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縱橫@濁世東籬
[黯然回首] [話題全覽] [開新話題] [新到記事] [全文表示] [使用說明] [記事搜尋] [前塵過往]
[ 原始記事優先顯示 ]
回應本篇話題
字號 
信箱 
話題 
巢穴 
字色 
內容 (請自由改行)
符號  『』 【】 《》 「」 ÷ § ¥ m(_ _)m

話題內容表示

    [293] 美國、中國終將一戰 ?�@-�@ [原始記事 / 記事引用]
    投稿人士:許富男(台北市議員) 投稿日期:2002/02/07(Thu) 14:31:25

      美國、中國終將一戰 ?
      ∼由美國的新圍堵戰略談起∼

        繼在阿富汗的大規模用兵與美、菲聯合軍事演習後,日前又傳出美國正與越南談判,希望在二○○四年俄國撤出金蘭灣基地後,改由美軍租用金蘭灣;美國之欲重返金蘭灣這個中南半島上最具戰略關鍵意義的海軍基地,其目的絕非在對付已經逐漸從東南亞撤出的俄國,而是對付新興的中國。種種跡象顯示,美國正秉持「中國威脅論」的政策思想,加速建構對中國的圍堵戰線。此是否會導致美國、中國間的戰爭?台灣又應如何自處?頗有值得國人關切之處。

        「中國威脅論」的政策思想是在蘇聯解體後,於一九九○年代初,首先由美國海軍戰爭學院提出的。其認為由於中國不斷擴充軍力意圖成為霸權,將與美國在南海地區發生軍事衝突。「中國威脅論」的提出,起初或有在蘇聯這美國傳統的敵人垮台後,設定一新假想敵的用意,但隨著一九九六年台海危機與中國陸續購入現代級戰艦、日炙飛彈、航空母鑑等針對美國的尖端武器,「中國威脅論」日漸成為美國國家安全政策思想的主流。

        「中國威脅論」對美國近年來戰略的影響,是漸進但清楚的。在冷戰時代,由於與歐洲的歷史淵源及以蘇聯為假想敵,因此美國的戰略重歐輕亞,並與中國修好以藉之對付蘇聯。一九九三年,為因應蘇聯解體後的世界新局勢,柯林頓政府制定「靈活與選擇參與戰略」,中國已不是美國戰略上必需的夥伴。一九九六年台海危機,美國意識到中國已成為東亞區域安定的威脅,開始調整其亞太戰略。一九九七年,柯林頓政府在《四年國防評估報告》中,指出未來美國戰略部署的目的,應是防止出現對美國為敵的新霸權,與防止重要地區落入與美為敵的國家手中。之後,<美日安保條約合作防衛指南>的修訂,增列「周邊有事地區」的規定,更是意指中國為敵,而台海與朝鮮半島則為所謂的「周邊地區」。

        基本上,柯林頓政府雖以中國為假想敵,但在部署對付中國之時,猶意圖剛柔並濟,不但有與中國為「建設性戰略夥伴」的說法,更積極協助中國經濟發展,欲藉此帶動中國內部的和平演變,使中國成為沒有擴張野心的民主國家。但中國在經濟急速發展後,卻將所得利益轉為擴充軍備,非但不斷購入針對美國的尖端武器,還將核彈對準美國。這使得小布希總統就任後,進一步深化以中國為假想敵的戰略布署,放棄昔往同時在中東和朝鮮半島兩面作戰的戰略,改而做在東亞打一場大規模戰爭的準備。所以美國在九一一事件後,決定對阿富汗採雷霆之擊,其用意除防止宗教恐怖主義擴散外,亦在取得中亞及南亞的戰略主導權,以進行對中國的圍堵。基於同樣的思考,美國也開始加強與台灣、菲律賓、印尼、越南、泰國、澳洲的合作,欲組成一條上至阿留申群島、日本,下達菲律賓、印尼的防堵中國戰謀。目前美國與其他國家所簽訂的國際安全條約共有七個,除〈北大西洋公約〉、〈美洲國家安全條約〉外,其他的〈美日安保條約〉、〈美澳鈕條約〉、〈美韓共同防禦條約〉、〈美菲共同防禦條約〉、〈東南亞集體防禦條約〉都集中在亞太地區,足見美國對中國的警戒之心,而如此也使得美國的戰略部署重心轉移到亞太地區。

        然而,小布希政府雖積極布署對中國的戰線,卻非一心求戰,其無非是希望迫中國知難而退轉而全心發展經濟,不要再圖擴張而成為周邊國家安全的威脅。因此,美、中是否必然一戰?關鍵仍在中國的態度。換言之,小布希政府的國家安全政策仍秉持美國傳統的「巨棒與胡蘿蔔並用」思想,只是相較於柯林頓政府,小布希更認識到中國的野心,而採取積極防禦的政策,不讓中國內部的鷹派有盲動的可能。只要中國內部的溫和派能控制局勢,美、中之間自可避免一戰。而  在美、中戰略衝突日益升高之際,處於夾縫中的台灣是沒有獨善其身的自由。在中國以併吞台灣為首要的擴張企圖之情形下,台灣為求自保,也只有靠向美國陣營,選擇與美國加強軍事合作。反之,若中國能放棄以武力併吞台灣的企圖,尊重台灣的民意,由台灣人民自主決定未來台灣與中國間的關係,台灣自然無須一定要靠向美國。職是,日前親民黨宋主席批評我國高級軍官赴美受訓一事,就顯示出對當前國際情勢的無知。


         

本話題全頁表示 / [0]

[ 原案:CJ Club ] [ 協力:tobili ] [ 設計:楚狂飄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