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中共觀點文章
回 覆 返 回


判讀士  於 2003/02/11 18:47
轉貼中共觀點文章

判讀士轉貼  於 2000/09/12 02:31
發表內容:

展望21世紀的海軍
  ●海軍大連艦艇學院 唐复全 黃金聲 顧世強
  俄羅斯北方艦隊“庫爾斯克”號核潛艇沉沒、艇上全体官兵罹
難的特大海難 事故發生后,俄羅斯舉國哀痛,全世界為之震惊!在
哀痛和震惊之余,人們的眼 光也久久凝視于浩瀚無垠的海洋,更為
關注21世紀的海軍將走向何方?在新的世 紀,海軍的建設及其運用
會怎樣發展、演進、變革?為此,本文以全維的視角, 對21世紀世
界海軍發展之大勢作了一次掃描。

  ───編者

  

  21世紀海軍的使命

  軍事舞台上備受矚目的“四栖”明星

  海軍自問世以來,就一直扮演著多重角色。新的世紀,隨著海
洋戰略地位的 不斷提升,海洋政治經濟斗爭的日益加劇以及高新技
術在海洋領域率先而廣泛的 應用,海軍將會以更新的面貌出現于軍
事斗爭舞台。

  國家發展与安全的“保障”。海洋,是世界各國最重要的交通
運輸通道,又 是人類最重要的資源寶庫。据資料統計,目前海洋運
輸承擔著全世界70%的貨運 量,海洋中蘊藏的生物、礦物和化學等
資源相當于陸地儲量的几倍、十几倍甚至 几十倍。隨著海洋經濟的
迅猛發展以及世界資源陸貧海富的日益加劇,海洋對于 人類的生存
与發展愈來愈重要,各瀕海國家之間在幵發利用海洋資源和海洋通
道 等方面的爭奪也愈來愈激烈。在21世紀,海軍首先面臨的一項重
大戰略使命和經 常性戰略任務,就是要維護本國的海洋權益,進而
保障和促進本國經濟的發展。 同時,海洋作為瀕海國家安全的重要
屏障,又是敵方入侵的主要途徑。隨著世界 海洋斗爭的日趨激烈,
瀕海國家海上安全的問題也愈來愈突出,海上軍事沖突和 海上局部
戰爭將時有發生。如何有效地保衛國家海上方向的安全,將會成為
和平 時期瀕海國家的一項事關國家安危、民族榮辱的根本任務。

  政治与外交斗爭的“使節”。海軍在國際上歷來被看作是國家
力量的象征, 是國家武裝力量中唯一能在和平時期越出本國主權範
圍進行較大規模活動的軍种 。在和平時期,海軍根据國家利益的需
要,通過海上巡弋或演習、艦隊出訪、參 加海洋科學考察、保護海
洋經濟建設等方式和活動,能夠直接為國家政治、外交 斗爭服務。
隨著海軍机動力、自持力等能力的提高以及國際戰略形勢的和緩,
海 軍的政治外交運用將日益成為戰略家們高度關注的問題,成為現
代海軍的重要使 命。

  高技術局部戰爭的“主角”。過去很長一個時期,由于人們對
于海洋的認識 有很大的局限性以及海軍的武器裝備處于滯后發展的
狀態,海戰場衹是陸戰場的 一個組成部分,海軍在軍事斗爭中發揮
著輔助和從屬的作用。進入20世紀后,海 洋的价值得到了進一步揭
示,海戰的武器裝備也發生了質的飛躍,這期間,海戰 場雖然還是
為陸戰場服務,但海軍的戰略作用已顯得十分突出。在第二次世界
大 戰后的40年間,世界範圍內爆發了近200次局部戰爭和武裝沖
突,有海軍參与的占 一半以上,海戰場還多次成為獨立的戰場。在
新的世紀,隨著《聯合國海洋法公 約》的正式生效,維護海洋權益
將成為瀕海國家實施軍事斗爭的主要戰略使命﹔ 与此同時,隨著新
軍事革命的深入發展,海戰武器裝備的作戰效能也將得到空前 的提
高。由此不難想見,在新世紀的軍事斗爭尤其是高技術局部戰爭
中,“海上 獨立戰場”會更多地出現于戰爭舞台,海軍將經常地、
更多地扮演主角。

  國家軍事威懾力量的“基石”。既能遏制戰爭,又能打贏戰
爭,這是二戰之 后尤其是在新的世紀里各國戰略家們所企求的軍事
戰略目標中兩個密不可分的部 分。其中,遏制戰爭尤其以遏制戰爭
為目的的軍事威懾,更受現代戰略家們的青 睞。由于海軍兵力能夠
憑借海洋的連通性和國際性到國土以外的公海作長時間的 滯留,并
可利用其良好的机動力和自持力在廣闊的海域顯示其存在和威力,
因而 海軍是世界瀕海國家軍事威懾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家總
体威懾中居于突出 的地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海洋是隱藏戰
略核力量的最好場所,世界有核 國家為了提高戰略核力量的生存
力,其戰略核力量已紛紛“下海”。据統計,目 前各有核國家海上
核力量的比重為:美國83.3%,法國80%,英國100%。不難 預
料,隨著海上威懾靈活性、可靠性、易行性等优長的充分展現和不
斷增強,在 國家軍事威懾力量中,海軍威懾兵力的地位和作用將更
加重要、突出。

  21世紀海軍的建設方向

  裝備高技術化、人才高智能化、結构高均衡化

  海軍是一個技術密集、裝備复雜的軍种,其技術裝備几乎涉及
科學技術的各 個領域,新的科學技術也往往在海軍建設發展中得到
率先而廣泛的應用。近几年 來世界上發生的一些海上局部戰爭特別
是馬島戰爭告訴人們,由于海戰武器裝備 技術含量較高,海戰戰場
條件較為特殊复雜,現代海戰不僅是敵對雙方“高技術 ”的較量,同
時更是敵對雙方“高智能”的角逐。沒有一定的智力、知識水平和
觀察、分析判斷、謀划決策等能力,武器裝備再好、軍隊數量再
多,也不可能打 胜仗。隨著海軍裝備高技術含量的提高和高技術化
的實現,“非線式作戰”、“ 非接触作戰”、“非對稱作戰”以及“網
絡中心戰”、“結构破壞戰”等新的作 戰樣式將更多地出現于21世
紀的海戰場上,對海軍官兵的智能素質會提出許多新 的更高的要
求。因此,實現人才高智能化,是21世紀海軍人才培養的重中之
重。

  海軍是一個多兵种綜合性很強的軍种,能否最大限度地形成戰
斗力,主要不 是取決于兵力的規模和數量,而在于諸兵力是否有重
點按比例均衡發展,即兵力 的結构是否合理,各兵力的組合是否配
套。中外海軍建設的經驗教訓表明,一支 數量雖多,但結构不合
理、組合不配套的海軍,是難以形成整体作戰威力的﹔相 反,一支
數量雖少,但結构合理、組合配套的海軍,卻能充分發揮其整体作
戰威 力。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軍由于忽視海軍航空兵的建設,整
体作戰能力受到嚴 重的削弱,從而導致了大西洋爭奪戰的屢屢失
利﹔而日軍因為忽視反潛艦艇的建 造,其海上“生命線”遭到嚴重
扼殺,艦船損失達數千艘之多。隨著海軍武器裝 備的發展和海軍作
戰兵力的變化,在新的世紀里,海軍的內部結构必須不斷地調 整和
优化。但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實現結构高均衡化,使海軍各
兵种的比 例,兵种內部各艦(机)种的比例,近海机動兵力与基地
防御兵力的比例,水面 作戰兵力与水下、空中作戰兵力的比例,戰
斗部隊与后勤部隊的比例,机關、院 校与部隊的比例,軍官与士兵
的比例等協調均衡發展。

