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媒體冷落的政策「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
回 覆 返 回


reader x  於 2003/02/07 03:48
被媒體冷落的政策「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

被媒體冷落的政策「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
http://www.edu.tw/society/report/index1.htm

媒體常說人民有知的權利
但受制于傳統媒體過濾議題,篩選報導的權力
閱聽人的知,其實是沒什麼主動權
只有訂不訂報,和選臺器的按扭

幸虧有網路,透過網路資訊,我們可以搜尋到
傳統媒體不報,而自己有興趣的議題與資訊
也感謝媒抗網,站提供資訊交流
每每看或讀到不爽的報導,第一念頭就是到此來看平衡報導,順順氣
今天一個不小心,熊熊連到教育部網站,又不小心熊熊看到標題「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

嗯! 與媒體有關,媒體該有興趣報導討論吧~
上網搜尋, 媒體反應很冷漠,不若某些政治明星,連慢跑,游泳,剪採都佔版面
假如教育部長長得像偶像明星,新政策說明與推行,是否會得到較多的關注??


NO:163_1
reader x  於 2003/02/07 03:53
Re:被媒體冷落的政策「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

教育部部長說:

http://www.edu.tw/society/report/b1.htm

本白皮書視媒體素養教育為一種終身學習,為達成教育的願景藍圖-「健康的媒體社區」,個人透過媒體素養教育獲得「釋放」和「賦權」的知能與能力,並運用媒體來溝通表達和獲取改善社會的能力。因此,從國小、國中、高中、高職、專科、大學校院與成人教育等不同層面切入;在基礎教育上融合統整入九年一貫領域與議題,鼓勵學校開設媒體素養相關選修課與通識課程,結合媒體機構發展教材與開放資源,透過社教網路及家庭教育網路全面推動媒體素養的社會教育,同時著重師資培育和支援體系的建立,使教育與媒體形成夥伴關係,讓媒體問題不只是專業問題而是全體公民的責任。

在商業媒體激烈競爭的環境中,現今傳播科技突飛猛進,媒介資訊對社會環境的影響無所不在,更成為我國青少年和兒童的另一套教育課程。因此,著重使用、分析、思辨、與接近運用媒體的媒介素養,將是遠眺數位資訊未來,國家人才進步的主要涵養之一,也是健康的社會文化與社區環境的重要指標,我們冀望藉由本白皮書的發表,共同推動媒體素養教育,以建構一個更健全更具人文教育素養的健康媒體社會。


中華民國九十一年十月


NO:163_2
reader x  於 2003/02/07 03:58
Re:被媒體冷落的政策「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

http://www.edu.tw/society/report/b2.htm

我國媒體現狀

一、媒體的特質

媒體對個人而言,可以帶來新聞、娛樂、教育,同時夾帶偏頗的意識型態、單一化的價值觀念與偏離真實的社會再現。事實上,所有的媒體內容都是經過選擇與建構的過程而產生。一般而言,檢視媒體所提供的資訊中有五項重要的本質:

(一)媒體的資訊並不全然真實地反映世界。

(二)媒體訊息都經過複雜的篩選、包裝、選擇與組合。

(三)訊息的呈現,可能受到媒體記者與編輯者、媒體部門與組織負責人,甚或政府、政黨或財團的影響。

(四)媒體的傳播科技特質,塑造了媒體獨特的表現形式或內涵。

(五)閱聽人(接收資訊的觀眾或是讀者)是媒體工業運作下所產生的市場商品,作為廣告商欲觸及的目標對象。

二、媒體的發展歷史

在國內早期的黨政戒嚴時期,媒體事業的發展受到相當大的管制,如限制報紙的張數與家數、掌控無線電波並限制電視電台設立,造成兩報三台的市場壟斷與言論單一化。民國77(1988)年政府宣布解嚴,逐漸解除對媒體的管制,市場大開後媒體數量暴增數十倍。

