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臺灣總統副總統候選人的比較

主題: 陳水扁、呂秀蓮族群和諧 連戰、宋楚瑜
美國以及國際都期望維持和平現狀,台灣、中國重啟對話 一直在推動台灣優先、台灣本土化的主張,追求兩國對等談判,保衛台灣,建設美簏島。 堅持「一中原則」追求和中國統一台灣是中華民國的一省、是中國的地方政府,中國的一部分。
政治透明度;廉政;反貪污反黑金;改善治安 執政以來極力推動政經改革,已穫國際公認,可期繼續改進 過去的「政治不透明」「國庫通黨庫」及「黑金/特權政治」再現取得政權後很難想像興票案及海外置產、脫產不再重演
經濟繁榮 雖受立法院在野多數的「拖後腳」牽制及國際大環境不景氣下,執政三年已有起色。例如第二高速公絡當年國民黨預算台幣3500億,今天以台幣2400億完成,節省台幣1200 以「開除黨籍」威脅有卓越經驗的經濟專家如行政院前院長蕭萬長協助國家拼經驗,完全無視國家及人民之利益。以黨的人材為鬥爭的工具
中國侵台危機 推動防衛牲公投使台灣問題國際化,建立法源、凝聚台灣內部生命共同体的共識。 一昧討好中國,反對防衛性公投。造成中國誤判情況而冒險犯台
族群和諧 一向主張認同台灣、以台灣為生命共同體者都是台灣人 尚有少數優越感的族群,製造「危機感」,利用親中媒體常擴大聲音,必傾巢而出拉高投票率
大選後台灣末來的預測 以美國克林頓及雷根二位總統為例,連任之後不必為競選而擔心,必放手一搏,專心執政,拼經濟,創造政績,全力為台灣本土經濟提昇而努力。 若當選,國親二黨人馬為分贓卡位,必內鬥不止,內亂之後可供中國攻台之藉口(中國對台政策白皮書 2000217)
對台灣的忠誠及獻身 土生土長在台灣,祖、孫三代都在台灣,必和台灣共生死。 出生在中國,以作中國人為榮,兒女在美國,在國外置產,雙腳踏雙船。

.歷史觀點--台灣的歷史背景與當前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