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的環境形象
回應本題 | 自選底色↑ | 返 回 |
南嘉生 於 2002/07/22 16:11 | |
台灣人的環境形象 | |
台灣人的自我形象是被外塑的,而外塑的理想原模來自統治者的賦予。有一次在台北的公車上,看到一篇寫得很好的公車文學,那是一首描寫一個人心境的新詩,作者用雪景來比喻自己獨處、落寞的心境。詩寫的真棒。當我沈醉在美麗的詩境時,我的公車呼嘯的經過羅斯福路,外面的情景也真如詩中描述一般,一片白。只是這個白,是被豔陽照射在店家玻璃,反射出來的白。詩境中的主角是雪衣皮裘,車上的我是一件短衫,汗流浹背。我真佩服那一位作者,能將自己的意境托藉雪景擬喻出來。我也佩服編輯人員會將這一篇文章選為台北市公車的公車文學。一個終年不下雪城市的公車文學。 |
Taipei Student 於 2002/07/22 16:13 | |
Re:台灣人的環境形象 | |
推好文。 |
Taipei Student 於 2002/07/22 17:05 | |
Re:台灣人的環境形象 | |
曾經有人說過,不管是美國式,日本式,中國式,在外國人看起來都是台灣式,說的人就是創造台客搖滾的本土樂團濁水溪公社,台灣內部或許分很多,或許想學別人,但是在別人的眼光裡面,這些都是台灣的東西。 不過台灣的東西還是很多被忽略在不斷席捲的潮流中,這也跟台灣特殊的政治環境有關係,學的東西不是自己土地的東西。但是長久以來台灣學中國的東西在外人眼中已經成為”台灣的特有文化之一”,我們應該沒有必要刻意去排斥某些文化,台灣身為海洋國家應該兼容並蓄。如某些中國人刻意排斥日本文化一樣,這樣我覺得不好,我希望我們能因為看到不同文化的好,而更激勵我們發掘本土文化,學習他人的長處。 |
南嘉生 於 2002/07/23 15:10 | |
Re:台灣人的環境形象 | |
台灣人的環境形象(二)—文化與土地 台灣人對台灣漠視是中國文化教育的結果。土地與血緣是當今世界在國籍認定上的兩個主要標準,美國、英國是屬地主義,出生在哪裡就是哪裡人。東方的日本、中國是屬人主義,父(母)親是哪一個地方的人,就是那一個地方的人。但不管屬人或屬地,人都不應該對他們所居住的地方漠視,甚至敵視。在中國文化的薰陶下,台灣人對台灣漠視,中國人對台灣敵視。中國人的敵視是國民黨分化統治的結果,不是中國文化的主流,但「漠視」卻是。 追求統一,犧牲發展是中國傳統的政策。梁漱溟說中國文明是一個早熟的文明,沒錯,而且也是一個停滯的文明。因為中國在春秋戰國豐富的文明發展,使得中國得以有高度發展,也為中國統一建立了一些基本的機制,所謂「書同文、車同軌」就是統一機制的產物。但是隨著時代在變,經濟在發展,中國傳統的統治技巧就出現抓襟見絀的困境。此時文明發展要有相對應的統治技巧要配合。如果在維持統一的基礎下,統治技巧沒有相對應的進步,那就出現要抑制文明發展,還是容忍帝國內部出現的歧異發展。中國選擇是抑制文明發展。對應這種政策最有利的例證就是將國家資源鼓勵投入戰爭。所以三國天下,最後要歸於一統,無論曹魏或蜀漢,都必須將國力放在統一方面,而較致力於保有江南的東吳就被忽略。晉室南遷,我們對此時的中央政府政策就是強調王導的統一論,反對牛衣對泣。對桓溫、劉裕北伐大加肯定,僅求守住江南的晉室,則無好言。對五代講求收回燕雲十六州的後周世宗高評價,對宋朝對北方採守勢則常與批評。到底統一真的很好嗎?歷史學家黃仁宇認為中國為了統一的必要,必須將全國各地的發展盡量協調,讓社會發展不要高度分歧,以避免國家統治困難度的增加。為達成這一個目標,將農民、農業切割成小農經濟,將帶領社會分化的商業、工業予以貶斥。所以面對社會問題,王莽想到的是回到周禮,回到井田。北周的均田制、明朝的小農經濟體等等都是。士農工商、本末之分,就是中國的抑商明例。「話說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既說明中國的朝代輪替週期,也說明統一的重要性,任何僅求自保的分裂政權,將被併吞。所以動員資源投入戰爭是必然要做的事,他的重要性優於促進地方發展。 「漠視土地」是傳統中國文化、國家規模必然的結果。中國政府追求統一基本上不一定是對土地的需求強烈,而是避免挑戰性勢力崛起。因為「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唯有統一,才能結束「分」的局面,至於「合」了之後會不會「分」,那是很「久」以後的事情。統一之後的事情,中國政府著重兩點,統一尊王思想,剷除地方勢力。統一尊王思想方面,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統一思想,科舉制度也是統一思想這兩部分都是肯定統一,肯定統治者的合法(統)基礎。要將儒家理論運用到全中國(漢族所居之地),範圍太廣,情況差異太大,就不能實務化,必須抽象化,不然「治絲易爨」,一抽象化,就和土地疏離。在避免挑戰性勢力崛起方面,在官僚體制內,施行流官制,讓官員到全國各地輪流當官,而且不能在自己的故相當官。這個官員就算到某一個地方想要有大作為,也要用心觀察,在很短的時間內進入狀況,同時,也不能有私心,否則自己努力做的工程,很可能成就別人的功績。