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看台軍“聯兵旅”
回應本題 | 自選底色↑ | 返 回 |
好奇 於 2004/08/06 22:31 | |
也看台軍“聯兵旅” | |
好奇 於 2001/12/19 02:07 也看台軍“聯兵旅” 這些訓練其實各單位事先都已經知道﹐并由主官指定好參謀抄寫上答案﹐屆時再彩排預演個七八次﹐反正不管答案正確與否﹐只要依主推官的指導修改不行了。此外安排的一些隨意性問題﹐自然也是事先指定人員准備好的﹐到時走走形式﹐做做樣子就算交差了。 好奇 於 2001/12/19 02:11 Re:也看台軍“聯兵旅” 台軍地面聯兵旅的反突擊戰朮 台軍地面聯兵旅普遍具有“持續后支力、強大打擊力、緊密偵搜力、快速機動力和靈活指通力”等特點。在未來台島防御作戰中,它是地面作戰最主要的機動打擊力量,對穩定台島防御將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作戰運用中,台軍通常把其作為陸軍師、戰區和戰略的各種預備隊集中使用,主要用于反空(機)降作戰、反突擊作戰等。 台軍十分重視反空(機)降作戰,尤其重視使用地面聯兵旅實施反空(機)降作戰。台軍認為,雖然地面守備兵力可以利用預設反空(機)降陣地對空(機)降之敵進行拘束和打擊,但無論打擊的力度和效果都十分有限。而單獨建立一支行動迅速、反應靈敏、突擊力強的機動打擊力且,即反空(機1降預備隊專門對付空(機)降之敵,是最為有效的做法。 因此,在台軍陸軍師、戰區及戰略預備隊中都以地面聯兵旅為基礎,單獨編有一定規模的反空(機)降預備隊。作戰師的反空(機)降預備隊通常由不少于1個機動打擊營的兵力組成,戰區反空(機)降預備隊通常由1一3個機動打擊營組成。在具體編組時,台軍通常在營這一級把坦克連和機步連(摩步連)進行混編,組成特遣隊以增加打擊合力。 台軍認為,對方空(機)降兵雖裝備輕便,火力有限,但由于在己方防御腹地作戰,因而危害極大,必須首先予以殲滅。因此台軍規定,在抗登陸和反空降作戰同時展開時,首先應保障反空降作戰。當發現對方在海上登陸的同時于縱深實施多點空(機)降時,台軍通常利用預先建立由多個鍺報站組成的警報網,適時發出空(機)降警報,并用強大的防空力量予以空中攔截。 當發現空(機)降兵主力著陸時,其師級以上指揮機構授事先的反空(機)降預案,立即指揮空(機)降地域附近的守備部隊進行圍堵、拘束和牽制,并根據對方空(機)降兵力的規模、空(機)降縱深和分布,迅速派遣陸軍師或戰區反空(機)降預備隊前出,分數路快速機動至對方空(機)降地城附近展開,在守備部隊的配合下,對空(機)降兵實施向心突擊,趁對方組織混亂、兵力分離,不能發揮戰力之際,就地快速圍殲﹔當發現對方空(機)降兵著陸后開始向預定目標機動時,台反空(機)降預備隊則根據戰場態勢情況,或通過在預定目標附近快速設伏,或通過采取分割包圍、筋堵后截的戰朮從行進間一舉圍殲空(機)降部隊﹔當發現空(機)降兵占領預定目標時,台反空(機)降預備隊則趁對方立足未穩之際,在守備部隊的配合下,迅速達成合圍,并發起攻擊行動。通常采用坦克引導步戰車分數路突破對方防御,將對方分成數塊各個殲滅,并奪回被對方控制的要點和陣地。 