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視:台灣百年人物誌

回應本題 自選底色↑ 返 回


白賊七  於 2003/01/13 10:56
公視:台灣百年人物誌

醫民醫病的蔣渭水
(中央社記者陳蓉台北十三日電)

習醫的蔣渭水是台灣民族運動早期的先驅;他對國家的關心一如對疾病研究般認真、積極,希望能讓台灣同胞同樣享有民主權益。

  公共電視「台灣百年人物誌」今天介紹蔣渭水。他於日治時期畢業於總督府醫學專門學校,是一九二零至三零年代台灣最重要的文化啟蒙及民族運動者之一。

  一九二一年,蔣渭水在「台灣文化協會」發行的「會報」寫下「臨床講義」:「患者:台灣/姓名:台灣島/原籍:中華民國福建省台灣道/現住所:日本帝國台灣總督府/現症:道德頹廢、人心澆離、物慾量盛、精神生活貧瘠/診斷:世界文化低能兒/處方:正規學校教育,最大量;設圖書館:極量;讀報社:極量...」對台灣前途的憂心以及淑世的襟懷在文中清晰可見。

  蔣渭水所積極參與的「台灣文化協會」,在初期確實以對台灣民眾的教育及文化啟蒙為目標,成立後在全島各地辦理文化演講以及電影放映會,廣受歡迎,而口才便給的蔣渭水也四處演講,宣揚他的理念,深受民眾喜愛,但是,他並不以此為滿足。

  一九二零年,蔣渭水就已經參與由林獻堂等人所主導的「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一九二三年,他又因為向台灣總督府爭取政治結社權的「治警事件」而遭到逮捕入獄,服刑一百四十四天,但他卻甘之如飴,「幾忘卻身在這侷天蹐地的獄裡,恍惚是在居天下之廣居,行天下之大道的路上。」

  在獄中,蔣氏不但大量地閱讀,同時也在獄中完成了擲地有聲的文學作品「入獄日記」、「入獄感想」和「獄中隨筆」,可以視為台灣新文學運動啟蒙時期的散文代表作。

  一九二七年一月,文化協會分裂為新、舊兩派,舊文協同志試圖突破官方禁忌,籌組政治組織,幾經努力,終於在七月成立「台灣民眾黨」,蔣渭水成為實質領袖,並標舉「立黨三綱領」──確立民本政治、建設合理的經濟組織、改除社會制度的缺陷。

  在一九三零年代之前,台灣總督府因鴉片專賣收入可觀,並未禁止台灣民眾吸食。一九三零年一月,蔣渭水用計在電報局下班時分後,以台灣民眾黨的名義拍發電報,向日內瓦國際聯盟本部控訴日本殖民政府「台灣鴉片公賣及吸食特許」政策的不當。

  日本政府在國際壓力下,終於對台灣吸食鴉片的狀況採取較積極的矯治醫療政策,並設置「更生院」。一九三一年二月,台灣民眾黨在台北召開第四次全島黨員代表大會,日警大軍壓境,以結社禁止命令要求集會解散,並當場逮捕蔣渭水等十餘人,台灣民眾黨就此走入歷史。

  經過台灣民眾黨解散的打擊,蔣渭水悲憤抑鬱,再加上感染傷寒,竟至一病不起,在正當英年的四十歲,含恨而終。

  蔣渭水出殯當日,大雨滂沱,數千友人、民眾齊聚大稻埕,陪他走完最後一程。

  「醫民醫病兩忙頻,慘澹經營茹苦辛;荊棘哀黎猶遍野,那堪君竟作歸人。跳梁鼠輩猶縱橫,敵未消沉志未成;解放普羅空霸手,劇憐風雨葬先生。」蔣氏辭世後,友人、同志為他編纂了著作全集,然而卻在出版前遭日本當局查禁焚毀。

  「死渭水嚇破活總督」,此後民間如此悄悄地流傳著!920113

http://tw.news.yahoo.com/2003/01/13/leisure/cna/3755829.html


NO:264_1
白賊七  於 2003/01/13 10:59
Re:公視:台灣百年人物誌

台灣第一公民 林獻堂

(中央社記者陳蓉台北十三日電)

在台灣百年歷史上,一生不說日語、不著和服的「台灣第一公民」林獻堂,是不能不提到的人;早在日據時期,他就為爭取台灣同胞權益而努力,但卻因對國民黨政府的失望,而於一九四九年離開台灣,長居日本,最後客死異,令人不勝感歎。 廣 告

  公共電視今天晚上八時首播「台灣百年人物誌」節目,第一位介紹的人士就是林獻堂。

  這位在日據時期為提升台胞權益四處奔走的領導人物,曾於一九五一年寫下「亂絲時事任逆,夜半鐘聲到枕邊;底事異鄉長作客,恐遭浩劫未歸田;萬方蠻觸爭成敗,遍地蟲沙憐憫;不飲屠蘇心已醉,太平何日渡餘年。」一九五六年,林獻堂逝世於日本東京,享年七十六歲。

  林獻堂,一八八一年生於台中霧峰的望族林家。一八九五年台灣割讓日本,其父林文欽旅居香港,林獻堂奉祖母之命,以十四歲的幼齡率全家四十餘口內渡泉州避難。二十歲喪父,從此負責經營家族事業(製糖及製樟腦),二十二歲任霧峰區長,一九零五年又被邀請擔任台灣製麻株式會社董事,在這些經歷下,被稱為「阿罩霧三少爺」的林獻堂,逐漸成為家族的代言人。

  這時期,他曾閱讀「萬國公報」、「新民報」、「民報」等雜誌,並心折於梁啟超的理念,因而醞釀出日後「合法爭取民權」的民族運動方向。

  一九二一年,林獻堂被推選為台灣議會領袖,向日本要求參政權,「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因此形成。從一九二一年到一九三四年止,「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前後有十五次的請願,雖然終究沒能成功,但卻是日治時期規模最大、歷時最久的政治運動。

  「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持續進行期間,「台灣文化協會」的活動也在台灣全島推廣。一九二一年,蔣渭水聯合了當時的台北醫學校學生、在日本的台灣學生和林獻堂等地主、仕紳,組成了「台灣文化協會」,林獻堂被推為總理。

  「台灣文化協會」最主要的工作,是到各地去宣傳、演講。在暑假的時候,舉辦夏季文化研究學習營,並辦讀報社,倡導設立俱樂部,組成電影隊、新劇團。雖然也一再遭到台灣總督府的干涉、壓制,但卻成為當時對庶民傳遞文化與民族意識的重要管道。

  戰後,林獻堂曾發起「台灣省海外僑胞救援會」,呼籲中國各地方政府善待台胞,期間一度被列入辜振甫等資本家、地主發起抗拒接收的「草山會議」的台籍漢奸逮捕名單。一九四六年五月,林獻堂當選第一屆省參議會議員,原最具膺選議長希望,豈料當局支持黃朝琴,他遂被勸退。

