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內本鹿部落

返 回


2002/12/16 09:33 Skywalker-Luke      重返內本鹿部落
發稿單位:布農文教基金會 新聞聯絡人:林金靜、陳芳如
發稿日期:91年12月10日 聯絡電話:(089)561211轉210、211

人權日 布農耆老回家

國際上第一個由國家單位協助用直昇機載送原住民重返傳統領域

文建會陳郁秀代表政府陪同布農族耆老共同建立內本鹿元年

「想不到可以回家!這裡就是我們的學校,我在這裡畢業的,那是我們的菜園。」踏上曾經生活過的土地,延平鄉布農族耆老胡春蘭拄著拐杖,在孫子白布農的摻扶下激動得落淚,還抱著文建會主委陳郁秀痛哭。其餘第一次在六十四年後踏上內本鹿的長老,在海拔一千零二十五公尺的山上,忘記了天氣的嚴寒,都聚在一起十分興奮地相互討論著過去的生活記憶。

胡茂惠回憶說,在遷徙的路上,他的弟弟是在路上生出來的,所以他弟弟的肚臍是埋在路上的。

包括胡春蘭、胡茂惠在內的十五位耆老代表,除了七十歲的胡清山耆老步行上山之外,其餘的長老都是在布農文教基金會的安排下,於國際人權日的昨天(12/10)上午,以直昇機載送返回內本鹿舊部落,這項「我們要回家了--布農族耆老重返內本鹿--直昇機世紀首航計畫」是由行政院文建會協助,中興航空以極優惠費用贊助的,為國際上由國家單位協助原住民以直昇機載送耆老重返傳統領域的首例,更圓了台東延平鄉布農耆老六十四年來想望回家的夢。

這次回到內本鹿的布農族人總共有三十八名,其中有十八名在四天前走路上山,最年長的是七十九歲搭直昇機的黃胡正妹長老,最小的是走路的九歲的溫書亞。有三代同堂的胡春蘭、白光勝、白布農,有一同走路上山的胡文華、胡雅苓父女和林金水、林維傑父子,有搭機的邱銀山、邱正明祖孫,古松山、古余蘭花夫妻,邱銀山的胞妹林珠妹也一同上山。

在內本鹿的「壽」這個地方,也就是當時的關山町教育所,布農耆老於內本鹿宣布新年祭及今年為內本鹿元年並豎旗,文建會主委陳郁秀與台東林管處則代表中華民國政府接受布農耆老的盟巾,象徵新夥伴關係的建立,並在耆老與高山嚮導隊的報戰功儀式中,結盟為好友。

布農文教基金會執行長白光勝因小兒麻痺無法走回舊部落,當他與耆老們搭直昇機回到內本鹿時,非常感動的說,「感謝所有朋友的支持參與,讓他這個身心障礙者也能回到祖先的家」。他說布農基金會計畫以直昇機帶耆老回家已有一年以上的時間,他就讀國中一年級的孩子白布農則已隨高山嚮導隊走了三趟,未來希望能夠購買直昇機,讓更多延平鄉布農族人可以重回到祖居地,做為文化教育及產業發展的場域。

負責本計畫的布農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那布說,從去年底至今的這段期間,七次的上山,無數次的與長老座談、發表第一階段成果展,一次比一次還要迫切感受到老人家們的身體逐漸衰弱,內本鹿古道也已淹沒在漫草中,布農族的文化、歷史日漸流失中,內本鹿對耆老們來說,似乎越來越遙遠,內本鹿布農族的文化對內本鹿布農族後裔來說,更是遙遠。所以決定用直昇機載運的方式,讓歷史與當代重新接軌,讓內本鹿重新連結延平鄉的布農族。這是歷史性的一刻,讓耆老們重新踏在內本鹿的土地上,傳承內本鹿布農族文化。

代表中華民國政府與布農族人建立內本鹿元年及盟約的文建會主委陳郁秀表示,整個活動頭到尾都讓她非常感動,今天對耆老們是生命中最珍貴的一刻,其內心翻動不是局外人所能了解的。她認為文化是從尊重開始,在今天在山林中的聚會體會特別深刻,而阿扁政府的施政就是要從人權出發,今天就實現在這群山中,希望此舉能啟發更多可以回家的人,更珍惜家、家人、土地、國家,尊重別人也尊重自然。

林務局台東林管處田志城處長則承諾,將持續支持原住民朋友的社區林業事務,與原住民朋友成為真正的夥伴關係,而且如果能夠把山林委託原住民朋友管理,對山林的保護是更有幫助的,所以他希望文建會也能修文化資產法,在一些深山地區建造停機坪,無論救災或資源調查都有實質的幫助。

