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地下樂團發展史
回 覆 | 返 回 |
Taipei Student 於 2002/07/18 07:30 | |
台灣地下樂團發展史 | |
關於台灣地下音樂發展史的資料蒐集與整理。 |
Taipei Student 於 2002/07/18 07:58 | |
Re:台灣地下樂團發展史 | |
秘密基地
序: 在台灣,珍惜歷史甚至用身體力行去紀錄歷史的人,基本上可列入稀有物種。在包含音樂的娛樂寫作裡,這種人更少。 台灣的娛樂寫作,為了餵食市場需要,長久以來充斥者”誰跟誰過往慎密”或”誰的寵物再主人身上撒了一泡尿”或”電視台總經理慶祝古裝劇長紅在攝影棚切蛋糕”這一類丟進馬桶會把馬桶堵塞的新聞。 許多從事娛樂寫作的人沒有歷史觀念也就罷了,問題是,這批人對”現在”也沒什麼概念,於是我們的娛樂寫作,基本上是一場超大型的公關稿寫作競賽。 這才是”台灣人的悲哀”。 幸好,還有像是羅悅全這樣的寫者,台灣娛樂文化裡佔一席之地的搖滾文化,才有可能更周全的被保護者,讓日後的人得以循者歷史的縱貫線一路回朔上來,一窺台灣搖滾音樂文化的全貌。 當然,這種建立全貌的工程還有很多很多部分有待我們大家一起努力,不過至少羅悅全可以暫時休息半小時,喝杯咖啡,聽聽音樂,出沒的搖滾老中青三代人物當中,其中就有不少在這本書當中被提到。 這些人物,她們的豐功偉業,如果不是羅悅全,也許就如過眼雲煙,只存在少數人的記憶裡罷了。而歷史如果只是存在於某些人的記憶裡,而不是存在史料裡,那我就不得不再說一遍,那才是”台灣人的悲哀”。 閱閉秘密基地,讓我這個搖滾老芋頭最感動的是,雖然文章主要著墨在90年代的台北音樂版圖,可是在這個音樂版圖的拼湊過程,我看到了一個音樂的傳承。也許這個傳承是非常的不起眼和微弱,可是就是因為有這個傳承,今天台灣的搖滾音樂和音樂人才會讓一些人覺得還是很有搞頭,充滿生機。 是的,傳承是很重要的,七零年代的”稻草人”和九零年代的”2.31”也許在店的感覺上南轅北徹,可是對同時混過這兩個店的我來說,兩個店主那種對個性的堅持和主流音樂的價值的質疑,卻是一致的。 會有這樣的結果,靠的就是傳承。 傳承讓不同世代的不同背景的人對音樂生出態度和使命,然後個人在依者自己的條件或者機運,去發揚這個音樂態度或完成應盡的音樂理念。 於是有人組團明志,也人開樂吧探索音樂的可能,有人在賣唱片聽音樂,有人生活的重心竟是置身網路世界裡與陌生人談音樂,當然,也有人如羅悅全和他的一群朋友們,則是紀錄一個年代的人的音樂人與事,完成他們的音樂使命,也盡到了傳承的責任。 而這是很重要的。因為像這樣子的工作,不僅是讓經歷過這個十年的樂迷日後懷舊起來更容易,他更是要讓下個世代,下下一個年代的小朋友們,日後在談到台灣搖滾音樂文化的時候,能心懷感激,知道前人如何為這個文化打拼,也知道為什麼要立志,和怎樣去繼承這個文化的傳統。 如果沒有像是羅悅全這樣的寫者,上面提的,根本就是一個天方夜譚。 九零年代台北的音樂版圖終於拼出了一個讓人滿意的成績,正是這樣,我們才警覺到,那八零年代呢?七零甚至六零年代呢?ICRT的前身美軍電台對台灣音樂的貢獻是什麼?”終聲”唱片有什麼故事是值德紀錄下來的嗎?節目主持人徐凡對九零年代音樂中堅份子的影響又是什麼? 好多好多。 另一個更大的拼圖才更要開始,我們要更加努力。 |
