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通用拼音
2000年5 月27日漢字拼音系統研討會(第二次會議) 中研院語言所籌備處主辦 論海外華語教學: 無筆自然拼音軟體與有筆自然書法 江文瑜、任長慧、余伯泉、李清澤、薛碧霜、王芳芸 摘 要(2001/02/01修訂) 台灣的海外華語教學問題至少包括兩個層面:組織管理與語言文字。本文集中討論語言文 字的三個基本問題:1.漢字問題,2.標音問題,3.標準中文問題。析言之,首先繁體字概念 本身被賦予「繁」的負面意涵;其次,漢語拼音針對著注音符號,在海外華語教學尤其是大 學中,台灣的注音符號有不易克服的困境;接著,標準中文(Mandarin Chinese)針對著「台 灣式國語」,意味著大陸是標準中文,台灣是「不標準中文」。本文在分析台灣過去的三次 因應政策(民73,84,87),以及比較華語通用拼音與漢語拼音後,提出:「台北華語事實上 正展現Traditional Chinese特色」的這個概念,來貫穿上述的三個基本問題,亦即1.強調「正統字 (傳統正體字)」概念,少用「繁體字」概念,2.以「華語通用拼音輔助注音符號」相對於「 漢語拼音」的思想主軸,取代「注音符號」相對於「漢語拼音」的思想主軸,3.以「Traditional Chinese」的「多語言整合政策」相對於「Mandarin Chinese(滿式中文)」的「單一普通話」 。在海外華語教學的實際操作上,本文提出突破傳統漢字書寫的學習障礙與扣緊文化核心的 兩項技術:「無筆自然拼音軟體」與「有筆自然書法」。綜言之,在全球化的同時,社會語 言學相當重視所謂的「多元中心」觀點。同樣是中文,但有兩個中心,一個是具有傳統中文 特色的「台北華語」,一個是「北京普通話」。台灣的海外華語教學宜有自身的適切定位與 方向,推動「科技化多語言整合」政策。 關鍵字:科技化多語言整合政策、傳統中文、無筆自然拼音軟體、自然書法 作者:江文瑜(台大語言所副教授)、任長慧(賓州Bryn Mawr學院Chinese Studies主任)、余伯泉(中研院民族所 兼國北師課教所副教授)、李清澤(紐約市立大學Brooklyn學院心理系前主任)、薛碧霜(紐西蘭Onehunga中學國際 學生部主任)、王芳芸(澳洲多元文化教師)。本文感謝舊金山徐隆德博士、于愛珍會長、中華之家陳瑞華、紐約 法拉盛金鷹學院黃裕源先生、紐約華僑文教中心黃招智講師以及台灣師大華語所信世昌教授等多人的協助與指教。
一、前言 台灣的海外華語教學問題至少包括兩個層面:組織管理與語言文字。就第一個層面,例 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對外漢語教學」有專責機構(黃麗儀,1995,1997;陳惠玲,1997等) ,近年來更極力向外拓展(朱浤源,2000;李鍌、張孝裕、黃沛榮、何澍、董鵬程, 2000 ;夏誠華,2000等);中華民國的海外華語教學,有行政院僑務委員會(包括網路教育中心) 與教育部國際文教處、僑民教育委員會等機構負責。又如泰國大學的華文教師大都來自 中華人民共和國,因為泰國與中華民國沒有外交關係,而且大陸教師待遇較低(林素華, 1997)。這個層面雖然有重要影響,但並無法解釋所有的海外華語教學問題,我們仍然必 須進入第二個層面。本文主要目的是集中討論第二層面的語言文字問題,至於語言文字與 組織管理的相關問題,另以專文討論。 在討論之前,我們先看2000年4月4日美洲「世界日報」B5版的一則廣告。 「北京中文學校暑期招生 紐約,Fresh Meadows,175街 本校為州政府註冊非營利性組織,推出中國留學旅行團, 教授:標準中文、漢語拼音、簡體字兼教認繁體 」 在這則廣告裡,我們可看到台灣的海外華語教學在語言文字層面的三個基本問題:1.漢字 問題,2.標音問題,3.標準中文問題。析言之,首先繁體字概念本身被賦予「繁」的負面意 涵;其次,漢語拼音針對著注音符號,在海外華語教學尤其是大學中,台灣的注音符號有 不易克服的困境;接著,標準中文(Mandarin Chinese)針對著「台灣式國語」,意味著大 陸是標準中文,台灣是「不標準中文」。長期以來中華民國的海外華語教學在這三個基本 問題上遇到相當緊迫的考驗。