以報紙來說,民國77(1988)年解嚴加上取消張數限制後,報紙家數倍增,根據民國90(2000)年出版年鑑統計,目前報紙共有445家,市場競爭壓力大,追求利潤以尋求生存空間變成第一要務。雜誌社有6﹐641家,使我國成為雜誌密度最高的國家,其中市面上銷售的雜誌更達600多種。

民國82(1993)年起開放廣播電台申設,到民國90(2001)年12月止,合法申請設立的廣播電台有174家,正式營運的有139家,使得廣播市場競爭異常激烈,各電台為求生存,以聯播和聯營方式擴大收聽範圍。

無線電視以早年設立的台視、中視、華視等三家官控商營的電視台,加上新近商營的民視與公共媒體的公共電視等共五家無線電視台,其市場佔有率卻因有線電視頻道與衛星頻道的出現,廣告大餅被稀釋,陸續也出現營運虧損的危機,

國內的有線電視系統到民國90(2001)年12月底共有64家開播,每天播送八、九十個頻道包括衛星電視和多媒體等節目,目前國內節目供應者提供將近124個頻道,也加速了國內媒體的競爭效應。根據天下雜誌2002年1月及4月的報導,民國85(1996)年包括無線與有線電視、雜誌、報紙、廣播等國內五大媒體總廣告量為400億台幣,民國90(2001)年為520億,僅成長30%;然而,媒體開放經營後真正能賺錢的少,卻使媒體的經營陷入惡性競爭,造成媒體產業重視短線利益,欠缺長期規劃的能力,也導致國內媒體節目品質的持續低落。民眾對媒體的批評包括:

1. 眾聲喧囂、吵鬧、真相模糊

2. 強化對立與衝突、偏好聳動新聞

3. 社會新聞比重過高

4. 缺乏深度與內涵

5. 太著重負面、八卦報導

6. 傾向有聞必錄,查證不足

7. 太強調本土,缺乏國際視野

8. 缺乏文化、教育和社區新聞

9. 推波助瀾一些扭曲的社會現象

而大眾常拒看媒體或是對媒體充滿負面印象,認為媒體高居國內亂象最該負責任的第二名,乃至認為媒體聳動炒作新聞是國內目前最大的危機之一,也是社會亂源,其中對媒體不信任者達37%。

國內的媒體出現這些負面的社會效應,主要原因源自於兩個關鍵點:一是媒體在概念上是屬於公共財的社會公器,但是由於國內媒體以商業經營制度為主,無論平面、電子媒體過度重視市場競爭和追求利潤,忽略媒體本應監督政府施政與社會環境的變化所扮演的第四權角色,反成為以煽、色、腥等扭曲、充滿偏頗意識型態與商業利潤的追求者,無視社會觀察與監督者的功能。二是國內缺乏公共媒體的論述空間,在無線電視台方面,全國只有一家不受政治和商業力量左右的公共電視,不足以平衡媒體傾斜的生態。社會大眾也認為個人無能為力去改善媒體表現,使得最能展現傳播公民權的公共與社區品味,因缺乏公民的聲音,無從建立。


NO:163_3
reader x  於 2003/02/07 04:15
Re:被媒體冷落的政策「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

http://www.edu.tw/society/report/b4.htm
壹、落實相關法令

一.落實「廣播電視法」,電波頻道為社會公有︰

「廣播電視法」第四條「廣播、電視事業使用之電波頻率,為國家所有,由交通部會同行政院新聞局規劃支配。電波頻率不得租賃、借貸或轉讓」。該法條說明電波為全民所有,屬於公共財,不管商營或公共媒體,皆須貫徹媒體為社會公器的角色。媒體業者為促成媒體教育實踐的一環,應提供設備、資源與人才,積極參與媒體素養教育。新聞局廣播電視審議委員會應將業者推動媒體教育的表現,列入評鑑、換照的審議項目。

