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篇

回首頁

以下是馬英九選前的承諾,請您參考
如果您有話要說請到﹕台灣網路事議會議事廳


原稿刊登於﹕http://www.proma.org.tw/0.htm

營建台北市民的文化建設

每一個偉大的城市都曾領航過一個燦爛的文明,而它本身也是這個文明的圓潤結晶。文化是一種生活方
式﹐在一個特定的時空中,一群人發展出了一套與該時空互相印證的生活方式:包括常民的節慶、藝術
家的創作、日常的禮俗以及引領時代的思潮。當我們來到一個城市,我們被它吸引,因為人民的優雅、
建築的脫俗、景觀的秀逸、市容的整潔、民俗的多樣、史蹟的豐富、活動的頻繁、品味的精緻,甚至交
通的流暢、空氣的清新等等。換言之,城市的魅力來自於它整體的文化表現,而不是少數的藝文活動或
現代化的設施,對旅人而言如此,對居民更是如此。
住在城市中的居民不但要能理性地瞭解這個城市的各類優點,更要能在感情上全面擁抱它;瞭解這個城
市的各類優點,更要能在感情上全面擁抱它;他們不但享受文化,更追求文化。那麼,這個城市的文化
就必須成為市民生活中的一部份。不是如煙火般,美麗但轉瞬即逝。而是如飲食呼吸般,自然而不可或
缺。
如何能使文化被市民擁抱呢?如何使市民對文化的態度,由被動接受轉成主動追求呢?如何使文化對市
民的意義,由人為強加轉成自然體現?很簡單,文化的建設必須考慮整個城市的需求,而不是少數人(
不管是政客或藝術家)的特殊癖好或單一價值。必須從菁英式的空想,進入與人民的對話,也必須讓市
民不同的文化需求之間進行對話。另一方面,文化建設在時間的面向上也應該讓過去與現在對話、讓現
在與未來對話。在這種不斷持續的對話中,文化政策才能以有生命的方式獲得持續性與累積性。

因此,文化雖有設計的成份,但也重視滿足多元的需求,對人民需求的滿足不必然是媚俗,而是將理想
性的基礎擴大以涵蓋「多元文化」的現實。換言之,文化的理想必須扣緊現實條件,包括物質(如地理
、氣候、生產形態等)與人文(如人口特性、文化背景、年齡、性別、階級等)兩方面。能扣緊現實的
規劃,才能有長程的視野。因此,文化活動不只是嘉年華會式的大規模歡慶,更重要的是要有細水長流
社區式的文化深耕;不只是藝術家前衛的創新,更重要的是市民普遍對創新的渴望與要求。在這樣一個
菁英與大眾綿密互動,規劃與多元環環相扣的過程中,由政府提供可能性,市民發揮創造力,文化與生
活才能充分結合。

因此,主政者對文化若沒有前述的認知,文化的發展難免受到扭曲與摧折。比如當前台北市的所謂文化
建設,就是一例。現階段市府主政者在狹隘的文化視野和急功近利的思維主導下,其理念僅止於文宣與
口號層次,所謂的市府團隊以好大喜功的心態,開出了太多根本無法兌現的支票。使得近些年來各類軟
、硬體文化建設,停留在以「口號掩飾政策,以包裝替代實質」的原地打轉狀態。而其所揭櫫的文化理
念「多元、尊重、本土、永續及國際」,民眾很難看到任何具體成 效。

針對目前市府文化政策的謬誤,馬英九將以上述文化觀為基礎,以下列四大綱領為原則,與台北市民一
同邁入二十一世紀文化新紀元:

1、「文化領導市政,前瞻未來趨勢」
文化政策必須是一切市政的指導方針,一切市政建設必須以文化建設所訂定的原則為依據,才不致於因
為沒有中心思想而支離破碎,才能夠使市政建設成為「有文化」的市政建設。此外,市政府也必須與時
代在最尖端對話,從當前脈動看到未來的趨勢,從而擬定具有延續性、累積性與前瞻性視野的文化政策
,而非以大拜拜的方式追求一時的熱鬧與高能見度。

2、「落實全民參與,追求優質生活」
文化政策不能以作秀、選舉或達官貴人的需求為考量,也不能在冷氣房中自說自話,而必須與民眾在陽
光中的對話,深入民眾日常生活,於民間播下生生不息的文化種籽,藉由全民參與將知識菁英的文化創
造與一般民眾的文化實踐搭起橋樑。沒有一個民主國家的領導者「由上而下」訂定文化政策,政府官員
不比民間有文化素養,所以政府的工作是營造一個好的文化環境,鼓勵文化人共同參與,使有氣質的文
化人願意移居這個城市。

3、「深耕多元本土,迎向全球互動」
任何城市都有可茲開發為特色的各種條件,只待城市文化的經營者發掘與運用。本市各地區其實都已具
備不同風格,所欠缺的只是如何去發展與凸顯。因此,形成特色不是要削減文化的繁複性,而是要提供
更充分的多元發展空間。此外,深耕本土是文化建設的根本,但是對本土的理解不宜囿於特定(族群與
地區的)史觀,而必須確認並開發其多元的面貌。最後,隨時強化與全球文化與思潮的互動,才能在文
化建設過程中避免敝帚自珍、夜郎自大,進而追求寬闊胸次、敏銳視野。

4、「重建歷史記憶,尋求創新契機」
城市的性格與魅力,是一種歷史的累積。不知道歷史的城市,有如不知道歷史的個人,在時空中找不到
自己的定位,也就無法進一步發展、尋找自己的明天。故歷史是發展創新的基礎﹐維護歷史,目的在於
鼓勵創新。深入了解歷史,目的是為了從中尋找開拓未來的養分與靈感。此外,城市文化建設的現代化
,不應如過去般以剷平傳統遺蹟為能事。傳統不必成為現代化的阻礙,反而應該是改良粗暴現代化的最
佳藥方,故文化建設必須努力嘗試結合傳統與現代的特色。

社區與歷史

文化是日常生活的累積,而社區是日常生活延續、互動、創新的基地。但本市現行文化施政,係採取「
社區主義」之名,行「市長主義」之實,是政客對文化的需要,做為文化思考基礎。這種所謂的文化政
策對社區文化發展,徒然造成傷害。以社區主義為基礎的文化建設則採「由下而上」的方式,以市民的
文化需要,化為日常生活的點滴,為文化建設的動力。市政府則站在輔導與鼓勵的立場,提供資源匯聚
能量。同時,以社區主義為基礎的文化施政也才能凸顯歷史的生活意義。近年來的文化建設往往以「現
代化」之名,行大肆破壞之實,使台北市已即將淪為沒有歷史的城市。唯有結合社區文化的發展,歷史
才能與生活形成有意義的對話。