二、台灣的三次因應 台灣的因應方式大約分為:(一)1984年推出「注音二式」作為海外華語之用(王天昌, 1984;李壬癸,1984),但十多年來並未成功(曹逢甫,2000)。「注音二式」的海外教學 為什麼會失敗,除了組織管理層面,大陸教師薪資低廉大量進入海外各國正規教學系統等因 素外,在語言文字層面,事實上可能原因並不見得是注音二式本身,而是與注音二式相關 的三項因素:1.沒有內需的基礎。台灣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公開聲稱台灣內部不需學拼 音,亦即缺少學習推廣計畫(acquisition planning)2.海外教學有ㄅㄆㄇ的牽制。過去將中 華民國等同ㄅㄆㄇ,將羅馬拼音ABC等同中共,注音二式遭遇ㄅㄆㄇ的內部牽制。3.注音 二式的主導機構國語會是ㄅㄆㄇ支持者,沒有推動注音二式的動力。換言之,漢語拼音可 能從來沒有打敗注音二式,可能是注音二式自己先牽制自己(江文瑜、余伯泉、羅肇錦、 張學謙,2000)。漢語拼音逐步「打敗」的是ㄅㄆㄇ,ㄅㄆㄇ在與漢語拼音競爭的過程中 ,只鞏固到親台灣的華僑中文學校,至於正規的教育系統幾乎全部走向漢語拼音。 (二)注音二式不成功,台灣的華語教材繼續緊守注音符號,並在1993年「費盡九牛二 虎之力」,促使美國語言評鑑機構的SAT2承認注音符號。然而美國大學的華語教學在放棄 威妥瑪式或耶魯式後,紛紛改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漢語拼音,幾乎不採用中華民國的注音 符號,因此1995年台灣的僑委會被迫進行下述研究:「歐美地區華語教材兼用漢語拼音之 可行性研究」(李鍌、何大安、林良、林國樑、張孝裕、張文彬、黃沛榮、葉德明、賴明 德,1995)。研究「結論」是低年級打好注音符號基礎,再行兼用漢語拼音,兼用方式是 在華語教材後面或另附漢語拼音對照表,但必須考慮兼用漢語拼音對注音符號的推行,具 有極其不利的影響。因此根本之道是「再為外籍人士設計一套簡易注音輸入法,便於電腦 使用。如是而行,注音符號即可全面取代漢語拼音」。換言之,1995年檢討後的因應措施 仍然緊守注音符號策略,緊守的後果可能正如李民安(1998)指出的:漢語拼音配簡體字 逐步打敗ㄅㄆㄇ配繁體字,這是主張ㄅㄆㄇ者的「因小失大」,因「小」是指因ㄅㄆㄇ, 失「大」是指失去值得發揚光「大」的「正體字」。 (三)1998年起陸續投入龐大經費建構「全球華文網路教育中心」(洪冬桂,1999;王 百祿,1999)。這項因應措施雖掌握資訊時代的趨勢,可以進一步從組織管理層面深入研 究,但仍需解決根本的三大問題,才能使網路教育中心的效益更行發揮。因此整個關鍵仍 然回歸三大基本問題。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本文將進一步重新解讀1995年研究的「統計結 果」與「結論」。 在討論1995研究之先,本文必須先交代的是上述三次回應,主要是政府層次具有代表性 的回應。除了政府層次的反應外,事實上亦有個人層次提出的反省與討論(例如李振清, 1986,1989;葉德明,1995;黃麗儀,1995,1997;楊聰榮,1997;曹逢甫,1998;李民 安,1998等等),本文重點主要集中在政府層次的反應,尤其是僑委會具有代表性的1995 研究,因此個人層次的檢討則視情況在文中加以討論。
三、僑委會「歐美地區華語教材兼用漢語拼音之可行性研究」 的重新解讀 1995年台灣的僑委會進行:「歐美地區華語教材兼用漢語拼音之可行性研究」(以下簡 稱1995研究),該研究問卷回收1161份(海外1049份,其中美加地區佔92.6%),回收率 42.5%。換言之,主要的研究地區在美加,而且主要探討的是華僑子弟的華語教學,對於 美加大學與中學的華語教學,是否用注音符號或注音二式則採取幾乎「棄守」的態度。該 研究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有兩點: 一、第56頁的統計結果與討論:「美加地區有六成的樣本認為漢語拼音將以其強勢取 代注音符號。此一現象提示的意義是:美加地區是目前華僑子弟對中文學習需求最殷的 地區之一,如果該區已有漢語拼音取代注音符號的趨勢,一旦華語課本的編排再更有利 於漢語拼音的學習,則該取代之勢恐將更為加速而不可挽回。」若進一步看統計數字,則 海外只有11.6%認為漢語拼音不可能取代注音符號,國內也只有18.5%認為不可能。第65 頁的結論進一步指出「若將漢語拼音與注音符號並列,十分肯定未來無人再學注音符號。 」換言之,注音符號處於十分不安全的地位。 二、該研究問卷的說明部分清楚表明:「無論如何,漢語拼音遠不如注音符號表音精純 」(第70頁)。但問卷統計結果並不支持上述論斷,例如第49頁指出「最早學會的是注音 符號者,明顯認為注音符號之表音最準確,而最早所學非注音符號則有53.68%認為漢語 拼音最準確」。第57頁進一步指出「在分析各項可能影響因素後,發現影響最顯著的是樣 本在拼音符號上的習用經驗,亦即樣本在本調查中顯現的是其經驗法則中的好惡,而非理 性分析後的選擇」,「由此調查結果可推知:漢語拼音在華語教學中採用,將會對注音符 號的教學有極大的負面影響,尤其如早於注音符號學習,則影響越鉅。