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成為美國戰略計畫的主要地區
回應本題 | 自選底色↑ | 返 回 |
阿加 於 2004/07/24 01:11 | |
太平洋成為美國戰略計畫的主要地區 | |
阿加 於 2001/06/14 05:04 太平洋成為美國戰略計畫的主要地區 在不久的未來,太平洋將成為美國戰略軍事計畫的最重要地區。美國防部將把關注焦點從歐洲轉移至亞洲。 此係與冷戰結束後歐洲戰略重要性降低有關。正如五月在媒體所透露的消息顯示,該軍事秘密報告內容中呼籲,美國應研擬新型長程武器,以對抗中國日漸增加的軍力。此外,報告結論也指出,明顯地,美在太平洋軍事基地將越來越可能成為中國及其他可能敵人所擁有精準武器的攻擊目標。 專家認為,在此情形下,具備遠距戰鬥能力,特別是可盡量避免遭對方發現的武器系統將逐漸具有重大意義。將強化對生產長程飛彈、潛艇及無人駕駛偵察機或戰機等武器的經費挹注。例如,美國可在空中停留三十六小時的新型偵察機具有相當發展前景。其他有關太空系統、可進行偵察及指揮部隊的武器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該軍事綜覽報告的內容為何已傳聞甚久。一般預估,重新檢討美國戰略觀的結果係與布希總統五月二十五日外交新方向演說有關。該演說係發表在美海軍事學院。因此,該演說應係改造美軍的實際行動之信號,並呼應美國防部長蘭斯費爾德所擬定的計畫。 但從布希的演說中,則讓人形成他並不急於下最後決定的印象。他雖證實新政府有意修改美軍發展戰略,但未指出具體作法。他提到,這將不是件容易的事。 小布希說,近五十年以來,世界出現重大改變。但世界仍如從前一般,具有不少威脅美國利益的危險及挑戰。為保護之,美軍仍須保持強大力量。在此條件下,海軍應成為三軍的主要軍種之一,並保持投射軍力到遠方的先進戰略觀。他提到,今日美軍艦隊的三分之一軍力仍在世界各地巡邏,其中包括波灣、地中海及太平洋。他說,這些力量是美國及其盟友安全的保證。他也宣稱,在未來,海軍應該提高機動性,並擁有更精準的高科技武器及通訊系統。 根據紐約時報華盛頓記者麥克.加爾東的報導,美國防部重新檢討軍事戰略計畫已引起若干專家的批評。他指出,國防部在準備秘密報告時,將太平洋視為美軍事計畫最重要地區。作者在報告中呼籲,應發展新型長程武器,以對抗中國軍力。結論中則指出,美在太平洋的軍事基地將越來越容易受到來自中國或其他潛在敵人所擁有精準武器的攻擊。因此,該報告堅持,美軍應盡量減少對軍事基地的依賴,而應將發方向置於進行遠距作戰的準備。 這個分析乃是國防部長蘭斯費爾德改造冷戰以來軍事系統的計畫之一。結果並將美國軍事計畫的中心從歐洲移往亞洲。 該計畫係由國防部文職分析人員、蘭氏的最重要幕僚,七十九歲的安德劉.馬紹爾所主持。他很久以前即堅持大幅改造美軍。 但美太平洋艦隊司令布萊爾少將則對國防部的分析表示懷疑。他雖也支持變革的必要,但認為中國最不具有威脅美軍在該區的軍事基地的能力。此外,他也批評國防部在太平洋戰區降低美軍基地重要性的看法。他認為此可能使得美國提供日本及南韓政治支持一事,變得更複雜;而此也牽涉到美軍駐守在該區的問題。換言之,布氏對於降低軍事基地重要性的看法不以為然,並認為馬氏的支持者太重視高科技武器,而不熟悉現實軍力部署的重要性。 國防部高層人士指出,未來戰略將視美軍事基地遭受潛在威脅的程度及提升長程武器系統的必要性所決定。 中國在台灣附近增加軍力及朝鮮半島和平仍不穩的情況下,使得太平洋成為美軍事計畫設計者的最重要關注地區。美國防部高層指出,該區集中所有的問題及威脅。無疑地,美軍在太平洋受到最嚴重的挑戰。美國在該區活動的面積涵蓋四十三個國家,總面積達一億五百萬平方海哩。 紐約時報指出,美太平洋艦隊指揮部也負責日本及南韓的國防。