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女權益篇】
以下是馬英九選前的承諾,請您參考
如果您有話要說請到﹕台灣網路事議會議事廳
原稿刊登於﹕http://www.proma.org.tw/0.htm
婦女權益飆起來,女性同胞好自在
至本年8月止,台北市設籍女性為 1,322,337人,約佔總人口的 50.26%。(《台北市統計速報》)佔市民半數的女性同胞由於性別上的差異與傳統陋習,所受到的待遇根本不能與她們對社會所付出的卓越貢獻相稱,因此極需公權力保障其特殊需求,以維護憲法第七條女男平等之精神。另一方面,從生命週期觀點來看,各年齡層女性各有其特殊問題與需求,從嬰幼期、女童期、少女期、青年期、壯年期到老年期,女性所遭遇的社會處境,因年齡不同而有其差異性,但都應給予特別的關注。同時,對於婦女權益的保障,攸關的不只是婦女個人權益,也影響婦女的家庭、婚姻及其他生活層面的品質。因此,一方面為保障本市婦女同胞私人層面的基本權益,提供其所應享有的生活工作空間,另一方面也為了避免婦女權益保障的不足,衝擊到私人層面之外的生活領域,使女性同胞甚至全體市民沒有辦法享受安全快樂的生活,有關婦女公私領域權益保障問題,將是馬英九上任後戮力以赴的目標。
馬英九當選後,將以下列四大訴求主軸,全心為本市女性同胞爭取應有之合理權益,讓生活在台北的女性同胞「好自在」。
保障婦女人身安全
由於女性在體質上先天處於弱勢,加上傳統社會性別刻版印象,甚至由於部份男性沙文主義的影響,女性極易淪為社會弱勢族群。例如當離婚發生時,半數以上女性易陷入經濟困境,且無法獲得有力的支持網絡從旁協助。又譬如當性騷擾或性侵犯事件發生時,女性往往是事件的受害者 (95%以上),其所受的創傷症候群以及所面臨的生涯發展困境,一方面極需協助其走出陰霾,另一方面更需要防範二度受傷,以消除對婦女的終身不利影響。加上婚姻暴力的發生率有隨著工商社會現代人壓力症候群的出現而增加的現象,這些現象都亟待完整有效的婦女保護網絡之建立。
一、積極推動「單一窗口型」家庭暴力防治服務體系
目前本市婦女服務工作出現多頭馬車現象,求助者常常無法以一通電話就獲得實質協助,往往經過轉介再轉介,徒增求助者的挫折感。例如24小時婦女保護中心,雖然提供了婚姻受暴婦女投訴管道,但其專線只是消極地回應求助者的詢問,最多將電話諮詢以外的個案轉介至其它單位,缺乏有效的陪伴協助與列管追蹤功能,對處於緊急狀況中的求助者心理極易產生不被尊重的感覺。
1.家庭暴力防治工作單一窗口化以現有單位或成立家庭暴力防治中心,建構單一窗口服務體系,全程「主動陪伴協助求助者取得安全、法律、心理等方面的實質協助,並以家庭為中心,進行雙方當事人及其子女的心理治療與輔導工作,包括加害人治療(包含酒癮、煙癮、暴力習慣等)、保護扶助、失學服務與家庭重塑 等,讓緊急性的服務功能和後續多元的服務措施能夠在單一服務體系下獲得一次解決。
2.由社區警察網絡強化家庭暴力防治工作強化警察對家庭暴力防治工作方案的推動,發展社區型警察服務網絡,協助預防家庭暴力問題並落實家庭暴力介入工作。
二、強化不利處境婦女的危機介入、庇護服務和身心調適工作