鑒于台島防御縱深較為淺近,加上其一線守備旅中沒有建制內的裝甲兵,因此台軍認為,在未來防御作戰中,由地面聯兵旅組成的陸軍師反突擊預備隊或戰區反突擊預備隊,一有時機必須盡早投入交戰,否則就很難穩定防御。台軍規定,在對方第一梯隊登陸營突擊上島并突破其部分一線連防御陣地時,其作戰師通常就要使用反突擊預備隊的部分兵力在主要方向上實施反突擊作戰。 台軍通常根據對方突入部隊對其防御的威脅程度和方向及地形條件等,來靈活確定使用反突擊預備隊的兵力規模。如陸軍師組織反突擊作戰,反突擊預備隊通常由1-4個機動打擊營組成。為增加反突擊的力度和效果,台軍在投入兵力時通常一次到位,從不采用添油戰朮。 實施時,通常采用“阻止尖端,鞏固肩部,封鎖底部,打擊翼側”的戰朮要領。“阻止尖端”就是要求守備部隊不脫離陣地,依托正面陣地進行阻擊,扼止突入部隊進攻年勢頭﹔“鞏固肩部”就是要求守備部隊固守突破地區兩側有利地形,限對方擴張﹔“封鎖底部”就是使用炮兵和空中火力對突入其防御的部隊后方實施攔截,割斷對方前后聯系,遮斷后續部隊﹔“打擊翼側”就是要求反突擊預備隊利用隱蔽路線前出,對突入部隊一翼或兩翼進行猛烈的打擊,分割對方隊形,爾后各個圍殲。 台軍反突擊的目的就是利用預備隊迅捷的突擊力,將對方上陸部隊一舉殲滅或趕下海去,以封閉突被口,恢復原防御態勢。反突擊達成后,台軍強調應迅速調整都署,准備繼續抗擊對方沖擊。反突擊如失利,則就地構筑工事堅守,等待上級組織更大規模的反突擊。 好奇 於 2001/12/19 02:28 Re:也看台軍“聯兵旅” 台灣在近十年來,不論就兵力、戰機、戰車密度,武器裝備採購金額,始終高居世界首位,尤其是國防預算支出結構中,人員維持經費居高不下,退輔會預算中的退除役官兵退休給付亦相當驚人,說明台灣養兵、「養退」過多,已成為軍系沉重的負擔。 國軍人事支出比率居世界前列,四百多位將軍還是太多 小滬尾 於 2001/12/19 02:40 Re:也看台軍“聯兵旅” 這個“世界軍事”的聯兵旅資訊是從林朱進在全防的一系列文章“引用”過來的 好奇 於 2001/12/19 02:54 Re:也看台軍“聯兵旅” 我一直擔心聯兵旅不能打,海巡署也不能! 好奇 於 2001/12/19 03:10 Re:也看台軍“聯兵旅” 不過共軍素質也好不那去^^ 好奇 於 2001/12/19 03:15 Re:也看台軍“聯兵旅” 中共軍隊存在十大問題 這十大問題 第二個問題是人員素質低下,部隊中具有高學歷的人員少之又少,絕大部分是來自農村的青年,已經越來越不能滿足高科技、現代化軍事的需要,長此以往,必將影響高科技軍事裝備的普及。 第三個問題是軍官指揮能力有限。不論高中低各級指揮員其文化水準低落,指導思想落後,無法掌握現代化高科技戰爭下的指揮本領,也不具備指揮現代戰爭的作戰能力。 第四個問題是軍事裝備科研開發力度不夠。由於延續以往的採購方式和體制上的弊端,在裝備開發方面沒有真正的競爭,沒有真正的投入。 第五個問題是基礎科學落後。由於大陸在微電子、精密儀器設備上的落後,造成改善軍事裝備心有餘而力不足,無法批量生產現代化的武器,即使能研究出來也造不了。 第六個問題是貪污腐化泛濫。這種情況在指揮員,尤其是高中層級及某些部門中尤其嚴重,利用公款吃、喝、嫖、賭、毒的惡習到處蔓延。 第七個問題是麻痹思想嚴重。