(一)「貫徹社區主義,使文化生活化」
基於社區主義,小型社區的文化建設應該尊重社區居民意見。具體的作法如:依據信託法,市府可以將
公園、古蹟等委託文化人經營管理,一方面可以使這些民眾常去的場所,具有文化品味,另一方面則可
以使民間更多的活力和創造力釋放。政府只要提供人力、物力、財力等支援系統,使文化工作由人民自
主。

1.改造社區環境,提供人性化與人文化的條件
如果人們必須要穿越泥濘的巷道,才能到故宮博物館欣賞畢卡索名畫,這也只是表面的文化粉刷。除了
對巷道、公園進行人性化與自然化改造外,還應該針對社區環境做整套的規劃,包括保存(如有歷史意
義之社區建築)、修護(如破敗之社區公共設施)及再利用(如廟宇及廣場之類社區原有之聚會地點)。
2. 整理社區歷史,重建居民對過去的記憶
包括發掘及編纂社區街廓之歷史,重建歷史遺蹟等方式,活化社區歷史。如:成立小小社區探險隊,由
幼稚園老師帶領小朋友製作社區地圖,要求小朋友問父母,每一條社區道路過去的樣子,透過地圖了解
社區的歷史,使兒童產生鄉土情懷。

3..鼓勵社區有特色的中小型商店
鼓勵有特色的中小型商店,如:手製餅店、社區傳統雜貨店、燒餅店等,這些原來在社區中扮演居民接
觸、訊息流通、人情交流的場所,由於現代化商店的興起,已經難於維持,基於文化的立場,應鼓勵其
生存,維持社區的居民自然親切交往的空間。

4.獎勵社區媒體,透過媒體的力量,凝聚社區共同體意識
社區媒體是居民瞭解社區動態表達意見的最有利之管道,能讓社區居民感到力有所出,但是社區媒體的
經營往往面臨人才及資源的窘境,應給予適當的獎助。例如,對於能夠常態出刊的社區通訊報刊給予額
外補助,提供社區報紙或電台相關技術人員之培訓計畫。

5.舖設社區網路,加速社區資訊流通,促進社區居民的溝通
在全市網路建設的通盤考量下,發展社區網路,為台北市在二十一世紀的領航地位打下穩固的基礎。

6. 深入了解捷運站的社區意義,規劃各捷運站的社區功能
未來捷運系統各線紛紛通車之後,各捷運站將會成為某種社區生活的中心。市府應提早規劃其生活圈中
的各種搭配的軟硬體,以使捷站能充分發揮社區的功能。

7.藝文活動社區扎根
推動藝文界、學術界人士與社區居民之交流,豐富台北多重文化之間的對話。

(二)「重建城市記憶,使北市成為有情有愛的家鄉」
與社區文化息息相關的是歷史與傳統文化的保存、重建、與活化的工作。以前對歷史的態度往往以漢人
的史觀獨霸,其他生存於城市中的主體其歷史僅能聊備一格。真正的人性化城市應該重建多軸的歷史,
促進不同社群間的互相學習。

1.纂修跨社區歷史,開拓文化的多元面貌
除了小型社區的歷史外,還需要編纂跨社區的歷史,如台北原住民史、漳泉客家移民史、眷村史以及外
籍人士(如日本人、俄國人與外勞)居留史。尤其可強化口述歷史的整理,以凸顯被忽略的歷史軌跡,
使歷史與生活接軌。

2..重新檢討古蹟的定義與保存方式,呈現歷史多元面貌
古蹟認定的基礎不應局限於漢人史觀,而應廣納所有台北住民的歷史遺跡。此外,歷史遺跡的判定,也
不應以狹窄的政治視野或粗陋的時間長度為標準:各種文化上具有意義的遺跡(如重要藝術家或文人故
居)均應考慮列入,歷史之長久也應放寬,在一般定義的古蹟以外,再加上史蹟的觀念,以免古蹟集中
於某一時期,甚至讓史蹟的連續性中斷。

3. 活化既有古蹟,重建毀壞史蹟,使之成為現代生活的養分來源
古蹟保存的目的不是要將歷史凍結,而是為了讓歷史能進入市民生活。故應設法使史蹟與市民生活產生
互動。因此,可在既有的古蹟點,設置觀光與教學資源(如文化地圖與解說員),闢為展覽場所,並定
期舉辦相關活動。在史蹟已經不復存在的地方,政府可在原地或附近,或設置說明告示或小型紀念建物
,或予以局部重建(如萬華早期之碼頭、周夢蝶之書攤所在);而許多具有歷史文化意義,但尚未被視
為史蹟的所在(如鄉土文學運動或雲門舞集等發源地、波麗路咖啡廳、明星咖啡屋、萬華「愛愛老人院
」等),也應開始評量。

4. 發揚與發掘街廓社區紀念日與節慶,打造新歷史與新民俗
北市各舊社區多有民俗相關的節慶,應設法使這些節慶更加與社區結合,成為教育與娛樂兼備的活動
(如大理街嘉年華之類的街廓文化營)。另一方面,也應考慮使之與觀光結合﹐成為不限於社區的文化
資產。新興社區也可能有某些具歷史意義的紀念日,市府可以結合社區的力量,鼓勵發展新的節慶式紀
念活動(如建 街紀念日、歷史人物之誕辰、或其他重要事件的發生日)。

5.設置各類博物館,以立體方式呈現地方發展特色
歷史的保存光靠片斷的史蹟,並不足以完全發揮歷史在文化建設上的功能。博物館就是經由面的呈現,
以補此不足。另外,博物館的文化內容應予活化,以期能在新的脈絡中發展另類的文化可能性。北市各
行政區都有足夠條件﹐可設置一種或多種與地方特色有關的博物館(如內湖的磚窯博物館、文山的茶葉
博物館、中山區的圓山貝塚博物館等)。在各社區,也應成立小型的「社區資料館」,提供社區居民關
於社區的立體歷史。同時,有些具有文化意義的場所(如傑出人士之故居)亦可規劃成文學或文化的博
物館(如台灣現代文學博物館、日據時代文學博物館、等)。博物館的設置、經營與管理,必須結合居
民對於地方文化發展的看法。

