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該不該為經濟不景氣負責?
回 覆 返 回


fuckchina  於 2002/07/09 17:50
政府該不該為經濟不景氣負責?

fuckchina  於 2001/02/19 15:39
政府該不該為經濟不景氣負責?

政府該不該為經濟不景氣負責呢?如果您認為應該那麼個人非常誠懇建議您去找個神來信相信會比較切實些,因為至少神還有可能顯神蹟但政府顯神蹟的機會是零。

那麼相應經濟情勢政府的責任何在呢?答案是政府要能夠針對不同經濟情勢〈包括不景氣也包括景氣〉〝適時〞的提出〝有效〞的因應對策,其政策目標並非是顯打破經濟循環鐵律的神蹟而是要設法追求經濟〝穩定〞與〝成長〞〈就歷史經驗凝聚出的經濟理論〝穩定〞的重要性是和〝成長〞並存的〉,此亦即讓經濟波動幅度縮小以穩定在適當的成長水準上。

對策能否有效〝適時〞正是最關鍵因素,因為完全準確的經濟預知是不可能的〈這不只是反映在準確度有侷限,同時準確度也會隨預期的未來時間愈久而愈低〉,例如個人今天收到銀行對帳單非常驚訝發現在去年四月底時偶居然買到利率高達七點二五的一年定存而在還不到一年後的今天五點零利率恐怕要偷笑了,可是去年四月時景氣高峰已經過了且正開始且還蠻快速往下墜落,調整利率水準的貨幣政策已經是最能快速反應的對策但手腳再快還是只能追在後頭。再則任何政策施行必定有其程序特別是民主體制下行政機關受到的掣肘更大,最好的例子正是我國目前正在上演的戲碼,火都已經燒屁股了新政府還只能乖乖在執行前任政府在渾然未覺情況下編定的預算,而自己只能為未來編的預算卻要面對橫著擺明的無數找碴。

由於政策時效上的落差故在短期收效的程度是有限的,這就是為什麼說政府只可能做到讓經濟波動幅度縮小但不可能打破還是有循環的鐵律〈換句話說你可能做到讓短期內成長率提高一點但不可能消滅不景氣〉,而且也經常出現努力成果為後任政府收割或替前任政府背黑鍋的現象。平心而論政策在短期收效的程度大小根本沒有其他複雜的學問只看你手腳快慢的程度罷了,那麼說來當政府手腳已經被惡性綁住了該怎麼辦?個人目前唯一想到的對策就是支持響應《與媒體對抗》之類網站設法打開綁繩的〝結〞。

另一方面,經濟成長率可以維持在何種水準區間則比較是長期性的運作,經濟結構是最主要的因素,例如一個以原初性生產為主的經濟開始工業化之初〈如臺灣過去〉或計劃經濟體制開始走向開放經濟體制〈如大家都知道的〉,因為生產要素〈特別是勞力〉是處於高度〝未充分利用〞狀態,故只要些許的刺激因素〈通常是工業性資本投入加上制度改變〉就能有亂七八糟的高成長率,反之經濟結構較定型者則成長率較低。除生產性結構因素外其他諸如制度性或相關之基礎建設等因素也同樣重要。而結構性因素的調整反而是行政部門較能放開手腳大展施政作為的部分,這不僅不必讀秒搶時效且也不一定要如短期刺激性財政政策仰賴大量資金投注忙著和國會搶錢。只是它的成效往往是不會在短期看到的,但此類政策的重要性與意義卻遠遠大於讀秒搶時間和搶錢但只不過多混零點幾趴單年成長率的對抗不景氣作為。這才是我們應該真正關注的政府經濟政策。




fuckchina  於 2001/02/19 15:40
Re : 政府該不該為經濟不景氣負責?

