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曆法的社會起源

回應本題 自選底色↑ 返 回


阿加  於 2003/01/19 06:30
天文曆法的社會起源

時間也是社會性的。

轉貼自由電子報一月十九日。

----------------------------------------------------------
傳統古曆法.世界各地大不同

〔記者郭孟君╱台北報導〕旅行不只是一種空間的移動,也是一種時間的歷程。時間對於旅人的影響,大到難以想像。許多旅行的動機,都是從我們想知道「什麼時候在哪裡發生了什麼事」這一連串問號開始。而潛藏在 「什麼時候」這個問號背後,其實是個複雜而有趣的曆法世界。曆法不但描述了文明的思維,也解釋了各地風俗節慶的特殊,更吸引了好奇的旅人不遠千里的趕去共襄盛舉。

定義時間的證據 史上最早的旅遊景點

 不管從哪裡出發或抵達何處,全世界的機票目前已經統一使用我們所熟知的西元年月日這一套曆法,不過,在世界的許多角落裡,還存在這與這套西元曆法並行的曆法。因為曆法的制訂與天文學的發達與否有關,許多曾盛極一時的古文明都曾留下自己的曆法,有些甚至到現代仍極具影響力。

 這些嘗試定義時間的證據,甚至可以成為旅遊的目的地。有許多科學家相信,對準正東西南北方建造的古埃及金字塔就是一種日晷;它也是史上最早和最著名的旅遊景點。西元前五世紀,希臘哲學家希羅多德就曾拜訪金字塔並加以記載;到現在金字塔每年仍為埃及吸引數百萬的觀光客。

曆法小故事 古老的智慧也會跌跤

 至於馬雅古文明遺留下來的金字塔,咸信亦有觀測天象的用途。馬雅曆法的準確性更是令人驚訝。例如現代測定出來一年長度是三百六十五天五小時四十八分四十六秒,而馬雅的太陽曆是三百六十五天五小時四十八到四十九分間,誤差不到一分鐘。

 除了埃及、馬雅金字塔這類有形的時間建築外,曆法也為旅行增添許多期待與樂趣。瑞典在西元一七○○年決定要從儒略曆(Julian Calendar)改採目前通行的葛雷果利曆(Gregorian Calendar);不過儒略曆快了十一天。

 因此瑞典決定除去一七○○到一七四○年中的十一個閏年,那麼從一七四○年四月一日起,就能順利銜接新曆法。可是到了一七一二年,他們才發現前兩次閏年根本就忘了要少掉一天。為了校正回來,於是瑞典下令在二月補上兩天。所以,一七一二年的瑞典有二月三十日唷!

 從不同的曆法讓人發現不同文化解釋歲時的方式也不同;這種歧異讓人在旅程上總是能不斷地同時遭遇到古老的智慧和現代的生活。對於增廣見聞來說,沒有比這點更耐人尋味了。


●南亞.印度
月亮圓缺計算日與月

印度人也用農曆,過年期間的習俗是上廟裡拜拜。(記者邱旭伶攝)

〔記者邱旭伶╱台北報導〕位於南亞的印度,在曆法上也有陰曆和陽曆之分,印度陰曆完全依據月亮的圓缺而定,與台灣的農曆不謀而合。

  印度─台北協會副會長文先傑表示,印度最廣泛使用的曆法是已有五千年歷史的陰曆,主要是依據月亮的圓缺來計算。根據月亮的圓缺,從新月到滿月這十五天,印度人稱之為有光的月份(Bright Face),而從滿月到月亮消失,稱之為沒有光的月(Dark Face)。

  印度陰曆每個月大約有二十九點五三天,一年共有三百五十四點三六天,與地球周期大約少了十一天,因此每三年印度陰曆就會增加一個月份,與台灣農曆的閏月有點類似。文先傑認為印度的陰曆,完全是從農業社會發展而來,與其他國家的農曆都有類似之處。

  印度陰曆的第一個月稱之為「Chaitra」,而第一個月的第一天就是陰曆的過年,這可是印度陰曆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慶。過年時間,印度人都喜歡到廟裡去拜拜,親戚朋友們也會在這段期間互相拜訪。


中東.以色列
希伯來曆 陰陽合曆一年355天

希伯來曆是以色列和全世界的猶太人生活的準繩。 (記者郭孟君攝)

〔記者郭孟君╱台北報導〕在以色列和全世界的猶太人使用的是希伯來曆,它是一種陰陽合曆,跟我國傳統的農民曆相當類似。例如希伯來曆一年有十二個月約三百五十五天,閏年為十三個月三百八十五天。每個月都是從新月出現的那天起算,大月有三十天、小月有二十九天。

