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通用拼音
教羅的歷史包袱沈重宜改良 ☉許極燉 楊允言「籲請制訂白話字為標準的台語羅馬字」(自由廣場,五月九日),要求 教育部將白話字(通稱教羅)訂為台語的「標準」羅馬字。其實教羅因為歷史包袱 沈重,這些年來使用教羅的人越來越少。楊氏對教羅的重大缺陷,都視而不見,一 味在媒體上「造勢」,不得不質疑如下:
一、楊氏說:教羅是文字不是音標。其實不對。教羅是「音標而想兼文字用,並 非文字兼音標用」。教羅也即所謂白話字,是鴉片戰爭時代,英國傳教士為了在閩 南地區傳教的需要,採用英式羅馬字整理出來注漢字音用的。漢字的閩南讀音有「 文言讀書音」和「白話口語音」,因一般口語多屬白話音,其羅馬字才又叫白話字 ,也是英式教會羅馬字。這種羅馬字的宗旨正如台語學界泰斗故王育德博士在四十 年前即已指出:「是針對漢字很忠實地加以注音的發音符號」(台灣語講座,第五 講)。王先生對這項宗旨持懷疑態度,而且對教羅系統諸多缺陷亦有所不滿意,所 以他才先後設計了兩套台語的羅馬字。但是,他又是在日本獨立運動的領袖,他的 著作無法在台灣出現,雖然在日本推行王式羅馬字,畢竟單槍匹馬力量太有限,對 象也太少。在臨終前的世台會席上,宣佈放棄自己設計的,遷就有組織、有歷史的 教會羅馬字。然而迄他生前最後一篇有關台語研究進展的論文,他並不贊成撤銷對 教羅的宗旨與缺陷批評的言論。
二、教羅的音標性格遠超過文字的性格。這只要看教羅的拼寫法便可驗證。漢字 是一音節一音節。教羅的掇字法是用音節,即漢字做單位,所以多音節詞就分割來 拼注,結果是一個(多音節)詞割裂成(至少外觀上)幾個詞的樣子,不是良好的 書寫法。例如Bin-chu-chu-gi(民主主義),本來民主主義是democracy一個詞,卻被 分裂,分明是受漢字的拘束注發音。
三、還有一個證據,亦即台語連讀時要變調,教羅不注變調後的實際語音,卻採 注本調。結果同一字,「音不同則語義不同」的原則被忽視了,這不是受限於替漢 字注音嗎?例如「無去」的無,有兩種讀法,讀第五聲(略降後上昇)時,其意是 「消失不見了」,若讀第七聲(中平聲)時,其意是「沒有去」,但是教羅無法區 辨兩者的不同。總之,教羅雖然想用來當文字,卻受漢字束縛,所以是音標,算不 上是文字,除非是從漢字注音解放出來,台灣是Taiwan而不是 Tai-oan!
四、教羅對台語某些音素的認定失察,所以有些字母符號有缺陷。例如「花」拼 為hoe而不是hue,讀起來怪怪的。又如,第五聲是「先略降後上昇」,教羅用的符 號卻是「先上昇後下降」,完全相反。再如「ㄛ」這個非常重要的母音卻用 ,「 ㄛ」跟ng結合時,o右上角的那一點又要取消,造成不一致的缺點。教羅不合理的規 定如不改良,是否配做標準的台語文字呢?
因此,莫怪使用者越來越少,莫怪歷來有很多學者,包括一九二○年代的周辨明, 三○年代的羅常培,五○年代的朱兆常、王育德以及其後廈門大學及台灣的學者團體 都絞盡腦汁替台語羅馬字裁新衣。(作者許極燉╱日本明治大學教授)
|
關於此網站的問題,請連絡 [網站管理員]。
上次更新: 2003年05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