  二二八事件發生後,林獻堂對國民黨政府大感失望。一九四九年,這位「一生不說日語、不著和服」的「台灣第一公民」遂託病赴日醫療滯留,自此沒有再返回故土。

  林獻堂客死異鄉前,一直維持以工整字跡撰寫日記的習慣,其「灌園先生日記」長達二十九年,超過一百萬字。

  這部日記連續性、重要性在台灣史上,尚無出其右者,內容包含家族、政治、經濟、文化等各種資料,被喻為是台灣史研究最珍貴的私人日記,也可說是一部具體而微的台灣史!920113

http://tw.news.yahoo.com/2003/01/13/leisure/cna/3755818.html


NO:264_2
白賊七  於 2003/01/13 14:27
Re:公視:台灣百年人物誌

自由時報2003/1/13

台灣百年人物誌 今晚登場
公視用影像立傳 運用戲劇重演手法深度報導

記者馮議賢報導

公視今晚8點推出「台灣百年人物誌」,無緣參與過去台灣百年歷史的民眾,切勿錯過新生代影像工作者為台灣優秀人物立傳的深度報導。

「台灣百年人物誌」是公視經過兩年籌備,以每集五十萬元預算,製作每集半小時的三十集紀錄片,第一階段先行推出已經完成的前十六集。

「台灣百年人物誌」籌備期間,邀請了四十餘位台灣史學者,針對上百位目標人選,進行初選、複選、決選三階段的評選,從學術、音樂、藝術、文學、政治等領域兼顧族群、性別等面向,最後決定出林獻堂等三十位名人。

「台灣百年人物誌」紀錄片,為避免被抨擊篩選標準太見仁見智,排除了過於具有爭議性,以及在世的人物,而站在就事論事的立場,納入日據時代總督府民政長官後藤新平等數位日本人。

除了嚴謹的籌備過程,台灣百年人物誌在編導人員上,也網羅了多位知名紀錄片以及戲劇編導演,他們包括了「紅葉傳奇」、「銀簪子」的導演蕭菊貞,拍攝「夢幻部落」而榮獲第三十九屆金馬獎年度最佳台灣電影的導演鄭文堂,還有以紀錄片「春天---許金玉的故事」榮獲第三十九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的曾文珍,以及影評人王志成等。

學歷史的王志成說:歷史就好像是一個民族的病歷,當國家發生問題的時候,就應該回頭去看看之前的歷史。他指出,拍攝這齣很宏觀的紀錄片,光在史料的收集上就十分困難。

製作單位為了完整並具有關點地呈現傳主的事蹟及影響性,到目前為止已經走訪了上百位學者、史家、後代、關係人物,蒐羅到許多重要的第一手史料並前往日本、中國實地拍攝。

製作人邱顯忠表示,為了彌補資料影片不足的缺憾,並且更貼近地去呈現傳主生平的重要場景,以及時代的特殊氛圍,還特別運用了戲劇重演的手法,去還原傳主所存在的歷史。

曾文珍則表示, 「台灣百年人物誌」每一集都花了二到三個月去製作,每集訪問十幾位專家、學者,目前第一階段的拍攝工作已近完成,第二階段則已在拍攝中,但有了之前的經驗,製作單位已越來越有經驗。

因拍攝夢幻部落廣受好評的鄭文堂,負責拍攝「作家---楊逵」單元。鄭文堂表示,楊逵是充滿熱情、最積極活耀的新文學重建運動領袖,雖然目前還未開拍,但他已充滿豐富的想像力,但是光是事前的準備功課,例如閱讀楊逵的家書及相關作品,就已經很讓他頭痛了,他笑說對未來的艱困拍攝過程,已有了心理準備。

「台灣百年人物誌」製作人邱顯忠表示,本土化的口號已經在台灣社會高喊多年,但本土歷史教育仍嚴重不足,這系列紀錄片的推出,將可使一般民眾有機會透過平易的影像與敘事方式,去認識台灣的歷史,並貼近這些對台灣有重大影響力的歷史人物。

台灣百年人物誌從今晚八點開始陸續推出「夾縫中的民族運動者—林獻堂」「熱血男兒—蔣渭水」「不斷再生的馬偕博士」「殖民者的推手—後藤新平」「帝國的足跡—伊能嘉矩」「台灣醫學之父—杜聰明」等。


NO:264_3
白賊七  於 2003/01/14 17:21
Re:公視:台灣百年人物誌


馬偕與台灣近代史密不可分
中央社
2003-1-14 11:10

--------------------------------------------------------------------------------

(中央社記者陳蓉台北十四日電)
有人說,馬偕是比許多台灣人更愛台灣的人。這位北台灣第一位基督教傳教士,和台灣近代史中的宗教、醫療、教育都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遙遠的福爾摩沙是我心所摯愛,在那島上我度過一生最好的歲月,我愛他那黑褐色皮膚的子民,不管是漢人、平埔族、高山族,過去這二十三年我在他們當中傳揚耶穌福音,為了以福音服事他們,我滿心情願獻上我的生命,即使一千次也不足惜」;這是馬偕在他的著作「台灣遙寄」的卷首語中的一段話。

公共電視台今天在「台灣百年人物誌」節目中,介紹從一八七二年來到台灣的馬偕博士。

馬偕在淡水紮根,他來到台灣,選擇了當時猶是基督教處女地的北台灣作為宣教的地域。當時民間由於不瞭解而對基督教懷有強烈敵意,再加上外在環境如衛生和交通條件的不便,使得馬偕在台灣初期的宣教工作備極艱辛,但是馬偕卻抱著「寧願燒盡,不願毀朽」的態度推動教務,到一八八零年第一次返回加拿大述職之前,他已經在北台灣建立了二十所教會,為基督教在北台灣的拓展打下堅實的根基。

身心靈的全人拯救,是馬偕所屬的長老教會非常重要的宣教理念,其中的醫療服務,更是改善民眾生活最實際的行動。

因此,馬偕初抵淡水之際,就馬上在簡陋的住處中為當地民眾看診,往後在傳教時,無論走到何處,也都會隨身帶著治療瘧疾的「白藥水」以及拔牙的鉗子。

日子久了,馬偕的醫師形象甚至已經不亞於他的傳教士形象,這對他的宣教工作有著很大的幫助。一八八零年,馬偕在淡水成立了「滬尾偕醫館」,成為北台灣西式醫療的開端。

一八八零年代,馬偕又先後在淡水成立了「理學堂大書院」以及專收女子的「女學堂」,雖然出發點都是為了培養宣教人才,但卻開啟了台灣的新式教育。這兩所學校日後又分支為馬偕護校、淡江中學、淡水工專、台灣神學院,對台灣教育的發展與民智的開啟,可以說有相當深遠的影響。

http://news.yam.com/cna/culture/news/200301/200301140057.html


NO:264_4
白賊七  於 2003/01/14 17:24
Re:公視:台灣百年人物誌


台灣現代化奠基者後藤新平

(中央社記者陳蓉台北十四日電)