未來如果早期開始 學漢語拼音的人口增加,則將使對注音符號呈現學習不易、表音不正確、使用不方便等等 不利的情緒意見大增,而加速促成漢語拼音取代注音符號的情況。」換言之,所謂注音符 號表音最準確的觀點,並未獲得統計資料的支持。 依據上述,我們將重新解讀1995研究的背後理路。 1.海外大學的華語教學,注音符號與注音二式幾乎完全棄守(1)。注音二式在注音符號的牽 制下,沒有真正推動。注音符號退守到華僑子弟中文學校。 2.華僑子弟升大學,仍會遇到漢語拼音問題,因此華僑中文學校面臨是否兼用漢語拼音的壓 力。 3.研究問卷的統計結果發現「若將漢語拼音與注音符號並列,十分肯定未來無人再學注音符 號」,「漢語拼音在華語教學中採用,將會對注音符號的教學有極大的負面影響,尤其如早 於注音符號學習,則影響越鉅」。 4.由於注音符號的地位十分不安全,因此繼續採取保守緊縮的策略,儘量排擠對於任何羅馬 拼音的學習,甚至包括注音二式。因此甚至會覺得「僑委會」比「國語推行委員會」更保守 更堅決主張僅用注音符號。其後果是漢語拼音配簡體字逐步打敗ㄅㄆㄇ配繁體字,這是「因 小失大」,因「小」是指因ㄅㄆㄇ,失「大」是指失去值得發揚光「大」的「傳統正體字」。 5.由於海外的問卷統計,高達68.6%的受訪者認為華語課本中有必要兼用漢語拼音。因此 採取最保守的「兼用方式」:在高年級的華語教材後面或另附漢語拼音對照表(2)。但僑 委會儘量不主動推廣,以免對注音符號造成極其不利的影響。 6.在海外與PC鍵盤環境,這種緊縮策略終將還是被漢語拼音取代,問題只是時間的慢快而 已,而且隨著時間,注音符號遭遇的壓力會越來越大。 7.長遠來看,台灣不能繼續緊守「注音符號對漢語拼音」的思想主軸,必須考慮「華語拼音 配注音符號對漢語拼音」的思想主軸。理由有二,(1)1995研究中,從音韻學角度,何大 安對漢語拼音的缺點提出諸多檢討。(2)1995研究中,強調採用漢語拼音對認同的負面影 響。 8.台灣能否提出有效的「華語拼音」策略?1995研究報告中已明顯看出放棄注音二式,但未 提出新的華語拼音策略,而是更保守的堅持注音符號。1998年台北市陳水扁市府提出新的 華語通用拼音策略(3),建議與漢語拼音保持「共存共榮」。1999年初,陳水扁甫一下台, 國語推行委員會仍堅持用注音二式。2000年3月18日台灣總統大選陳水扁獲勝,那麼台灣能 否提出有效的「華語拼音」策略?這個策略的大方向是否就是通用拼音?
四、華語通用拼音策略 江文瑜、余伯泉、羅肇錦、張學謙(2000)在「論台灣拼音:國際性與主體性平衡觀點 」一文中,詳細討論華語通用拼音是否是有效的策略。該文與1995研究中何大安的音韻學 觀點很接近:「漢語拼音」有明顯的缺點。問題是要不要加以改善。從程式設計者的角度 而言,電腦輸入是個人的事情,越方便越好,因此可以選擇改善。從全球統一或中國統一 的角度而言,漢語拼音有缺點沒有關係,大家一起用,「統一最重要」。問題是再從漢賊 不兩立或台灣獨立建國的另一個角度而言,台灣的拼音系統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拼音「越不 相同越好」。江文瑜等不贊成「越不相同越好」的主張,但亦不同意「統一最重要」的觀 點,主張語言工具論與認同論兩者平衡,或者是社會語言學所重視的「多元中心」觀點 (英語有英式英語與美式英語的不同)。因此進一步討論兩個問題:1.化解語言工具論與 認同論是否必要?2. 化解語言工具論與認同論是否可能?也就是台灣是否可能與是否必要 挑戰「漢語拼音」,還是要如Mann(2000)所說的「台灣揮舞語言白旗」(Taiwan waves linguistic white flag)。從是否必要的角度,諸多理由均顯示台灣可提出新的華語拼音策略, 例如香港粵語拼音方案(香港語言學會,1997)在九七回歸之前宣佈,並不直接採用大陸廣 州話拼音方案,兩者相容但不同。又如日文在一個國家內長期有兩套相容的羅馬拼音系統( 訓令與 hebon)。因此整個關鍵在「是否可能」?余伯泉(1999a)與江文瑜等(2000)提出 兩個重要概念:客隨主便與彼此相容。 1.客隨主便:一個常見的觀點是注音二式十多年來無法與漢語拼音在海外競爭,那麼其他 拼音系統就可能嗎?事實上,過去「注音二式」的海外教學為什麼會失敗,可能原因是:注 音二式遭遇ㄅㄆㄇ的內部牽制,以及注音二式的主導機構是ㄅㄆㄇ支持者,沒有推動注音二 式的動力。假設華語拼音以一個政府的力量來推動,而全世界採用中文為主要語言的政府只 有:台灣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上基於「客隨主便」,台灣拼音可以「國際通用」的可能 性很高。