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我是唐湘龍
回 覆 返 回


巴茲光年  於 2003/02/04 00:15
假如我是唐湘龍

巴茲光年 於 2001/10/17 08:33
假如我是唐湘龍

唐湘龍,歹勢!又拿你作文章了。但,也不能怪我,誰教你罩門這麼多!所以,只好先說聲:啊嗯鎖咧!

假如我是唐湘龍。嗯嗯~~,我一定不到中時晚報以外的電台或電視台兼差,而且即刻停掉需要露臉的「不正經」節目。因為,上班,我要專心工作;下班,我要用功讀書、研究,努力作一個認真的新聞人。因為,我知道,錢少不是問題,認真的男人才最美。這種美,可以怡情,可以養心,可以長智慧,可以遮百醜。

假如我是唐湘龍。啊啊~~,我一定要把新聞這行當成終生的志業(vocation),而不是短暫的假期(vacation)。針貶時事,也一定設法要求自己秉於社會公義,嚴守新聞紀律,兼具「結構視野、專業認知、同理心與歷史感」。絕不瀆犯「見樹不見林、張冠李戴、過於苛責與缺乏自省」的毛病,作個負責任、有尊嚴,又專業,又敬業的新聞人。

假如我是唐湘龍。吼吼~~,我一定要本於自己雖千萬人吾往矣的犯顏直諫、讜議時事的作風,致力媒體體制的改良。我要委婉建議老董儘少干預報社運作,讓報社名符其實成為公器;我要盡力規勸總編審慎處理、規劃版面、議題;我要不時提醒審稿、撰委增刪一字一句皆有理、據;我要鼓勵新進勇於探擷真象、勤求民隱、言之有物,不必揣摩上意,不需自我取消。

假如我是唐湘龍。嘿嘿~~,我一定知錯能改,絕不將錯就錯、抵死狡賴。我要建議報社尊重讀者,倣傚先進,堂堂正正負責地在報紙版面中增設「更正欄」。我要身體力行,秉持不卑不亢的虛心態度,一體對待智識菁英與草根大眾,理性、負責地與讀者朋友交流、互動。因為,我知道,有過能改,善莫大焉。虛己傾聽,善於閱讀,才是上進、成長的不二法門。

假如我是唐湘龍。嗚嗚~~,我不是唐湘龍。



Kakaka 於 2001/10/17 09:01
Re:假如我是唐湘龍


巴桑

最喜歡聽你『巴』唐湘龍了,雞嘎巴巴ㄟ(台語)。
^_^



江江澤民 於 2001/10/17 09:02
Re:假如我是唐湘龍

巴茲

如果照你所說的搞
唐湘龍也不會是今天這個唐湘龍
不會是一個受到網友批評的唐湘龍
可能會有一個其他人出來
取代他的位置

就像我先前提到的
很多東西是結構性的問題



巴茲光年 於 2001/10/17 10:02
Re:假如我是唐湘龍

江江澤民君:

先讓我謝謝您的指教!

我的意思,並不在苛責唐湘龍一人,或中時,或主流媒體中的任何個人。如果您細讀拙文和瞭解拙文所源出的背景的話,我猜,您應當就很明白拙文的涵義了。是不?

您說的一點都沒錯。結構,的確是個大問題!但,我想問的是:結構是怎麼形成的?結構一旦形成,在其中的個人有無發揮的空間?可不可以或可不可能扮演什麼角色?結構的改變是順其自然的結果?個人在其中只能任其擺佈?或是說,結構的改變也需要一個個個人的覺醒、節制與努力作為動力?而這種個別的動力又可不可能成為逐步積累改革努力的基礎呢?

以上,請您續予指教。




江江澤民 於 2001/10/17 11:01
Re:假如我是唐湘龍

巴茲兄

謝謝你認真的回應

我打到一半斷掉了,其實我了解你的意思啦
中時報系有很多人會上電視,廣播,其實報社方面是默許的
這樣可以加大報社的能見度
結果包括唐湘龍在內的平面記者們就通通上去了

這當然要批判
可是如果要解決問題,我覺得我們要想一個實在的方法
因為任何人處在這個位置
他自然一定會汲汲去爭取上電視的機會
畢竟,能出名又有錢,那個人類不會想
如果他反而轉身去擁抱虛幻的新聞自由,那就有病了

另外,把新聞當終身志業的人當然是有
但是記者圈內的明顯例子是,每個人都想著怎麼跳到更高的位子去
我們常說記者是無冕王
錯了
記者根本沒有什麼專長,幹久了你就要一直幹下去
因為如果不幹新聞工作,也不知道要做什麼?
所以記者對裁員這回事是非常敏感的
你要他們拿著工作和老闆對幹,哈

聽中時的朋友說
在裡面,官僚的氣息比任何一家報社都要嚴重
有不少記者後面都有自己的老闆
各擁其主,互相對幹
贏的高昇,輸的調職務或走路
明日報創刊時,有許多人來自工商或中時
如果我們將中時的優退方案影響摒除
有許多其實是看不慣這種作風才辭職的
那留在裡面的人,基本上是認同這種制度與企業文化的

你所提的後兩點,是記者個人可以做到的
不過卻缺乏拉動與推動(pull and push)的力量

其實,我個人根本不將媒體視為什麼社會公器
美國的大媒體集團也是如此,Murdoch也是如此,不是嗎
(請參閱不可靠的新聞來源一書,正中出版)
台灣早就是有錢的人幹什麼都可以的社會

你是明理人,我才這樣說
有的網友可能會把我罵一頓
說我是統支統媒

但是我只想說,如果
一,批判者永遠處於弱勢位置,沒有實際手段
那媒體改革永遠不可能,因為報老闆根本懶得鳥我們
二,如果本版的批判者永遠只將茅頭指向記者,不分青紅皂白的亂批一通
(我不是說你,別誤會)
那我們如何爭取得到記者的認同,進而發揮木馬屠城般的改革功效呢

其實國家應該出面了
上面有網友提到出書,檢討記者的相關報導,也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希望與你一起思考相關問題。有理想,卻欠缺解決方式,理想永遠都是屁﹔如果情緒再激昂一點,看起來更像罵街,無助於問題的解決。



KSC 於 2001/10/17 13:44
Re:假如我是唐湘龍

在香港,只要你唱紅一兩首歌,五宮不缺,很快地,你就拍起戲,當起電影明星了;演了一兩部戲,又五音齊全,灌唱片出專集似乎是理所當然.這類影歌雙棲的結果是:戲也沒演好,歌也唱不好.

反觀美國,影劇圈及歌壇,會演戲音色又好的人(Frank Sinatra是個好例子),比比皆是.但基本上,雙方壁壘分明,各有專業,自攀頂峰.結果兩方面都有第一流的成就.

台灣媒體就犯上了香港娛樂圈的毛病;平面媒體人,三不五時,到電視廣播電台,客串節目,既評又論,變成平電雙棲,只著眼於伶牙利齒的上鏡頭,忽略了寫確實文章的基本態度.談起核四,說得自己好像是能源專家;忽地又成了憲法學者,對大法官釋憲,評首論足.一個小圈圈,近親繁殖,頂著自已的意識型態,痛罵政客們有意識型態.結果當然也不例外,平面,電子媒體一樣爛.

我們的媒體人就不能學學美國嗎?




aaa 於 2001/10/17 13:51
Re:假如我是唐湘龍

>聽中時的朋友說
>在裡面,官僚的氣息比任何一家報社都要嚴重
>有不少記者後面都有自己的老闆
>各擁其主,互相對幹
>贏的高昇,輸的調職務或走路
>明日報創刊時,有許多人來自工商或中時
>如果我們將中時的優退方案影響摒除
>有許多其實是看不慣這種作風才辭職的
>那留在裡面的人,基本上是認同這種制度與企業文化的


看了覺得難過
他們能公私不分地處理新聞?

幾百年後看現在的台灣媒體現象,會特別荒謬可笑吧
那時候,不知變怎樣了



巴茲光年 於 2001/10/17 21:46
Re:假如我是唐湘龍

江江澤民君:

謝謝您的細緻說明。抱歉,我回來這兒晚了,沒能及時回應您的提示。

讓我先整理一下我對您的提示的瞭解,看看有沒有錯?

一、報社本身基於商業利得,其實並不太在乎旗下的記者是否謹守專業崗位。而一般情況下,記者也樂得為自己爭取名利雙收的機會,並不太介意自己的能力是否足以負荷。但媒體考慮商業營收和記者考量個人出路,這些都是自然之理、人情之常。

二、對已經身在其中的一般記者來說,報社或新聞這行,其實和一般的機關無甚差別,是個從業、營生的場所,獲得較好的待遇,如升遷或加薪,或保住飯碗,才是他們關切的要項。這點,大概也是一般職場的通相。

三、媒體內部的組織型態和官僚體系差別不大,朋黨林立的情況一樣普遍存在,而且派系的分野和專業認知不大相關。

四、媒體本來就有種種立場,但具有舉足輕重影響力的,往往是出錢的後台老大。

以上我的理解,有沒有問題?

其次,我想問問:

一、您覺得有錢的報老闆在什麼情況下才可能理會弱勢團體?或是說,壓根就不會?

二、您覺得批判者爭取記者的認同後,怎麼做才能發揮木馬屠城的功效?有沒有什麼方向或具體的作法可資參考?

三、如何促使國家介入?國家介入之後,可以扮演哪些角色?目的何在?我知道有一些討論,您可不可以提提?讓這兒的朋友和我也能夠多瞭解點。



巴茲光年 於 2001/10/17 21:55
Re:假如我是唐湘龍

Kakaka君、KSC君、aaa君:

歹勢,光忙著想事情,都沒跟您們打招呼!謝謝您們!



