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內容:
「台灣論」一書的內容,就我認知的基礎來講,沒什麼新鮮觀點可言,會買這本書是因為此書早在中文版出書前即被廣泛討論。我不認為此本書有被如此重視討論的價值。它只不過是一本漫畫書,以漫畫的侷限性、有限的篇幅、文字,根本無法完整交代時空因果、相關人物談話的背景、動機目的。如果對日據台灣歷史一無所知的人看此書,很難整理出一貫的脈絡順序。
如果硬要說這本書有何作用,一是引起有心、有興趣的人因書中所言而尋求其他資料一探台灣歷史,但我相信少有人如此,這可由中文版發行初期賣得不怎樣得到證明。二這本書衝擊到一往教科書所教的史觀,也就是國民黨威權政府的史觀。諷刺的是,這本書在政治鬥爭用意的炒作下,提高了它的知名度、銷售量,達到了統派政客、媒體所不願見的目的。講到此還真忍不住想嘲笑譏諷這些自以為聰明卻反被聰明誤的媒體、政客。
就我的看法,這本書如果被討論,討論有可能形成激辯,重點絕不可能是慰安婦議題,因為著墨不多,且這也不過是許文龍在表達他個人的看法。何以媒體、政客一開始即鎖定此議題,且炮火猛烈?政治敏感度高的人即知箇中大有學問。
「台灣論」中文版2/6日上市販售,婦援會及一干中國式政客遲至2/21日舉行記者會猛批許文龍,電子媒體不論,中時、聯合2/22日全面配合演出,演出內容完全是婦援會版本,一面倒指責許文龍。2/6日治2/21日至少是十五天,十五天可以詳研全書內容,擬出縝密的攻擊戰術,相信這十五天內,相關人員已做過沙盤推演,這可由事件的發展過程做此推論。
鎖定慰安婦議題出招確是高明,全書有關日人治台功績之類的事,牽涉到史實,如果以歷史為題發難,難免引起學術論戰,誰是誰非還有的論,時間過長,話題過於嚴肅,很難引起民眾關注,功效不彰。慰安婦議題則是道德性問題,道德是模糊抽象的,純感性,無理可講,也是最容易煽動民眾情緒,迅速達到炒作效果的,且在人道關懷的大旗下,被鎖定攻擊的人無不望風披靡,無辯解餘地,不得不低頭。
政治鬥爭是中國傳統的官場文化,技術性問題常被轉化成道德性問題。先進國家並非就沒有政治鬥爭,但鬥爭標的多屬政策性、技術性議題,很難想像已邁入現代化的台灣,在政治上仍沿用幾千年一貫的傳統鬥爭手法,更難想像的是,教育普及、學歷大幅提昇、民智已開的台灣社會,這種手法還是有其一定效用、一定的市場,難不成華人社會真的是屬非理性的民族?
以慰安婦議題攻擊許文龍,理由過於薄弱牽強,許文龍講的是事實,也是那年代老一輩人的共同認知,只要做個抽樣調查即可證明,婦援會本身的說詞也可證明許的說詞無誤。但我們可以看到,一干政客及媒體卻不思此圖,一味的口誅筆伐。以中國時報來說,從2/22日以來的相關報導,除了楊索的一篇調查訪問報導是純屬客觀的分析外,其餘全是記者個人主觀的評論,而不管這些評論的文筆如何修飾,一看就知道一面倒的修理許文龍,而內容一貫的抽象、泛道德性的,看不出確切理由。容或其中有稍微觸及史實的,也僅是記者個人認知的、自以為是的史觀,整個態勢十分強勢,感覺上是完全不容他人有不同史觀認知的餘地。
我個人就這次事件風波,強烈的認為中國時報扮演的不僅是提供政爭工具、更是直接操此工具的角色。媒體與政客是台灣社會的亂源,但政客如果沒有媒體提供工具、舞台,政客也無法興風作浪,影響有限,據此,我認為媒體才是最大的元兇。中時近來配合特定政客搞政爭的跡象是斧鑿處處,要指責中時不難找到題材,改日抽空再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