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歐洲和美洲在軍事戰爭的差異
回應本題 | 自選底色↑ | 返 回 |
關魚 於 2003/02/13 00:41 | |
亞洲、歐洲和美洲在軍事戰爭的差異 | |
這個話題總可以了吧。 請教各位軍事先進, |
關魚 於 2003/02/13 01:21 | |
Re:亞洲、歐洲和美洲在軍事戰爭的差異 | |
沒人要回應嗎?還是大家都去睡了? 如果可以,請前輩們分成以下五項來分析,非常感謝: 一、軍事哲學的差異 二、軍事武器的差異 三、國防佈局的差異 四、國會支持的差異 五、民眾態度的差異 |
毛毛蟲 於 2003/02/13 14:25 | |
Re:亞洲、歐洲和美洲在軍事戰爭的差異 | |
其實最大的差異應該只有【強弱】的差異 以二次大戰德國與日本及美國來說,會讓這些國家出兵引發戰爭(美國除外)只有一個理由, 國家強盛,軍事力量強大,造成民族意識的強烈膨脹,急欲以擴張領土的手段增加本國利益 ,並藉此證明民族血統的優越性。 再看到現在的美國與伊拉克,如果這個國家是前蘇聯,老美敢打嗎??如果伊拉克只有沙漠, 沒有石油,老美願意打嗎?? 戰爭沒有區域的差異,只有強弱的差異 |
ryan2181 於 2003/02/13 14:29 | |
Re:亞洲、歐洲和美洲在軍事戰爭的差異 | |
>>如果伊拉克只有沙漠,沒有石油,老美願意打嗎?? 阿富汗就是個只有沙漠沒有石油, |
ryan2181 於 2003/02/13 14:34 | |
Re:亞洲、歐洲和美洲在軍事戰爭的差異 | |
>>如果可以,請前輩們分成以下五項來分析,非常感謝: 一、軍事哲學的差異 二、軍事武器的差異 三、國防佈局的差異 四、國會支持的差異 五、民眾態度的差異 有機會時間慢慢分析回應,不過可能不怎麼好... 上班中有所不便....至少參考書沒在手邊 |
毛毛蟲 於 2003/02/13 14:35 | |
Re:亞洲、歐洲和美洲在軍事戰爭的差異 | |
阿富汗的情況對美軍來說只能算小菜 連塞牙縫都不夠 打阿富汗是為了報仇,因為當時塔立班夠帶種,硬是不鳥老美,才會被K,事實證明,阿富 汗是一盤超小盤的小菜 |
SK2 於 2003/02/13 17:48 | |
Re:亞洲、歐洲和美洲在軍事戰爭的差異 | |
>打阿富汗是為了報仇 除了報仇, 還有戰略地位 |
關魚 於 2003/02/15 07:22 | |
Re:亞洲、歐洲和美洲在軍事戰爭的差異 | |
這個問題果然太大了。 或者換成這麼問呢? 亞洲以中國、日本為代表, 換句話說,問題可縮小簡化為: 美國、俄國、中國、德國在軍事佈局上的差異? |
UT8902 於 2003/02/15 07:43 | |
Re:亞洲、歐洲和美洲在軍事戰爭的差異 | |
>美國、俄國、中國、德國在軍事佈局上的差異? 可以寫一篇論文了(;_) 如果只限定二次大戰以後的話,還比較好討論 可是如果要討論這些國家(除了中國以外)的現代基本軍事佈局的形成,可能要回到19世紀(如南北戰爭,Schlieffen計畫及其前身等)。 |
flak 於 2003/02/15 12:15 | |
Re:亞洲、歐洲和美洲在軍事戰爭的差異 | |