再者,如果這官員在某地方做得很好,很得到民間支持,中央也怕他勢力過大,形成尾大不掉的狀況,所以很快就會被中央調職。基於上述兩點,所以漢朝之後的中國名臣,很少是強於地方建設,而是人文典章制度方面的高手。李冰父子的都江堰、西門豹治業,自秦之後,成為絕響。 這種漠視土地的文化,從大帝國的文化典範也會出現相同的現象。以蘇東坡為例,蘇東坡一生被人流放的地方很多,膾炙人口的描景詩文也很多,不過受到「流官」的影響,他很少有描寫到他故鄉的文章,很少有寫到他和他弟弟成長的故事,一門三蘇,給四川榮耀,但他們的成就和四川關係不大,對四川的貢獻也不大。李白也號稱四川人(四川,棉竹),但對他的故鄉也沒有留下任何令人留戀的文章。偉大詩人和他的故鄉疏離已是一種奇怪的現象,而偉大詩人的文章又成為後世人的文學典範,這樣的典範也進一步使學子和土地疏離,因為這些詩文描述的區域很集中,就那些特別區域,而且有感受,沒感情。這句「有感受,沒感情」很難用語言表示,大概是這樣,小學時,老師帶我們去郊遊,然後回學校後,老師出一篇作文題目:遠足,叫全班的同學都寫一篇旅遊的感想,其中寫的最好就是我們的文學家、文豪,但是這一位文學家之所以寫得好,只是他感情豐富,遣詞用句精要罷了,你不會覺得他的描景和你的心靈會是契合,有一種心靈相通的悸動。就像我在前文所寫一般,作者可以將雪景描述得很好,可以將他的感受和滿天的雪花連在一起,讓人既想到霜冷,也感受到他的孤單。但「霜冷」是他的想像,他描寫出來的不一定能掌握到霜冷的感覺,而順著文意,我也在想像霜冷,但我的霜冷和他的霜冷是不一樣的感受。因為我們都在想像我們不曾親歷的「冷」,而我這個「冷」的感覺和他一樣,都是來自文字的描述,想像得來。「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很美的詩,美在想像。然而在整個中國政治、文化的機制,這卻是正常的。 中國式的屬人主義也是背棄土地的。中國式的屬人主義文化有相當程度的屬地意識,而這土地是不變的。按中國文化,父親的及慣就是兒子的籍貫,所以中國文化是屬人主義的。但是父親的籍貫又必須和祖父連在一起,祖父籍貫要向上追溯,然後回到宗族的原鄉。所以中國式的屬人主義的籍貫經常是對原鄉的再強調。然因原鄉不變,所以這樣籍貫文化所聯繫的土地也不變。不過經由長期的戰亂,人們的遷徙頻繁,大多數人現在居住的地方和他的籍貫不同,所以他的「原鄉」不是他的「現鄉」。不管他對他的「原鄉」鄉愁多麼濃密,這些都是想像,和土地無關。和土地有關的「現鄉」,他既不重視,也不容重視,因為中國文化中,太強調「慎終追遠」,對現鄉肯定,就很容易被冠上「忘本」、「棄祖背宗」的罪名。所以他對他的現鄉,在他的文化中也不斷被要求忽略。所以我說中國式的屬人主義也是背棄土地的。 中國文化落實到現實,是在一堆想像中過活,特別是受到中國文化深刻影響的中國知識份子。黃仁宇對中國文化的看法極為深刻,他說中國政治制度,基本上是先設定一套公式,然後在一一的套進現實裡,而不是先就現實考察,再擬定方案。(詳文見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頁33,時報),實際上,中國式的文人生活也是如此在過活著。他們所讀、所欲者,聖人之學,要治國、平天下,這些在一個國家都是只有少數人做得到,而中國培養一大堆文人做這種夢,一生做這種夢。就算這一群讀書人有機會掌握權力,又真的這麼做嗎?怎麼貪官、庸官比清官多,更不要說是治國幹才了。所以中國文化落實在現實,是一種想像,這樣機制下的文人行事多不著邊際。 台灣人今日對周遭環境形象的處理,有相當部分源自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尤其在與土地疏離的感覺上更是一樣。看日本小說和台灣小說有一個很大的差別,日本小說經常說是由東京到大阪,地名都清楚標出來。台灣有很多小說都是「到市」、「到K市」,甚至到「T大」、到「S大」。這種面對土地時所展現「隱密性」的感覺,也許和中國文化不敢和現實過份親密聯繫有關,土地也在這種感覺下被隱密了。如果沒有土地,那根「失根的蘭花」不是一樣嗎? |
阿邦轉貼 於 2002/07/23 15:55 | |
Re:台灣人的環境形象 | |
若是到恆春 宋澤萊
若是到恆春 著愛落雨e時陣 罩霧e山崙 親像姑娘e溫純 若是到恆春 愛揀黃昏e時陣 汝看海墘e晚雲 半天通紅像抹粉 若是到恆春 著愛好天e時陣 出帆e海船 有時駛遠有時近 若是到恆春 呸免揀時陣 陳達e歌若唱起 一時消e心悶 |
南嘉生 於 2002/07/23 16:04 | |
Re:台灣人的環境形象 | |
阿邦兄 非常謝謝你。 |
阿邦 於 2002/07/23 16:04 | |
Re:台灣人的環境形象 | |
很喜歡看南嘉生的文章,很真誠. 其實,中國(或中華)文化,其本身就充滿虛矯的. 台灣的活力,其實,是在解嚴後才出現的. |
阿邦 於 2002/07/23 16:20 | |
Re:台灣人的環境形象 | |
最近在思考檳榔西施的問題. 有網友期期以為不可,認為這是負面的文化型態.最好能禁絕. 是負面的嗎? 台灣人的性格,說穿了就一個字:爽! 其實在看塞維里亞的理髮師時,我也同樣看到了這個聳字. 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為了生活而奮鬥著,有何可責可怪之處? |
