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啊!》

返 回


2001/04/29 16:16 暗光鳥      《我啊!》
[這本書即將出版。看過的人請在此留下您寶貴的意見。以下是詩人李敏勇的解讀,僅供參考。]


我啊!
[ 2001/4/28, 李敏勇 ]

 這是一位台灣人日本兵的感嘆詞;這也是描繪一位台灣人日本兵人生的書。

 一九九六年秋天,讀賣新聞資深記者濱崎糸宏一在東京街頭偶遇開計程車的簡茂松,驚訝於他的台灣人日本兵身分以及戰犯身分,更慚愧於他未能獲得日本政府道歉與賠償的事。


 日本人濱崎糸宏一決定為這名滯留東京的台灣人簡茂松寫傳記,並於二○○○年在新潮社出版。旅日台灣人金美齡在產經新聞的書評說:「簡茂松坎坷的命運,起因就在於他是生在那個時代的台灣人。可說是李登輝所說『生為台灣人的悲哀』之典型一例。」


 這本傳記的中文版在台灣出版,簡茂松回到他不大熟悉的故鄉台灣,他想要將自己的故事,將他那時代的故事告訴遺忘自己歷史的台灣人。


 中研院曹永和院士從簡茂松和他那時代的許多被遺忘的人生看到台灣未真正建立的歷史。


 在《台灣論》引出慰安婦爭議話題後,我們看到台灣人日本兵的悲傷人生。《我啊!》─像是從遙遠的歷史裡傳來的吶喊。


 在這樣的吶喊聲中,我們也看到台灣人李登輝在日本行程發出來的訊息;我們看到在日本的日本人、台灣人和中國人言語和行動中的訊息;我們也看到在台灣各種反映的言語和行動的訊息。


 簡茂松在《我啊!》書中,感嘆地說:「日本啊!你可以這樣對待我嗎?」日本人濱崎糸宏一記述了這樣的質問,並且為自己的國家感到羞慚。


 戰後台灣的殖民統治者及周邊的人們,看看別人也想想自己吧!


NO:7_1
2001/05/01 21:31 閒人      To all:
期待能看到這本書.

NO:7_2
2001/07/10 18:33 埋完      回應:
<<我在南洋>>記錄片中,導演企圖以順時鋪排的手法,讓人一同回到太平洋戰爭的歷史當中...
不知道這裡所提的這位臺灣人日本兵是不是在太平洋戰爭時,皇民化政策下被徵召的?

<<我在南洋>>這片子是被導演安排以戰前.戰後來呈現歷史。
其中裁剪.排列了許多老先生們的描述或彼此的話談。
目的在於對現今日本政府的"求償",雖然已幾經遭受拒絕。

戰前分成兩個部份--徵召和戰爭,戰後也分成兩個部份--返鄉和求償。
在觀看片子當時,我們會被引領回歷史...
老先生們的敘述片段和一些當時的相關記錄照片或影片間相穿插。
從他們說的"不得不去而半受迫的來到戰地"開始..
到"在戰地時,一個個戰友的受傷.戰死"突顯戰爭的慘況..
再到"戰爭結束後,無人告知..也無人遣送他們回臺灣,他們便在當地工作幾年,湊足船費..自行返鄉"..
然後才是"求償"的動作。

這一連串的事情發生,而今以回溯歷史重回,"求償"似乎是理所當然。
但這是"臺灣的太平洋戰爭史"(或已有些在人的某些心理作用下的了),
是別於"歷史的太平洋戰爭史"。

接受這個記錄片所表達的訊息的人們,想起這些臺灣人是如此被利用於戰場上..而事後卻得不到任何安撫..
我們若執著於同是臺灣人,我們是可以或是應該發些聲音說些甚麼的..
但歷史有歷史的原貌,儘管因為有人或時或情的問題..而有該不該說的考量之下。

反觀當時日本通過的是"陸軍自願兵"條例,既然是沿此條例受召..自願又怎求賠償呢..
又即使日本當時有使輿論制裁的方式半強迫,但也有些是青少年同儕間不落人後的心理所作用啊...
再者,蔣介石與日本的停戰和約,是指日本無須任何賠償啊..
即使是當時國民政府怕得罪日本而填下如此和約..然一芥之民又何容再說甚麼..

