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媒體不厭其煩強調林毅夫的頭銜 "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
回 覆 返 回


reader x  於 2003/02/15 21:44
為何媒體不厭其煩強調林毅夫的頭銜 "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

reader x 於 2002/05/31 12:59
為何媒體不厭其煩強調林毅夫的頭銜 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re 林毅夫返台奔喪

上網瀏覽各新聞網站

納悶媒體總不厭其煩再三提起林毅夫的頭銜

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北大教授 等又臭又長的職銜

讓人很難不聯想

如果沒有這些頭銜為護身符

媒體會美化他的叛逃為理想主義的追尋?

政府會在准與不准他的奔喪間千萬難?

果真是非與正義不敵身份的勢力?

即令號稱法律之前人人平等的民主社會

身為小老百姓能不嘆息?



reader x 於 2002/05/31 13:18
Re:為何媒體不厭其煩強調林毅夫的頭銜 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摘自http://www.new7.com.tw/weekly/old/577/577-055.html

那一夜,金門全島緊急大搜索 一位受叛逃案牽連軍官的告白
    文/陳憲良

明星軍官意外叛逃

  這些發自北京的消息對大多數台灣民眾可能沒有意義,但對十九年前在金門服役時親身經歷東西大換防演習,以及部分無辜受牽連的關係人而言,沈在心底多年的謎團終於被打開了。

  民國六十一年初,全台各報大幅報導台大一年級學生代表會主席,農工系一年級學生林正義於成功嶺寒訓期間決心申請轉學赴陸軍官校就讀,並立即受到國防部的肯定和表揚。在升學主義下的台灣,軍校一向是聯考淘汰者的剩餘選擇,林正義此舉無疑為軍校招生的低迷行情注射了一劑強心針,此後林正義即成為國軍的明星,不時在各種媒體出現。

  民國六十四年以第二名的成績自陸軍官校正期生四十四期步兵科畢業,隨即留校擔任學生連排長,並與政大中文系畢業的陳女士結婚,一年後生子,同時考上國防公費政大企管研究所,於民國六十七年獲政大企管碩士,隨即返回軍中,派赴金門擔任馬山連連長,負責接待外賓參觀第一線連的光榮任務。這樣一位集三千寵愛於一身,省籍正確,家庭美滿幸福的明星青年軍官,任誰也不會相信他會在戒備森嚴的金門前線叛逃。

  民國六十八年五月十六日早上,政戰學校六十七年班畢業的楊姓中尉排長坐上師部政戰主任的車,懷著一顆忐忑、興奮的心前往馬山連報到擔任連輔導長。這是他軍旅生涯中第一個政戰職務,就被派往全師最重要的一個連,不但全連官兵都是精挑細選出來的,而且裝備福利都是全師最好的。因為這個連的位置正在馬山,是全金門距大陸最近的據點,退潮時離對岸直線距離祇有二千三百公尺,透過望遠鏡可以清楚看到對岸共軍活動,所以多年來是金防部接待外賓眺望對岸的明星據點。著名的馬山心戰喊話站也設在這,從一個連輔導長的佈達由師部政戰主任親自主持,可見得這個連受重視的程度。

以失蹤事由結案

  不祇這些,最重要的是這個連的連長是國軍中明星中的明星,台大唸了一個學期就轉學陸軍官校的林正義上尉。在做學生時就經常在電視上看到這個明星學長代表軍方參加各項活動,如今就要和他共事,而且他還是政大企管研究所剛出爐的碩士,學問真的很高,想到這,楊輔導長的心情更加緊張興奮了。

  到連上報到佈達完後,連長匆匆交待幾句勉勵的話,就視察據點去了。楊輔導長也忙著和連上政戰士辦理交接,午飯和晚餐時與連長同桌,礙於階級期別,沒和連長講上兩句話。本想晚餐後和連長請益,想到來日方長,不急於一時,且連上據點分散,早上報到後很多弟兄還未見過面,就拉著政戰士前往各個據點視察,離開連部前,見連長正在中山室收看華視晚間新聞,匆匆向連長報告後就出發了。

