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緣性人格疾患「自我」從缺

返 回


2002/05/31 23:33 無樹      邊緣性人格疾患「自我」從缺
邊緣性人格疾患「自我」從缺
節錄取材自「張老師月刊」May, 2002, Vol:293, P.53-57

引言
人內心的自我,往往像照鏡子一樣,忠實的反映在人的行為舉止上;了解自我,才能讓人有所省思、洞察和改變的能力。如果一個人不曾了解真正的自我,只靠著與人互動的感受來面對生活,並且只接受正面評價,對負面的感受,往往歸咎於外界的敵意、惡行或迫害。這種人格特質,就屬於典型的「邊緣性人格」。

特徵
邊緣性人格患者性格的內在結構相當不穩定,所以根本沒有真實的自我,其自我都是透過別人的堆砌而來的,而且只接受正面評價,排斥否定的評論。當患者聽到外界溢美之詞,就認定是自己的才能成就使然;如果感受到負面的評價,那就是別人所害。所以這類人通常只怪罪別人,絕不會責怪自己。而且判斷事情的標準,全憑自己的主觀感受,一點都不給別人置喙的餘地。
只因他們根本沒有機會去面對「自我」的課題,自然也就沒有所謂的反省能力或自我改變的意願。所以,當他們碰到生活壓力、衝擊或人際關係的不順遂,往往會感受到強烈的空虛與徬徨,表現出類似「燥鬱症」的臨床症候,甚至出現非理性的自虐、自殺或殺人等毀滅性行為,藉以得到內心的平靜,或報復那些迫害、欺負自己的「壞人」。

成因
舉凡遺傳、家庭環境或從小到大的心理傷害,都可能是導致這種人格的遠近因素。

歷程
邊緣性人格疾患在青少年晚期或成年早期最為嚴重,若在長期有效的治療下,多半在40歲以前就能完全控制病情。

治療
面對很棘手的邊緣性人格病患,一定要多方面、多管道治療,才能有所成效。除了心理治療外,使病患有機會瞭解自己,並學習建立穩定的人際關係。有時,與病患發生衝突,反而是有效治療的契機。由於邊緣性人格病患無法接受負面的態度,所以適度地給予一些挫折或挑釁,絕不能一直投其所好,否則會造成患者的行為更退化。在病患情緒無法控制時,配合藥物或住院治療,以緩和情緒衝動或避免自殘的行為發生。
此外,家人的鼓勵、信仰的寄託、適當的休閒、還有「必要的挫折」,都是幫助患者的可行方式。


NO:117_1
2002/06/02 06:53 bunny      回應:
吐槽一下

這段文字應該重寫
>成因
>舉凡遺傳、家庭環境或從小到大的心理傷害,都可能是導致這種人格的遠近因素。

『成因』應該寫為『相關因素』
為什麼?因為大部份的在這方面的研究都是CORRELATIONAL
而這種研究的結果你只能說【相關】

比如說我一定可以發現冰淇淋消耗量與淹死的人數相關
但是如果我就這樣說『冰淇淋造成淹死』﹐你一定覺得我是白痴。

一樣的道裡﹐我們都知道肺癌與吸煙有關﹐但是至今沒有科學家敢
說吸煙是肺癌的【成因】﹐只能說吸煙提高你得癌症的【機會】。

為什麼用字要這麼小心?
五零年代美國的一些心理醫生認為不好的母教是精神分裂症的【成因】
造成許多母親自責自殺或被父親離婚...後來被心理師們罵得半死
因為這樣的說法是沒有科學根據的

CORRELATIONAL 研究幾乎可以把所有的東西都『相關』
起來。幾年前有個小研究發現一個人的補牙的數目和憂鬱症有關。
可是我能因此就說:補牙齒造成憂鬱症﹐或憂鬱症造成蛀牙嗎?
當然不行。

我們可以說結核菌【造成】肺結核﹐而生活習慣與肺結核的機率【有關】


至於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ODER在這篇文中的介紹
也只是眾多『理論』的其中一個﹐有很多其它的CONCEPTUALIZATION
這個心理疾病的方法﹐不管是誰寫或是翻譯的﹐寫這篇文字的人有責任
把這個讓讀者知道

評曰:乙下



NO:117_2
2002/06/02 07:16 bunny      回應:
因為看了【歷程】覺得怪怪的﹐所以特地跑去把心理疾病的『聖經』
DSM-IV找出來看。一比較之下發現好玩的東東

以下是DSM-IV的原文
There is considerable variability in the course of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The most common pattern is one of chronic instability in early adulthood, with
Episodes of serious affective and impulsive dyscontrol and high levels of use of
health and mental health resources. The impairment from the disorder ad the
risk of suicide are greatest in the young adult-years and gradually wane with
advancing age. During their 20s and 40s the majority of individuals with this
disorder attain greater stability in their relationships and vocational functioning.

僅提供讀者參考


NO:117_3
2002/10/24 15:47 不以為然      回應:
有人說素還真是這種人
像嗎?


返 回

請依文章內容欄寬度斷行(按Enter鍵)以免破行.THANKS~~
署名: [♂♀]:
語法選項: 文章內容使用HTML
論談對象:
文章內容:
特殊符號輸入: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