眾所皆知,台灣現代化的曙光,始於清廷派任台灣的第一任巡撫劉銘傳,在他任內,台灣洋務運動的成果,就已經超前內地各省;而台灣真正地邁向現代化,則是奠基於從一八九八年三月起擔任台灣總督府民政長官的日本人後藤新平。

  公共電視台播出的「台灣百年人物誌」節目,今天介紹後藤新平,他對台灣的建設,可以說開始於醫療、衛生的改善。

  一八九五年,後藤新平受聘擔任總督府衛生顧問時,就著手推動自來水及下水道的建設。接任民政長官之後,開始大規模地進行台灣舊慣、土地與戶口的調查,其中的舊慣調查,為台灣的文化、風俗、民情、律法留下重要的紀錄。

  其實,土地及戶口調查的全面與精確,不但成為日本殖民統治與建設的重要基礎,影響甚至延續到二次大戰後國民政府在台灣的施政。

  另外,後藤新平也大力推動鐵路、海港、公路等交通建設,今天的縱貫鐵路,絕大部分就是在他的任內所完成的。

  在台灣林業史上曾經扮演重要角色的阿里山登山鐵道,也是由後藤新平主導興建的。

  在產業上,後藤新平選定了在台灣原本就有基礎的糖業,引進新式製糖技術、經營模式以及大量資本,促使台灣糖業蓬勃發展。

  做為一位殖民政府的決策者,後藤新平在台灣所推動的政務與建設,其出發點自然不可能是為殖民地人民謀福利,相反地,其中更可能帶有剝削與壓迫的本質。

  後藤新平自己就曾說「殖民地行政計畫,在目前科學進步之下,必須根據生物學的原則;也就是要發展農業、工業、衛生、教育、交通、警察。如果以上各項能夠完成,我們就可以在生存競爭中獲得保全及勝利。」

  譬如他所推動的各項交通建設,主要目的可以說是為了建立商品運輸網路,甚或說商業利益剝削網路;阿里山登山鐵路的開闢,其實是著眼於豐饒的森林資源;而大量的日本母國資本投入台灣糖業,則是使得台灣本土的糖商與蔗農受盡壓制與剝削。

  儘管如此,後藤新平在台灣八年多的民政長官任期,確實為台灣的現代化打下相當堅實的基礎。今天有部分老一輩的台灣人在提及日本時猶有懷念之情,或許也可以由這樣的角度去理解吧!920114

http://tw.news.yahoo.com/2003/01/14/leisure/cna/3758273.html


NO:264_5
白賊七  於 2003/01/15 11:24
Re:公視:台灣百年人物誌

台灣第一位醫學博士杜聰明
中央社
2003-1-15 10:27

--------------------------------------------------------------------------------

(中央社記者陳蓉台北十五日電)

談起杜聰明,就讓人想到台灣本土蛇毒及鴉片醫學研究的成績;但很多人可能不知一九一二年夏天,兩位台灣來的青年進入距台灣千里之遙的北京城,準備將霍亂弧菌投入水源地,為的是想毒殺意圖稱帝的袁世凱。後來因北京警戒森嚴,他們只好放棄。這兩位年輕人,其中一位就是杜聰明。


至於另一位年輕人,則是旅日歌星翁倩玉的祖父翁俊明。而當年這位台灣第一位醫學博士的杜聰明,才十八歲。

公共電視台「台灣百年人物誌」節目,今天說的是有關杜聰明的故事;杜聰明早年畢業於台灣總督府醫學校,這所學校在當時是許多台灣青年嚮往的高等學府,因為畢業之後一旦開業懸壺,是可以名利雙收的,但是杜聰明卻捨此路而不由,一頭栽進醫學研究的領域。

杜聰明自日本京都帝國大學獲得醫學博士之後,即返台進入由台灣總督府醫學校改制的醫專任教。他在當時有限的研究條件之下,為藥理學教室的門生定下了鴉片、蛇毒、中藥三個研究領域,其中前兩項在台灣的科學研究上都留下了傲視國際的成績。

台灣直至一九二零年代末期,仍有大約二萬五千名吸食鴉片的人口,而台灣總督府為了鴉片專賣的經濟利益,對鴉片問題的處理又採取較為寬鬆的態度。

一直到了一九二九年,在台籍知識份子和國際與論的壓力之下,總督府才決定設立鴉片矯治所,並且請來杜聰明主持矯治工作。

一九四五年,日本殖民統治結束時,全島只剩下五、六百名鴉片癮者,而整個過程中的研究成果,也成為國際鴉片研究的權威資料。

杜聰明另一項更具影響性的基礎醫學研究,是深具本土色彩的蛇毒研究。

台灣由於地處亞熱帶,本土毒蛇種類即達五十種以上。杜聰明在醫專主持藥理學教室的時代,就發現蛇毒研究領域深具發展潛力,並帶領一群優秀的學生潛心研究,光是杜聰明個人在這個領域上發表的論文就已經超過了百篇。

這項研究傳統從日治時代的醫專、台北帝大,到二次大戰後的台大醫學院一直未曾間斷,經過李鎮源、張傳炯、楊振忠等人的接棒演出,到了一九七Ο年代終於在國際學術舞台上大放異采。戰後,杜聰明繼續接掌改制後的台大醫學院院長,並於一九五三年以六十二歲的高齡遠赴當時猶是學術沙漠的高雄,創辦了高雄醫學院,為台灣的醫學教育開啟了另一扇大門!
http://news.yam.com/cna/culture/news/200301/200301150052.html


NO:264_6
白賊七  於 2003/01/15 11:26
Re:公視:台灣百年人物誌

人類學者伊能嘉矩踏遍全台
中央社
2003-1-15 10:21

--------------------------------------------------------------------------------

(中央社記者陳蓉台北十五日電)

台灣人類學研究上,首推日籍學者伊能嘉矩;在日據時代中,曾有多位日籍人類學家如鳥居龍藏、森丑之助以及伊能嘉矩等,在台灣進行長期的人類學研究,但其中研究成果最為豐富,影響也最深遠的,則是伊能嘉矩。