台灣過去等於沒有在海外推動過羅馬拼音,因此中國大陸漢語拼音做的是「獨家」 客隨主便的生意,在短短的十幾年間造就輝煌的霸勢,但不代表台灣就一定只能用漢語拼音。 2.彼此相容:包含電腦相容與教學相容。 (1)漢字的電腦拼音輸入在同一個模式(mode)內相容。以台灣的科技實力發展人性化的 軟體,在萬國碼(unicode)時代,可暢行全球。未來漢字的拼音可以有兩套相容於同一個模 式下進行輸入,例如「蕭」可用漢語拼音的「xiao」或華語拼音的「siao」輸入皆可。 (2)對外華語教學的相容:由於漢語拼音在國際上的強勢,外國人(或使用過漢語拼音的 中文通)會以一種極端挑剔的態度對待台灣拼音。在這種處境下,首先必須強調學會華語拼 音同時學會漢語拼音,其次,與漢語拼音不同的音節,要儘量比漢語拼音方便,例如「翁」 若用wong表記,比用weng表記簡便。最後,漢語拼音在1958年公布後,潮州、客語、粵語、 閩南語等陸續制訂相關方案,但各個方案之間尚有頗多歧異之處(余伯泉,1999b)。換言 之,漢語拼音與海外華人四大語言之間,尚有很大的改善空間。華語通用拼音大致完成這 項改善(余伯泉、江永進、許極燉、楊青矗、林央敏、黃元興、董峰政,1999;范文芳、 余伯泉、羅肇錦、鍾榮富、陳貴賢、魏德文及古國順,1998;張華與余伯泉,2000;董峰 政與余伯泉,1999)。強調學會華語通用拼音同時學會真正的「通用漢語」拼音。
五、華語通用拼音與漢語拼音的系統比較 首先所謂的「漢語拼音」這個名詞其實不太對,應是「普通話拼音」較為準確,否則眾 多的其他漢語變成不是「漢語」(客語與福佬語皆使用漢字,也是漢語,但不是北京話, 前兩者也不是北京話的「方言」,因為只會北京話的人並不能聽懂前兩者)。其次,「漢 語拼音」的基本問題是曾經具有取代漢字的想法,設計上偏向文字,而不是記音的音標, 因此不利於正確拼讀,例如漢語拼音決定將空韻(舌尖元音)與「衣」[i]歸併為同一個/i/ 音位(理由是從語音演變的歷史來看,舌尖元音來源於「衣」[i]),造成以字母si表記ㄙ (而不是ㄒ)的問題。何大安在上述1995研究以及黃宣範與鄭良偉(1999)曾指出其缺點 :1.字母bi是ㄅㄧ、pi是ㄆㄧ,但si卻是「ㄙ」,這樣的標記法幾乎與台灣現有的各種母語 拼音皆產生衝突。2.字母bu是ㄅㄨ、pu是ㄆㄨ,但ju卻是「ㄐㄩ」,而「ㄋㄩ」又要標記 為「nü」,常造成學習中文的困擾。孟子敏(1997)更談到「iou省略為iu與uei省略為ui」 的丟音困擾。李壬癸(1999)亦曾指出漢語拼音中,q與x的不合理性(國際音標q代表小舌 塞音,x代表舌根擦音)。 江文瑜、余伯泉、羅肇錦、張學謙(2000)針對上述問題提出「華語通用拼音Ji型」,系 統上維持與漢語拼音及台灣母語通用,一方面保持ㄐㄑㄒ與ㄓㄔㄕ的整齊對稱(ji,ci,si與jh, ch,sh)與國語羅馬字的傳統特色;另一方面ㄐㄑㄒ與ㄗㄘㄙ不完全互補(ji,ci,si與z,c,s),維 持與台灣母語通用。不完全互補就對稱性而言雖是一個缺點,但威妥瑪式與耶魯式,都採取 不完全互補觀點。再進一步思考ㄐㄑㄒ系列的音位本質,既不是完全獨立也不是完全互補, 比較像是「準音位」(Tse,2000)。另就語音來講,台灣華語的ㄓ幾乎不是北京的翹舌音 ,不同的語音可考慮給予不同的符號來表記,北京話有很清楚的翹舌音用Zh表記,台灣華 語常常不翹舌或略翹舌,用Jh表記。整體而言,在思想傳統上,「通用拼音ji型」恰好部 分整合「北拉方案—漢語拼音」(從西伯利亞到中共)與「國語羅馬字—注音二式」(從 大陸到台灣)兩大傳統,提出一個跳脫「國共相爭」格局的新方向。參見華語通用拼音與 漢語拼音的四類不同(表一),及注音符號與拼音的轉換規則比較(表二)。 表一:華語通用拼音與漢語拼音的四類比較
表二:注音符號與拼音符號的轉換規則
六、華語通用拼音與漢語拼音的音節比較 除了上述的系統比較外,華語通用拼音還需面對「個別音節」的不斷比較。華語通用拼音 Ji型與漢語拼音不同的66個音節可分為三類:(1)一般直覺較好或反應會較好者大約33個音 節(2)一般直覺與反應差不多者大約33個音節(3)一般直覺與反應較差者0個音節。所謂 一般直覺與反應係指與英語直覺(例如邱耀初,1999;張傑,1999)或一般海外的語言習 慣較接近(不是從台灣母語的角度)。本研究的分類只是粗略直覺性的分類,不過值得強調 的是第三項反應較差者可能為0個音節。 表三:一般直覺或反應較好者(記憶規則:si=x,yu=u/ü,-ih=-i)
漢語拼音的空韻音節用「i」表記,例如si要唸作ㄙ,這是嚴重缺點。若改為「-ih」,接 受度高,因為傳統威妥瑪式的翹舌空韻ㄓㄔㄕㄖ,就是用「-ih」,例如胡適就是HU Shih。 華語通用拼音Ji型與漢語拼音雖有二個空韻音節會產生衝突,即漢語拼音以ci,si代表ㄘㄙ, 華語通用拼音以ci,si代表ㄑㄒ。但ㄘㄙ空韻的電腦輸入,通常只須打入c,s即可顯示ㄘㄙ,不 必再附加i,而且以si表記ㄒ的直覺性強多了。這66個音節在記憶上只要用表一的四個規則 就可歸類。 表四:一般直覺或反應差不多者(記憶規則:jh=zh,ci=q)