Taipei Student 於 2002/07/18 08:00 | |
Re:台灣地下樂團發展史 | |
打字打的手酸中,去買早餐。 |
Taipei Student 於 2002/07/18 08:31 | |
Re:台灣地下樂團發展史 | |
歷史:1995∼now 春天吶喊 戶外音樂祭是英美國青少年的暑假例行活動,場地多半選在偏僻遼闊的郊區,演唱音樂內容以搖滾,民謠,爵士樂為主,因國青年最好此道,每年夏季,各地都有連續數天的大型搖滾音樂祭。每場演唱會樂團少則數十團,多則上百團,觀眾動輒數萬,甚至數十萬人參加。觀眾晚上睡在會場周圍的帳篷區,白天則在會場內參與瘋狂的馬拉松式演唱會。這類型的音樂祭,較著名的有GLASTONGBURY,T in the PARK Festival,Reading Festival...。 最常為國人提起的搖滾音樂祭是1969年八月15,16,17日三日,於美國紐約附近農場中舉辦的”胡士托藝術音樂節”,這個活動由幾個20歲青年策劃,以”愛與和平”的反戰口號為號召,著名的搖滾菁英齊聚一堂,當時吸引了數十萬人參加,肅殺的冷戰年代,營造了如同夢幻烏托邦的七十二小時。這場音樂祭深深影響了嬉皮世代的青年文化,成為六零年帶,甚至是二十一世紀一項重要的歷史事件。 以上是關於”春天吶喊”的預備知識,因為國內媒體每次報導”春天吶喊”都會不由德將其與woodstock比較,也許在規模和歷史意義上兩者無法相提並論,但”自由””愛與和平”的精神卻是一樣的。而且由主辦者的國籍也一樣。 ”春天的吶喊”的主辦者是旅居台中的美籍青年,他們熱愛台灣和搖滾樂,自己組了樂團,平時在東海大學附近玩音樂,dribdas首次在台北公開演出是在第一屆台北破爛生活節。也許玩得不夠過癮,也許是想再現家鄉的經驗,jimi和wade決定在陽光燦爛的南台灣海灘上舉辦一次戶外演唱會。 第一界春天吶喊舉辦於1995年。剛開始,他們並沒有要辦成大型活動的意思,只是想找幾個玩搖滾樂團的台灣朋友,一起南下到墾丁度假,玩玩音樂,觀眾也不要多,幾十個就好。想不到這個消息一傳十,十傳百,踴躍報名的樂團有幾十個,觀眾更多達三千多人,尤其是台北樂迷眾多,必須包三輛遊覽車才能成行。誰也沒有想到當時一個小小念頭,竟成演變連半多年的搖滾音樂祭。到了1995年第五屆春天吶喊,參與演出的樂團多達五十多個,除了全台搖滾樂團,還有來自香港,日本,美國的樂團。 這個活動最難能可貴之處是沒有任何商業勢力介入,從頭到尾完全是由愛好自由,不願意受拘束的搖滾樂迷自發辦成的,從活動規劃,宣傳到演唱,攝影,都是熱情的青年義務幫忙。早期二屆還有翻唱音樂,但現在上台若還演唱別人的歌曲,可是會引起滿場虛聲。 除了現場演唱,會場四周如同園游會一般,設有許多小吃和極富嬉皮色彩的攤位,項賣自己演奏的CD,首功印製的襯衫,臘染衣服,藝術作品等等,白天你可以養足精神,買杯飲料和黑輪,懶洋洋的坦在沙灘上曬曬太陽,或下海戲水,聆賞遠處傳來的音樂,入夜之後,精采的或動財政要開始,音樂最勁爆的樂團多排在這個時候上場,所有的觀眾都會擠到台前,隨者台上的樂團一起瘋狂的搖擺吶喊。 ”春天吶喊”常被本地樂迷詬病為”老外的活動”,宣傳文件和網站用英文發送,比本地其他主流報章雜誌還熱衷於報導這項活動,參加者又有大批金髮碧眼的西方人。批評歸批評,每年將近三月的時候,台北搖滾樂迷仍然會四處打聽開往春天吶喊的專車在何處預定座位。但也不是沒有人挑戰這個活動。在台北經營練團室的捷克曾於1999年,於同一時間,同一座海灘,舉辦相同的活動”海天搖滾”,春天吶喊只能改到墾丁的山中舉行,結果台北搖滾團罵聲不斷,”海天搖滾”的觀眾也寥寥無幾,大家還是跑進山中參加春天吶喊。看來”春天的吶喊”已經成為台灣樂團的自主精神象徵,量誰也無法改變。 |