oldk 於 2002/07/23 17:15 | |
Re:台灣人的環境形象 | |
多年前曾看過劉大任來台後發表的文章;提供參考; 當時台灣被稱為淺碟子經濟,可能許多人不知道這回事吧? 但他另提不太好聽的:在文化上,台灣徹底淺碟子. |
南嘉生 於 2002/07/24 20:33 | |
Re:台灣人的環境形象 | |
阿邦兄 我有很多朋友也覺得不應該討論檳榔西施的問題,因為他是負面文化。我也贊成他們的論點,只不過不知道他們回去睡覺,和老婆在床上的動作是否比檳榔西施的動作高級?沒有這「一個口嚼檳榔,腳趿拖鞋,滿口髒話的人,卻往往會見義勇為, 不計代價的為有困難的人伸出援手.」的聳人,台灣的民主運動就會被叫做「XX暴力事件」,阿扁就是暴徒,蔣中正就是民族救星,蔣經國對台灣功不可沒,萬年國會非維持不可,李登輝?他根本沒有機會掌權,等而下之的台籍政治人物都是舔特權階級的腳趾才能在國民黨的中央黨部出入。 我無法確定對劉大任先生的論點是否贊成,因為我必須知道「淺碟子」的意指是什麼?文化的「淺碟子」又是什麼?但這一篇文章我印象中曾看過,我的想法是精緻的文化活動必須要有經濟力支持,而獨立的文化則不僅要有經濟力支持,也要有政治力的支持,甚至要經過一場偉大的戰爭。台灣的文化可分三個層次討論。首先,台灣的常民文化、庶民文化方面很活躍,因為「生活即文化」,一群人經歷了四百年,其間有無數移民與原住民打鬥、漳泉械鬥、閩客械鬥等旺盛精力和面對困境,力圖解決的雄心與毅力,如果說這爭執雙方沒有兩把刷子,我不相信,這難道不是文化、文明的展現?台灣歷經荷蘭、西班牙、清朝和日本統治,也因此吸收許多他們的東西,這難道不叫做文化、文明?其次是精緻文化方面,台灣的竹枝詞、台灣一些以漢文、日文寫作的詩詞、小說難道不叫精緻文化嗎?至於說獨立文化方面,台灣的確欠缺,因為台灣自李登輝先生掌政起,才開始台灣人自己執政的時代,至今時間太短,要產生豐富獨立文化的機會少。在李登輝執政後,台灣的歌仔戲才正式進入復興(?)劇校,用國家的資源培養歌仔戲人才,可見政治力照顧台灣文化的時間太短。如何發展獨立文化?就是將那些爽、俗、聳,飆、贊、幹、。。。一一予以包裝,以「有深度的『樣子』」出現,讓自己人認為,「幹!不爽就來單挑,不要在那裡GGYY。」覺得可以在「文人雅士」間流傳而已。不是有很多非洲國家表演團體是用脫光衣服表演的嗎?日本的擊太鼓要穿丁字褲,印度人要跳到恆河去泡水,這就叫精緻文化!你覺得這比台灣的蜂炮高雅嗎?台灣人要有自信。 |
阿邦 於 2002/07/25 10:08 | |
Re:台灣人的環境形象 | |
南嘉生兄: ^^這幾天事忙.得空會好好再回文的. 先談劉大任的批評,那種批評,我是不以為意,(當然是不以為然的) 您說的是,在常民(庶民)文化範疇,及部份(泛指台灣的文化接納範疇)所謂的 所以專屬於台灣的獨特文化,日據及以前沒有起步,國民黨主政期間沒有起步, 台灣要有獨創性,其實不是要擺脫什麼,而是要創造出什麼. |
阿路 於 2002/07/25 11:21 | |
Re:台灣人的環境形象 | |
難得的精采討論 給本欄的朋友拍拍手,我真的是該安排個時間去找阿邦兄聊聊才對 |
阿邦 於 2002/07/25 12:34 | |
Re:台灣人的環境形象 | |
路老大: 竭誠歡迎來玩. [email protected] |
阿邦 於 2002/07/25 17:07 | |
Re:台灣人的環境形象 | |
先來思考所謂淺碟文化的問題: 什麼叫做淺碟文化?這其實是望文即可見義的, 我們不談台灣文化的獨特性,我們來談:台灣人有沒有文化傳承? 大致上,所謂的台灣文化傳承,是沿襲所謂的中原中華唐山傳統的, 亦即初民來台,所帶來的,當然還是以屬於閩\廣為主的文化型態. 一直有一個討論:所謂的中華(中國)文化,其實只是極偏狹的士人文化. |
Taipei Student 於 2002/07/26 00:39 | |
Re:台灣人的環境形象 | |
最近因為一些事情..而且要去旅遊可能不會常來了,我想說的是,硬要排除某些文化就會有侷限性,主體文化會成為沒有靈魂的東西,文化很重要是要年輕人支持,符合這種要項的通常要是來者不拒,能夠欣賞到每一種文化的優缺點,那才是海洋文化的特質,更重要的是人文關懷和浪漫因子,能用愛和關懷來看待每一件事物不參雜意識形態,能夠再欣賞藝術的時候和深入愛情世界的時候敢愛敢恨,不受到真實世界和理論的束縛,是文化發展很重要的一些要素,如同他說檳榔文化的特質是豪爽,這種豪爽的特質能讓人真心感動打動心坎,樸實的一兩句話深入人心,已經成為一種精神的象徵。 其餘一些挖掘出來的文化要是欣賞者沒有人文關懷或是文化本身沒有浪漫因子的話,並不能真的感動人。 |
南嘉生 於 2002/07/26 09:50 | |
Re:台灣人的環境形象 | |