  大約晚間九點左右,楊輔導長正在某據點視察,忽然接到連部電話,師部查哨官來到連上要找連長,連絡了幾個據點都找不到,詢問是否和輔導長在一起,楊輔導長莫名其妙地趕回連部,一行人查遍了連上防區就是沒有連長行蹤,這時楊輔導長心生不妙,衝進連長室一看,連旗不翼而飛,作戰計劃也不見了,不管發生了什麼事,火速向上級反映。

  那一夜金門全島雞犬不寧,所有駐軍出動,連夜展開全島水陸兩域地毯式搜索,同時為防叛逃洩露軍機,立即修訂作戰計劃,隔天展開全島東西守備部隊互換防區的大規模演習。但搜索結果毫無所獲,原寄望叛逃成功的話,對岸共軍一定會廣播心戰喊話一番,但也始終沒聽到一絲風聲,有人甚至研判是叛逃失敗,中途溺死葬身魚腹了。

  不管怎麼樣,生見人死見屍,在人屍俱杳的情形下,過了一段時日,國防部也祇好按規定以失蹤事由結案,據說還發給了家屬撫卹金,逢年過節依例定時派人慰問。幾年前林母過世時,李登輝總統還親頒輓聯致哀,國家對林的照顧,不論是事發前後都是仁至義盡了。



reader x 於 2002/05/31 13:34
Re:為何媒體不厭其煩強調林毅夫的頭銜 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楊輔導長莫名其妙地趕回連部,一行人查遍了連上防區就是沒有連長行蹤,這時楊輔導長心生不妙,衝進連長室一看,連旗不翼而飛,作戰計劃也不見了


法規名稱: 陸海空軍刑法 (民國 90 年 09 月 28 日 修正)

第 10 條

本法所稱敵人,謂與中華民國交戰或武力對峙之國家或團體。


第 20 條

洩漏或交付關於中華民國軍事上應秘密之文書、圖畫、消息、電磁紀錄或
物品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戰時犯之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洩漏或交付前項之軍事機密於敵人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因過失犯第一項前段之罪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新臺幣三十萬
元以下罰金。戰時犯之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預備或陰謀犯第一項或第二項之罪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 24 條

投敵者,處死刑、無期徒刑或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不盡其應盡之責而降敵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預備或陰謀犯第一項之罪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reader x 於 2002/05/31 13:48
Re:為何媒體不厭其煩強調林毅夫的頭銜 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摘自http://www.new7.com.tw/weekly/old/577/577-055.html
那一夜,金門全島緊急大搜索 一位受叛逃案牽連軍官的告白
    文/陳憲良


化身大陸學者

  有一次筆者報考國防部資訊班,因為畢業後可以分發國防部電腦中心工作,第一次報名時先是受到阻攔,經過面報單位參謀長後下一期勉強讓考了。放榜後卻沒錄取,這是筆者這台大畢業生一生參加無數次考試中唯一的落榜經驗,可見國軍教育水準之高,背後故事,厚道點就不提了。當初參與做手腳的人心知肚明,這祇是許多「事出有因,查無實據」怪事中的一樁。這種荒謬的情形一直到十年後筆者經蔣仲苓部長之助離開陸軍轉到中科院後才有改善,因此林正義的生死之謎一直是筆者關切的。

  一九九三年春,筆者正在賓夕法尼亞大學進修,應好友之邀赴耶魯參加兩岸關係研討會,在餐敘中遇見幾位大陸經濟學者,初次聽說社科院有位年輕學者林毅夫很神秘,是芝加哥大學的博士,指導教授是諾貝爾獎得主,他不但是台灣人,過去還是台灣陸軍,但背景不詳,筆者耳朵立刻豎了起來,聯想到一定是林正義。後來託人到芝加哥大學圖書館去查博士論文,果然有一位Justin Lin所撰關於中國農村經濟研究的論文,而Justin在英文中的含義正是「正義」兩字,至此筆者已十分肯定,遂透過駐美副武官將消息報回國防部。但國防部接報後又能如何處理呢?反正已經失蹤結案了,祇要他不見光,大家裝作不知道不就得了,誰也不想主動去挖這陳年瘡疤,可惜有人卻不這麼想。


一九九三年國防部接到舉報後沒有處理

是否有失職?



reader x 於 2002/05/31 14:09
Re:為何媒體不厭其煩強調林毅夫的頭銜 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林正義何以有恃無恐的自爆過往?