根據《台北市社會福利供需評估暨總體規畫報告》顯示,台北市受暴婦女人口約為103,927人,需要居住安置者估計約為38,000人。但是本市到底提供了多少服務呢?現實上,攸關受暴婦女庇護的相關資源明顯不足,至87年6月止,本市提供短期婦女庇護的安心家園床位僅有24床,庇護 期限一至二週,提供長期婦女庇婦的溫馨家園床位亦僅有16床,庇護期限半年,兩者相加僅有四 十個庇護床位。另根據市警局86年統計,全年345件受理家庭暴力案件中,有335件受害者為女 性,但轉介社會局安置者僅有52件,大部分還是要靠女警隊自行安置,從事專業輔導工作的社會 局相關單位,在這項工作上實在過於消極被動。面對前述潛藏於社會中的三萬多名需安置受暴婦 女,市府所提供之服務能量有加強之必要。
除了居住安置問題之外,需要經濟扶助的受暴婦女據估計有42,399人次,需要法律諮詢者有 77,010人次,需要心理調適者有31,178人次。目前這些數字究竟被滿足了多少?經濟扶助只有1,241人次,法律諮詢只有1,829人次,心理調適只有2,964人次,可謂少之又少,足見目前本市受暴婦女協助體系和功能亟待檢討,一直標榜為弱勢族群服務的陳水扁市長似乎「行銷」重於「實質」,並沒有針對現實需要提供足夠有效的服務。
此外,目前受安置的婦女,在飽受身心折磨之際,卻面對庇護中心環境欠佳,既擁擠又破舊,加上漏雨、電線著火等問題,對接受庇護的婦女而言,並沒有受到具有尊嚴與人性化的照顧安排。除了容量空間嚴重不足,軟體服務也不夠週延,我們很難相信大多數婦女會滿意現狀。
1.尊嚴與專業化的庇護服務
提供有尊嚴人性化的婦女庇護場所以及專業化的庇護服務,讓需要緊急安置的婦女獲得兼顧身心需求的照顧服務,同時並規劃提供中長期婦女庇護措施。
2.提供庇護期間婦女潛能開發及自信重建服務
協助受暴婦女接受心理調適、免費職訓、就業輔導等服務,並建立社區型婦女成長網絡,協助婦女重回社會生活。
3.提供「救救孩童方案」(child-saving program)
婦女庇護期間,同時協助婚暴事件中小孩克服心理不安全感和厭惡心理,以避免婚暴之惡性循環。
三、落實相關法規,擴展台北市性侵害防治中心的功能
1.台北市性侵害受害者以12-18歲年齡層最多,其中同儕輪暴比例相當高,尤其近年FM-2(強姦 和處理,同時也要加強老師在這些事件上的角色認知、了解工作推動策略以及實施兩性平等教育。
2.加強藥物管制計畫
落實禁藥稽查管制工作,尤其針對FM-2、MDMA等藥品加強管制,避免藥物濫用使女性淪為受害對象。
3.建構並加強性侵害防治網絡
讓參與網絡之社政、教育、醫療衛生單位與民間團體,獲得應有的資源協助與整合,以真正落實性侵害防治工作。
4.強化性侵害防治中心功能
提升中心對於婦女危機處理服務的能力,尤其加強中心與警政、教育、醫療等單位的配合,提供完整的專業服務。
5.強化性侵害工作人員的專業訓練
工作人員包括社工、警察、司法人員、教育人員、輔導人員、醫療人員等,均應提供專業化之訓練,以增進其處理效能,避免二度傷害。
四、以「環境設計犯罪預防」觀念為基礎整合社區犯罪防治工作,保衛婦女人身安全
本市公共生活空間設計對婦女並不友善,以人身安全為例,婦女在街頭巷尾地下道受到強盜、強奪、傷害甚至猥褻及強姦的案例子相當多,然而市府較少針對女性需求規範公共空間的合理設計,反而相關單位常將罪過推給女性同胞,例如每當婦女於地下道發生意外時,相關單位常會要求婦女穿著勿暴露或不要在夜間活動,卻沒有積極思索該如何提供婦女安全的活動空間。
1.推動「治安社區化工作模式」
以社區為中心,以警察勤務社區化為手段,以社區居民參與守望相助為策略,加上以社區危險空間的認知過程來促進社區聯防網絡的建立。
2.推動「安全走廊計劃」
聯合社區民眾規劃社區安全路線,加強重點巡邏,增加社區內人為或自然監控機能,減少治安死角,既保障婦女也保障兒童安全。