但又回到片中..老先生們口裡表示而強調出--他們當時是日本皇民,替天皇打仗為什麼不去...
描述在戰場上,一個一個戰友被抬回來的景象..身為人的能看幾次..
已經到了每上戰場,不會恐懼於殺人了..心裡都想多有幾個敵人可以殺,不管有多少個他都只管一直殺,只怕不夠殺..

片中突顯了他們是日本人..但問題是在這隱性的部份--他們是中國人。
實聽來徒能悲歎,這看來一點點當時臺灣的日本人對那遙遠的天皇的死命效忠..幾乎是給掉了他們全部...卻得不了任何甚麼..
因為..他們是臺灣人..

然而不說"賠償"好了..老先生們向日本索求的或根本只是他們當時的薪水,他們受召當兵替國家戰爭的薪水..
況既然戰後日本都已予日本內地的日本人安撫了,而在臺灣受召..當時是日本皇民的臺灣人..為甚麼獨得不了安撫..
難道已是最後那身為人該有的一點良知,都不值得讓你日本至少虛假的為此拔起一毛嗎?
多少死的已死,活下來的..的聲音仍佯作不聞...忒也狠了心。

可戰爭是亂..我這麼做,多只因我能夠..我夠霸橫,無人能阻...其實多無甚麼道理的。
而人們是不夠認栽這事過境遷的...平靜過後,或想理清甚麼..
由來可理之事,多少是還有些道理的...但戰爭這事有多少道理在其中呢?
況僅一國之間,領導的人和生民的訴求是天地遠近的無法說清而雙全了..那到底是誰有辦法犧牲誰呢?
那日本或國民政府到底要怎麼怪起呢..

然就這件事而言,臺灣的太平洋戰爭史又怎樣..歷史的太平洋戰爭史又怎麼..
釐清了歷史為較真實貌又能怎樣..還是不如因自己也是臺灣人而幫他們喊喊甚麼較好?

就像慰安婦,說是日本安排的..但日本當時確實是沒有一條條例是關於安排慰安婦一事的..如今可否因此否認..
反而當時臺灣境內和日本人接觸最頻的就是一些豪紳..那麼人口販賣呢..有沒有可能?
臺灣人自己都不是因素嗎..戰後擴大卻也成戰時日本的罪過..
然而在慰安婦受創的心理下,事實又如何..同聲譴責是要活在輿論下的唯途。
但聲討.索賠後,對方的回應結果卻是關乎在事情的真實面--這個早已因為順從輿論而被我們忽略的事。
所以釐清了事實又怎麼呢?即使是事實也還要有身為甚麼人或因在甚麼時而不該說的道理(群眾性渾然的自欺欺人)。

清代時,立省也有聲浪以資格論反對..
頻繁的族群械鬥,官府執以觀望..任其互殘..
甲午戰後,遭受割讓,清廷連一篇正式些的文書告知也沒..
簽署割讓和約的特使,連上臺灣的土地一步都沒..
臺灣人一夕之間變日本人..
又太平洋戰後,也同樣在無人告知下又一夕之間變中國人..
更被接收的政權說為奴化.漢奸,不受信任..
由來那些政權對臺灣是愛怎樣就怎樣,現在也還有人想這麼搞吧..
悲情是一點她的魅力..
疼惜彼此還消說嗎??


返 回

請依文章內容欄寬度斷行(按Enter鍵)以免破行.THANKS~~
署名: [♂♀]:
語法選項: 文章內容使用HTML
論談對象:
文章內容:
特殊符號輸入: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