摘自http://www.new7.com.tw/weekly/old/577/577-055.html
那一夜,金門全島緊急大搜索 一位受叛逃案牽連軍官的告白
    文/陳憲良

三 月十五日台北各報採訪中共人大會議的記者都報導,近年來在台灣報章上經常露面的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是台灣宜蘭人,以「特殊方式」到大陸,受知於經濟學大師舒茲,赴美國芝加哥大學取得經濟學博士學位後返回大陸,現在是大陸經濟學界炙手可熱的紅人。

林正義是一個聰明絕頂的人,他選在這個時機對台灣媒體公布真實的身分,不會是偶然的安排,背後一定隱藏動機。不管他真正的動機為何,此舉在表面上已經造成若干影響,除了前面說到的羞辱打擊國軍士氣外,對國防部處理本案的態度也產生立即的壓力。由於林當年是以失蹤名義結案,此番現身,國防部是否要調出當年卷宗重新調查,正式宣布其叛國罪名發布通緝令?當年如果已經發放的撫卹金是否應追回?如何追回?本來這是一件極單純的案子,但以林眼前在大陸政經界受重用,儼然第三代台籍統戰標竿旗手的情勢研判,爾後少不得要和他就兩岸關係正面交手,此時公然修理他,難免對未來的兩岸關係增添阻力。



NOBODY 於 2002/05/31 14:16
Re:為何媒體不厭其煩強調林毅夫的頭銜 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林毅夫如果真的對農業經濟那麼在行,
那為什麼中國的農村經濟近年來是指退不進?
其實他的名譽並必全然實在,
而且他也很喜歡沽名釣譽。
例如在他自己提供的經歷裡,
竟然把荷蘭校外博士論文審查委員都擺上去。
事實上這根本不是什麼重要的職位,
幾乎是只要在荷蘭有教授認識你,
就可能請你當這種委員。
北大的教授有許多人就對他很不不以為然,
認為他只不過是藉著與軍方的關係,佔住位子罷了!



reader x 於 2002/05/31 14:37
Re:為何媒體不厭其煩強調林毅夫的頭銜 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林正義一個自私自利的機會主義者

總是適時的抓住機會為自己創造光環

從臺灣的明星軍官到美國拜名師成為中國經濟學界炙手可熱的紅人

現又以父喪為名

大打 人道牌 以提高或測試自己在兩岸關係的影響力


下面摘自http://www.new7.com.tw/weekly/old/577/577-055.html
那一夜,金門全島緊急大搜索 一位受叛逃案牽連軍官的告白
    文/陳憲良

在鳳山陸軍官校校史館中他的名字已被除掉,在他生命中叛逃這段歷史永遠是無法坦然面對的人生污點。甚至如果調出芝加哥大學的入學申請書,他的求學經歷與成績證明必然是假造的。這點在學術界是十分嚴重的事,如果他的恩師當年知道有這一段經歷,一定不會收他,望重士林的人無不看重人格的完整性,這點他通不過考驗。



reader x 於 2002/05/31 14:51
Re:為何媒體不厭其煩強調林毅夫的頭銜 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to:NOBODY

Source: http://www.asiademo.org/1999/01/19990106b.htm

空談容易落實難
──高寒質疑林毅夫的「增加農民自主權」──

藍憶農 供稿

--------------------------------------------------------------------------------

林毅夫原籍台灣,在美國留學之後,回歸大陸受到重用,現任北京大
學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兼香港科技大學經濟系教授,屬於中國大陸新
一代經濟學家中的佼佼者。他於12月30日在香港《明報》發表了一篇
題為《大陸需增加農民自主權》的評論。文章指出,中國農民負擔過
重,不少地方官、民關係緊張。問題的根源,在於農村改革不徹底。
鄉、鎮等基層政權的功能和結構,沒有隨著農村經濟改革而發生相應
的改變,因此導致機構膨脹、人員增加,造成農民負擔越來越重。筆
者為此採訪了原《海南經濟日報》理論版主編高寒。他對林毅夫的觀
點提出強烈質疑。

問﹕中共黨和政府對於減輕農民負擔的問題,可以說是三令五申,年
  年發布紅頭文件,但就是解決不了。請問,其中的原因何在呢?

