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內容表示 | |
---|---|
[151] 不設前提的文化交流纔能化解誤會�@-�@ [原始記事 / 記事引用] 投稿人士:曾建元 投稿日期:2001/07/31(Tue) 11:40:47 不設前提的文化交流纔能化解誤會 評孫愛華〈兩岸文化交流的發展前景〉 曾建元 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法學博士候選人 世新大學法律學系暨育達商業技術學院通識教育中心法政組兼任講師 中國青年團結會代表台灣參與全球中國學聯,並舉辦台灣之旅研習營,廣邀中國大陸海外學人來台訪問,為兩岸青年學者間理念的溝通與友誼的增進,默默耕耘,累積出卓越的貢獻,我為他們多年來的堅持和努力,深感敬佩,也對於受邀評論大陸學人的論文,感到至為榮幸。 有幸作為一個研究生,有多次參與兩岸間文化學術交流活動的機會,不論是前往大陸各地或是在台灣擔任接待工作,甚至因為個人參加國際合唱比賽的經驗 ,而與大陸文化團體在海外有所接觸,我感到由於兩岸同文同種,血濃於水,相對於外國人,對於彼此總是有著特別親切的感覺,在不涉及兩岸關係政治議題的領域裡,可以互相暢所欲言,把酒言歡,各言爾志,十分痛快。但一涉及兩岸政治,就不免心存顧忌,或者不幸而劍拔弩張,不歡而散了。追究其因,表面上的理由大多不出統獨立場的差異,背後當然也有複雜的歷史情結與詮釋典範的衝突問題,台灣人在日常生活中很習慣這類的辯論,電視的新聞叩應節目也代為轉移了不少這種壓力,但兩岸民間有關統獨議題的對話,則因為兩邊戰後歷史發展經驗的斷裂,共同的語言和觀念基礎的薄弱,而使人更為膽顫心驚而憂心忡忡。 舉例而言,兩岸的民族主義經驗便不相同,大陸追求的是擺脫鴉片戰爭百年屈辱的強國夢,對於帶有西方與日本帝國主義象徵意味的事物十分敏感和深惡痛絕,台灣卻不一樣,戰後來自大陸的國家安全威脅陰影,隨著台灣國際地位的日漸消退而始終纏繞不去,支撐台灣度過冷戰年代存亡之秋的,反而是這些所謂的自由民主國家。大陸認為台灣的分治是帝國主義分割中國的國際陰謀的一環,把收復台灣統一中國,是使中國進躋世界強國、再造漢唐盛世的天梯,但對台灣而言,這卻可能是失樂園的開始,是共產帝國主義的惡夢在現實世界中的降臨,中華民國的消亡乃可能成為外來政權統治台灣的另一次歷史循環的起點。正如大陸長期遭到西方圍堵而存在於現實的帝國主義壓迫經驗,台灣對於來自大陸圍堵的帝國主義壓迫經驗一樣真實。所以,大陸國務院台灣辦公室新聞局長張銘清於去年九月記者會上指兩岸關鍵是統獨之爭而不是民主自由的制度之爭時,就會看到台灣朝野上下對於這種政治喊話的冷言相對,因為台灣獨立最能鼓舞人心的理由,就是大陸的不民主不自由,除此無他,大陸民主自由了,台灣就可以從帝國主義的夢魘中甦醒。由此可推知,兩岸間如不能從文化交流的過程中,去共同反省誤解的根源,以同理心重建中華民族復興的共識,反而欲藉文化交流為工具,為特定政治目標服務,則歷史經驗的反省過程,就會因為太多的心理防衛而被跳躍,如是,則越交流,儘管友誼提升了,但對於國家共同體的想像和政治上的心理疆界距離,則將越來越遠。 這種兩岸歷史傷痕的復健工作,是不可能完全乞靈於政治人物的,他們就是依靠拉大社會觀念的對立分歧與區別敵我的意識來鞏固自己的權力基礎的,不論是在取媚選民或是上級,只有讓他們覺得權力的基礎在動搖,他們才會為追逐權力的目的而投身於兩岸文化交流的事業。在兩岸文化交流過程中,我們在台灣常看到死守意識型態而又自以為是的大陸文化官僚大煞風景的走樣演出,最常見到而令人氣憤的,就是對於台灣歷史經驗和中華民國國格的不尊重,前者反映在以上國姿態誇大台灣文化中的日本文化成分,後者則反映在要求撤除一切與中華民國有關的政治符號與行動,如國旗、國歌等,何以如此,據我所知,也和大陸來台交流團隊中多夾雜中國共產黨黨工有關,他們需要回去丑表功交差。去年我參加第一屆國際合唱奧林匹克大賽,台灣雖然贏得金牌,卻連我們自己都感陌生的「中華台北」車輪旗子都升不上去,而眾所周知,只要有大陸黨工在的國際競技場合,全世界只有台灣人連拿自己的國旗喊加油的權利都沒有,這是非常傷人自尊與感情的事,徒然製造台灣人的分離意識,但大陸的黨工卻總是為之自鳴得意而沾沾自喜不已。在這種非政治性的文化交流場合,政治應該退位,讓文化掛帥,但也正因為自大陸來訪者往往受制於隨行的黨工,所以,以我以前服務過的台灣研究基金會為例,要辦兩岸的學術交流,就乾脆在海外舉辦,直接邀請大陸海外學人參加,藉以過濾掉不必要的政治干擾。 