3.全面檢討並改善公共空間對婦女友善程度
檢討目前公共空間對婦女同胞的友善程度,並針對若干高危險帶制定改善方案,例如於人行地下道設置監視器或呼救鈴,此外,新公共空間設計亦需針對婦女安全需求事先提出規劃。
4鼓勵「企業參與社區聯防計劃」
企業一方面成為治安的監視者(如商店提供訊息),另一方面也使企業變成社區住家的「好厝邊」,有助企業在社區中形象的建立。
促進婦女平等地位
由於社會長期重男輕女的結果,各種法令制定常疏忽女性需求之差異性,更由於制訂規章者又多為男性,經常是以想當然爾的方式決定之,造成目前既有的制度充滿性別歧視與扭曲,強烈的限制了女性發展的空間,因此婦女權益政策的制訂,必得由女性本身需求與專長出發,不能「只」以傳統的福利觀點代表,因為傳統福利是救濟式、補救式、片面式的。而這也是目前台北市政府的缺失。以為花上大把鈔票,就稱之在為婦女工作,這是不足的。
一、訂定「促進兩性工作機會均等實施辦法」,促進女性工作權益之保障
台北市婦女勞動參與率約為47.69%(87年《台北市統計要覽》),但女性在職場的權益是否受到平等的對待呢?根據市府資料顯示,女性年平均基本所得只有男性的67.41%(485816/720734,《台北市家庭收支概況調查報告》,87年9月),換言之,女性工作條件不如男性,高薪高職位工作以男性為多,加上同工未必同酬,都是目前女性勞動參與所面對的問題,雖然目前中央政府尚未制定兩性工作平等法,但本市應該仍可透過地方自治職權訂定相關法令,落實憲法對女性權益的保障,為本市女性同胞打造優質的就業環境。訂定「促進兩性工作機會均等實施辦法」保障女性的勞動權益,使婦女在工作場所和男性享受同樣的招募、僱用、升遷、福利、教育、退休以及資遣等事宜上的公平待遇,嚴禁職場性別歧視的一再出現,同時也落實「反單身條款」和「反禁孕條款」的目標。
二、成立「台北市兩性就業機會均等委員會」,提昇女性工作機會和工作保障
目前本市雖然設有「就業歧視評議委員會」,用以評議女性受到就業歧視的案件,但就其功能性而言,主要定位在事後的被動性補救工作,而非事前的主動預防性功能,這種作法對女性平等工作權的保障過於消極。
成立跨局處「兩性就業機會均等委員會由市長擔任召集人,在各種市政相關措施的配合下,促進女性工作權益之保障。「就業機會均等委員會」將不只有目前的「就業歧視評議委員會」的功能,並且能積極的推動並獎勵「職場內兩性工作平等措施」,亦即除具有評議性功能之外,又有倡導、教育與規劃性功能。該會的優點將會是,藉由勞工、教育、醫療與媒體等單位的整合,讓兩性工作平等觀念可以從學校開始,或育嬰兒哺乳方案可以從醫療行政單位推動起,或女性工作權益的倡導可以從媒體加強開始,對女性同胞權益進行全面
性的照顧。
三、設立「台北婦女中心」
(Taipei Women's Center)
台北市目前有八個婦女服務中心(87年8月),目前各個中心的定位不盡相同,但對弱勢及不幸婦女而言,立即有效的直接服務均嫌不足,名義上想要達到婦女福利服務社區化的目標,但地域分配不當(例如大同區有三個,文山區則無)而且各中心服務內容缺乏妥慎規劃,影響中心的定位,何況許多中心只在辦理婦女教育的工作,對特殊境遇婦女(如受虐、失業、失婚)的迫切需求,反而無法照顧,婦女中心之區域分配和服務社區化功能均有待檢討。
1.設置「台北婦女中心」
規劃興建一座「台北婦女中心」,使之成為本市婦女自主意識的地標、婦女活動中心、婦女疑難雜症解決與資訊供應站以及婦女問題研究中心。提供婦女資源、資訊以及直接服務特殊境遇婦女,並扮演推廣婦女教育和提昇婦女權益的角色,更重要的,她也將是台北市婦女研究的推動者。