認為大陸擁有核武器,產生自大情緒,過分吹噓某些自行研製生產的裝備,其實這些裝備還是很落後的。 第八個問題是指揮方法落後。還沒有一套適應現代化戰爭的指揮系統,很多地方還在延用以前的老方法,從分析判斷到反應都太慢。 第九個問題是過份依賴進口。尤其在尖端武器裝備上過分依賴進口,頂多只能仿製,完全受制於人,一旦進口受阻,後果不堪設想。 第十個問題是沒有現代戰爭的經驗。缺乏現代戰爭的考驗,一旦發生戰事就極易造成混亂。 西門慶 於 2001/12/19 09:24 Re:也看台軍“聯兵旅” 幹部們也跟二三十年前的軍官們一樣, 愛吃喝嫖賭,吃兵喝兵, 跟以往最大的差異點有兩點 : 第一, 比較重視戰技. 第二, 軍官的心防渙散. 以上第一點, 是台灣陸軍的優勢, 第二點則是台灣最大隱憂. 軍隊的組織病, 亂搞績效, 吃喝嫖賭, 說實在的不是好事, 真正的關鍵, 就在心防二字. 會養出像林豬進這種老鼠, 才是可怕. (還好林豬進不是外省人) 我對台灣沒信心的地方, 就在於像林豬進這樣的軍官愈來愈多. 以後若是心防改善加強, 那中共可就沒指望了. 不過, 我看中共對台灣媒體及外省族群所下的功夫很可觀, 小滬尾 於 2001/12/19 09:39 Re:也看台軍“聯兵旅” >我的學弟現在在某摩步旅當營長, 哇靠﹗西門大哥要是還在軍中﹐不就是西門旅長囉 Albert 於 2001/12/19 10:58 Re:也看台軍“聯兵旅” 好奇兄 所以從將官員額比較分析,台灣「小單位,大編制」的組織架構,是否有調整的必要?值得斟酌。 將官多主因是臺灣軍中是主官比外國同等單位之主官高上一級甚至兩級, 再加一個政戰的, (那些星及梅花, 都是高薪人仕) 官多過兵, 所以吃糧也吃窮你. 所以不改善這些不合理的, 只有用上更多之人事費. 至於空軍機隊編制是合理的, 因以美國之中隊為師, 是十八架一中隊, 保持四個四機小隊另加二架備用機, 所以從前美國說部署一個中隊亦是代表十八架(一大隊=54架), 日本是加多兩架備用機及另兩架T-33作為聯絡機用(一中隊20架再加兩架聯絡機) 小滬尾 於 2001/12/19 11:30 Re:也看台軍“聯兵旅” >將官多主因是臺灣軍中是主官比外國同等單位之主官高上一級甚至兩級, 再加一個政戰的, (那些星及梅花, 都是高薪人仕) 官多過兵, 所以吃糧也吃窮你. 這是古時候大陸軍的後遺症﹐不設這麼多大官位﹐很難安置各路升遷的人 另外﹐基層的軍官通常是被犧牲的對象﹐以前當兵時﹐有位專科班的軍官﹐續簽後 想起PLA的軍隊企業化﹐老實說有些智慧﹐那麼多人﹐總得想法安插﹐不然很容易出 Steven 於 2001/12/19 11:32 Re:也看台軍“聯兵旅” 你們認為學長學弟制好嗎 小滬尾 於 2001/12/19 11:51 Re:也看台軍“聯兵旅” 這裡有篇不錯的文章可參考 首先在入伍前將重大疾病的人員過濾掉,其他人員一律入伍服務,各軍團每二個月對其所屬單位實施一次體能戰技測驗,合格人員才有資格升等,合格次數多的才能由二兵升一兵、由一兵升上兵。一年後將表現不好的淘汰掉,改服社會役,役期要比原軍種同梯弟兄晚半年或一年退伍。 如果按照該文的士兵考核﹐選擇方式 好奇 於 2001/12/19 13:39 Re:也看台軍“聯兵旅” 國軍軍事組織承傳著大陸時期的大陸軍攻勢架構,龐大組織如同一隻可怕的怪獸,吞噬百分之七十的國防經費,阻隔二十萬年輕人的思想與發展,無餘力用於軍備與軟體間的建設,為害國軍戰力的提升。