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平埔族的介紹
2001/07/17 08:27 BALA
對於平埔族的介紹 泡茶開講 茶友: bala 所泡的好茶 茶房歹勢,第一次來貴寶地聊天,雖然常上來張望,不過 面皮薄現在才開嘴。看到下面野虎對於平埔族的介紹,忍 不住上來聊一聊! 野虎兄,沒有看到您引文的出處,是淺井惠倫的還是土田 滋的呢?其實這些日本人類學者,主要做的都是概略的分 類,不論怎麼分,都一定會有點問題。因為他們都是從語 系來分類,但是臺灣的原住民經過時間的發展,語言一定 都會有相當程度的混同。所以不管怎麼分都會有問題。 其實日本人來之後,將臺灣的原住民分為高砂或平埔,就 有很大的問題。因為這兩者之間,絕對不是可以一刀兩斷 的。像是所謂的巴宰族(『平埔族』?),就可能跟苗栗 一帶的泰雅族(清代時稱為屋鏊等社)有很深厚的親屬關 係。 而且臺灣的原住民(不論所謂的平埔或是高山)本來都沒 另外南部的洪雅跟西拉雅的分類也非常的粗略。荷蘭時雲 另外臺灣的原住民大多是移動不定,遷徙頻繁。要界定真 隨口補充一點,只是想提供更多的臺灣原住民資料讓大家 |
2001/07/17 08:27 ^_^
回應: 茶友: 野虎 所泡的好茶 █ 台灣之平埔族簡介 █ ( 若有謬誤,敬請不吝指正,謝謝!) 台灣在漢民族移入前為南島語系的人口所佔居, 紀末年,現在漢人所居住的東北部和西部平原地區 各族分佈大致如下: ┌ヾ凱達格蘭族(Ketagalan) ─ 分佈於淡水、、台北 後註:另高砂族有布農族、阿美族、雅美族、排灣族 、 |
2001/07/17 11:08 ^_^
回應: 泡茶開講 茶友: bala 所泡的好茶 茶老大 您每次都說我學有磚場,讓我實在很不好意思,好像我是 專門拿磚頭k人的。每次都讓你這樣幫我吹噓,實在對不 住各位茶友,只好拿一些茶來孝敬大家。 由於我研究範圍主要是台灣史的原住民,不過論今日常見 的原住民,還是讓有人類學專長的人來介紹,畢竟文獻上 ,所謂的高山原住民,就是清代時的生番,跟官方接觸較 少紀錄也就比較不正確。我主要的研究對象還是以當時的 熟番,也就是所謂的平埔族為主。一般大家所熟知的平埔 十族,這在清代是沒有的概念。因為清代並沒有族的概念 ,對於原住民部落只有社的觀念。而且日據時代引進人類 學對原住民的分類,有的時候有些問題。比如說,今天所 謂的蘭嶼雅美族,在他們的詞彙中根本沒有雅美(ㄚ; ㄇㄧ;ㄙㄨ)這個音,這個是臺灣島的人對他們的稱呼。 當初人類學稱原住民的族名是以各族如何稱呼人的音來 命名的。如布農就是這個族稱人為「布農」。但是蘭嶼人 稱人為噠悟(˙ㄉㄚ;ㄨˋ拼音不好,注音大家也較能理 解,希望見諒)所以他們今天要給自己正名為噠悟族,而 不要用雅每這個名字。另外被歸類為泰雅太魯閣亞群的原 住民,也不認為他們跟泰雅族是同族,因為過去他們之間 經常互相征戰,語言也有所不同,所以他們也要求正名為 賽德克族。這兩個例子,都是今天比較知名的例子。但是 由於今天平埔十族的稱呼,已然約定成俗不易更改,所以 只大略解釋希望能讓大家瞭解。 原住民的社名,幾乎是今天臺灣所以地名的基礎。以臺灣 這個名字為例,就是指當年靠近台南新港一帶的一個沙汕 半島,擴充到整個FORMOSA全島,最後漢人乾脆較這個 島為臺灣。臺灣北部一般大家都知道是所謂的凱達格蘭的 生活領域。但是其下卻包括約五十個以上的社,有許多也 就是今天的地名前身。在這之中,北投是最為大家熟知的 一個。