2.以地區性婦女服務中心提供基層服務
妥慎規劃並整合地區性(或各行政區)的婦女服務中心,使她與「台北婦女中心」形成傘狀組織功能,於台北市各區提供補充性、特殊性的基層服務。
3.協助婦女團體自我成長
由「台北市婦女中心」提供服務,協助婦女團體自我成長,扮演婦女團體在社會運動以及婦女工作中的同行角色。最重要的,藉由婦女團體領袖形成智庫,由婦女自主性推動「台北婦女中心」的運作。
四、提昇婦女政治參與和社會參與的機會
目前台北市政府任用了七位女性一級主管,如公訓中心主任、訴願委員會主任委員、社會局、環保局局長和國宅處處長等,根本未達44位市府行政首長的六分之一,更未達到民進黨主張女性首長四分之一的標準。更嚴重的問題是,市政府缺乏對女性主管的中長期培訓計劃,對企業也未見任何評估和鼓勵,這都顯示市政對女性的政治參與和社會參與並未真心規劃落實。
1.提高女性主管比例
盡力提拔女性出任市府中高階層主管。
2.女性人才的規劃及培訓計劃
推動市府女性人才的規劃及培訓計劃,建立女性中高階人才的「繼承計劃(succession
plan)」,使女性行政人才生涯路徑更加明確化。
3.獎勵企業重用女性人才
訂定評估並獎勵企業重用女性人才、培育女性人才實施方案,同時協助企業培養中高女性主管,以及發展「女性友善工作環境(Women's
friendly work place)方案」,嘉惠女性工作與家庭責任的達成,充分運用女性人力資源。
4.建構女性參與志工服務網絡
建構女性參與志工服務網絡,藉由資訊化的志工銀行和志工媒合措施,創造女性參與社會的空間與機會。
維護婦女身心健康
強調女性主體的健康保健,包括生理身體的健康,心理的健康,以及社會的健康。婦女的身體健康長期被忽略,市府幾乎無所謂的由女性需求出發的「婦女健康」政策,既有的口號則只有發病時的篩檢工作,例如子宮頸抹片等;在婦女集結社會、職場與家庭等壓力下,造成情緒處理不合宜,自我信心不足等心理問題,市府無任何措施協助之;此外在人際互動的社會健康方面,女性婚後被夫家隔離與外界社會互動,才釀成社會悲劇,女性照顧者長期被困在家中,也造成與社會的疏離、隔離、孤立,市府未關注婦女的社會健康。近日媒體報導婦女攜子女自殺自焚事件,先生對屍體拳打腳踢的行為,在在反應婦女心理困擾而無處求助,缺乏社會支援的結果,這些都是新市府會加強之處,馬英九曾參與中華心理衛生協會心理健康日的推動活動,顯示其重視婦女的心理健康。
更甚者,目前市府多半以補救式的方式處理婦女議題,多半等待問題發生後才略行救助施捨,甚至還責備婦女本身,使婦女更增壓力;缺這不但沒有積極正面的促進婦女健康﹐而且也缺乏以婦女為主體的健康政策。
一、邀請婦女參與、共同設計女性健康管理方針,保障女性健康權益
雖然台北市衛生局持續兩年提出「婦女健康年」,目前陸續以醫院親善門診或社區醫院園遊會來助選,但其內容並無新意;且對「婦女健康」國際定義與趨勢並不瞭解,並未真正從婦女本身健康需求出發,目前市府對婦女特殊醫療保健需求之提供過於被動,缺乏積極主動健康保健生活的提倡。例如與女性一生息息相關的經期健康,完全被忽視;對青少女有關月經態度、知識、保健方法等缺乏;對成年女性,懷孕、不孕與經期保健相關照護不足;對中年人停經期的保健與因應相當不夠;又如單身女性的健康也完全被忽視等。我們的作法是:
進行不同年齡層與族群女性健康與保健需求的規畫
成立各地區婦女小組,研議婦女健康需求,分析自我健康需求
二、提倡健康生活的理念與實踐