二.落實「有線電視法」,鼓勵媒體業者協助民眾近用公共頻道,表達對公共議題、事務的意見︰

「有線電視法」第二十三條第二項「有線電視系統免費提供之公益性、藝文性、社教性等節目使用之頻道,應以服務當地(社區)民眾、滿足地(社區)正當需求為宗旨」,此類節目即是大法官解釋文第364號所說的「接近使用媒介權」(簡稱「近用權」),是公民的傳播權之一。「近用」也是媒體素養教育的核心價值。有線電視系統應提供頻道與時段作為媒體教育之用,有線電視經營業者應將此類頻道之執行情形保存,以作為有線電視審議委員會評鑑、換照之用。

三.落實「終身學習法」,鼓勵和補助媒體播送和製作優良的媒體素養節目:

「終身學習法」第十四條明訂「電子媒體應提供一定比例時段的頻道,播放有關終身學習的節目」,電視、廣播、網路、平面等媒體,應積極參與媒體素養教育的節目製播。

四.落實「電視節目分級處理辦法」,保護兒童青少年免於媒體內容的傷害:

電視節目分級制度的實施,一方面顧及節目之藝術創意及內容之完整性;另一方面則維護兒童、少年身心健康,提供觀眾選擇收視之參考,防範電視節目對兒童及青少年的負面影響的防範手段。建議新聞局將節目分級制度擴及到網頁、網站、電玩、遊戲軟體等新興媒體中。


NO:163_4
reader x  於 2003/02/07 04:20
Re:被媒體冷落的政策「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

http://www.edu.tw/society/report/b4.htm

柒、推 廣

一.鼓勵各地中心學校成立媒體教育資源中心,支援其他學校發展媒體素養教育;開設媒體素養教育相關課程,進行示範教學、教材流通與經驗分享。

二.補助各級學校,成立媒體素養或媒體製作等大眾傳播社團、媒體觀察社團,教導學生媒體製作技術與產製作品。

三.鼓勵大學傳播相關科系、師資培育機構學生,從事媒體素養教育的相關研究。

四.鼓勵及補助以社區結合學校,成立媒體研究讀書會,推廣社區媒體素養活動。

五.鼓勵各級學校、社教機構、民間團體及社區辦理多元化的媒體素養親職教育研習營(包括強制親職教育家庭與文化不利條件家庭)。

六.推動地方政府將各級學校教學評鑑納入「媒體素養教育推動」項目,並表揚推動媒體素養績優的學校。

七.鼓勵民間團體推動辦理各項媒體教育競賽。

八.配合「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中「e世代人才培育計畫」的「e世代終身學習社會環境」、「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促進文化產業發展」、「數位化台灣」的「e化生活」、「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的「活化鄉村社區組織」、「原住民新部落運動」、「新客家運動」等方案,納入媒體素養教育內涵與活動。

九.配合兩性平等教育、人權教育、資訊教育、健康與體育、鄉土教學等,將媒體素養教育一併納入相關宣導計畫。

十.配合教育部「全國兒童閱讀計畫」,融入親子的媒體素養教育內涵與活動。

捌、調查、研究、評估

一.發展與建立全民媒體素養基本能力指標與行動指標。

二.規劃與進行國內民眾的媒體素養文化指標研究,長期瞭解媒體訊息對學生與民眾的影響。

三.定期調查短、中、長期的媒體素養教育實施情況、學生的態度、價值與行為的改變等學習效益評量,評估媒體素養教育是否達到「釋放」與「賦權」的目標,作為政策修改與制訂的參考依據。

四.補助媒體種子教師、課程設計者進行行動研究,並將研究結果公布於網路資源平台,供大眾參閱。

五.普查全國各級學校,媒體素養相關的選修課程、社團等資源。

六.委託辦理各項媒體素養教育研究。


NO:163_5
reader x  於 2003/02/07 04:24
Re:被媒體冷落的政策「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

玖、媒體專業

一.結合民間團體,藉由競賽或推薦等方式,鼓勵與補助媒體從業人員與機構,辦理或參與媒體素養教育主題的在職進修或製播媒體素養節目,並列入有線、無線電視系統評分項目參考。

二.行政院新聞局比照「有線電視公益性、藝文性、社教性等節目使用頻道規劃要點」制定程序,公佈業者週知,並將其需配合各級學校或非營利團體辦理「媒體素養教育」情形列入評鑑、換照之參考。