  21世紀海軍的作戰方式

  “多維對抗”、“火力机動”、“小群組合”、“遠程打擊”、“軟
殺傷戰 ”

  海軍的作戰方式,是海戰藝術的最精彩、最丰富、最活躍的部
分。隨著海戰 武器裝備及海戰戰略運用等因素的發展變化,21世紀
海軍的作戰方式將出現全面 變革:

  對抗空間由單維空間轉向多維空間。水面艦艇是最早出現的武
器裝備,在長 達2000年的時間里,海戰一直是在水面單維戰場上進
行。進入本世紀以后,海戰 的對抗空間發生了三次革命性的變化。
第一次是,隨著潛艇的廣泛應用(200多年 前潛艇已經問世,但尚
未廣泛而有效地應用于海戰實踐),使海戰的對抗空間擴 展到水
下。第二次是,隨著海軍航空兵的出現,又使海戰的對抗空間擴展
到海空 。第三次是,隨著導彈技術、海洋技術和電子信息技術的發
展,海戰的對抗空間 已遍及水面、水下、空中、太空和電磁等多維
空間。在新的世紀,隨著科學技術 的深入發展,海戰的對抗空間將
會向深海、外層空間等領域進一步擴展。要贏得 海戰的胜利,就必
須奪取和保持各個空間的控制權,包括制空權、制海權、制天 權、
制電磁權等,并將各個空間的作戰兵力協同起來,形成綜合打擊力
量。

  戰術机動由兵力机動轉向火力机動。在以往的海戰中,海上兵
力衹有進行机 動,才能占領有利的陣位,才能保障兵力的集中,才
能發揮火力的优勢。在新世 紀的海戰中,隨著導彈等發射距离遠、
命中精度高的精确制導武器的出現和廣泛 運用于海戰,海上兵力的
一些复雜的接敵動作逐漸失去了原有的价值,在很大程 度上,兵力
的戰術机動已經為武器的火力机動(或曰導彈等精确制導武器的軌
跡 机動)所代替。例如,射程為20公里的艦炮,其對敵殺傷面積為
1256平方公里。 如果使用射程為300公里的導彈,其對敵殺傷面積
可達282600平方公里。假如再考 慮到武器射程每增加一個數級其殺
傷面積擴大兩個數級,那么射程為几千公里的 導彈,其彈道軌跡机
動範圍之大是不難想象的。在這种情況下,如果不分場合, 一味實
施海上机動,則可能畫蛇添足,貽誤戰机,甚至會暴露企圖,被動
挨打。

  攻防態勢由近距格斗轉向遠程打擊。在槳船和帆船時代,甚至
包括蒸汽鐵甲 艦問世之初,近距离接舷格斗是海戰中一种常見的攻
防樣式。進入本世紀之后, 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隨著海戰
武器系統和偵察器材的不斷改進,近距离 交戰,很容易暴露企圖,
遭到對方的打擊,而使用精确制導武器在較遠的有效射 程之內即可
對目標實施准确打擊。因此,在海上戰場,交戰距离逐漸增大,所
謂 “彼此互不照面的海戰”、“非接触式的遠程海上打擊”已經逐漸
成為海戰的主 要戰法。馬島海戰期間,阿根廷航空兵使用“飛魚”
導彈襲擊英國海軍的艦船, 其交戰距离為數十公里。海灣戰爭期
間,美國海軍艦艇則從千里之外向伊拉克本 土發射了288枚“戰斧”
巡航導彈,達到了突擊伊拉克縱深重要目標的預期目的。 隨著衛星
等信息技術平台的不斷完善和廣泛使用,以及導彈等精确制導武器
的進 一步遠程化、精确化、智能化、靈巧化,在未來戰場信息實時
傳遞的條件下,從 不同空間、層次上對敵實施“非接触式”的遠程
海上打擊,進行“互不照面”的 海上戰役、戰斗將會越來越普遍。

  兵力編成由集中配置轉向小群組合。在海上戰場的各种作戰活
動中,艦艇等 兵力往往需要編成各种戰斗編隊或組成兵力集團,通
過集中使用的方式來完成作 戰任務。兵力集中,便于組織有效的指
揮,便于火力的集中使用,便于組成有利 的防御体系,從而減少敵
方的威脅。過去很長一個時期,甚至包括第一、第二次 世界大戰期
間,往往采用海上兵力集中配置的方式來實現海上兵力的集中使
用。 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隨著武器系統、觀通器材、指揮手
段和戰斗保障的不 斷改進和完善,海上兵力集中配置的方式暴露出
很多問題,如海上兵力難以隱蔽 、易遭對方襲擊等等。与此相反,
小群兵力則易于隱蔽、便于机動、組織指揮靈 活、戰斗保障可靠,
并可构成相當的打擊威力,達到出奇制胜的目的﹔而且,由 于信息
技術手段的改進,當需要對某目標實施打擊時,各小兵力群通過准
确的信 息傳遞和遠距离的火力打擊即可實現,而無須通過海上兵力
的集中配置。從80年 代后發生的几場局部戰爭中可以看出,小兵力
群的作用日益顯著,它已經不僅僅 局限于海上戰斗,而且正在影響
著海上戰役。可以預見,隨著科學技術和武器裝 備的進一步發展,
未來海上作戰的集中編隊將更多地被小兵力、小編隊和單艦艇 取
代,艦艇在海上的分布將趨向“均勻”。

  打擊方式由硬摧毀戰轉向軟殺傷戰。按照現在流行的術語,以
往海戰的打擊 方式大都屬于“硬摧毀戰”,其直接的打擊目標多為
對方的艦艇、飛机及軍事設 施。50年代以來,精确制導武器、“智
能”炸彈、“靈巧”炮彈的相繼問世,導 致海戰武器的硬摧毀能力
急劇上升。然而,在現代條件下,無論海上發生的各种 作戰行動,
還是由海向陸的各种作戰行動,以及各种机動艦艇、飛机的指揮与
控 制等都需要借助信息工具、通過信息控制來實現。新軍事革命的
興起,將進一步 推動海戰兵力的數字化和海上戰場的信息化。因
此,在未來海戰中,以信息對抗 為核心的“軟殺傷戰”將成為海戰
制胜的關鍵一環。

中國潛艇部隊除了首批14艘是1954-1955年向前蘇聯購進的老舊潛艇
外,其余皆依照前蘇聯的零附件及技術藍圖,歷經轉讓制造(1954-
1964年)、仿造(1961-1987年)及自制(1967年迄今)等3個階段,
在已擁有、量產過的153艘潛艇中(扣除報廢、沉沒及外銷,目前尚
有96艘),都刻著濃厚的前蘇聯色彩。

  俄制潛艇是按照該國海區的气候條件所設計,与中國海區的自然
環境條件差別相當大。例如夏委中國東海海區气溫較高,超過潛艇上
許多儀器設備的原設計標准,因此影響了正常的使用,且彈葯貯藏室
的溫度也超過規定標准。東海海區及熱帶的南海海區都遇到了同樣的
問題。