  希伯來年則從西元前三七六一年世界被創造的那一天算起(AM: Anno Mundi)。而元旦(Rosh Ha Shanah)是從前一年的一月(Tishri)一日起,三百五十四(或閏年三百八十四天)之後,新月昇起的第一天。

  換算成西曆,希伯來曆的元旦可能會在我們的九月,不過因為宗教的理由,絕不會是周日、周三或周五。在以色列,安息日在周六,周日則是一周的第一天。至於一日包括一晝和一夜,晝夜會隨季節改變長短,因此每日的長短都不同。

  猶太人以宗教儀式慶祝元旦,從除夕傍晚就開始禱告,猶太牧師還會在儀式中吹響號角,提醒眾人遵從上帝的訓示。年菜除了蜜漬的石榴、蘋果等甜點外,還要吃魚頭,名符其實的慶祝一年的開頭。


●歐美國度.世界通行
葛雷果利曆法 復活節年度最重要

雖在同一個地球,但奉行不同曆法的國家彷彿讓人進入不同的時空。(記者郭孟君攝)

〔記者郭孟君╱台北報導〕我們現在通用的「西元」某年某月某日,其實是基督教的教宗葛雷果利(Gregory ⅩⅢ)在十六世紀時採用來修正之前通行於歐洲的儒略曆,因此又稱為葛雷果利曆法。

  根據西元曆法,地球繞行太陽一周,需要365又97/400天;因此每四百年中有九十七個閏年。以這個方式來校正的結果,就形成了我們現在算西元閏年卻附著兩個但書的公式:「可被4除盡的是閏年,但可以被100除盡的不是閏年,但可被400除盡的也是閏年」。

  宗教是當初採用西元最重要的原因,因此一年之中最重要的節慶不是新年,而是復活節。據說耶穌在死後第三天復活,從希伯來曆法換算回來,復活節大多在過了春分的第一次滿月後的周日舉行。這時春回大地,再加上從「復活」衍生出來的種種意義,復活節因而成了比新年,甚至比耶誕節更重要的節日。

到了二十世紀,西元曆法已普遍被世界採用,我國也是從西元一九一一年清朝結束後,開始使用西元的月、周、日搭配民國紀年。


俄羅斯.東正教世界
儒略曆 羅馬建城日開始紀年

從凱撒以後通用於歐洲的儒略曆,仍被某東正教教堂所採用。(記者郭孟君攝)

〔記者郭孟君╱台北報導〕古羅馬帝國的曆法,從羅馬建城日開始紀年。不過這套曆法十分紛亂,有時一年三百五十五天,有時卻有三百七十八天。

  後來凱撒(Julius Caesar)在西元前四五年採用儒略曆。儒略曆的瑕疵在於認為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天,因此每一百二十八年就會多出地球公轉一天。十六世紀以後的基督教世界,便改採西元曆法來計算復活節;只有俄國東正教至今仍使用儒略曆。

  此外還有一個儒略周期(Julian Period)。因為西元經常得註記事件是發生在耶穌誕生前(BC)或後(AD),因此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學者史卡利傑(Julius Caesar Scaliger,一四八四—一五五八),便發明了儒略周期,將紀年開始訂為西元前四七一三年一月一日,周期長7980年。例如西元二○○三年為儒略周期六七一六年,再過1264年就滿7980年,屆時再從頭起算。儒略周期現在主要都是由包括美國太空總署(NASA)等天文機構所採用。


傳統古曆法.世界各地大不同

〔記者郭孟君╱台北報導〕旅行不只是一種空間的移動,也是一種時間的歷程。時間對於旅人的影響,大到難以想像。許多旅行的動機,都是從我們想知道「什麼時候在哪裡發生了什麼事」這一連串問號開始。而潛藏在 「什麼時候」這個問號背後,其實是個複雜而有趣的曆法世界。曆法不但描述了文明的思維,也解釋了各地風俗節慶的特殊,更吸引了好奇的旅人不遠千里的趕去共襄盛舉。

定義時間的證據 史上最早的旅遊景點

 不管從哪裡出發或抵達何處,全世界的機票目前已經統一使用我們所熟知的西元年月日這一套曆法,不過,在世界的許多角落裡,還存在這與這套西元曆法並行的曆法。因為曆法的制訂與天文學的發達與否有關,許多曾盛極一時的古文明都曾留下自己的曆法,有些甚至到現代仍極具影響力。

 這些嘗試定義時間的證據,甚至可以成為旅遊的目的地。有許多科學家相信,對準正東西南北方建造的古埃及金字塔就是一種日晷;它也是史上最早和最著名的旅遊景點。西元前五世紀,希臘哲學家希羅多德就曾拜訪金字塔並加以記載;到現在金字塔每年仍為埃及吸引數百萬的觀光客。

