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縱橫@濁世東籬
[黯然回首] [話題全覽] [開新話題] [新到記事] [全文表示] [使用說明] [記事搜尋] [前塵過往]
[ 回應及最新記事優先顯示 ]
話題內容表示

    [199] 選前對決,選後聯合�@-�@ [原始記事 / 記事引用]
    投稿人士:曾建元 投稿日期:2001/09/03(Mon) 18:19:56

      台灣2001年選舉民進黨選情蠡測

      二零零零年五月,民主進步黨陳水扁就任中華民國第十任總統,終結了中國國民黨在台灣半世紀的統治。這一次的總統選舉,民進黨的陳呂配得票率為39.3%,若與近年民進黨在各項全國性大選中的得票率相較,一九九八年第四屆立法委員選舉該黨得票率為29.56%、一九九七年第十三屆省轄縣市長選舉為43.32%、一九九六年第三屆國民大會代表為29.85%(總統選舉有棄保現象,僅21.13%。國民黨候選人為李登輝),可見得民進黨的歷年得票率大約為三成,此次大選將近四成的表現已逼臨民進黨得票的極限,可以說是仍是傳統政治分歧結構下的產物,民進黨能夠勝選,當國民黨陣營分裂之始,即可見其端倪,可謂大勢已定。

      為了滿足台灣人民對於政黨輪替的期待,陳水扁強勢主導了新政府的組成,利用第四核能發電廠停建案,迫使與其政見不合的過渡性行政院長唐飛去職,而由張俊雄繼任閣揆,由民進黨全面執政。然而,民進黨在第四屆立法院全部225席中僅有70席,僅佔三成,卻欲獨享行政大權,無怪乎會遭受來自立法院以佔過半數席次之國民黨為首之在野聯盟的大肆杯葛,政治不是請客吃飯,而是權力的鬥爭,在野黨在政黨政治中有更其反對之天職,民進黨新政府一年半以來施政屢受立法院之掣肘,不能單方指責在野黨,根本的原因,還是在於缺乏國會穩定多數力量的支持,陳水扁從未嚴肅面對此一問題,設法從權力分享的角度切入化解民進黨執政阻力,反而以國會為舊民意曲意自我辯護,果然在其間倍嘗苦頭,而要直呼「總統不是人幹的」。

      新政府成立伊始,不幸遭逢全球經濟不景氣,台灣經濟隨之受累,民進黨執政經驗不足,處理核四案捉襟見肘,欠缺全盤經濟政策指導之思考,導致民眾喪失信心,資金紛紛西進外移,加以凍省後中央與地方政策聯繫與執行系統崩解,民進黨面對龐大官僚體系又無能指揮重建,以致數次天災暴露內政不修。新政府政績欠佳,在野黨自然唱衰,民進黨面對第五屆立法委員選舉,如未能突破傳統得票結構,則在先天不足、後天失調的既有條件下,恐怕很難在下一屆立法院裡建立穩定的多數。

      事實上,民進黨不足國會席次半數的保守提名策略,便已顯示該黨已預見無法單靠己力完成此一理想,該黨此次提名係遵奉實力原則,僅於區域立委提名80席,不足區域立委總數176席(168席各縣市+8席原住民)的半數,如果要爭取國會過半,其方法有二,一為拉攏無黨籍與其他政黨立委,形成國會多數;一則為與其他政黨結盟,成立聯合政府。就前者而言,民間形象不佳的無黨籍立委游移各政黨之間,將因此而成為國會關鍵少數,民進黨實難逃被黑金綁架之命運,加以無黨籍和脫黨者無政黨忠誠度問題,隨時可能脫離執政聯盟,反而容易造成政局的不穩定。排除此一選擇,只惟政黨聯盟。

      台灣團結聯盟的成立,主要即看準選後政黨聯盟的大局,李登輝在該黨籌組之初,即喊出「85席加35席」,意指該黨有35席實力,可與民進黨形成多數聯盟,但該黨在李登輝的領軍下,以本土化和支持政府為號召,搶攻民進黨傳統票源,反而對民進黨選情威脅較大,惟該黨候選人多名不見經傳,個別集票能力有待考驗,儘管在李登輝的魅力下,有可能突破政黨門檻,但能否當選十席,頗受外界質疑。然不論如何,在李登輝的力挺下,台聯當可站穩第一步,並且在選後可望加入執政聯盟。台聯的存在,對於民進黨的鞏固政權恐怕無法產生作用,卻對民進黨爭取成為第一大黨形成阻礙,可說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但李登輝借力使力,重返政治舞台,已見其政治謀略,注定是台聯最大贏家。

      民進黨的合作對象只能在國民黨與親民黨之間二者擇一。國民黨現雖為國會第一大黨,但只比過半數多兩席(125:123),以總統大選以後國民黨低迷的選民支持度,要掉下兩席以上不是問題,所以年底立委選舉三分天下的結構已定,在三黨不過半的情況下,哪兩黨結盟,便能取得多數,遂成為一個在數學上很簡單、在政治上卻很複雜的問題。