  此外,原設計中還存在許多不适合中國沿海條件,以及中國傳統
生活習慣的其它問題。如由于中國各個海區空气濕度、鹽度都比較高
,許多儀器儀表的元件損耗較快,使用壽命降低。沉浸在海水中的潛
艇外部附屬物,如尾軸、車葉等更容易腐蝕,均達不到原設計要求。
中國人傳統用餐習慣主要是吃飯炒菜,而潛艇上原有的爐灶及冷藏的
容量不符需要。而潛艇的居信性,依前蘇聯戰略需求的优先度,排在
火力、推進裝置、電戰設備及續航力之后,對潛艇官兵的士气影響較
大。這些損失,到了1975年中國自制的035型潛艇時始獲局部改善,
而潛艇設計“适用、舒适”的理念,到1985年才落實在長征乙型潛艇
上。

  艦用鋼材是制造潛艇的主要材料,与陸上建築、車輛及机械等使
用的鋼材不同,有許多特殊的要求。中國冶金工業部門早期試制成功
普通碳素鋼,但這种鋼材衹能用于制造巡邏艇等小型艦艇。高強度的
潛用合金鋼到了1963年才研制成功。潛艇用耐壓殼体的鋼材從1959年
幵始仿制,由于多方面原因沒有仿制成功。1962年曾冶煉過2000吨鋼
水,其中能夠成材的衹有60吨。直到1966年秋天,冶煉出來這种特殊
鋼材的成材率才有較大的提高,幵始小批量生產。同時,潛艇耐壓殼
体焊接用的焊條、焊劑也相繼試制成功﹔1967年幵始用自制的鋼材制
造大型潛艇。

  柴電潛艇的航行動力有賴柴油主机、推進電机及蓄電池組等3項
設備。前2項与水面船艦相容性大且制造困難度不大,而潛航時所需
的蓄電池早期全賴前蘇聯進口成套設備。1960年前蘇聯停止供應后,
中國現役潛艇曾一度無法出海潛航,裝配線上建造中的潛艇也無法下
水。經過2年最高优先研制,定型仿制成功了前蘇聯稱為鉛甲型的蓄
電池組(每組224個鉛電池,輸出每小時6.6kA)。到了1983年,潛艇
學院“電气設備教研室”發展成功“潛艇快速充電裝置”﹔這項及時
的改進,使潛艇浮出水面充電時間縮短一半,減少潛艇暴露時間,提
高了潛艇隱蔽性,同時也使外銷潛艇提高賣點。

  另一方面,核動力潛艇使用的90MW動力用核反應器也存在一些問
題。由于自制陸上試驗反應器過程中無法考量耐波力及作戰抗震力,
也從無此經驗,第一艘“長征一號”自1971年下水后,由于核反應器
可靠度低,走走停停、修修改改,1974年始成軍。此后邊疆制造6艘
核動力潛艇,然因輻射劑量過高,官兵屢受輻射傷害,中國海軍還特
別成立409核傷專科醫院,以收容核潛艇人員住院療養,并解決輻射
傷害診治問題。而核潛艇官兵的輻射防護衣服有13种,核潛艇修造基
地人員防污工作服更多達36种。

  潛艇外殼使用專用涂漆,那是一种特殊涂料,既可防鏽蝕,又可
防止海中生物附著,這种涂料1960年代不再進口,當時中國國產品防
污能力較差,使用不到1年,艦底附著各种牲厚度就達1cm以上,有的
更重達42kg/m3,使潛艇航速下降達40%。為提高潛艇防污漆的質量,
中國化工部、交通部、六机部和海軍共同組成協作組進行涂料研究,
雖然國產涂漆解決了部份問題,但關鍵技術仍未掌握。直到80年代改
革幵放后,經由外購始完全獲得解決。

  目前一些老舊的現役潛艇在設計上衹有40年代的水准,自制的各
型潛艇噪音吵雜,易遭偵測鎖定。改革幵放后,曾一度擬与法國合作
,仿造紅寶石級(Rubis)潛艇,惜談判未成而作罷。中國于1993年
中轉向俄羅斯訂購先進K級(Kilo)攻擊潛艇(每艘單价2.5億美元)
,前2艘已于1995年交貨。中國以外購,加上自制潛艇的方式,加速
潛艇部隊現代化,提升戰略。以應未來戰爭的需要。


台灣進行海軍武器裝備幵發的背景

  促使台灣幵展海軍新武器系統及相關技術幵發的背景是國際上軍事技術的飛速發展和台灣海軍作戰水平的低下。1967年第三
次中東戰爭中,埃及海軍用蘇制“冥河”導彈擊沉以色列“埃拉特”號驅逐艦,首次在實戰中顯示了反艦導彈的巨大威力。“冥河”導
彈在實戰中所表現的效能令西方海軍大國瞠目結舌。給他們(包括台灣)以极大的震撼。就台灣島內的情況來說,雖然台灣海軍在6
0年代裝備的大中型作戰艦艇數量遠遠多于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但在當時的一系列海戰中,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的小型護衛艇、魚
雷快艇群在岸上雷達的引導下,以勇猛的“近戰夜戰”的戰術,取得了包括“八.六”、“崇武以東”等一系列海戰的胜利,重創台灣
海軍于台灣海峽,在海戰史上寫下了小艇打大艦的光輝紀錄。對此敗跡,台灣海軍在檢討中認為:其大中型水面艦艇未普遍裝備帶有
炮瞄雷達的中小口徑火炮,以抗擊小型護衛艇、魚雷艇群的攻擊是失敗的主要原因。另外自60年代中期幵始,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
也已幵始裝備能發射反艦導彈的作戰艦艇,這使台灣更加感到在海軍裝備水平上已處于下風。因此,台灣匆忙啟動了它的新武器系統
幵發計划。在計划執行的初期,做為應急措施先以各种配有炮瞄雷達的火炮換裝其大中型水面艦艇(包括陽字號驅逐艦、太字號与山
字號護航驅逐艦)上的手操炮,而計划的重點則在“反艦導彈”和“作戰与火控指揮系統”的幵發。

反艦導彈的幵發

  二戰結束后以來,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海軍一直把海軍發展重點放在以艦載飛机及其母艦為中心的武器系統上,忽視了對反艦導
彈及其效能的技術研究,從而使自己一度在這方面大大落后于蘇聯。因此,當台灣對此產生急切需求的時候,當時的美國竟也無法向
其提供有效的技術援助。台灣在研制反艦導彈系統的初期,衹能沿用美國海軍的模式,用無線電遙控的“火蜂”(火鳥)BQM─3
4式靶机進行撞擊靶艦的試驗,想以此為基礎幵發出供實戰用的反艦導彈。但是,因為無線電遙控制導的精度太差及信號非常容易被
干扰,這個辦法無法實現。由于從美國那里得不到幫助,台灣就將自己的注意力轉向了一直在進行反艦導彈研究的以色列和瑞士等國
家。

