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內容表示 | |
---|---|
[291] 繁榮的假象︰中國經濟的危機�@-�@ [原始記事 / 記事引用] 投稿人士:許富男(台北市議員) 投稿日期:2002/01/30(Wed) 06:49:22 這兩年來中國經濟急速的成長,在台灣造成一股中國熱,尤其在台灣面臨四十年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時,中國的國民生產毛額(GDP)仍可維持7﹪的水準,使許多台灣廠商堅信只有赴中國投資才有活路。但是一心想賺錢的台商們,卻也忽略了在中國繁榮背後隱藏的危機。 雖然自中國經濟改革開放之初,其十二億人口就被認為是個廣大的消費市場,但中國經濟成長的主要動力,卻是建築在廉價勞動力上的出口需求上。造成中國內需市場不如預期的主要原因,正如日本大藏省在檢討日中商業關係的白皮書中所指出的:中國多數人民的消費能力極有限,只有少數低價格的一般生活消費品才能有市場需求。而中國低廉的勞動力卻使其在發展勞力密集的產業上具有優勢,中國勞力密集產業的發展又適正卡住台灣、韓國、新加坡、香港等亞洲四小龍產業升級後所留下的空缺,使其出口產業快速發展。不過,隨著經濟逐漸發展帶來的勞動力成本增加與其他低勞動成本國家的加入競爭,這兩年來中國也面臨了勞力密集產業出口需求下滑的壓力:在2000年中國的出口成長率成長近28﹪,但到2001年時出口成長率已經減緩到6.8﹪;而據專家預估,2002年的出口成長率更會下降到4﹪。 中國之所以未捲入一九八0年代末期開始的共產主義體制解體風潮中,最主要的原因在鄧小平經濟改革開放政策使中國能保有高經濟成長率,這也是江澤民政權得以穩固的基礎。若經濟成長趨緩甚至發生經濟衰退,江澤民與其欽定接班人胡錦濤的權力將會受到挑戰,甚至整個共產黨的統治基礎也會動搖。所以出口需求下滑所造成經濟成長趨緩的壓力,對中國而言是一個迫切的危機。為維持經濟成長率7﹪的「保7」目標,目前中國的應應之道,是設法擴大內需與基隱外資。根據中國官方的說法,雖然出口疲軟,但政府投資及消費者支出的增加,使得2002年的GDP年成長率仍將超過7﹪,且外人直接投資(FDI)的大量湧入,亦有助於經濟成長。 然而,雖然近年來中國經濟的成長已經大幅提高人民的消費能力,但絕大多數人民的消費能力仍極有限,在擴大內需方面,主要還是要靠政府投資,例如去年拍板定案的開發大西部計劃,即是顯例。這些刺激景氣的財政政策最直接的影響,是造成政府赤字的劇增。雖然中國官方尚未公佈2001年財政赤字的確實數據,但先前的預估已指出政府支出擴增的結果,財政赤字將達到GDP的3﹪。而雖然中國官方強調,額外的政府開支均用於基礎建設中。但觀察家們都指出,其實這些經費有許多被貪腐嚴重的官僚體系所浪費掉,也有許多是用於挽救瀕臨破產且經營績效極差的國營企業。這使得要以政府投資來提高經濟成長率而達到「保7」目標時,要付出比預期為高的財政惡化代價。目前中國的公債佔GDP的比重為12﹪,尚在可接受的範圍內。惟這個數據是排除了國營銀行的呆帳與國營企業的改造成本,若將之計算在內,中國的債台高築恐怕已經到了造成政府財政危機的程度。單就國營銀行為例,由於大量放款給國營企業,造成呆帳居高不下,甚至有國際分析師指出,國營銀行的逾放比已超過50﹪,若非中國彩嚴格的金融管制,早就發生金融風暴。但中國既然已經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必然要開放金融市場,屆時一場嚴重的金融危機是勢所難免。 除了以擴大內需來刺激經濟成長外,中國另一個方法是吸引外資,尤其是能有助於其產業升級擴大外需的外資。日前中國官方即表示,2002年中國吸引外資的目標是610億美元,其中台資的石化業與資訊業將是重點。台灣石化業的技術程度不低,但台灣日增的勞動力成本與環境成本使得石化業的經營日趨困難;相對地,中國的勞動力成本較低,又全然不用顧慮到環境因素,因此確是台灣石化業者心儀的投資國家。至於資訊業,由於台灣資訊業者的技術能力遠較中國為高,資訊產品又是極有助於中國擴大外銷市場,因此更是中國招資的重點。換言之,能否吸引足夠的外資,尤其是台灣的石化業與資訊業,將成為中國能否維持「保7」目標的重要關鍵。 不過,台商在惑於中國的廣大人口與低廉的勞動力成本之時,卻常未注意到中國內需市場的假象與其一觸即發的財政金融危機。更何況在社會政治文化完全不同下,中國低廉勞動力背後所隱藏的預期外管理成本與效率問題,也常被台商忽略。日前國際媒體即指出,去年中國的工潮超過一萬件,其中顯示的管理成本問題不容小看。事實上,日本政府即曾指出,赴中國投資的日商多數虧損。而根據我國相關單位調查,赴中國投資的台商賺錢者也不多。因此,在決定到中國投資之前,恐怕台商還需要做更精確的投資評估才行。 |
