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滬尾 於 2000/11/16 15:40
發表內容:
近日承蒙白雲先生質疑TFE1042-70能只經由軟體改寫而
得到30%的推力增加之議題。
根據個人仔細研究﹐發現﹐原來本人聲稱“TFE1042-70能
只經由軟體改寫而得到30%的推力增加”﹐是完全錯誤
的敘述﹗
1。根據白雲先生的質疑﹐以TFE1042-70現有的推重比7.01﹐
若直接經由軟體改寫而得到30%的推力增加﹐則推重比將高
達9.1﹗
這將比目前推重比最高的M88-2(推重比8.5)發動機還高﹐
光是只用軟體改寫就達到﹐技術上不可能。
2。根據華錫均將軍的雲漢的故事一書﹐空軍的確有提昇
TFE1042-70推力增至30%的計劃﹐當時編號是TFE1042-70A,
根據ITEC的評估﹐發動機外型與前者同﹐飛機動艙不必修
改﹐但壓縮機風扇﹐擴流器﹐燃燒筒及低壓渦輪必需改設
計﹐全程發展經費需3億美金﹗
至于TFE1042-70A的推重比﹐根據P.115的圖﹐是8.4左右。
3。根據楊葆芝先生的IDF發展故事提到﹐“發動機推
力的增加﹐對發動機修改而言﹐並非外傳改變發動機材料﹐
散熱等涉及高科技工程﹐事實上僅增加些許的進氣流量﹐
並將控制軟體修改就可得到”(P.141)
至于30%推力增加﹐楊葆芝先生是說﹐“以TFE1042發動機外
形大小及進氣量再依據美國P&W;公司發展F100發動機動力提昇
經驗﹐保守估算TFE1042尚有30%的發展空間..”
楊葆芝先生並沒說經由控制軟體修改就可得到30%的推力﹐這是
筆者本人讀書不專心的誤解﹐特此聲明勘誤﹐並謝謝白雲先生
的質疑﹗
另外﹐可能有朋友們很好奇該段話的意義﹐
“發動機推力的增加﹐對發動機修改而言﹐並非外傳改變發動
機材料﹐散熱等涉及高科技工程﹐事實上僅增加些許的進氣流
量﹐並將控制軟體修改就可得到”(P.141)
根據個人參考雲漢的故事﹐這極可能是指TFE1042-70的第二次
提昇推力的事件﹐華錫均將軍指出﹐ITEC工程人員研究出一個
不作大幅修改﹐而提昇推力約14%的方案﹐海平面淨推力達
9600磅﹗
此外﹐TFE1042-70A是第三次提昇推力的計劃﹐因為GE的運作﹐
及F16﹐幻象2000的取得而作罷﹗
小弟對以前錯誤的資訊﹐表示抱歉﹗
--------------------------------------------------------------------------------
小滬尾 於 2000/11/16 15:50
發表內容:
至于近日中科院進行TFE1042-70推力提昇的新聞﹐即可能是
根據TFE1042-70A的模式﹗
另外﹐T兄提及以前IDF起落架放下時﹐推力只能達70%﹐這可
能是因為在早期﹐電子控制器﹐完全由美國承制﹐所以技術
關鍵還是被控制在美國手裡﹐這與動力提昇是完全不同的事
件。
--------------------------------------------------------------------------------
Monkey 於 2000/11/16 16:46
發表內容:
多謝解說!
--------------------------------------------------------------------------------
fuckchina 於 2000/11/16 16:58
發表內容:
反正事實上IDF已經解決了早期發動機動力不足問題
並具有不遜於其他先進戰機之可靠戰力捍衛臺灣領空
而且還能有進一步提昇空間且也是正在著手進行中。
至於這一連串的提昇在細節上是如何做到的,對於臺灣
同胞而言應該無關宏旨,只要它有本事幹下敵機就是好
飛機!〈而敵人越是輕視它其實也未嘗不是好消息!〉
--------------------------------------------------------------------------------
Invitai 於 2000/11/16 17:15
發表內容:
我覺得IDF最大的缺點是航程太短.
--------------------------------------------------------------------------------
小滬尾 於 2000/11/16 21:38
發表內容:
I兄﹐歡迎光臨
IDF的航程太短使其無法成為強勢攻擊機種﹐不過以防禦用途而言﹐倒是綽綽有餘。
--------------------------------------------------------------------------------
kevin 於 2000/11/17 00:04
發表內容:
若以IDF目前之推力而言,在搭載空對地之掛載是否勉強,
之前有聽說要將雄二掛上是否可行。
--------------------------------------------------------------------------------
小滬尾 於 2000/11/17 00:54
發表內容:
kevin兄﹐歡迎光臨
在總推力未改進至2萬磅之前﹐IDF就可掛載2枚空射雄二﹐
而且已試射成功﹐所以沒有問題。相關照片應可在尖端
科技173期看到。
2枚空射雄二重達1250KG﹐再加2枚劍一﹐共1430KG﹐肯定是
負擔的起。
至於空對地掛載﹐當然可行﹐只是遠不及F16來得多﹐飛得遠。
IDF未來最有效的空對地掛載應是萬箭計劃的距外攻擊武器。
--------------------------------------------------------------------------------
Invitai 於 2000/11/17 11:49
發表內容:
TFE1042-70可以改到2萬磅嗎?