另外,過去松山被稱為錫口,本來是一個社叫做麻 裡折口(貓裡即吼、麻裡錫口,荷蘭文獻稱 MAOLTSIGANAN,其中貓念ㄇㄚˊ,應該寫作狗的左邊 ,不過造字不能顯示)。 大直到松山機場一帶有塔塔悠社,所以附近有個地名叫做 上塔悠,住那一帶的人都知道。不過有人稱大直為塔塔悠 的轉音,根據我朋友的研究,他發現塔塔悠有一個分社, 其實就稱為大直,只是較不為今日的人所知。 淹水最厲害的汐止,較早的名字為水返腳與汐止同義,就 是基隆河回潮的盡頭。但更早以前,則稱為蜂仔峙(房仔 嶼、蜂仔嶼荷蘭文獻稱KIPANAS其中KI的音不明顯故 被省略)。汐止到基隆之間的七堵,有一個叫瑪留坑的地 名,也是因為過去的瑪凌坑社。 另外過去的金包里社、秀朗社、南嵌社、八里坌社、奇裡 岸社,分別成為以後的金山、永和、桃園南嵌,石牌奇裡 岸一帶的地名。大龍峒一帶過去叫大浪石水(上石下水, 因沒有這字,寫不出來),大稻埕一帶最早稱圭武卒(圭 母卒、奇武卒、奎府聚、雞母厝),都是因為社名。有些 社名,現在只能從里名去找,比如說蘆洲的南港里(村) ,便是因為過去的南港社而來。 還有一個地名比較特別,就是今天的三貂嶺一帶。因為當 地固然有一個社名叫三貂社但是三貂一詞,但是荷蘭番社 戶口表中,這個社的名字便已是St.Jago也就是說這個地 名是從西班牙文而來。從過去西班牙人所謂的地圖,也可 以知道他們將三貂嶺一帶稱為St.Jago及聖地牙哥山,也 就三貂的台語發音。 甚至過去整個北臺灣被稱為淡水,當然也不是因為今天淡 水一帶的淡海而得名,而是因為當年有淡水社,最早為外 人所熟知。因為當時的臺灣北路劃得很遠,從半線(彰化 )以北,都算北路,所以台北反而大多是指北路而言。 扯了一堆,真的是變成打屁,如果大家不怕燻,有空小弟 會繼續往臺灣南部介紹。相信這些陳年舊話已經有許多人 知道,只是小弟沒什麼學問,翻一些舊東西來介紹比較不 會有錯嘛!希望看過的人別介意! 98/10/21(03:39:23).. |
2001/07/17 11:09 ^_^
回應: 泡茶開講 茶友: 被芭樂打到的壁虎 所泡的好茶 Bala 大師, 高手出招, 果然不俗. 即使用上了茶爺贈送的特大號吸盤, 還是熊熊被汝震落下來...^_^ 壁虎一時手癢, 也提供一些鏈結, 供茶友參考...
台灣的平埔族 就日據時代所知,台灣平埔族有馬卡道族(Makattao)、四社
由宗教和意識型態的糾葛談台灣的族 民族工程學中的客家論述:楊長鎮 苗栗縣各族群語言生態的變遷初探:張致遠 新加坡的種族問題與政府的族群政策:洪鎌德 瑞士的聯邦體制與族群關係:張維邦 從原住民的觀點來看平埔族:尤哈尼.依斯卡卡夫特 社會分歧與奧地利、瑞士「協和式民主」的建構:郭秋慶 加拿大的族群政治和政策:李憲榮 從醫學資料看臺灣的族群融合:陳順勝 台灣血源七千年之證言:沈建德 臺灣的政治轉型與政治的”族群化”過程:張茂桂 |
2001/07/17 11:10 ^_^
回應: 泡茶開講 茶友: 雨夜花 所泡的好茶 bala: 精彩!這就是我們想要的台灣歷史, 中國史地被老師打了滿地找牙齒的結果, 知道是知道一些了,有什麼鳥用? 還真差一點被牽去反攻大陸。 繼續啊!bala 可不可以先跳到埔里,家母是埔里人, 我如果能從你這學到一些, 下次我去說給她聽,她會很高興的。 |
2001/07/17 11:10 ^_^