國軍組織具有這種特殊現象,就免不了會故障或生病,連帶引起一些副作用,茲列述幾點: 一、國防部部本部與參謀本部有部份功能重疊 例如,國防部部本部人力司與參謀本部聯一室,均負責人事政策與管理,國防部部本部戰略評估司(未來要成立的整合研析司)與參謀本部聯二室,均負責敵情分析與整理。任務一模一樣,嚴重浪費國家資源,而且容易洩密。 二、國防部一級單位過多 除部本部與參謀本部之外,其主要單位有: 三、無戰力單位之員額龐大 國軍無戰力單位特多,而其編階又都甚高,滿天星星群集一處,甚至形成「臺灣星星(將官)滿街跑」的俗話,彷彿軍事獨裁國家,現僅列舉數個無戰力單位: (一)軍管部: (二)總政戰部: (三)督察部: 四、員額空缺的殘破部隊甚多(戰力殘破部隊) 軍隊組織有一定員額編制與職務,但是國軍編設很多單位,有母體的組織,有單位主官或主管,也有每年度完整的經費,且故意空缺很多,形成殘破的部隊,例如步兵師兵力大都不足三分之一。連最新編成的聯兵旅,也以新訓單位或戰時動員補充之名編制一堆殘破戰力的部隊,有些聯兵旅僅有一至二個實兵營,三至四個營只有幹部與少數勤務兵編制;這種編制單位很多,但實質上僅有一部份編實,極浪費公帑,且無戰力。 五、空架子部隊 有些部隊編制幹部眾多,軍官位階高,但沒有幾個兵,例如後備警備營、運輸營,有幹部、士兵比軍官少,幾乎毫無戰力可言。 六、指揮層級過多 一個小小的臺、澎、金、馬地區供養四、五十萬大軍,從最上階層的國防部到最基層的連部之間指揮層級過多,例如陸軍,從參謀本部、陸總部、軍團、師或獨立旅、旅或營、營、連,指揮層級過多,造成命令不易瞭解與貫徹、時間的延誤與人力的浪費。 七、私自支援 臺灣軍事長官喜歡把部隊勤務兵與侍從官放在家裡使用,例如軍車換成民用車牌,阿兵哥換穿民用便衣;長官離職或退伍,單位仍繼續支援車輛、勤務兵與侍從官,造成一個勤務指揮部或營級部隊人員嚴重不足,軍紀散漫,浪費軍事資源。王若愚二級上將不私自要求非法支援,其人格崇高,令人敬佩。 徵兵制度 無戰力的部隊 從英阿福克蘭群島戰爭已知曉徵兵制度的缺失甚多。國父孫中山先生曾指出,歐美先進國家作事情都用專家,打仗用軍事家,不可馬馬虎虎。 國軍自民國三十八年(一九四九)開始,在兵源方面就採取徵兵為主、募兵為輔的制度,實施過程中曾發生拒絕入伍當兵,特權免服役等畸形現象;入伍之後的自殺與逃亡更是層出不窮,連義務役預官與職業軍官的自殺事件也時有所聞;為防範意外的發生,部隊訓練既不嚴格也不重視,如何有戰力。 我任營長時,一位食勤兵畏苦怕難,不想待在廚房工作,以吃農藥自殺來表達他的心聲;還好不幸中的大幸,被即時察覺有異樣而緊急送醫急救。 民國八十六至八十八年間,海巡部隊弟兄每個月大都會發生持槍自殺的連續慘劇,最後只好規定衛哨兵槍彈分離,使哨兵一人持槍一人帶彈,兩人不可接觸與交談。請問國防部,這樣的部隊會有戰力嗎? 徵兵制度過於僵化、一元化,將硬梆梆的規定強加在新新人類身上,未能考量生長在多元化環境的新新人類之人格、思想與行為模式,使人窒息。何況我們的高級將領思想落伍,又排斥新觀念,如何能接受多元化觀念呢?正如葉海煙教授所言,徵兵制,不僅造成年輕人力的延宕與停滯,而且對提升國防兵力素質也未見顯著的正面作用。 