媚俗的港台媒體
回 覆 | 返 回 |
reader x 轉貼 於 2003/02/15 22:15 | |
媚俗的港台媒體 | |
reader x 轉貼 於 2002/06/07 12:24 媚俗的港台媒體 媚俗的港台媒體 曹長青 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漢語作家高行健近日訪問香港、台灣,當地華文報紙大幅報導,一時成為新聞焦點之一。 兩地媒體的報導有個共同特點,基本都是從政治角度報導高行健之行。如果不知詳情的人,僅從媒體上瞭解高行健,會以為他得的是“和平獎”。 例如,在香港媒體上,什麼特首董建華為什麼不接見高行健,哪些官方人物沒出席高的演講會等等。高行健得的是文學獎,和董建華是否接見有什麼關係?和文學搭不上界的董建華接見了又怎麼樣? 在高行健訪問台灣時,更是如此——台灣兩大報《聯合報》、《中國時報》等更是一窩蜂地報導高行健獲獎的政治意義,一面倒地尋找各種形容詞讚美大藝術家高行健,像進行一場造神運動。 按道理,首次獲得諾貝爾獎的漢語作家訪問台灣,媒體首先應該去採訪那些文學專門家,包括作家、文學評論家和當代文學教授等等,由他們闡釋、評價、介紹高行健獲獎作品到底藝術價值在哪裡,引導讀者深入瞭解他的書的文學價值。 但在台灣媒體上,恰恰不是這樣,而是連篇累牘地報導高行健今天和台北市長馬英九見面,明天受到陳水扁接見。而高行健和這些官員見面,不僅只能談政治,而且其會見的政治意義也遠大於文化交流。成天喊文學要脫離政治的高行健如此熱衷會見各種政治人物,不能不給人一種精神分裂的感覺。 在美國等西方國家,一個作家獲得了諾貝爾獎,專業化的媒體首先要做的是介紹他(她)的作品,採訪那些權威的文學評論家,對他的作品評頭論足,包括批評,導引讀者從文學角度理解和欣賞得獎者的作品。對於無法閱讀高行健作品中文原文的美國媒體,都費盡心機地挖出了幾篇從文學角度評《靈山》的文章。 今天在中共當局蠻橫地禁止高行健的作品在大陸出版、中國文學評論界難以發出聲音的情況下,港台媒體以及評論界更有責任從文學角度介紹、評價高行健的作品。 但台灣媒體上,人們看到的是,在台北文化局龍局長應台(借用台灣表達法)“一、二”的吆喝下,文人騷客一起向諾貝爾桂冠叩拜。別說台灣的評論界,連文學博士的文化局長也毫無羞色地向媒體透露,直到領高行健去朝拜“陳總統”之前,她還沒看高行健的書,只是“昨晚臨時看了一眼高行健的劇本《八月雪》”。 台灣媒體中,只有英文《台北時報》(Taipei Times)披露一些內情﹕高行健獲獎前曾六次訪台。該報引述高行健的作家朋友李昂的話說,去年高行健來台,為和當地文人交友拉關係,開出請客名單,打了20多個電話,結果只來了八個人。 這次高行健“衣錦還鄉”開宴會,“台灣重量級的文人”幾乎傾巢出動,“來了70多人”,當年那20人名單中沒赴宴的幾乎都來了,紛紛和高行健擁抱,似乎早就是摯友。《台北時報》說,“那種擁抱的熱情勁,在台灣作家之間是少見的。” 《台北時報》還引述高行健的另一個朋友馮翊綱的話說,八年前高行健來台灣辦畫展,借宿在他家裡,結果畫幾乎都沒賣出去,只好背回巴黎。而今天,在台灣媒體上,高行健成了收藏家垂青的成功現代派畫家。 該報還引述出版高行健主要作品的“聯經出版”的統計說,《靈山》出版後五年中,賣了不到一千本,即全台灣平均一天也賣不出一本。兩年前,“聯經”把《靈山》列入處理品,五折減價,仍賣不出去。但在高行健獲獎後至今僅四個月,《靈山》賣出了12萬本。 《台北時報》的報導感嘆說,這很大程度是由於台灣兩大中文報紙《聯合報》和《中國時報》的新聞炒作,組辦各種演講會造勢。高行健的消息幾乎每天上兩大報頭版(這在美國媒體是不可想像的事情,頂多在藝術版出一兩條消息)。當然了,出版了高行健兩本小說的“聯經”出版社是《聯合報》旗下的企業,如此造勢,自有豐厚經濟利益的回報。 當一個社會的主流媒體熱衷於盲目諂媚名流的時候,那個社會怎麼可能不是一個媚俗泛濫的世界。 (原載大紀元)
下面三則摘自聯合,天下雜誌與中時 報導中只看到記者用頭銜名號來襯托林毅夫的權威 卻甚少著墨介紹他的經濟理論 原來考上名校,師從七九年諾貝爾獎得主 受要人重用,有響亮的頭銜 就是品質保證:
中共總理朱鎔基的重要財經智囊林毅夫,來自台灣,是大陸重量級學者。一直在身分上刻意保持低調的林毅夫,日前接受台灣真相新聞台專訪時流露出對家鄉的孺慕之情,表示「沒有讓台灣人丟臉」。 現任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的林毅夫,出生在宜蘭,本名林正義。一九七二年初,台灣各報都曾報導台大農工系一年級學生林正義於成功嶺寒訓期間,決心申請轉學赴陸軍官校就讀。一九七九年五月,已自陸軍官校畢業,擔任駐防金門馬山前哨上尉連長的林毅夫,突然失蹤後被證實潛往大陸。
到大陸經濟發展,「十五計劃」一詞就會被掛在嘴邊。這是中國第10個「五年計劃」,跨越兩個世紀,是中國新經濟發展藍圖。 林毅夫(Justin YeFu Lin) 起草「十五計劃」的15人當中,一位出身台灣宜蘭的經濟學者卻名列其中──他就是現任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 頂著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博士的頭銜,位居世界銀行顧問、朱鎔基的財經智庫等產官學界要津,林毅夫的「比較優勢」理論,是中國發展科技產業政策的重要理論依據。
究竟應該如何看待中國大陸的經濟現象,未來是更繁盛還是走向崩解?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接受「北京青年報」專訪時指出,廿一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經濟將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中國經濟現象也會成為世界最重要的經濟現象。此外,他表示,中國發展二板市場「不可能成功」。
讀到如下的描述實在忍不住的笑出來........... http://www.techvantage.com.tw/topic/china/china_8.asp
就像偉人看一下魚游水,就會悟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