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通用拼音
華語通用拼音基本資料(Taiwan Tongyong Romanization)
華語的羅馬拼音有兩個語言政治傳統,一個是共產黨傳統:從蘇聯西伯利亞發展 的「北拉方案」到「漢語拼音方案」;一個是國民政府傳統:從「國語羅馬字」 到「注音符號第二式」,彼此的音節符號「漢賊不兩立」。「台灣華語通用拼音」 (Taiwan Tongyong Romanization)(2002年通過)的設計理念與方案,整合這兩個 語言政治傳統,期使彼此符號的衝突降至最低,走向互通共存。
華語通用拼音的基本理念是:多元文化時代,強調多元共存,才能促進人類文明的 進步。華語通用拼音與漢語拼音互通共存。
華語通用拼音具有五項優於漢語拼音的優點: 一、華通拼音較符合英語直覺性,更適合作為地名路牌拼音。 漢語拼音用XQ表記ㄒㄑ,與國際英語習慣大大不同,造成大部分國際人士的不方 便。因為至少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一般外國人,根本沒學過華文,也沒學過漢語拼 音,他們是用英語的習慣在看拼音。華通拼音用「ji,ci,si與jh,ch,sh」表記「ㄐㄑㄒ與 ㄓㄔㄕ」彼此對稱,而漢語拼音用「j,q,x與zh,ch,sh」表記。
二、漢語拼音用到電腦不方便的符號,而且系統較不一致。 華通拼音只用一種符號(yu)表記ㄩ(魚),例如「魚=yu、女=nyu、居=jyu」 ;而漢語拼音需動用到三種符號,不一致且電腦不方便,例如「魚=yu、女=n ü ,居=ju」。
三、華通拼音較符合台灣人的發音習慣和語感。 台灣拼音的「翁=wong、溫=wun、風=fong」, 漢語拼音的「翁=weng、溫=wen、風=feng」。
四、漢語拼音與台灣語言拼音習慣衝突。 台灣各語言拼音幾乎都將「Si」表記「ㄒ」,但是漢語拼音卻用「Si」表記「ㄙ」, 與台灣語言拼音習慣衝突。華通拼音的「零韻母」用「-ih」表記,漢語拼音用 「-i」表記,例如「思=si」。
五、漢語拼音有「丟音」的缺點, 例如「ㄉㄧㄡ=diu、ㄊㄨㄟ=tui」,丟掉了「o與e」。華通拼音則沒有這項缺點, 「ㄉㄧㄡ=diou、ㄊㄨㄟ=tuei」。
統計資料比較: 針對華通與漢拼不同的25題目中,訪問台北市民(國小組、國中組、高中組、成人組) 共約400人。發現其語音接受度,華通拼音大勝漢拼21題,如下表。 訪問外國人也得到類似的結果。
華語通用拼音與漢語拼音比較表(江欣恬與江恰榮醫師,2003)
世界台灣語通用協會提供
|
關於此網站的問題,請連絡 [網站管理員]。
上次更新: 2004年05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