6. 重建少數族群文化、反省主流文化價值
少數族群或社區之文化(如客家人、都市原住民、眷村、都市新移民、外籍人士、同志社區等),應予
鼓勵並協助其於城市生活中受到珍惜與獲得再生,並且對於主流多數族群文化進行再教育。市府應獎勵
各少數族群文化之研究,並以各少數族群之文化中心、文化協會及改造後之各類同鄉會為據點,結合企
業及媒體力量,協助推動文化重建、更新與凝聚的工作。如重建及精緻化民俗活動(如客家人之義民廟
祭典、都市原住民之豐年祭、眷村之各種大陸文化傳統之活動等),舉辦傳統民藝之展覽與訓練,成立
少數族群媒體管道,定期舉辦語文比賽及文化營,及可茲文化交流之文化活動(如客家文化園遊會、原
住民文化園遊會、認識眷村園遊會、同志園遊會等)。

7. 重建與更新傳統文化
市府除透過街廓廟會及社區活動進行傳統文化的重建與更新之外,也需要輔導進行跨社區的規劃與活動
。市府應以各民間文化團體為據點,結合企業及媒體力量,協助推動文化重建與更新的工作。如舉辦相
關活動:如重建及精緻化民俗活動、舉辦傳統民藝之展覽與訓練、文化營及具有文化推廣意義之傳統文
化園遊會等。

8.設置「我們的歷史」網站
配合市府網頁及「市政網路電台」,提供與北市歷史相關之即時資訊。日常與禮俗美學不是抽象思考,
而是生活經驗和知識理論的結合。通過倫理的知性教育,從感性出發,塑造有品味的文化生活。以寬容
和從容的文化態度,將菁英觀點與庶民思維的兩極光譜拉近,積極倡導溫和、溫柔、溫文的生命態度。
以歡悅和進取的精神,取代虛矯、傲慢的浮燥情緒,讓市民從內心感到和諧與平衡。而這些都得從對美
好事物的追求中獲得。能認知到美好事物,才是品味生活的起始。市府在主觀規劃和客觀形塑上,責無
旁貸,將從日常生活和禮俗兩方面加以落實。

(一)「從民生品味中,發展"個性都市"的潛力」
台北市擁有全台最豐富的文化資源、最多重的傳統、最暢通的資訊、最濃密的人口和最高的商機。只要
善於掌握,必能發展出多樣的日常文化面貌。

1. 以市容為起點,訂定景觀條例
美學理論對一般人而言過於高深,但日常民居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卻是可以直接感受得到的。現在
生活水準提高,人人懂得要求品質,唯獨對自家大門外公共領域的髒亂,卻置身事外,以至於輕意地讓
醜陋的鐵窗、違章和有限電視線路糾結在我們的生活之中。商店櫥窗不加講究,騎樓摩托車、路霸充斥
,公車票亭毫無管理,成為變相的特權攤販。這一切,目前都處於幾乎無政府狀態。愈舊的市區,這樣
的問題愈嚴重。新市府將以獎勵補助、民間合作和倡導的方式,修整市容。此外市府應訂定「景觀條例
」﹐規範市容建設﹐譬如:總統府後面蓋了一棟大樓,破壞景觀,但是無法可管,無法取締。訂定此一
條例,可以依特定地區規定建築物高度、格局等,美化都市景觀。

2.從多元的日常文化,發展台北市多樣的文化面貌
台北市的日常文化已有眾多不同的「主題文化區」(如挽面街、相機街、宵夜街、五金街、自行車街、
鞋街、主題小街、布街、南北貨街、女性百貨街等)及風格凸出的「在地文化型態」(飲食文化、傳統
慶典文化、溫泉文化、茶藝文化、咖啡文化、KTV文化等)。未來市府應有效整理這些具特色的各層面
文化,通過有系統的介紹和推動,使其更能引人入勝、更具文化功能。如此,相關品味和禮儀亦可獲提
昇。市府並應製作「日常文化地圖」,提供市民相關資訊。

3.藝文活動社區扎根
推動藝文界、學術界人士與社區居民之交流,豐富台北多重文化之間的對話與學習。

(二)「從禮俗精神中,尋求心靈改革的良藥」
傳統生命禮俗是我們的祖先對生命信仰的投射,有非常莊嚴生活的意義。在今天這個極端物欲取向的社
會,這些禮俗中所保存的對生命的敬意正是洗滌我們心靈的良藥。因此,讓傳統生命禮俗在當代再生確
是迫切的課題。

.傳統生命禮俗的回顧與改良
傳統生命禮俗(包括出生、嫁娶和喪葬等)在今天都還被許多人奉行著。然而因都會生活空間狹窄,加
上西方文明大量傾銷,這些禮俗被迫朝兩個方向發展:一是成為集體消失的記憶;另一則是被盲目地遵
從。由於根本不知精義何在,因此任其粗糙惡質,成為安寧和交通破壞者,而遭人嫌厭。應讓生命禮俗
回歸它的精義,在傳統的基礎上,設計適於現代社會的新形式,將使民眾在歷經生命重要階段時,更容
易找到精神的依托。

2.生命禮俗公共場域的再規劃
傳統生命禮俗所以愈來愈不被現代人接受,主要的原因之一,在於公共場域嚴重不足,造成相互干擾侵
犯的窘境,連帶使禮俗失去了尊嚴意義。因此,更多生命禮俗公共場域的規劃和建設,是迫切被需求的
。包括舉行婚喪典禮的地點、葬儀社和墓園等,都在範圍之內。前二者是社區再造的一部分,後者則須
整體規劃。

3.善用媒體力量,改變僵化的道德表揚
傳統道德是架構在倫理觀念之上的。換言之,所有的道德準則,實際上都從倫理關係出發。如今社會嚴
重失序,重要癥結便在於倫理觀念漸趨淡薄,法治觀念又不能根本建立所致。物質享樂被過度強調,扭
曲了多數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各屆「好人好事代表」、「模範母親」等表揚逐漸流於例行公事,對社
會的感染力微乎其微。在媒體日新月異的時代,所有僵化的道德表揚必須徹底被拋棄。未來市府應透過
媒體以感性的方式,不斷的發掘為社區默默付出的市民。使市民能從疼惜社區開始,逐漸形成新的社會
風氣。