中蚼 於 2001/10/17 22:20
Re:假如我是唐湘龍

~~~~有理想,卻欠缺解決方式,理想永遠都是屁﹔如果情緒再激昂一點,看起來更像罵街,無助於問題的解決。~~~

以上江江兄的話讓我想到一件事,就在不久前,有一封電子郵件,好像叫做給江澤民的信吧,不太記得了,裡面盡是對呂秀蓮的嘲諷,先不管信中說的是不是事實,但這封信的影響力實在很大-----對那些沒有什麼政治立場的人.

我有些女性的友人,她們就是那種對政治毫無感覺的人,但她們因為這封信的關係,對呂秀蓮的關感就如同那封信般,充滿偏見與誤解,我想這就印証了方法的重要,不同的人就要不同的啟發,在我看來一封胡說八道般的郵件,竟對她們產生這麼大的影響,神奇吧!!

我不是說這裡的人也要用這種招數,但方法實在太重要了



江江澤民 於 2001/10/17 23:54
回應一

光年兄

正在等你呢,我曉得你應該也很忙。

你的文筆清晰,論理十足,實在令我佩服。我自己因為時間,所以都是隨想隨寫,感謝你幫我做出這麼好的整理。

你說:...新聞這行,其實和一般的機關無甚差別...獲得較好的待遇,如升遷或加薪...才是他們關切的要項。這點,大概也是一般職場的通相。

沒錯,據我個人的經驗與觀察,確是如此。當然我們不能極端的認為記者除了飯碗外,其他的事情都不顧,媒體內部還是有一套處理新聞的準則。

值得注意的是,每個人要當記者,原本所要的都不同。有人只是想當跳板,不論是從商或從政,當然也有以此為志業的人,不過,老一輩的較多,年輕一輩的比較注重該工作對自己的成長,與可以發揮的影響力。

新聞機構內部針對不同領域分線的做法,不但是為了方便,事實上也決定了每條線記者不同的性格。你選線基本上是根據性格來選的。

不同的線,工作的性質方式與態度根本是天差地別。

舉例來說,政治線的記者與受訪對象容易維持一種又批判,又交好的若即若離關係。跑政治線常有個現象,跑愈久,跟採訪對象的關係就愈好。現在的線路大概是按照黨別,政府部門別來分,當然,跑行政院,總統府的的比較有綜觀全局的方便與可能。

其餘跑黨政線的人就面臨一個問題。記者最需要的是消息來源,有時候來自”己方(即自己的朋友)”,有時來自”敵方(與寫作對象有利益衝突或敵對者)”。每個記者都有自己的buddy或很肉的朋友,因此下筆時常碰到兩難的情況。

譬如說,如果我和宋楚瑜很好,我下筆時很難下手批宋批的太重,因為我不但有情感上的衝突,我也必須考慮到日後新聞線中斷,而被迫調線的情況。

商業線的記者則通常性格比較像商人,每位受訪對象都保持著良好的關係。他們比較沒有那種知識份子的要求(何況場域不同,批判的必要性沒有那麼重),寫作常有淪為工商服務稿的情況。流行消費線亦同,報導以宣傳,介紹為重點。

同時,雖說同為記者,但是組長,召集人,各組主任的薪資與影響力還是不同的。採訪時,名片拿出去,資深記者或政治組副主任的頭銜,顯然比單單是記者要好太多,也比較容易有新聞。

報社是這樣的,長官只管你有沒有新聞,能不能在我需要的時候,丟點東西出來,讓老闆覺得聘你是值得的?其他的東西他是不管的。所以在這種情況下,那個記者,會為了所謂的批判理想,斷自己的線?

就算是政府與民間,行政與立法等政治運作都需要妥協,何況是媒體與受訪對象?

當然,新聞寫出來不能與現實情況差太多,不然,不但報社受影響,你自己的credit更受影響。

寫新聞的時候,記者考慮到幾點。一是對你所屬單位的貢獻度,二是長官對自己的評價,三是讀者(分為受訪對象與一般讀者)的觀感,四是自我成就感的滿足。

記者常上電視的原因也在此。常上電視不但可以使更多人認識你,採訪時更為方便,更可以建立自己的權威感。當然,金錢的報酬是少不了的。

我想,這就是唐湘龍常上媒體的原因。

待續....

請待我慢慢把相關經驗寫出來....邏輯混亂請海涵



巴茲光年 於 2001/10/18 00:08
Re:假如我是唐湘龍

江江澤民君:

先謝謝您!不急!慢慢來!



江江澤民 於 2001/10/18 01:09
回應二

第一篇稍稍提到記者工作環境與個人因素對新聞產出的影響。接下來我們來談老闆的影響。

在許多人的心目中,新聞是”第四權(the Fourth Estate)”。這跟中國(文化上的)的政治文化與發展有著脫離不了的關係,也跟西方新聞學的教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中國政治自近代開始便陷入人民無法制衡的混亂局面當中,缺乏政治參與管道的人民,當然會挑中對輿論有影響力的媒體作為管道,同時也希望報人能發揮比較”中立客觀”的角度,為人民發聲。

在這種情況下,媒體的角色常與政治密不可分。人民開始賦予新聞行業一種崇高的使命。

國共內戰時,新華社和中央社,人民日報(後期)和中央日報各擁其主,互相對幹,這是政團作為媒體老闆的時代。這也是自認代表人民的中國共產黨,最後要求新聞必須為黨的喉舌的原因。因為,黨代表人民,你自然必須為我說話。

而同屬中國文化圈的台灣,社會對新聞業的要求自然會承襲同樣的標準,也就是:

為人民喉舌。

但是,我們絕對不能忘記,報社是以營利為目的的,不管是什麼報,有許多根本不能得罪的對象,如廣告主或特定的政治人物等。

所以,竊以為,根本沒有報導客觀中立這回事。民眾對新聞界,亦不應有太過崇高的期望。

報禁解除的初期,新聞機構的確以政治為主要報導題材。如當年的首都早報,新新聞周刊等。一位老記者曾對我說,當時比較少人考慮到市場的供需問題,因為政治當時有市場,辦報的人(如康寧祥)欠缺考慮,也還能撐一陣子。

他說,目前有許多報紙會以降價的手段來吸引讀者,不過在首都早報的時代卻不同,”你一份100元都有人要買”,因為民眾關心政治,再怎麼樣都有人看。

不過,隨著新聞機構日益增加,政治參與管道的逐漸流暢,政治開始變得沒那麼重要﹔同時隨著景氣的起伏,如何賺錢變成民眾關心的事。

作為營利機構的媒體當然會隨這種社會潮流而改變。報紙要發行量-->據此要廣告--->擴增規模,爭取讀者--->要更多的廣告....君不見,新新聞周刊近年來報導題材所發生的重大變化嗎?

媒體分幾種。一,報閥型,如中時,聯合以辦報起家的大型媒體集團﹔二,旗幟鮮明型,如自立晚報﹔三,老店新開型,如台灣日報﹔四,商人辦報型,如江道生的勁報,林榮三的自由時報等。

報閥型有幾個特點。第一,報老闆有比較重的政治使命感(當然是他們自己的使命感)﹔第二,內部官僚習氣較為濃重,因為結構組織較大的關係。這兩個報社的工會是形同虛設的(其實,除了自晚,其他報社根本沒有工會可言)。

中時的自由派味道較濃,所以在言論上較能容忍不同的意見,由他們的記者日後在不同光譜的政治位置發展可知(陳婉真,陳文茜,金惟純,吳敦義等等)﹔聯合則是步調其一,不容許有自己太重的風格。

不過,內部的權力鬥爭則是一樣濃重。不但內部分派系,而且階級分明。中時某記者談到個人的經驗,表示有天遇到大老闆余紀忠,上前自我介紹的結果,遭到其他高層主管的另眼看待,覺得忤逆了職場倫理。

在這種情況下,任何新聞的處理若不慎,很容易成為不同派系鬥爭的藉口。同時由於兩大報的地位,往往是平面記者生涯的終站,所以記者對職務的敏感度比其他報社要來的重,自不待言。

商人辦報型有幾個特點:一,報老闆比較注重媒體報導對他個人地位的影響﹔二,比較沒有所謂的使命感,以營利為目的的傾向重。所以報導口味以辛辣,新鮮,閱讀率高為主,同時,報老闆容易有干涉編務的傾向。

在此之下,記者下筆時拿捏的重點就不同。容易造成”先有獨家,內容其次”的錯誤報導情況,而使命感的自我要求會少一點(反正也不是幹一輩子)﹔編輯台在立場方面,則較有固定的新聞處理標準。

像自由時報的報導常出現這種情況。去年有一篇專題,放在三版,重點是台商不應盲目至大陸投資。這篇報導很怪,執筆記者的筆調全部都是正面的,都是台商在大陸成功的例子,結果報導的結論卻是相反,編輯台介入的情況便相當明顯。

勁報則有一陣子專衝”獨家”,完全是因為報份的考量。

台灣的媒體,在競爭激烈下,早就沒有了使命感。現在對報社老闆來說,最大的使命感就是:賺錢。這一定影響到記者的新聞操作。

例如,某黨政治人物放給你一條消息,指稱對手黨曾以「可統帥三軍的職務」相授受。標準處理的程序是,你應該先去問那個對手黨的意見,綜合判斷後,再寫出一條比較中肯的新聞。

不過,據我所知,台灣的記者在這種情況下通常會這樣處理:先寫出來再說。一方面是求時效性(與其他媒體的競爭關係),二方面是求新聞的爆炸性(以好看為重的記者或新聞機構),三,在記者個人方面,讓這條新聞能延續更久,減低必須找出其他新聞而造成的額外工作負擔。

而不同屬性的媒體有不同的新聞操作方式,這也影響到新聞產出後的不同結果。

待續…….



路犁 於 2001/10/18 01:13
Re:假如我是唐湘龍

聆聽中.............^^



巴茲光年 於 2001/10/18 02:00