可以的話到是不錯^^
--------------------------------------------------------------------------------
小滬尾 於 2000/11/17 11:56
發表內容:
I兄﹐
>TFE1042-70可以改到2萬磅嗎?
已經做到了
請參考中央社7月的新聞
[中央社]IDF推力提升完成對地攻擊戰備戰力精進
(中央社記者羅廣仁台北十四日電) 國人自製研發的ID
F經國號戰機,從研發到聯隊成軍不斷改良修正和性能提升
,不但將原來發動機推力從八千磅提升至一萬磅以上,全面
提升IDF防衛作戰性能,更完成了對地攻擊界面的整合和
戰備訓練,已成為全方位、全天候任務屬性的戰鬥機。
國人自行發展的經國號戰機,今天由陳水扁總統主持第
二個戰機聯隊的成軍典禮。經國號戰機當初是在美國暗中協
助發展的「自製防衛戰機」,因此英文縮寫為「IDF」,
為紀念蔣經國總統所以命名經國號戰機,原本計畫生產二百
五十架,但因突然獲得美國F十六戰機與法國幻象兩千戰機
,而減少量產為一百三十一架。
經國號戰機研發之初被外界質疑發動機推力不足,但整
體來說,經國號戰機的系統發展相當成熟。研發、製造ID
F戰機的漢翔公司表示,過去IDF戰機在研發、試飛過程
所發生的機械故障問題,早已全部克服修正。對於過去外界
質疑IDF戰機發動機推力不足,在
設計有瑕疵,漢翔表示,這是因為過去中山科學研究院基於
保密因素,不對外界澄清、說明,所造成外界的誤解。事實
上,近年來因為美方放寬對IDF戰機原設計的多項限制,
因此,漢翔對IDF戰機的發動機做了修正,提升了發動機
推力至一萬磅以上,IDF戰機兩具發動機總推力可達二萬
磅以上,全面提升了防衛作戰能力。
--------------------------------------------------------------------------------
Monkey 於 2000/11/30 15:29
發表內容:
Good News! ^_^
--------------------------------------------------------------------------------
小滬尾 於 2000/12/03 10:31
發表內容:
來源: Silver Flame
時間: 2000年 12月 1日 周五 11時23分37秒 CST
標題: F124 & TFE1042
論壇: tw.bbs.rec.weapon
※ 引述《煙酒大滷蝦 》之銘言:
: TFE1042-70要改成像AV-8s的Pegasus引擎那鍋樣子,難度太高也太強
: 人所難了。的確是不太可能。所以還是卡實在一點,設法擠出經費來
: 將TFE1042-70壓縮段裡頭那一些centrifugal flow compressor(離心
: 式壓縮器)部份儘早改掉,換上axial flow compressor(軸流式壓縮器)
: 或許才是比較務實的作法。漢翔機身部門的業務,雖然是隨著F-CK-1A/B
想請問我們有足夠技術,來設計一個體積相近的軸流高壓壓縮段( HPC, High
Pressure Compressor )以取代現有的離心式高壓壓縮段,並且達到相同的壓縮
比嗎?蠻好奇的。離心式也不是什麼壞事,現在美國正在尋求創意科技以使下一
代引擎超過五十比一的壓縮比,搞不好離心式還會在不久的將來復活咧..^_^
: 生產計畫的結束,而大幅度地萎縮掉,但是漢翔發動機部門的業務卻
: 是前景看好,除了捷克L-159採用的無後燃段版本F-124,不久前某國
: 的教練機也有曾計劃考慮採用,加上某某國的UAV也有點想採用無後燃
: 段,但加裝TVN(thrust vectoring nozzle)版本的F-124,或許有了脫
: 胎換骨之後的TFE1042-70,夢幻中的ADF才有可能吧?不過如此一來,
: 搞不好GE又會為了F404暗中扯後腿,惡搞一通。
^^^^^^^^^^^^^^^^^^^^^^^^^^^^^^^^^^^^^^
別擔心,反正現在 F124 也是 GE 引擎了...:D
--------------------------------------------------------------------------------
小滬尾 於 2000/12/03 10:33
發表內容:
來源: 煙酒大滷蝦
時間: 2000年 12月 1日 周五 17時52分25秒 CST
標題: Re: F124 & TFE1042
論壇: tw.bbs.rec.weapon
※ 引述《[email protected] (Silver Flame) 》之銘言:
>想請問我們有足夠技術,來設計一個體積相近的軸流高壓壓縮段( HPC, High
>Pressure Compressor )以取代現有的離心式高壓壓縮段,並且達到相同的壓縮
個人的看法,沒有意外的話,現在應該沒有。
非常熱切地希望有人能指出這是個錯誤,狠狠地賞個巴掌..^_^
>比嗎?蠻好奇的。離心式也不是什麼壞事,現在美國正在尋求創意科技以使下一
離心式的確不是什麼壞事,不過在這一代的引擎當中,直徑、體積相同
的壓縮器,離心式跟軸流式那一鍋吸入的空氣量比較多?那一鍋比較容
易產生較大的推力呢?