4.嚴格貫徹媒體分級制,保障兒童不受色情與暴力侵襲
色情和暴力是造成人心浮動,社會不安最主要的原因。而傳遞色情與暴力的媒體,包括平面出版品、各
種形式的影音製品,甚至付費電話、有線電視和電腦網路等,卻無所不在地助長色情與暴力對社會的污
染。色情和感官刺激消費,短期內無可避免,這在各國都一樣。那麼採取類似電影分級制的做法,推動
設定「親子網路」和「親子頻道」,要求業者在產品上註明級等,對銷售商嚴格取締,加重罰金等,當
可遏止色情過度氾濫,一定程度保障我們的兒童和未成年青少年,能在不受色情與暴力侵襲的生活環境
中健康地成長。

休閒與娛樂
台北市擁有變化繁複的空間與豐富足夠的資源﹐既有俊逸的山巒,也有蜿蜒的河流,有寬廣的平原,也
有秀麗的湖泊,有舊市區,也有新都心,因此,台北市民理應享有一個完善的休閒與娛樂環境。但事實
上,比起世界各地的重要城市而言,台北在這方面卻遜色許多,對市民的身心發展也難免產生負面影響
。尤其在週休二日實施後,對休閒空間與時間的有效利用,更成重要議題。因此,發展本市的文化,絕
不能忽視休閒與娛樂的面向,市府應就現有空間與資源條件,進行妥善利用與規劃,一方面改善休閒環
境,一方面鼓勵健康娛樂。

(一)「改善休閒環境並增加設備的可及性」
台北雖是台灣的首善之區,但比起其他世界知名城市而言,休閒與娛樂的硬體建設仍有不足之處。需加
強整修增設各種運動與休閒設施。更重要的是將休閒空間的使用人性化與人文化。使這些空間能與市民
直接互動,成為真正的文化媒介。

1.積極擴充各類運動休閒場所與設施,訂定景觀條例
●興建可兼做體育場與露天演唱會場的大型設施
北市目前不但沒有一座符合國際標準的體育館,也沒有一座符合國際標準的露天演唱會場,因此,興建
可兼做體育場與露天演唱會場的大型設施確有必要。

●擴充與整修一般性運動與休閒設施
改善一般性運動與休閒設施的陳舊與匱乏,又比大型場地的興建更值得重視,市府應就此進行大規模的
補足工作。如協助社區組織尋找適合之活動空間,修復社區空間之遊樂設施,整修現有登山步道及設施
,鼓勵民間興建羽毛球場、桌球場、游泳池等大眾化運動場所,對一般的休閒場所(保齡球場、撞球場
等)進行有效管理。

●興建青少年運動與競技場所
在青少年次文化普遍受到輕忽的情況下,台北市有義務為全國城市之表率,為青少年文化尋找健康的出
路。市府應研擬將某些市街空間在假日做為一般性的青少年表演及運動場所(如直排輪、滑板、自由車
特技、舞蹈等),並
2.將空間使用人性化與人文化

●由社區與企業認養並美化公共空間,使其成為具有親和力的文化媒介
台北市的公園綠地面積佔全市面積的4%,遠不如許多國際大城市,因此,繼續設法開闢公園綠地應是首
要政策。另一方面也可仿傚鄰近先進國家,結合社區力量,把社區附近之公共空間予以認養、綠化,使
橋樑、街道、地下道、陸橋等設施都可以如公園一般優美怡人,而且有休閒功能。

●公園使用配合節令變化與社區需求,充分發揮公園特色,緊密結合社區生活
現有或未來公園的建設與使用方式,應該因地制宜,還諸人民。因地制宜指的是發揮地方特色;還諸人
民指的是讓公園與市民生活緊密結合。如陽明山國家公園,可以推出配合節令的活動,寓知識於郊遊之
中。如大安森林公園則可透過各種大小型活動(如音樂會、放風箏、認識植物等)與四周的環境打成一
片。社區小公園則應與社區生活節奏緊密結合,一方面公園的形貌可以經由社區參與,而和周遭人文及
地理環境相呼應,另一方面,小公園除休閒功能之外,也可用於展覽演出及其他文化活動。使各社區街
廓能以公園為中心,發展出自己的鄉土認同方式。

●再造親水環境,一方面讓河川獲得再生,另一方面徹底消除河川與市民之間的阻隔,使河川重新成為
市民休閒與觀光的資源
眾所週知,河流有如一個城市的心靈之眼;當市民生活與河流生疏乃至隔絕,這樣的生活有如心靈蒙上
了塵垢。因此,政府應重新全面檢討市民與河流溪圳的親水關係。近程的措施除整修河濱公園,並加強
清潔與安全之管理之外,還需更具體的、更積極的把市民生活帶近水邊。因此,市府應充實河濱公園的
活動設施,舉辦在河濱公園中的人文活動(如音樂會、演唱會、水岸植物之旅、賞鳥之旅、河岸人文之
旅),甚至研擬在可能的範圍內設置水岸咖啡廳、水上旅遊設施等。長程而言,要積極改善親水環境。
在大型河流方面,必須與台北縣加強河川整治的合作,並與工務防洪單位的密切協調。在小型溪圳方面
,則必須結合社區力量,嘗試讓加蓋溪圳(如塯公圳)的部份重見天日,成為小型溪圳綠地。

●設置全時與臨時徒步區與自行車道,恢復街道對人的尊重
台北市的巷道在現代化過程中,逐漸淪為各種快速交通工具的天下。呼嘯而過的汽機車把人逼離了巷道
,使人在城市中的空間日益狹窄,人與人的關係也日形緊張與疏離。因此,恢復街道對人的尊重,使街
道回到社區生活之中,是空間文化建設的要務之一。市府必須以最自然、最環保(步行及騎自行車)的
移動方式為思考起點,重新理解巷道對人的意義。具體做法包括仿照先進國家設置全時或臨時的徒步區
與自行車道。前者除提供遊戲與休閒的空間外,還可作為展覽及演出之用。

● 開發「文化街廓」,使市民能充分享受台北的市街文化特色
台北市的大型街道也需要予以人性化及人文化改造。除加強通盤設計的綠化及美化(包括鼓勵設置露天
咖啡座、露天藝廊、表演區)之外,還可以參考各地區的特色,擴大發展各大街的特色(如重慶南路為
書香文化街,敦化南路為休閒餐飲街,仁愛路為精品街,中山北路為藝術街,饒河街為觀光夜市街,西
門町為電影文化街),讓各區的大街都能充分反映部份城市的特色,並開發不同重點的休閒與觀光模式。
●閒置空間與古蹟的再利用
台北市有不少閒置空間(犖犖大者如「華山特區」,建國啤酒廠等),並未受到當前市府的重視。在休
閒空間極為貧乏的台北市,未來市府應針對這些空間與民間配合,進行再利用的規劃。為都市叢林帶來
更多的喘息空間。古蹟(如某些街屋之天井,或傳統街廓)可以改造為休閒文化的場所,使傳統與現代
互相輝映、互相給養。