Re:假如我是唐湘龍

江江澤民君:

您說明的內容很精彩,期待中。不過,如果是休息的時候了,緩點來也沒問題!辛苦了!

路犁兄:

呵呵……



江江澤民 於 2001/10/18 02:10
回應三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不同的媒體,對新聞報導的產出常有不同的影響。

平面方面,分日報與晚報。

晚報講求的是時效性,內容要求的是好看,自然會比較講求獨家新聞、有趣的新聞與衝突性較高的新聞。同時,由於記者只有短短數小時的操作時間,所以新聞的呈現會比較片面。

通常,記者報稿的時間是早上7點左右。那時除非你昨天晚上曾經與消息來源深聊,有日報發不出的獨家,不然,只能寫早上的現場新聞,如院會,公聽會,記者會等。

許多政客常常抓住晚報的特性,在早上爆”內幕”讓記者報,來不及查證的結果,當然大家都是全文照登。所以晚報常有一個立委或市議員就霸佔住整個版面的現象。(雖然社內常說,他媽的,李x華、鍾x平算什麼?但是還是登了)

你想查證嗎?等著漏新聞吧。等你查證完,也已經截稿,不必寫了。

日報的記者工作時間就比較能讓他們慢慢醞釀。中午或下午進現場,看看晚報寫了什麼,找相關對象作反映,也寫寫特稿抒發意見,同時賺稿費。報稿時間約在4點左右。

日報就可以寫比較有”深度”的新聞,這時,負責寫特稿的老記者們開始下筆,有時是個人意見重(像夏珍、唐湘龍等都算大牌,他們的稿子反映出自我意見的成分重,受到干預的成分小),有時是長官的要求,不得不迎合意見,這種情況發生在新進記者身上較多。

特稿的撰寫同時進行。親民黨的夏珍,羊曉東當然有自己的意見﹔民進黨的何榮幸也有自己的觀察,尹乃菁跑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當然也有自己的立場。

這時我上面所說的各種影響就出來了。每個記者自然向其採訪對象的立場靠攏,這是夾雜著對自我發展與利益判斷的人性。

記者的特稿不完全是自己的判斷。有時候是某個新聞對象意見的包裝。就是說,譬如吳乃仁私下對我說了他對未來選情的判斷,我不掛他的名字,改成特稿發表(我沒影射誰,僅舉例)。

所以對記者而言,工作的關鍵字是”關係”,”學識”其次。自己不懂不重要,只要你有一個秘密的backgrounder(提供背景說明者),不懂的人都能寫特稿。

報社講求套稿,如果你配得好,加上新聞重要性夠(這個判斷就很微妙了,有時不見得是政治性的),自然容易上版面。在此同時,有許多特稿被丟掉,記者在外面,可能要隔天翻開報紙才知道。

據我所知,由於報社裁員風的興起,常常有人身兼數線,甚至一人扛起整個中央部會的情況也有,怎麼辦呢?抄。只得抄同業的稿子。不然,怎麼玩?新聞品質常常就在這種情況下流失掉。

再講到通訊社與網路報。

國家通訊社,就是中央社,是記者的主要消息來源之一,不過隨著時代的變化,報社記者對中央社的依賴愈來愈少。一方面是中央社記者發稿的速度和品質愈來愈差。

中央社目前是所有新聞機構內最沒有競爭力的單位。中央社的記者不用發獨家,因為你發了也沒用。他們講究的,是稿量,所以雞毛蒜皮的事情可以拆成好幾條發,你也可以看到那些報上沒登的新聞。

中央社因為不需要搶獨家,所以很多是通稿,或單純反映受訪者的意見,記者通常很閒,心態有點像公務員,老記者也少。

我曾經看到中央社是這樣發新聞的:一場頗有深度的學術研討會,中央社的記者邊聽邊打,打到字數夠了,好了,可以截稿了。聽不懂沒關係,反正我寫自己了解的就好了。

他們的外電稿更差。記者常常不知道人名亂譯,錯譯,誤譯的情況很多﹔駐外記者的稿文筆更是不通。不過,駐華府的記者還頗用功,常常會追著美國官員問一些台灣安全的問題。

中央社因為是國家所屬,所以立場比較中立。

已經倒掉的明日報和東森新聞報,在發稿速度方面往往比中央社更快。不過,勤抓外電與港報急發的結果,查證,往往是不可能的任務,也沒人當一回事。反正,錯了,可以馬上換版。

電子媒體的稍後說。



巴茲光年 於 2001/10/18 02:44
Re:假如我是唐湘龍

江江澤民君:

謝謝您!真長見識了!



江江澤民 於 2001/10/18 02:49
回應四

電子媒體因為注重影像,所以文字記者問的問題大部分比較膚淺,也很好笑(當然,也有人很屌的)。

電子媒體的記者,常常一人身兼性質不同的線路。或是這麼說吧,沒有固定的線,所以受長官指派,上面要你跑那,你就跑那。

所以他們常常是早上看完報紙(中時、聯合、自由)就出發了,問題常是要對象就報紙的立場做回應。懶一點的,到現場再問同業吧。

因為講究”聲刺(sound bite)”,所以打架吵架的畫面他們最喜歡。

我還看過有電視台的記者,因為跑太多線,所以臨時被叫到現場時,還不知道講話的人是誰,抓著負責新聞聯絡的官員猛問,「這人是誰啊?幹嘛的?(名字)怎麼寫?」跑完了,因為還有下一場,所以也無暇細問相關細節,先回去剪帶子過音再說吧。

因為電視的記者通常比較資淺,所以評論常出錯,或者是即興演出一番,明明不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還要在後面硬加上自己的評論,結果通常是很爆笑,落是亂評一通,讓人看完後,只有一個感想,「幹」。

廣播的問題通常不大。不過我聽過有人報的太爽,結果到最後要報自己名字時(記者xxx台北報導)時,突然忘記自己叫什麼名字的,最後只得重錄。



巴茲光年 於 2001/10/18 02:54
Re:假如我是唐湘龍

江江澤民君:

這簡直就好比「媒」林外史,我都快看傻眼了。呵呵……



米米 於 2001/10/18 03:02
Re:假如我是唐湘龍

我也看的興味盎然...



江江澤民 於 2001/10/18 03:29
回應五

再說大報記者或大型新聞機構,在採訪過程中的主導性影響。

這個題目,新聞系的學生可以社會學的方法,當碩士論文題目好好研究一番。

記者有老記者和小記者,有強勢的記者和弱勢的記者,更有關係好的和關係壞的記者。

不幸的是,通常關係好的記者,都是大型新聞機構的記者。在採訪的同時,他們對其他媒體的從業員的筆調,發揮了關鍵的影響力。

中時聯合的記者,通常已經在其他的媒體待過一段時間,其與新聞對象的熟悉度與關係,自然無人能比,而且,他們的新聞資歷因為比較深,加上年紀通常比較大,所以在同一條線的記者中常扮演「老大哥」、「老大姐」的形象。

OK,線上發生事情了。每個人蜂擁而上,想問出一些問題。這時大型媒體的影響力首先發酵,對象通常會認出那位大記者,親密的叫著「某某兄」,先寒喧一下。有時還會說,「某某兄,給我們一些意見吧」。

常常這位某某兄,私下就是可以讓官員或對象講出一些一般人問不出來的事情。小報的記者幹在心裡,但是也沒辦法。只能幾個人聚在一起時,罵罵兩大報出出氣。

政界人物也很聰明,你的報紙影響力大,當然有獨家先給你,不但讀者看得到,連電視廣播的報導都會追隨著兩大報跑,一家烤肉萬家香,何樂而不為?

中時聯合兩報系的新聞,通常決定了晚間電視新聞的報導主題﹔這和紐約時報的新聞,常決定了全美三大電視網的6點新聞內容的情況,有異曲同工之妙,不信,多觀察一下吧。

一般的新進記者,或是不太熟情況的電視記者,有問題時要問誰?這條新聞應該怎麼下筆才能抓住「重點」?當然要問最權威,最資深的記者,而這位記者,常常就是「某某兄」。他(她)常是記者圈中的意見領袖,資深一點的,連你自己的長官都要叫聲「老大」咧。

所以,共同記者會採訪現場常可見大報記者問完問題後,還要指導「後進」的場面。我看過有一家大報帶著其他大報(包括自由時報)一起分享新聞的情況,這是合作﹔也有獨派記者自己聯合搞新聞,以突破封鎖的情況,不過,這通常要看個別記者與對象的私下交情。我的結論是,大報記者還是比較有人要鳥你。

國內有一家晚報的女記者,因為常常巴著同路線另一家晚報的「某某兄」,結果因為新聞都很像,被報社發現,最後慘遭裁員,結果只得到電視台另謀生路的情況。

所以,當你看到某條新聞,為何在不同的報紙有著同樣的呈現方式時,別懷疑,背後的藏鏡人,就是「某某兄」。



Pips 於 2001/10/18 03:41
Re:假如我是唐湘龍

吼∼∼真是精彩
不過,應該還有續集吧?
真令人期待!



江江澤民 於 2001/10/18 03:46
Re:假如我是唐湘龍

先寫到此吧,明天還有事要做呢

我先回想一下,以後再不定期把東西寫出來跟大家分享

光年兄,你的問題我們稍後再來討論



巴茲光年 於 2001/10/18 03:46
Re:假如我是唐湘龍

江江澤民君:

這可越來越有意思了!



巴茲光年 於 2001/10/18 03:47
Re:假如我是唐湘龍

江江澤民君:

謝謝您!辛苦了!收穫太豐富了!



Pips 於 2001/10/18 03:55
Re:假如我是唐湘龍


剛留完言才發現續集已上
