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正,你馬幫幫忙!
——評2001.08.05中時晚報的〈陳水扁與李顯龍誰對〉
巴茲光年
於 2001/08/05
23:56

有不少朋友批評過中國時報的執筆在撰述評論時往往缺乏時空觀念,這點,的確不難找到例證。2001.08.05中時晚報刊出俞正的〈陳水扁與李顯龍誰對〉一文,就非常典型。
我說,要修理俞正這種只會作平面式思考的一紙蛋頭,其實很簡單,你只要看看他的評論,到底是站在哪些前提上的,就清楚啦!俞正全文的基本假定,是這樣的:
一、台灣跟新加坡的政經規模是一致的。
二、台灣與新加坡和中國的關係是相同的。
三、台灣對中國的貿易順差,中國可以政治手段加以逆轉。
因此,俞正認為,李顯龍和陳水扁有關本國經濟發展與中國經貿往來的關係所作的談話可以等量齊觀,並且指出,「反正陳李兩先生之間,一定有一人是對的,但不知是誰對誰錯。」
問題是,俞正的假定可以成立嗎?
我說,俞正,你馬幫幫忙!你怎麼錯的這麼離譜,都還不知錯吶!
俞正〈陳水扁與李顯龍誰對〉原文
新加坡副總理李顯龍在新加坡新經濟研討會中,論到中國大陸經濟崛起時說:「一個國家如何適調,將決定它是否能在中國的崛起中得利,以及是否能發展出自己的能力;如果與中國硬拚,就將可能付出慘重的調適代價。但是如果能保持前瞻,就有機會擴展與中國的貿易及投資,進而從中國發展中得利。」
這看法大約絕對不會為陳水扁先生所贊同,因為在前不久的演說中,他也說中國大陸的經濟是崛起了,但是他卻要與中國大陸打一場經濟戰。換句話說就是要硬拚。至於硬拚是否會像李顯龍所說要付出慘重的調適代價,陳先生沒有說,可能這不在他的考量之中,甚至根本也不知道什麼是代價。
陳水扁要作戰攻擊的對方有多大實力呢?我們不妨再引用李顯龍先生的描述:「中國再加上香港已經吸收了區域內大約百分之七十的外來直接投資,主要是因為中國及香港所提供的低成本、豐沛人才、勤勉的勞工、專業人士以及廣大的消費市場,所以幾乎全球的科技產業都擴展了在中國的經營。」
與這樣一個對手硬拚,需要什麼實力?就以「貿易戰」來說,台灣對大陸有近二百億美元的順差,如果中共要作戰,只要將向台灣採購的東西改從其他地區進口,台灣的經常帳一下就變為赤字。
目前看來陳先生「經濟戰」兩大武器,一是戒急用忍,二是三不通。不知李顯龍先生對此是否認為是既不生效而又是慘痛的代價?
反正陳李兩先生之間,一定有一人是對的,但不知是誰對誰錯。
回
巴茲光年專欄目錄
〈我有意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