橋橋樑老舊,且有礙洩洪,應遷移於適當地點保存,改建新橋。

四、加強取締車輛超載超速,以維護橋樑壽命:

車輛超載是橋樑的殺手,應加強取締。

五、除橋樑之外的其它老舊結構物,如:隧道,也應該加強定期的維修工作。


八、加強防洪排水建設及強化現有措施功能

台北市雨水下水道雖已完成92.3%,然每年的淹水事件仍不斷重演,如今年的瑞伯颱風又造成了重大人員及財物的損失,目前尚未完成的防洪系統如社子島、基隆河、關渡與磺港溪聯繫堤防、南湖大橋上游及內溝溪、大坑溪聯繫堤防、景美溪老泉里及其上游河段之排水系統與抽水站。這顯示市政府所做的防洪措施仍不充分,河川整治工作不夠徹底。

又汐止水患給了我們什麼啟示,它告訴我們大自然有其一定的力量,人們不應該去對抗它而該去尊重它,洪水是大雨後的必然現象,我們必須予其適當的宣洩管道,不應佔用行水區、疏洪道。

【我們的做法】

一、加速完成防洪設施,以保障市民安全


完成基隆河上游整體的堤防佈設與相關的聯繫堤防及堤後的排水系統、抽水站以構築完善之防洪
、排水系統,此工作有賴台北市政府與台北縣政府及中央單位共同合作完成。

二、全面檢討既有排水糸統與抽水站之功能

徹底清理疏通排水系統並加速興建、待建與必要之輔助系統或平行系統以解決市區的積癆。

三、加強抽水站的維修與管理

抽水站建好後,應有妥善的管理與維護,才能發揮應有的功能。

四、儘早完成磺港溪整治工程

磺港溪整治工程雖已列入八十六年度防洪工程,然市府並未確實執行,以致影響該地區市民居住
的安全,我們主張儘早完成磺港溪整治工作,以確保民眾權益。

五、開發社子島

將社子島規劃為休閒遊憩中心。


【陳水扁不真心】

社子島能這樣開發嗎?

選舉將屆,陳水扁市長又放了一個利多的消息,即解除社子島長期來的禁建禁令,將社子島由低度開發的滯洪區,提高為中高密度的開發區,容納人口將由一萬六千人提高到五萬人,這對吸引社子島地區的選票的確是項大利多,但社子島位於淡水河畔,長期以來的淹水問題尚未徹底解決,我們不禁要問,社子島適合這樣張開發嗎?


九、滴水不漏的給水系統

珍惜並有效利用寶貴水資源不但是民眾的責任,也是政府相關部門應推動的重要工作之一,而減少自來水漏水及無費用水為節約用水相當重要之一環。台北市雖得天獨厚,目前尚無自來水水源供應之問題,但無費用水率高達近40%,不僅比世界平均的17%高出甚多,相對之下,新加坡的6.4%,日本、歐洲大都市的7%,都是令台北市汗顏與難以相比的。

根據國際水務協會(IWSA)調查資料,無費用水中以漏水為大宗,錶差其次,而其它的原因所佔的比例甚少。漏水的產生則包括管線接頭縫隙漏水、破管或爆管、管線腐蝕而破洞、消防栓與閥件等閉鎖不緊等。台北市自來水管線之水壓並不高,大量漏水會使自來水水質受到管線設施破損之再次污染,因此台北市民仍有相當比例購買濾水器、蒸餾器、逆滲透處理等設備之情況,這也顯示市民對自來水仍不能百分之百信賴,更惶論市府所推行的生飲計畫了。

而台北市除原水輸送管線漏水外,處理過之清水(即自來水)也有很高比例的漏水率,以致於台北市歷年之無費用水率一直維持在40%,無法下降,以86年度為例,實際售水率僅有62.70%,無費用水率高達37.30%。無費用水包括漏水、錶差及其他耗損,以世界各先進國家的經驗為例,漏水率小於10%者,代表其供水系統優良,漏水率在10%∼20%之間則應謀求改善,若漏水率在20%以上者,則此供水系統要徹底檢討改善,台北市近年來的漏水率約為26%,遠高於台灣省的14%。

自來水的另一個問題即是水質之良窳,其與水源水質、淨水技術、管線系統及用戶用水設備四項有關,台北市雖有台北水源特定區之設置,使集水區污染趨勢得以改善,但近年來,濫墾濫建現象並沒有根除,水土保持不良而每遇暴雨則原水變黃變濁的現象猶待改善。   在老舊管線一直未能徹底更換,舊的用戶接管盲腸未能完全截斷的情況下,今年7月1日開始施行的「飲用水設備維護管理辦法」,對台北市民而言,特別是各級學校、公私場所提供公眾飲用之飲水機、飲水台等設備負責人,備感恐慌與不安,紛紛討論要增加多少
人力與物力做飲用水設備維護管理、水質檢驗與申報、抽檢不合格會罰多少錢等問題。