江江君真是辛苦啊 @@

繼續期待中∼∼



kenjin 於 2001/10/18 05:33
Re:假如我是唐湘龍

江兄:

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centrix 於 2001/10/18 06:08
Re:假如我是唐湘龍

江江澤民君:

受益匪淺,
真是感謝!



朱力 於 2001/10/18 07:01
Re:假如我是唐湘龍

想想中時前記者李建榮,現在跟連戰吃香喝辣,要這些
記者改變,很難。



小滬尾 於 2001/10/18 07:16
Re:假如我是唐湘龍

謝謝江江澤民君的好文
知識增長不少




關魚 於 2001/10/18 09:41
真的是很精彩的討論

看得出來江江澤民在媒體待過一段很長的時間,
甚至現在可能都還在媒體岡位上。
能夠花這麼多時間把媒體的生態交代如此清楚,
真是眾網友的福氣。

不過,個人認為,以上的分析顯然是以政治路線為主,
也許跟江江兄(姊?)的媒體經驗有很大的關係。
然而不管是報紙、電視、廣播或通訊社的記者,
都分成各種不同的路線,
不同路線的媒體生態也各不相同,
甚至可以說差異甚大。
例如跑政治的記者群和跑教育的記者群,
彼此之間的競爭和私交關係都有相當大的差異。
在所謂的大媒體(大報、大電視台)由於人手比較充足,
分的路線也比較詳細,
尤其是所謂大報的記者負責路線通常比較專一,
沒有太多一人身兼數線的狀況,
也就比較能夠經營該條路線的深度和廣度。
事實上,一般人和媒體評論都比較常討論政治和社會新聞,
這是令人感到相當遺憾的,
雖然報紙生活新聞(交通、教育、醫藥、科學和學術研究、藝文)的版面,
通常置於政治和社會新聞之後,
但這些路線的記者由於比較沒有各種意識型態的干擾,
加上所負責的路線有許多專業的角度可以檢驗,
也就比較能看出這些記者到底專不專業、用不用功、認不認真。

只可惜,一般人談到媒體時,腦中通常是沒有這些記者存在的,
大家總是說媒體怎樣怎樣,記者如何如何,
但很多批評或形容根本不適用在生活新聞的記者身上,
這是我個人的觀察。

生活新聞的觀察和批判重不重要?
個人認為非常重要,甚至比政治和社會新聞重要。
非常現實的問題是,很多政治口水和社會新聞跟一般人的生活幾乎不相干,
但一則報導內容或報導方式有誤的醫藥和教育新聞,
卻會直接對人民的健康和福祉產生立即乃至深遠的影響。
希望未來在看到各位做諸番媒體評論時,
能夠看到對這一部份的關注。



巴茲光年 於 2001/10/18 09:58
Re:假如我是唐湘龍

關魚君:

說的好!謝謝您的提醒!



關魚 於 2001/10/18 10:09
補充上述說明

生活新聞還包括環保、資訊、社團(基金會、公益和宗教團體)等等。
例如聯合報的梁玉芳小姐就是個非常認真文筆又很好的社團記者,
她也出過幾本由社團報導集結成的書,用鼓狗引擎搜尋就會發現:
她和同事合寫過殘障朋友的人生故事集《愛的路上你和我》;
為亂倫性侵害婦女寫《記得月亮活下來》。



江江澤民 於 2001/10/18 10:12
Re:假如我是唐湘龍

巴茲兄

你是機器人不用睡覺嗎?真是佩服佩服。

關魚

你說的沒錯,這個應該加以注意。不過因為我個人缺乏相關經驗,所以也不敢多說。一篇錯誤的醫藥報導的殺傷力,對民眾而言,遠大於一篇錯誤的政治口水報導。



關囉唆魚 於 2001/10/18 10:24
新聞評論所需要的專業

既然都講了,就不妨再囉唆一點。

有沒有發現,幾乎任何人都可以評論政治和社會新聞,
(不管是有沒有料的評論,但許多愛談政治的人都以為自己是專家)
卻很少人能評論交通、科學、醫藥、資訊、環保等專業性很高的新聞?
這跟評論人的背景有很大的關係,
不是這些領域出身的人,很難介入裡頭的討論,
因為對評論這些新聞所需要的基本常識和專業知識根本「莫宰羊」。

然而政治不須要專業嗎?
只要看過漫畫「政治最前線」就不難理解,
一般人對政治公務員的輕蔑是非常不公平也很反智的,
政治高層的愚蠢判斷和指揮不代表下頭的幕僚也很愚蠢不專業,
台灣的悲劇在於庸才領導專才,蠢才凌駕人才。
許多政治新聞評論個人認為都只集中在譴詞用句的口水上,
對國家政策的專業討論幾希!
一個政府是多麼複雜的機器,操作手則是怎麼被訂出來的?
沒有人或說很少人能仔細探究操作手則的合理性和適切性,
我只看見許多人成天討論:
機器的美醜、爭奪齒輪的位置,乃至機器的廠牌等等。
沒有專業的政治新聞討論和批判,
怎麼可能監督出專業的政治高層來?

先說到這裡,
該寫關懷電子報的發刊辭去了。



巴茲光年 於 2001/10/18 10:27
Re:假如我是唐湘龍

江江澤民君、關魚君:

啊哈~~~~期待兩位繼續精彩的說明與討論。待會我會去檢查我的電池,妳們知道,台灣製的玩具,還真不錯,雖然中古貨偶爾會秀逗!呵呵~~加油!



江江澤民 於 2001/10/18 15:23
中國新聞的一些情況

接下來談談大家有興趣的中國新聞報導。

中國新聞,或稱之為大陸新聞,在中時聯合是歷史悠久的版面﹔自由時報因為把中國當外國處理,所以他們的中國消息都出現在國際新聞版面,有的時候,會刻意把中國的壞事放在前面,當作大新聞處理。

不過,隨著中國與我國的民間往來日益密切,許多商業經濟新聞都跟中國有關,譬如,聯電在上海的佈局等等。這些新聞除非很重要,不然還是會待在原來的版面。

兩報的大陸版,以報導中國政治、軍事、社會等硬性議題為主,中美台三角關係的新聞也會放在這裡。

目前有中國專版的媒體包括,中時、聯合、中央(他們稱為台商版,專報台商新聞有一版,原有的大陸新聞有一版,共2版﹔改版是今年中的事)﹔財經報只有工商、經濟﹔晚報沒有大陸新聞專版,只有勁報有大上海版(今年中新增),專門報導台灣人在上海的消息。

台灣新生報最近由外資接手後,轉型為中國投資議題為主的報紙。後面的老闆叫四通利方(香港),與中國聯想電腦有關,是中資轉港資前來台灣投資的。

中國/兩岸新聞的消息來源與報導對象

「中國新聞」跟「兩岸新聞」基本上是不同的(大家應該了解我的意思),但是有時候因為議題相關,會「軋」在一起。兩岸新聞通常由政治組負責,報導我方的大陸政策動向。因為消息洩漏的管道都不同,所以可能是行政院記者來寫、或是跑海基會、陸委會的記者操刀。

現在和兩岸新聞有關的其他部會還包括:經濟部(通商,入會)、交通部(三通)、外交部、國防部等等。

立法院是另一個不能忽視的兩岸新聞來源。立委嘴吧都很大,喜歡亂說,因此是記者最好的朋友。問不到官員,可以去問他們﹔有的時候,他們還會主動召開記者會或公聽會(如馮滬祥等人)。

雖然立院國防委員會號稱秘密會議,但是國防部軍官都知道,關於兩岸軍情,立委在會後一定會出去講,所以乾脆多搞幾個「機密(其實根本是常識)」,讓立委去講個爽。

以上是國內兩岸新聞的大致情況。而在中國新聞方面,操作就有所不同。

大陸版的記者消息自何而來?其實,外電佔大多數。外電包括中文的(中國報紙、香港報紙、通訊社),與英日文的報紙,通訊社,雜誌。

你以為台灣記者有多神通,能夠接近中國高層?早就被國安部逮捕了。由於中國宮廷深似海,我認為,根本沒有人能真正接近高層。不過,港媒有他們特殊的消息管道,台灣也樂於引用。

兩岸三地最有名的中國新聞記者叫林和立,英文叫Willy Wo Lap Lam,以前是英文「南華早報」的副總編輯,專門寫一些中國政治的內幕,譬如,江澤民和李鵬又如何衝突,軍頭們又是如何不爽之類的。

結果,北京對他很感冒。由於南早的新老闆梅鐸在中國有大筆生意,所以親自出馬,在讀者投書上批駁林和立,結果林和立被迫去職,現在在CNN當資深評論員。

林和立的消息來源據說是六四之後被江澤民鬥倒的人,或是中國的改革派。由於中國新聞難以查證的特性,所以有人對林和立的消息還是嗤之以鼻。

至於與聯合報有換稿關係的香港太陽報,已經變成中國軍方威嚇台灣的固定管道,常常寫的天花亂墜,讓人覺得解放軍好像明天就可以幹掉美軍。國防部常常要針對太陽報的報導做出澄清,很累。

那記者看到太陽報寫不寫?寫,除非是太扯的東西,或是根本明顯在嚇唬台灣人的東西。因為你不寫,別人會寫,明知有點譁眾取寵,還是得寫。

中國媒體常反應對台政策

中國的新聞通常反映出官方的意志與政策,不是每一則都在恐嚇台灣人,所以台灣媒體會選擇性引用重要的部分。比較大的媒體還是有分辨純恐嚇消息和政策洩漏消息的能力。

人民日報是中國共產黨機關報,反映黨內意見﹔新華社是國務院直屬,反映官方意見,這兩個新聞機構常常會寫文章批台灣。

如果文章的署名是「本報評論員」或一些假名,常常只是編輯部的共同意見,還好﹔如果署名「特約評論員」,那就有可能是對台相關部門的主官親自操刀,反映出中國對台政策的基本意向,這個連情報單位都會注意。人民日報最有名的特約評論員叫毛澤東,在文革時曾經撰文批鬥對手劉少奇等人。