目前衛生保健議題多是由衛生單位人員想當然爾的片面設計,流於口號與形式。甚至出現骨質疏鬆測量氾濫,造成婦女恐慌;強行要求子宮頸抹片,只為向衛生署突顯業績,但對真正婦女如何正確用藥,子宮抹片正確性,以及如何有衛生的性行為以減少子宮頸感染等預防之道都未加強。此外對心臟血管疾病的預防,良
好生活習慣養成,減少不當藥物使用等都應加強。因此強調健康生活的養成﹐是今後市府推
動的重要議題。台北市是首善之都,經費比其他縣市皆豐富,但子宮頸抹片比率也只有四成,市府未去探究其他致病原因與加強衛生性行為等議題,甚至若發現有病後醫病溝通與就醫流程都闕如。健康生活在於疾病預防與因應措施,正確資訊管道的建立。我們的作法是:
加強取締不當、不實廣告。
成立資訊專線。
正確身體形象,解夠社會性別刻板印象。
保健重於補救。
加強女性自我肯定,建立自信,加強性別教育。
加強並普及性教育內容,性教育課程宜普及化欲加強,例如子宮頸癌,應於青少年期便教導。
女性參與體能活動,推動合宜「美」的觀念。
加強青少年健康教育,應於早期便教導骨質疏鬆﹐並需在青少年期便增加骨本等。
三、改善惡質環境而非只要求個人調整
目前衛生局發行不少的宣傳單張,其中具刻板印象,且常責怪女性認為:不注意孩童健康或安全,造成兒童意外﹐都是女性的責任;認為多重性伴侶而導致性病或愛滋﹐是女性不小心;認為女性愛美無知,而前往瘦身美容;貪小便宜而使用錯誤化妝品、誤食健康食品等;甚至因應藥商廣告,大力促銷賀爾蒙等。卻很少從由衛生局立場提供清楚資訊,提供一般女性關心健康相關藥物或健康食品的副作用、後遺症,或區辨正確使用流程的方法,介紹處理辦法。推動親善門診只在作秀,門診不是只有婦產科,其他內、兒、外科一樣重要。此外親善門診的提出,也顯現藐視醫療工作人員,不尊重醫護人員過去付出的心力,打擊醫療士氣。其實最主要在於市府經營不善,人力資源不足,工作分配不合理,形成工作人員壓力。因此改善環境與制度是
當務之急。
此外有關婦女手術氾濫,剖腹產、子宮切除、卵巢切除率偏高,市府亦無因應之方。我們的作法
是:
加強醫生和病人的溝通,資訊流通。
出版「女性保健」手冊﹐例如:經期保健手冊、懷孕過程面面觀、家人與社會支持、藥物使用手冊等。
出版子宮切除需知,包括手術的必要性、是否有另類保健、何種方式的切除、術後的可能後遺症與保健、醫病溝通的方式與必要性、家人支持的方式等。
成立監測體系,提供各醫療診所手術頻率,檢視手術正當性。
加強實務研究,例如探討造成子宮肌瘤、卵巢腫瘤的成因與環境預防方式。
製作短片,並簽署瞭解手術同意書。
重視婦女消費權,對於和婦女相關的消費品提供充分資訊,使其能得到合理的價格和安全的選擇。
四、重視服務提供的動態性與可及性
例如立即式陪醫服務,平日未做瞭解,當緊急狀況老人需有人陪伴就醫時,電話打去市府,所得回應是需要兩天內來評估,何時可陪尚遙遙無期。完全是形式而非真正對民服務。又如不斷鼓勵哺餵母乳,連衛生單位本身或市府皆未設育嬰室,遑論公共場所或民間機構的推動。我們的作法
是:
建立社區急救組織﹐平日做好鄰里聯繫﹐建立需要協助服務名單,一通電話協助就來。
訂立制度鼓勵成立育嬰設施﹐餵奶或擠奶貯存奶室﹐對公司行號並可減稅以資鼓勵。
加強哺餵母乳教育﹐改善醫院與工作環境。
加強產後身心調適的照護﹐提出里鄰照護方案。
五、婦女共同參與建立監測系統
組織婦女健康消費團體﹐提供各種專業諮詢,並與國際婦女健康網絡連線。
六、加強重視普遍被忽視的婦女疾病議題