曆法小故事 古老的智慧也會跌跤

 至於馬雅古文明遺留下來的金字塔,咸信亦有觀測天象的用途。馬雅曆法的準確性更是令人驚訝。例如現代測定出來一年長度是三百六十五天五小時四十八分四十六秒,而馬雅的太陽曆是三百六十五天五小時四十八到四十九分間,誤差不到一分鐘。

 除了埃及、馬雅金字塔這類有形的時間建築外,曆法也為旅行增添許多期待與樂趣。瑞典在西元一七○○年決定要從儒略曆(Julian Calendar)改採目前通行的葛雷果利曆(Gregorian Calendar);不過儒略曆快了十一天。

 因此瑞典決定除去一七○○到一七四○年中的十一個閏年,那麼從一七四○年四月一日起,就能順利銜接新曆法。可是到了一七一二年,他們才發現前兩次閏年根本就忘了要少掉一天。為了校正回來,於是瑞典下令在二月補上兩天。所以,一七一二年的瑞典有二月三十日唷!

 從不同的曆法讓人發現不同文化解釋歲時的方式也不同;這種歧異讓人在旅程上總是能不斷地同時遭遇到古老的智慧和現代的生活。對於增廣見聞來說,沒有比這點更耐人尋味了。


NO:282_1
aga  於 2003/01/19 21:56
Re:天文曆法的社會起源

對不起,少了回教。^^

-------------------------------------
●中東.伊斯蘭世界
伊斯蘭曆 彎月現身就是初一

信奉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世界,是遵循可蘭經的記載使用太陰曆。
(記者郭孟君攝)

〔記者郭孟君╱台北報導〕西元六一○年伊斯蘭教由穆罕默德在麥加創立,之後便擴展到整個阿拉伯世界。伊斯蘭教的經典可蘭經鉅細靡遺地規定了信徒在信仰和日常生活的種種細節。曆法當然不例外,最特別的是,伊斯蘭教使用的是純粹以月亮運行為主的太陰曆,每年只有十二個月,約三百五十四天,休息日在周五;因此一個伊斯蘭年比地球公轉還要短。

  在阿拉伯世界,一個月份是從新月變成彎月、並且可以被肉眼所見的那一天起算,這條規則導致的有趣結果就是每個地方的六月一日可能都不同天,因此要印一份標準的伊斯蘭桌曆是很困難的。每年到了太陰曆九月,就必須要進行三十天的齋戒,等齋戒月一結束,穆斯林就會像我們過年一般有歡天喜地的慶祝。

  而伊斯蘭教的紀年(AH:Anno Hegirae),則以穆罕默德出奔到麥加的西元六二二年為起點,而且又比西元一年短十一天,所以西元二○○三年是AH一四二四年;以此推算,在西元二○八七四年五月一日,只要天氣好到能看見彎月的話,應該也會是AH二○八七四年五月一日啦!


NO:282_2
aga  於 2003/01/23 02:53
Re:天文曆法的社會起源

>>此外還有一個儒略周期(Julian Period)。因為西元經常得註記事件是發生在耶穌誕生前(BC)或後(AD),因此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學者史卡利傑(Julius Caesar Scaliger,一四八四—一五五八),便發明了儒略周期,將紀年開始訂為西元前四七一三年一月一日,周期長7980年。例如西元二○○三年為儒略周期六七一六年,再過1264年就滿7980年,屆時再從頭起算。。。

>>儒略周期現在主要都是由包括美國太空總署(NASA)等天文機構所採用

等到我們這些一般的地球人也有和太空打交道的必要與經驗時,就會知道NASA為什麼要用儒略週期了。^^


NO:282_3
阿加  於 2003/01/25 05:18
Re:天文曆法的社會起源

各位台灣國親!

你們平日用的行事曆,是採用西元紀年的呢?還是民國紀年?

有沒有人採用以五十二週為規畫的行事方式呢?

行事曆上的禮拜天是放在第一天嗎?


回論壇 以下表格僅供管理人員整理資料輸入之用

資料輸入ID
資料輸入密碼
請依文章內容欄寬度斷行(按Enter鍵)以免破行.THANKS~~
署名: [♂♀]: HTML語法只提供字體變化與URL連結
回應主旨:
回應內容:
× ÷ ¥ £
引述舉例:欲連結本版第123題編號123_5的發言
<a; href=http://taiwantp.net/cgi/roadbbs.pl?board_id=7&type;=show_post&post;=123_5>123;_5</a>

語法按鈕使用後請收尾→→→
使用IE,文章不慎消失時,請立即在打字區內按滑鼠右鍵選[復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