回應: 泡茶開講 茶友: bala 所泡的好茶 雨叔叔: 原來令高堂是埔里人啊!自古埔里出美女,一說人種 多元,一說水質良好,這麼說來你也就應該很帥囉! 埔里就像是臺灣的世外桃源一般,位居中央山地一帶 的陷落盆地中。我記得我去埔里時,從南投市又開了 快七十公里的車,其間山巒疊翠等到了埔里盆地時, 真的就好像柳暗花明一樣,忽然一個熱鬧的城鎮跑出 來,感受特別強烈。 其實埔里這個地名就是從社名而來。過去埔里盆地屬 於水沙連番界以外,(水沙連「番」相當剽悍,與清 代官方之間戰和不定,所以水沙連一帶雖然早在康熙 年間就有漢人深入,但是直到嘉慶年間跟官方接觸才 較為頻繁),期間有兩支原住民的勢力:埔番與眉番。 前者應該是屬於今天所謂的邵族(日月潭是他們的聖 地);後者則是屬於泰雅族。埔番有一社稱為埔里社, 埔里便由此得名。 後來嘉慶二十年,發生郭百年事件,使得埔番勢力大 衰,必須援引中部其他熟番的勢力來與漢人抗衡。郭 百年事件,是指嘉義、彰化縣的陳大用、郭百年等人, 假稱埔番通事招他們入埔開墾,向臺灣府騙請執照。 得手後率眾入埔開墾,遭遇埔番大力阻擋。漢人無法 深入,遂詐稱要撤退要社番獵取鹿茸交換。埔番信以 為真,漢人卻趁埔番無防備之際,率數百人至千人以 上,攻入埔番部落,搶略一空。埔番被逼得只有避入 深山、或是依附眉番。當時臺灣有番政專管衙門叫做 理番分府,知悉此事後,又在逐出漢佃拆毀漢人所見 的土城。(官府並不是為社番出頭,而是對於漢人深 入內山發展這樣龐大的勢力,將會造成他們治理上的 困擾。尤其埔里當時屬於番界外禁區,臺灣府糊里糊 塗的給了墾照,本來就有問題。)經過這件事後,埔 番勢力大衰,漢人偷偷入墾卻又沒有辦法禁絕,埔番 便跟中部一帶的熟番聯絡,找他們一起開墾埔里並抵 抗漢人。中部熟番因為漢人的侵逼,日子早就很難過, 便在道光年間大舉進入埔里。 當時進入的熟番社,包括「北投、南投、萬斗六、貓 螺、斗六門等社」(原居南投、草屯、霧峰、芬園、 斗六一帶今日被稱做HOANYA洪雅族)「阿里史、烏 牛欄、岸膝、葫蘆墩、麻薯、社寮角、大湳、水底寮 等社」(被稱為巴宰族,原活動於今台中市南屯以北 的台中盆地,遠達苗栗鯉魚潭一帶都是勢力範圍,但 是他們跟埔里一帶似乎早就有聯絡,就是沿著今天太 平往國姓的那條小路去到埔里)「水裡、大肚、沙轆、 牛罵等社」(原活躍於大肚丘陵以西靠海的區域,即 今天龍井、大肚、沙鹿、還有過去叫牛罵頭的清水等 地。今天被稱做PAPORA拍瀑拉族)「雙寮、日北、 日南、房裡、吞霄、苑裡等社」(大甲一帶的日南、 還有苗栗的苑裡、通霄,過去被稱做大甲東西社群, 今天被稱做TAOKAS道卡斯族,大甲這個名字就是從 道卡斯轉音而來,不過較北新竹一帶的竹塹社則沒有 參與這次行動,日常往來也不密切。但卻同被人類學 者劃為TAOKAS)「東螺、阿束、眉裡、馬芝遴(鹿 港舊稱)、二林、柴仔坑、半線、貓霧栜等社」(活 動區域在霧峰、鹿港、彰化市、到台中市南屯區一帶。 被稱做BABUZA巴布薩族。其中阿束社應該屬於前面 叫巴宰的岸裡社群遠親,卻被歸到這一族,唉!有點 亂!) 因此今天埔里地名中,包括愛蘭里,就是因為烏牛欄 (AURAN)的音而來,因為烏牛欄社遷到這一帶。 大城里,舊稱大肚城就是因為大肚社遷到這裡。大湳 里也是因為大湳社的音而來。房裡里自然也就是因為 房裡社而得名囉!雨叔叔,我寫太多了,反正你把上 面那些社名拿去問令高堂,應該還會有一點印象吧! 總之從上面這些遷徙的社,可以瞭解到當時中部地區 的熟番日子有多難過,所以大家都一股腦往世外桃源 『埔里』去了! 98/10/21(18:13:55).. |
2001/07/17 11:11 ^_^