若小布希總統批准,則該指揮系統也將保護台灣免受中國的攻擊。 太平洋艦隊指揮部的活動越來越注視強化與該區軍事單位的聯繫。去年美軍總共與三十七個國家進行三百六十次軍事演習。美軍方認為,這些計畫不僅對確保太平洋地區的穩定具有重要性,也對促成新合作型式頗有幫助。在此架構下,其他國家可主動確保和平,正如在東帝汶的例子。 太平洋指揮部在執行上述事務時,相對而言,較少利用美在該區的軍事基地及十萬名駐守在南韓、日本及其他海域的美軍。由其他指揮部管轄的二十萬美軍則駐守在阿拉斯加、夏威夷及美國本土。 在布萊爾將軍領導下,採取了若干措施以強化美駐守太平洋地區的軍力。海軍計畫派遣三艘潛艇至關島,空軍也已在關島部署配有傳統彈頭的巡弋飛彈,為美國本土以外唯一擁有該型武器的地方。布萊爾也提議美國航母在來回於波灣至太平洋時,在西太平洋多停留一至二週;並增加另一艘駐守日本的小鷹號航母,因此,這些措施可暫時強化美海軍在該區的力量。新加坡讚許這種作法,並興建提供航母停泊的新碼頭。 相較之下,馬氏的分析顯得激進多了。其在國防戰略綜覽中的結論強調亞洲的重要性,並指出美在該區所遭遇的問題,其中包括與美國本土相隔甚遠、軍事基地分佈過於零散及中國軍力雖緩慢但穩定增加的問題。馬氏的主要命題如下:敵人(可能是中國)正在製造新型長程武器,如地對地飛彈及生化武器,將引發美在該區軍事基地及航母的安全受到嚴重威脅。 馬氏也指出,美國應部署反飛彈系統。惟與此同時,他們仍需將海軍及空軍軍力遷移至距離中國大陸更遠一點的地方,並進行較遠距作戰的準備。馬氏也注意到提升美國若干武器系統的必要性,如發展長程飛彈、太空行動、海軍在海上作戰、運輸機投射軍隊到發生危機地區的技術。他認為,美應在上述領域保持領先,以排除任何來自他國的競爭。 此戰略分析的主要目的之一在於,界定發展新型武器的界線。熟知該分析的官方人士宣稱,馬氏在分析中支持建造長程飛機、新型長程高科技武器、添購空中加油機及使用較難被攻擊的武器,如潛艇等。 這也意謂著美軍必須尋找在該種條件下,進行作戰的新方法。例如:應改變在可能受到敵人飛彈攻擊範圍內儲存大量軍事物資的作法。因此,美應發展以新方法進行補給的軍隊與作戰形式。 必須指出,布萊爾及其他太平洋艦隊將領則持完全不同的看法。當馬氏將視野置於遙遠未來時,布氏則認為,在開發新武器上,應持逐步為之的態度。總之,他們對戰略問題的爭論焦點為,美軍事基地及航母受到軍事重大威脅的程度情況究竟為何,以及美國應如何應付這些威脅。 布萊爾及其幕僚宣稱,中國很難攻擊美軍基地及在太平洋上的船隻。布氏說,中國除須先提升長程飛彈外,也應發展偵察系統及引導飛彈攻擊所須的通訊。他宣稱,問題剛好不在於飛彈的攻擊距離。這是個很難的問題,而其與偵察系統、監控飛彈發射及修正飛彈飛行等能力有關。他補充,透過打擊中國的偵察及通訊系統等方法,美國即可大幅降低美軍事基地及航母在中國近岸所受的威脅程度。在此情形下,美國沒有必要進行遠距作戰。 他指出,中國並無全球監控系統。他認為,以中國的行動來辯護美駐軍離開亞洲的說法是錯誤。他認為,美在該區基地及航母有強大的戰鬥力。此外,他所提出的若干新型武器名單也與馬氏不同。布氏的重點放在指揮、管理及偵察系統的強化,而非長程攻擊性高科技武器。至於馬氏推測,美國可能與大型強權發生衝突(在太平洋指中國),則布氏較強調與盟友的關係。布氏及其幕僚強調,除備戰外,美軍也可大幅改變該區各國互動方式,並進而大幅降低該區緊張局勢。 布氏也確信,中國的政治未來並不明確。他說,在太平洋地區美軍的最終目標乃在於使該區成為美國人可以進行貿易、旅行及以和平態度進行互動的地區。換言之,美應發展與該區各國的聯盟結構。 |
回論壇
以下表格僅供管理人員整理資料輸入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