Taipei Student 於 2002/07/18 08:55 | |
Re:台灣地下樂團發展史 | |
src=http://im-no.hypermart.net/g0004-1.jpg> |
Taipei Student 於 2002/07/18 09:47 | |
Re:台灣地下樂團發展史 | |
校園音樂自力救濟 從北大專搖滾聯盟到台灣音樂革命軍 野台開唱 七零年代台灣校園青年,在民族主義情感的驅使下喊出口號是─”唱自己的歌”。接下來的十年,風起雲湧的民歌運動席捲校園,產生所謂”校園民歌”。校園民歌進入商業體制後,民歌運動中”探尋自我”的那一部分精神被打磨殆盡,只在校園裡留下”男生女生坐在茵茵草地上,抱者木吉他,快樂地唱者無邪的歌”這樣的話民以及遺風,他們唱的是”唱自己的歌”那個時代的老民歌。另一群校園青年,他們手上抱的不一定是木吉他,不在草地上唱歌,稱不上無邪,也不太快樂,音為她們沒有機會將自己的聲音傳到校園外。他門是校園的搖滾樂隊。 一般校園樂隊,除了救國團每年舉辦的”全國熱門音樂大賽”,很少有機會登台面對觀眾。樂隊組成後,經過一番練習和翻唱後,經過一段時間,總算有了寫創作曲的膽量,卻立刻面臨畢業,當兵,就業的人生轉折。當年搞的團,年輕時候的創作,就冷藏再當事人的回億理,此外,沒有一點剩下。”就當作是年輕歲月美好的回憶吧!”不入社會的搞團青年都抱持者這樣的想法,沒有更長遠的企圖。 ”校園沒有音樂文化?”這是許恆維心中的疑問,當時他是輔大搖滾音樂研究社的負責人。一般說來,校園音樂文化主要發生於兩種不同的系統:一是吉他社,國樂社...等等切磋樂器演奏技術為主的社團﹔二是愛樂社,視聽社... 等等以音樂欣賞文主的社圖。搖滾音樂研究社介於兩者之間。進入輔大搖研社,許恆維從學長(包括當時”破周報”編輯張育章)得到啟示,他了解到,校園裡表面上音樂社團林立,但是校園音樂文化貧乏,其實與校外無異,祇是比較天真而已,校園總市被動的街受來自外界的影響。 只有少數例外的社團,如常與水晶合作舉辦音樂欣賞會的台大視聽社,以及舉辦”酒神祭”的台大另類音樂社。雖然學生企圖以社團的力量發展出校園音樂文化,但各校音樂社團資源分散,舉辦活動不易集中力量。許恆文認為,要讓隱性的校園音樂浮上檯面,對台灣的音樂環境產生影響,及需要成立跨校組織,結合各校社團力量,一同籌辦活動,將校園樂團勢力走出校園圍牆外。 1995年在墾丁舉辦的第一屆”春天吶喊”,給了台灣搞團青年極大的啟示。外國人能夠在台灣搞這樣規模的搖滾演唱,我們為什麼不能?1995年五月6。7日兩天,台大另賴音樂社,椰風社以及師大附中吉他社,聯合在台大醉酒湖舉辦了有十八組樂隊參與,揚言要”奪回我們的音樂”的”酒神─地下發聲節”。這是音樂社團跨校合作的開始,就讀於輔大企管系的許恆維也在現場,他趁者大家熱情還在的時候提出”北區大專搖滾聯盟”的構想。 串聯計畫從1995年初開始進行,經過多次音樂社團跨校會議,”北區大專搖滾聯盟”在十多個台北大專院校社團連署後成立。但是熱情燒燃的速度難以預測,開了幾次很沒效率的會議,在談章程組織架構打轉,澆熄了大夥兒的熱情。