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日據時代政治活動,對台灣文化欠缺主體性之省思
回 覆 | 返 回 |
思維者 於 2002/10/16 13:33 | |
從日據時代政治活動,對台灣文化欠缺主體性之省思 | |
林獻堂等人所組成的台灣文化協會,於日據時代政治活動,對台灣文化的影響:在史學觀點而言,其重要性僅在於政治活動;且台灣文化協會所推動的亦非足以代表臺灣社會,而是仕紳階級的運動。因臺灣自清以來就是一種仕紳政治,台灣文化協會充其量不過是於日本統治下再將此種狀態維持而已。但須強調的是,台灣文化協會並非想保有一種特權﹝因日本總督亦可給予他們更優於清政府的特權﹞當然這也非所謂的愛國氣節這樣的情緒性的評價,而是仕紳階級對於舊秩序延續的一種要求。 且臺灣自荷蘭人 鄭氏 清 日本 國民黨以來,短短四百年,政權更迭,語言文字的不同,妨礙文化成果的累積,使舊時代的知識份子,或消失,或淪為短暫的文盲,原有的文化成果中斷,必須重新學習語文,調整心態,使得文化工作一再重複初級層次的工作,此乃仕紳階級所不願。再者清代教育本不普及,亦因此使知識份子產生更加困難,若談對臺灣的影響,當以總督兒玉原太郎和民政長官後藤新平為首。姑且不論其動機內容為何,但教育的普及是一種事實。其結果雖破壞了仕紳政治,但卻使仕紳階級和新知識份子結合,成為另一新的力量,統治的阻力更大,以至於有後來的皇民化運動。國民黨統治臺灣初期也欲循仕紳政治的模式,後來發現統治者和被統治者間差距甚大,國民黨即以流血的方式將這些人掃除,另外培植新的知識份子,所以臺灣長期以來文化工作只是政治活動的附庸,從來沒有人文思想的累積,沒有人文思想的累積就沒有階段性的思考。我個人亦認為亦可以從臺灣學生教育的選擇性看出,強調所謂的實用之學。一流人才選擇醫學 工程 法律 會計,當然這並非對何種學術領域的評價,而是在說明任何學術領域的價值標準都是等量齊觀,這樣的價值是針對社會而言,並非止於一身。臺灣人很少有這樣的邏輯,也沒有選擇的問題;因為你若不這樣做就是一種錯誤,等於宣告你的失敗,年久月深,想有改變已不可能。很難想像到今天臺灣社會還處於類似歐洲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時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