性病與愛滋病氾濫,而市府卻以特種營業女性為危險傳染源,未關注一般婦女的防範,也未加強男性的多重伴侶之傳染才是危險群。又如不孕現象日益增多,市府也未積極探討造成原因而改善之。我們的作法是:
加強性教育,消除色情場所,推動兩性平等性交往。加強性病的認知與防範﹐消除性病的不當「烙印」。
加強婦女懷孕過程需求瞭解並提供照顧。
探討造成不孕的理由,加強正確受孕資訊與保健﹐重視醫學倫理。
七、重視職場醫療保健的推動
不能忽略醫院員工的壓力,只有照顧員工的生活士氣﹐才能讓其發揮工作所長。策略不完善,導致工作流程不順暢;環境配合不夠,導致人力調配缺失。陳市長任職近四年,只在最後幾個月提出「親善門診」,這顯然是為了選舉而非真正為民福利,不求全面改善,只作表面文章。減輕婦女傳統角色的壓力
婦女的教育水準越來越高,其潛能的充分開發,不只是婦女的期盼,也是社會國家發展之所依賴。但在女性傳統家庭角色壓力下,尤其是攸關家庭照顧的工作往往被等同為女性分內之責,造成許多女性沉重的負擔,也難怪女性仍有三分之一因為結婚生子而辭職在家。未來,婦女的生活權益方面除加強「家庭照顧」為「兩性照顧」的觀念之外,也將加強「家庭照顧」是「社會照顧」的觀點,使女性不至於因為顧老育幼而喪失在公領域-如職場、政治與社會參與-發揮長才的機會。
一、積極推動女性「親職減壓政策」,減少女性的家庭角色壓力
據推估本市婦女上班族至少有50%是來自所謂的「三明治家庭」,若非有小孩就是有老人照顧的壓力,而其中有年幼(六歲以下)小孩者勞動參與率約58%,如何減除工商業社會中上班族婦女的傳統照顧壓力,以及解決許多女性受制於照顧小孩而無法投入職場的缺憾,為促進婦女地位的重點工作之一。
1.擴充托嬰容量,減輕婦女負擔
未來幼兒照顧措施將著重在嬰幼兒照顧容量與品質的提昇,例如鼓勵大型企業設置育嬰室,研擬
鼓勵於集合式商業大樓內設置托嬰設施等。
2.加強課後托育服務方案
至少四分之一的小學提供公辦或公設民營的課後托育服務,並且協助其專業化經營,提供讓家長安心的照顧服務;鼓勵民間托育組織提昇安全品質與專業水準。
3.確實推動「社區保母制度」
加強社區型及家庭式褓姆網絡,而且加強其成長團體的建構和專業化的成長;推廣社區型托兒所的設置,並與社區褓姆制度配合,形成完整的社區型托兒網絡。
4.加強男性自覺﹐消除暴力
加強男性學習情緒管理﹐積極參與防暴方案﹐減少家庭暴力。
二、積極推動多元化老人照顧方案,協助女性減除傳統的照顧老人角色負擔
隨著高齡化社會的來臨,許多家庭都面臨老人照顧的壓力,都會區情形更為嚴重。傳統上,老人照顧幾乎完全由婦女負責,但台北市約有半數婦女投入職場,實難兼顧家中老人家。上班族固然有此壓力,非上班族之女性也有相同壓力,因為老人照顧是項專門工作,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承擔。但是市政府當前的老人照顧政策,卻傾向於以發錢粉飾太平,根本無力解決「照顧老人=女性工作」的問題,既未有效解決老人安養問題,連帶亦使婦女工作與生活權益受到影響。
1.擴增老人看護容量
將市立醫院的病床挪出一部份作為養護病床,擴充社區型的老人看護收容量,一方面讓家人得以常常去看老人家,也讓老人不要離開他們熟悉的社區;或者輔導民間為立案的老人安養中心合法化,來彌補機構式老人養護的不足。
2.全面推動居家照顧服務
運用社區的資源交流協會,作為志工招募、訓練、提供之地,以利用社區志工,增加居家照顧服務,使希望在家中養護的老年人得以在家中得到居家護理,減少家中婦女二十四小時式隨身照顧壓力。
3.加強老人照顧的「喘息方案」