回阿邦兄的文章。 你提到有關台灣的早期美術和詩詞方面的文獻,我想是可以繼續努力的。可惜我在這一方面沒有研究,沒有能力和你深談。至於日本時代,我的能力依舊欠缺,對不起。 你說:「台灣要有獨創性,其實不是要擺脫什麼,而是要創造出什麼.」我完全贊同。擺脫是手段,創造是目的。但是這些創造的心靈故鄉是哪裡?能讓創造者和閱聽者共鳴嗎?我這很重要。我聽了很多西洋音樂,也曾被許多的音樂感動,深深覺得那樣的樂音真能感人肺腑。但是我若聽台灣一些早期有名的歌曲,那種感覺就完全不同。前者的感動是作者與閱聽者心靈互動的契合,後者則是心靈的融合。我完全能瞭解作者心中的感受,而這樣的感受和我的生命是同步脈動。我相信我聽到的一些台灣的歌曲和一些西洋音樂大家的作品,兩者的功力相差很多,但那又怎麼樣,對我這樣的人來說,我雖然兩者都欣賞,但是能讓我心靈悸動的台灣音樂,他給我的生命感受更深。這也是我要寫「台灣人的環境形象」的原因。我的想法是:如果我對我生存的環境沒有瞭解,沒有感受,那我的心靈深刻感受在哪裡?哪一個地方、景象會讓我刻骨銘心的想、愛與強烈的追求,並且無怨無悔的奉獻!在這樣的想法下,我追蹤我的教育過程,我的語言使用,我的生存環境,這些都指向一個答案:我的教育告訴我,台灣並不美,因為我的美感、我的藝術心靈,我對環境美醜的擬喻,竟一點也和台灣連不起來。「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將春水向東流。」、「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斷腸人在天涯」這些都很好的詩,但擬喻的景致卻或即或離的我的環境互動,我不能說我不知道小橋、流水,但我要想像瘦馬,我也不能說一江春水多麼抽象,但「漫漫濁水由東來」會比較貼切,貼心。追尋台灣人對生活環境的感覺讓我油然而生。Taipei Student曾引述濁水溪公社所說:不管是美國式,日本式,中國式,在外國人看起來都是台灣式。這是外國人說的話,但對內行人卻不一定成立,而評論文化、文明特性是由內行人,而非外行人。更重要一點,What do you need?我想我們住在台灣的人,自己的需要應該優於很多外國人的認定。就以眷村來說,台灣的鶴佬人對眷村的感於雖不及新住民,但絕對比在中國的中國人強烈。所以「我們要什麼」應該是很重要的命題。至於這樣是不是會排斥外國文化、心胸狹隘等?我想不會。因為我是在「追尋自己的根」的主題下追尋自己的根,所以我突出台灣。我並不是在「台灣文化未來要如何發展」的命題下討論「台灣的環境形象」。 如果有時間,我想我會將我的時間再在「台灣的環境形象」著力。 |
阿邦 於 2002/07/26 10:17 | |
Re:台灣人的環境形象 | |
這一欄有頗多想寫的,還好不是外獨版,沒有時間壓力.^^ 先貼一首拙作: <濁水越西> 就算中國有過美好e時代 濁水越西 雖然是唐山過來了台灣 濁水越西 台灣人自來尚肯打拚 |
熱帶人 於 2002/07/26 10:53 | |
Re:台灣人的環境形象 | |
to 南嘉生與阿邦 感謝兩位在這欄的討論,南嘉生這欄討論的其實也是我一直關注的主題 為呼應,我自我獻醜,貼上一篇自己的舊作..... 珊瑚產卵著床,請問關你什麼事? 近來各大媒體一直在報導墾丁海域珊瑚產卵的「盛事」,在潛水探照燈下的攝影鏡頭與圖片穿插下,一下子說這真是「美不勝收」的畫面、「一年僅只一次」,呼籲要看的人請趕快;一下子又故做憂慮狀,說什麼千萬不要打擾或破壞國寶級珊瑚的產卵,故做憂慮地說「已經被破壞的太嚴重」了,今年的卵可能沒法成功著床等等,呼籲要看的人「請小心呵護」。幾天來,穿插著海洋專家的專業解說,穿插著國家公園管理當局的熱情呼應與小心叮嚀,穿插著報導者的好奇興奮與許多人的遊興,這樣,安安靜靜的墾丁熱帶海域世界,以一種奇怪的方式被喧囂又隆重地再現在台灣島上的世界。 身為從小在恆春海邊玩海長大的筆者,每年也都要隨著為這種莫名其妙的媒體報導與觀賞活動無力又莫名地惱怒一番。我想請問各位讀者:1.生物都會有生殖活動,珊瑚產卵關你什麼事?為什麼要為她大驚小怪?2.何來媒體所謂的「美不勝收」?所有的美麗畫面都要在夜晚的燈光照射下才有那種不斷被放送的畫面,一點都不是在「自然」狀態下所能見到的畫面,以這種極不自然的方式去觀賞一個強調自然公園的「自然景觀」,請問這又代表什麼意義?你因此更了解海洋的知識了嗎?你因此被震驚感動了嗎?你除了一直在重複進行一種被鼓動出來的所謂觀賞活動以外,你這趟觀賞之旅到底有什麼意義?既不是一趟「發現之旅」(已經沒什好發現),也不是一趟教育意義濃厚的「生態之旅」(事實上除了破壞,你沒有因此而更增進生態),這一切都是值得我們反省所謂的「觀賞之名」的國家公園活動是不是應該被適度地重新定位。 假如我們不再去反省一切只以「眼睛的觀看」為深層基礎的活動設計模式,那麼我們的國家公園保存規劃、我們的生態環保政策、我們國民的休閒文化等等,再多的呼籲與教育,再多的保護政策,都將無法抵抗來自無盡觀看眼神的佔據與破壞。甚至我們的生態政策本身就是立基在這種觀看邏輯的產物,現行的政策與模式不過就是一直「再生產」這種「獎勵觀看」的國民活動。 「觀光」,或者說「觀看風光」,工業化的社會文明使得勞動主體(人)的心靈異化扭曲,大量的人工物質環境使得人與大自然脫離,人與大自然的關係也產生變形,大自然不再是生存其中的環境一環,不只自然環境變成稀少珍貴,大自然進而變成工業社會的一種「鄉愁」。於是現代的自然公園應運而生,用來滿足工業社會的鄉愁,用來「洗滌」工業社會勞動者的異化心靈,以補充再度勞動的能量,也就是所謂的「休閒渡假」。 