我對發表人對於兩岸交流問題的重視,頗有同感,但發表人認為「兩岸所有的一些交流,都是在一定的共識之下進行的,也是由政府掌控的」是不盡然符合事實的,台灣政府連台灣資金出走大陸都管不住,怎麼會有這麼大的能力。台灣政府只能從經費補助上去對本國交流團體做控制,但如果交流團體不申請政府經費補助,則政府根本無從管制起。台灣政府的管制,主要在大陸團體來台的審查方面,依照〈大陸地區專業人士來臺從事專業活動許可辦法〉的規定可知,文化交流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為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和教育部,他們是不從事政治審查的,安全審查主要由內政部來把關,最後送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審議,當然,登陸經費補助或來台團體的審核會反映政府當前的政策寬鬆。發表人的見解,對大陸政府所從事的這類的管制,包括對台灣登陸訪問或大陸登台訪問的審批,似乎較能滿足一般人的猜測。台灣是一個多元社會,如發表人將兩岸文化交流的前景寄望於「兩岸達成和平統一共識之後才能正常的發展」,是不切實際的,因為和平統一共識的達成需要相應的社會條件,社會條件成熟,政治共識的凝聚和文化交流都可以正常地同時進行,而要文化交流爲推動和平統一施展才幹,也是強人所難。我同意,政治任務可以透過文化交流達成,但我不同意要求所有的文化交流都要去擔負政治任務,文化交流的目的就是為了文化交流本身的價值,如此而已,比如表演藝術的交流,就是要增加刺激以提升演出水準,但它當然會帶來友誼或者政治、經濟上的其他附帶效益。可是如果以對於和平統一有無助益來衡量文化交流的價值及其必要性,則反而給了政客操作的空間,反而容易喪失文化人在政治領域之外的相對自主性,而就算要文化交流「正常發展」,也只能把它視為一個長期的過程,要靠文化交流本身累積的兩岸互信來成就其基礎,至於此一過程,則只能是一個細部的社會工程,要靠各種客觀條件和主觀努力的配合,它們彼此間是一個辯證層升的關係。 儘管如此,我仍同意,如果大陸政府相信文化交流可以是和平統一戰略的一環,則它勢必比較樂於推動與鼓勵,它也要認識到,以限制兩岸文化交流作為懲罰台灣獨立傾向手段,反而會增加對立與隔閡,反而會收到反效果,反之,台灣政府雖未必認為文化交流需與統獨掛勾,但文化交流只要有助於兩岸和平,它也必然樂觀其成,因此,評估文化交流對於和平統一前景的作用,不應當把判準放置在兩岸政府與人民是否已對於和平統一產生共識,這反而會加重台灣內部反對統一者的心理防衛,反而會造成其他無謂的阻礙,因此我們不妨用更寬闊的心理,站在這個宏觀的歷史視野來評價此事,只要兩岸經由頻繁的民間文化交流來消除人為的誤解,增加互信與友誼,重塑共同的社會價值、探索重建共同文化認同基礎的可能性,便能達到和平去兵的避戰效果,也只有在和平的環境下完成文化、經濟、政治的統合,大陸方面最為期待的最終統一才有可能水到渠成,而如果先行設定交流的政治條件,以是否有助於和平統一來對交流團體作政治審查,則台灣民主進步黨與大陸政治團體間的交流互訪將無法正常展開,民進黨擁有三至四成的支持民意,和平統一所要爭取的對象是他們,不是那些原本的支持者。 我非常贊同發表人最後的意見,關心兩岸前途的全球和兩岸華人團體應該為兩岸的文化交流穿針引線,特別是在兩岸官方聯繫管道中斷的情形下,應加強與兩岸政府的聯繫與溝通,爭取兩岸文化交流的寬鬆環境,至於文化交流是否也要深入到政治層面、文化團體之間,則只有在不設定政治前提的情況下才有可能,最後則應當加強兩岸青年學生的交流,他們的歷史情結淡漠,容易彼此接納,但也因為歷史經驗迥異,最容易疏遠。青年作為社會未來的菁英,對於兩岸長期和平的影響方是深遠。 本文為中國青年團結會舉辦第十屆台灣之旅——《新世紀兩岸關係展望》研討會論文評論稿,於民國九十年七月二十二日發表於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 民國九十年七月二十二日七時 |
[243] Re[1]: 不設前提的文化交流纔能化解誤會�@-�@ [記事引用] 投稿人士:truechines 投稿日期:2001/11/02(Fri) 17:47:58 這篇文章有一定道理 |
回應本篇話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