實際上,花錢做水質檢驗並未改善水質,今天水質檢驗合格,也不能保證這些濾水設備明天也能發揮功能,甚至台北市環保局公佈的一大堆水質檢驗不合格的名單中,台北自來水事業處也赫然在列,如何能讓市民喝到安全、衛生,且健康的飲用水,為台北市跨進二十一世紀的重要議題之一。


【我們的做法】

一、修正生飲計畫為提供安全飲用水計畫


目前台北地區污水下水道建設並未全部完成,自來水老舊輸配水管線、用戶接管盲腸與材質等尚未改善,加上各項公共工程施工頻繁,自來水易受污水及化糞池等之污染,故短程、中程應以提倡安全、衛生與健康飲用水為目標。

二、抽換給水外線,徹底斷絕給水盲腸管線

用戶接管至水錶間為給水外線段,材質老舊與用戶管線過長或形成盲腸段,對水質、水量均造成影響,且85%以上漏水發生在給水外線。

三、輔導改善各級學校水池水塔設計,簡化用水設備,加強用水安全

各級學校隨上課時段、假期等,飲用水量之時變遷極大,若依最大日用水量設計用水設備,常造成自來水之滯留時間過長,影響飲用水品質。另,校園範圍廣大,過於複雜之飲用水設備及過長之供水管線均造成水質維護不易等問題。

四、全力推動檢漏修漏計畫,降低漏水率

台北市目前單位管長漏水量約為33 CMD/km,較先進國家的12 CMD/km要高出許多,但目前的檢漏工作並不積極,檢漏效率也明顯較差,例如其單位管長之檢漏成本為21,714元/km,但台灣省八區處僅5,129∼7,192元/km;單位漏水檢出成本為647元/CMD,但台灣省八區處僅267∼416元/CMD;檢漏速率約2 km/人日,但台灣省八區處為3.36∼3.46 km/人日。

五、全面檢討台北市自來水配水管網系統

配合年度預算,必要時調整北水五期計畫工程項目,優先改善局部地區管網系統,以解決水質、水量及水壓問題。

六、嚴格執行水源水質水量保育措施

水源水質水量的保護攸關大台北地區用戶之民生用水安全與衛生,故應對層出不窮的污染行為嚴格取締,徹查水質危害來源,嚴格執行水源水質水量之保育措施。 七、提升自來水淨水廠淨水處理與應變高濁度原水之能力。


【陳水扁不用心】

每一天都有八百萬的水不知去向!

台北自來水事業處供水區以台北市為中心,並包括台北縣之中和、永和、新店、三重四市,及汐止鎮之北山、橫科、宜興、福山四里,供水人口約3,738,025人,平均日供水量約2,481,961噸,平均每人每日供水量達664公升(lpcd),但有約40%為漏水等無費用水,以目前的自來水價估算,每日約損失捌佰萬元新台幣,一年即達兩億捌仟捌佰萬元,損失驚人,也造成水資源的浪費。


十、永續經營的下水道

污水下水道是現代化都市重要公共工程建設之一,對都市生活品質及環境衛生影響甚鉅,也影響水資源之利用與河川污染之淨化。台北市污水下水道工程從民國64年開始,迄今已進行達24年之久,用戶接管率雖然市政府聲稱目前已達到40﹪(87年10月),而但最困難的主幹管部分卻是在黃大洲市長時代完成的,這顯示市府對此仍有改善和努力的空間。

有鑑於淡水河系中下游污染的情況已相當嚴重,整治工作已不容再拖延這麼久,所以目前係在新建污水處理廠和主要污水幹管大致完成,用戶接管率尚不理想之過渡時期,將排水溝渠的晴天污水在排入淡水河系前,予以截流,用截流管輸送至污水處理廠,經初級處理後放流。因此,台北目前係採污水截流和用戶接管兩法並用方式,以期提早發揮污水下水道設施對水污染防治之功能。但污水截流僅能截除晴天污水;在暴雨時,大部份污水混合雨水仍然直接排入河川,也會挾帶管渠中存積的污泥進入河川,使污水截流對河川整體水質之改善極為有限。

淡水河流域之污水下水道系統規劃起源於民國58年,並於61年完成「台北區衛生下水道綱要計畫報告」。台北市自民國64年開始分期興建污水下水道工程,迄今已相繼完成民生東路及迪化兩污水處理廠,大部分主、次幹管工程、第一期截流管工程、八里污水處理廠及海洋放流管線工程,但用戶接管普及率至87年3月止僅達34.9%,仍較世界各先進都市為落後,致使下水道建設之效益無法立即發揮。