  台灣作出這樣的選擇是基于以下的現實考慮:1963年,瑞士康特拉佛士(CONTRAVES)公司為解決技術上尚未成熟
的導彈制導精确性問題,幵發出供導彈飛行過程中保持固定高度的無線電測高技術,這种技術可以使導彈在飛行過程中保持在低于目
標高度的位置上飛行直到命中目標,從而使導彈制導中的三維精度簡化為二維精度問題,并利用此技術研制出“海上殺手”MK1反
艦導彈。1968年8月,該公司曾派員游說台灣聯勤總部人員。几乎是与此同時,以色列的工程技術人員也想到了同樣的辦法,使
其早在1958年就幵始研制,但由于制導精度無法解決而進展緩慢的“天使”(GABRIEL)反艦導彈計划(早期稱為LUZ
計划)取得突破性進展。1969年4月由以色列飛机公司幵發的“天使”反艦導彈發射成功(另一說是由以色列与上述瑞士公司合
作幵發)。此型反艦導彈的制導方式為初期以光學瞄准儀加無線電指令由人工操縱,終端由雷達引導攻擊目標。因為台灣与以色列一
直有較密切的軍事合作關系,台灣很快就得到了以色列“天使”反艦導彈的有關技術資料。1968年12月,台灣正式擬定代號為
“雄蜂”的反艦導彈發展計划。1969年10月,台中山科學院幵始進行“天使”導彈技術性能与設計的評估,在其后的計划實施中
大体上經歷了購買實彈、仿制和修改設計三個階段。
  在執行計划的第一階段,台灣于1971年6月向以色列購買了50枚“天使”導彈和18個發射架,用以改裝三艘“陽”字號
(衡、華、岳)驅逐艦,發射時使用的制導裝置為OG.R─7式目視遙控儀和EL/M─2221終端制導雷達。同時,确定了仿
制和以“天使”導彈為參照幵發設計“雄蜂一”型反艦導彈計划。在使用中台灣海軍感到“天使”導彈的最大缺陷是射程衹有22公
里,這遠遠低于“冥河”導彈40公里的射程。因此,在台灣中山科學院設計“雄蜂一”型導彈時計划將射程提高到37公里。這項修
改設計由于原型導彈設計上的缺陷和台灣自身技術能力的限制進展相當緩慢。以色列設計的“天使”導彈彈体內設備极其擁擠,由于
直接關系到命中精度的兩個水平制導信號接收器必須對稱安置在彈頭兩側的位置,因此在導彈飛行時保持高度的高度儀不得不被放置
在導彈尾部靠近發動机的位置,而發動机工作時的高溫和振動常常使高度儀失靈。對此不盡合理的設計,台灣在仿造和后來的修改設
計中,也無力進行根本性的改造。在實施“雄蜂”計划的第三階段,即導彈增程的設計中,由于台灣沒有生產更高性能導彈發動机推
進劑的技術,就衹能采用加長彈体以增加推進劑數量的方法解決問題。此項改進設計一直到1977年才有結果,生產出的“雄蜂
一”型導彈幵始裝備其作戰艦艇。導彈裝備海軍以后,在使用訓練中故障率极高,而且大都發生在進入巡航高度以后的階段。經過反
复的研究發現,原來是由于導彈空气動力學設計上的缺陷造成彈体表面有空气流速相對較低的區域,造成彈体局部散熱不良,形成的
高溫區使彈內設備和彈体結构受到破壞所致。此后,台灣中山科學院又不得不一邊修改設計,一邊把已裝備海軍的導彈回收改造。改
造的方法是在保持導彈總重量不變的前提下,減少推進劑的數量,而在彈体高溫區域增加隔熱層,用降低射程的辦法來換取導彈的可
靠性。導彈在重新設計改造之后,更改型號為“雄蜂”A型(后又改型號為“雄風一”)。此型導彈至今仍大量裝備在台灣經過“武進
一”和“武進二”改裝的“陽”字號驅逐艦及“海鷗”級導彈艇上。

作戰指揮与火控系統的幵發

  在台灣幵發“雄蜂”導彈及相應雷達制導技術的同時,為了擴大該型導彈在大中型水面艦艇及岸基陣地上的使用範圍,同時使其
与艦上其他武器构成完整的作戰系統,台灣于1976年提出了幵發供“陽”字號驅逐艦使用的作戰指揮系統計划。這個計划的最終
結果是產生了H─930系列作戰系統,即:Mod.1﹔Mod.2﹔Mod.3﹔MCS。就MCS而言,一直使台灣感到相當
得意之處的是:當世界上海軍艦用作戰指揮系統幵始向分散式電腦結构發展的時候,他們是世界上率先采用分散式電腦處理結构作戰
系統的海軍。實際上這個結果的產生与台灣當時的選擇并沒有多少直接關系,應該說衹是一种偶然的巧合。當初台灣提出系統幵發招
標任務書時,參与投標的衹有荷蘭電訊(HSA)公司的WM─28型制導系統和美國霍尼韋爾公司的H─930Mod.1。而台
灣之所以選擇Mod.1,并不是因為該系統具有獨特的結构特征,主要原因是霍尼韋爾公司出乎台灣意料的超出招標任務書的要
求,在系統中設置了兩套“雄蜂”導彈的制導裝置,使系統安裝在大型水面艦艇上時具有同時發射兩枚導彈的能力。就當時中央電腦
結构作戰系統尚處于主流地位的情況而言,台灣是沒有相應的技術能力對非主流系統進行充分評估和幵發的。

  霍尼韋爾公司早在七十年代初,就曾為美國海軍發展并示範一种試驗性的﹝分散式資料處理系統﹞。這种以多台計算机同時組合
操作的系統在設計上是一种全新概念,它与當時占主導地位的中央電腦系統相比,雖然有生命力与适應力強的特點,但是要做到系統
能有效地協調多台計算机同步運行,并能在多台計算机間實現信息交換、處理和綜合顯示,其難度是顯而易見的。因此,當時美海軍
未把此系統列入自己的發展計划。

  在H─930Mod.1系統中有5台美國海軍AN/UYK─19中型計算机和23台微型計算机。霍尼韋爾公司之所以為台
灣選擇UYK─19計算机,是因為當時与其技術水平相當的計算机已經民用化,并有成熟的供商業使用的分散式網絡操作系統RT
OS以供借鑑,Mod.1的操作系統就是以此為基礎幵發的。至于Mod.1的數据鏈也是改良自民用網絡LAN系統。系統使用
ALGOL計算机語言。盡管霍尼韋爾公司在設計Mod.1時大量采用了技術成熟的計算机与數据鏈設計技術,但他們還是低估了
分散式作戰系統的幵發難度,因而使系統的幵發費用大大超支。霍尼韋爾公司因此而大虧其本。

  霍尼韋爾公司H─930Mod.1可以安裝在台灣的驅逐艦上。其“雄蜂”導彈使用的RCA公司的HR─76制導雷達除了
可以引導“雄蜂”導彈外,還可以自動轉換搜索目標并指揮艦炮射擊海上与空中目標。此外,該系統還使用當時美國海軍制式AN/
SPS─58點防空搜索雷達,這是一种專門為搜索反艦導彈而設計的多卜勒雷達。需要指出的是,要构成全艦統一作戰指揮系統的
基本條件是要將各种類型的信息數据以數字化的方式輸入計算机處理。由于在Mod.1中大量的雷達信號(包括SPS─10面搜
索雷達)均為模擬制信號,因此這些信號衹能輸入顯示器,不能輸入系統中的UYK─19計算机處理。所以Mod.1無法构成真
正意義上的作戰指揮系統。

  在幵發出供改裝“武進一”驅逐艦使用的H─930Mod.1的基礎上,霍尼韋爾公司又分別幵發出供“龍江”級導彈快艇使用
的H─930Mod.2和供岸基“雄蜂一”型導彈系統使用的H─930Mod.3。台灣海軍一共購買了10套Mod.1,其
中9套安裝在“武進一”改裝的“陽”字號(安、昆、貴、慶、惠、南、洛、富、綏)驅逐艦上,另外一套供岸上訓練使用﹔購買了2
套Mod.2安裝在“龍江”和“綏江”號導彈快艇上﹔而岸基Mod.3則購買了5套。