公共電視台「台灣百年人物誌「節目中,今天介紹這位人類學學者;一八九五年十一月,伊能嘉矩在來台後不久,就與同僚成立「台灣人類學會」,投入高山族與平埔族的研究工作。

在這之前,這項領域的研究幾乎是一片荒蕪,實地的田野調查自然成了唯一的手段。

一八九七年五月底,伊能嘉矩展開了一場時間長達半年,路程近兩千公里的大考察,在這一趟考察完成之後,他寫成了厚達三百頁的「台灣番人事情復命書」,成為台灣最重要的人類學、民族學誌之一。

在這份報告中,伊能嘉矩將台灣原住民分為八族,並將其中之一的平埔族細分為十個族群,成為往後台灣原住民研究、分類的重要依據。

伊能嘉矩於十九世紀末在台灣全島進行探查之際,台灣原住民聚集的地域仍充滿自然及人為的險阻,但他對於人類學研究卻仍懷抱著高度的熱情與使命感。在伊能嘉矩著作的字裡行間,隨處可以照見當年探查的艱辛以及他強大的決心與意志力。

在一場演講中,伊能嘉矩說到,「所謂番地探險,並非一朝一夕的事,即使知道部落的位置,不一定能到達。有時候要橫渡急流深潭,通常水深及腰,有時候水深及胸,一天要涉渡十六、七次」。

在他奉派赴台的前夕,在一篇宣言式的「趣意書」中也寫道:「古來許多探險家之所以能闡明前人未發之隱微,擴大知識之領域,絕非逸居於衽席之上,即可憑空拾得此功果。……雖不幸喪生於異域,曝屍骨於沙礫,而不為人所弔者十之五六,然以訃音激勵後進,或以所遺留之日記助益學界,其貢獻遠勝於汗牛充棟之死書,其死全然異於犬馬之死。」

伊能嘉矩居留在台灣的時間長達十年,返回日本後,他仍持續進行台灣研究,並且完成了包括重要的「台灣文化志」在內的數本著作。一九二五年,伊能嘉矩因在台探查期間數度感染的瘧疾復發而辭世,但是,他對台灣人類學及文化研究的影響,卻隨著他質量俱佳的著作以及大量的原住民收藏品而持續至今。
http://news.yam.com/cna/culture/news/200301/200301150050.html


NO:264_7
白賊七  於 2003/01/16 11:36
Re:公視:台灣百年人物誌

照護乞丐的仁者施乾伉儷
中央社
2003-1-16 10:26

--------------------------------------------------------------------------------

(中央社記者陳蓉台北十六日電)
今天的台灣,乞丐、流浪漢已較少見,但早在一九二零年代,台北市二十萬人口中就有大約一百二十名的乞丐,全台灣三百八十萬人口中,也有一千名左右的乞丐。在當時社會福利制度幾乎是付之闕如的情況下,有一位仁者以一己之力,對乞丐的救濟與更生全心付出,他就是施乾。

出生於淡水的施乾,年方二十出頭的青年期就被延聘至台灣總督府工商課擔任技師,可以說是台籍人士中的菁英份子。日後施乾銜命調查艋舺地區乞丐的生活狀況,對行乞者有了深入的了解,並與他們建立起友誼後,便決心全力投入乞丐救濟事業。

他變賣家產,並得到父親與親族的支助,於一九二二年在艋舺建立了「愛愛寮」作為收容、救濟乞丐的場所。

公共電視台「台灣百年人物誌」節目今天就是介紹這位仁者的故事。

在成立「愛愛寮」之後,施乾經常到台北市街上帶回乞丐,並親自為他們清理身體。而他也知道單憑物質和居所上的接濟,並不是解決乞丐問題的根本之道,因此也教導實用的工作技能,培養他們自給自足的能力,令這些人在重回社會之後有自立謀生的可能。

「愛愛寮」所收容者,除了乞丐之外,還包括精神病患、痲瘋病患和鴉片癮者。

在實際的救濟事業之外,接受過高等教育的施乾也憑著對乞丐的深刻認識和救濟乞丐的實務經驗,著書立說,寫成了「乞丐撲滅論」和「乞丐的社會生活」兩本書,希望藉由文字的傳播,讓更多人認識乞丐的問題,從而凝聚更豐厚的社會力量來協助他們。

施乾在著作中甚至認為,如能有效地解決乞丐問題,才能免於資本主義經濟體制的崩潰,也才能防制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的擴張,由此可見施乾的理想性格。

提到施乾,就不能不提到他的日籍夫人施照子。出身京都富商家庭的清水照子,對施乾的作為非常佩服,一九三四年,她不顧家人的反對,下嫁施乾並且遠赴台灣,以名門閨秀之身,扮演起艋舺居民口中「乞食母」的角色。

一九四四年,施乾因積勞成疾,四十五歲英年遽逝,施照子一肩扛起「愛愛寮」的重擔,並且在戰後堅持留在台灣。近一甲子來,「愛愛寮」幾經轉型,成為專門收容孤苦無依老人的「愛愛院」,但施照子依然未曾離去!
http://news.yam.com/cna/culture/news/200301/200301160045.html


NO:264_8
白賊七  於 2003/01/16 11:38
Re:公視:台灣百年人物誌

黃土水領台灣雕塑邁新時代
中央社
2003-1-16 10:19

--------------------------------------------------------------------------------

(中央社記者陳蓉台北十六日電)
台灣近代雕塑的發展,首推黃土水。早期台灣漢民族傳統雕刻,絕大部分是從屬於廟宇建築或是住家陳設,很少被當作獨立的藝術品來創作、鑑賞。一九一零年代末到二零年代初,在日本接受新式雕塑訓練的美術家黃土水,毫無疑問地是建立台灣近代雕塑里程碑的標竿人物。

公共電視台今天在「台灣百年人物誌」節目中,介紹出生於一八九五年的黃土水,在青少年時期就讀國語學校時,就已經展露了他在雕刻上的天份,這其中可能有一部分是來自於他從小一直住在廟宇和佛雕行附近的耳濡目染。

一九一五年,黃土水進入東京美術學校雕塑科,成為第一位赴日本學習雕塑的台灣學生。面對與台灣傳統雕刻完全不同的創作方式與思維,黃土水不停歇地吸收、試煉。據說,黃土水在學期間經常整日關在教室中學習、創作,有時候甚至就直接用空罐頭煮地瓜,一面充飢一面工作。

一九二零年春天,黃土水進入研究科繼續深造,那一年,他的一件取材台灣原住民兒童的雕刻「山童吹笛」入選「帝國美術院展覽會」,他說,「我是台灣出身的,想做一些台灣特有的東西看看,所以我想起原住民。」黃土水入選「帝展」,台灣媒體大幅報導,他因而一夕成名,也成為有志投身美術的台灣青年崇拜、傚仿的對象。