有些名字是有意義的,像新華社的「邰海(意為台海)」,常批蔡英文,但他的層級顯然不高。在李總統時代,兩岸關係緊張的時候,還出現「達理(打李)」和「江邊(江澤民身邊的人)」這種指向性明確的署名。到底是誰寫的?大概只有老共自己知道。

香港文匯報也是老共常放消息的媒體之一。國台辦在陳總統上任後,特別喜歡藉著港媒放試探汽球,一方面放給台灣政府看,另一方面放給大陸內部看,看看其他機關或派系的反應如何(免得被解放軍方面幹)。

台灣記者在中國

台灣記者在中國的一般地區還算可以,基本上,你不跑政治新聞,不挖國家機密都好。

台灣記者到中國去,要先向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國台辦)申請批文。要注意,如果你這次只申請到北京和上海,你就不能跑到別的地方去跑新聞。想違規?以後不用來了,把你列做persona no grata(不受歡迎的人)。

在北京,除了每週二、四的外交部例行記者會,加上不定期舉行的國台辦記者會,台灣記者與中國官方其實是沒有什麼接觸管道的。

除了聯合報外,其他台灣記者的官方管道除了台辦,就是學者,一些名之曰「消息來源」所透露的消息,其實有的根本就是學者﹔有沒有注意到台灣記者很少寫中國的軍事消息?因為這是極機密,寫了可是要坐牢的。所以到北京,軍事消息只能抄抄當地刊物了事。

台灣記者理所當然受到中國官方的嚴密監控,他們知道你住哪裡,去哪裡,問了什麼。我聽過一名記者在中國時,被北京國安部扣了好幾個小時。國安部的人還算客氣,會請你進房吃點心,但是進房之前,所有身上的「雞私」都要卸下來。他們會「請問」你,這幾天都和那些人接觸了?

如果你說,我記不起來耶,沒關係,慢慢來,反正我們有的是時間。還記得新華社的記者和林中斌「頂嘴」的事嗎?在中國,那個人敢在老共的官方場子裡鬧?鬧?你下次就不用來了。

不能去中國,這個大陸新聞中心記者就等於職業生涯終結了,除非調線,不然只得轉行。所以沒人敢碰觸一些諸如疆獨、西藏自治的議題。我只看過一個例子,那就是中時的林照真,因為,她本來就不是跑大陸線的,不去,頂多多一個遺憾,還不會危及職業生命。

聯合報的大陸線記者大多是資深的老記者,常常有特定的消息管道,令其他媒體望塵莫及。像周明偉接國台辦副主任和中國將在2009年前解決台灣問題的新聞,只有聯合報有﹔前者證實是真的,而後者,因為沒法查證,其他的記者也只能咒罵了事。

大陸組的記者視出差為主要任務,其他時間大部分在家裡改寫外電。所以中時那一整版的新聞其實不難搞,每人分個一條,就解決了﹔更何況現在網上的新聞那麼多,英文的稿件都幫你翻好了。

像民運人士何頻在美加地區創辦的多維網站,大部分大陸組記者都會看﹔這也是消息比較正確的網站,其他像是大紀元,人民報(非人民日報)等大多是小道消息,可信度很低。

大陸組的記者因為可以常出差,讓其他單位的人都很眼紅。現在尤其如此,因為財經、交通等線與中國有關的新聞很多,所以該線的記者當然會跟著去。中時乾脆就大家一起去,免得打架﹔但是其他的單位就只能選擇性的派人去了,常有「樵」不平的事情發生。

中國新聞有個特點,就是大多數根本無法查證,所以大家就盡量寫吧。

台商常有刻意美化實際情況的舉動

台商,不管是大台商,小台商,記者訪問的大多是所謂成功的台商。前一陣子的香港在台某周刊寫了東莞落魄台商的新聞,結果呢,台商自己和家人打電話到該周刊,大罵「幹x娘」…因為,他們覺得很丟臉。

這些大部分是中小企業主的台商,拜兩岸鬥爭之賜,一生從來沒有像現在那麼爽過。在他們大部分的心中,中國一切都好(就算壞他也不會講),因為中國官員(尤其是小地方的)在他們面前跟孫子一樣,行政效率又超高﹔台灣的政府也不得不重視他們。左右逢源的結果,當然春風得意。

台商不但要面子,還要所謂的企業形象,他們跟中國當局混得太熟,很難當壞人(商人嘛)。就有一位在中國某直轄市的記者透露,他寫了一則台商在中國惡行惡狀的稿子,結果當地台商聯合封鎖他,讓他很難玩下去。

台商常常跟記者賣弄自己在中國的關係,也會常常訓記者,說你們那有我了解大陸的狀況。

就算是極端贊成兩岸加速經貿交流的記者,有時對這些人的「囂掰」也看不下去,像他們聯名要求我政府應該允許台商去中國當人大、政協的舉動,有位外省媒體的記者就表示,他們自我膨脹的太過分了,「忘了自己是誰」。

大陸新聞閱讀率低 民眾受影響小

據內部透露,某大報的大陸版閱讀率大概只有1%,民眾對那種硬性的中國新聞其實根本不感興趣。

自由時報常在頭版刻意登中國爛的消息。多登一些真實的消息其實我不反對,但是自由登的其實是中國經年累月早就有的問題,不稀奇,不需要刻意做大,要做,就應該做一些真正反映現實社會黑暗面的新聞,真正能突顯台灣對中國有優勢的新聞。你登個乾旱的新聞,好像不能證明台灣的優勢吧?

還有個論述我覺得沒打到盲點。有人常說中國追上美國還要100年,這不是重點,重點是他只要核心都市追上你台灣就可以了。我們看中國,應該實事求是,既不刻意誇大中國的發展,也不應眼中只見中國的弱點而沾沾自喜,應該對兩岸整體的發展做出合理的評估,並擬出政策,拉開與中國的距離。

說大陸版會幫台灣人洗腦,我覺得太高估這種版面的影響力。因為現在到中國很容易,而每個(包括我自己)到過中國的人,回來都覺得台灣真是個好地方。統一,唉,不要吧。

台灣人的感覺其實就說明了一切。兩岸存在著難以改變的歷史性因素,這些,又豈是那種難看的大陸版可以改變的?



米米 於 2001/10/18 16:21
Re:假如我是唐湘龍

江江寫的真有意思,讓我早上一起床就上網看續集...^^

關魚那裡去了?出現吧!關魚談的面向也值得注意。比方文藝版,今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出爐時,我特意比較了自由聯合中時的報導。嗯.....自由該多加加油。



Skywalker 於 2001/10/18 16:37
Re:假如我是唐湘龍

江江澤民君

好精彩!
建議開個專欄,談媒體生態!



沒水準 於 2001/10/18 17:02
Re:假如我是唐湘龍

江先生提到的大陸新聞網站網址

多維http://www1.chinesenewsnet.com/index.html
大紀元http://www.epochtimes.com/news/epochnews/home/_newsPage.html

江先生說大紀元的報導都是小道消息
其實我到不這麼覺得
我常常看這兩家網站
但我的偏好卻是大紀元
原因是大紀元收集的各方資料相當齊全
不管是官方也好外電也好小道消息也罷
通通都有
甚至一些網路論壇上的情緒性發言也有
還有大紀元收集的評論也都有可看之處

多維新聞就是一般四平八穩的大陸新聞
但是大紀元比較像是市井小民的新聞
熱鬧而有趣
其實當你可以聽到各種說法時
自然就會去判斷新聞的真假

雖然青菜蘿蔔各有人愛
但還是希望各位網友能多上上這兩個大陸的新聞網站
因為台灣的大陸新聞真的美化太多了
與其看台灣記者的化妝版
和不自己看真實版



沒水準 於 2001/10/18 17:12
Re:假如我是唐湘龍

舉個例子
我在多維就看不到有關APEC外國記者抱怨網路管制的新聞
但這則新聞原出於BBC
http://news.bbc.co.uk/hi/english/world/asia-pacific/newsid_1604000/1604523.stm

大紀元就有這則新聞.......



路人M 於 2001/10/18 17:16
Re:假如我是唐湘龍


江江澤民:

增長見聞多多



中蚼 於 2001/10/18 21:12
Re:假如我是唐湘龍

唔........太帥了,一路看下來,眼球都沒眨幾下.

江江澤民兄,太感謝你了.



巴茲光年 於 2001/10/18 21:25
Re:假如我是唐湘龍

江江澤民君、關魚君:

再給兩位鼓鼓掌、拍拍手!



Skywalker 於 2001/10/18 21:39
Re:假如我是唐湘龍

沒水準君

江江澤民君是位女性!
請看署名的顏色!



胖胖腳 於 2001/10/18 21:46
Re:假如我是唐湘龍

江江澤民君

寫的真好,小弟補充一個小點,四通利方不能算是香港的公司,應該算中國軍方的公司,他的前身是在廣東做軍用真空管的公司。SinaNet最早是美國的一些ABC組成的入口網站公司,訴求沒有中文系統也可以上網看新聞(他們把新聞文字轉成圖檔),後來就是四通利方拿大把鈔票去美國併購,那些ABC拿了大把鈔票就交出經營權告老還鄉了,當時還有人蠻鬱卒,現在事後諸葛看起來真是明智之舉。



胖胖腳 於 2001/10/18 22:41
Re:假如我是唐湘龍

【中時的自由派味道較濃,所以在言論上較能容忍不同的意見,由他們的記者日後在不同光譜的政治位置發展可知(陳婉真,陳文茜,金惟純,吳敦義等等)﹔聯合則是步調其一,不容許有自己太重的風格。】