簡單說一下美俄在冷戰期間的軍事哲學變化,這本來是一個很大的文章的一部份,現在只說結論。 冷戰鬥爭共分三個時期。第一時期是50-60年代之間,這時候的環境是:原子武器的威力太大,使得傳統武器被認為將被淘汰。但原子武器的生產量仍然相當有限,尤其是其體積與重量都限制投擲的能力。因此,這時代表性的政策就是艾森豪的相互保證毀滅(MAD),也就是說,美國純粹就利用長程轟炸機與原子彈的對城市反擊,嚇阻蘇聯或其他國家發動核子或傳統攻擊的可能。 而蘇聯的反制便是急起直追,雖然U-2的偵察確認蘇聯的轟炸機群規模不及其宣傳數字,但美國空軍的一批人仍然認為蘇聯只要利用先制打擊毀滅美國轟炸機基地,則少數蘇聯轟炸機就可以讓美國質量優勢的轟炸機部隊蕩然無存。這批人就是Net Assessment的先驅,由此可以看出他們藉由路徑推演的定性分析推翻定量分析的方法。 因此,美國開始執行龐大的北美防空網計畫,利用大量的滯空與前線防空雷達的長期警戒,當蘇聯轟炸機逼近時便可爭取轟炸機起飛的時間。但蘇聯仍然可以有效打擊美國的親戚:歐洲。 蘇聯究竟有沒有存在這樣的核突襲策略,我沒有找到文獻證據,不過我目前看到的文獻可以發現,蘇聯準備在歐洲大打核陸戰。蘇聯打算用核武有效摧毀西歐的堅強防線,再利用機動部隊快速地突入並佔領。由於任何傳統防線不可能在核戰中存活,因此蘇聯機動部隊的重點不在堅強的裝甲,而在於超強的機動力與具備NBC防護能力的全密閉裝甲。這使得蘇聯快速建立了史上最大的裝甲部隊,但是裝甲車輛的重量卻輕於當時的西方部隊。 因此第一時期的人類在雙方劍拔弩張的核武對恃中度過,但核戰衝突的高峰卻在第二時期來臨。第二時期開始於美國甘乃迪時代的「彈性反應」政策(Flexible Response)。第二時期的形成可能是因為兩個因素:第一,前蘇聯核陸戰能力已經成長到可能在美國介入之前就讓併吞西歐變成既成事實的地步(在核戰時代,美國還敢像二戰一樣轟炸佔領區的敵軍嗎?)第二,美國的多低當量彈頭ICBM有可能精確轟炸蘇聯的窖射基地,以達到先制摧毀的效果。因此美國的核戰略由「反城市」轉換到「反武力」,運用的時機從被動反擊變成先制打擊+被動反擊的彈性反應。 因應第二時期的來臨,蘇聯一開始企圖追上美國,但很快地發現美國和武器的指管通情與導引能力根本追不上,因此蘇聯轉而強化歐洲大打陸戰的策略。如果蘇聯的傳統武力在不使用核武的情況下便足以快速突穿西歐,則美國利用戰術或次戰略核武攻擊矛頭的可能就化為烏有,這就是著名的作戰機動群:OMG。 因此,第二時期有趣的地方在於核武的使用機率增加到最高峰,但美蘇對抗卻轉向傳統戰爭型態。這伴隨了一些區域衝突的推波助瀾:越戰的教訓讓美國發現多年來依賴核武的結果使他們三軍不論在武器設計或作戰訓練上都不足以進行有效的傳統戰爭。而第三與第四次中東戰爭卻又讓美國發現到傳統的機動戰術有可能讓少數高素質兵力擊敗數量優勢的敵軍。 這就造成了第三時期的來臨。一開始,美國陸軍提出主動防禦Active Defense取代原有的縱深防守策略,接下來,美國陸軍不惜雙手奉上趙國劍客的人頭....喔,不是,是陸戰的主導權給空軍,這就是空陸戰air land warfare。機動作戰的精神在於利用快速部隊的突入與慢速部隊合作包圍敵軍,空陸戰則是利用強大空軍遠程打擊敵軍的第二梯次..第N梯次部隊,配合前線陸軍進行全面縱深的攻擊。 空陸戰戰術的發展,配合美國三軍武器設計全面轉向傳統戰爭,讓美國首度擁有打贏陸戰的自信。而蘇聯歷經了幾十年的急速擴張,卻由於油價的下跌,不但失去了擴張的動力,連維持的持續力都失去了。因此突然的崩潰,讓空陸戰失去了對抗的目標,第一次實驗的對象反而變成了伊拉克。 由此我們可以發現,武器設計與軍事哲學的變化並不是在有系統的計畫下進行,而是隨著環境的變遷逐步調適。因此我們現在看到的美國兵器也大多根據冷戰遺留的空陸戰戰術而設計,要拿這些武器應付冷戰後的新時代,猶如當年利用第一時期武器進行傳統戰爭般不適,所以我們現在可以看到美國重啟新一波軍事革新,見證第四時期的來臨。 |
關魚 於 2003/02/15 16:35 | |
Re:亞洲、歐洲和美洲在軍事戰爭的差異 | |
順應民意,再縮小一點, 美國、俄國、中國、德國在二次大戰後,於軍事佈局上的差異? |
回論壇
以下表格僅供管理人員整理資料輸入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