昨天是「國際人權日」,主辦單位希望藉著「耆老重返內本鹿」的計畫,再次落實中華民國政府與原住民的新夥伴關係,做為台灣政府尊重原住民人權重要的指標。而透過文建會的協助,用直昇機載運原住民耆老重回傳統領域的舉動,是國際上第一個由國家單位協助的案例,可說充分表現出國家政府重視原住民歷史文化及原住民民族權的表徵。

十五位耆老昨天返回舊部落後,全留在內本鹿舊部落四天三夜,在舊部落的日子,他們將高山嚮導隊的協助下,回到埋葬自己肚臍的家,回憶當日的生活情景、釘掛門牌,並由布農文教基金會工作人員紀錄下來,做為製作舊部落地圖的重要史料。另外,耆老的年紀大都是七十歲以上的高齡,所以主辦單位特別邀請同是布農族的長濱鄉衛生所主任田雅各醫師隨隊,也商請慈濟急診室護士曾淑萍支援,隨時注意耆老們的健康。


【耆老名單】

古松山(70歲)、胡茂惠(72歲)、余新友(74歲)、胡里頭(65歲)、邱銀山(70歲)、林珠妹(72歲)、陳勝源(69歲)、王上第(63歲)、胡運期(74歲)、胡春蘭(76歲)、古余蘭花(68歲)、余謙成(71歲)、邱美英(59歲)、黃胡正妹(79歲)、胡清山(70歲)、王春花(65歲)

【特稿】關於內本鹿部落

村子裡的人正等待著去內本鹿踏勘的族人回家,而他們在傍晚時分回來,hudas Bion(胡雲琳,84歲)站在迎接人群的最前面,歡喜他們的到來。小Anu拿了一把從內本鹿舊部落帶回來的泥土,灑在大地上------六十四年了,hudas Langus(胡春蘭,76歲)激動的流了眼淚,因為她終於再一次聞到她出生時埋肚臍土地的味道。這次布農文教基金會第四次探勘內本鹿返回延平鄉時的景象。

內本鹿---布農語稱Laipunuk,是指這塊區域原本屬於魯凱族之意。它牽繫了一段布農族可歌可泣的族群遷徙血淚史,遠在延平鄉一百公里山頭外,一千零二十五尺高山上,在布農族尚未進入此區域前,這塊土地有南鄒族、西魯凱(今高雄茂林)、東魯凱(今台東大南)、卑南族及少部分排灣族活動,約在距今一百五十年至三百年前,布農族從南投沿著中央山脈,經花蓮munlavan一帶,越過今海端鄉向南遷移到內本鹿區域,經過出草、爭戰、交易、婚姻及議和等民族關係後,整個內本鹿區域漸漸以布農族為中心。

內本鹿位於今台東與高雄、屏東交界處,按行政區域主要包括今延平鄉及海端鄉南境,布農族在此區域建立了不少聚落,由東向西有mamahav、masuvanu、halimudun、halipusun、masudada、tansiki、kaidaptan、bacingul、takivahlas、takisayan、kailisahan、tukiuwa、madaipulan、asahi……等聚落。

一九二九年,日本政府出版的台灣地圖,唯一空白的一塊就是內本鹿區域,也就是說一直到一九二九年的時候,現代國家力量還沒有進入這塊區域,內本鹿可以說是台灣最後一塊被國家用政權管理的地方,而內本鹿布農族是最後被征服的民族。這樣一個地方,被中央研究院民族所所長黃應貴稱做「台灣歷史的窗口」,是了解台灣過去與未來重要的窗口。

日本政府為方便管理、監控布農族,開闢了一條內本鹿越嶺道,沿途並設日警駐在所,駐在所由東到西計有umizi(紅葉)、siusui(清水)、kaili(楓)、kakaiyu(嘉嘉代)、tavilin(桃林)、橘、kudubuki/pisbadan(壽)、tukiuwa(常盤)、asahi(朝日)、sakakivan(出雲)……等。

日本國家力量進入內本鹿之後,開始有計畫地將布農族移出內本鹿,在半威脅半利誘的情況下,布農族開始有部分家族離開內本鹿。一直到一九四一年,內本鹿Haisul事件爆發後,日本政府才真正大規模的強迫內本鹿布農族集體移住,最後形成現今的台東縣延平鄉分布。延平鄉共有五個村,分別是桃源村(pasikau)、紅葉村(vagangan)、永康村(sungunsun)、武陵村(bukzavu)及鸞山村(sazasa)。

為了紀錄、還原內本鹿布農族的生活,布農文教基金會透過製作部落地圖的方式,紀錄內本鹿各部落的分布領域、家族、獵場、民族關係、傳統土地利用、生態知識、歷史事件等,不僅要凝聚延平鄉布農族的民族情感、喚醒民族意識,更要建立完整的布農族歷史。