提供從事長期照顧的婦女有短暫休息的可能,使照顧老年人得婦女有較佳的生活品質。
4.增加社區型日間照顧服務網絡
提供「上下班」式的老人日間照護服務,協助家屬(尤其是女性)解決上班時的老人照顧,也協助非上班女性減少長時間照顧的壓力。
5.增設社區型老人服務體系
使健康老人藉由老人服務中心獲得社會互動、個人成長、社區歸屬感、諮詢服務、危機介入等多元性服務,以減除女性在家照顧老人的沉重負擔。
創造婦女幸福生活
女性不應被視為次等性別,因此對女性同胞所提供的服務不應被當成缺乏尊嚴的次等服務。最近台北市的公娼事件、破舊擁擠的婦女庇護機構、公共場所女廁嚴重缺乏以及缺乏性別尊重的老年安養機構,都明顯暴露出本市女性同胞並未受到應有之尊嚴對待,這種「社會階層化」加上「性別階層化」的結果,使許多女性
無法得到平等的社會待遇,因此,未來在婦女權益的保障上,將特別以婦女的「尊嚴」為優先,考慮市政措施的妥適性、合法性和可近性,創造婦女同胞幸福生活空間。
一、邀請婦女參與、共同設計女性健康管理方針,保障女性健康權益
雖然台北市衛生局持續兩年提出「婦女健康年」,目前陸續以醫院親善門診或社區醫院園遊會來助選,但其內容並無新意;且對「婦女健康」國際定義與趨勢並不瞭解,並未真正由婦女本身健康需求為出發,而只是由衛生單位人員想當然爾的片面設計,流於口號與形式。甚至出現骨質疏鬆測量氾濫,造成婦女恐慌;強行要求子宮頸抹片,只為向衛生署突顯業績,但對真正婦女如何正確用藥,子宮抹片正確性,以及如何有衛生的性行為以減少子宮頸感染等預防之道都未加強。此外對心臟血管疾病的預防,良好生活習慣養成,減少不當藥物使用等都應加強。
1.規畫貼心的女性健康與保健需求服務
目前市府對婦女特殊醫療保健需求之提供過於被動,例如與女性一生息息相關的經期健康,完全被忽視。在對青少女有關月經態度、知識、保健方法等都缺乏,對成年女性,懷孕、不孕與經期保健相關照護亦缺少,對中年人停經期的保健與因應也相當不足,故應深入瞭解不同年齡族群女性的健康需要,規畫貼心的女性健康與保健需求服務。
2.出版女性觀點的「女性保健手冊」
目前衛生局發行不少的宣傳單張,但大都深具刻板印象,且常將責任歸咎於婦女同胞,例如認為她們不知檢點,所以會因為多重性伴侶而導致性病或愛滋;認為她們愛美、無知,所以才會去瘦身美容等,卻很少從由衛生局立場提供清楚資訊,提供一般女性關心健康相關藥物或健康食品的副作用、後遺症,或區辨正確使用流程的方法並介紹處理辦法。
二、加強單親媽媽家庭協助,以提昇其經濟安全、生活調適和家庭發展的能力
根據台大社會系薛承泰教授研究指出,本市單親家庭粗估約有十萬戶,佔總戶數的12.95%,而其中女性單親家戶約為男性單親家戶的兩倍,大約有六萬七千戶。另根據學者調查(張清富,1995),台灣地區低收入戶中有23.5%是單親家庭,而其中女性單親戶是為男性單親戶的八倍,可見女性單親家庭一旦形成,經濟極易處於弱勢地位,非常需要政府或社會協助其就業及其他生活扶助。未來市府單親家庭照顧方案,將特別考量上述女性單親家庭的迫切需求,確實照顧其權益。
1.設立(單親家庭)母子館
讓離婚、喪偶或因其他原因形成的女性單親家
庭獲得短期的安置,避免因單親而有居住問題的壓力,同時可以提供各種親子服務和家庭調適服務。
2.推動單親家庭成長方案
強化單親家庭的諮詢、諮商和輔導功能,以及單親媽媽就業服務,並且在社區中成立單親家庭互助或成長團體,以建立支持網絡方式,協同單親家庭成長。
3.推動單親家庭兒童成長方案
