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第二次波灣戰爭對台灣防衛的啟發

回應本題 自選底色↑ 返 回


flak  於 2003/04/09 10:42
Re:第二次波灣戰爭對台灣防衛的啟發

各位如果想討論電風扇殺小強的一百種招式的話,越戰幾乎都實驗過了。

越戰的第一種殺手電風扇是OH-13,又叫休斯300,只能坐兩個人。早期電影中常常有這種直昇機用簡單支架裝看起來像是沖天炮的火箭甚至飛彈(彈尖塗紅色就變成飛彈了),但實際上它的負重能力無法承擔固定武裝。所以殺小強裝備就是駕駛旁邊的觀測官。觀測官殺小強的頭號武器是M60機槍,所以才有槍管鋸短變大砲的故事。而次要武器則是M79榴彈槍與各式手榴彈,由於直昇機可以飛到敵人頭上丟手榴彈,所以他們很認真看待這種武器,在艙門上會有一個大型掛勾,就是讓觀測官單手就可以把手榴彈保險栓拉掉。老練的觀測官甚至可以同時操作以上三種武器(Doom like?)

第二代殺手電風扇就是OH-6,又稱為休斯五百。由於載重增加不少,直昇機前後共可坐四個人。所以基本武裝就從原本的單人機槍變成三位機槍手,但火力最大的突破還是機外的一具固定7.62六管機槍,俗稱迷你砲。由於迷你砲射速快、彈道直,在瞬息萬變的直昇機戰場可以掌握開火的瞬間給敵軍致命一擊,例如在某次巡邏任務中,一架OH-6在水稻田捕捉到一個連級兵力,這支兵力在前幾天的作戰中被懷疑擊落了兩架OH-1,而在三挺M60機槍與一具迷你砲的強大火力之下,當場屍橫遍野、血流成河,OH-6還可以降落在屍體堆中撿起前兩天被擊落美軍的鋼盔。(排級機槍的火力相當於一個排,對步兵的強大威力各位可以參考梅爾吉伯遜拍的「勇士們」的原著小說,裡面對他如何運用排級機槍有很生動的描述)

第三代是UH-1(編號一直倒退...),由於這本是運輸直昇機,載重更大,所以攜帶的就是相當於火力連的70公釐火箭,這批直昇機通常稱為ARA(空中火箭砲兵?)。負擔的任務通常是支援連級以上的突擊作戰,以多架直昇機進行壓制或反應式轟擊。但這種直昇機的速度跟不上一般運輸直昇機,而且火力雖大,靈活性卻比前輩來得差。所以通常是類似105砲的支援角色,而不是獵殺者。

越戰真正的終極獵殺電風扇自然就是AH-1,它混雜了UH-1的升力與OH-6的輕巧靈活,所以火力更強。一開始的火力也是老朋友:迷你砲與70公釐火箭,不過後來也有迷你砲與40公釐榴彈機槍的雙管砲塔,但並沒有很受歡迎,主要是因為榴彈的初速太慢,好像在丟紙屑一樣,有的時候會亂飛炸到友機、甚至自己。所以射速高、彈道直的多管機槍旋轉砲塔仍是最受歡迎的火力,唯一的缺點就是射程太短。所以AH-1後來全面換裝20公釐旋轉機砲。

美國在越戰後的直昇機計畫:夏安,除了迷你砲與榴彈機槍的旋轉砲塔之外,還千方百計要裝上一門30公釐機砲,這挺由美國陸軍兵工單位自行發展的機砲歷史悠久,卻一直都不太成功,在大角度射擊時有後座力問題,平常也有可靠性問題,所以一直到AH-64才由休斯運用特別的鏈砲原理發展成功30公釐直昇機機砲,但其射速卻慢得多。可能是因為夏安計畫開始美軍就轉向歐陸戰車會戰,30公釐機砲對裝甲車輛的殺傷力吸引了他們。

但在小強戰場上,一挺20公釐旋轉砲塔的威力仍是無可比擬的,有一位前UH-1駕駛被問到為何要改飛AH-1時說:「當你發現被別人的槍對準時,你需要一門更大的槍」。唯一可能超越的是70公釐飛鏢彈頭火箭。飛鏢彈頭內裝滿鋼鏢而不是火藥,在發射後會將鋼鏢散開變成超級散彈槍。由於鋼鏢的流線造型,所以殺傷範圍可以遠達數公里,而不像高爆彈碎片一樣飛個幾十公尺。因此地面部隊非常厭惡直昇機部隊發射這種火箭,很可能會在穿過敵軍之後又一路殺到友軍頭上。但這種火箭的殺傷威力卻非常巨大,它可以砍過大半個叢林以及裡面的任何大型生物。當時直昇機部隊會邀請空軍飛行員參觀,每個人對其摧毀力都印象深刻。不過由於鋼鏢生產成本高,所以鏢頭火箭的數量非常稀少,使用的機會不多。但在BHD書中有提到,當時指揮官有要求AH-6裝上鏢頭火箭,所以蒙加得休市街頭的濺血,應該也有不少是它的功勞。


回論壇 以下表格僅供管理人員整理資料輸入之用

資料輸入ID
資料輸入密碼
請依文章內容欄寬度斷行(按Enter鍵)以免破行.THANKS~~
署名: [♂♀]: HTML語法只提供字體變化與URL連結
回應主旨:
回應內容:
× ÷ ¥ £
引述舉例:欲連結本版第123題編號123_5的發言
<a; href=http://taiwantp.net/cgi/roadbbs.pl?board_id=8&type;=show_post&post;=123_5>123;_5</a>

語法按鈕使用後請收尾→→→
使用IE,文章不慎消失時,請立即在打字區內按滑鼠右鍵選[復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