七、海外華語三大問題的重新定位: Mandarin Chinese / Traditional Chinese 比較華語通用拼音與漢語拼音後,本文進一步提出:「台北華語事實上正展現Traditional Chinese特色」的這個概念,來貫穿海外華語教學的三個基本問題,亦即1.以「正統字(傳 統正體字」概念取代「繁體字」,2.以「華語通用拼音輔助注音符號」相對於「漢語拼音」 ,3.以「Traditional Chinese(傳統中文)」相對於「Mandarin Chinese(滿州式北京中文)」。 本文贊成台灣應該維護甚至發揚「正統字(傳統正體字)」的看法(例如李民安,1998 ;李振清,1997等),但不贊成用繁體字概念。另外「正體字」這個概念,外國人常搞不 懂,中華人民共和國不會接受,因為台灣若是「正體」,那簡體字豈不是變成「歪體」。 比較好的概念是「傳統字」(traditional characters,美國與加拿大皆採用traditional這個英文 字來代表「繁體字」,將traditional翻譯成繁體字實在不對)。但是「傳統字」這個概念又 太中性,失去「正體字」的精神,因此將兩者結合稱為「傳統正體字」,簡稱「正統字」。 台灣是良好的「正統字」(尤其在PC時代,手寫簡体的優勢已不再),而中華人民共和國 是「現代簡体字」,「現代」有某種正面意涵(4)。兩岸各得其利,互有定位,和平共處。 就拼音來講,要分成兩個部分:「海外華僑中文學校」與「非華僑中文學校等其他領域」 。(1)海外僑校部分。基於注音符號本身的優點與認同等因素,以及海外華僑中文學校的 許多老師往往不會拼音,因此海外華僑中文學校的注音符號教學應該繼續加強,尤其是第一 階段的學習以維持注音符號為宜,然後在第二階段導入華語拼音的電腦輸入教學(這是目 前台灣的海外華語教學較弱的一環,因為海外沒有ㄅㄆㄇ的輸入環境,台灣華僑又不習慣 用大陸拼音,致使許多人無法掌握中文電腦輸入,在教學或學習上皆面臨瓶頸),換言之 ,華語通用拼音主要是用來電腦輸入,學習華語仍用注音符號。(2)非海外僑校部分。 這部分又分成兩個方面:(a)國際上對台灣的識別(如地名、人名、專有名詞等)與 (b)海外主流學校。地名、人名、專有名詞等是台灣政府與人民團體向國際展現台灣識 別的符號,其完全掌握在台灣政府與人民團體自己本身的意願,外國政府與人民無權干涉 。海外主流學校往往沒有辦法使用注音符號,目前市場上中國大陸漢語拼音做的是「獨家 生意」,台灣的影響力幾乎降為「零」。但是全球除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之外,懂漢語拼音 的外國人事實上只有極少數,未來學習華語的市場仍具相當潛力。台灣是否在這一個市場 要缺席?或者基於語言拼音符號是國際識別的第一線(大部分外國人不懂漢字,拼音符號 具有重要的第一線識別作用),因此為了台灣在國際的識別需要,台灣可以提供台灣華語 通用拼音,給海外主流學校多一種可選擇的工具。這一個部分的工具選擇,不是完全掌握 在台灣政府與人民團體。在這種情境下,必須強調學會華語通用拼音同時學會漢語拼音的 觀念,並提供設計良好的教材與電腦輔助軟體。只要台灣提供良好的教材,在全球廣大的 華語市場中,台灣打破「零」影響力,成長到一個階段的可能性完全存在。 最後,羅肇錦(1996)指出最不像漢語的「滿蒙北京話」(翹舌、撮口兼兒化又失去入 聲),卻反而現在被稱為「漢語」,這種受滿蒙影響而質變的「漢語」,事實上,不易保 存漢文化的精髓。不太翹舌與沒有兒化的「台北華語」(例如葉德明,1991,1995)的發展 反而比較接近Traditional Chinese。綜言之,以「Traditional Chinese」相對於「Mandarin Chinese(滿州式中文)」,來貫穿海外華語教學的三個基本問題。