(二)「鼓勵健康娛樂:充實休閒方式的多樣性」
台北市娛樂方式的貧乏也是有目共睹。市府必須設法為市民開發多元而健康的娛樂方式,包括具有文化
意義的傳統娛樂方式。

1.協助舉辦各種社區性及跨社區小型體育比賽
 如各種運動比賽(包括新興的直排輪與滑板等運動)、土風舞比賽、鈞魚比賽等。

2.協助舉辦各種社區內及跨社區的文化性娛樂活動
在節慶日於適當場所舉辦傳統或新興的文化活動。如燈會燈謎、古詩吟唱、傳統民樂表演、傳統民藝表
演、社區人文之旅、社區環境之旅、現代詩朗誦、小劇場演出、小型音樂會(可邀請地方居民或區內學
校學生參與演出)卡拉OK比賽等。

3.定期獎勵優良的民辦休閒與娛樂活動
以有創意之方式(如邀請於重要場合表演),獎勵對健康休閒與娛樂活動推廣有 功之民間團體。

4. 鼓勵傳統休閒與娛樂方式
檢討國術之比賽方式(如將比賽改成各門派內部規則較嚴謹之比賽,另設混合各門派之擂台賽),輔導
發揚中式摔角、國術中之劍術、各種傳統棋戲、傳統說唱藝術、剪紙及其他傳統休閒娛樂活動等。

5.舉辦適合各種背景之老人的娛樂活動
老人一向缺乏屬於自己的娛樂,自中華商場拆除後,有更多的老人失去了休閒娛樂的天地。因此,未來
市府應特別為老人安排適宜的活動。如可在特定場地舉辦各種傳統戲曲或說唱藝術的表演,並安排專車
接送;或對老人歌廳或茶館提供稅賦的優待。

藝文與創作

文學藝術既是作家藝術家的個人獨創,也是深入民間、深入社區的生活形式。兩者互為因果、互為表裡
。但在強化兩者的互動上,市府仍有相當重要的功能。正如期待一次稻作的豐收,需要滋養的土壤,還
要有細心灌溉和施肥過程,文學藝術的發展,最迫切的需要是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其次則是規劃品質
優良的活動。兩者配合,藝文才能向下扎根、向上結果。

(一)「建構完備健全的藝文成長環境」
藝文的成長需要既能受到重視,又不為政治所干預的環境。故在設備、制度與傳承上,都必須有周延的
設計,以使藝文能蓬勃發展。

1.建立良好的法規與機制
以適當的行政法規和運作機制,確保文學藝術的生存與發展空間。(詳見「獎勵與機制」章)

2.改善現有展演場所的專業設施
台北市的展演場地無論數量和質量都居全台之冠,但和歐美先進國家比較起來,仍然有所不足。若去除
設備不佳的場地,則所剩無幾。以現在的市府大禮堂而言,專業設施就不足,只能做為一般開會之用;
若進行音樂或戲劇表演,則必須加裝設備。再拿台北市規模最大的四大表演場所來看,中正文化中心租
金太貴,國父紀念館和社教館都有卸貨不易的問題。改善現有場地設備,儘量開放使用,是短期內解決
場地荒最經濟的做法。長遠而言,應以稅賦優惠方式鼓勵企業增設新的展演場所。

3.補助藝文團體場地租金
良好的展演場地是所有藝文團體的基本企求,現有的展演場地除了設備不佳,租金過高也是問題。這往
往是創作者推出活動的一大難題。市府應成立專案,研究對藝文團體展演活動的演出場所租金予以適當
補助,解決藝文團體最根本的問題。

4.徹底改善、加強中小學的藝文教育
開發藝文人口最有效的方法是讓更多人學習文學藝術,具備從事文學藝術的能力。台灣目前雖將現代文
學、音樂、美術納入中小學課程之中,但由於內容和教學方法僵化,並未發揮培養藝文人才的功能。而
戲劇和舞蹈因不在課程之中,對大多數人而言更形陌生。在台灣,藝文的啟蒙點常常是學生社團,由於
資源缺乏,發展相當有限。因此,活化教學方式,增加專業師資和課程比重,並安排展演課程,來充實
中小學的藝文教育,是改變藝文人口結構成效最卓著,也最根本的做法。

5. 鼓勵社區及弱勢藝文團體
社區性藝文團體是文化建設的根本,若能在社區厚植藝文活力,社會整體的藝文水準必能自然提升;弱
勢之藝文團體(如兒童與青少年之團體、殘障人士團體、原住民團體等)則具有特殊而無可取代的文化
定義。但兩者都缺乏市場,故市府應以各種方式予以鼓勵。

6.提供各類傳統藝術傳承的機會
各類傳統藝術的傳承,是傳統文化再生的基本條件之一,因此未來市府應鼓勵各類型傳統藝術的研習,
而且必須深入社區長期進行。台北市有全台最多的兩岸傳統藝術資源。這些資源若能加以整合,並且禮
聘名師,進行技藝的提昇和傳承,必能延續舊傳統,創造新文化。另外,中小學教育也應加強傳統藝文
的傳承(包括學習與觀摩的機會)。這樣循序漸進的藝文教育,不僅將具備台北市專有的特色,對全台
灣的文化藝術,也將有重大貢獻。

(二)「規劃深廣兼具的全民藝文活動」
藝文活動不是少數藝文愛好者的專利,而是市民大眾的權利。因此,橫向的廣度和縱向的深度必須兼顧
,使不同的年齡層、職業都能夠參與,以活潑、多元的藝文活動,添增市民間相濡以沬的互動關係。