基於前文討論,我們可以發現已經殺紅眼睛的媒體繩索特攻隊在報導評論我國經濟課題與政府經濟作為時是如何偏頗,經濟概念之引用是如何之扭曲。本版已經有多篇相關批判文章,這裡依例再挑一個樣本來解讀。

工商時報 2001.02.19 《經濟蕭條不可避免,政府改革必須加速》 社論

此文首先非常屌的宣稱他們在【近半年來】就已經預知道去年第四季〈正巧正是在【近半年來】〉開始的經濟景氣衰退,雖然景氣轉下是在【近半年來】之前但確立不景氣來臨的確在去年第四季,且相關數據也是今年才看得到,因此能夠〝同步預知〞還是真的很屌。不過面對不景氣能有的對策及意義已如上文討論,可是我們卻看到工商時報就在去年十二月份〈可是三個月來〉提出的因應對策建議是:兩岸大三通擴大對中國投資〈參見小弟《怎麼老是〝意識型態〞掛帥》貼文〉及股市匯率上漲〈參見小弟《談經濟成長率》貼文〉;兩天前的具體性建議是要經濟部長表示【反省或慚愧之意】、股市上漲及核四復工並明確指出凱因斯經濟理論是沒用的〈參見小弟《天天見鬼日子當然苦ㄚ》貼文〉。擴大對外投資、股市匯率上漲、經濟部長表示【反省或慚愧之意】及全國一致擁護蓋核電廠〈他們認為反核意見存在是造成不景氣主因〉就能避免或對抗不景氣?各位觀眾,人類的經濟歷史及經濟理論正在改寫中!

接著該文再度乘勝追擊提出新預測我國直到今年第二季經濟衰退還是不會緩和好轉,其所持的理由是:

『第一,國內經濟迄無止跌的支撐力量。依據經濟學原理,經濟衰退將使民眾因恐懼失業而縮衣節食、減少消費;企業則因市況不佳而減少投資,甚至大量減產乃至裁員減薪,形成惡性循環。最近國內經濟衰退的幅度遠超出預期,民間及企業受心理面因素影響,消費緊縮及投資降低的情況必然更為嚴重。何況,自今年初迄今,國內經濟除股市略有起色外,在實質面幾無任何利多因素。至於行政院宣布將推動擴大公共投資提振景氣方案,連預算都還沒有通過,顯然緩不濟急。』

批曰:居然還知道有經濟學原理,不過又只說了一半 ,經濟現象有惡性循環也有擴張循環加起來就是經濟景氣循環,要不然豈非一旦走低就永不翻身一朝走高永不回頭!還有兩天前還說【看不到經濟部提出具體、可落實的提振景氣,改善投資環境的政策】被小弟一罵總算知道記者該去採訪新聞,知道行政院是有方案不過還有立法院繩索特攻隊在旁侍候故【緩不濟急】。還有股市這下怎不能算【實質面因素】?〈跌時算漲時不算?〉

『第二,與台灣經濟關係密切的美國經濟利空頻傳......國際上對美國經濟亦不樂觀.......美國可能步上日本長期經濟衰退的後塵 。』

批曰:人家只不過選了一個對中國強硬一點的總統,就把美國連帶一起努力唱衰〈近日美國也只是K伊拉克,中時居然也義憤填膺〉真搞不懂!

『第三,國內政局變數仍多。朝野最近達成協議宣布核四復工,原本對國內經濟是一項利多因素,但執政的民進黨因為內部反彈聲浪而升高反核訴求,並有意以推動公投來扳回一城,致使原本之經濟利多橫生變數。再者,今年年底是立委及縣市長改選,在勝選的考量下,執政黨及在野聯盟進行和解的可能性甚低,反而可能為製造選舉議題而利用各種衝突來造勢,這也勢必增加政局的變數及不穩定性,原本冀望新政府穩定政局以增加國內經濟信心的期待也必然落空。 』

批曰:果然又是核四經濟學和繩索經濟學!阿扁真該來讀這篇社論。

『第四,行政效能備受質疑。新政府經濟施政口號多,專案小組及會議多,政府高層及首長的訓示多,長篇累牘的文件更多;但施政重點抓不住,執行效率不彰,實際效益很少,民間的信心更少。最近一項民調顯示,大多數民眾認為新政府解決財經問題的能力遠低於舊政府,新政府財經首長支持度也明顯偏低,充分反映出新政府行政效能的備受質疑。面對經濟急遽衰退的警訊,民眾對新政府信心嚴重不足,勢必加深國內經濟的危機。』