答﹕問題很明顯,雖然北京高層明文規定,農民的各項負擔不許超過
  人均純收入的5%,但是,中央政府又要求基層官員去完成那麼多
  的任務。你中央不相應增加財政撥款,那麼地方幹部怎麼能不向
  農民攤派?所以,大多數農民的負擔都超過15%,很多地方高達
  30%。也許,這就是所謂老八路作風,「取之於民、用之於民」
  的意思吧。

  當然,說到底,任何政府的財政開支都離不開「取之於民、用之
  於民」這條路。但這裡有一個重大的區別﹕在民主政治下,納稅
  人對繳納的種類和多少心中有數,也可以制約。而現在中國的苛
  捐雜稅,則完全聽憑地方官員胡來。老百姓既心中沒數,也沒有
  任何制約能力,只有逆來順受。等到最後受不了的時候,就起而
  造反,有可能再現王朝末期那樣的惡性循環。

問﹕林毅夫建議,應該首先削減農村基層政權的功能和任務,不要再
  讓基層官員去過多干預農民的生產和經營。這樣才能大批裁減幹
  部數量,真正減輕農民的負擔。您認為這個建議是否可行?

答﹕我認為,林毅夫的建議,出發點很好,但真正實行並不容易,因
  為這涉及到基層政權的體制問題,甚至整個中共政權的穩固性問
  題。你想想看,中共建政以來,把農民剝削、壓榨到什麼程度?
  中國農民經歷了古今中外難以想像的苦難,而這個罪惡政權居然
  還沒有倒,原因何在?就是因為有個龐大無比的官僚體系,包括
  它的武裝鎮壓體系,和宣傳欺騙體系,牢牢地立在那裡,無時無
  處不在實行對農民的經濟掠奪、政治歧視、人身束縛、和思想麻
  痹。如果說集體化年代農民是奴隸,那麼現在的狀況,最多也不
  過是農奴。假如讓中共完全放棄對農民的控制,那麼,喪失權力
  和特權的恐怕不僅僅是農村鄉、鎮級的官僚,大概也會威脅到
  縣、市一級的官僚,甚至整個國家的官僚特權體系。因此,我認
  為,林義夫的建議,實質上是讓共產黨自掘墳墓。在整個國家政
  治體制沒有被觸動的條件下,我不認為有什麼可行性。

  當然,林義夫的文章,點到了問題的關鍵。但是,他不可能再往
  前走一步,去深究整個體制的問題。我們從此也可以看出國內學
  者研究問題的局限性。雖然他們很有名氣,有些人也的確很有學
  問,但是,在涉及敏感的政治問題時,他們也只能點到為止。再
  往下追,就會威脅到他們的飯碗。所以,我們可以理解,不必苛
  責。

問﹕正如您上面的分析所言,林毅夫的文章,確實點出了農民自主權
  這個關鍵問題,儘管他未能做進一步的推理。那麼,在您看來,
  如何才能保障農民的自主權呢?

答﹕這涉及兩個層面的問題。第一個層面,是農民人身自由的問題。
  鄧小平和江澤民的改革要搞市場化,讓農民成為商品生產者,可
  是又不允許農民有完全的人身自由,這是一個很大的矛盾。只有
  農民擁有了完全的人身自由,他們才可能真正發揮出自己的潛
  力,才會有信心和能力去以平等的資格,和其他商品生產者做公
  平的交易和競爭。

  第二個層面,是政府權力的來源問題。農村社區總會有些公共事
  務需要某些官員來處理。而且,農民也會自願地用稅收形式來供
  養適當規模的政府,和適當數量的官員。但是,其前提是要由農
  民自己民主選舉官吏、雇用他們做自己的公僕,同時監督他們的
  行為和業績、決定對他們的獎懲和罷免等等,而不像現在這樣,
  既要供養共產黨官老爺,還要受他們的欺壓。

  總之,如果以上兩個問題不解決,不管江澤民如何高喊「減輕農
  民負擔」,農民的負擔永遠不會減輕,農村社會也難以穩定。


返 回

■ 為一般的欄位  為必填的欄位

資料輸入ID
資料輸入密碼
署名: [♂♀]:
☆☆: 本欄無作用
其它選項: HTML僅開放字體變化
文章主題:
文章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