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et

返 回


2001/07/03 01:49 Hans      Internet
1.Internet 緣起
從1990年代中期,Internet已經在世界上服務了超過2000萬人。根據一些統計資料數字,目前大約有12%的美國人口使用Internet 。這與在80年代使用微波爐,以及30年代使用電話的人數相當。在早期Internet的前身,美國國防部高等研究計劃局,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ARPA)穫得第一份關於電腦間連接技術的合約後所開始發展的。第一套命名為ARPANET 的電腦網路,是以封包交換的革命性技術來做到電腦間的連繫。雖然此技術是為了美國軍方所發展,但確從未被軍方使用過。ARPANET 做為測試技術與概念的實驗網路,運行了好幾年。實際上大約是在1980年,當ARPA開始將連接機器間的實驗網路換成新的TCP/IP傳輸協定時,連通的Internet才開始發展。TCP是指傳輸控制協定(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P是代表Internet 協定(Internet Protocol)。現今我們所使用的TCP/IP並不只於這兩種協定,而是泛指所有在Internet上所使用的通訊協定。接著ARPA想讓大學中的研究者也採用這種新協定。由於當時的大學中多數的電腦都使用Unix,因此ARPA便投資在Unix上發展TCP/IP協定。這些努力得到了成果,其中一部份是因為有許多科系正需要第二或第三部電腦,並想將其互相連結。這些科系需要一種通訊協定,而除了TCP/IP以外,就沒有其他普遍可用的了。有很長一段時間,ARPA的TCP/IP協定都只用在大學中電腦科學科系的電腦之間。很難想像我們今天會將TCP/IP與世界性的聯繫結合在一起。

在當時,最流行的Unix版本是柏克華大學的Berkeley Software Distribution(一般都以 BSD Unix 表示)。BSD Unix流行的原因,部份是因為它提供了比基本TCP/IP協定更多的功能。Berkeley提供了一些工具程式,如遠端檔案複製及稱為socket的網路程式介面。因為socket提供了程式設計者利用較簡單的軟體與TCP/IP協定進行溝通的能力,因此相當重要。

早期Internet的成功,引起了其他團體的興趣。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NSF) 致力於 TCP/IP Internet 推廣到更多科學家身上。從1985年起,NSF 更將旗下的超級電腦中心連接起來。後來它提供基金,將許多區域性的科學研究機構連接起來。所有這些使用TCP/IP協定連結的網路,現在都是Internet的一部份。有一點應了解的是, Internet 並不是一種新的實體網路,而是使用 TCP/IP 協定聯繫的全球網路。事實上,Internet是最大的虛擬體系─由設計者所想像,並經由軟體加以實現。

當Internet越來越流行時,其大小也迅速的增加。早期的使用者大都飽世事故,並願意採納新型態的服務。當使用者漸漸增加後,電子郵件(E-Mail) 與檔案傳輸便逐步的取代其他種類的通訊。Internet在資訊共享與傳遞方面不可思議的潛力,在使用者越來越多後更加的明顯。直到1991年,幾乎完全資助美國境內Internet發展的NSF 開始解除對Internet上商業活動的禁令,並大幅減少資助的金額,這使得Internet更加普遍,並開啟了商業投機的大門。

在當今的時代,公司及電訊業的鉅子正忙著改造活動,以便從Internet上穫利。打著Internet招牌的公司吸引了如蒼蠅般的投資客,使得華爾街的科技股飆漲。新的商業同盟正在結合,以發展各種標準與安全機制,將Internet帶向另一個高潮。仔細想想,擁有接收即時聲音與影像的能力,將可以讓你看到電話中的對方,或是在Internet上訂購Pizza 與看電影。其可能性是無可限量的。當Internet吸引了越來越使用者時,從Internet上為公司與個人穫取利益的能力也將會變的更加重要。


NO:25_1
2001/07/03 01:50 Hans      回應:
2.TCP/IP
通訊網路一般可分為兩種基本型態:路徑交換(circuit-switched)與封包交換(packet- switched)。路徑交換的網路是在兩點間提供專用的連線路徑以進行運作,電話系統就是這一類。當你打電話時,會直接經由電話公司的交換機房、主幹線、連接到遠方的交換機房、最後到達對方的電話。一旦連線建立後,便完全供你使用。封包交換的網路,通常由電腦所使用,這類網路會將資料流分成小塊,稱之為封包(packet),並以多工的方式在機器間傳遞。封包交換網路最主要的好處,是可以在單一連線上傳輸許多同時的通訊資料,當然,缺點是當網路的負載增加時,每一對通訊中電腦所得到的網路頻寬就會減少。