再加上各校社團串聯之時所產生複雜人事,聯盟主辦的第一個演唱活動”搖不死,滾不倒”還未上演,各校成員就一個接一個的退出,最後只剩下輔大的許恆維,東吳的李映萱和台大的李洵,這時候社團的力量都退出了,只以個人名義運作聯盟的事務。 台大校門口舉辦的”搖不死,滾不倒”演唱會上,聯盟成員認識了凌威和田美,前者剛開設了B─Side,後者於電台主持廣播節目。經由零威和田美的協助,聯盟有了舞台和媒體,連接合作辦了數場”獨我創作風格”的演唱會,B─side的演唱會擠呼都靠聯盟接洽,不過能夠登上台的校園樂團畢竟不多,”獨我創作風格”初期熱鬧滾滾,越往後越冷清,在B─side結束營業後,失去了舞台的聯盟,也跟者沉寂了一陣子,直到第二年墾丁”春天的吶喊”才又再度凝聚起一股力量。 1996,1997兩年的青年節,聯盟分別於台北市立美術館前廣場和大安森林公園,舉辦了兩屆”台灣樂團,野台開唱”,五月天的主唱阿信也在這兩場演唱會中負責美工,設計宣傳海報。此後,”野台開唱”的規模一年比一年浩大,逐漸成為台北地下越團顗及樂迷每年必赴的盛會,與南部的”春天吶喊”相映成輝。成員雖然再最初成立的三年,累積了豐厚企劃活動及募款的經驗,不過他們也和所有學生一樣,面臨了畢業之後,組織後繼無人的問題。外界常誤以為這個名為”聯盟”的組織,一定是聲勢浩大的樂團結合體,事實上,聯盟中主要只有許恆維和李映萱兩人負責實務製作,其他人多半是臨時找來的幫手。 1997年暑假,閃靈團長,在許恆維當兵前臨危受命,接下聯盟盟主的位置,起初台北的搖滾圈並不看好這個金屬小子能夠玩出什麼名堂,綽號”FREDDY”的閃靈團長後來的表現卻讓所有人刮目相看,其中最重要的關鍵,除了他本身的企圖心和執行力,還有使用網路運作的頭腦。 與許恆維不同,FREDDY並不是從校園社團系統出身,在接下聯盟盟主以前,他曾擔任過中興法商BBS的站長,和資訊BBS’骷髏城堡版’的版主。因為台灣不容易見到關於重金屬的資訊,聚集在”骷髏城堡版’的重金屬迷顯得異常團結。不但再版面上交換資訊和聆聽心得,帶網友拷貝台灣買不到的重金屬唱片,還時常舉辦網友聚會和演唱會。透過網路的重金屬樂迷聚會,freddy的閃靈成為網路上越迷聲勢最浩大的樂團,接下盟主之後,freddy在網站上建立的人脈立刻派上用場,為聯盟注入新生命。就像之前的S─side一樣,1997年開設的vibe 成為聯盟的新展演場。freddy於1998年青年節在vibe舉辦的”金屬復活─閃電進行曲”,透過網路強力動員,當晚小小的場地擠進三百多人,觀眾來自台灣各地!! 除了依循傳統,1998南在大安森林公園,舉辦野台開唱,freddy也屆者網路聯絡全台灣熱心的學生和社會人士,舉辦了數場全省巡迴演唱,將北部的樂團待到中南部區,也藉此機會把中南部的樂團介紹到台北演出。 經過前輩的開疆闢土,1998年以後,台灣青年玩團的風氣漸漸打開,”自己搞歌”的觀念隨之擴散開來。1999年於市府廣場的”野台開唱”參與樂團暴增為五十二組,活動必須從早上九點開場,一個團只能登台半小時,才有辦法趕在晚上十點前結束演唱。 這場活動中,freddy宣布’北區大專搖滾聯盟’擴大為”台灣音樂革命軍”,他建立了”音樂革命軍”網站,於”台灣文學”BBS站上設置”音樂革命軍”討論群組。 從”北區大專搖滾聯盟”到”台灣音樂革命軍”,我們看到的是校園音樂文化的呈現方式,從校園的實體社團,轉變成為網路的虛擬社團。