在第一回入選「帝展」後,黃土水又連續兩年以「甘露水」、「姿勢的女人」獲得此項榮耀,但他並不以附和日本沙龍藝術標準為滿足。

一九二二年,黃土水重返故里,尋找重新出發的創作泉源,最後選定了最能代表台灣泥土氣息和庶民性格的水牛作為研究的對象。他曾經從屠宰場將宰殺後的水牛肢解翻塑成石膏,又養了一頭水牛與白鷺鷥,在艋舺的工作室裡進行實地的觀察與寫生。

一九二四年,黃土水再度以一件水牛雕塑「郊外」入選帝展,其後,他的幾件重要作品如「歸途」、「母與子」,以及巨幅傳世之作「水牛群像」也都以水牛為素材,成為他獨特的創作語彙,同時也淬煉出他精密、嚴謹的寫實風格。

一九三零年,黃土水在完成「水牛群像」後不久,就以三十五歲的英年驟然辭世,之後很多年台灣的現代雕塑幾乎呈現真空狀態,到四零年代才由後起之秀陳夏雨接棒。

二次大戰後,台灣政權轉移,雕塑發展因著戒嚴的氛圍受到鉗制,黃土水也幾乎被徹底遺忘,一直到七零年代鄉土文學運動如火如荼地展開後,黃土水才重新出土,並且被擺在美術史上嚴肅地評價。如今,黃土水的藝術成就可說已蓋棺論定,成為台灣美術史上最重要、也最美麗的篇章之一!
http://news.yam.com/cna/culture/news/200301/200301160040.html


NO:264_9
白賊七  於 2003/01/17 16:42
Re:公視:台灣百年人物誌

八田與一 嘉南大圳之父
中央社
2003-1-17 10:27

--------------------------------------------------------------------------------

(中央社記者梁君棣台北十七日電)
八田與一,這位出身日本石川縣的土木工程師,在二十年間,憑著專業、執著和對台灣之愛,完成全亞洲最大的水利工程|嘉南大圳;嘉南大圳滋潤了嘉南平原這片貧瘠的土地,並使之成為台灣最重要的糧倉,也因此,他被尊稱為「嘉南大圳之父」,至今老一輩的嘉南農民仍對他滿懷感念。

一九四五年八月,第二次世界大戰終了。那年九月一日的清晨,一位身穿和服的中年女子在烏山頭水庫的出水口處投水自盡,為的是她已逝的丈夫八田與一,以及他們所難捨的台灣。

公共電視台「台灣百年人物誌」,今天介紹日籍技師八田與一對台灣農田水利的貢獻事蹟。

一九一零年,當時才二十四歲的八田與一,踏上了台灣這塊土地,投入嘉南大圳的建設,也開始了他在台灣長達三十二年的生涯。

當時的嘉南平原,雖然地勢開闊,但是因為水資源普遍缺乏,乾枯貧瘠猶如不毛之地。正當壯年的八田與一帶著他的土木專業,為烏山頭水庫和嘉南大圳展開艱辛而漫長的探勘和設計工作。

經歷了十年,這項規模龐大的工程終於在一九二零年正式動工,同一年,八田與一將妻子外代樹和兩個孩子接到烏山頭定居。往後的十年中,八田夫婦又生育了四女一男,對八田與一來說,這十年是他人生中最幸福,也最難忘的一段時光。

烏山頭水庫與嘉南大圳的硬體工程,耗費了八田與一人生中的另一個十年。一九三零年五月,這項龐大的工程終於完工,傾洩而出的水流沿著如蛛網般密佈在嘉南平原上的渠道,滋潤了這片不毛之地。

嘉南大圳的完工,使得此地的農作產量達到動工前的二至五倍,嘉南平原自此成為台灣最重要的穀倉。

儘管這項亞洲第一的水利工事主要目的是為了提供殖民地宗主國日本的米糧需求,但八田與一對信念與專業的堅持以及對台灣的情感,卻是毋庸置疑的。

一九四一年,太平洋戰事風雲驟起,八田與一在一九四二年五月奉召返回日本,準備投入太平洋戰爭,他所搭乘的船隻不幸在海上遭美軍潛艇擊沉,八田也死於非命。

他的骨灰在一個多月後被送回台灣,在這個他生活了三十二年的地方,經過了三場盛大的喪禮,長眠於烏山頭水庫。六十年過去了,至今,在烏山頭水庫內,仍有八田與一的銅像,依畔在八田夫婦的日式墓塚旁,而從烏山頭水庫汨汨而出的水流,也依然滋潤著嘉南平原!
http://news.yam.com/cna/culture/news/200301/200301170038.html


NO:264_10
白賊七  於 2003/01/17 16:44
Re:公視:台灣百年人物誌

賴和 台灣新文學之父
中央社
2003-1-17 10:19

--------------------------------------------------------------------------------

(中央社記者梁君棣台北十七日電)
有「台灣新文學之父」之稱的賴和,他的創作生涯大致上與台灣新文學運動的發展相始終。賴和的作品經常為底層的勞苦大眾發聲、吶喊,並對殖民統治和帝國資本主義的壓制、剝削提出強烈的抗議,充滿著濃厚的反抗精神。在他一生中,始終堅持以漢文寫作,表現了不向異族屈服的傲骨。

畢業於台灣總督府醫學校的賴和,由於他高明的醫術與慈悲的襟懷,在家鄉被尊稱「彰化媽祖」;然而他一生最重要的成就卻在於文學。

公共電視台「台灣百年人物誌」節目,今天說的是有關賴和的故事。賴和成長於日本殖民政府時代,自幼接受漢文教育,養成了深厚的漢學根柢。

然而在賴和開始文學創作時,他卻未被傳統文學所侷限,反而毫不猶豫地就走進了白話文學的創作。然而在賴和介入新文學運動之前,他就已經開始參與台灣自二Ο年代開展,以「台灣文化協會」為主體的政治和文化活動,而他的創作生涯也隨著文化運動而開展的台灣新文學運動相始終。

賴和在當時,是許多台灣作家的精神導師,他說服「台灣民報」開闢文藝欄,並且義務擔任主編,鼓勵了許多文學新秀,使得「台灣民報」的文藝欄成為台灣新文學運動的中心。

知名作家楊逵的筆名就是賴和為他取的,而楊逵的名作「送報伕」發表在賴和主持的「台灣民報」文藝欄內,則是他生平最感快慰之事。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賴和由於被日本當局懷疑和當時籌備中的中國國民黨台灣省黨部有所牽連,被捕入獄。在獄中,他仍寫作不輟,留下了三十九篇「獄中日記」。出獄後才一年餘,賴和就因病與世長辭。二次大戰後,賴和被奉祀忠烈祠,但在一九五八年,卻因為莫須有的罪名被下令除名,而成為文學史上的禁忌人物;一直到七Ο年代末、八Ο年代初才又重見天日,並且獲得公正的評價!
http://news.yam.com/cna/culture/news/200301/200301170036.html