這點我有不同意見,陳婉真當年在中時的時候政治光譜如何?她在1978年參選立委的時候口號可是「一切為中國」,她走政治路線,發展台建,這都是80年代以後的事情了。陳文茜印象中沒當過中時記者(除非是她學生的時候去當實習記者),她曾自陳下文宣部主任後,去EMI當創意總監,是她的第一份工作。金惟純是「高雄暴力事件」的紅旗手這就不用說了,吳敦義的政治光譜有人懷疑嗎?

自解嚴前以來一個錯誤的印象,認為中時比聯合「自由」。事實上反應的只是中時文字和版面比較花俏活潑、聯合比較一板一眼。中時內部會因老闆欣賞那個記者編輯破格升遷,聯合重人事體制。中時老闆喜歡搞職棒等外務,聯合就只辦報紙不碰其他。事實上那只是報社內部的企業文化使然。如果談到政治光譜,例如我們去追尋過去十年、十五年,台灣在面臨轉捩點的時候,例如國會全面改選、國安法、核四、總統應否直選、96年飛彈危機、廢省等等,大家會發現,去除那些包裝「自由派」的花飾,中時和聯合在政治立場、政治光譜上還真沒有兩樣。



小周 於 2001/10/18 23:32
Re:假如我是唐湘龍

關魚:
我認識您。嘻!^_^

幫您打個廣告

巴茲光年兄、路犁兄,抱歉,原諒我的放肆。



巴茲光年 於 2001/10/19 00:10
Re:假如我是唐湘龍

諸君:

不知不覺、不知不覺,我的下巴掉下來、掉下來!這兩天真是受益匪淺!熱切期待後續說明與討論中……

小周君:

請不必介意!那個網站很有趣。




Simon 於 2001/10/19 00:59
Re:假如我是唐湘龍

胖胖腳厲害, 那些人稱不上自由派的.

這裡每位都很厲害, 江江澤民起族繁不及列載, 特別是不小心知道未滿三十歲的年青人, 見地比起我這一代包括扁長宋各抬面人物三十歲時還有料, 台灣還真有希望! 受教了. 那天有空我也寫一下從產業界投資媒體看過媒體人百態的經驗.



阿姜 於 2001/10/19 01:37
Re:假如我是唐湘龍

本來只打算上網30分鐘,怎知被這欄纏到現在。這欄可以說是繼五股陳大大「投資中國」系列,最有份量的一欄。

江江姐姐應該是媒體人吧。非媒體人的我,在妳明快清晰文字的引領下,俯瞰各個媒體的生態,讓我對媒體的了解,硬是增加一甲子的功力。嘿嘿,令狐沖學的獨孤九劍,郭靖學的降龍十八掌,都沒有比我學來的「媒林外史」來的受用。勞煩妳再發發功,小咖阿姜會蹲好馬步,咬緊牙根,努力練功。

對了,上面的米米姐姐,妳是不是那個曾在外獨對我發出不同意見的網友?我本身是文科出身,曾耳聞目前國內有人在觀注媒體副刊或文學獎的議題或研究,至少表示著,現在已由純文本的解讀,逐漸擴大為與其他環節的科技整合,其中包括媒體副刊、文學獎項、書店排行、行銷包裝等。我對此幾乎完全不解,所以,妳上面說的諾貝爾文學獎在自由聯合中時報導或評論的東東,引發我無比的興趣,嗯嗯,能不能請妳開欄上課呢?同樣,我也會掏清耳根,全神貫注,專心上課。

Simon兄,胖胖腳老大的功力不用多說了,可你在產業經濟的著墨也建立品牌了,也很期待你的觀察與批判喔。^^



反統派媒體 於 2001/10/19 02:07
Re:假如我是唐湘龍

>比方文藝版,今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出爐時,我特意比
>較了自由聯合中時的報導。嗯.....自由該多加加油。

兩大報諾貝爾文學獎專題戰,又是一個台灣報業史上的重要一段。很適合新聞研究所研究生來當碩士論文題目。自 由要趕上兩大報,恐怕不是那麼容易。

諾貝爾文學獎,常是台灣時間半夜十一、十二點公布。想想看,只有二小時左右的作業時間,兩大報會端得出得將作家的簡介生平、作品表、重要作品數篇,及找到熟悉得獎者的國內外文教授專訪,以往還有過越洋電話找上得獎者作專訪。依我看(我沒在新聞界工作過,也不是學新聞,不過我是九一記者節生),兩大報副刊早就做好幾十個可能得獎者的「資料庫」,也個別綁了幾個對外國文學有研究的學者,以便在短時間內弄出轟轟烈烈的內容。



阿瑛 於 2001/10/19 03:58
Re:假如我是唐湘龍

謝謝江江澤民讓我們大開眼界, 可見得對知識的渴求是我們所共有的. 如果大家可以放下不同的意見來學習, 除了爭得面紅耳赤外我們也可受教得目瞪口呆,真令人感動. 所以我也要謝謝巴茲君的拋磚引玉, (巴茲君平常也常有玉潤珠圓的佳作). 本該在巴茲君另欄回應的但是順道寫進, 有時我們很認真的寫但是別人完全不鳥的時候, 其實是給我們自我充實站得更穩一起成長的好時機. 或許記者沒看到, 但是只要有一個人看到而受了感動, 你就成功的幫助了一個人教育的力量是驚人的. 自從定期看此網站後我看事情的角度永遠都不同了, 我會省思而且想得更仔細, 諸位幫我更認真的參與社會. 所以別沮喪, 我們為臺灣認真付出的時間會在未來以豐盛的果實回應我們. 從參與得人來看, 我們是有愈來愈多的人慢慢自冷漠無聲中而加入



1089_054 關女生魚 於 2001/10/19 09:23
建議另開話題吧!

阿瑛  

I second what you said. (原諒我偷懶 不自己打字 借你的光)
在此網站 受益良多 much obliged!



color=navy>def
 於 2001/10/19 06:11
Re:假如我是唐湘龍

上面稱江江時因為是第一次來此版,
不知道它把男女生的性別分開顏色,
但為求保險起見已經在後頭附加(姊?),
第二次的時候我就注意到了,
像巴茲統一稱「君」是個聰明的作法,
不過就是日本味道濃了一點,呵呵。

既然主題已經偏離唐湘龍,是否另外開一個話題?
不曉得這裡會不會因為回應太長而開啟速度變慢?
關於媒體生態和媒體現行運作方式,
(其實綜觀以上討論,應該精確說為國內三家報紙生態和運作方式)
有很多可以討論的部分,
不如一個一個變成新話題(專欄)來討論。

謝謝小周幫我打廣告,我努力在認識我的人裡想誰姓周,
ㄟ......關阿魚記憶庫搜尋三分鐘還沒搜尋到,真素抱歉。
不過ㄋㄟ,我有一個小小的意見,
既然你要幫我的電子報打廣告,為何不用敝人新聞台的那個ㄋㄟ?
「關於關魚」個人新聞台那篇可是附有可愛小太陽插圖的,
不像樣留言版背後是以舒淇的性感照片為背景,
跟我的文章主題真是一點都不符合。
講到這個我就忍不住要發牢騷,
在turtle的記者偏見之斷簡殘篇中有人問到記者的省籍分佈,
我覺得與其討論記者的省籍分佈,不如討論性別分佈來得有意義。
有幾條路線明顯女多於男或男多於女,
而長官級人物裡不管哪一報或哪家媒體都是男遠多於女,
這個現象對照目前在此版活躍討論的江江和小妹我都是女性,
不覺得非常諷刺嗎?

雖然記者大概已經是許多職業中比較兩性平等的一行,
但事實是:「許多女記者會被先看見她是女人,然後才被想到是記者。」
這跟男記者的遭遇真是完全不同,
男記者不管穿得多邋遢,都不會有這一關,
女記者如果穿美一點,免不了被採訪對象吃一下言語豆腐,
穿得隨便一點,免不了被採訪對象甚至同業男記者在背後說三道四,
就更不用提女記者不管穿得如何,只要身材特殊都會成為話題了。

說得精準一點,就是對大多數的視覺系男性而言,
女性不管從事什麼職業,第一個反應是「女人是觀賞用的」,
然後才會注意到其他優點,例如專業、聰慧、善良、認真等等。
我一向就覺得穿著和身材是隨我個人高興,
我愛吃什麼就吃什麼,從來不忌諱什麼太肥太瘦這回事,
我愛穿什麼就穿什麼,個人整潔舒服是最大考量,
因為我很幸運的從小就有以下觀念:
「我在故我在,我不是為了服務他人(尤其是男人)視覺而存在的。」

喔,有點太激動了。
總之,我不是什麼激進的女性主義者,
老實說我也沒看過什麼女性主義的書,
我唯一信仰的是「人權主義」,
其中包括「反對任何形式的性別歧視」,
不管是男歧視女,或女歧視男。



關補充魚 於 2001/10/19 09:36
我喜歡藍色勝於紅色

像這版的設計也有性別刻板偏見。
女生適合粉紅色、男生適合藍色是從嬰兒時期開始培養的社會性別偏見,
偏偏我從小喜歡藍色遠勝於紅色多多,甚至下意識討厭粉紅色。

啊,性別偏見真是個太大的話題,
我下次應該要來好好寫篇媒體行業的性別偏見,
例如電視女主播遠遠多於男主播,
這又是一個「主播是觀賞用,所以應該是美女或俊男」的視覺偏見,
可憐的專業但臉孔不好看男生是無法登上台灣主播台的,
更不用提可憐的專業但臉孔不好看女生可能連電視記者都不被錄取。



沒水準 於 2001/10/19 09:56
Re:假如我是唐湘龍

謝謝Skywalker的提醒
在此向江江澤民小姐說聲抱歉啦~
沒注意那粉紅色
只注意到非常陽剛的暱稱

大人不記小人過^_^



Skywalker 於 2001/10/19 10:30
Re:假如我是唐湘龍

關魚君

敝人建議另開新欄
來討論“媒體生態與媒體現行運作方式”



巴茲光年 於 2001/10/19 11:03
Re:假如我是唐湘龍