回應: 泡茶開講 茶友: 拜託!拜託! 所泡的好茶 拜託!拜託! 小弟個子不大,又不是獅子座,大獅這個名字真的擔當不起。 陛下: 雖然說現在大家都是臺灣人,但是所謂的融合其實就是一種文化 併吞。現在美國或是中南美洲、澳洲等地,絕口不提「民族熔爐 」這種說法,便是覺得將大多數人的生活方式當作主流概念,會 壓迫到少數人的生活型態。印地安、毛利、以及臺灣的原住民目 前都面臨自己的文化斷層,甚至有許多原住民真的認為自己是從 中國一帶搬遷而來。甚至因為族群污名,不願認同自己的血緣。 基本上,我並不喜歡所謂的四大族群的說法。畢竟這是一種漢人 本位主義的觀念。如果今天我是一個泰雅族、或是賽夏族。我會 認為臺灣至少有十幾個族群,畢竟並不是每一族的原住民都算「 我族」。所以應該是河洛、客家、新移民再加上其他跟我不同族 的原住民。當然,大家都是臺灣人,但是這方面的分際還是會存 在。既然如此,何不讓大家對於自己的過去有更深層的認識呢? 臺灣農民 我不是元元或小柯的拔蠟。那個拔蠟的電腦不錯,我差多了。以前小柯那裡常上去看你們大戰中國人,不過從未發言。很高興遇到你! 98/10/21(21:37:37).. |
2001/07/17 11:12 ^_^
回應: 泡茶開講 茶友: bala 所泡的好茶 阿信兄 您所提到的太平天國的問題,我曾經在大版跟網友BAG 稍微討論過,由於您再次提及,我再稍微提供一些意見好 了! 臺灣有兩個姓林的家族非常有名。一個是霧峰林家;另一 個則是板橋林家。前者以戰功彪炳顯達,後者則是經商致 富全台第一。板橋林家究竟有錢到什麼地步,連他們自己 都搞不清楚。日據時代曾對全台土地普查,建立「大租名 寄帳」、「土地業主查定名簿」。雖然因為國民政府的蠻 頇,毀掉了百分之八十以上,但是從這些資料,還是可以 發現板橋林家的土地,遍佈濁水溪以北。甚至有一句臺灣 傳說,林家土地分佈之廣遠道白河(台南賞蓮地)以北。 我曾經參與調查板橋林家的田業,光是影印記錄就影印大 約十四個工作天。清末朝廷財政困窘,常找富紳捐錢,林 家曾經有一次被逼捐超過一百萬兩。過去大概0.7兩就可 以買到一石米。一百萬兩實在已經是天文數字。中國最有 名的商人胡雪嚴,被稱作紅頂商人。因為過去捐貲當官最 多只能當到藍頂(如果我沒記錯,大約六品以下)胡雪嚴 捐錢捐到可以帶紅色的翎子。不過比起林家來,就小巫見 大巫。因為林維源捐錢做官,捐到最後的官銜是內閣學士 。雖然沒有實際職權,但也是絕無僅有的捐官職銜(一品 )。有一次吳密察說,如果十九世紀有做富士比這類的調 查的話,板橋林家絕對可以排名在世界前五名。 另外一個就是霧峰林家。霧峰林家靠戰功,打的就是太平 天國。以林文察、林文明兩人為首。霧峰林家本來就是霧 峰一帶的勢族豪強,他們跨海打太平天國時,所帶領的兵 勇是他們從臺灣帶過去的,所已被稱為「台勇」。過去大 多以為台勇全部是林家在霧峰一帶的漢人佃戶長工,所以 向心力強,打太平天國特別有利。不過根據一些台勇的作 戰記錄,可以發現他們善用當時叫鳥銃的土槍,所以打太 平天國特別厲害。這又與當時原住民的屯番符合。臺灣熟 番用鳥銃的記錄,早在乾隆五十三年平定林爽文之亂,清 朝主帥福康安報給乾隆時,就說道臺灣岸裡社熟番善用鳥 銃,打林爽文特別有用。所以林爽文亂平後,將臺灣的熟 番編入一個官方系統的武力叫「屯番」。屯番有人把他算 民間武力,其實應該算是官方的。因為他雖然不被編入八 旗或綠營的官軍系統,但是管轄他們的屯外委算是有給的 武職。而且他們領的口糧,也在官方的管理範圍下。 當時臺灣的屯番,總計南北兩大屯,下面有十二小屯。其 中跟霧峰林家關係最密切的就是中部的麻薯大屯跟阿里 史小屯。