在這種工業社會的休閒邏輯中,最簡單且廉價的方式,便是以人類「靈魂之窗」的眼睛去「觀看大自然」,以獲得最廉價最直接的「靈魂洗滌」。不幸的是,身為墾丁國家公園的原居民,我看到我的故鄉年復一年不斷地為滿足這種觀看的需求,被觀看的面目全非,我從小浸淫其中的熱帶自然世界,被現行的「觀光建設」,觀看至消散無形……。 為了滿足觀看,熱帶雨林下佈滿了水泥步道,不管是「觀海」、「觀山」、「觀落日」、「觀日出」、「觀猴群」、「觀星空」、「觀樹林」、「觀奇石」、「觀湖泊」、「觀鳥群」、「觀草原」,乃至觀人群,淋漓盡致務求沒有自然死角,肉眼不夠,還有許多投幣望眼鏡;為了滿足觀看,熱帶雨林國家公園舖滿寬敞四通八達的公路,通往海邊、通往山上、通往草原、覆蓋沙灘、穿過雨林,四線道接著二線道,二線道接著單行道,單行道接著水泥小徑,走到哪看到哪;為了滿足觀看,並且務求重點,筆直的觀光大道繞過村莊,直接接連眾多「景點」,試圖營造一個沒有當地居民的「純粹自然世界」,「觀光客至上」不必有主客的扭捏,突兀而破壞景觀的當地攤販就像卑微殘存的雨林生物一樣,展示著公權力的慈悲寬懷;為了滿足觀看,到處是潛水專賣店,觀看珊瑚世界、觀看日間稀疏的魚群、觀看海底沙灘……。總之,上山下海無所不觀,觀看得還不夠徹底,別忘了還有植物的、動物的、有海洋的、有沙灘的、原住民的、史前的、歷史的等等眾多「生態博物館」,可以買票進去一次看個夠。據說,「墾丁之旅」三天三夜還觀看不完,下次記得再來……。 「觀看的邏輯」導致國家公園的政策由「生態保存」淪為「觀光建設」式的逐利規劃;「觀看的邏輯」導致台灣的遊客形成一種惡質膚淺的走馬式觀光文化;「觀看的邏輯」導致曾經產出「思想起」等台灣民謠的恆春當地居民失去了人與土地、人與大自然的歷史生存關聯,在政策與財團的壓縮與佔領下,導致當地居民形成依賴觀光客消費的爭競乞食之攤食生存文化。 可以這樣說,「觀看的邏輯」所形成的國家公園政策,徹底摧毀了恆春的自然生態與人文生態。公園已經成立快20年了,雨林有被成功復建了嗎?沒有;熱帶海域的珊瑚礁有被保存與重建嗎?沒有;熱帶生物數量有變多與被適當的保存嗎?沒有;候鳥有變得更多嗎?沒有,全都進去了一間間附空調冷氣的「博物館」以及印刷精美數目眾多的宣傳品或幻燈片,活的被觀看致死,死了的繼續以另一種形式被觀看。事實上,大飯店一間間地建、馬路一條一條地開、博物館一間一間地建、各式活動與人潮一波波地來;在沙灘上蓋購物區、為了潛水在珊瑚礁上蓋水泥淋浴間、為了觀看落日的視野砍了巨樹、灌木林變成停車場購物攤……。作為恆春的世代子民,故鄉成為到處是必須收費的景點、到處是被圈起禁止進入的地區(國家公園、國家牧場、國家核能發電廠、國軍三軍演習地、國家飛彈基地、國家生態保留地…),剩下的到處是觀光客佔滿的海灘步道、到處是瓶瓶罐罐甚至手機的海底世界,以及無法區分是泰國或夏威夷或是墾丁的街景。 每每看到聳立在熱帶的星空夜晚下的巨大KTV與飯店的霓虹燈,無力感的熱帶憂鬱就彷如鮮紅的燈光一樣直接又強烈,腥紅閃爍的霓虹燈彷彿就像雨林持續流出的血液一樣,嚇走無數鳥獸。誰來停止這一切?恆春居民都記得某位國家公園管理處處長的銘言,他說:「墾丁的生態要得到相當的重建,恐怕得等這一代恆春農民都老死了才有可能。」這位處長後來選上屏東縣縣長,不久就死了。我還記得他在中學的朝會中,口沫橫飛地向我們這些恆春小孩「灌輸恆春之美」,事實上,「恆春之美」就是斷送在他這種以外來觀光客的眼光來擔任國家公園處長的規劃中。候鳥決不是被恆春人吃光的、熱帶魚也決不是被恆春人抓完的、雨林更不是被恆春人砍伐殆盡的、恆春人與公園當局的抗爭也並不總是貪婪無知的動作。到底誰應該為一個鳥獸消散又人滿為患的國家自然公園負責?恆春當地的社區利益難道只有走上一種「被展示」的觀光消費利益?而這樣的利益國家又剩餘多少給當地居民參與? 「觀光之眼」所主導的惡質休閒文化與國家公園政策是不是應該得到重新的評估?國家機構、媒體、市民大眾,是不是應該重新省視自己那無所不窺的視覺慾望?我們的文化政策、我們的環保政策,甚至我們的原住民政策,是不是也應該揚棄那僅止於「觀看」的建設層次?但願新政府有新作風,但願讀者大眾收斂起那無所不窺的「觀光之眼」。 |
存在主義 於 2002/07/26 14:56 | |
Re:台灣人的環境形象 | |
大家各有觀點,但不要忘記文化主體性的建構本身不是一個人能完成的,希望大家能多提供自己的想法,把自己眼中的台灣文化描繪出來,一起拼湊這個大拼圖。 |
南嘉生 於 2002/07/26 22:59 | |
Re:台灣人的環境形象 | |