對江江君、關魚君和胖胖腳君提示的訊息和說明,我個人要致上謝意和敬意。對朋友們的熱情參與,我尤其感到興奮、鼓舞。Simon君願意慨允開題續作討論,我相信大夥和我一樣都熱切期待中。

我同意關魚君和Skywalker君的看法,實在有必要另闢一欄好好討論「媒體生態與媒體現行運作方式」這個問題,而且可以先就這個大課題可以討論的細目加以討論,再分別開欄個別討論。不知道,朋友們的看法怎樣?請大家多提示意見。

再者,我很抱歉。還沒好好消化江江澤民君和關魚君提出的說明和討論,所以一時尚無法提出具體的回應。請兩位多擔待!

在這,我要籲請朋友們也幫忙整理整理江江君和關魚君等朋友提出的說明、討論與問題,大家一起來,看看有哪些部分需要更進一步探究和討論,問題可以怎麼個分門別類地加以處理。

最後,我要向阿瑛姐說聲,謝謝您的大方鼓勵,作塊磚頭的感覺,不可能比現在來得更令人愉快、感到榮幸了!




Simon 於 2001/10/19 11:42
Re:假如我是唐湘龍

Skywalker  建議另開新欄
來討論“媒體生態與媒體現行運作方式”, 這真的不錯, 也認為應建議各大院校廣電系所學生來瀏覽, 甚至高中生選系參考. 外界光芒炫麗很容易迷惑年青人, 對行業錯誤認知, 跟自己能否在濁流中求生又能有鬥志追求成就感, 很不希望看到年青人因此沮喪, 同流合污.



米米 於 2001/10/19 19:13
Re:假如我是唐湘龍

阿姜:

對的,我回應過你的一篇文章。你的文筆真好,你署名的文章,我都會留意看看。我未曾待過報社,運作細節只是偶爾聽聽在兩大報都當過記者的姊姊談談。關於藝文版,這裡有關魚呢!問她比較清楚囉。

關魚:

對於藝文版比較沒有意識形態干擾這一點,我態度就保留了。就算是純粹發布藝文消息,如誰得到諾貝爾獎,作品介紹、出版訊息之類,都可能參雜政治意識形態。想想,文學獎得主的政治立場考量爭論,去年的高行健被瑞典茉莉在當代大批一番,也就可以略知一二政治與文學之相關。朱熹、白先勇、張愛玲、巴金、張賢亮、吳濁流、楊逵、葉石濤、、、、,選擇注重哪些作家,跟政治也脫不了干係,不管其大小。更不提在藝文版的文字所潛藏之意識,往往在讀者不知不覺間地接收下深沉傳播了。



關魚 於 2001/10/19 22:19
米米

我同意你的說法,
所以我當時用的不是「沒有」意識型態干擾,而是「比較」,
跟什麼比較?當然是跟政治新聞直接比較,
政治新聞什麼都可以扯上統獨省籍派系有的沒有的政治意識型態,
其他新聞被扯的程度和數量相形之下,就「沒那麼嚴重了」。

「泛政治化」的魔手,還有「性別偏見」意識,
是的的確確是插手在各種新聞裡的,個人觀察是這兩者都相當嚴重。
我在◎心中有陽光,窗外有藍天◎文中已表明:
好歌就是好歌,用意識型態去解讀只是侮辱了好歌。
更進一步地說,好的人事物就是好的人事物,
用意識型態去解讀或分類都是對這些人事物的侮辱。
可惜,在各種新聞中,我們都可以看見這種意識型態的標籤和分類,
藝文新聞,當然也不例外。




江江澤民 於 2001/10/19 23:22
謝謝大家

各位朋友

謝謝你們還看我寫的一點東西。最近因為APEC,有點忙,所以不能即時上網看,有點給他小抱歉。

目前我還在想有那些有趣的東西可以寫出來給大家看。

巴玆君,電池裝好了嗎?:)現在應該很有勁喔,以後就有機會看到你精采的分析了。

胖胖腳君,謝謝你的補充,你懂的真的好多,以後希望你能多多給我指教。

關魚,阿瑛,沒水準,天行者,阿姜,中胊(對不起,打不出來),def,simon,米米,反統派媒體等朋友,謝謝你/妳們的支持。希望大家多多加油,一起來針對媒體的問題討論。

腦中一直想著唐家璇粗暴的態度。其實大家可以多注意這幾天各媒體對於APEC事件的新聞,也許我們可以來看看,各家媒體是怎麼報導這件事的。

祝各位週末快樂!



江江澤民 於 2001/10/19 23:41
轉貼一篇文章,朋友轉寄的

跟大家分享

媚俗的上海熱與失衡的媒體

◎葉家興
在部分媒體的炒作下,上海熱一波又一波的席捲台灣。現在台灣媒體對大陸事物近乎報喜不報憂的態度,恰與大陸傳媒對台灣訊息報憂不報喜的作風,形成強烈對照。事實上,隨著上海軟硬件的快速發展,香港傳媒自然也不乏對上海的報導。

然而,在香港所見多屬客觀持平的比較分析,討論如何維繫香港的競爭力不墜於上海之後。反之,台灣報章所見充斥著一種主觀性的鼓動,情緒性的暗示或明示:再不移民到上海你就落伍了!

我們無需揣測這種傳播背後的動機,然而媒體失衡的態度卻不免令人憂心。固然,人們對現狀不滿時,往往過度看壞自己,過度看好他人。但是,看看客觀的數字吧:亞洲週刊所評比的二○○○年亞洲最佳城市中,台北居於第四,而上海呢?第一?第二?第三?都不是。

上海位居第十五,從一九九九年的第九掉下來!歌詠上海「空氣不污染、工作機會多、物價便宜、城市交通方便」的人應看看亞洲週刊的最新數據。空氣中落塵之污染指數(立方米):上海 168,台北52。失業率(%:上海4.6,台北2.8。房價與所得比:上海21、台北18。平均通勤時間(分鐘:上海40,台北24。平均壽命:上海71,台北79。

另外,還有一份數據是關於大家常談的競爭力:根據瑞士洛桑管理學院公佈的二○○一年全球競爭力報告,台灣的排名由去年的第二十名升到第十八名;而同時大陸則由第三十名降到第三十三名。當然,客觀的數字是一回事,抽象的心理情感又是一回事。如果有人老是「我覺得」在這裡生活不快樂,老是覺得別人的「表情寧和,眼睛放著光」,統計數字是說服不了她的。

然而,經驗告訴我:這種主觀的感覺常來自所接觸的人與訊息。如果在這廂整天看著專播衝突畫面的螢幕,在那廂則是以遊客的心情整天走馬看花(或者即使看著螢幕,也淨是些篩選檢查過的乾淨畫面),那麼「別人的月亮比較圓」是當然的結論。筆者在美國求學的前幾年,專注學業,遠離陌生的新聞報導,放假時是拚命往名勝古蹟跑,當時的生活除了考試時外,每天的心情都是一張愉快的笑臉。

後來逐漸融入老美的生活圈,才知道我們那寧靜的大學城的另一面:院館大樓附近發生過強暴案,自己住的學校宿舍內發生過武裝侵入的事件,後來開始看當地新聞,連鎖搶劫、殺人犯在逃等等的報導,令人不禁慶幸自己先前的「天真無邪」並未給自己帶來麻煩。

畢了業來到香港工作,剛開始定居時同樣是專注工作,遠離傳媒,偶爾假期出遊也是處處感受到這裡方便效率的一面。後來,慢慢聽得懂廣東話,看得懂港式中文時,打開電視報紙一看,哇!乖乖,什麼光怪陸離的事都有,比起我熟悉的台灣可是不相上下(除了他們沒有疲勞轟炸的整點新聞以及氾濫成災又嗜血的SNG外)。我於是又開始調整自己的「主觀的感覺」了。

所以呢,這種來自接觸的訊息所創造的主觀的感覺,一部份取決於個人取材關照的角度,一部份也跟大眾傳媒取材關照的角度有關,畢竟它是最無遠弗屆的訊息散播工具。常常看「副總統大費周章告媒體、拼音方式的無聊爭議、部會內部不和個個跑出來開記者會」的人,當然容易「覺得」在這裡生活不快樂。

如果,賣掉電視,接觸自己所選擇的訊息,也許你會重新感受到快捷的捷運讓你少遲到了,路口又開了家新穎舒適的星巴克,剛收到的新雜誌愈編愈美了,從前的大學同學又傳出喜訊了……。

又或者疲勞轟炸的新聞頻道縮水了,報導志工團體的篇幅增加了,深度分析國內外休閒旅遊景點的節目變多了,介紹如何家具DIY的節目變有趣了……,那麼賣掉電視還有點給他可惜說。

上海熱?移民上海?先做些「停、看、聽」的功課,等接收到足夠全面平衡且持平客觀的訊息後再說吧!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財務系助理教授)



胖胖腳 於 2001/10/19 23:58
Re:假如我是唐湘龍

Simon君

真的很期待你的大作,上次看你寫借急用忍和有效控管,特別是稅的管制方面,讓我獲益良多。我是從中時裁員的消息以後,才注意到中時真是財大勢大,很多中時記者筆下的金牛,其實資產和中時比起來只能算小喀。常常看LKK寫吃鮑魚,我這幾天就在想,不知道能不能跳開誰吃幾罐這種個人層次的問題,直接從結構的層次來處理過去的鮑魚現象。也許可以開一個project來做,可能比國民黨的黨產還勁爆

江江澤民

好期待續集,加油喔∼∼



巴茲光年 於 2001/10/20 00:03
Re:假如我是唐湘龍

江江澤民君:

期待您忙完了繼續提出大作。謝謝您!辛苦了!



人在上海 於 2001/10/20 03:13
Re:假如我是唐湘龍

提供兩點意見供參考:
據說陸委會高高層和聯合報高高層「很熟」,就是因為聯合報的管道管用。
又,陳文茜待過的是美洲中時,就是倒了很久的那家,什麼職位忘記了(應是主任、主筆或特派之流),好像也是兼差。



danny 於 2001/10/20 04:05
Re:假如我是唐湘龍

江江澤民~
從頭看到尾看的讓我忍不住也要浮出水面說說話!
我跟其他人一樣只能對您說:
***太精彩了***
~~~~~~讚~~~~~~