1.定期普查台北市藝術資源,做為台北市文化建設的根據
台北市舉辦過不少大型的藝文活動,事後都成了過眼雲煙,對文化建設並未發揮實際效用。重要原因之
一就在於,弄不清隱藏的文化資源在哪裡?要能運用既有的資源,才能辦出扎根社區、發揮台北市特色
的藝文活動。因此,對台北市的文化藝術資源進行全面瞭解與調查,台北市藝文發展才能有堅實的基礎。
2.讓藝文活動「自然發生」在民眾日常生活之中,有效開發藝文人口
在大多數國人不進劇場或音樂廳欣賞藝術的情況下,對於藝術人口的開發,除了加強藝術教育,就是大
力舉辦和提倡藝術活動。但除了在展演場所的藝術活動之外,也需要更多社區的藝文活動。不論社區自
發的或是專業規劃的活動,都可使其「自然發生」在民眾的日常活動之所在(如公園、夜市、廟會、寺
廟、教堂、里民大會等),將是開發藝術人口有效的做法。

3.規劃與常民文化銜接的藝文活動,以保存傳統藝術
台灣的常民文化中,原本就包含了大量的展演活動。各式各樣的傳統藝術,常常匯聚於節令活動、神明
誕辰、廟宇慶典、婚喪喜慶、許願還願等場合。發揚傳統藝術,若能與這些需求相結合,將收到事半功
倍之效。因此,結合寺廟資源提升民俗表演的品質,恢復社交活動與藝術欣賞結合的傳統,是扶植傳統
藝術最直接、有效 的做法。

4.建立市府與民間合作舉辦藝文活動的分工原則
為了避免藝文活動成為政治與人情的大拜拜,市府應鼓勵民間主辦藝文活動,而由市府提供資訊與行政
資源的支援。主持與剪綵等儀式,皆改由參與的各行各業傑出人士擔任,市長和各級官員反過來扮演共
同參與者或來賓的角色,讓市民充分感受藝文活動的自主性和非政治性,如此才易於顯現文化的品味和
生機。

5.成立「國際交流委員會」,專責台北市與國際之藝文交流
經由姐妹市及其他城市外交方式,進行城市與城市之間的國際文化交流,並舉辦各類國際性藝文活動。
(詳見「國際與交流」章)

資訊與傳播

在推動文化建設的過程中,沒有便利的傳播工具,為市民提供豐富而精確的資訊,政策必然無法落實、
文化也難以普及,更遑論把文化還原為生活。因此,市政府應該以先進的傳播知識與科技,協助改善傳
統資訊流通與傳播的管道,並確保這些管道的暢通、多元化及對弱勢的保障,充分滿足市民求知的權利
、參與的機會,以及成長的需求。

(一)「豐富資訊的來源:使資訊的流通活絡化,資訊的內涵人文化」
這雖是個所謂資訊爆炸的年代,卻並不見得所有人都能從資訊獲益。資訊必須容易流通,與社區互動,
且具有堅實的人文意涵,才能對市民有文化上的陶養功能。

1.加強圖書資訊的交流
提升服務品質,加強藏書之質與量,設計便民的借還制度,健全諮詢功能,使圖書館確實成為資訊流通
的場所。並由圖書館定時舉辦有關讀書與資訊傳播之活動(如親子講故事活動、文化與資訊性演講、比
賽與展覽等),扮演積極的文化與資訊傳播的角色。而圖書館的設立應更深入社區:如在區公所或學校
附設小型社區圖書館,使市民隨處可以借書。鼓勵民間企業機構定時開放其專門性圖書館,加強專業資
訊的流通。社區亦可定時舉辦「文化跳蚤市場」,加速舊書的流通。

2.提升書店的專業能力,加強書店與社區的結合,使書店具備積極的文化角色
重新規劃舊書專賣區,強化供需的流通。加強重慶南路書店街的文化休閒氣氛(如結合書香與茶香及咖
啡香,配合新公園舉辦展演活動)。鼓勵校園附近書店與校園及社區互動(如舉辦定期與不定期的社區
性文化活動;與學校商定「書香券」制度,鼓勵學生購書讀書)。鼓勵社區型書店與專業書店(如書林
、台灣的店、女書店、唐山書店等)的經營。與書商合作發展「讀書俱樂部」,鼓勵各年齡層的讀書風氣。
3.以獎助提升出版品質及擴大出版面向
以獎助方式強化一般性出版之品質,並鼓勵實驗性與社區性等弱勢出版品。

4.強化網路環境,使台北市成為資訊取得迅即且來源豐沛的城市
短程目標為在各圖書館及學校提供充份的上網硬體與軟體設備,使學生與老師都能方便的上網查詢資料
;長程目標為舖設市區光纖網路,使市民在光纖城市的基礎上,不但能迅速上網取得資料,也能充份利
用網路的互動特色,進駐網路、豐富網路,成為網路主人。

(二)「強化傳播正義:使傳播管道普及化,傳播內涵理想化」
 傳播媒體掌握了形塑城市文化的關鍵地位,因此媒體應具有理想性、普及性、公平性,在資訊的流通上
扮演更積極的角色。

1. 設立網路市政電台,讓市民能參與市政,並直接與市長對話
推出「我與市長」雙向溝通節目,並設計各種市政興革的討論與辯論節目,讓市民叩應,表達心聲。藉
以激發市民參與市政的興趣與熱情。凝聚市政發展的共識。

2.設立「文化在你身邊」網站,提供文化活動的即時資訊
以特定網址即時呈現市府與民間之最新文化資訊,並在定點(如機場、火車站、捷運站、市場、商場、
購物中心、郵局等人潮聚集的所在)設置電腦,讓市民能隨時以最便捷的方式,獲得最新最正確的文化
活動資訊。

3.推動成立台北公共電台,促進市民社會之理想
將原「台北電台」轉型為真正的公共電台。使該台能完全投入推動市民社會的理想。並在節目規劃中充
分提供弱勢文化(如原住民文化、客家文化、傳統文化、前衛藝術等)與進步議題(如生態、環保、人
權、消費社會分析、媒體反省等)的空間。

4.強化弱勢與社區的媒體機會
 輔導與創辦「台北客家電台」、「台北市原住民通訊」、「台北環保通訊」、各類藝文通訊等弱勢媒體
;鼓勵民間電台製作弱勢的語言、文化、與議題有關的節目;獎勵優良之社區與弱勢傳媒;定期培訓相
關傳媒人才;使社區文化有凝聚管 道,弱勢團體有發聲機會。

5.強化民間媒體的公益內涵,提升媒體品質
 獎勵民間媒體的公益內涵(如定期表彰各種理想性的欄目與節目),結合民間媒體舉動公益活動(如針
對弱勢團體或議題的活動或論壇)。