三.行政院新聞局得協調無線、有線電台每年需播出媒體識讀節目,並列入評鑑、換照的審議項目。

四.行政院新聞局得鼓勵媒體業者、民間團體與學校合作,積極參與及支援各地(社區)民眾自行辦理社區公益節目、媒體素養的研習、製作等活動,並列入評鑑項目。

五.行政院新聞局得協調相關單位、民間團體或傳播媒體,製播和宣導媒體素養概念。

六.新聞主管機關得結合民間團體、業者與社會各界(如:公共衛生、兩性、人權、資訊等),定期舉辦座談、公聽、講座、研習等專業工作坊,以提升媒體工作者的媒體素養與其他素養。

七.行政院新聞局得鼓勵民間團體,進行媒體監督與研究,定期發表結果,並針對媒體相關業者支援媒體素養教育、媒體工作者素養教育的意願與資源,定期進行研究與調查。

八.行政院新聞局得鼓勵有線電視系統,免費提供公益頻道播出媒體教育節目,並列入評鑑項目。

拾、社會教育

一.利用全國社教網建立媒體素養教育資源與支援網絡

(一)推動各地社會教育工作站推廣媒體素養教育。

(二)協助與支援社會教育工作站、家庭教育中心、基金會等推動媒體素養教育工作。

(三)鼓勵地方政府文化中心、社會教育館、社會教育工作站,作為社區媒體教育資源和技術中心,並培育媒體素養教育終身志工。

二.委託辦理提升全民媒體素養教育的競賽與活動。

三.利用全國家庭教育網絡推動多元化的親子媒體素養教育。

四.整合各地圖書館,提供媒體素養教育圖書資源和讀者服務。

五.鼓勵各級學校結合社區團體,推動以學校的教育理念帶動社區學習文化的願景,或將社區之人文自然資源做為媒體創作的學習課程。

六.規劃和補助社區大學媒體素養教育系列課程的開設與教學。

七.定期辦理結合時事議題的相關座談會、記者會,擴大全民對媒體議題的討論與關注,形成風潮,間接帶動校園和政府間持續關注媒體素養教育的重要性。

八.鼓勵民間和公益團體發揮專業功能監督媒體。

拾壹、資訊平台

一.補助學術界建構媒體素養教育的資料庫,並發行專業期刊。

二.建立數位化媒體素養教育資源與資訊交換中心,整合相關教學與教材、影音資料庫、研究與調查、公共議題論壇、線上諮詢與輔導等資源,作為媒體教育支援平台。

三.委請學術機構與民間團體編著與發行媒體素養教育新聞信或電子信,提供具有時效與議題結合的教學與教材新知資訊。

四.委請民間團體定期提供優良品質節目表、各類媒體節目與軟體的評鑑與閱聽人意見調查等。


NO:163_6
reader x  於 2003/02/07 04:38
Re:被媒體冷落的政策「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

節錄

欣聞媒體素養教育邁出第一步之後

by 教育文化組助理研究員 陳嘉彰

文章來源:
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EC/091/EC%2DC%2D091%2D162.htm

由上述內容中可以發現該政策的制訂過程思慮周密,內文條分縷析且面面俱到。不過,一旦付諸執行,若僅由政府單方面推動所能發揮的效果是有限的,必須將「閱聽人的自覺」和「媒體工作者的自省」兩項關鍵要素列為重要的配套措施一併考量,如此,方能畢其功於一役。

事實上,台灣目前正面臨威權體系崩解,民主思想萌芽的過渡期。處在這樣的轉換階段,社會浮現了種種適應不良的症狀,實有賴於民眾凝聚自發性的集體意識,將已趨崩解的舊有價值重新思考並再做釐清,來建立新秩序﹔同時,近年來因為欠缺自省,而在多次的爭議事件中成為眾矢之的,與共犯或亂源畫上等號的媒體工作者更有必要提昇工作素養,才能根本解決問題。

