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就只會玩家家酒,對吧?
巴茲光年
於 2001/08/15
16:29

中時看李登輝,寫李登輝,繞來繞去,總繞不出新花樣,成天就是圍著李登輝的愛憎和性格打轉。寫政治評論,怎麼寫,都轉不出替言情小說寫書評的格局;怎麼看,都像是牙牙童語的小嬰仔在玩家家酒。2001.08.15中時小社論〈李登輝的愛與恨〉就是一例。
前天,中時晚報那個評論中到處是「盲點」的馬維敏才說李登輝「對事有太強烈使命感,對人又有太強烈的優越感」,又繞著彎說李登輝「不甘寂寞、權力慾望太重」(見2001.08.13中時晚報論壇馬維敏〈使命感的盲點〉)。今天,中時小社論〈李登輝的愛與恨〉又來了,說「政權轉移時,李登輝全力幫助陳水扁總統,應是出自於對台灣的愛;但支持台聯,則令人懷疑只是出自於對國民黨與連戰的恨」。
我說,你們這群中時小朋友,到底什麼時候才懂政治不是家家酒?在權力遊戲中,政治人物個人的愛恨根本無關宏旨?
政治,講究的是「責任倫理」,是一種玩的人得精密計算、切實負責的權力遊戲。意思是說,政治不僅僅是基於道德熱情徒託空言的一套理想。政治理想,需要以政治為志業的人才,運用高明的手腕和適當的支配工具來實現。因此,政治人物的好壞,不應只從其出發點、動機或其運用的手段來評斷,而是從他能不能適切地解決問題,以及解決了什麼問題、達成了什麼目的來看。從這個角度看,我說,李登輝哪裡不是一個「知人善任」的典型政治領袖?
換句話說,就算李登輝扶助的台聯黨使「國民黨驚、民進黨疑」,但如果結果果如其預期,達成「穩定政局的目標」,請問,就算李登輝此番舉動是「出自於對國民黨與連戰的恨」,那麼,又有什麼錯?又跟他的政治功過有什麼勞什仔的關係?你們中晚的老二唐湘龍,昨天在〈古巴、澎湖、呂秀蓮〉中,不才大肆批評呂秀蓮「這種道德狂熱主義的政治批評,對解決問題毫無幫助」嗎?換了一個人當對象,你們愛套雙重標準的老毛病,就忍不住又犯了,是吧?那麼,你們說,到底是誰的愛憎反覆?誰的性格多變?不是你們這群中時當政治是家家酒的小朋友嗎?
李登輝的愛與恨 2001.08.15 中國時報
中時小社論
國民黨考紀會昨天開除了十一位加入台聯黨參選的黨員,但對台聯的精神領袖前總統李登輝,卻冷處理-「去李登輝化」而不「去李登輝」。說來諷刺,台灣團結聯盟黨標榜團結,實際卻是侵蝕民進黨,分化國民黨。聲稱聯盟,但國民黨驚、民進黨疑。朝野兩大黨驚疑不定,如何「團結聯盟」?又如何達到李登輝穩定政局的目標?
台聯成立的宗旨,是為了李登輝所謂的「穩定政局」,希望在民進黨的八十席之外,能再加三十五席。問題是,台聯提名的大多是國、民兩黨初選落敗者,或是二軍。其中不少人社會風評甚差,李登輝幫這些人「加持」、「灌頂」,如真當選,恐怕腐蝕政風多,穩定政局少。
政權轉移時,李登輝全力幫助陳水扁總統,應是出自於對台灣的愛;但支持台聯,則令人懷疑只是出自於對國民黨與連戰的恨。看過「虎口下的總統」與「李登輝執政告白實錄」的人,大概都會有這樣的感覺。
恨的力量比愛大。愛只是一點一滴的建設,恨卻是全面且突然的破壞。遺憾的是,政治上,恨常是主角,愛卻只是卑微的配角。
日本人說,好鳥不毀睡過的巢。如果能拋掉對國民黨的恨,穩定情緒後,李登輝應能更清楚地找出「穩定政局」的大路。
回
巴茲光年專欄目錄
〈我有意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