今天是一個科技的時代,大部份國家多已採用優秀的軍事專業人才來規劃、執行軍事作戰,另徵召少數義務役人員服勤行政業務與基本戰鬥勤務,已不是第一、二次世界大戰時的以人數多寡取勝,也不是兵連兵的人海戰術;可惜在上位者及既得利益者充耳不聞,或者以徵兵制才能節省經費與兵源為由,不圖改革。導致基層連隊義務役弟兄過多,無經驗傳承,不能吃苦耐勞,怕出操打野外,根本毫無戰力可言。 -------------------------------------------------------------------------------- 好奇 於 2001/12/19 14:15 Re:也看台軍“聯兵旅” 中國人真會異想天開,要是他們用愚公移山的精神攻佔台灣.. 發揮人海優勢,【填平台灣海峽】,和平統一全中國!!! ◆一個【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方案誕生。 以下講述填平台灣海峽好處。 如果他日要用武力統一, 有人會問;如果他日台灣和平解放, 【填海保台】方案說到最現實的價值 在國際上也是沒有可以指責的藉口 而對台獨分子來說最大的可以說是心理上的震撼! 當然,【填海保台】方案並不符合韓國和日本的利益, 對於大陸而言【填海保台】方案對現在的實際好處就是 一 為大量的下崗工人提供就業機會,解決社會不穩定因素。 還有一些朋友對於工程量的問題提出疑問。 當然,政府也要制定法律,多一點讓利。 -------------------------------------------------------------------------------- 常言道﹕打蛇要打七寸﹐要解放臺灣當然要清楚對手的底牌。 眾所周知﹐當年國民黨軍隊在三大戰役后兵敗如山倒﹐解放軍揮師南下勢如破竹﹐當國民黨退守長江南岸后﹐就曾倚仗長江天險﹐負偶頑抗。曾經叫囂﹕長江天險﹐固若金湯。結果經不住人民解放軍和廣大人民群眾的萬船齊發和一陣猛打﹐隻打得可憐的國民黨軍隊如喪家之犬。 今日的“臺獨”分子如此囂張﹐當然是依托臺灣海峽的天然屏障﹐如果沒有臺灣海峽﹐憑著世界上最優秀的解放軍陸軍部隊﹐臺灣問題也就不成臺灣問題了。因此要解放臺灣首先就把臺灣海峽的屏障先解決好。 如何解決臺灣海峽的天然屏障呢? 臺灣海峽最窄處距福建、浙江一帶才一百三十公里﹐區區一百三十公里現在是什么概念?以時速一百公里汽車﹐在高速公路上奔馳才一個小時。臺灣海峽有多深呢?平均深度才一百來米。要解決這個天然屏障就是用非常簡單的方法──挖土填海。 整個海峽共在海上填出三條高速公路﹐從廣東與福建交界處的漳浦﹐朝澎湖島和臺南方嚮填﹐在泉州處填嚮臺灣中部﹐北部從平潭島填嚮臺灣的新竹縣。 公路的寬度為一百米﹐中間五十米為戰備高速公路﹐兩側各二十五米設置綠化帶﹐另專門栽種南方易栽易長的鬆樹和灌木叢林﹐再人為地用鋼筋水泥設置易守難攻的陸軍單兵作戰掩體和碉堡工事。路基下二十米處建設一條后勤物資供應專用地鐵﹐每一公里設置一個地鐵站。 武器配置﹕每二十公里配備一個防空導彈營和反艦導彈營﹐每一公里設置一個高射炮兵連和后勤供應站。 工程的可行性分析﹕ 工程造價非常低廉﹐隻有后勤供應專用地鐵昂貴些﹐其祂主要就是土與沙。 需要挖土方﹕每一條公路每公里需填土方一千萬立方米﹐以此類推共需挖土方十三億立方;這些土方一點也不算多的。 