一個大屯編制四百人,小屯編制三百人,所以總 計七百人。當時林文明帶領的屯番武力,應該限於這兩個 屯。一方面這兩個屯戰力最強,善用鳥銃。另一方面從地 緣關係來看,其他的屯番不見得會理林文明。而且根據《 臺灣府輿圖纂要》,曾經提到曾經把屯番「酌調數百名同 往內地隨軍戰陣,頗稱悍勇」(該書第294頁)。另外在 地方官員上奏的摺子中也有提到類似的情況(閩浙總督慶 端等奏「協浙軍餉現復籌委解後勢難兼顧請旨免予指撥以 免貽誤摺」,《咸豐朝月摺檔》,頁55),可見確有其 事。但是徵調的人數應在七百人以內,至多不會超過一千 人。但是整個屯番的編制為四千人,如果說因為徵調熟番 到內地,造成他們的生存危機,可能有點言過其實。我想 熟番的式微,可能還是跟身份管制的消失,以及漢人的欺 凌有比較大的關係吧! 雨叔叔: |
2001/07/17 11:16 ^_^
回應: 泡茶開講 茶友: bala 所泡的好茶 雨叔叔: 過去美國摩門教所屬的猶他家譜學會,曾經對臺灣的族 譜做過調查。這項調查到1979年為止,總計蒐集到約一 千七百多種族譜。王世慶老師過去曾經在1978年連同王 錦雲合撰過一篇文章介紹,由於當時僅調查到一千兩百 多種,所以這篇文章便以此數為限做介紹。這篇文章是 「臺灣公私藏族譜目錄初稿」,刊載於《臺灣文獻》第 二十九卷第四期,1978年12月。所以如果有關埔里吳 家的族譜在臺灣有沒有的問題,可以從這篇文章中來瞭 解。 另外您說社頭吳姓,抱歉我對埔里實在很不熟。社頭究 竟在那裡,我也搞不太清楚。不過,吳姓本來就是南投 的大姓。據說早在乾隆三十九年,就有姓吳的墾首進入 水沙連一帶入墾,並建立吳厝庄(今集集一帶)。另外 名間鄉消防隊後面,也有一間吳姓宗祠。很抱歉,最近 沒有辦法幫你找這篇文章! 另外您所問到的鳥銃,我不是武器專家,無法詳答!但 就我所知,那應該就是明末傳入東方的火繩槍。臺灣很 多的訟案記錄中,又把它叫做土炮(石馬交)。用火線 點燃,塞入鐵彈丸鐵沙等!十九世紀引入的洋槍,則子 彈已有底火,藉著撞針擊發。雖然是單發裝填,但是已 經比鳥銃每發一槍,就要折騰半天才能發射要好的多。 過去火繩槍運用在戰場上的作法,持槍的人排成一列、 列,一列放完接著下一列上場,發射過的那一列則退到 後面裝填火藥子彈。我所認知的僅止於此,抱歉!(奇 美博物館有收藏一些古董槍,並且有將它們上網。還煩 請熱心的阿路兄做連結,謝謝!) 最近一個星期較忙,下下個星期再提供一些資料給眾茶 友參考。近來提供歷史資料的茶友越來越多,每位都是 又精彩又細心。總算我這個磚,也引來許多美玉,真是 令人高興! 98/10/23(23:07:27).. |
2001/08/05 01:43 老魚
回應: 很高興大家在研究台灣史,可見台灣仍有希望,中國汪XX說的,台灣人「背祖」,被罵的人啞口無言,如果反駁,怕她身為副總統,出身竟然是番族,身份降低了,我真為她感到悲哀。 中國人對世界觀,認為只有中國才是高等民族,其他均是番邦,「番」呢?台灣現在很多由中國遷入的異族「滿」「蒙」「回」「藏」「姜」「越」「泰」等族後人,均自稱中國人,中國是他們的祖國。祖先是黃帝子孫,那才真正背祖,說到此,有人說,在搞族群關係,族群團結有什麼好處,打架、戰爭而已,三十代年中國內戰,為了一個「中國」,中國人自己互相殘殺,死了將近五百萬人,我們要的是平安與順利,宋X魚、X戰、王作榮、夏功權、粱肅戎等人,大中國主義者,要的是戰爭,一直希望中國掃平台灣,到時候大家被趕到大陸新疆、西藏才甘心,滿清施誏平台灣古史可為証。 