台灣人的環境形象(三)文學碑的意義 文學碑,在某一個地方樹碑,告訴世人有哪一些文學名著曾以這裡做背景,描述其小說、文學中的某一段有名的劇情。在日本的熱海有一塊文學碑,描述日本明治時期的文豪,尾崎紅葉的名著「金色夜釵」的男主角和女主角對話的場景。作者在這一段描述寫得很好,是許多人很欣賞的一段。 文學對人的影響很深,對一個沒有英雄事蹟的台灣,文學碑比其他國家、民族有更深的意義。台灣有很多地方有一些記載歷史事蹟的石碑,這些石碑所記載的多和歷史有關,描述石碑所在地所發生的歷史事件。文學和歷史的差別在於,歷史是除人名、地名以外,其他的都是假的。文學是除人名、地名以外,其他的都是真的。台灣沒有偉大的英雄,也沒有發生偉大事蹟的地方,台灣人也不會對發生在自己身邊的歷史事件誇大宣揚。所以台灣的歷史石碑並沒有給台灣人光榮的自信。台灣雖沒有顯赫的英雄,但台灣有許多默默付出心血的無名英雄,也有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這一些故事裡的每一個人都平凡,但每一個平凡人的平凡故事串連在一起,目的很簡單:追求生存,意義很深遠:我要在他鄉外里建立一個永久的、傳諸久遠、為自己,更為自己的子子孫孫追求安定的生活環境。這一個平凡人為平凡目的的平凡故事,是發生在每一個人、每一個家族、每一個民族起始的故事。它最簡單,也最真切,唯其真切,所以我們可以從平凡中見其普遍性,從普遍性知道他的重要性,從他的重要性瞭解到他的不平凡。在台灣充滿無數令人擊節讚賞的故事,但故事中的男主角都平凡的叫阿土、阿木、阿火。女主角也聳聳的叫阿花、阿珠、招弟,這樣能成為偉大的敘事詩嗎?「文學是除人名、地名以外,其他的都是真的」。 台灣文學碑的意義在此。為台灣許許多多的無名英雄留下英雄事蹟。碑上的名字都是變數,沒有意義,碑上的故事都是無名英雄努力奮鬥的軌跡。這些事蹟都是發生在—台灣。 |
南嘉生 於 2002/07/27 23:10 | |
Re:台灣人的環境形象 | |
台灣人的環境形象(四)路名 台灣各縣市、各鄉鎮的道路命名有四個特徵:1.以和中國相關的人名、地名命名彷彿置身在中國世界裡;2.和政治名詞結合;3.和道德名詞結合;4.和地方已有的地名結合。其中,新市街、國民黨的權力可以牢靠控制,繁榮地區都相當程度由前三者命名。 嘉義市火車站下來,直走的路是中山路,昔稱大通。橫走的路叫林森西路,連接林森東路,是到竹崎的要道。舊街重要的路是二通,今稱中正路。嘉義市新開的路很多,最重要的環市道路叫世賢路,代表紀念已故市長許世賢,命名當時的市長是許市長的女兒,很多人不以為然,我也這麼認為。 我一直在想:我反對過份個人崇拜,所以我不認為將某一個個人的名字作為命名的適當性。尤其是以公家單位的建物更是如此。我這樣的想法時上可以由各種哲學、宗教的論點得到支持。我也相信有很多的知識份子會支持我的論點。所以就路名來說,我反對世賢路,(雖然許世賢博士的賢伉儷(張進通、許世賢夫婦)對嘉義的貢獻有目共睹,嘉義人尊稱媽祖婆。)但是中山路、中正路呢?林森(東、西、南、北)路呢?如果世賢路是搞個人崇拜,那孫中山之於中山路、蔣中正之於中正路也是如此,將國民黨的政治圖騰像三民主義、民權、民生、民族,像四維八德,難道不是藏有私心的作法嗎?進一步說,將中國的地名分別在台灣各地命名,不也是一種強化某一種政治意念的行為嗎?如果將命名和此地社會運作連在一起,則嘉義市的吳鳳南路、吳鳳北路是頗有地方特色的路名,而嘉義市的成仁街聽說是吳鳳被砍頭的地方。既然可以推崇吳鳳,為何不能推崇許世賢?吳鳳一生的事蹟尚有爭議,但許世賢的行績卻是頗受推譽。會出現這樣批許世賢,卻不批孫中山、蔣中正的現象,與其強說孫中山、蔣中正的貢獻大於許世賢(孫中山、蔣中正對嘉義的貢獻大於許世賢?嘉義人會把他當笑話處理),不如說是對現實不公平、不合理現象的反省不夠深入所致。更深入的說,台灣會將中國的省(市)名稱用作路名,也是上述現象的一種反映,那是藉由控制環境名稱來強化某一人、族的政治意念,以達成這些人的政治目的。至於現居於此的這群人要什麼、想什麼?就不重要了。中國地圖上有一些地名如南徐、南通,都是被「殖民」留下的痕跡。台灣當然沒有南徐、南通,他只有上海路、南京路。 坐在嘉義大雅路旁,有名的西餐廳,和朋友和我在爭論有關路名政治學。這一條路若往市中心走,是接民族路,往郊區走,到番路鄉。在嘉義市和番路鄉中,會經過嘉義兩個水庫,一個叫蘭潭,舊稱紅毛埤,聽說是荷蘭人開鑿的取荷蘭的「蘭」為名,是嘉義市舊水源供應區。後因需求孔急,又在大雅路更往郊區的地帶,開鑿新水庫,叫做仁義潭。在大雅路的一邊,我看到文明開化,由荷蘭到中國人的仁義,在大雅路的另一邊,我看到民族路的「民族」,這是什麼樣的民族呢?那要由我的所在地叫諸羅山或是嘉義來判斷了。 |
恆愛台 於 2002/07/28 01:29 | |
Re:台灣人的環境形象 | |
南嘉生 水~水~~水~~~漂亮!歐吉桑真心咖哩ㄜ樂~~~[跟阿邦同SIZE]^_____^ |
南嘉生 於 2002/07/29 23:45 | |
Re:台灣人的環境形象 | |
台灣人的環境形象(五)--北方美學 北方美學 台灣的文學與影視美學是一種北方美學。 北方美學意指該藝術作品所呈現的美感及美感的表達,都是源自台灣以北的地區,所產生的美的感受、形容與闡述。先就影視藝術來說,台灣的影視藝術除本土劇外,多來自五個國家或地區:美國、日本、中國、韓國、香港等。其中除香港外,其地理位置多來居台灣以北。所以我們眼中所看到的影視畫面是以比台灣寒冷區域的畫面。我們的美是經由影視至作者所設計出來的,這樣的美實際尚在台灣很難找到,不過他卻常存在我們的心中。所以中國人的賞梅,日本人的賞櫻、賞楓,相當程度影響到台灣人的美感及相關的觀光活動。我們相信人類有許多共通的美感心靈活動,所以這許多人的活動可說是美的欣賞。那我們想進一步回問自己,我們居住在這裡,我們自己的美在哪裡?我們要賞什麼?