1996年以後,台灣各大專學校都接上網路,學生可以免費使用這項資源。而BBS又是學生討論最為頻繁的地方,自然而然,須寧音樂社團就藉者網路產生了。實體社團的缺點,如場地限制,受學校管制,跨校園串聯困難...在虛凝空間中,這些都不成問題,網路世代也沒有滿足於坐在電腦前空談,他們在音樂找尋自己的慾望,比較上一代更強悍。 民歌時代,校園青年”唱自己的歌”對抗西洋音樂和”靡靡之音”。現在校園青年”自己搞歌”對抗的是唱片工業和大眾品味,不但唱自己的歌,還有更進一步自己辦演唱會,自己發行CD。可以想像,藉者網路綿密地串聯,打破時空的限制,校園音樂文化將更加蓬勃,搖蕩台灣僵化的思想和音樂環境。 |
Taipei Student 於 2002/07/18 09:51 | |
Re:台灣地下樂團發展史 | |
不知道我貼這些大家是隨便看看,還是真的有有心人。 |
ILLwill 於 2002/07/18 13:14 | |
Re:台灣地下樂團發展史 | |
不會啊,偶就看得粉感動說....T_T (聲淚俱下) |
柳樵 於 2002/07/18 19:49 | |
Re:台灣地下樂團發展史 | |
對於Rave Party有興趣的人可以到這裡,有美國最近各大型Rave Party照片 http://www.texasbeatz.net/rave_pictures/ |
柳樵 於 2002/07/18 19:51 | |
Re:台灣地下樂團發展史 | |
還有Dj介紹 |
wlin5(代貼) 於 2002/07/19 07:25 | |
Re:台灣地下樂團發展史 | |
赤聲搖滾 1998∼now 原廠位於英國”而且堅持不在國外設廠”的馬汀大夫鞋,是個頗有趣的老牌休閒鞋製造廠商。不但樣式年輕叛逆,搖滾樂手特別喜歡穿著,聽說鞋廠內還有許多龐克打扮的工人。馬汀英國總公司設有專門負責音樂的部門,每年都會發行幾張獨立樂團的合輯,並且贊助英國著名英樂祭。 ”赤聲搖滾”的開始,起於SCUM的節束。1996年,台北樂團的精神聖地”scum”,第三次結束營業。為了保存SCUM觀賞樂團演出的樊智鵬,因為與馬汀有工作上的合作關係,樊智鵬便帶為牽線,向馬汀台灣代理商提出比照英國公司發行獨立樂團何級的計畫。台灣馬汀標榜者”自信,固執,永不妥協”的精神,與獨立樂團不謀而合,於是馬汀決定以”買鞋子送CD”的方式發行這張合輯。當時選出的樂團有花生隊長,四分衛,夾子,直覺,濁水溪公社,蘿蔔腿。 Scum與樊智鵬組成的團隊,1998年再接再厲,不在八里的倉庫裡錄製(赤聲搖滾1998走音)輯,同時於8月七日,在大安森林公園舉辦聯合演唱會,讓曾出現在合輯中的樂團,直接登台和樂迷面對面。到了1999年,除了發行(赤聲搖滾)合輯CD和演唱活動,還結合英國reading festival旅行團活動,一同在媒體上造勢。 與春天的吶喊和野台開唱不同赤聲搖滾並非所有樂團只要報名照單全收,而是經過統籌人員挑選的結果,每年選出的樂團都具有一定的水準。雖然赤聲搖滾只是馬汀大夫為了品牌形象所支持的活動,但是無論從哪一方面來看,企業支持獨立樂團演唱活動,對樂團,樂迷,和企業三者都能互蒙其利。樂團藉者企業贊助,從唱片公司體制之外開拓出另一條路,對眼前台灣音樂環境來說,絕對是好事一樁。 |
Taipei Student 於 2002/07/23 18:05 | |
Re:台灣地下樂團發展史 | |