  在霍尼韋爾公司幵發H─930Mod.1時,為了防止幵發失敗,做為一項保險措施,台灣向以色列購買了4套RESHET
中央電腦作戰系統,安裝在四艘“陽”字號(漢、萊、幵、當)驅逐艦上,這就是台灣的“武進二”計划。

  1982年,台灣為了提高其驅逐艦編隊的區域防空能力,提出幵發H─930MCS系統的計划,此即為“武進三”計划。以
“武進一”的H─930Mod.1為基礎發展的MCS系統中,增加了4台UYK─19計算机(共9台)。由于采用了較先進的
電腦制造技術,UYK─19計算机的体積已大大縮小。但是,UYK─19是16位計算机,它不能与已經普遍使用的32位計算
机實現數据交換(另一說是6台AN/UYK─28型16位計算机。在顯示技術方面,由于軍用標准的彩色顯示器价格高昂,故系
統中采用的是SONY公司的民用顯示器。為滿足區域防空需要,Mod.1原有的SPS─58雷達性能已不堪用,而“陽”字號
驅逐艦的艦体結构又不能承受西方海軍現役的符合其性能要求的各型搜索雷達,因此台灣和霍尼韋爾公司要求荷蘭電訊公司對其D
A─08雷達進行改裝以适應系統和“陽”字號老舊艦体的需求。同樣,指揮“標准”SM─1艦空導彈的美軍制式系統MK─74
(SPG─51雷達)也無法裝上“陽”字號艦內,這一次又是荷蘭電訊公司出面改裝其STZR─180雷達以應所需。完成后的
MCS系統內設有DCU─5(STIR─180雷達)﹔DCU─1(W─160制導雷達)﹔DCU─2(DA─08﹝2﹞對
空搜索雷達)﹔DCU─3(光電指揮儀)及DCU─4(SPS─10搜索雷達)等,操作人員在多數情況下,可以在系統內任何
一台顯示器上調用和處理上述雷達收集的信息。

  台灣進行“武進三”改裝的“陽”字號驅逐艦有七艘,部分艦衹上已幵始用“雄風二”反艦導彈換裝原有的“雄蜂一”導彈。“雄風
二”的制導系統為上面提及的DCU─1雷達。

  台灣海軍新武器裝備的幵發,体現了冷戰時期及中美建交前后美國及西方國家對台灣軍售的策略,即以“技術軍援”為主,幫助
台灣發展先進的軍事裝備技術。在當前世界處于冷戰結束后的格局下,台灣認為向西方購買先進軍事裝備的外部環境已經大為改觀,
可以實現向西方國家大量購買先進武器的突破,這個目標在美國和法國方面已經實現。但是從長遠來看,台灣仍然想立足于“技術引
進”方式,自行幵發先進的軍事裝備,以實現武器來源多樣化的目標

小滬尾兄請幫忙轉碼,謝謝。
http://redarmy.com.cn/hero/103.htm
http://amdtian.myrice.com/novel/4/pl01.htm


--------------------------------------------------------------------------------


判讀士轉貼  於 2000/09/12 02:52
發表內容:

林賢順的技術一流,兩岸都找不到他,大陸的雷達居然在自家
裡,發現不到盤旋二十分鐘的飛機?怪哉!


--------------------------------------------------------------------------------


小滬尾  於 2000/09/12 08:07
發表內容:

最後一位駕機起義的台灣飛行員

作者﹕張保平


□□11年前﹐35歲的國民黨空軍飛行員林賢順中校駕駛F-E5式戰
鬥機﹐在12架台灣空
軍飛機的狂追下﹐飛回了祖國懷抱。他是繼黃植誠之後的又一位、也是到目
前為止最後一位從臺
灣駕機起義飛回大陸的國民黨空軍飛行員。由于統戰工作的需要﹐他的回歸
沒有像當年黃植誠那
樣轟動﹐他很快便“銷聲匿跡”了。一個偶然的機會﹐筆者獲知他與筆者生
活在同一城市﹐採訪
了他﹐了解了他當年駕機起義過程中一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黃植誠的起義讓他眼前一亮﹐回大陸看看是林賢順的夢想

  在石家莊市的一個三口之家的住宅裡﹐一派儒將風度的林賢順大校近日
接受了筆者的採訪。
“我覺得我是一個很平常的人﹐除了我的履歷﹐我並沒覺得自己有什麼特殊
的地方。我現在最幸
福的感覺是﹕我是中國人民解放軍中的一個老兵﹐是一個小家庭中幸福的丈
夫和父親。”林賢順
平和地說。

  林賢順1953年出生于台灣苗栗縣的一個農民家庭﹐1976年軍校
畢業後﹐被分配到臺
灣東部的一個飛行基地工作﹐飛了一年後﹐他被調到台灣桃源空軍飛行基地
工作。

  1981年﹐剛剛從桃源機場調離不久的林賢順﹐忽然聽到了一個爆炸
性的消息──黃植誠
駕機從桃園機場“叛逃”回大陸了。這個消息讓林賢順很是吃了一驚﹕在台
灣桃源機場工作的四
年﹐他曾和黃植誠同在一個飛行大隊工作﹐當時﹐黃植誠任5大隊17中隊
的督察考核官﹐林賢
順任26中隊的上尉情報官﹐兩人經常見面﹐彼此間很熟悉。黃植誠的起義﹐
就像一個亮點﹐把
林賢順的目光也吸引了過去。

  林賢順說﹕“我雖然是一個土生土長的台灣人﹐但我對大陸卻一直有很
深的感情。我的祖先
是廣東梅縣客家人﹐因此﹐對大陸我們有一種與生俱來的親切感。在我的心
底﹐一直深埋一個
夢﹐那就是﹐有朝一日﹐我想親眼回大陸看一看……”

  1989年﹐林賢順被提拔為臺東空軍基地的一個飛行中隊的輔導員。
輔導員在中隊的任務
主要是強化官兵忠於國民黨的思想﹐時時對官兵進行反共宣傳。干自己不
想干的事﹐說自己
不想說的話﹐再加上與妻子感情不和﹐幾乎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於是他想
“遠走高飛”。

  1989年2月11日﹐農曆正月初六﹐空軍中校林賢順終于下定決心﹐
作出了他一生中最
重要的、性命攸關的一個決定﹕他要駕機離開台灣﹐離開這座孤島和孤島上
令他厭倦的日子﹐飛
向大陸﹐飛向新生活和希望。

  ◆義無反顧直飛大陸﹐十二臺機尾後狂追﹐四架解放軍的戰鬥機迎面飛
向台灣飛機﹐一場戰
斗一觸即發

  1989年春節剛過﹐林賢順就開始尋找機會。2月11日﹐天氣預報
台灣是陰天﹐大陸那
邊是晴天﹐有利於尋找機場降落﹐正好是理想的天氣。下定決心的林賢順在
早上一上班後即走向
機場﹐進行例行的巡查。此時此刻雖然他臉上的表情依舊泰然自若﹐但心情
卻無法平靜。

  他走近跑道上的一架已經加好油的F-E5飛機﹐了解到這架飛機馬上
就要起飛訓練﹐飛行
員一會兒就到。於是他對值班的地勤人員說﹕“今天我飛這架飛機﹐趕快收
拾﹐不要誤點兒。”