獎勵與機制

從七零年代初台灣退出聯合國,社會意識型態迭經重大變易,文化藝術活動也相對應地轉型。解嚴至今
,文化藝術活動又有長足的發展,生態和往日已有很大的不同。現有的法規與行政機制卻跟不上快速發
展的腳步,未能做出適當的因應,因此,和實際需求產生了相當大的落差。不僅無法發揮善加輔助的功
能,不當的法規和不良的作業設計,甚至使文化藝術落入綁手綁腳,難以施展的窘境。想要為下一代打
造出傲人的台北文化,落實多元、活潑的文化新建設,在法規和機制方面,必須通盤檢討。

(一)「設計合理而有效的藝文行政法規」
 這雖是個所謂資訊爆炸的年代,卻並不見得所有人都能從資訊獲益。資訊必須容易流通,與社區互動,
且具有堅實的人文意涵,才能對市民有文化上的陶養功能。

1.充分掌握藝文生態,全面檢討現行藝文政策與法規,推出並落實符合實際需求和當代精神的運作軌道。
結合行政人員、學者專家、文化藝術實務工作者進行討論。刪修現行不合時宜的文化相關法規,以前瞻
性視野和跨世紀目標,透過議會民主立法程序,積極推出更有效的行政軌道,俾便營造出能夠深耕的土
壤。

2.研擬更簡明、更寬容的減稅方案
台灣目前的藝文團體活動,還處在被補助的階段。大多數憑著理想,艱苦經營。現行法規對於藝術團體
課徵「娛樂稅」、「營業稅」,對藝術工作者課徵「所得稅」。雖然訂有對於文化藝術活動賦稅減免與
優惠條款,但因稅法繁難,令許多藝文團體吃足了苦頭,損失不貲,連帶加重了經營的困難。因此如何
制訂更簡明、更寬容的減稅方案,是市府必須立刻處理的議題。新的市府將主動與中央有關單位積極協
調,找出具體可行的辦法。

3.研擬保障文化藝術工作團體的工作法規
勞基法原是為了保障所有人民工作權益的法則,今年四、五月間,卻為了演藝團體應不應該納入勞基法
,引起很大的爭議。所有的藝術工作團隊口徑一致,反對納入勞基法。除了因為藝術團體的經營特別困
難,更大的原因在於現行勞基法不適合文化藝術工作。事實上,文化藝術工作者執著奉獻一生,以創作
與美化人生為目的,是最需要保障的一群人,因此,採納藝文界人士的意見,協調中央政府訂定一套適
合並保障文化藝術工作者人身安全及生活安定的專法,值得在諸多相關行政法規中,特別提出來加以重
視。

(二)「架構全面而完整的藝文機制網絡」

1.成立「文化局」
傳統的市府架構中,文化藝術之相關業務,主要劃歸教育局、民政局管理運作,輔以都市發展局、新聞
局等相關局處之配合,並沒有專門的單位負責整合。近年來市府所規劃的藝文活動之所以重花俏輕內涵
而為人詬病,主要是因為負責規劃者對藝文認知不足。現今藝術文化生態發展迅速,現行法規不僅不符
合生態需求,業務運作程序也有與現實脫節的情形。新的市府將儘快成立「文化局」,統籌規劃處理台
北市的文化相關業務。市府並將在文化局下於各區公所設置「文化科」分工處理相關業務。

2.成立台北市文化藝術輔導及補助的專責單位
依現行規劃,市府中負責文化藝術相關業務的工作團隊,基本上屬於一般公務員系統,並未受過專業的
藝術訓練,不一定具備推動文化業務的專業素養和理念。文化建設的重責大任交付給這麼不專業的團隊
,勢必難見良效。成立以專業人士組成的文化藝術輔導及補助單位的設立,己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3.推出「長程文化建設」方案,促成完整文化機制的建立
除了對現行文化政策與法規全面檢討。推動成立文化小組,以跨局處的方式,重新釐訂長程的規劃(最
少以八年為單位),為文化注入活水,以期刺激出市府、藝術團體和民間的良好互動,體現健康而有活
力的文化新機制。

4.積極整合藝文補助預算,疏通獎助管道,建立良好的補助機制
目前的藝文補助機制,有分類錯誤、資源分散、管道不完全平等﹐公開、審核過程未能透明化等等缺失
。長久以來,非常嚴重地傷害藝術工作者的生存。因此,一個良好的補助機制,對藝文團體的成長而言
,是最重要的事。新的市府將積極協助新興藝文團體,整合資源,簡化獎助的申請辦法條例,公開獎助
審察作業等,以期有效扶植各種型態和發展階段的藝文團體,避免資源過度集中於少數團體,造成資源
重疊,甚至浪費等現象,將藝術輔助資源作真正有效合理的運用。

5.市府主動出面結合民間企業和社區組織,以此三大力量,推動文化建設
除了政府的藝文補助預算,民間企業的贊助,是文化藝術發展很重要的一個資源。但現階段台灣的企業
贊助風氣未開,需要政府積極鼓舞參與,同時放鬆法規上的限制。社區組織對於文化工作的推展,更是
一項重要的人力資源。結合政府、民間企業和社區組織三大力量,是打造台北成為文化城市的重要關鍵。
6.修訂台北市藝文、社會團體的申請章程,簡化並降低立案門檻。
目前申請組織台北市藝文、社會團體之表演團隊及文史社團,因政府法令的牽制而有施展不開的無力感
,桎梏了社團的多元性與豐富性,因此簡化並降低申請門檻,台北市的社團組織才能活絡、蓬勃,而藉
由多樣的社團主張,顯露出這個城市內市民主張的文化新契機。

7.加強與中央文化機制的互動關係,避免功能重疊與定位混淆的問題
北市府現有的藝文機制與活動,常有與中央重複現象,不但功能重疊,而且造成資源的浪費。未來市府
應加強與中央文化機制的互動關係,以便能在藝文的發展上互相支援,以收事半功倍的效果。

國際與交流

台北市除了必須要有凸出的本土特色之外,更要與全球性文化潮流有暢通的往來,才能一方面為市民及
整個國家能提供各種養分、各種可能、各種交流,另一方面成為國家對外的文化輸出口岸。這樣的城市
才是真正多元、具有魅力又能負起全面文化功能的城市。因此,台北市於其在地特色之外,必須同時發
展其國際性格。然而台北市雖然人才濟濟、也深具成為國際性都市的潛力,但較諸其他國際知名的都市
,台北市目前的國際化程度遠落人後。不但國際化相關的各種軟硬體貧乏,更缺少了視野長遠步驟明確
且具體可行的政策。面對二十一世紀國際交流的快速擴大與深化,市府應儘速展開全方位的國際化工作
,以便能與時代同步、與全球同心。