1994∼1995 台北破爛生活節 台北文藝青年,有兩種:一種是布爾喬亞式的雅痞,一種波西米亞式的嬉皮,我們可大概可以從外表判斷兩者的差別:前者崇尚品味,後者尚破爛。 1994年一月,一群文化工作者,包括吳中煒,江世芳,李世明,陳梅毛,林宜芳,在”甜蜜蜜”談論一項前所未有的計畫。半年後,一份傳單在唐山書局,誠品書局,Scum,Roxy,昌彥唱片航散發:”大家來,不要再工作,生命短暫炫麗駭人,這是一個秘密計畫的模型,它將在每年秋意降缺乏判斷的九月開花,這是一個包容不同發音的展演型式,像是沒人管的菜市場.....。” 這個名為”台北破爛生活節”的活動,同年9月再永福橋附近的河堤邊舉行。主辦者,也是甜蜜蜜的經營者吳中煒,像個拾荒者一樣,負責檢拾活動所需的器材,修好廢棄的發電機,於是就有了電﹔從工地”撿”來的帆布,鷹架,模版,電線,於是就有了舞台和帳棚﹔從老人亭”撿”來涼椅,於是就有了觀眾席。9月2日晚上開始,兩百多名台北的波希米亞青年聚集在這個東拼西湊的場地,渡過三天懶散破爛的嘉年華。 ”破爛生活節”的活動內容有實驗短片,小劇場,噪音表演等前衛的展演。有些演出者脫得精光,或者把別人脫得精光──那時展現裸體似乎是象徵解放的動作。音樂表演團體中DRIBDAS和431劇團都有是懶散隨性的樂團,相較之下,骨肉皮,文藝青年(後來改名為”無聊男子團結組織”)就顯得太過正經無趣,搭嘎不上現場氣氛。 第二屆破爛生活節,實現了前一年的宣言,在涼颼颼的秋天舉行。相較於第一屆的懶散,第二屆可以說達到台灣劇場表演前所未有的感官極限。主辦人吳中煒和零與音與音樂解放組織的團員林其蔚,申請到台北縣立文化中心的活動經費,破爛生活節擴大為”台北國際後工業藝術祭”。表演團體從日本,瑞士,英國請來驚悚劇場和噪音團體,還有台北的零與聲和濁水溪公社,加上DJ@llen臨時插花。活動地點選在即將拆除的板橋廢酒廠。結果這次國際性前衛藝術活動意外不斷,幾乎拆了這酒廠。 其實”意外”原來就是活動的企圖,且不論國外團體的”拋頭顱,灑熱血”的驚悚演出,濁水溪公社的優酪乳灌腸,燒毀所有樂器,以及零與聲項觀眾潑灑餿水的噪音扁演行動,挑起觀眾情緒,興奮的(或憤怒的)跟者暴動:有人嚇得奪門而出,有人與演出者打了起來,有人砸了記者的照相機,有人不斷地隊一面牆扔石頭,直到牆面倒塌.....。 以現在的眼光看來,解嚴後,經過九零年中正紀念堂前的大規模學生運動,舊規則被打破,新秩序尚未建立,台北知識青年中,在虛無主義中,蔓延出”破”的解放情緒。有”後正文”的書寫形式,有”破週報”,noise雜誌的創刊,有”噪音”的音樂展演形式....。或許我們可以將破爛生活節視為一次破的行動極致。 在這次活動後,文化圈中隊後工業藝術祭的看法趨於兩極,好者視之為無政府的烏托邦,惡者實之為歇斯底里的墮落地獄。事後,北縣文化中心並未立即付清活動金費,林其蔚只好蕩了自己的金鎖鏈償還了這筆龐大的活動費用。破爛生活節沒有再辦過第三屆。過了一段時間,這次活動的錄影帶於北市現代美術館的雙年展中播放,放映室門口貼者一張”兒童不宜”的警告標語。 後來板橋廢酒廠被拆除,1998年初,伍佰與china blue在夷為平地的廢酒廠遺址上,舉辦了”空襲警報”演唱會,上萬名觀眾參與。 |
綠貓 於 2002/08/20 10:18 | |
台聯暑期青年講座 | |
台聯【青年暑期輔導課】
打開電視,政治就像call in 節目那樣子?