      作為第三大黨,親民黨在國、民兩黨兩強相爭之際,自然成為關鍵少數。親民黨係總統大選後由以宋楚瑜競選團對為中心成立的新黨,但實際上則為國民黨連宋配破局後的產物,支持者乃出於國民黨傳統陣營,此次選舉,由於親民黨與國民黨在縣市長選舉合作一事上因各有考量而告破局,黨主席宋楚瑜已表示將全力務實地經營立委選舉。親民黨在區域立委共提名62名,亦採保守策略,但已足以瓜分國民黨既有票源。此次大選,為親民黨成立後的參與第一次選舉,其政治實力當可真實地反映在國會政治版圖上,雖然宋楚瑜的個人光環未必能移轉給親民黨籍的所有候選人,但吾人也應注意,親民黨提名人中,多為現任立委與地方派系中人,基層實力不容小覷,親民黨只要當選40名以上,國民黨便會失去第一大黨的地位,一旦民、親兩黨聯盟,國民黨將完全喪失政治主導權,從而可能喪失於兩年後復出競爭第十一任總統的機會,因此,泛藍軍陣營的傳統選票,將成為親民黨與國民黨在此次大選中的主要戰場。宋楚瑜雖然曾經表明,在感情上願意與國民黨合組聯合政府,但在與連戰會商選舉合作的前夕,則又稱讚陳水扁執政「so far so good」,並表明親民黨願意協助政府穩定政局。宋楚瑜將任由其理性抑或感性決定選後政局,其間奧妙乃深堪玩味。

      國民黨則已逐漸走出總統敗選的陰霾,台聯的成立,導致黨內親李派勢力的消退,亦有助於國民黨的團結。但國民黨政治實力已不足以支撐其既有席次,故國民黨在親民黨的爭鋒之下能否保有第一大黨地位,已成為一次苦戰,選後國民黨的基層組織渙散,動員與配票能力大不如前,加以黨中央一向缺乏全國性選戰的謀略,具有全國性號召能力的選戰戰將李登輝、宋楚瑜皆已成為敵手,倘若國民黨落居第三大黨,其實亦不叫人意外。國民黨主張選後由第一大黨主導組閣,但民進黨則堅持陳水扁總統有組閣主導權,就民進黨而言,暗助親民黨使其拉下國民黨,便可減除國民黨的威脅,應當是最為如意的算盤。親民黨至今仍於敏感的兩岸議題上保持模糊立場,同時又不時對新黨開砲,抨擊後者的意識型態立場,不難想見其在看準新黨可能泡沫化而準備藉由棄保效應接收新黨資源之際,亦將全力爭取不滿意民進黨施政成績之中間選民的用意。儘管民進黨與親民黨皆於拉下國民黨有相同目標,但民進黨著眼於下一任總統大選連任,最大的對手恐怕還是宋楚瑜,在台聯與李登輝的牽制下,選後選擇與親民黨聯盟而賦予其行政資源的可能性乃仍遠低於國民黨。

      在經濟發展會議成功召開後,民進黨已經對於經濟施政上的弱點而將不利於選舉的最大障礙儘可能地移除,由於對於當選席次期待不高,只盼利用國、親相爭躍居為第一大黨,重建維繫政權的正當性基礎,所以對於選情普遍抱持著樂觀的態度。經濟發展會議中有關對大陸經濟貿易往來的共識,在黨內基本教義派的抵制下,陳水扁當會在選前先就技術性的措施責成行政部門低調地逐一檢討辦理,選後則可藉口政黨合作,把承認一個中國原則與一九九二年共識的責任,轉嫁給出自泛藍軍的聯盟伙伴。因此,我們預期兩岸關係在選後會有重大的突破。

      總而言之,第五屆立委選舉仍是傳統政治分歧結構主導選情的局面,三黨不過半的結構性成因,乃是國民黨陣營的分裂,故而民進黨亦無力拓展新票源,在國會中單獨取得多數而繼續一黨執政。台灣政治分歧結構、半總統制憲政體制,以及總統與國會非同時選舉週期的相互搭配下,將使得任何一個贏得總統大選的政黨都將在國會成為少數,因此政府的組成與政局的穩定,終究必須仰賴政黨多數聯盟的執政,這種選前對決、選後聯合的模式,將成為台灣選舉政治的常態,政府內部各政黨間的互動,可以保證政府不會走向偏鋒,而可維持中間路線,這對於台灣國內統獨勢力以及兩岸關係的平衡發展,都將具有深遠的影響。


      民國九十年九月三日
      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法學博士候選人


    [202] Re[1]: 選前對決,選後聯合�@-�@ [記事引用]
    投稿人士:ivoryz 投稿日期:2001/09/16(Sun) 02:04:19

      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买红薯。
      不管台湾政党要如何融合,分裂,只有真正干出实事才行,你可以把现在台湾经济的不景气推倒全球经济不好身上,但一定要看到这种不景气的深层原因在于台湾是一个资源有限的“岛”。所以,我觉得台湾的可持续性发展必然要依靠大陆。

本話題全頁表示 / [0]

回應本篇話題
字號 
信箱 
話題 
巢穴 
字色 
內容 (請自由改行)
符號  『』 【】 《》 「」 ÷ § ¥ m(_ _)m


[ 原案:CJ Club ] [ 協力:tobili ] [ 設計:楚狂飄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