NO:264_11
小敏代貼  於 2003/01/20 11:26
Re:公視:台灣百年人物誌

白賊七歐巴桑不在交代小敏轉貼

鄧雨賢 台語歌曲的奇葩
中央社
2003-1-20 10:22

--------------------------------------------------------------------------------

(中央社記者梁君棣台北二十日電)一九三0年代,鄧雨賢創作的流行歌曲像是「望春風」、「月夜愁」、「雨夜花」、「四季紅」、「滿面春風」等都廣受歡迎,成為當時流行歌曲創作最亮眼的作曲家,也奠定他在台灣歌謠界的不朽地位,許多歌曲至今仍傳唱不絕。但他的一生,有人以「命若琴絃」形容,死時僅三十九歲。


「如果可能,藝術家應該和大眾更緊密的結合在一起,從而完成他的使命。不客氣地說,現在的台灣藝術已經成為一部份白領階級的娛樂機關,實在需要改進和大眾一同鑑賞藝術的態度。」這是音樂家鄧雨賢一九三四年三月在台灣文藝聯盟主辦的「綜合藝術座談會」的發言。

那兩年,他正好創作膾炙人口的流行曲「雨夜花」、「望春風」等曲子,成為「古倫美亞」唱片公司作曲家翹楚,與當代流行歌壇作家王雪峰、蘇桐、邱再福並稱當代作曲界「四大金剛」,將台語流行歌曲帶進百花爭艷的時代。

公共電視台「台灣百年人物誌」節目今天介紹鄧雨賢。鄧雨賢出生於一九零六年,桃園縣龍潭鄉的客家人,出身書香門第,祖父輩出三名秀才,三歲時,隨應聘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擔任漢文老師的父親,遷居台北大稻埕,學會了台語,之後畢業於「台北師範學校」,師範的全能教育,對其音樂才華的啟發具有一定影響,他的小提琴、鋼琴、曼陀林等樂器,都是在此培養出來。

一九二五年,鄧雨賢二十歲畢業時,分發在台北「日新公學校」執教,因壓不住對音樂的執迷,當了四年「訓導」,即赴日本東京歌謠學院研習作曲理論。

鄧雨賢雖然由日本學成回國,但當時的環境音樂並無發揮餘地,為了生計,鄧雨賢只好進入台中地方法院當雇員,一九三二年,本地片商為了宣傳電影「桃花泣血記」而製作了一首同名宣傳歌曲(詹天馬作詞,王雪峰作曲)轟動一時,成為第一首台語流行歌曲,也引起唱片業者對發行台語流行歌曲的興趣。

鄧雨賢當時曾在文聲唱片創作一首「大稻埕進行曲」,因此引起發行「桃花泣血記」的古倫美亞唱片公司老闆的注意,挖角前往這家公司擔任轉屬作曲專員。一九三二年,鄧雨賢投效古倫美亞唱片公司擔任專屬作曲家之後,他所創作的流行歌曲作品包括「望春風」、「老青春」、「橋上美人」、「跳舞時代」及「月夜愁」等曲子都廣受歡迎,成為當時流行歌曲創作一顆亮眼作曲家。

一九三四年,鄧雨賢再以「雨夜花」、「春宵吟」、「青春讚」等歌曲,風靡流行作曲界;此外還有「四季紅」、「一顆紅蛋」、「滿面春風」、「碎心花」等知名歌曲,奠定其在流行歌壇不朽地位。

一九三七年,日本侵華戰爭展開,台灣總督府配合侵華政策,積極實施「皇民化」運動,規定台灣曲調,必須配合日語歌詞演唱,這個運動扼殺了流行歌曲作曲家的創作自由。

鄧雨賢被迫寫了應時之作:「月昇鼓浪嶼」、「鄉土部隊的來信」等歌曲;同時他最膾炙人口的三首作品:「望春風」、「月夜愁」、「雨夜花」也被改填日語歌詞,為日本軍國主義服務。一九三九年戰爭激烈,盟軍空襲頻繁,八月三十日,鄧雨賢不得不放棄作曲,辭去古倫美亞唱片公司職務,與家人「疏散」到鄉間,在新竹芎林公學校重拾教鞭。一九四四年,日本戰敗前的六月十一日,這位「台語歌曲的奇葩」,以肺病和心臟併發症,逝於竹東,得年僅有三十九歲。
http://news.yam.com/cna/culture/news/200301/200301200028.html


NO:264_12
小敏代貼  於 2003/01/20 11:27
Re:公視:台灣百年人物誌

台灣百年人物誌:霧社事件策動者莫那•魯道
中央社
2003-1-20 10:13

--------------------------------------------------------------------------------

(中央社記者梁君棣台北二十日電)一九三0年十月二十七日,霧社泰雅族的原住民,因不滿長期受到日本人的欺凌剝削,發動了「霧社事件」,震撼了殖民統治者,而策動此次武裝抗日事件的,便是馬赫坡社的頭目莫那•魯道。


日警曾形容莫那•魯道「頑迷而不悟社會之大局,經常只顧擴大自己的勢力,憧憬往日之放浪生活,企圖驅逐日本人,脫離日警的指揮。」

公共電視台「台灣百年人物誌」節目,今天播出策動一九三0年武裝抗日事件|霧社事件的人物,馬赫坡社頭目莫那.魯道。

身材高大的莫那•魯道,從青年時期開始就以驍勇善戰而聞名於部落間,他在父親死後繼任頭目,勢力逐漸壯大,成為霧社族群動見觀瞻的頭目之一。

話說日本政府在據台之後,其「理蕃」政策將山地原住民視為「野蠻族群」,並以武力征討,而在「理蕃」的另一面,則是大肆開發山地,奴役原住民勞力,以掠奪豐厚的經濟資源,尤其是樟腦。

當時日本人經常強行徵召原住民,開採樟腦、砍伐森林、興建屋舍等,稍有不從,就以暴力相向,而日本當局也鼓勵理蕃警察與原住民通婚,藉由「和親」取得招撫的效果以及在部落間實質的影響力。

但這樣的政治婚姻往往由於女方在日警調職後遭到遺棄而以悲劇收場,莫那•魯道的妹妹也就是這樣的例子。這種種的原因,都造成了山地原住民如泰雅族等,對日本人極度的不滿,甚至仇恨。

一九三0年十月初,霧社事件爆發前夕,莫那•魯道的長子與當地日警吉村克己在婚宴上因敬酒風波發生暴力衝突,事後賠罪又不被吉村接受,雙方結怨更深,莫那•魯道遂決定伺機起事抗日。

