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獨白 評論(二)

回應本題 自選底色↑ 返 回


南嘉生  於 2002/12/18 15:17
Re:獨白 評論(二)

許多的社會評論可以用邏輯去檢定,檢定的意義在於這樣的說法到底合不合腦袋的東西。
「邏輯」就是「合理」,合理就是很舒服。「邏輯」這一個詞句令很多人覺得很冰冷,其實不難。簡單的說就是「合理」,合理就是不矛盾。他要讓人在處理類似事件時,能夠用相同標準去檢視自己的行徑是否前後一致,標準有沒有改變。如果標準改變又找不出改變的理由,那就是處事很亂,這樣的處事方式很難讓自己獲取應有的利益與社會的認同。

邏輯有一種普遍性,凡是適用於某一件事的邏輯,他也必然可以適用在相似的事件。如果面對相類似的事件卻用不同的邏輯處理,要不是另有考量,就是頭腦不清。對受過現代教育的人來說,「另有考量」必需具有說服力,否則就是做事沒有原則的人。

和意識型態很強烈的人對談,邏輯經常沒有用。因為他們經常自說自話,在他們的語言中,他自認為有邏輯,但是如果你指出他推理過程的缺失,他又會以另一套標準來講他的「邏輯」。這種標準變動對有相同邏輯的人來說,是具有說服力的。因為這樣的標準對相同邏輯的人來說,是天經地義的。

中國人就是這樣的思維人士。和中國人對話,只要不涉及中國人的民族主義、意識型態,一切好談,但若涉及這一部分,他們就會用一大堆新標準來說明他講對,而你講錯。甚至用倫理、人格羞辱的方式處理。此時的中國人就會很歇斯底里。王作榮就是這樣的人,謝啟大不也是這樣嗎?中國人面對民族主義所呈現的卑躬屈膝是很值得觀察的。我們若比較二十年前的王作榮和現在的王作榮,我們會發現在不涉及民族主義的狀況下,王作榮基本上還有經濟學家的風格,討論事情也頗依經濟理論在思考。不然怎會興起「王蔣論戰」,王作榮和蔣碩傑在20年前對當時台灣的經濟發展策略進行一場規模龐大的大型論戰。不過王作榮一涉及到民族主義,就會呈現沒有理性的現象。我曾在政經版的「誰能使中國富強現代化 就支持誰----台灣外省族群的普遍觀點?」回應文章中對王作榮這樣批評:「王作榮的經濟學是先有民族主義,再有經濟學,只要有民族主義,什麼經濟學都可以不顧。」這樣的標準其實也適用在謝啟大身上。當他在新竹高喊司法改革時,不就是他認為台灣的司法有問題嗎?但是他從政的路卻是將台灣一步步往中國推,我想沒有人會相信中國的司法會比台灣好。這就是謝啟大遇見民族主義的反應。

台支派的反應正顯示中國文化、中國人對民族主義、對統一的殷切,也正反應中國何以無法進步的原因,雖然這個僅是中國無法進步的原因之一。我在文化論壇中的「台灣人的環境形象」曾提到這樣的問題。看到最近中國人在面對中國圖騰、八千萬美金案的表現,原來,中國人講的話基本上在民族主義面前是不可信的。


回論壇 以下表格僅供管理人員整理資料輸入之用

資料輸入ID
資料輸入密碼
請依文章內容欄寬度斷行(按Enter鍵)以免破行.THANKS~~
署名: [♂♀]: HTML語法只提供字體變化與URL連結
回應主旨:
回應內容:
× ÷ ¥ £
引述舉例:欲連結本版第123題編號123_5的發言
<a; href=http://taiwantp.net/cgi/roadbbs.pl?board_id=7&type;=show_post&post;=123_5>123;_5</a>

語法按鈕使用後請收尾→→→
使用IE,文章不慎消失時,請立即在打字區內按滑鼠右鍵選[復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