填土的來源﹕閩贛交界擁有武夷山脈﹐閩粵交會和閩浙交會處均有連綿的山脈﹐取之不盡啊!隻需安裝自動運送帶﹐二十四小時可以不停地運土方。 邊填邊栽種植物﹐邊進駐解放軍陸軍、海軍海防部隊、空軍防空部隊。 工程施工人員﹕中國最大的資源莫過于人力資源了﹐這不成問題。 技術要求﹕除了地鐵外﹐其祂的都是簡單勞動﹐不成問題。 國內的幾家大型汽車廠如一汽二汽﹐抓緊時間設計改裝高速裝甲運兵車﹐戰略儲備二十萬輛﹐現役十萬輛﹐每輛額定載員十人。 每年的工程進度設計為十公里﹐不算多吧?那么好了﹐每完成一公里﹐就離臺灣近一公里﹐當到達臺灣海峽中線時﹐你看“臺獨”分子能坐得住嗎?十年左右就抵達臺灣了。 理論支持﹕我們中華民族有著非常優秀的文化傳統﹐比如愚公移山的精神就可以再度發揚光大。小日本屁大的島國居然都可以移山填海造地﹐我們泱泱大國﹐有十多億同胞和連綿的群山﹐填海修三條公路自然是毛毛雨啦。 戰爭決心 一般說來﹐我們僅僅是填海修公路﹐沒有首先發動戰爭﹐因而臺軍不會輕舉妄動﹐出師無名啊!支持“臺獨”的美國也會因我們修路而患頭疼。隨著臺灣中線的公路上布置先進的防空導彈﹐美機也不敢在臺灣海峽上空耀武揚威了!從目前來看﹐臺灣當局對統一采取拖的戰略﹐牠越拖得久﹐我們的路也修得離臺灣更近﹐牠不拖能夠座下來談統一問題當然是我們巴不得的。因而說臺灣的拖延與不拖延對我們都有利。等牠拖到想獨立之時﹐也是我們百萬雄師過海峽的時候。 在填至臺灣海峽中線時﹙離大陸約五十公里﹚﹐可能會遇到臺軍的幹擾﹐不過不要緊﹐始終有解放軍在進駐公路﹐三條公路相互之間解放軍各部隊可以配合呼應。而且﹐此時臺軍的海軍艦隻離得太近﹐我們的反艦導彈甚至可以不費力地打擊躲在軍港內的敵艦﹐因而敵軍艦非常容易遭受打擊的。既使此刻爆發戰鬥﹐我們絕對佔有上風。隨著工程每一公里的進展﹐“臺獨”分子再也坐不住了﹐也不敢再拖延下去。很大的可能是“臺獨”分子迫于島內外的各種壓力﹐座到談判桌前。戰爭最好的法寶是不戰而勝啊。 公路修成了﹐如果萬一“臺獨”分子不投降﹐那更好辦﹐動員三百萬在三至五年之內退役的士兵重新入伍參戰﹐數百萬的地面部隊和數十萬現役部隊再加上預備役一百萬人上島﹐你想想﹐臺灣會是什么樣子?臺軍這個當年的手下敗將當然不想與解放軍進行地面戰﹐但我們就拖住牠交手﹐而且牠的海軍幾乎無法發揮作用。幾百架臺軍戰機有人民空軍咬住﹐也有沿途公路防空導彈的配合﹐也就夠了。 填海修路對于中華民族的長遠效益分析 解決臺灣問題﹐使臺灣回到中華民族的懷胞; 臺灣回歸后﹐繼續加寬這三條公路﹐最好達到一公里寬是最理想的﹐中華民族的憂患徹底解除!在我們的子子孫孫手上﹐臺灣也不會分裂出去的。 三條公路的建成﹐等于額外地使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兩個海水養殖場﹐和世界上最大最長的觀光旅遊公路﹐這給中國人能帶來多少經濟效益?我看誰也無法估量。 把阻隔南方幾省的大山搬掉幾座﹐交通便利了﹐南方發達的市場從客觀上將直接影響到中西部地區﹐又會帶來多少經濟效益呢?也是無法估量的。 現在經濟不景氣﹐通過修這三條路甚至可以拉動內需﹐促進國民經濟的增長。 