八、實際操作:無筆自然拼音軟體 重新定位三個基本問題後,在實際操作上,本文提出「無筆自然拼音軟體」與「有筆 自然書法」。任長慧與徐平(1997,2000)指出海外學生學習華語的過程中所犯的錯誤 45%與手寫漢字有關,進一步詢問為何停止學習華語,發現手寫漢字的困難列為第一位。 任長慧等因此提出「無筆教學法」的想法,希望能解決海外漢語教學中早已存在的一個 極為嚴重的問題,亦即大量時間耗費於手寫漢字而學生所獲極其有限。「無筆教學法」 的想法須靠電腦軟體來完成,任長慧等提出無筆電腦軟體至少必須具備下述六項功能 :1.全拼輸入,2.聲調輸入,3.輸入後選字欄的漢字位置隨機重組,4.能發音,5.集中於 常用漢字,不被引入大量漢字的迷宮,6.視窗同時顯現羅馬字的形式。 2000年起免費提供的「自然通用拼音軟體99」(許聞廉與余伯泉,1999),同時可滿 足上述的六項要求。由於採取「自然選字」的功能,第5項要求可輕易達成,第3項要求 則避開,不需大費周章去隨機重組選字欄的漢字。換言之,台灣發展的人性化軟體已可 滿足海外華語教學的需求(在同一個輸入模式下,同時接受華語通用拼音與漢語拼音, 例如「翁」可用漢語拼音的「weng」或華語拼音的「wong/ong」輸入皆可),下一階段 是如何有效利用到實際的教學情境。 自然拼音99軟體只在台灣的中文視窗使用,無法在英文視窗使用(5),不過這個問題 隨著進入視窗2000與國際通用碼(UNICODE)自然解決。未來沒有英文視窗或中文 視窗的真正區別,在同一個平台上,可以適用英文與中文。
九、實際操作:有筆自然書法 運用「無筆拼音軟體」快速突破手寫漢字的學習障礙,與廢漢字是不必然相干的兩件事。 在多語言的unicode時代,人性化的無筆拼音軟體恰好提高漢字的運作效率,但隨著PC時代 的來臨,「手寫漢字」卻必然面臨挑戰。本文要問的問題是如何重新思考「手寫漢字」與 「文化核心」的扣合。書法是「文化核心的核心」(熊秉明,1995),因此多年來對外華 語教學與書法的結合已經啟動(例如台灣輔仁大學外語中心便聘請書法家鄭進發教外國人 書法)。任長慧等(1997)亦指出「對那些懷著對中國藝術或美學的興趣來學漢語的學生 ,也許可以開出某種附加的專教手寫漢字乃至書法的課程」。書法雖號稱文化核心,但有 興趣學的學生漸漸減少,如何緊扣「無筆拼音軟體」與「有筆書法」是一項挑戰。 為了回應這項挑戰,本文將討論「有筆自然書法」的三個關鍵理念。就海外華語教學來 講,外國學生與華僑子弟的一項優勢就是「沒有文字意義的負擔」,這項優勢剛好與書法 的本質暗合。書法的本質是「造型獨立於內涵(意義)」,亦即「脫離文字意義的障礙」 是書法精進的要件之一。因此第一個關鍵理念是:對外華語的書法教學不必在識字之後。 先學書法然後在教學情境學到該字時,所產生的效果可能良好,那麼接下來的問題是: 那一種「字體」的書法,教學效果最好。從脫離文字意義障礙的觀點而言,書法家鄭進 發認為「甲骨文」最好,因為甲骨文具有象形的魔力與世界普遍性,亦即視書法為一種 畫畫的觀點(例如陳錦芳,1995;董作賓與董敏,1974;傅申,2000),將文字視為一 種「自然風景」來加以「寫生」(鄭進發,1996a)。不過從教學的效果來看,尚須配合 一個原則:「書法字」與華語教學所呈現的「教學字」要儘量一致,不能差異太大。因 此在一千個左右的甲骨文中挑選書法字與教學字配合的五十字(例如高、山、谷、水等) ,作為「畫畫初階」可能有良好教學效果。基於甲骨文字的有限性,必須進一步考慮與 現代教學字配合的隸書與楷書。換言之,第二個關鍵理念是:文字寫生的畫畫原則及書 法字與教學字配合。 「文化核心的核心」除了書法外,另一個關鍵是「氣與太極拳」。李清澤(2000)在探 討台灣李吉良的「力道書法」(李清澤、余伯泉、黃啟埴,2000)與台灣陳取寬的「如魚 太極拳」後,在鄭曼青的書論(鄭曼青,1974)基礎上,進一步討論「氣道書法」的概念。 實際操作上,第一階段(畫畫階段)以「氣態」的姿勢,用太極拳的美人手(不要斷腕) ,膝微彎站樁,腳心下採「打破技法,以初心一筆快速寫下來,好像在畫畫一樣」。第二 階段以「氣態」的姿勢,用太極拳的透勁「氣透紙背」。第一階段的操作以太極拳姿勢打 破技法來畫畫,這樣的觀念與技術,恰好深化台灣海外華語教學的Traditional Chinese定位。 書法雖然源自中國,但清朝的高壓限制,致使磅礡奔放的晚明書風變成文人書法,但磅 礡書風從明朝傳入台灣,至少尚保留在台灣九旬書家陳雲程的「春風書法」,他從小以「 鐵筆」鍛鍊,強調「寫字不可縮頭藏尾,要伸風(春風)」(陳雲程,1999),「以氣作 書自然流暢」(李清澤,1999)。換言之,一些傳統書風可能在中國大陸失傳,但保留在 台灣(鄭進發,1996b)。其次,台灣李吉良的「力道書法」試圖重新還原顏真卿的文武 合一書風,強調以站樁姿勢「筆力起自腳指內扣,直透手指而至筆端」,練習「力透紙背 」(李清澤、黃啟埴、余伯泉,2000)。台灣書法(又如王心悅編,2000等)在活化 Traditional Chinese上,很可能會有一定的貢獻。綜合上述,本文提出「自然書法」的教學方 法,自然書法不是一個新的書法派別或觀念,而是一個新的書法教學觀點,容納台灣甚至 中國大陸各種書法藝術,但強調上述的三個基本教學理念:以自然的氣態寫書法;自自然 然像畫畫一筆下來;書法字與教學字配合,書法學習可在華語教學之前。上述兩項實際操作 ,當然都可以與「網路教育中心」結合,例如書法網站(洪文珍,1999)。
