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南洋>>記錄片中,導演企圖以順時鋪排的手法,讓人一同回到太平洋戰爭的歷史當中...
不知道這裡所提的這位臺灣人日本兵是不是在太平洋戰爭時,皇民化政策下被徵召的?<<我在南洋>>這片子是被導演安排以戰前.戰後來呈現歷史。
其中裁剪.排列了許多老先生們的描述或彼此的話談。
目的在於對現今日本政府的"求償",雖然已幾經遭受拒絕。
戰前分成兩個部份--徵召和戰爭,戰後也分成兩個部份--返鄉和求償。
在觀看片子當時,我們會被引領回歷史...
老先生們的敘述片段和一些當時的相關記錄照片或影片間相穿插。
從他們說的"不得不去而半受迫的來到戰地"開始..
到"在戰地時,一個個戰友的受傷.戰死"突顯戰爭的慘況..
再到"戰爭結束後,無人告知..也無人遣送他們回臺灣,他們便在當地工作幾年,湊足船費..自行返鄉"..
然後才是"求償"的動作。
這一連串的事情發生,而今以回溯歷史重回,"求償"似乎是理所當然。
但這是"臺灣的太平洋戰爭史"(或已有些在人的某些心理作用下的了),
是別於"歷史的太平洋戰爭史"。
接受這個記錄片所表達的訊息的人們,想起這些臺灣人是如此被利用於戰場上..而事後卻得不到任何安撫..
我們若執著於同是臺灣人,我們是可以或是應該發些聲音說些甚麼的..
但歷史有歷史的原貌,儘管因為有人或時或情的問題..而有該不該說的考量之下。
反觀當時日本通過的是"陸軍自願兵"條例,既然是沿此條例受召..自願又怎求賠償呢..
又即使日本當時有使輿論制裁的方式半強迫,但也有些是青少年同儕間不落人後的心理所作用啊...
再者,蔣介石與日本的停戰和約,是指日本無須任何賠償啊..
即使是當時國民政府怕得罪日本而填下如此和約..然一芥之民又何容再說甚麼..
但又回到片中..老先生們口裡表示而強調出--他們當時是日本皇民,替天皇打仗為什麼不去...
描述在戰場上,一個一個戰友被抬回來的景象..身為人的能看幾次..
已經到了每上戰場,不會恐懼於殺人了..心裡都想多有幾個敵人可以殺,不管有多少個他都只管一直殺,只怕不夠殺..
片中突顯了他們是日本人..但問題是在這隱性的部份--他們是中國人。
實聽來徒能悲歎,這看來一點點當時臺灣的日本人對那遙遠的天皇的死命效忠..幾乎是給掉了他們全部...卻得不了任何甚麼..
因為..他們是臺灣人..
然而不說"賠償"好了..老先生們向日本索求的或根本只是他們當時的薪水,他們受召當兵替國家戰爭的薪水..
況既然戰後日本都已予日本內地的日本人安撫了,而在臺灣受召..當時是日本皇民的臺灣人..為甚麼獨得不了安撫..
難道已是最後那身為人該有的一點良知,都不值得讓你日本至少虛假的為此拔起一毛嗎?
多少死的已死,活下來的..的聲音仍佯作不聞...忒也狠了心。
可戰爭是亂..我這麼做,多只因我能夠..我夠霸橫,無人能阻...其實多無甚麼道理的。
而人們是不夠認栽這事過境遷的...平靜過後,或想理清甚麼..
由來可理之事,多少是還有些道理的...但戰爭這事有多少道理在其中呢?
況僅一國之間,領導的人和生民的訴求是天地遠近的無法說清而雙全了..那到底是誰有辦法犧牲誰呢?
那日本或國民政府到底要怎麼怪起呢..
然就這件事而言,臺灣的太平洋戰爭史又怎樣..歷史的太平洋戰爭史又怎麼..
釐清了歷史為較真實貌又能怎樣..還是不如因自己也是臺灣人而幫他們喊喊甚麼較好?
就像慰安婦,說是日本安排的..但日本當時確實是沒有一條條例是關於安排慰安婦一事的..如今可否因此否認..
反而當時臺灣境內和日本人接觸最頻的就是一些豪紳..那麼人口販賣呢..有沒有可能?
臺灣人自己都不是因素嗎..戰後擴大卻也成戰時日本的罪過..
然而在慰安婦受創的心理下,事實又如何..同聲譴責是要活在輿論下的唯途。
但聲討.索賠後,對方的回應結果卻是關乎在事情的真實面--這個早已因為順從輿論而被我們忽略的事。
所以釐清了事實又怎麼呢?即使是事實也還要有身為甚麼人或因在甚麼時而不該說的道理(群眾性渾然的自欺欺人)。
清代時,立省也有聲浪以資格論反對..
頻繁的族群械鬥,官府執以觀望..任其互殘..
甲午戰後,遭受割讓,清廷連一篇正式些的文書告知也沒..
簽署割讓和約的特使,連上臺灣的土地一步都沒..
臺灣人一夕之間變日本人..
又太平洋戰後,也同樣在無人告知下又一夕之間變中國人..
更被接收的政權說為奴化.漢奸,不受信任..
由來那些政權對臺灣是愛怎樣就怎樣,現在也還有人想這麼搞吧..
悲情是一點她的魅力..
疼惜彼此還消說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