十月二十七日,馬赫波社的泰雅族人在莫那•魯道率領下,趁著日人準備一年一度的「台灣神社祭」,疏於防備之際,大舉擊殺日本人,泰雅族其他部落也群起響應。

事件發生後,台灣總督府調集重兵,對霧社泰雅族人進行反撲,同時也威脅利誘未參與抗日的泰雅部落加入戰線。抗日族人雖然在人數、武力上均不及對方,但仍以高昂的鬥志以及對高山地形的熟稔頑強抵抗。霧社事件經歷了五十餘日,到十二月初才告平息,包括莫那•魯道一家人在內的數百名泰雅族人壯烈犧牲。參與抗日的泰雅族六社由原有的一千四百人銳減至五百人,再加上次年發生的「第二次霧社事件」遭殺害的二百餘人,各部落幾乎是瀕臨滅族邊緣。
http://news.yam.com/cna/culture/news/200301/200301200024.html


NO:264_13
小敏代貼  於 2003/01/21 13:43
Re:公視:台灣百年人物誌

台灣百年人物誌:吳濁流作品帶鮮明時代特質
中央社
2003-1-21 10:22

--------------------------------------------------------------------------------

(中央社記者梁君棣台北二十一日電)在日治時代的台灣前輩作家中,吳濁流算是起步較晚的!他在一九三六年,三十七歲時才發表第一篇小說「水月」。此後他的作品一直帶有鮮明的時代特質及強烈的批判性格。因此,有文學評論家說他的小說是「瘡疤!瘡疤,揭不盡的瘡疤!」也有人論斷他的作家性格是「社會病理學家」。


吳濁流在日治時代的短篇小說「先生媽」、「陳大人」、「功狗」,描述當時的御用紳士、醫生、教師依附當權者欺凌鄉里、出賣同胞、親人的嘴臉;戰後的「銅臭」、「波茨坦科長」等作品也不放過來台灣斂財的中央民代,以及在戰時發戰爭財,戰後搖身一變成接收大員的「騎牆派」。

公共電視台「台灣百年人物誌」節目,今晚敘述的是「亞細亞的孤兒|吳濁流」。

一九四Ο年代前期,二次世界大戰戰火方熾,日本人對台灣的高壓統治也逐步升高,在那一段危疑深重的時日裡,不少台灣作家都暫時歇筆,但是吳濁流卻在此時完成了他最重要的長篇小說作品「亞細亞的孤兒」,透過一個殖民統治下台灣知識分子的典型|胡太明,深刻描繪台灣人身分認同的矛盾混亂,並且對日本殖民統治提出控訴,寫作背景上橫跨了整個日治時代。

有評論者認為,這部小說是台灣文學中塑造「孤兒意識」原型的文學作品,另一方面也啟發了後來的台灣作家持續創作所謂的「大河小說」,如鍾肇政的「濁流三部曲」、李喬的「寒夜三部曲」等。

吳濁流在六Ο年代和七Ο年代持續創作帶有自傳色彩的「無花果」、「台灣連翹」,兩者都延續了「亞細亞的孤兒」中的孤兒意識、原鄉失落,也都首度在台灣文學作品中觸及了當時仍是禁忌的二二八事件。

這兩部作品在台灣雖然都曾經遭到查禁,但卻在官方說法的歷史解釋之外提供了另一種歷史視野。一九六四年,吳濁流獨資創辦了「台灣文藝」雜誌,一個人身兼編、寫、邀稿、募款、跑印刷廠兼發行,希望他對台灣文學的使命感,能引起文化界有心人的共鳴。「台灣文藝」雖然貌不驚人,始終保持素樸的面目,但卻吸納了許多有心於本土文學的文字工作者,為台灣文學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重要作家,因而與吳濁流在日後設立的「吳濁流文學獎」一樣,成為台灣文學的重要精神象徵!
http://news.yam.com/cna/culture/news/200301/200301210037.html


NO:264_14
小敏代貼  於 2003/01/21 13:45
Re:公視:台灣百年人物誌

台灣百年人物誌:首入帝展的台灣畫家陳澄波
中央社
2003-1-21 10:18

--------------------------------------------------------------------------------

(中央社記者梁君棣台北二十一日電)公共電視台「台灣百年人物誌」節目,今晚播出陳澄波的故事。陳澄波在美術的路上起步得相當晚,二十九歲那一年,他才負笈日本正式攻讀美術。但是到第三年,他就以一幅「嘉義街外」入選日本第七回「帝國美術院展覽會」,成為第一位入選「帝展」的台灣畫家。


陳澄波,一位熱愛藝術與生命的台灣畫家,他的畫筆曾為台灣留下許多美好動人的圖像,然而,在殘酷的二二八事件中,他卻仆倒在這片他所摯愛的土地之上。

由於「帝展」是最具規模與權威的官方美術展,對初出道的陳澄波來說,自然是極大的鼓舞與榮耀。陳澄波在結束日本的學業之後,並未留在日本或返台發展,反而是選擇了前往當時西洋美術風氣才初成氣候的上海發展。在上海的五年期間,陳澄波除了留下大量的畫作之外,也長期投身當地的美術教育。

陳澄波在尚未赴日留學之前的一九二四年,就已經和同為知名日籍畫家石川欽一郎門下的幾位年輕人共組台灣第一個畫會「七星畫壇」。

一九二七年,在台灣前輩美術家倪蔣懷的贊助下,陳澄波又和幾位留日的美術學生共創了「赤島社」。一九三四年,他自上海返台之後,又積極與友人籌組「台陽美術協會」。

在日治時代台灣新美術發展史上,陳澄波可以說是一直扮演著先鋒性的推手角色。大戰結束之後,陳澄波和許多台灣民眾一樣,對國民政府的到來充滿著期盼,他積極參與政治,加入歡迎國民政府籌備會,參加「三民主義青年團」,同時也主動申請加入中國國民黨,成為第一位國民黨籍的台籍畫家。

一九四六年,他也當選嘉義市參議員,可以說是台灣畫家從政絕無僅有的例子。

二二八事件發生後,嘉義地區情勢嚴峻,陳澄波因為有參議員的身分,再加上他曾經有「祖國」經驗,被推派為與當局和談的代表之一,未料從此就一去不回,成了「二二八」的冤魂。

陳澄波的畫風樸拙而充滿生命力,由於對人世及鄉土的深情,他的畫作經常巨細靡遺地描繪風景裡人與物的細節,因而也充滿了時代與土地的氣味。陳澄波過世時才五十二歲,但已經留下了大量畫作,成為台灣美術的珍貴資產。
http://news.yam.com/cna/culture/news/200301/200301210034.html