更細微的說,影視內的各種畫面,例如鞋子、西裝、服飾、家庭擺飾、家居生活、房屋樣式等等,都默默的影響我們的美感,影響我們的消費、影響我們的好惡。 文學依舊如此。台灣文學受到北方美學影響更深,而且這也呈現出中國文化的中原性格。由於中國文化全面籠罩在中原文化的影響,所以影響學子最重要的四本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作者是北方人。五經作者北方人(易經作者有說是苗族,待查)經由四書五經、及其同時代的人的影響,像左孟莊騷精華,其中,較南邊的作者如莊子、屈原,對台灣來說也是北方,由這一些影響,我們發現許許多多的中國文人、名著多來自台灣的北方,李白、杜甫是北方人,唐宋八大家也是北方人,這些北方美學的影響力就發生在我們這些後學末進在對事物的觀察、評析,都深深受影響。「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好美的一首詩,但台灣很多地方不下霜。所以當我們在台灣發現一個非常漂亮的景緻時,我們努力搜尋自己以往讀過的書籍,竟找不到很合適的形容辭去描述。在戲劇也是這樣,台灣人很喜歡看薛仁貴征東、王寶釧的故事(兩個故事有互相影響的關連性),但是何謂破窯、寒窯,台灣人的認知是「殘破的燒磚窯」,實際上是「殘破的窯洞」,「窯洞」是中國黃土高原上,不管貧富都會住的「房子」,但我們的認知是「貧窮人才住在燒磚的窯洞」。我想音樂也會呈現這樣的現象。 福建有他自己獨特的文化,但都被湮沒了。福建在唐朝迅速爬起,經過宋朝400年的演進,當時的富商浦壽庚成為宋朝維持存續的一柱天(詳文請看政經論壇的)元朝時,泉州是世界第一大港,明清時代也是人才輩出,經濟史家全漢昇甚至認為經由福建向菲律賓對外貿易賺取的白銀,所引發的通貨膨脹,是明朝崩潰的重要原因。福建有相當大的經濟力量,應該有能力發展出龐大的文化力量,但沒有。但是福建卻沒有自己的偉大文學,陳三五娘以地方文學出現,被認為難登大雅之堂。為何福建、廣東無法有偉大的文學?士人會問:「請問看那一些地方的人寫的書,對科考有幫忙嗎?」 「不擇細流,才能成其大」,這是每一位關心文化的人都應該記住的心態。但是若不擇細流到沒有自我,則這樣的不擇細流的想法、邏輯必須檢討。我們不應該排斥北方美學,但我們更應該深入去想:「什麼是台灣美學呢?」 |
真實 於 2002/07/30 00:17 | |
Re:台灣人的環境形象 | |
Wondeful discussion here. I enjoy reading the comments here. |
阿邦 於 2002/07/30 10:59 | |
Re:台灣人的環境形象 | |
南嘉生兄:李白是四川人.^^ 但您關於北方美學的思考,的確可以刺激反省. 我們以福建\廣東語為例,明清二代的漢語教學, 當然,真要當官,還要捲起舌頭說官話才行. |
阿邦 於 2002/07/30 11:05 | |
Re:台灣人的環境形象 | |
中國啊!地無分東西南北,人無分華滿回藏(苗其實是拉來湊數的, 中國人老是喜歡五而討厭四),眼中就只看得到帝都. 台灣的文化也是類似.上次不是討論到淺碟文化嗎? 在那高呼台灣是文化沙漠的年代,其實台北就代表了台灣, 過客,懷鄉,流浪,交織成台北的詩歌,總歸一句,就是無根. 台北的文化,其實是由這無根的文化而起源的. 以台北為臨時首都,這個臨時,就注定了四九年來台人士的漂泊. 這種文化,豈能有深度? |
南嘉生 於 2002/07/30 11:09 | |
Re:台灣人的環境形象 | |
TO 阿邦兄 李白的籍貫沒錯,資料出自以前的國中課本,作者欄,有錯,找國立編譯館。 |
阿邦 於 2002/07/31 12:58 | |
Re:台灣人的環境形象 | |
是木棉嗎? <木棉 > Raspberry
|
南嘉生 於 2002/08/31 23:24 | |
Re:台灣人的環境形象 | |
本文想要在兩個地方貼:自省和台灣人的環境形象。因為我覺得這一篇文章對這兩欄的內容都適用。 文學與生命 中國人的文字使用比台灣人洗鍊多了。許多人看中國人在使用文字的技巧,都會嘆為觀止,因為中國人在使用文字的技巧確實比台灣人強。看中國的順口溜、打油詩,都是台灣文壇雅士們的文字功力所無法比擬的。要發展中國文學,確實要到中國。難過很多在台灣的中國人一見到中國文人,就趕緊膜拜在中國的「神像」下。但是那樣的文藝內容卻讓我感到精彩有餘,感受不深。因為他所描述的東西和我的經驗差很多,我只能經由我的中文訓練的想像力,瞭解中國文字的精緻。 我不能將我的感受清楚的表現出來。我不敢說我的中文訓練多強,也不敢說我的中文功力多深厚,但是深受數十年的中文訓練,思考、想像也以中國文字做為思維傳遞的媒介。我敢說全世界向我這樣的中文背景,除中國以外,大概很難再找到。但像表達感受這樣的基本能力,我都覺得困難,這反應我的中文教育一定有問題。問題在於我的文字相當程度不白話,而就算白話也不生活化。由於台灣的白話文教育訓練很差。許多國中課文以文言文或半文言文為主,高中國文課本大部分的文章是文言文,至於大學,那更應該用文言文。所以台灣的白話文訓練可以說一團糟。在白話文發展方面,中國的白話文歷史很短,而在發展白話文的時候,許多文人又多是反國民黨的要角,所以國民黨有意無意在封殺白話文。