好奇 於 2001/12/19 16:53 Re:也看台軍“聯兵旅” 建立人工島的設想 好奇 於 2001/12/19 16:59 Re:也看台軍“聯兵旅” 日本神戶市區離岸3公里的海域,10米深的海底被填沒了,露出一個4.36平方公里的人工島。島上設置28個3萬噸級深水泊位,形成2萬人口的居住區,有無人駕駛的自動電車環島穿行架雙層吊橋連結市區。 神戶市1966~1981年耗資26.4億美元,移走西郊高倉山8000萬立方米土石,填造出這個名叫“港島”的人工島。1972年又開始填造更大的六甲島,面積5.8平方公里,也是作為港區,可望於1990年完工。神戶戰後填海得到的陸地約15平方公里,比老市區還大。除了兩個人工島外,碼頭和大工廠也多建在填海地上﹔300多個泊位佈設在33公里岸線上,多是深入海中的突堤,成倍提高了海岸的利用率。神戶年吞吐貨物1.5億噸左右,為世界第二大港,大半得益於填海造港工程。 日本的人工島很多。舉其要者,有東京灣內的扇島,原面積僅0.9平方公里,日本鋼管公司將它填擴到5.5平方公里,建成年產600萬噸的扇島鋼鐵廠(規模相當中國鞍鋼)。其佈局合理緊湊,全程自動化,從礦砂、煤炭上島到鋼錠、鋼板出廠,全部在島上完成,全廠職工僅8000人。長崎市彈丸大的香燒島,擴大到1.62平方公里,並同大陸相連,在上面建成世界最現代化的長崎造船廠,年造船能力達1900萬噸﹔最大船塢長990米、寬100米,有10多個足球場之大,可造50萬噸級超級油輪。長崎0.9平方公里的箕島,填擴到2.44平方公里,建成世界第一座海上飛機場。大阪市關西機場設在7.6平方公里的鋼鐵淨島上,造價40億美元,1990年通航後每年可起落26萬架次飛機,進入世界十大機場之列。東京15年來用垃圾填出18個人工小島,解決了垃圾的出路,取得建廠造房的用地。 日本、荷蘭是世界上填海造陸最多的國家,日本戰後新造陸地1500平方公里以上,相當10個神戶市區或20個香港島。新地主要用於工業、交通、住宅三大方面。東京灣、伊勢灣、大阪灣、瀨戶內海20多個新興工業中心,都建在填海地上﹔13個大型鋼鐵聯合企業和所有大型造船廠、煉油廠、汽車廠、石油化工廠,也建在新陸上。東京以東80公里的鹿島工業區,佔地16平方公里,—半是填海地。大阪市堅持以垃圾和浚港淤泥填海造陸,20年得地10平方公里,建成南港新區,2/3作為港口用地。橫濱市中心3.7平方公里“黃金地”,乃填海所得。不知名的小城土阪出、丸龜二市,也分別造陸7和3平方公里。 日本大舉填海造陸乃地理條件所促成,更重要的是經濟規律起作用。濱海之地氣候宜人,船舶能直接靠岸,接近老經濟中心,附近勞動力充裕,雖然填海投資多,但常年生產成本低,遠期效益大。在大城市,造地甚至比買地便宜,如扇島每畝地造價為25.7萬美元,但在東京市區躊地卸要32.1萬美元.便宜25%。 日本人雄心勃勃,決心將列島周圍5公里以內淺海盡量利用起來,再造700個人工島,擴大國土1.15萬平方公里,相當現有全國工廠和城市住宅區的面積,以解決國土狹小的困難。規劃中的一個未來都市,將以1萬根海底立柱挺起24.8平方公里的大平台,島上建築面積可達99.2平方公里,足供100萬人生活和工作之用﹔需用鋼材6000萬噸,耗資1300億美元。四個規模較小的人工島.正在籌備和施工中,其中有秋田灣浮島(面積9平方公里,建錳鋼廠、火電站和直升飛機場),下關市北浦灣人工島(7.5平方公里,作居住區和水產種苗、研究中心),長崎市大村灣人工島(10平方公里,建國際會議中心、娛樂場和飛艇基地),靜岡縣清水港人工島(2.3平方公里,建工廠)。 