【特稿】內本鹿探勘暨停機坪建造過程費時

布農文教基金會選定內本鹿的pisbadan(壽)做為直昇機載運耆老的目的地,乃是因為pisbadan為日據時期內本鹿的行政中心,是日警駐在所、交易所、關山町教育所的所在地,也是延平鄉耆老們的共同記憶,又因pisbadan為河階地形,有廣大平原可供直昇機起降。

為了紀錄、調查內本鹿pisbadan附近部落與建造停機坪,布農文教基金會特別派該會高山嚮導隊於十月二十日、十一月二十七日、十二月六日,用了三十七人次上山探勘了三次,分別以八天至十三日不等的時間,進行部落探勘、停機坪建造、及相關前置作業,並在十一月二十一日與中興航空先行探勘飛行路線、及空拍紀錄,希望順利完成耆老們的夢,也為這世紀首航活動暖身。


NO:39_1
2002/12/16 15:53 Skywalker-Luke      回應:
http://news.yam.com/cna/culture/news/200212/200212100369.html
布農耆老搭機返原鄉 陳郁秀宣誓新夥伴關係

(中央社記者謝震南台東縣十日電)「回老家高不高興」、「你們高興,我也高興,大家一起高興」。在國際人權日的今天,行政院文建會主委陳郁秀除了強調回家是基本人權之一,又以陪同布農族耆老重返出生原鄉─內本鹿的具體行動,堅毅宣誓同時見證了政府與原住民的平等新夥伴關係。

對大多數人而言,回家是一件極為自然的事情,不過,對等待了六十四年的台東縣延平鄉布農族耆老而言,回老家這一條路卻是那麼地遙不可及。

「Na Kulumahin Kata我們回家了」 。為了重返舊部落,尋找布農族的根,布農文教基金會特地選擇國際人權日的今天,舉辦「我們要回家了─布農族耆老重返內本鹿─直昇機世紀首航」活動;這項別具象徵意義,又創下國際首例以直昇機載送原住民返鄉的活動,上午八時,在台東縣延平鄉的延平國中操場揭開序幕。

睽違一個甲子之後,來自台東縣延平鄉五個村落─桃源村、紅葉村、永康村、武陵村、鸞山村的十五位布農族男女耆老,在陳郁秀的陪同之下,分批搭乘民用直昇機重返海拔一千零二十五公尺的內本鹿。

雖然搭機重返內本鹿的行程僅需十餘分鐘,但如果採用步行跋涉方式,卻得整整花上四天的工夫。也因此,包括布農文教基金會執行長白光勝牧師在內,不少參與重返生命原鄉─內本鹿的布農族耆老,內心百感交集之餘甚至激動落淚。

年齡介於六、七、八旬之間的布農族耆老,分批陸續抵達位於台東、高雄、屏東縣交界的內本鹿Lipunuk(布農語,意指原屬魯凱族區塊),並與高山嚮導隊會合之後,基金會隨即舉行新年祭儀式。

陳郁秀以紅筆為「內本鹿元年」的「元」字畫龍點睛之後,並與耆老共同豎旗,宣告「內本鹿元年」正式啟動。

此外,陳郁秀也和林務局台東林管處長,共同代表政府接受布農耆老餽贈的盟巾,此舉象徵官方與原住民新夥伴關係的再確認及落實。

六十四年前,現今居住台東延平鄉的布農族人,被日本政府強迫遷離內本鹿,硬生生地將布農族抽離生命的根、靈魂的根。

基金會副執行長那布表示,耆老們始終有一個夢,就是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再回去那出發以前的地方「內本鹿」,回去看看出生時埋葬肚臍的地方,回去探望埋在石板屋下的爸爸、媽媽,回到那常常夢到的老家,重新呼吸六十幾年未曾聞到的空氣。

布農文教基金會之所以提出這項計劃,不僅是為了讓老人家們圓夢,還有一個更迫切、更現實的問題。因為,部落裡的老人,身體已經衰弱,內本鹿古道也已大多湮沒在漫草之中。此外,布農族的文化、歷史,流失情形也日益嚴重。

對耆老們來說,內本鹿似乎越來越加遙遠。內本鹿布農族的文化,對內本鹿布農族後裔來說,尤其遙不可及。

也因此,基金會決定用直昇機載運的方式,讓歷史與當代重新接軌,也讓內本鹿重新連結延平鄉的布農族。基金會強調,這是歷史性的一刻,讓耆老們重新踏上內本鹿的土地,象徵內本鹿布農族文化的薪傳。至於基金會為何特別選在十二月十日舉辦這項活動,因為這一天是「國際人權日」,基金會希望透過「耆老重返內本鹿」的計畫,再次落實陳水扁總統和民主進步黨政府與原住民的新夥伴關係,做為台灣政府尊重原住民人權重要的指標。


返 回

■ 為一般的欄位  為必填的欄位
管理者名稱
管理者密碼
匿稱: [♂♀]:
其它選項: 文章內容使用HTML
文章主題
文章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