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精 選

 

既鬆了綁,就千萬別再自陷賣國症候群了

巴茲光年

 於 2001/08/16 14:09

2001.08.16中國時報刊出了社論〈既鬆了綁,就千萬別再自陷鎖國症候群了〉。在這,我只簡單提幾個問題。

一、「戒急用忍」等於「鎖國」?「戒急用忍」的精神等於「鎖國意識」?

二、依中時社論「開放」兩岸經貿的主張,台灣的經濟問題即可迎刃而解?

三、涉及「開放」的相關「管理」問題和政府的角色扮演,中時可以多做獻替,讓人民大眾多點瞭解嗎?

四、「開放」要不要有尺度?完全開放、徹底開放可行嗎?完全開放、徹底開放的負面效應,中時認真思考過嗎?願意負責,又能夠負責嗎?

中時有空,稍稍動動腦,想想上述問題。別老是「困於賣國意識」,拿未清楚界定的「開放」當幌子,搞破壞台灣基本安全的名不符實戲碼好不好?


原文附錄如下:

既鬆了綁,就千萬別再自陷鎖國症候群了    2001.08.16  中國時報

中時社論

在經發會兩岸組一致要求放寬台商赴大陸投資限制的規定之後,經建會主委陳博志與陸委會主委蔡英文也分別接受媒體訪問,提出他們的補充看法。經建會表示,放寬戒急用忍並不表示政府以後都不設限了;對於台商赴大陸投資超過五千萬元者,還是要「專案審查」。陸委會官員則指出,將來五千萬元投資上限取消了,政府對個別投資案超過五千萬元者,還是會「以實質審查來處理」,檢視其投資是不是「實際需要」五千萬元。果如此,則所謂「戒急用忍鬆綁」云云,顯然還要靜待情勢發展。王永慶先生認為兩岸經貿情勢已撥雲見日,似乎還是樂觀了一些。

其實,陳總統在今年元旦講稿中即已宣示,「戒急用忍」政策將來要改為「積極開放、有效管理」。兩岸經貿為什麼要往開放方向走,不外乎以下幾個原因:一、資本移動管道甚多,即使政府想戒想忍,也難發揮實質阻遏效果,反因企業迂迴繞道,而使兩岸經貿數字失真,不利掌握情勢。二、台灣未來十年、廿年的產業發展顯然很難切斷與中國大陸的關係,故應該現在就依產業特性,於中國大陸取得若干關鍵地位,在上下游、互補替代鏈、平行競爭據點等方面,獲致戰略優勢。有識之士都了解,這才是真正防範台灣產業空洞化的好方法。三、外商亟需進軍中國大陸者,皆可能將台灣視為其投資中繼站;故若台灣自阻於中國大陸,只會使外商卻步、資金停於境外,反而更會掏空台灣經濟。以上這些利害分析,幾乎是絕大多數經濟學家的共識。

如果從意義上來看,陳總統所提出的「積極開放、有效管理」,當然是鬆綁的意思。但只要部分官員仍深患自危鎖國症候群,則他們永遠可以忽視「開放」的正面意義,拚命在「管理」的反面思維中做文章。一下子要個案審查、一下子要檢視投資內容,非要弄到「名義開放、實質管制」才干休。在八個多月前陳總統元旦致辭時,大家都以為戒急用忍已經鬆綁了,但是事實顯非如此。八個月後回到原點,企業家大如王永慶、施振榮者,都仍然在行政官員「積極管理」的掌握之中。因此,無論經發會在兩岸經貿上達成什麼決議、做出什麼宣示,都還未必會成真;若是主管行政官員的心態做法依舊,他們總是可以在抽象原則當中找到千萬種技術枷鎖,將所有的開放決議「空洞化」。這才是令人擔心之處。

看看台灣今日投資困窘、民心喪失的困境,鎖國思維其實是主因。當今經濟衰疲與兩岸經貿之閉鎖顯然有其關聯。如果從政治操作面來看,開放兩岸政策之箝制多少也是受制於「鎖國症候群」。戒急用忍美其名是「完成了階段性任務」,但其視野能否隨環境變遷而提昇調整,卻不無疑問。陳總統鑑於台灣經濟之衰疲「不能行」,乃有召開經發會之議。如果經發會之後兩岸經貿的執行仍然要「困於鎖國意識」,那麼所謂「開放」,怕只是名實不副的戲碼,將嚴重打擊陳總統的威信,也將對企業經濟的發展產生極為負面的影響。

陳總統今日若要落實較為開放的兩岸經貿政策,從今日的經濟劣局脫身,恐怕也得對新形勢別有一番評估了。


回 巴茲光年專欄目錄

〈我有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