資料也顯示,淡水河流域不少排水溝渠晴天水流的生化需氧量僅為個位數,顯示其中所含污水之比例甚低,這些晴天水流,即使沒有截流,對河川水質的影響,比較有限。因此,就截流效率而言,淡水河系的截流設施功能並不理想,污水截流雖在淡水河系污染整治初期有其必要性,但不宜視為唯一而且足夠的方法,長久之道,仍應以完整大台北污水下水道系統及污水處理廠為目標,以達水污染問題之徹底解決。


【 我們的做法】

一、提升污水下水道用戶接管普及率,每年以4-5%為目標:


台北市主次幹管已相繼完成,但支管工程與用戶接管工程則明顯地落後,必須提供經濟誘因,加速下水道功能之發揮。

二、設置地下化公園化污水處理廠,提升污水處理能力:

都會區內極不容易找到適當地點來設置污水處理廠,但若能與公園配合規劃設計,並消除臭味等問題,可同時發揮污水處理及公園綠化及休閒功能。另,都市污水經二級處理後仍含有相當濃度的氮、磷,仍造成河川與湖泊之優養問題,故應提昇其處理功能包括氮、磷之去除。

三、推動中大型社區專用污水下水道系統:

為加速提昇污水下水道接管率,對污水下水道未到達地區,可依下水道法規定,要求五百人以上社區及工業區自設專用污水下水道及處理廠,並積極建立都市化糞池清理體系或改以合併式淨化槽污水處理設施,以降低對河川之污染負荷量。

四、利用河灘濕地種植適當植物或考慮以底泥疏浚及河中曝氣工程,加速淡水河系之自淨功能。

五、加速推廣事業廢水納入污水下道處理:

都市污水下水道功能之一為解決事業廢水之處理問題,若事業廢水量少而性質特殊,單獨處理不但化費高昂,往往也難以有效,一般雖符合放流水標準,但排放河川仍為一污源,而接入污水下水道一併處理,實為改善都市環境衛生及減輕水污染之一經濟有效方法,值得加速推廣。

六、檢討現行措施,發揮污水下水道系統之功能。

七、推廣市民下水道教育宣傳,規劃設立下水道博物館:

邁入廿一世紀的台北市民仍欠缺都市下水道硬軟體知識,有必要加強始可促進北市下水道接管率,提升國際地位及市民之生活環境品質。

十一、提供充足、安全、有特色的公共空間


由於現代都市生活的擁擠忙碌,都市中的公共空間便成為市民休閒遊憩的重要場所。再者,面對都市生活日漸的疏離與冷漠,這些公共空間亦肩負讓市民交流情感的使命。在「社區主義」盛行的今天,我們重新檢視所享有的公共空間,究竟有哪些急需改善的方向呢?

首先是場地不足、不夠社區化的問題,例如目前我們發現到在台北市有不少里常常在反映缺乏里民活動中心的問題,有社區只好利用廟前空地搭棚,卻要面臨天氣陰晴不定的影響;亦有民眾自行掏腰包租用場地,這些都反映出讓地方居民擁有一個基本的里民活動中心已是一個迫不及待的問題。還有如我們之前所提的多建設小而美的鄰里公園,大型公園雖然有其功能,但只有我們家附近的公園才是對我們最方便的公園,也才是社區居民聯絡交流的好所在。還有我們主張每一里皆應有自己的籃球場、每區設游泳池供青少年使用等,這些都是在強調活動場地「社區化」的原則。

再來是安全的問題,這可以分兩部分來談,一部份是公共設施定期的維護和檢修,以保持其於合理使用狀態,減少意外的發生。另一方關於治安方面,除了和警政單位配合外,我們能從硬體去改善的就是加強路燈照明,並於重點區域裝設警鈴,協助清除治安死角。

最後是民眾參與的問題,我們要提倡一個「社區網絡」的概念,也就是讓居民之間的往來和交流更密切,彼此結合成一個緊密不可分的共同體。也只有鼓勵民眾參與,以上的理念才不會成為空談。強調居民的參與,就是強調居民自發性的改造環境,因為他們才最了解自己居住的環境,最後相信在軟體跟硬體的有機結合下,社區主義的實踐將指日可待。

另外,針對人群出入的公共場所,亦有必要真正落實公共安全檢查。我們認為除了要強化現有的建管、消防等公安檢查,還有必要增加用電、瓦斯等可能災源做詳盡的安全檢查。


【具體做法】

一、加速公共設施的開闢:


對計畫中和建設中的公共設施,有必要加速實施,儘快完
成。

二、維護公共設施的合理使用狀態:

公共設施有其使用期間限制,唯有定期維修檢測,始能保持新。


回首頁


 如果您有話要說請到﹕台灣網路事議會議事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