至於在台灣的中國文人,及其創造的中國文學,也不是國民黨要大力扶持的,所以我們可以說台灣的白話文也發展不好。台灣的中國白話文有一個特色:喜歡用典故、成語。一旦用典故、成語就將文學由一般人的生活帶向文人雅士的生活方式。因為只有那些不食人間煙火的人才有時間去記那麼多死人的趣聞,用於傳遞他們之間的雅趣。對一般人來說,那太遙遠了。同時那些雅士關心的問題也和我們一般人的生活不一樣,因此他們的文章經常美美的,沒有灶腳味。有灶腳味,就不能成為文人雅士的作品。沒有灶腳味,就不能牽動一般人的心。可惜台灣的中國文學教育顯然太強調文人雅士的作品。 灶腳味會隨地方而異。即令文章含有強烈的日常生活用語,但不同地方的灶腳味不同就是不同,他們撼動人心的語詞也相異。海上花是吳語文學的上乘之作,但是吳儂軟語顯然不是我們能深深體會的。有名的歌,黃昏的故鄉,他的旋律是日本人做的,他的風格也非台灣的音樂風格,各位若有鑽研過台語音樂,只要比較就會同意我的說法。但是「那邊山,那條溪水,總抱著我們的夢。。。,有聽見阿母在叫我的。」如果填詞者將阿母改為媽媽,你會相信他能紅遍台人的海外世界嗎?李茂山有一首歌,歌中有一段話,「我的心肝仔會甘苦」,讓這一首歌很紅,紅的原因無他,就是那一句「心肝仔會甘苦」抓出鶴佬人的心靈感受,如果我們將這一句給我「我的心會很痛」,我看那首歌的唱片銷路會大打折扣。所以如何寫出具有自己生活的灶腳味文章是很重要的。 捕捉心靈的悸動是文學創作中,很重要的工作。我們的文學教育基本上是認字教育,也是錯誤的教育方向。在中等教育中的國文教育,我們被迫背了很多文章,但是那些文章與其說是文學賞析,不如說是文字堆疊。因為我們從那邊並沒有獲取文學感受,而是一大堆的歷史故事、註釋和熬牙的文字。如果不同意我的說法,哪請問有多少位你們的同學,上了台灣的中等教育國文課後,會跑去書店買相關的文學書籍來看,就證明我的說法對不對。朱志清的文學小品「背影」,是篇淺詞用字非常簡單的小品文。但是讀者順著作者的筆法、佈局,讓我們從厭惡一位囉唆的父親,再從筆者細膩的將父親捧著橘子,艱苦的爬上月台的描述,細細的放出父親對孩子的愛。我想這才叫文學。和這樣的文章相比,諸葛亮的出師表也是賺人熱淚,不過若我們早先不知道諸葛亮和劉備君臣相知的故事,也許我們也不會那麼感動,「笨!諸葛亮每一個人事安排一定引先帝所言,這個人沒有主見。」相較於出師表,李密的文章,細訴他祖母劉氏對他的疼愛又差了一點,因為我們要瞭解他又隔一層皮。同樣是文學,黃春明的「魚」在結尾時,這麼寫著:「祖孫都怔了一怔,因為阿昌和阿公都聽到「我真的把魚買回來了!」」。我還記得我的老師上到這邊,他畫龍點睛的說了一句,「如果將「怔了一怔」改為「楞了一愣」會更好。」心意相通之別就只差那一句。妙!我不認為文字功力很深厚的黃春明,他心中的那句話是「怔了一怔」,「ㄍㄤㄐ一ㄌㄟ」,可能是他要用的真意,因為那才是台文,也許那樣會更傳神。 從「用字」上,我們屈服於假借文字,從遣詞上,我們屈服於假借文字的假借想像。我們沒有一套良好的文字用以表達我們語言上的感受,表音、表意和表情,只能假借別人的文字來表達。並由此一路,由字到詞,由詞到文,由文到書,通通是假借別人的成就。而這一連串假借的對象,他們使用者的環境、用語和想法,實際上和我們有相當大的差別(可以看本人台灣人的環境形象,台灣人的環境形象(五)--北方美學),所以我們在理解文字時是生疏的,因為我們不懂。理解的詞句是僵固的、塊狀的,因為那樣的情景我們也不瞭解。所以要寫出靈活而洗鍊的文章,顯然頗為困難。我們可以堆砌出很多優美的詞句,但每一個優美詞句所描述的景象,有很多對我們而言的是不可動的,因為我們是「固定的去想像」,一動就失去原意。許多優美詞句的結合,實際上描述那些優美景象的交集,也希望讀者自己去想像那一些優美景象的交集,並希望他們想的和我們想的是一樣,會嗎?瞎子摸象。 帶情私密性文字的不存,使得感性文學很少。我們的感受不能用現在所學的文字精確的表達出來。簡單的說「字不達意」。字既不達易,則詞就更困難。考其原因,我覺得帶情私密性的語言無法用文字表達出來是很重要的原因。小弟,小弟仔,都是在指弟弟,但是後面那句「小弟仔」代表更多兄、姐對弟弟的愛。同理,媽媽和阿母所指的對像是相同的,但後者蘊含的感情是前者所無法傳遞的。就算意譯也經常無法傳遞期間的神韻。像憨子,鶴佬話的「憨子」是帶有強烈的父母之愛,雖然他含有戲謔之意,但是若從中文去解,其間的意涵就差很多。這些帶情私密性的文字若不存在,若被壓抑,則我們所創作出來的文學,有很多基本上可以歸類為垃圾。「朔風野大,阿兄歸矣,猶頻頻望汝也」改成「朔風野大,為兄歸矣,猶頻頻望汝也」(袁枚,祭妹文),各位感受如何? 我們的心靈世界是如此的真而熱切,但卻如此的寂寞,所以偶有佳作,遂成名句。是不是那些人遣詞用句超越前人?不是,是文化解放後出現的一些「不三不四」的大膽作品,將文人雅士避之唯恐不及的,原本粗俗鄙漏、難登大雅之堂的「方言」搬上檯面,使我們能以「我的心肝仔會爽」取代「我內心歡欣無比」。我相信這樣的運動不會就此停止,他會繼續推展,往新文字、新詞句發展,向新台字、新台文勇敢邁進,各位打拼的人,我挺你! |
回論壇
以下表格僅供管理人員整理資料輸入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