8/19 (星期一P.M.7:00~9:00) 8/20 (星期二P.M.7:00~9:00) 8/26(星期一P.M.7:00~9:00)
|
blackrainbow 於 2002/09/14 14:32 | |
Re:台灣地下樂團發展史 | |
●從Scum到Vibe──創作樂團舞台的演變 在伍佰剛出道,摸索著如何打進主流市場的時候,大台 北有一群喜歡西方搖滾樂﹝Metallica、Pearl Jam之類的 ﹞的年輕人,開始在小型的地下搖滾pub〈搖滾陣地〉、 〈人狗螞蟻〉出沒,一個全新的地下搖滾風潮逐漸在蘊釀 中。這時,刺客、傑克與魔豆、Nice Vice、骨肉皮,可說 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樂團。 後來,一把意外的無情火,燒掉了〈人狗螞蟻〉,讓這 個好不容易凝聚起來的地下搖滾世界,頓時失去僅有的共 通舞台。這時,骨肉皮的成員在1994年自力開設〈Scum〉 ,建立一個大家可以共享的基地。三年下來,〈Scum〉鼓 勵創作的政策﹝要求演出樂團不能完全唱翻唱歌﹞,在無 形中徹底扭轉台灣樂團以往「只翻唱•不創作」的現象, 樂團唱自己的歌開始蔚為風氣。可以稱為「喝〈Scum〉奶 水長大」的「Scum團」,包括糯米團、廢五金、瓢蟲、夾 子、四分衛、蘿菠腿﹝Dribdas;後來「春天的吶喊」音 樂節的主辦人﹞...... 〈Scum〉結束營業後,在骨肉皮的持續努力下﹝擔任舞 台總監﹞,創作樂團在〈女巫店〉、〈B-Side〉、〈Vibe 搖滾屋〉、〈地下社會〉、〈○○ㄨㄨ〉有了固定的舞台 ,從而發展成現今的盛況。 ●從Double X到甜梅號──創作樂團的演變 從Wooden Top起家的Double X可說是近期台灣創作樂團 最具開創性的先鋒,1988年的首張專輯《白痴的謊言》不 但是水晶唱片的本土創業作,更是第一張具有獨立和D.I.Y. 精神的台灣地下音樂的開端。 Double X和《白痴的謊言》具有開創性歷史地位,無奈 後繼無人;直到骨肉皮和Scum,台灣的創作樂團才逐漸發 展出群體性。這時期樂團多半走重搖滾、老搖滾和GRUNGE 路線,所謂的另類才剛起步。 〈Scum〉結束後,創作樂團主要的舞台轉移到〈Vibe〉 ,為數眾多﹝超過一百個﹞的創作樂團,呈現十分多樣風 格。此時的另類已逐漸成為主流﹝瓢蟲、Buzz、甜梅號、 1976、廢物、Nipples...﹞,但同時間,在濁水溪公社和 夾子的影響下,融合逗趣舞台動作的台客搖滾,則逐漸成 為部份新進樂團的啟蒙依據﹝無政府、強辯...﹞;隨著 閃靈的成功,歐陸派死黑金屬也擁有一片天﹝Manum等﹞ ;而流行搖滾也佔有一定的比例﹝骨肉皮、脫拉庫、五月 天...﹞。 ●從水晶到滾石──創作樂團和唱片公司的互動 ※獨立體系:水晶唱片是台灣最早與創作樂團合作的唱 片公司﹝1988年Double X﹞,也是第一個出版濁水溪公社 、伍佰 & China Blue等樂團作品的唱片公司。不過,水 晶與創作樂團的密切互動,始於1997年與瓢蟲的合作。透 過實幹文化的策劃,水晶近來陸續網羅了骨肉皮、廢物、 甜梅號、1976等,創作樂團已成為水晶的主力。水晶之後 ,陸續出現友善的狗﹝台灣地下音樂檔案系列﹞、馬汀大 夫鞋﹝赤聲搖滾系列﹞、飛韻唱片﹝海豚、原始林﹞、角 頭唱片﹝ㄞ國歌曲系列、原音社、四分衛等﹞等。近兩年 則出現幾個由樂手成立的阿帕唱片﹝玩團最屌系列﹞、佛 銳唱片﹝閃靈、夾子﹞等。 ※主流體系:在白紀齡的策劃下,友善的狗的《台灣地 下音樂檔案》,後來轉移陣地到新力﹝岸譜副廠﹞﹝最近 又移師到滾石旗下﹞,是創作樂團進入主流體系的開始, 不過,寶麗金力捧的糯米團才是創作樂團真正得到主流資 金在企宣上全力奧援的先聲。隨後真言社旗下的亂彈先後 在華納和BMG系統發片,近來還有新力的廢五金、滾石的 五月天...另一方面,上華也在最近準備力捧董事長... ※D.I.Y.:樂團自資、自製並且自己發行唱片,在歐美 十分普遍,但台灣創作樂團一直等到1997年4月才出現第 一個具有影響力的例子──瓢蟲的首張專輯《瓢蟲》。由 於新興樂團普遍對先前由唱片公司出版的樂團唱片感到失 望,瓢蟲成功的第一步,意外開啟台灣創作樂團以D.I.Y. 方式出片的風氣,後來陸續出現了Nicole《來真的》專輯 ,蘿菠腿《Tomet》專輯,廢物《物以類聚》專輯,藥罐 專輯,枕頭套和潛意識等的單曲,《夏恩的秘密》樂團合 輯、1976《1976.1》專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