本人研究台灣史甚久,清誌、日誌,所記均是井底之蛙,住、看、聽兩三天就寫下台灣史,台灣經明鄭、清、日據、民國,把台灣原來住民寫的一文不值,因此我說,古誌僅能做參考,今天台灣人為什麼跟中國人,移植到菲律賓、印尼、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的華人不一樣,因為台灣人的品種跟他們就不一樣,身為漢人所歸類台灣平埔族後代不丟臉,身為中國人所認定的「蠻、夷」不丟臉,最丟臉的是忘祖,傾向喜歡戰爭的中國「土人」。 |
2001/10/26 15:31 tunjen
回應: 泵(注音輸入用流 真奇怪為什麼不是胖) 猫這個字從office 2000的特殊符號中找出來 |
2002/03/05 04:51 巴茲光年
回應: 恰好看到中央研究院的「平埔文化資訊網」,在這貼出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參考。 |
2002/03/15 12:53 tunjen
回應: 男子入贅 所生子女 老大從母姓 叫做抽豬母稅 此乃漢番(平埔)常見習俗 埔里鐵山黃家是埔社望姓貴族與黃姓漢人的後代 只有一系姓望 其於姓黃 我國中時 有老師問有誰家是世居鐵山里的 有兩人舉手 一人姓潘 一人姓黃 該老師不知黃家歷史 說姓潘的才是四庄番仔 殊不知姓黃的也有3/4的四庄血統 埔里人不用平埔這個說法 而是四庄 黃家祖先屬埔社 在所有台中盆地平埔族及漢人都未進入埔里之前就已在埔里盆地活動 嚴格說並不屬於平埔族 又和霧社的泰雅 布農以及日月潭的邵族都不一樣 其實台灣目前對原住民的分類大有問題 |
2002/07/02 17:53 tunjen
回應: 上個星期日,參加一個堂姪的婚禮。新郎的阿公和我爸是同父異母的兄弟。也就是說,新郎的阿祖就是我阿公。他們這一系,一直住在埔里的守城份,也就是埔里的四庄之一。 我剛好和守城份旅北同鄉會的鄉親坐在同一桌。他們都還會說一些簡單的Kahabu語,其中還有一位可以說一整套的句子,不只是單字而已。他們的年紀只有五六十歲。 我好像突然看到絕種的動物一樣的訝異。因為我本來以為四庄番要七八十歲才有說原族的語言的單字,上百歲的才會說整套的。 以前的人類學者將Kahabu歸類為Pazeh,但是近來的研究顯示Kahabu和Pazeh語言相去甚遠。 |
2002/07/02 18:36 LKK(A錢)
回應: <<所以應該是河洛、客家、新移民再加上其他跟我不同族的原住民。>> ................................................................................專家們請把"河洛"改為"福佬"好嗎?謝謝! |
2003/02/15 10:27 ^__^
回應: 來者是: DDT 偶贊同 請問茶房 的意見 應是節錄者的偏見 請看詳文所敘 : 十六世紀中葉,台灣除了少數漢族移民之外,早已有 馬來波里尼西亞土著民族存在。現在這些原住民雖然變成 少數民族,當時則分佈於台灣全島。他們雖然同屬馬來波 里尼西亞人,但並非同一種族,分為: 泰雅 (Atayal)、賽夏 (Saisiyat)、曹(Tsou)、 這些原住民各有不同的語言與風俗習慣,構成獨自的 |
2003/02/15 10:39 ^__^
回應: 來者是: 鎚子 按「牽手」講起 頂遍和茶友開講的時,有講到「牽手」這個名詞,我就講:「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