NO:264_15
小敏代貼  於 2003/01/22 14:18
Re:公視:台灣百年人物誌

台灣百年人物誌:林博秋 台語電影界的奇葩
中央社
2003-1-22 10:52

--------------------------------------------------------------------------------

(中央社記者梁君棣台北二十二日電)「我在拍台語片,純粹是為了要爭一口氣,不是為了要有什麼名與利,我就只是想養成我們台灣人自己會做台灣電影,我的任務就是在這裡。」林博秋,這位「礦山中的戲癡」,其所編導或拍攝的電影內容與形式上,都帶有高度文化抗爭或理想色彩,成為當時台語電影界的奇葩。


一九五八年,號稱當時台灣最大電影製片廠的玉峰影業「湖山製片廠」於台北縣鶯歌鎮正式成立,在當時台產國語電影積弱不振,公營的「中影」、「中製」、「台製」年產量都還只是個位數時,這可以說是台灣電影界的大事。

一手規劃這個片廠的,正是當時全台最大煤礦場|「大豹煤礦」的主人林博秋。

公共電視台「台灣百年人物誌」節目,今晚介紹愛戲成癡的林博秋。林博秋涉足藝文事業並非自湖山製片廠開始,早在日治時代後期,他就已在戲劇界嶄露頭角。

林博秋在二十歲前後,赴笈日本就讀明治大學的同時,開始接觸現代戲劇,並且以幾齣風格清新的劇作而受到矚目。

大學畢業之後,林博秋由於在戲劇上的突出表現,而有機會進到日本最大的電影公司之一「東寶影業」擔任副導演工作,大量接觸電影製作的觀念與技藝。

一九四Ο年代,林博秋返台之後,在台北結識了一批懷有強烈本土意識的藝文青年,並且在一九四三年成立了「厚生演劇研究會」,推出由林博秋一手編導的「閹雞」、「高砂館」等四齣戲,與「興南新聞社」為了宣導日本殖民政府的「皇民化」而搬演的「南國之花」打對台,結果「厚生」的演出大獲成功。

至於巧妙地運用了台灣的背景、語言、歌謠,在內容與形式上都帶有高度文化抗爭色彩的「閹雞」,更成為台灣新劇史上的經典劇作之一。

林博秋在一九五Ο年代重出江湖所成立的「玉峰影業」,以及應運而生的「湖山製片廠」,事實上是充滿文化理想的,在當時以政治宣傳為主要任務的國語電影界,以及充斥投機色彩與陳腔濫調的台語電影界都是一個異數。

湖山以自給自足的大片廠形式出現,從拍攝到後期製作都可以獨力完成,不少設備甚至是土法煉鋼自行研發的產物。同時,玉峰影業在湖山也以近似電影學校的規格訓練演員,後來分別在台灣、香港成名的張美瑤、凌雲就是出身於此。林博秋在玉峰時期一共拍攝了五部台語片,其中的「錯戀」展現了台灣電影前所未見的影像丰采。可惜玉峰創業的時機正值台語電影景氣遽變的下坡期,數年之間,林博秋的電影文化夢也就隨著玉峰影業的結束與湖山製片廠的沒落而畫下句點!
http://news.yam.com/cna/culture/news/200301/200301220066.html


NO:264_16
小敏代貼  於 2003/01/22 14:19
Re:公視:台灣百年人物誌

台灣百年人物誌:高一生致力提昇鄒族環境
中央社
2003-1-22 10:42

--------------------------------------------------------------------------------

(中央社記者梁君棣台北二十二日電)一九三0年代,鄒族青年高一生致力於提昇族人子弟的教育水準、農業新知推廣、業務保安、改善醫療習慣等。二次大戰後,高一生擔任嘉義吳鳳鄉鄉長,並加入「三民主義青年團」,極力主張設立原住民自治區,要求擴大行政自主權。


公共電視台「台灣百年人物誌」節目,今晚播出原住民族青年高一生的事蹟。一九0八年出生於阿里山鄉樂野村的高一生,在青少年時期即因品學兼優進入台南師範學校,這是他人生的一個轉捩點。他與來自雲嘉地區的優秀青年一起研讀當時代知識份子最熱切的各種理論書籍,一起沉迷在音樂和文學的領域。

在這同時,每逢假期他都回到族裡的「蕃童教育所」協助教育工作,也開始認識他一生中最愛的女子湯川春子,並於一九三一年結婚。

高一生在畢業之後回到故鄉,致力於提昇族人子弟的教育水準、農業新知推廣、警務保安、改善醫療習慣等攸關全族人前途生活政策的擬定和執行。

他把自己定位在照顧族人的奉獻者角色,春子則是他最好的助手和討論的對象。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人在台灣島大量征兵,當日本人到阿里山區徵「高砂義勇兵」軍伕時,高一生深知戰爭會嚴重折損鄒族人口和阻礙鄒族區域的現代化,便極力反對而引起駐在所主管的斥責。

戰爭中,他幾次到高雄軍港領回戰亡的族人骨灰,當天晚上都會難過得以酒和淚。戰後,高一生擔任嘉義吳鳳鄉鄉長,並加入三民主義青年團,極力主張設立原住民自治區,要求擴大行政自主權,同時推展水田蔬菜和經濟作物種植,帶動造林、興建灌溉水渠和電力供給,安排鄒族子弟鄉內外好的就學機會等等,把希望和幹勁都牽繫在對三民主義的憧憬和信賴。

二二八事件發生時,他應嘉義市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之邀,調動鄉民下山維持治安,並支援水上機場的戰役,而種下一九五四年遭到整肅的禍根。

當時,被通緝的共產黨員蔡孝乾和他先吸收的黨員及知青逃亡的最後一站多在鄒族的山區,高一生和鄒族人人道的供給食糧和掩護,這也成為日後保安司令部下達死亡令的理由。一九四九年,國民政府遷台之後,開始大力肅清匪諜。

一九五二年九月,高一生與警備官湯守仁、樂野村村長武義德等人同時遭到誘捕,並被判處死刑。高一生在囚禁期間,難以言喻心中的無奈,唯一能跨過悲情,向時代證明生命的韌性,只剩他創作的「春之佐保姬」等詞曲傳唱人間。一九五四年四月十七日,春子與其他同案受難者家屬被帶至台北,認出自池中撈出的高一生屍體,火化後攜回達邦村家園中下葬。
http://news.yam.com/cna/culture/news/200301/200301220059.html


回論壇 以下表格僅供管理人員整理資料輸入之用

資料輸入ID
資料輸入密碼
請依文章內容欄寬度斷行(按Enter鍵)以免破行.THANKS~~
署名: [♂♀]: HTML語法只提供字體變化與URL連結
回應主旨:
回應內容:
× ÷ ¥ £
引述舉例:欲連結本版第123題編號123_5的發言
<a; href=http://taiwantp.net/cgi/roadbbs.pl?board_id=7&type;=show_post&post;=123_5>123;_5</a>

語法按鈕使用後請收尾→→→
使用IE,文章不慎消失時,請立即在打字區內按滑鼠右鍵選[復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