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互接瘡疤是去濁揚清的開始
回 覆 返 回


小嗶寶  於 2003/02/15 21:46
媒體互接瘡疤是去濁揚清的開始

小嗶寶 於 2002/05/31 16:47
媒體互接瘡疤是去濁揚清的開始

諸位看倌,
得見聯晚昨日繪聲繪影製造林毅夫營長死亡,加深大家對林毅夫唾棄的大記者,今天又有新作,如有刺在喉不得不吐,只好再借點篇幅請大家指教。聯晚該篇報導說,
軍方動用青年日報「筆的部隊」在讀者論壇上批判林毅夫,凸顯了幾個有趣的觀點
其一,青年日報時至今日還可以動用「筆的部隊」,難道不會擔心民智已開,有反效果?
其二,該記者是否握有證據,證明青年日報讀者投書欄上的文章都是動員而來,
而非自發性投書批判林毅夫?如果沒有證據這樣的批判是否又會步上日昨想當然爾
的陷阱?
其三,如果青年日報的報紙投書卻為「筆的部隊」之天堂,青年日報作法自然令人不恥,
予以痛批人人有責,但是,國防部的說法是什麼?卻沒看到,國防部對林毅夫一案
軟弱無能,自然該批,但媒體平衡報導之責不應就此減少。
其四,文章中突然出現蔡同榮立委如何如何云云,與前後文並不一致,是否又要抹黑蔡同榮
與筆的部隊有關?
不過,此篇報導出現難得的媒體相輕現象,是值得「肯定」的,因為只有這些平日道貌岸然
,在電視上望之儼然彷彿權威的媒體記者互揭瘡疤,我們才能有扇窗瞭解部分藏污納垢的
媒體究竟在幹什麼好事,因此罵歸罵,「肯定」還是要肯定的,希望該位「名記者」,下次
再上電視時,能夠多爆些軍方媒體的內幕,當然小弟還有個小小希望,就是希望他不要
再製造想當然爾的新聞,大家一起督促媒體罷。

以下僅摘列該篇報導
記者高凌雲/台北報導

23 年前由金門叛逃大陸的林毅夫申請返台奔喪,國防部今天開始在軍方媒體青年日報動用「筆的隊伍」,對林毅夫叛逃案進行評論,批評林毅夫不忠、不孝,林毅夫叛逃的大是大非不容混淆,軍人首重氣節,不可模糊武德思想,並質疑林毅夫叛逃牽連諸多部隊同袍,當時何有人道考量?

據指出,青年日報今天展開批評林毅夫的行動後,其他國防部所屬軍方媒體包括華視莒光日、漢聲電台、奮鬥月刊等,都將跟進批判林毅夫叛逃。國防部將在林毅夫返台前完成批判林毅夫叛逃的宣教案,頒行三軍部隊實施,各軍種內部報紙忠誠報、忠義報、忠貞報、忠愛報等,都將配合展開全面批判林毅夫當年叛逃與擅離職守的事實,軍方內部也將配合舉行座談,向官兵宣教。

支持林毅夫返台的民進黨立委蔡同榮則表示,昨天他的辦公室接到近20通電話,都是表達對林毅夫返台的不滿,認為林毅夫做出背叛國家的事情,蔡同榮不該支持林毅夫返台。

青年日報今天開始很技巧的利用軍中讀者投書的論壇版,發動對林毅夫叛逃事件的批判,一方面避免由國防部正式管道批判林毅夫引發爭議,一方面軍中報紙對內宣導,可收以正視聽的效果。

軍方報紙在專論中批評林毅夫叛逃的大是大非,不容混淆,林毅夫自前線叛逃,對國家與部隊的傷害,永遠無法磨滅,軍人以效忠國家,保衛人民為主要信念,叛逃就是背叛國家,依法應處死刑,這是大是大非的立場問題,無論任何理由,都不容混淆,林毅夫犧牲國家安全利益,軍隊紀律,作為利己的籌碼,是不忠、不孝。


返 回

■ 為一般的欄位  為必填的欄位

資料輸入ID
資料輸入密碼
署名: [♂♀]:
☆☆: 本欄無作用
其它選項: HTML僅開放字體變化
文章主題:
文章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