批曰:個人也質疑政府行政機關的行政效能,不過理由並非口號多、專案小組及會議多、首長的訓示多、長篇累牘的文件更多,要比這些〝多〞相信新政府本事遠遠比不上中國政府及國民黨政府,相反的政府行政機關應該組選專人負責創造口號訓示文件內容完全不用管以量取勝以累死牽制媒體,反正他們無論怎麼樣都不會有好話。至於信心問題大多是人為的把媒體累死牽制死人民的信心士氣必然大受鼓舞,而媒體與效能特高的政府立法機關共構的繩索的結也自然解開。




WEENA    於 2001/03/06 18:46
Re : 政府該不該為經濟不景氣負責?


首先.我先表明.台灣並非經濟下滑最慘的國家.以股市為例(股市只代表經濟的一部份).韓國股市跌幅已逾七成.比台股還多.經濟不景氣乃世界現象.台灣並非個案.媒體的確有誇大報導之嫌.每次股市下跌原因總會有核四.政策搖擺等...

但若說新政府毫無責任.我覺得這是一廂情願的說法.新政府上台後.口號喊的太多.做的卻太少.沒有一套完整的規劃.我在此不得不批評林信義.世界性的經濟不景氣.身為經濟部長.應該要有所因應.積極規劃良好的投資環境.輔導產業轉型.政策要一套接一套提出.來減緩下滑的衝擊.而非卡死在核四的問題上.

核四這部分陳水扁要負責.經濟慘淡超過預期.核四是重要關鍵.建與不建不是利空.懸而未決才是利空.當初審慎評估後就要執行.建.就要做到底.不建.就不要因為利法院又後悔.你們知道懸而未決這麼多天的賠款.其實是可以不用賠的.不建.就照合約做一次清算.根本不用另外再給。

民進黨顯然比較支持戒急用忍政策.那就應該說出來啊.可是為了企業界的支持.卻又語多保留.綠色矽島是阿扁他自己喊的.可是喊來喊去.政策呢??卻又不對戒急用忍政策辯護(中間有什麼關係,暫不詳述.想知道的人自己問我).

張揆說十年內double並非不可能.根本不需要如賴士堡所說.經濟成長要8.但政策呢.只不過是要你把政策講出來.提不出政策跟利法院鬧場可沒什麼關係吧.

版主註:WEENA兄.沒有事先通知您.就直接幫您重新排版.請諒解.因為您這篇文章立論清晰.重新排版有利網友閱讀.
 




fuckchina  於 2001/03/09 14:56
Re : 政府該不該為經濟不景氣負責?

WEENA 兄:

個人略有不同之意見。

基本上,對於民主體制國家而言,政府比較重大政策之〝形成〞,通常要經歷〝提出〞、〝辯論爭取支持〞及〝執行〞等階段。

以前國民黨執政時期由於對整體政治及社經資源具有極高的壟斷力,故政策必要甚至可以採〝強力造勢〞〝強力推行〞的作法,這在新政權根本不可能。可以看到新政權政策一經〝提出〞,別說是要取得立法院的順利支持〈政策之推行通常會需要立法、修法或要錢〉媒體馬上根本就拒絕給與政策辯論的空間,而立即扣上〝口號〞的帽子,然後再得意洋洋的指責新政權沒有政策。

事實上僅僅只是要〝提出〞政策是輕而易舉的是,別說是龐大編制的政府機構,專家學者甚至你我只要閒著無聊都〝有能力〞提出,如果拼了〝方案〞都搞得出來。但好的有效的能獲得支持的可行的政策就不見得容易了。因此新政權絕對不可能沒有提出財經政策與方案,而是他根本就非常艱難將提出財經政策與方案跨出推行的僅僅只是政策辯論的一小步,更別說是爭取社會認同國會的支持了。換言之新政權幾乎是在連〝證明〞自己無能的機會都沒有的情況下就先被判定無能了。〈所以與媒體對抗多麼迫切及需要支持啊!〉