籌組「大姊姊/大哥哥」方案,由大專院校學生擔任志工,協助單親家庭小孩之課業輔導與休閒活動,讓單親兒童能有認同對象,形塑較佳人格。
4.推動校園單親兒童協助方案
在學校內建立單親家庭兒童協助方案,促進老師對單親家庭問題的認識,並提供其接納單親兒童的技巧及協同小孩成長等知識,並以團體輔導的方式,鼓勵單親兒童自我接納,解決其成長所發生之問題,並建立支持網絡。
5.提供家庭喘息服務
週末時由市府或社福團體舉辦相關營隊,使單親家庭中的小孩有機會「渡假」,讓原來辛苦的家庭有個喘息的時間。
三、提供老年婦女適切的生活照顧服務
對社會貢獻其一生心力的老年婦女,不但承襲了傳統性別上的不當待遇,更因年邁而受到若干歧視,例如養護與醫療機構對老年婦女的特殊服務不夠完整,常使老人家受到沒有尊嚴的待遇,面對現況,實應提出有效解決方法,疼愛這群老奶奶們。
規劃台北市老年婦女生活照顧方案
針對老年婦女經濟安全、居家照護、醫療需求、休閒娛樂規劃整體服務方案,讓老奶奶們快樂生活。
四、提供足夠且安全的女性如廁空間
本市女性同胞的共同經驗是,每當前往車站、百貨公司、戲院甚至公家單位等公共場所時,上洗手間成為一項難以揮去的夢魘,由於長期以來男女廁所數量未能顧及性別差異,為女性提供較多的如廁空間,使得公共場所女廁時常出現大排長龍的景象,對於女性同胞十分不便。同時,近來不肖之徒利用針孔攝影機偷拍女廁事件層出不窮,帶給女性同胞極大的安全威脅。這些問題都極待有能力且不作秀的市長來解決。
1.加快女廁數量增加速度
全面普查目前市府列管公廁中可供改善女廁廁位之空間。
兩年內完成市府目前所屬公廁女性廁位改善工作。
以經濟誘因獎勵措施﹐引導其它市府目前列管公廁女性廁位改善工作。
新設公共場所使用前,以行政手段規定其女性公廁比例。
2.保障女性如廁空間安全性
為預防層出不窮的針孔攝影機事件,市府相關單位組成稽查小組主動對列管公廁進行定期偵檢工作。
家務男女共同參與
由於長久以來社會價值對於女性的角色觀感,認為「男主外,女主內」,女性除了生兒育女的天職之外,更有做不完的家事。然而,隨著雙薪家庭的增多,男性也應分擔一些育兒及家庭責任,更應杜絕交際應酬之類的活動,重視婚姻的價值,當一位新世代的好丈夫、好爸爸,以減少身邊女性的負擔。
1.推動男性陪產觀念
研修各項相關法令並籌劃各種支持措施,例如增加男性陪產假,協助社團舉辦短期且免費之「陪產先生訓練班」,鼓勵丈夫積極參與生產過程,分擔育兒工作,創造美好和諧家庭生活。
2.推廣「紳士學苑」,栽培新好男人
協助民間社團舉辦各種研習、講座及成長團體課程,全力栽培「新好男人」,使男性學習重視婚姻的價值與責任,改善不利婚姻家庭的應酬文化,讓先生/爸爸回歸家庭生活。
3.推廣「男性家事課程」,減輕女性負擔
大力提倡「夫妻共同分擔家事」之觀念,協助民間社團針對男性,開辦「家事訓練速成班」,鼓勵男性幫太太分擔家務,使女男平等不只是一句口號,而能真正達到照顧婦女、疼惜婦女之行動。
這是我們的承諾
推動「單一窗口型」家庭防暴服務體系
提供不利處境婦女尊嚴的庇護服務
落實「性侵害犯罪防治法」
訂定「促進兩性工作機會均等實施辦法」
成立「台北市兩性就業機會均等委員會」
設立「台北婦女中心」 提高市府女性主管比例
積極推動女性「親職減壓政策」
推動多元化老人照顧方案,減除女性傳統角色
設立單親家庭母子館,推動單親家庭成長方案
提供足夠且安全的女性如廁空間
家務男女共同參與﹐減輕女性負擔
如果您有話要說請到﹕台灣網路事議會議事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