最近,教改所衍生的問題已引起社會普遍的關注,民眾將部分原因歸咎於政策執行的偏失。一般學童對「建構式數學」教學方式的不適應現象,似與教師對該理論內涵的不甚了解,致使無法與教學相連結有關。這些經驗應可做為推行全民媒體素養教育時的借鑑。換句話說,良法美意尚需確實執行,而往後要推廣媒體素養教育,種子老師的培育工作亦是成敗的要素。

欣聞媒體素養教育邁出重要的第一步。從淨化媒體內容角度來看,儘管該項政策並非唯一的解決辦法,但可視為一味治本的良方,惟執行的過程需要更加審慎小心,邁出去的腳步,才能更穩健踏實。

(本評論代表作者個人之意見)


NO:163_7
reader x  於 2003/02/07 05:17
Re:被媒體冷落的政策「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

2002.10.26  中國時報
為打造更優質的媒體環境共同努力
中時社論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0,3546,110514+112002102600191,00.html

說得冠冕堂皇,樂見其成,卻不見反省

往昔戒嚴的年代,媒體扮演了關鍵制衡與守望的角色,那時節在解構威權政體,推動民主開放上,媒體經常在第一線扮演催化的角色。------自我貼金

惟民主轉型之後,「開放」與「多元」已成為社會的常態,特別是媒體環境全面開放後,資訊的供給不再是「匱乏」而是「氾濫」,閱聽大眾所缺乏的不再是「知的權利」而是「解讀的能力---------不能怪媒體亂報,怪閱聽人自己沒能力解讀~~~~~~

沒必要將媒體預設為「公害」或「亂源」,一部對媒體懷有敵意的教材,是不一定能真正提升識讀能力的。 --------不自省還很心虛的下馬威

在實際編寫教材上,除了學界貢獻其理論專業外,也不妨納入更多媒體實務界的人士參與,畢竟不論是報紙、電視、廣播、廣告、網路等媒體通路,固然都能發揮傳遞資訊的功能,但卻各有不同的專業倫理與常規,也都各有不同的資訊組合模式,對閱聽大眾也各有不同的影響,透過對這個層面的理解,也更能幫助學習者強化對資訊的解讀能力。 --------暗示別忘了分點編寫教材經費嗎?????

我們不願以「有什麼樣的閱聽眾,就有什麼樣的媒體」來為媒體的惡性競爭卸責,但我們絕對相信,當閱聽大眾對媒體識讀的能力提升,必定有助整個媒體環境與內容品質的提升,也必能將那些惡意違反社會責任的媒體逐步淘汰。 -----還是把責任推給閱聽眾



NO:163_8
reader x  於 2003/02/07 05:58
Re:被媒體冷落的政策「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

教部盼教導民眾 勿讓媒體造成社會亂象

【2002/10/25 聯合報】
http://archive.udn.com/2002/10/25/NEWS/FOCUSNEWS/IMPORTANT/1046570.shtml

聯合報這標題更小心眼,教育部部長明明是說

[著重使用、分析、思辨、與接近運用媒體的媒介素養,將是遠眺數位資訊未來,國家人才進步主要涵養之一,也是健康的社會文化與社區環境的重要指標,我們冀望藉由本白皮書的發表,共同推動媒體素養教育,以建構一個更健全更具人文教育素養的健康媒體社會。]

把媒體重看為,民眾最重要的知識管道,
全民媒體素養,是社會人文教育素養的指標
卻小鼻子小眼睛,自動對號入座


NO:163_9
reader x  於 2003/02/07 11:04
Re:被媒體冷落的政策「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

對此白皮書,我個人是沒專業能力批判

只是政策訂了,方向也有了,就貼出來討論與監督

盼有識的仁兄姐解讀一下,看政策是否周延落實

別錢花了,落得官樣文章一篇


返 回

請依文章內容欄寬度斷行(按Enter鍵)以免破行.THANKS~~
署名: [♂♀]:
☆☆: 本欄無作用
語法選項: HTML語法只提供字體變化與URL連結
文章主題:
文章內容:
特殊符號輸入: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