>代引擎超過五十比一的壓縮比,搞不好離心式還會在不久的將來復活咧..^_^
目前的主流是軸流式的,這個真的不知道了。願聞其詳,懇請您
多講一點這方面的發展。
--------------------------------------------------------------------------------
小滬尾 於 2000/12/03 10:35
發表內容:
來源: Silver Flame
時間: 2000年 12月 2日 周六 10時59分22秒 CST
標題: Re: F124 & TFE1042
論壇: tw.bbs.rec.weapon
※ 引述《煙酒大滷蝦 》之銘言:
: ※ 引述《[email protected] (Silver Flame) 》之銘言:
: >想請問我們有足夠技術,來設計一個體積相近的軸流高壓壓縮段( HPC, High
: >Pressure Compressor )以取代現有的離心式高壓壓縮段,並且達到相同的壓縮
: 個人的看法,沒有意外的話,現在應該沒有。
: 非常熱切地希望有人能指出這是個錯誤,狠狠地賞個巴掌..^_^
: >比嗎?蠻好奇的。離心式也不是什麼壞事,現在美國正在尋求創意科技以使下一
: 離心式的確不是什麼壞事,不過在這一代的引擎當中,直徑、體積相同
: 的壓縮器,離心式跟軸流式那一鍋吸入的空氣量比較多?那一鍋比較容
: 易產生較大的推力呢?
在一般大型引擎上,確實如此;小型引擎的話,軸流隨著體積縮小效率掉得比
較多(我系上那臺模型飛機用的小軸流渦輪引擎,效率才百分之四十幾),而且
軸流單級壓縮比再怎麼拼也拼不過離心,所以離心引擎還是有勝場。 TFE-1042
算是小型引擎,但又還沒小到像現在一些在發展中的迷你型引擎或微型引擎,該
選用軸流還是離心,要看設計導向;事實上, F124 之所以在銷售上頗有潛力,
選擇離心高壓段而減低了引擎複雜度並增加可靠性,是一個重要因素,雖然這個
選擇有可能只是當時技術不足、設計不了夠小的軸流高壓段所造成。另一方面,
就引擎推力和技術成長來講,軸流確實是時勢所趨(至少目前還是),若能設計
和製造 TFE-1042 所需的軸流高壓壓縮段,或許不會讓引擎變得更好,對整體航
太科技層次的提昇幫助很大。
不過我很懷疑我國有這樣的能力,多花精神在強化我們自己寫的引擎控制軟體
可能比較實際..^_^
: >代引擎超過五十比一的壓縮比,搞不好離心式還會在不久的將來復活咧..^_^
: 目前的主流是軸流式的,這個真的不知道了。願聞其詳,懇請您
: 多講一點這方面的發展。
上面已經說過離心式壓縮段在小型引擎還有些優勢,而迷你型和微型渦輪引擎
是目前頗熱門的新引擎研究領域,所以離心壓縮段本就有可能在此處絕地大反攻
。另一方面,在超大型引擎方面,由於現在旁通氣流越來越大,離心式截面積大
的缺點已經越來越小(反正引擎吊艙的截面積是看旁通氣流,不過重量的缺點還
是在),如果犧牲一些旁通比換取更高的壓縮比,整體來講也許更省油;不過這
是理論就是了,似乎還沒有人真的仔細去做 optimization 看看是不是有解。
至於下一代壓縮段的研究,目前好像還只是在「集思廣益」的階段,倒不是有
什麼成果了;不過現在軸流壓縮段已經走到技術瓶頸,尤其是單級壓縮比已經快
到達流體力學所設定的極限,連 Stall Margin 都被拿來研究如何減少以提昇性
能,想要大幅提昇下一代引擎的整體壓縮比,又不能做個十幾二十級的軸流壓縮
段,如果不發明什麼特殊的新科技,那只有重回單級壓縮比較高的離心式壓縮段
才可能增加整體的壓縮比。簡單的說,不久的將來,我們有可能又回到六十年前
英國和德國人面臨的壓縮段選擇..^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