(一)「營造活潑多元的國際化環境」
台北市要成為國際化都市,首先要做到能讓國際人士願意來到台北、且願意長居台北。如此,營造一個
國際人士能被吸引、覺得安適的國際化的環境,自然是刻不容緩。

1.成立「國際交流委員會」
鼓勵具有國際交流能力的市民組成「國際交流委員會」及義工團體,統籌研究 規劃及參與國際交流事宜。
2.提供觀念正確的英語教育
英語目前已有相當程度的國際語地位,故加強英語教育的確刻不容緩。未來市府將配合教育部自小學開
始教授英文,但在教學上會特別注重比較的文化視野,以培養學童面對外語及外國文化「不卑不亢」的
態度。

3.從高中開始教授各種外國語言
各高中教授各種不同的外國語(尤其是較不受重視的外國語),使下一代能擁有開闊的全球視野、豐厚
的國際交流能力、開放的文化理念、以及強健的文化創造力。

4..強化英文媒體的功能
台灣現有兩份英文報紙都在台北發行,唯一的英語廣播電台也在台北發聲,但郤始終未能成為台北及台
灣之國際友人所信賴的媒體。市府應出面進行溝通,協助其開拓視野、強化功能,使之一方面能成為國
際友人聯結國際與認識台灣的管道,另一方面也能成為台灣對外的文化櫥窗。

5.舉辦國際社區節
配合觀光局,定期舉辦各國(尤其是非歐美的國家)的文化節,增進市民對外國文化的認識。

6.舉辦「台北亞洲電影節」
 與「台北電影節」間隔舉辦「亞洲電影節」,促進對鄰國文化的了解。

7. 成立「國際交流中心」,提供外文之文化資訊及市內文化交流之機會
 於市府成立「國際交流中心」,蒐集並編印各種外文之台北與台灣文化之書籍資料(如文學作品之翻譯
、台北及台灣的歷史、慶典之介紹、古蹟之介紹等等)、及提供外語(視其僑民人口數,增加語言種類
)的文化與生活諮詢。並於各社區文化中心成立「國際交流處」,提供社區內外籍人士所需要的文化與
生活上的資訊與協助,並舉辦各類外國人與社區民眾互相認識對方文化的各類交流活動。另與觀光局配
合,提供外文的「台北文化地圖」及文化活動與資源之資訊(印製大綱式手冊置於機場、火車站、捷運
站及超市等重要交通樞紐或飯店,同時於上述地點及各社區之「國際交流處」設置電腦,方便上網路察
閱詳細資訊。)

8.舉辦各型國際活動
積極爭取主辦大型國際會議,及鼓勵民間舉辦帶狀國際性藝文活動(如國際性爵士樂節、民族音樂節、
前衛藝術節、書展等),並與觀光局配合,同時舉辦大規模本土文化活動週。以開拓市民的國際文化視
野,並吸引外國觀光客來台旅遊。

9.設立「台北研究獎學金」
以適量名額獎學金,鼓勵研究台北市文化之外籍與本國人士。

10.設立「外勞文化中心」
提供外勞所需的文化與生活諮詢與服務,並配合外勞的文化背景,提供適宜的文化設施與活動,使身心
能獲得充分調劑,而能安心工作。

11. 鼓勵市府員工學習外語,強化其國際視野與交流能力
市府應開班鼓勵員工學習各種外語﹐以使員工有開闊的國際視野與豐富的交流能力,足以承擔全球化與
跨世紀的任務。

12.與中央協調,研修國際人士居留的相關法規
現行移民法對國際人士的居留過於嚴苛,市府應與中央協調,研修相關法規。
?font color="#3333FF">陝?開闢「傳統戲藝術表演中心」,做為台北市的對外文化櫥窗
選定適當場地做為「傳統藝術表演中心」,定時演出各種不同的傳統戲曲及說唱藝術,可同時擴大這些
傳統藝術的影響力,並做為台北市的對外文化櫥窗。

(二)「推動深入民間的國際間交流」
 所謂國際化的環境,並不只是一個徒有國際化表象,卻無文化交流之實的靜態環境,而是國際與本土不
斷互動、水乳交融的一個動態關係,最終目的是塑造一個胸懷廣大、視野開闊的城市與市民。

1.推動「文化客居」制度(home stay; homevisit; host family)
徵求一定數量的北市民家,建立「文化客居」的制度,提供外籍人士短期住宿或訪問。一方面可讓外籍
人士在抵台初期適應在台生活、了解特殊節慶民俗、解決短期研究的住宿問題,另一方面亦可擴大市民
之視野。

2.充實姐妹市之交流內涵
在市府網頁提供市民姐妹市之資訊,與姐妹市商定雙方市民互訪時的互惠方式及「文化客居」的制度,
並加強雙方的文化交流活動(如藝文展演之交流、商定與姐妹市交換「駐市藝術家」「駐市作家」的辦
法等)。

3.充實城市外交之內涵
在二十一世紀,城市將取代相當部份國家的功能,對台灣的外交空間有正面意義。市府固應善用此一形
勢及市長本人的國際視野與外交長才,進行所謂的城市外交。然而城市外交的主要內涵並不在於官員高
來高去的往還,而在於民間細水長流的交流。市府的角色應定位在創造交流環境、提供交流協助。

4.檢討外僑教育體制
對外僑學校提供適量補助,以確保非高收入外僑之教育權;強化其中文教學,以增進外僑對我國文化之
認識。

5.發展台北市成為以華語文化圈為基地的「媒體與文化中心」
 結合出版業與媒體的力量,以台北在此兩種產業方面的雄厚基礎上,加強本地人才對其他華語地區文化
之了解(如學習國際通用的普通話拼音;研究星、馬、大陸、香港等地的文化特色等)使台北成為華文
媒體與文化的製作與行銷中心,並進而發展成為世界性的媒體中心。

6.組織「友誼工作團」,鼓勵年輕人出國進行社區服務工作
 由市府組織「友誼工作團」,與國際社區建立合作網絡,鼓勵年輕人至國外社區進行各類社區服務工作
,開拓年輕人的國際視野與交流能力。


政策肥皂箱

回首頁

如果您有話要說請到﹕台灣網路事議會議事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