濱海小國和“袖珍”島國都在向日本學習,向海洋索地,在海上擴大國土。例如,新加坡獨立時領土581平方公里,今為618平方公里,增加6.4%,乃填海擴張而來。每年淨增土地1.48平方公里,相當一個摩納哥公國的面積。新建的樟宜國際機場,佔地16.6平方公里,一半是填海地﹔從機場到市區、裕廊工業區35.5公里的高逮公路,包括路旁住宅區和公園,大部分是填海地。1986年建成的最大購物中心,占地15萬平方米,亦填海而成。1.88平方公里的錫亞拉島,由原面積僅0.14平方公里的三個小島填土合併而成。 夾在法國、義大利當中的摩納哥公國,面積1.89平方公里,四十年來新建1萬套住宅、1200間旅館房間、16萬平方米廠房,雖然拼命往高空發展.但終究山窮水盡。1981年開始在海灣投土造陸,建設豐特維耶新城,得地0.22平方公里,擴大國土12%。其中四層體育館宛如巴比倫空中花園,可容觀眾2萬人,底層能停1800輛汽車。摩納哥人口僅2.7萬,何必建這麼大的體育館呢?這裹每年遊客超過100萬,年年舉辦國際雜技馬戲大獎賽,沒有這些設施是不行的。 由1201個琍瑚島組成的馬爾代夫共和國,總面積298平方公里。首都所在的馬累島僅1.8平方公里,集中全國1/4人口,居住4萬人,擁擠不堪,只好向海洋進軍,造陸0.56平方公里,將馬累島擴大了1/3。國際機場設在馬累島對面的胡魯勒島,2800米長的跑道為填海延伸而成,可供波音大型噴氣客機起降。 查遍中外海濱城市的歷史,幾乎都有填海造陸的記載。廈門市老市區和新特區,多在填海地上。上海石油化工總廠所在的金山衛,佔地10多平方公里,86%是三次圍海所得。香港歷年填海造地18.5平方公里,擴大轄地1.7%﹔香港島鬧市幾乎都是填海區,居住全島58%的人口。澳門半島原有2.78午方公里,今為5.42平方公里,增加一倍,也是填海得來的。 填海造陸利益很大,但也影響生態平衡,加劇環境的污染。人工島和新陸岸壓縮了海域,必然造成海流的變化,給航道帶來難以預測的影響,破壞漁業生產﹔海岸向前推進,造陸戶奪佔“黃金”地段,老住戶喪失了好“風水”﹔工廠、海港獨霸海岸線,居民失去最好的休憩場所…因此,每項填海工程都應從長計議,權衡利弊,謹慎為之。 若 愚 於 2001/12/19 17:12 Re:也看台軍“聯兵旅” 哈哈哈哈 有意思極了 ^^ Kim 於 2001/12/19 18:51 Re:也看台軍“聯兵旅” 哇~~那台風來了怎模辦?任它漂嗎? YUIO 於 2001/12/19 23:19 Re:也看台軍“聯兵旅” 中國如國敢亂搞人工島,搞不好美國就直接丟燒夷彈下來了 好奇 於 2001/12/19 23:27 Re:也看台軍“聯兵旅” 在海峽中線不超過範圍內建人工島,美國應該沒理由干涉.. BWS 於 2001/12/21 20:58 Re:也看台軍“聯兵旅” 基本上 2.3.5開頭的裝步/裝甲/摩步 好奇 於 2001/12/21 22:55 Re:也看台軍“聯兵旅” 有40個旅還不夠嗎? |
回論壇
以下表格僅供管理人員整理資料輸入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