關魚~
自從知道了與媒體對抗一直默默的從事監督媒體這種吃力不討好的(義工)工作卻沒得到應有的掌聲甚至被誤解時作為一個本網站的忠實讀者心中很是難受!
不過情況終將改觀!當有如江江澤民與您這樣的專業媒體人提供豐富實際的媒體親身經歷與運作方式後必將更加提升與媒體對抗在監督媒體上的力量!

巴茲光年.路犛以及在這裡的朋友們~~~繼續加油~~~




Simon 於 2001/10/20 19:45
Re:假如我是唐湘龍

胖胖腳
>>>直接從結構的層次來處理過去的鮑魚現象。也許可以開一個project來做,
>>>可能比國民黨的黨產還勁爆

你還不是普通幽默,鮑魚現象比起特權生動多了,

從結構層次來談非常好,只是這 project 規模很大大, 要把大項目列出來不難, 只是搜羅量化數字, 規定, 表格非官方單位或學術界很難搞,如果有學術界要弄這 project, 我很樂於出些力量.



笑死人 於 2001/10/21 00:17
Re:假如我是唐湘龍

你永遠只是個假如
不會成為唐湘龍,主題的假設,可笑又可憐;
[如果]我是你爹,當初我就把你射在牆上!?
哈,成立嗎??
這種主題也開,笑你自己吧!
哈哈哈哈哈....笑死人了.



JEAN 於 2001/10/21 01:10
Re:假如我是唐湘龍

精采!



巴茲光年 於 2001/10/21 07:12
Re:假如我是唐湘龍

笑死人君:

對拙文在您身上產生的「笑」果,小弟深感意外,但也願對您的「厚愛」表示由衷感謝!您如果真願意垂「憐」小弟,那麼小弟私心深盼您能繼續回應,多為本版提供「笑料」。此外,坦白講,因小弟年少不經,家父確曾有過「當初我就把你射在牆上」之念,但賴家父仁厚高明,勤於身教、苦心言訓,終於沒讓小弟僅以「假如」為人生止境,或徒以「笑死人」為名閹行媚世。這點,也請您雅納、見諒與指教!



巴茲光年 於 2001/10/21 13:40
Re:假如我是唐湘龍

巴茲按:以下是一位從事媒體工作的朋友(我還在徵詢他需不需要使用網路暱稱中)慨允代貼的一些看法。這些看法,有的是針對本版所發,有的則屬他個人的近距離觀察,內容共分三則,現在一併貼上,請朋友們參考。

---------------------
他(巴茲按:指唐湘龍)都說他其實不喜歡兼差
他寧可留在報社替老闆奮鬥
事實上他很早以前就遞辭呈
老闆就慰留他
只需開開編輯會議時才進辦公室就好了
這樣你曉得了吧
他早就想走
但是又想留下來當老闆的食客三千人
真搞不懂這些媒體人
---------------------
每個媒體老闆的經營方式與脾氣自然會影響底下的人
中時是在媒體戒嚴的時代誕生的媒體
那時記者就算不乖也沒地方可以跳槽
所以老闆就是以孟嘗君的精神盡可能地養食客三千人
免得哪天員工跑出去自立門戶跟自己打對台
可說是就算你再爛老闆都願意忍耐你
只要你願意在恰當的時刻貢獻你的才華
突顯你的價值這樣就夠了
但是媒體解嚴了
大家都有可以比較的目標
於是跑出許多人不斷地跳槽以便加薪
每個後起之秀的小小媒體都可以成為威脅中時聯合等傳統霸主
老闆的養食客三千人政策也受到挑戰
第一是老闆會自己懷疑究竟養了這麼多人
到底是替誰養的
而且這些人有的真的很過分
幾乎是偶爾派上用場般的忠心
第二是經濟上的考量
人事費用支出很高
但是員工生產效率很低
因為薪資結構集中在那些位高權重但是又不必做很多事情的食客身上
如果你是基層員工
你大概也會幹的要死
然後有機會就拿這邊累積的履歷跳槽吧

真慘
位高權重的不見得管用
基層也不見得忠心
老闆都快被氣死了

明日報就是累積了一票這樣的記者
因為大家都相信曾經也是記者編輯的詹宏志既然當過媒體工作者
一定也會用同理心來當一個很好的媒體經營者
所以明日報每個人的薪水都很高
在那邊上班一年等於別家上班兩年
懂嗎
現在的壹周刊也是薪水比別家高上一成至兩成
唯一的差別是黎老闆可是用很嚴謹的工作流程與制度確保每個記者只寫他想要的那一種題材
好像麥當勞那種嚴謹的工作流程控管

江江澤民漏了講黎老闆這種新的媒體人
因為他是跟台灣這些媒體老闆孑然不同

現在唯一讓媒體工作者可跳槽的去處
不再是以往的電子媒體有線電視等等
這些地方的薪水也不像以前那樣大方豐厚
而只剩下壹周刊

你叫唐湘龍這種大牌跳槽去壹周刊
是要幹啥
幹狗仔偷拍嗎
所以我想他也只好很苦悶地待在那邊囉

台灣的晚報經常在亂寫
內容尺度比較類似香港的蘋果日報台灣的時報週刊
但是沒有人家狗仔的精神聚精會神
只是亂寫一堆聳動的謠言與新聞
因此常常出錯很難看
沒辦法
因為晚報的壽命很短
出報後到晚間新聞之前就沒有了
所以標題總是聳動聳動聳動
但是如今有線電視時時都是新聞
誰還需要晚報這種又不即時又只有聳動的新聞媒體呢
晚報的困境已經非常明顯了
---------------------
我對於媒體的觀察,電子多過平面,企管的角度多過政治。因為,每個媒體都只是反映了老闆的經營理念,而經營理念會塑造企業文化,當然也會導致身處集中媒體工作者的一些行為舉止受到波及。

這點就是何榮幸所謂的,硬是叫媒體工作者在體制內裡頭搞革命,是不可行也強人所難。

所謂的「中時強調自由」,是指對於記者的管理與約束上,那些跑去從政的人,陳學聖、吳敦義、陳婉真都是中時記者出身的,李慶元以前是《時報週刊》的編輯(我在《時報週刊》辦公室見過此人,他的弊案扒糞功力都是從那本雜誌開始累積起來的,最早動機應該只是為了掀名人八卦,誰曉得卻變成今天這德性),絕對不代表老闆自己的政治想法。

真正的媒體經營,是內容(新聞)、廣告、行銷三者的巧妙結合,因為廣告主才是媒體得以經營下去的要素。台灣所有在威權時代誕生的媒體,如三台、中廣、聯合、中時(或者任何有中字輩的,自立也一樣),全都不會這一套,因為他們成長的過於保護而安逸,以至於失去了經營與競爭能力。會玩這一套的,就只有邱復生,因為他在TVBS開台時吃了很大的虧,終於學會了。

大約是兩年前,我觀察Call-In節目為期一週,發現了竟然可以在同時段,有人同時出現在兩個不同的頻道,而兩個節目都打出「現場直播」字樣,造成了「靈異現象」!更別提有人可以趕場,從八點檔直奔九點檔,雖然你會懷疑電視台又不是蓋在一起,他們如何飛車呢?抓這種電子媒體的包,非常容易。

張雅琴也是個噴飯寶,請注意她播報新聞時,如果你把雙眼閉起來,或者背對螢光幕注意聽她用詞遣字,你就發現她是個「唯恐天下不亂女王」,什麼事情都是頭條、都很緊急、常常用「怎麼會這樣呢?」「讓我們一起來瞧瞧」等讓人不知不覺感到急促與焦慮的語句。

她新聞的片尾更是奇怪,每天都是用「Fashion Show」,然後在上頭滾上一堆字幕,也不解釋這些流行服裝的設計理念從何而來。每天都給觀眾收看「Fashion Show」當作新聞結尾,是什麼用意,難道看多了自動就有服裝品味、常識?還是她貪圖「Fashion Show」畫面很養眼,若是養眼,乾脆模仿綜藝節目都都賣給唱片公司打歌,或者如同0204廣告找些美女搔首弄姿算了?!

《壹周刊》的作業流程,就是不斷地分工合作,然後不斷地做到「圖文並茂」,「通俗易懂」,把事情水落石出弄個一清二處為最高目的,不計任何代價。當中牽扯到記者、編輯、攝影、美術等團隊合作,所以媒體觀察、批判光是修理記者是不對的,《壹周刊》的編輯在整理每個報導的觀點時,有很大的影響力與判斷。不用講究什麼理念,只有讀者喜歡看才是唯一的理念。因為黎智英每一期、每一周都會街頭找讀者來市調,不斷地修正,所以全部的工作人員每週都要被迫進步,不進步是你家的事,黎智英會跟你說「再見」。

有邱復生這種注重「內容、廣告、行銷」經營媒體哲學的商人,對上黎智英這種只在乎「內容」的商人(其實這樣的經營理念很像台灣戒嚴時期,只是黎老闆喜歡的內容不是忠黨愛國,而是煽色腥),應該會是很有趣的壹種比較(對決)。

至於中時、聯合,我就不曉得他們要花多久,才有辦法調整過來。

三台?你看小野到了台視,還是得辛辛苦苦地拼八點檔收視率,不是搞革命做一堆「台灣念真情」那種節目呢。



P 於 2001/10/21 15:40
Re:假如我是唐湘龍

放言高論
不會行動
真像政府


返 回

■ 為一般的欄位  為必填的欄位

資料輸入ID
資料輸入密碼
署名: [♂♀]:
☆☆: 本欄無作用
其它選項: HTML僅開放字體變化
文章主題:
文章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