[311] Re[1]: 繁榮的假象︰中國經濟的危機�@-�@ [記事引用] 投稿人士:小四 投稿日期:2002/05/07(Tue) 18:21:13 再對中國審慎樂觀 张五常 1999.11.25 一九八一年,我寫了《中國會走向“資本主義”的道路嗎?》那本小書的初稿,斷言中國會放棄大鍋飯而轉向私產及市場的發展。此稿寄給行內的朋友閱讀,不同意的人不計其數。只有高斯認為我很可能對。巴賽爾認為我的理論天衣無縫,但結論難以置信。佛利民呢?他認為我是世界上對中國的前途看得最樂觀的人。 我硬頭皮送該稿到英國發表,頗暢銷,但讀者大都認為我是作白日夢。三年之后──一九八四年──我對中國的推斷不差毫厘地發生了,好象是預先把中國的經改歷史寫了出來。識者嘩然。 然而,中國的問題很复雜,更樂觀也要有點保留。我于是在一九八五年發表了《我對中國審慎樂觀的原因》,澄清一下自己的觀點。 一九九三年,我見中國的經改功虧一簣,裹足不前,就擔心起來了。但那時通脹急劇,要治理。這“治理”來得很有一手,只兩年通脹率下降至零;跟就變為通縮,經濟一蹶不振。數之不盡的法例左管右管,說不通的瑣事無日無之。大貪污日漸式微,但小貪污卻變為例行公事。是的,近几年來,中國的經濟改革失去了方向,忽左忽右,我不由得悲觀起來了。 十一月十五日北京公布了中美達成協議,讓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消息。晚上鄭大班給我電話,邀請我在十六日早上為世貿之事作電話訪問。我一口推卻,因為我完全不知道協議的內容,無話可說。十六日早上,協議內容的大概見報了,我讀了几遍也不覺得有什么重大的突破,更何況我期待已久的解除外匯管制,只字不提。我很有點失望。 同日下午,廣州的劉曉虹到港大,訪問我對中國參加世貿的看法,可能又是要替《經濟學消息報》寫文章。我對她說:“你來得正好,因為我在報章上不明白世貿協議的重點,你比我知得多,可否解釋一下?但我還有五分鐘就要上兩個小時的課,另外安排一個時間可以嗎?” 大家商量時間安排之際,曉虹說:“今天早上中國的金融、汽車、通訊這三類股票大跌!”她有點憂形于色。我一听,就站起來,說:“你跟我到課室去吧。事情重要,我要你在學生面前跟我談兩個小時關于中國世貿協議的事。” 不要誤會,我不是幸災樂禍,但我認為金融、汽車、通訊這三類股票在中國暴跌,是一項在經改失卻了方向的情況下的好消息。這消息有三個重要的含意。 其一是世貿協議的內容,公布前顯然沒有外泄,或走漏了消息。含意是,中國官方高層的貪污情況的确有了改進。其二,國內的股市庄家,對世貿協議的闡釋應該比我們外人知得清楚。他們顯然認為世貿協議不是得個“講”字,而是有質有量,足以影響中國的經濟發展。 其三──這是最重要的──就是暴跌的三類股票的机构,歷來都是受到中央的保護,有壟斷權,是受到政府維護的特權利益。世貿協議最重要的內容,顯然是說中央再不維護特權了。這是我期望了十八年的事。看來中國的經改又找到了正确的方向。 話得說回來,我認為三類股票暴跌,金融那一類是過于敏感的。要是今天國營的金融行業知所适從,他們的翻身机會有的是。 曉虹聰明,對中國的事知得很多,所以在世貿協議的闡釋上她是老老實實地給我和我的學生上了一課。她的不足之處,就是相信古老相傳的自供自給的二百五十年前的歐洲謬論,認為若不夠多元化,弱點盡露,有什么東窗事發,怎么辦? 我的觀點,是讓他人賺錢的供應最可靠,而若是他國禁運裁制,走私的費用數千年來都是那么低,何足懼哉?貿易互相得益,大家所賺的倍數高得惊人。多元化,什么自供自給的,是蠢論。 我對曉虹說,要是中國懼怕在戰爭中受到威脅,就不應該搞三峽工程。這工程搞好后,美國一枚導彈,水淹七州!自供自給的保障沒有什么意思吧。 我舉出江蘇昆山的例子。那里的工業用地,是由農地轉過來的。美國同級農地的价格是昆山的十分之一,工業地价卻是昆山的三倍。昆山多加一畝工地,就少了一畝農地。二者不可兼得,你要農還是要工?單看工、農地价与美國之別,昆山選“工”棄農是上策,因為有錢可賺也。 我跟曉虹談了兩個多小時,在世貿協議中關于金融、通訊、娛樂、科技、紡織、農產品及關稅等各項問個究竟,再比對一下目今中國在這些事項上的管制情況,對江、朱二老的觀感有了改變。我想,近几年來中國什么也不“放”,難道是要為爭取世貿條件而下的苦肉計? V |
[321] Re[1]: 繁榮的假象︰中國經濟的危機�@-�@ [記事引用] 投稿人士:中国人 投稿日期:2002/06/14(Fri) 21:28:21 妈的,你是外国人吗? 小心我们打过去没你好果子吃!! |
回應本篇話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