再來所謂對抗不景氣,除了適時的貨幣政策與〝適時〞機會可能還小於一半的財政政策外任何政府都是難以為力的,而這些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的推動〈特別是貨幣政策〉基本上是任何政府都會做的機制反應,根本就沒有甚麼了不起的學問,關鍵只是判斷與手腳快慢罷了。而無論多麼〝成功〞的對抗不景氣措施再了不起也只是可能將成長率往上混個半趴不到的百分點,經濟還是不景氣。民主國家執政時碰上景氣支持度提高若碰上不景氣被幹這是天數。

此外一般經濟政策事實上至少是與對抗當前不景氣沒有〝直接性〞關係的,因為幾乎不可能符應時效,頂多只能是與未來的不景氣有關,一般來說在不景氣時藉機推出的變革性或前瞻性的措施會有比較大的機會取得支持〈至於推行後能否有效調整經濟結構體質則是另一個問題〉。而就這點而言,目前主要媒體主導的經濟政策辯論內容除一味的要求新政權對不景氣負責之外實在不容易看到多少理性的言論,事實上對於舊政治勢力與他們盤據掌控的媒體而言,他們衷心企盼全力施為的就是害怕並阻礙新政權的經濟政策,因為這些政策多少都會對既有之既得利益結構帶來衝擊〈核四案不就是例子〉,因此他們在大罵新政權沒有經濟政策同時內心想的其實是〝不能讓你的經濟政策推行〞爽的是〝你的經濟政策推行不了了吧!〞。

說到核四案,個人淺見這恐怕比較是〝政治性〞及〝環保性〞的案例,不管其紛擾的過程長短結果如何至少它絕對不可能和這波不景氣有任何〝純經濟意義〞的關連,而除非是決定核四不蓋後政府連其它能源需求替代措施也不做〈事實當然不可能如此〉它也不會和未來有明顯〝純經濟意義〞的關連,核四案的紛擾過程影響的只不過是股市的〝心理面〞罷了,而這種影響也只是股價暫時性〝波動〞幅度增大根本不可能對〝基本面〞有任何影響,話說回來如果股市〝心理面〞的影響真會大到衝擊〝基本面〞那麼問題顯然是在股市本身不健全及投資大眾心態因〝其他因素〞影響太不健康了,所以就其紛擾的過程來看個人會說核四案比較是〝政治性〞而非〝經濟性〞的案例。

說到〝口號〞,據個人看到的,新政權提出的經濟政策不僅只有〝政策概念〞連〝方案〞〈好壞、是否可行是另一問題〉都一併提出,以美國新政權為例最主要經濟政策〝減稅〞從民主黨還執政時共和黨就已經提出了,小布希一上臺先也只有表明推動的決心,待各界人士從政界學界到一般大眾、從報章雜誌到電視到電臺扣應,熱鬧滾滾口水噴盡之後〝方案〞〈其實應該也是試探性的〉才出來,當然一陣口水又是免不了,到最後定案時很可能已經把大家都搞累了也懶得理了恐怕直到明年報稅時才恍然憶起。所謂〝口號〞應該是抽象度高到怎麼作文都對的〝政策概念〞,如〝莊敬自強處變不驚〞,新政權提出的經濟政策概念連〝方案〞都可以有了怎麼可說是〝口號〞,以知識經濟及綠色矽島為例,其概念涵義其實已經頗為明確也非新政權獨創,這兩個概念也不是憑空被想像出來的,它非但是對美國近十年來引領風騷的成長模式的具體性詮釋,甚至都可以在古典經濟思想中找到源頭〈熊彼得的經濟成長與發展〝創新論〞〉,也可以在現代經濟成長與發展理論中找到依據,個人比較覺得〝口號說〞應該還是媒體拒絕提供理性政策辯論空間弄出的效果。

個人覺得對新政權的經濟政策根本就無從批判起,因為好壞幾乎都還沒有機會評價,而恐怖的是這個〝機會〞還不知要搞到何年何日才會有。

以上淺見不妥處望諒!




WEENA  於 2001/03/09 18:30
Re : 政府該不該為經濟不景氣負責?

多謝指教...^_^


返 回

■ 為一般的欄位  為必填的欄位

資料輸入ID
資料輸入密碼
署名: [♂♀]:
☆☆: 本欄無作用
其它選項: HTML僅開放字體變化
文章主題:
文章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