  兩分鐘後﹐飛機轟鳴起飛了。五分鐘後﹐林賢順已經進入了台灣海峽。
一進入海岸線﹐為
避免雷達發現﹐林賢順就貼海面飛行。

  五分鐘後﹐這架飛機的飛行員到機場後找不到飛機﹐感到莫名其妙﹐趕
緊報告了指揮部。指
揮部一查才知道出了意外﹐一陣慌亂之後﹐12架正在待命的飛機立即攜彈
起飛追擊。但一切似
乎已經晚了﹐這寶貴的五分鐘﹐為林賢順贏得了有利的時機﹐也使他逃脫了
死神的追捕。

  從飛機起飛開始﹐林賢順就關閉了飛機上的無線裝置﹐因此﹐外面發生的情況他一概不知。

  台灣機場方面在命令飛機起飛追擊林賢順的同時﹐還用雷達搜索他﹐導彈裝置都已打開﹐一 旦發現目標﹐即用導彈擊落他的飛機。但因為林賢順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老飛行員﹐在進入海岸線後一直超低飛行﹐雷達很難發現。所以台灣機場指揮部很焦急﹐在呼叫林賢順沒有回應﹐雷達搜索又沒有發現的情況下﹐一急之下﹐由原來用“暗語”和追擊林賢順的12架飛機聯繫竟然直接
改用“明語”聯繫﹕“命令你們﹐如果目標飛越海峽中線﹐發現後立即擊落﹗”

  這一信息被對岸我方空軍機場監聽到後﹐我方猜測可能有特殊情況﹐立即作出了反應。四架戰鬥機騰空而起﹐向雷達上發現的由台灣方向飛來的12架飛機迎面飛去。

  20分鐘後﹐林賢順駕駛的F-E5飛機已經飛過了海峽中線。他的心裡一陣激動。作為一名飛行員﹐他知道﹐飛越了海峽中線﹐就意味勝利在望。兩岸的飛行員在訓練中﹐有一條不成
文的“規定”。海峽中線實際上就是兩岸的分界線﹐沒有非常情況﹐誰也不敢輕易“越位”。他不知道﹐後面的12架戰鬥機正以兩倍的音速追擊他﹐距離他僅有20多海浬。

  12架追擊的台灣飛機也不顧一切地飛越了海峽中線﹐以兩倍音速追擊林賢順。我方的飛機也即將迎面趕到﹐戰鬥一觸即發。這一切﹐林賢順全然不知。

  也許感覺到已經鞭長莫及﹐為避免將事態擴大﹐在12架奉命追擊林賢順的飛機冒險飛越了海峽中線後﹐臺方指揮部及時下達了收兵的命令﹐12架追擊的飛機只好悻悻而返。

  看到台灣方面的飛機已經返航﹐我方的四架飛機開始返回來尋找林賢順的飛機。但由于當天大陸這方面霧很大﹐一直沒有發現已“越境”的林賢順。短暫的工夫﹐林賢順竟然“失蹤”了……

  ◆雲裡霧裡亂撞﹐苦尋機場不獲﹐棄機跳傘﹐落進田裡

  其實﹐林賢順並沒有“失蹤”﹐因為地形不熟﹐加上霧大﹐林賢順沒有發現我方起飛引導的四架飛機。最初﹐他也在尋找我方的飛機﹐他想﹐一旦大陸的雷達發現他飛過來﹐必然會有飛機
起飛引導他降落﹐但可惜一直沒有發現。

  因為兩岸飛機的無線裝置配置不一樣﹐所以飛過來後﹐雖然林賢順已經把無線裝置打開﹐但我方還是無法與他聯繫。無奈﹐飛到汕頭上空的林賢順只好駕機盤旋蒐尋機場。時間過去了將近半個小時﹐飛機裡的油所剩不多。一旦找不到機場﹐他將只能墜機跳傘。於是他只好離開汕頭﹐向豐順方向飛去﹐但在豐順他同樣沒找到機場。做好了最壞打算的他開始向城外人煙稀少的地方飛去。當飛到豐順城外的一片開闊地時﹐飛機的一個發動機因為燃料
耗盡熄火﹐另一個發動機也出了故障損壞﹐10時左右﹐林賢順只好棄機跳傘。

  “我最後降落到大片的水田裡﹐飛機墜毀在一個小學校的操場裡﹐我落地時只受了點兒輕傷。一個學校裡值班的老師走過來問我是哪個部隊的﹐他們以為我是解放軍。
我說我是從台灣起義過來的。剛開始他們都不信﹐還以為我是開玩笑。後來注意到我的服裝不一樣﹐才將信將疑。
不久﹐當地派出所的警察來了﹐問明情況後﹐把我送到了縣裡。”當天晚上﹐廣州軍區的一位副司令員即坐直升機來到豐順。第二天一早﹐林賢順即被用直升機接到廣州。在飛機上﹐這位副司令員對林賢順聊起了昨天那驚險的一幕﹐“昨天那邊有導彈對 准了你將要發射﹐你知道嗎﹖”不知道。”也許是昨天太緊張了﹐林賢順疲倦地搖搖頭。

  “你的屁股後頭跟12架飛機要打掉你﹐你知道嗎﹖”
不知道。”林賢順也大吃了一驚。“聽到那邊命令追擊你的飛機打掉你的呼叫後﹐我們的飛機也迎頭起飛了﹐差點兒就要打起來了﹐你知道嗎﹖”“不知道。”林賢順這時感到有些緊張。

  廣州軍區的領導對林賢順很關心﹐在和他談話後﹐把他安排到廣州軍區空軍醫院休養了一個星期。其間﹐廣東的軍政領導到醫院來看望和慰問他。時任省長的葉選平還和他認了老鄉﹐用客
家話和他嘮起了家常。
  最使他高興的是﹐當時已在北京軍區空軍任職的黃植誠聞訊也從北京給他把電話打到了廣州﹐兩位志同道合的戰友在電話裡“見面”份外親熱。

  ◆重獲新生﹐無悔選擇﹐林賢順對目前的生活十分滿足

  起義歸來後﹐林賢順在廣州出席了一個有香港和台灣媒體記者參加的短暫的新聞發佈會﹐對此次事件發表了聲明。後來在休息了一段時間後﹐即被委以重任。1989年10月﹐他到石家
莊空軍某航校報到﹐擔任副參謀長﹐第二年﹐被授予上校軍銜。

  由于統戰工作的需要﹐在林賢順駕機起義歸來後﹐除了在廣州召開了那個短暫的新聞發佈會外﹐林賢順從此便從媒體的關注中“消失”了。

  儘管回到大陸後﹐待遇不如在台灣﹐但林賢順感到很滿足﹕“我不是為了出名或陞官發財才回來的﹐我是為了自己的理想而歸來的。在解放軍的隊伍裡﹐我一定會當一個好兵。”

  1991年3月﹐林賢順和台灣的妻子達成了離婚協議。在組織的關懷下﹐林賢順在石家莊找到了自己的最愛﹐1991年5月24日﹐林賢順與石家莊電臺的專欄節目主持人趙爽結婚。
不久又有了女兒﹐一家人生活平淡但幸福。2000年的夏天﹐當已經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某航校副院長的林賢順大校對筆者講述他的故事時﹐他的臉上洋溢幸福的表情。他說﹐那次選擇
改變了他的命運﹐他為自己的正確選擇感到高興和自豪。


--------------------------------------------------------------------------------


小滬尾  於 2000/09/12 08:15
發表內容:

美國能讓我軍的導彈失靈嗎﹖
摘自﹕中國軍事天地
http://amdtian.myrice.com/novel/4/pl01.htm


當代包括戰略巡航導彈和彈道導彈在內的精准武器已經越來越依賴衛星定位的導航﹐中國也不例外。前不久媒體披露的中國遠程巡航導彈其中就採用了GPS導航。 隨中國軍隊現代化進程的快速發展﹐大家也開始有這麼一個顧慮﹐就是現存兩大衛星定位系統都是由美﹐俄兩國部署操作的﹐其導航精度中國並不能控制。一旦爆發戰事﹐衛星定位系統被人作手腳﹐我國軍方將如何自處呢﹖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讓我們先來看一看當今衛星導航的發展現狀。目前﹐世界上國防和民用導航主要依靠兩個相互獨立的衛星定位導航系統(GPS)。一個是美軍開發的NAVSTAR(NavigationalSatelliteTrackingandRanging)﹐由24顆衛星組成的導航星座已于1993年建成。另一種就是俄羅斯建立的GLONASS(GlobalOrbitingNavigationSatelliteSystem)﹐其基本概念跟美國差不多﹐是由24顆導航衛星在離地19﹐100公里的三個近地軌道上運行﹐隨時有4顆衛星以L1和L2兩個頻率全天候﹐不間斷地向空
中﹐地面或海上的使用者提供其所在位置的三維坐標﹐速度和正確時間。 和NAVSTAR一樣﹐其首要目的都是為了國防服務。

從兩者整體表現而言﹐美軍GPS的P(y)碼精度優于俄國的同類碼﹐水平和垂直誤差僅為正負16米之間。而其開放給民間使用的GPS頻率從導航精度和可靠性來說﹐並不比俄國的高明。 相反﹐在精度 方面﹐由于操縱GLONASS系統的俄羅斯宇宙火箭兵沒有在導航信號中加入雜波﹐所以其精度是美國GPS的三倍。在使用時的可靠性上﹐GLONASS的頻帶較寬﹐ 可以不用升級硬件就可和歐盟的WAAS﹐WAGE﹐EGNOS等地面輔助導航系統共融﹔另外﹐GLONASS衛星的軌道傾角高出NAVSTAR十度左右﹐ 因此在地面NAVSTAR無法接收的地方﹐使用者仍然可以接收到GLONASS的信號。只是因為俄羅
斯政情不穩﹐經濟動蕩﹐導致衛星的妥善率很低﹐補射新星更不用說了。從俄國防部最新的紀錄來看﹐自1982年以來俄國先後發射了76顆導航﹐測地參照衛星﹐其中有6次發射失敗﹐ 目前﹐只剩15顆仍在運作﹐外加一顆備用。有鑒于資金匱乏﹐俄政府先前只保證今後11年內繼續對外提供衛星定位服務﹐後經歐盟注資才有所鬆動。所以﹐從長遠政﹐經利益出發﹐國際間大多選用美國的GPS。

正因為世界各國對美國GPS的青睞﹐為了防止GPS被敵對國家用作軍事用途﹐五角大樓採取了所謂 選擇可用性”(SelectiveAvailability)的人為干擾﹐主要是在民用的標準導航
服務(SPS)中加入了頻率抖動和星歷偏差﹐使民用C/A碼的實時(real-time)定位精度在平面上降到了100米﹐ 高度上降到156米﹔美軍專用的精准導航服務(PPS)安全措施更甚﹐武器系統制導的GPS裝置信號加密(encryption)﹐需有解碼模組電路板方可使用。單兵ANbrSN-11定位儀每日更換密碼(password)才能取得軍用定位精度。1995年﹐美軍指定Rockwell公司牽頭﹐悄然進行“導航戰”的研究。其內容細節不得而知﹐但可以確定的是該計劃主要圍繞戰時導航系統的攻防戰和進一步提高衛星系統對付電子戰攻擊的能力。

1997年﹐美國政府撥款1﹐500萬美元正式部署一種能在特定時間和空間內防止敵人使用GPS的新系統。 我們中國人有一句話﹐就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一方面﹐美國費勁心機阻止非盟國盜用其 高精度導航信號﹐ 另一方面﹐民間也推出了將民用C/A碼提昇至軍規的“差分定位”(DGPS)技術和“ 雙星定位”。前者是借地面參照點已知GPS的誤差﹐ 利用數學公式推算出所在位置人為加入的誤差規范值﹐求得接近軍用定位精度﹔後者則是結合美﹐俄兩大導航系統﹐充份利用軌道上48顆衛星發射的 L波段頻率﹐獲得任何時間﹐空間內幾何分佈較好的定位精度和連續定位。 中國在建立起自己的地區性衛星導航之前﹐估計就採用了以上一種或兩種的精進手段。

如果現在臺海有事﹐中國擔不但心美國對GPS信號作手腳呢﹖我看未必。 

美國如果干擾(spoofing/jamming)甚至切斷亞太地區的民用GPS信號﹐ 這對嚴重依賴其衛星導航的民航客機將是一大飛安威脅。真捅了什麼大簍子﹐美國隨時會成為眾矢之的﹐罪惡之首。事實上﹐美國政府體認到向民間開放GPS所具有的潛在經濟效益﹐甚至一直在考慮取消SA﹐而令軍方發展僅在戰時控制GPS的手段。只是美國防部一再抵制﹐SA才得以保留。

就是美國想出了辦法只大幅降低中國的GPS精度﹐而不殃及鄰近國家的話﹐中國也不擔心。中國大可以接收其它區域的GPS信號(例如﹕接收3﹐000公里內電離層1227.6兆赫的NAVSTAR-L5波段對於中國來講易如反掌)﹐為己所用。

中﹐俄結成的戰略夥伴關係中﹐很可能包括了一方有事時﹐雙方情報信息共享的成文。就是說﹐ 即使美國掐了全球的GPS﹐中國還是可以使用俄軍方的GLONASS提供低于30米的精度。當然﹐美軍也有干擾GLONASS信號的能力﹐只是GLONASS具有高度戰略意義﹐如果美國對其進行干擾﹐無疑將嚴重妨礙到俄軍戰略火箭部隊的核威攝力﹐進而危害到俄的國家安全﹐這在冷戰時期﹐無疑是在挑起第三次世界大戰。到時﹐俄羅斯作何反應將考驗美方的政治智慧。

現在美軍和臺軍使用的大部份GPS接收機在發送偽距或偽距率時﹐P碼反誘騙(Anti-Spoof)加密後的Y碼是可以破譯的﹐具有較強保密功能的EGI/GPS還不普及。前蘇聯早在80年代就具備了這種信號竊聽的能力﹐90年代末期的中國更上一層樓﹐不但已經具備竊聽美軍未加裝安全總裝數據線通訊的能力 ﹐甚至可以射頻干擾美軍的GPS信號﹐強激光損毀美軍太空感應網絡﹐ 破壞美軍賴以維繫的衛星導航系統和預警偵察系統。

總之﹐在未來戰爭中﹐電磁戰將是一切戰爭手段的基礎。在戰場上如何剝奪敵人的電磁權而又同時保護己方電磁頻帶暢通是包括美國在內各國軍事專家研究的重點。



--------------------------------------------------------------------------------


小滬尾  於 2000/09/12 08:20
發表內容:

以前曾有朋友提及以上轉貼﹐個人的回答如下
請參閱
回VOR﹐有關GPS
如果現在台海有事,中國擔不但心美國對GPS信號作手腳呢?我看未必。

>1.美國如果干擾(spoofing/jamming)甚至切斷亞太地區的民用GPS信號,這對嚴重依賴其衛星導航的民 航客机將是一大飛安威脅。真捅了什么大簍子,美國隨時會成為眾矢之的,罪惡之首。 事實上,美國政府體認到向民間開放GPS所具有的潛在經濟效益,甚至一直在考慮取 消SA,而令軍方發展僅在戰時控制GPS的手段。只是美國防部一再抵制,SA才得以保留。

如果美國真的切斷亞太地區GPS信號﹐亞太地區的航空器倒沒什麼嚴重飛安威脅﹐飛機本身有慣性導航系統﹐若GPS掛了﹐還可靠慣性導航﹐若慣性導航也掛了﹐還可靠附近塔台的無線電導航﹐所以該說法不成立﹗


>2.就是美國想出了辦法只大幅降低中國的GPS精度,而不殃及鄰近國家的話,中國 也不擔心。中國大可以接收其它區域的GPS信號(例如:接收3,000公里內 電离層1227。6兆赫的NAVSTARL5波段對于中國來講易如反掌),為己所用。


NAVSTAR只有L2波段而非其所述的L5波段﹐或許該法可收到其他GPS信號﹐美國人肯定不會讓其收到超過3組的GPS信號﹐所以還是沒用﹗


>3.中,俄結成的戰略夥伴關系中,很可能包括了一方有事時,雙方情報信息共享的成文。 就是說,即使美國掐了全球的GPS,中國還是可以使用俄軍方的GLONASS提供低于30米的精度。 當然,美軍也有干擾GLONASS信號的能力,只是GLONASS具有高度 戰略意義,如果美國對其進行干擾,無疑將嚴重妨礙到俄軍戰略火箭部隊的核威攝 力,進而危害到俄的國家安全,這在冷戰時期,無疑是在挑起第三次世界大戰。 到時,俄羅斯作何反應將考驗美方的政治智慧。


GLONASS的定位精度是57﹌70公尺﹐而非30公尺﹐更重要的﹐由於俄羅斯現在經費短缺﹐原有24枚運作的系統﹐現只有9枚﹐所以這東東不是很好的選擇﹗


>4.現在美軍和台軍使用的大部份GPS接收机在發送偽距或偽距率時,P碼反誘騙Anti-Spoof) 加密后的Y碼是可以破譯的,具有較強保密功能的EGI/GPS還不普及。前蘇聯早 在80年代就具備了這种信號竊听的能力,90年代末期的中國更上一層樓,不但已經 具備竊听美軍未加裝安全總裝數据線通訊的能力,甚至可以射頻干擾美軍的GPS信號, 強激光損毀美軍太空感應网絡,破坏美軍賴以維系
的衛星導航系統和預警偵察系統。


P(Y)碼可被截聽﹐每天的信號都不同﹐使用者每天都得輸入不同密碼﹐所以很難即時被破解﹗也就是很難即時被破壞﹗至于所謂“激光打擊”﹐能打得到23萬公里遠的同步預警衛星﹖﹗乾脆去征服太陽系算了﹗


--------------------------------------------------------------------------------


小滬尾  於 2000/09/12 08:29
發表內容:

另外對差分GPS可參閱
小滬尾真沒常識
以及個人以前的文章
There is something about GPS
不過文中Dual Satellite是個人對雙星的英文用法﹐而上述的雙星是Twin Constellation﹐但據一些情資顯示﹐還有另一種雙星可能
為個人文章提到的那種﹗


--------------------------------------------------------------------------------


小滬尾  於 2000/09/14 06:04
發表內容:

中國軍隊的代號http://www.giantdot.com/BIG5/politics/po_forum/military/100000143.asp?page=100000143&ForumCode;=military&encode;=BIG5

發言人: 網友 黑騎士
--------------------------------------------------------------------------------
FROM:雪祿祿土 > 發言時間: 2000-09-13 13:15:00
前几天江西2000武警的部隊代號(法新社說的)我查了一下竟然
是前進文工團,為了讓大家對我軍有所了解,揭穿某些人的謊言,我做本文。
一、代號的使用范圍

中國軍隊除省軍區系統的軍分區、人武部和一些院校、科研單位
和機關等部門,團及團以上單位均對外使用首位不為0的5位數字代號。武警部隊目前只有由陸軍改建的師動師及所屬團使用首位不為0的4位數字代號。

二、各大單位代號的分布

一般以前2位表示該部隊所屬的大單位。

總參部隊:57□□□,58□□□,88□□□ 總后部
隊:59□□□ 總裝部隊:89□□□ 海軍:37□□□,
38□□□ 空軍:39□□□(飛行部隊),86□□□、87
□□□(地勤、防空部隊) 第二炮兵:80□□□ 沈陽軍
區:81□□□,82□□□ 北京軍區:51□□□,52□□
□ 蘭州軍區:36□□□(駐新疆),84□□□ 濟南軍
區:546□□(駐河南),55□□□ 南京軍區:32□□
□(駐福建、江西),83□□□ 廣州軍區:34□□□,5
3□□□,54□□□ 成都軍區:35□□□(駐云南、貴州
),56□□□ 武警機動部隊:86□□,87□□

三、代號的其它規律

部隊代號在各大單位間還存在一定的特異性和統一,但在軍及軍
以下單位的特征似乎就沒有這么典型。各大單位內部的規律不盡相同,甚至似乎沒什么規律可循。

◆沈陽軍區

似乎是各大單位中部隊代號較為規律的一個。81021、81
032、81043、81054、81065部隊分別代指陸軍第16、第23、第39、第40、第64(1998年撤銷)集團軍。而下級部隊代號的分配也較為規律,如:811□□一般隸屬第16集團軍,812□□屬第40集團軍,工程兵部隊編為818□□

◆廣州軍區

陸軍第41集團軍為53010部隊,其部隊一般為530□□
部隊。陸軍第42集團軍為53200部隊,其部隊一般為532□□部隊。駐香港部隊為53300部隊,其部隊一般為533□□部隊。


--------------------------------------------------------------------------------


小滬尾  於 2000/09/14 06:05
發表內容:

回應人: 網友 黑騎士 >>對象: 無特定對象
--------------------------------------------------------------------------------
FROM:雪祿祿土 > 回應時間: 2000-09-13 13:20:00
◆海軍
軍級單位(基地)的代號一般為37/3800□,如廣州基地
為38001部隊,榆林基地為38002部隊,旅順基地為37001部隊,青島基地為37003部隊。

◆總裝備部(原國防科工委)

軍級單位(基地)的代號一般為38□□0,如酒泉基地(第2
0基地)為89920部隊,西昌基地為89700部隊,馬蘭基地為89800部隊。

◆武警機動部隊

駐東北的8610部隊、8620部隊,駐華北的8630部隊
、8640部隊、8650部隊,駐西北的8660部隊、8670部隊,駐華中的8680部隊,駐華東的8690部隊、8710部隊、8720部隊,駐華南的8730部隊,駐西南的8740部隊、8750部隊。

打到這里不打了,大家如果有興趣以后再貼。
蘇顰
2000。9。14


返 回

本論壇已關閉,以下僅提供管理人員整理資料之用。

■ 為一般的欄位  為必填的欄位

資料輸入ID
資料輸入密碼
署名: [♂♀]:
☆☆: 本欄無作用
其它選項: HTML僅開放字體變化
文章主題:
文章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