十、小結:「科技化多語言整合」政策 本文在分析台灣海外華語教學過去的三次因應措施,以及比較華語通用拼音與漢語拼音後 ,進一步提出:「台北華語事實上正展現Traditional Chinese特色」的這個概念,來貫穿海外華 語教學的三個基本問題。海外華語教學的實際操作上,本文指出必須突破傳統漢字書寫的學 習障礙與扣緊文化核心,因此提出「無筆自然拼音軟體」與「有筆自然書法」。最後,討論 海外華語教學必須特別討論「定位與區隔」。「華語通用拼音輔助注音符號」的定位很清楚 :與漢語拼音相容而且共存共榮,不是要取代漢語拼音,也不是純粹要與漢語拼音搶市場。 「華語通用拼音輔助注音符號」要做一些漢語拼音做不到或不想做的事情。換言之,首先是 區隔市場。「華語通用拼音輔助注音符號」要服務的是(1)正統字(傳統正體字) (2)台北華語(3)台灣福佬與台灣客家語在海外教學的推展,而不是要服務簡体字、滿式 北京話或廈門腔閩南語,那是漢語拼音的目標。任何一位外國人若想學北京腔調中國話, 那麼一定要去學中國大陸漢語拼音。反之,若有外國人要學傳統正體字與Traditional Chinese, 那麼可以學台灣「華語通用拼音與注音符號」(6)。總之,從社會語言學「多元中心」的 觀點,台灣的海外華語教學宜有自身的適切定位與方向,推動「科技化多語言整合」政策。
註解 1.根據鄧守信、葉德明、信世昌、曾金金(2000)完成的「美國大學中文教學環境之調查研 究」結果,在回收的91所大學中(約佔全美有中文課程大學的30%),只剩5所大學(5.5%) 用注音符號教學,高達84所大學(92.3%)改用中國大陸漢語拼音。不過約78%左右的大學 有教傳統正體字,其中僅教傳統字10所,僅教簡體字20所,61所簡體字與傳統字皆教(先教 傳統字的有35所,先教簡體字的有6所)。鄧守信等結論認為「在70年代前,漢語拼音與注音 符號幾未存在於美國,美國的大學早先皆使用耶魯式拼音或國語羅馬字,然而近二、三十年 來卻產生了重大的變化,大陸的漢語拼音與台灣的注音符號分頭並進,進入了美國的市場 ,台灣的注音符號主要是由台灣的移民帶入,勢力範圍在各地的中文學校,學習者多為華 僑子弟,其人數居全美之冠,而漢語拼音卻進入了美國主流的社會。先以大學為主,而在 90年代當美國各州之中學可開設中文課時,亦隨之而下,影響了主流的中小學之中文教育 ,而兩股勢力交錯之處,往往呈現了平行並存的現象,如美國中學生進入大學的考試 SAT II 的中文考試,是兩種標音系統並存。--------在未來我方基於維護固有的注音教學基礎 及移民子弟之利益,對於美國大學應積極採「平行並存」策略,即應積極爭取美國大學在 使用漢語拼音之時,亦一併教授注音符號。目的並不在於取代漢語拼音,而在於平行並存 」。換言之,鄧守信等文的結論是採取「注音符號相對於漢語拼音」的思想主軸。本文認 為與其爭取美國大學同時教注音符號,不如爭取美國大學同時教華語通用拼音,並提供第 一級的電腦軟體。亦即採取「華語通用拼音與漢語拼音共存共榮」的思想主軸。傳統字雖 然在美國尚有優勢,但在東南亞與紐澳幾乎已全為簡體字的天下。依據信世昌的初步統計 其實全球使用傳統字的人口約3000萬,僅佔中文人口總數13億的2.5%到3%,傳統正體字 的隱憂是十分明顯的。 2. 僑委會中華函授學校的「中國國語」(柯作青、吳淑玲編,1995)「第一講」即附有注音 符號與漢語拼對照表;至於「兒童華語課本」(1992)從第一冊第一課起兼用注音符號與 注音二式。第四冊起只用漢字與注音符號。換言之,其理念是藉由羅馬拼音進入注音符號 。本文理念剛好相反,藉由注音符號進入羅馬拼音與電腦,以適應海外的語言環境。 3. 1997年陳水扁任台北市長時,台北市府反對採用注音二式,提出通用拼音策略,主要的推 動者包括林逢慶、張富美、余伯泉等,前兩者在2000年台灣新政府分別出任「資訊工業策 進會執行長」與「僑務委員會委員長」。 4. 例如紐西蘭政府將「簡体字」稱為「modern standard Chinese」。 5. 目前在英文視窗較常使用的輸入軟體是雙橋系統,但雙橋系統的使用者最好是中文能力已 經不錯者,較不適合初學者,雙橋系統的程式設計一般而言不像自然輸入法那般的靈活與 「自然」。雙橋與自然兩系統皆具有發音功能,適用於海外學習華語,不過自然輸入法尚 具有「整篇發音」的功能。自然輸入法除了自然拼音法外,亦同時提供自然注音與自然倉 頡,自然注音中有8種鍵盤,例如一般人用的標準鍵盤以及倚天鍵盤、許氏鍵盤等。 6. 香港僑民是個變數,香港在1997回歸中國大陸之後,簡体字開始正式進入香港。過去香港 習慣用正統字,香港海外僑民也習慣用正統字,他們會用漢語拼音的機率高於用通用拼音。 2001年香港政府宣布學校教學用簡体字。