TCP/IP的IP部份是針對智慧型路由器(Router)所設計的,其作用是與別的連線之間傳遞封包。IP路由器會查看目的地位址,並決定可讓封包最快到達目的地的路徑。這是表示當兩台電腦透過Internet通訊(如WEB 瀏覽器要求伺服器中的某一頁)時從WEB 伺服器送到瀏覽器的封包,可能不是直接從伺服器到瀏覽器因為Internet任意兩台電腦間┼通常都沒有直接的連線。假設一個普通的使用者從Internet提供者(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ISP,如Hinet網路處取得Internet的使用權並開始瀏覽IBM 的網頁,在此流程中,使用者電腦與IBM 伺服器間並沒有直接的連線。資料是經由任意可能的路徑,從IBM 伺服器經過Hinet 的機器到使用者電腦。決定阻礙最少路徑的能力,使IP格外的可靠及有效率。在大部份分散式的環境中,必需假設在某一時間大部份的網路資源是離線的,因此軟體不可能假定某些資源是可用的。網路必需考慮許多閘道器(Gateway )關閉的可能性,並具備用別的方法送出資料的能力。


NO:25_2
2001/07/03 01:51 Hans      回應:
3.IP Address
TCP/IP的路由動作是以每一台主機的位址為基礎。這個位址稱為Internet位址或IP位址。每一台電腦都有唯一的32位元IP位址,以供所有通訊使用。一個IP位址包括四個從0到255的8位元數目(00~FF總共是32位元),並以逗號分開。32位元的IP位址方案,理論上可以產生超過40億個(2^32,2的32次方)唯一的位址,但遺憾的是TCP/IP的設計者並沒有很大方的使用這些位址。他們定義了三種Internet網路的基本等級:大型(Class A)網路,中型(Class B)網路,小型(Class C)網路。不同等級的差異,決定於IP位址的不同8位元分段。

Class A網路的IP位址,前8個位元是由Internet網路資訊中心(Internet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InterNIC)所設定。因為只設定了8個位元,故另外24個就留給公司內部的網路管理者進行設定。這表示擁有Class A網路的公司將可以有超過1600萬台電腦(2^24,2的24次方)連上Internet。由InterNIC設定的最左邊8位元,其值由0~126,因此Internet上允許存在127個Class A網路。IBM與HP都擁有Class A,遺憾的是,所有的Class A網路都已經用完了。

Class B網路是留給中型公司用使用,由InterNIC質指定最左邊的16位元,留下16位元供自行使用。 Class B的位址中第一個位元值可以從128~191,而第二個位元組則是由0~255。因此,Class B網路可能的數量16,384,且每個都可以擁有65,536台機器。所有的Class B也都已經用完。

Class C是由InterNIC指定最左邊的24個位元,只能自行指定剩下的8個位元,也就是254(2^8,2的8次方),台電腦。這實在十分的有限,即使是一家小公司,也有可能超過200台以上的電腦需要連上Internet,Class C的第一位元可以由192~223,第二與第三都可以從0~255。這表示Class C的網路數量超過200萬個。目前還有可用的Class C。

IP位址也可以擁有比較親切的名稱,例如茶店的IP位址是209.132.58.129,其名稱是taiwan-tea-party.simplenet.com。IP位址與網域名稱(Domain name 如simplenet.com)是由InterNIC發出的,在繳納手續費之後,便可以申請註冊一個網域名稱。
雖然網域名稱非常親切,但對Internet軟體並不是很有用。這些軟體只能由IP位址來存取電腦。因此,在進行通訊動作以前,必需將網域名稱轉換成IP位址。有兩種方法可以將名稱解成數字位址。有一種仍然在使用的舊方法,是將名稱與IP位址的對應表儲存在名稱為HOSTS的檔案中。在Windows 95/98中,這個檔案位於\Windows\HOSTS.SAM這是一個樣本檔,可用文字編輯程式編輯後存成HOSTS沒有副檔名。在Windows NT 中,則位於Winnt\System32\Drivers\ETC中。這個檔案的格式相當簡單,在每一行指定一個IP位址,接著是一個以上的空白字元,以及對應的名稱。例如,你可以在HOSTS檔案中加入
209.132.58.129 taiwan-tea-party.simplenet.com
^^ IP位址^^^^^ 空白 ^^^^^^^Domain name^^^^^^^^^^

另一種先進一點的方法,就是網域名稱系統(Domain name system,DNS),DNS是一種分散式的資料庫,這表示資料庫實際上存在於Internet中的多台電腦上,其中包含了所有註冊過的Internet主機(任何連上的主機)。DNS讓使用者只要輸入taiwan-tea-party.simplenet.com,便會自動的跳入茶店的WEB Server。


