虔敬的叩頭無助中國的尊重——評2001.07.18中國時報社
巴茲光年
於 2001/07/18
13:08

七月十六日,美國華盛頓時報(Washington Times)刊載了一篇Taiwan
calls for a joint missile defense(我暫譯作〈台灣呼籲飛彈聯防〉)的陳水扁專訪。十八日,中國時報針對該文提出社論〈躁進的表態無助台灣的安全——評陳總統對加入美日台飛彈防禦體系的訪問〉。
讀過Washington
Times該篇專訪的讀者,應當不難發現,陳水扁的談話不過點明事實,提出台灣面對中國與日俱增的飛彈威脅時,必要而具體的防禦需要。目的不在鼓吹軍備競賽,也絲毫不具挑釁意味。和中國持續增加部署導彈的黷武行為,和一再強調不放棄武力解決台灣問題的恫嚇動作,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但,有趣的是,中國時報面對中國,看待兩岸關係的標準反應,一向是先縮頭,再叩頭。對於自己的動作,中時也始終有一套深明「大」義、顧全「大」局的說辭。但事實上,中時糟糕的地方,在於:
一、中時到今天都沒搞清楚自己到底站在哪塊土地上?供養它的衣食父母又是誰?
二、中時始終沒搞清楚兩岸關係中一向提出武力恫嚇的是誰?製造緊張的真正源頭又是誰?
三、中時老是錯誤地以為,只要台灣退讓、謹慎、表達善意,就可能獲致中國的理性回應與談判意願。
四、中時就是不能從台灣民主政治的發展史中學到教訓,那就是,尊重和權利是以正大的態度爭來的,不是「沉靜自持,靜觀其變」以頻頻叩頭的姿態等來的。
五、中時總是擺脫不了傳統中國那套小媳婦般的政治身段、思維方式,明明是需要國際協助,卻老擺著一副曲意求全,不敢大聲說出,偏要等著人家主動青睞的姿態,讓所有路見不平的人都搞不清楚你心底究竟要是不要。
總之,中時這篇社論的觀點,套句中晚副主編蛋頭唐的話說,「鎮魂味濃,新意不多」。
回
巴茲光年專欄目錄
〈我有意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