引用文獻【中文文獻按照通用拼音ji型的羅馬字母排序】 陳惠玲. 1995. 台灣對外華語教學未來的趨勢與展望,華文世界(台北) 84:13-16。 陳錦芳. 1995. 當西方藝術家遇上書法,雄獅美術 288:33-36。 陳雲程. 1999. 陳雲程書法九五首展集。台北市立美術館。 邱耀初. 1999. 注音二式雖缺國際性,較符合使用習慣。中國時報 4月7日。 鄧守信、葉德明、信世昌、曾金金. 2000. 美國大學中文教學環境之調查研究。僑委會。 董峰政、余伯泉. 1999. 台語羅馬字的改革與應用:用台南市路牌作例。高雄餐旅學報 2:189-209。 洪冬桂. 1999. 建構僑務委員會「全球華文網路教育中心」二三事,華文世界(台北) 92:1-3。 洪文珍. 1999. 建製書法學習網站。第一屆全球華文網路教育研討會。僑委會。 張傑(J.M.Schlitz). 1999. 拼音系統評估。5月5日教育部拼音小組會議提供資料。 江文瑜、余伯泉、羅肇錦、張學謙. 2000. 論台灣拼音:國際性與主體性平衡觀點。漢字拼音系統研討會論文集。 中研院語言所。 李清澤. 1999. 春風書法家陳雲程。見陳雲程書法九五首展集。台北市立美術館。 李清澤. 2000. 力道書法與氣道書法。書友 4:6-11。 李清澤、黃啟埴、余伯泉. 2000. 力道書法:筆力、神之聚、散之初探。未出版。 李振清. 1986. 正視華語教學的外交使命,中國論壇(台北) 250:37-39。 李振清. 1989. 從整體規劃論對外華語教學師資培訓問題,華文世界(台北) 53:49-55。 李振清. 1997. 藉國際學術合作進行華語文師資培訓之探討。第五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教學 應用組論文集(頁531-540)。台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 李民安. 1998. 海外教中文甘苦談。華文世界(台北) 88:75-77。 李壬癸. 1984. 國語羅馬字的修訂經過與檢討。國語日報 6月21日與28日。 李壬癸. 1999. 幾種漢語拼音方案檢討。自由時報 7月28日。 李鍌、何大安、林良、林國樑、張孝裕、張文彬、黃沛榮、葉德明、賴明德. 1995. 歐美地區華語教材兼用 漢語拼音之可行性研究。僑委會。 李鍌、張孝裕、黃沛榮、何澍、董鵬程. 2000. 大陸推展海外華文教育之研究。僑委會。 孟子敏. 1997. 對外漢語語音教學中使用《漢語拼音方案》的幾個問題。見趙金銘與孟子敏(編)語音研究與 對外漢語教學(頁322-29)。北京語言文化大學。 任長慧、徐平. 1997. 無筆華文教學之探討。第五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教學應用組論文集(頁263-270)。 台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 夏誠華. 2000. 兩岸僑教回顧與展望。第二屆僑民教育學術研討會。台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 熊秉明. 1995. 文化核心的核心,雄獅美術 288:23-26。 王心悅編. 2000. 當代書家傳統與實驗書法展專輯。台北:何創時基金會。 王天昌. 1984. 教育部新公布之注音符號第二式。華文世界(台北) 34:23-27。 楊聰榮. 1997. 文化認同與文化資本:印度尼西亞華語文問題的新發展。第五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 教學應用組論文集(頁249-262)。台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 葉德明. 1991. 台灣化國語之現象與影響,華文世界(台北) 61:19-26。 葉德明. 1995. 社會變遷下的台北國語與對外華語教學因應之道,教學科技與媒體 19:3-11。 余伯泉. 1999a. 跨越甲式與乙式拼音的鴻溝:論「通用」拼音。翻譯學研究集刊(台北) 4: 281-299。 余伯泉. 1999b. 台灣拼音問題的三大困境與前瞻。台灣母語文化之重生與再建研討會。台南: 台南市文化基金會。 余伯泉、江永進、許極燉、楊青矗、林央敏、黃元興、董峰政. 1999. 跨越福佬台語(乙式)與台灣華語的 拼音障礙。大葉學報 8(2):11-22。
|
關於此網站的問題,請連絡 [網站管理員]。
上次更新: 2003年05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