NO:25_3
2001/07/03 01:52 Hans      回應:
4.Port
IP位址可以辨別Internet上的電腦,但是我們怎麼知道要與那台電腦上的哪一個行程溝通?大部份的電腦,尤其是Server,都會同時執行數個行程,我們必需決定要與哪一個程式進行對話。要辨識特定的行程,通常需要在IP位址後加上編號。有了這兩項資訊,才可能進行通訊。
對於一些常見的Internet Service program,都已經定義了某些標準的Port 編號。例如所有的全球資訊網(WWW)伺服器都使用編號80的Port來做通訊。這就是WEB瀏覽器可以在WEB間迅速的轉換的原因,因為一定是利用WEB伺服器作出回應。許多Port保留給標準的Internet應用程式,下面列出一些常用的程式與其對應的Port:

Internet Application Port No.
────────────────────────
HTTP (WWW) 80
FTP 20&21
Gopher 70
SMTP (E-Mail) 25
POP3 (E-Mail) 110
Telnet 23
Finger 79


5.Sockets
Sockets是網路的終點,只包括IP位址與Port的組合。這個詞是個比喻,因為Sockets中包含的資訊可以直接插入Internet上對方的行程。Socket可用來辨識任何在Internet上執行的應用程式。Berkeley Sockets(有時稱BSD Sockets)也是一種在Unix上TCP/IP程式設計方面廣泛使用的介面名稱。這套介面就是眾所皆知的BSD Sockets API,且已經移植到Windows上,其名稱為Windows Sockets,簡稱WinSock。Windows 95/98/NT現在都內含Microsoft製作的WinSock(WinSock.DLL),共包括44個函式。Sockets代表的是在Windows的Internet程式設計中可進行的最低階事項。


NO:25_4
2001/07/03 01:52 Hans      回應:
6.協定堆疊與OSI模型
在80年代早期,國際標準組織(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ISO)正致力發展一套概念架構,以供電腦網路的設計與實作。其成果使得開放系統互連(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OSI)的參考模型成為網路運作的標準解釋方案。OSI模型描述了七層分離的堆疊。頂端是你的應用程式,底端是網路應體,而所有其他層都市支援用的。想像資料由某電腦的應用程式產生,沿著各層向下,到達硬體層經過網路傳輸,再從目的地電腦的各層向上。殂頂端到底端分別是:應用、呈現、階段、傳輸、網路、資料連結與實體。每一層都會執行一些功能,讓資料在堆疊中移動,並擁有與上下層間的介面。這個想法是讓不同的軟體廠商提供可交換的模組,來提供某層功能,而不影響資料在堆疊中的流向。

應用層是應用程式存在的地方。電子郵件程式,WEB瀏覽器等程式都是從呈現層接收資料。
呈現層決定了傳輸資料的格式。資料加密與壓縮也在這一層處理。
階段層在此一階層中將資料流提供給使用者。這與區域網路(Local Area Network,LAN)的做法相同,以保證沒有兩個使用者在同一時間進入相同的階段。
傳輸層與資料傳輸的控制有關。在Internet上,這是由TCP或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來完成。
網路層將封包做點對點的移動傳輸。這在Internet上是由IP來處理。
資料連結層定義封包資料。
實體層為電纜線、網路卡與其他實際連接電腦的硬體。

雖然TCP/IP並非OSI協定,但與七層架構間有些關聯。大部份公認對TCP/IP模型的描述,都包括四層:應用程式è主機對主機èInternetè網路通道
當封包往堆疊下方傳送時,每一層都會加上特別的檔頭。當資料在接收的堆疊中向上傳遞時,檔頭資迅會被拿掉。

在TCP/IP模型的底部是網路通道層,其工作包括將IP位址對應到實際的網路位址,與將IP datagram(封包)包裝成區域網路了解的格式。
Internet層位於網路通道的上端,是實際的TCP/IP引擎,在這一層IP提供了在點與點間遞送資料的結構。IP是無連結的(connectionless),這表示不作Handshaking、告知(Acknowledgment)或錯誤處理。這些動作是由其他的協定,如TCP所進行。
在IP層上方,是主機對主機的傳輸層,包括了TCP與UDP協定。
TCP/IP模型中的應用程式層,執行了OSI七層架構中的應用程式層、呈現層與階段層的作用。


NO:25_5
2001/07/03 01:53 Hans      回應:
舊文重貼

看過的人將就著看吧!!


返 回

請依文章內容欄寬度斷行(按Enter鍵)以免破行.THANKS~~
署名: [♂♀]:
語法選項: 文章內容使用HTML
論談對象:
文章內容:
特殊符號輸入: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