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夥伴關係是不可避免的選擇
回應本題 | 自選底色↑ | 返 回 |
阿加 於 2004/07/20 23:04 | |
中俄夥伴關係是不可避免的選擇 | |
阿加 於 2001/04/27 08:46 中俄夥伴關係是不可避免的選擇 中國政治學者認為中俄夥伴關係是不可避免的選擇 本文乃「伊塔塔斯社」記者基利洛夫發自北京的專文。本文係以清華大學國際研究中心舉行的圓桌會議內容為主。該會的參加者來自中國各主要學術機構研究當代俄羅斯及中俄關係的學者,其中包括:中國現代國際關係學院歐亞部主任李群(音譯)、中國社科院東歐及中亞研究所俄羅斯中心主任陳原(音譯)以及清華大學國際研究中心副主任楊曉東(音譯)等人。討論會係以自由交換意見方式進行。 該會首先由李群發言。他表示,現在很多人都認為中俄關係非常重要。但與此同時,有一觀點認為,中俄目前的關係係建構在美國威脅兩國的情況之上。他認為,事實上並不完全如此,並指出,中俄關係的基礎在於雙方互相需要對方。此因: 一、 中俄邊界很長,過去曾為軍事衝突區;現兩國則致力於經濟建設,故周邊穩定對兩國而言皆屬戰略安全基礎。 二、 兩國現均處於過渡階段。兩國發展途徑雖不相同,惟雙方都在進行市場經改。故雙方可就該議題,交換經驗。 三、 兩國發展領域具有互補性。例如:俄在科技及教育領域比中國先進,而中國在人力市場、輕工業上,則超越俄國。 四、 另兩國都面對外來干涉。俄以武力解決車臣問題必須承受來自西方的壓力。而中國則面對國家分裂問題,而此亦遭西方施壓。所以,在該問題上,雙方可尋求共同語言。 五、 至於國際局勢,兩國目前佔有的位置並不佳。此不僅指NMD問題而已。由於美國為當今世界最強的國家,而想以一己之意,指揮他國。中俄既為大國,皆不願受其指使。目前,中俄與美國關係的裂痕正逐漸擴大,更說明中俄兩國有互助的必要。兩國的互利關係正係雙方戰略夥伴關係的基礎。他強調,此決非口實之惠。 中國社科院東歐及中亞研究所俄羅斯組主任陳原(音譯)認為,一九九六年中俄建立戰略夥伴關係以來,兩國關係正逐漸獲得真正的夥伴性格及共同的全球觀。他認為,此與中俄兩國內政方針出現修正及美國政策轉變等情況,息息相關。因此,在該情況下,中俄兩國戰略夥伴關係將逐漸擴大。他還認為,一九九九年的兩個事件使所謂的中俄美三角關係出現變化:美國會決議建立反飛彈防禦系統及北約轟炸南斯拉夫等事件。在此之前,中俄雖有共同戰略觀點,惟仍僅限於若干事件而已。自一九九九年後,雙方合作關係獲致實際的多面向性格。由於北約轟炸南斯拉夫事件顯示,聯合國角色被冷落,亦使得中俄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所能發揮的作用受到限制。他指出,中俄兩國對此情況的評估意見相同。 美NMD問題亦招致中俄反對。兩國專家指出,美若建立NMD,將將造成中俄兩國安全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脅。若分析美國該計畫(至二零一五年之前),俄雖仍保有突破美國防禦的軍力,惟若以更長遠角度觀之,則俄國未必在未來仍能保有該能力。 陳氏確信中俄應相互幫助。中俄甚至應在決定經濟發展戰略的計畫中,相互幫助。他指出,俄現並不特別寄望美國的經援,而轉向西歐尋求外資及技術。美俄關係現僅剩少數共同議題,如核武問題。在亞洲,日俄關係仍受限於北方四島領土主權問題未決的不良影響。綜上所述,俄外交在西方係以歐洲作支柱,而在東方則需擴大與中國的合作。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學院歐亞部主任李群(音譯)認為,發展兩國關係若僅以經濟作為基礎,則仍嫌不足。擁有經濟交流,仍不意謂形成合作關係。他指出,中俄有共同利益,惟亦有不同之處。例如:俄羅斯若干領導人甚至擔憂中國可能對俄實施「和平擴張」。他說,中國對此的回答很清楚,即根本沒有類似計畫。另在中國內部亦有不信任俄國的問題。例如:興建俄中瓦斯管線問題。他擔憂,除了純粹經濟因素外,中國亦擔憂安全問題。而此係肇因於過去二十幾年來,中俄關係交惡時,常出現意識型態爭執所致。中國至少有兩代人係活在對俄人的刻版印象之中。故未來的首要之務為解決兩國相互信任問題,而兩國合作在未來也才具有大幅開展的本錢。 清華大學國際研究中心副主任楊曉東(音譯)則再次轉向NMD問題。他指出,中國專家咸認,該計畫是以中國為目標。由於美國計畫長期發展NMD,因此美國與中俄之間的差距將會不斷擴大。美國認為,俄經濟在短期內不可能出現大幅改善,所以,俄無法大規模保有現有核武,且會下降至美可防禦其攻擊的水準。因此,美國期望擴大與中俄在戰略武力方面的差距,並獲得攻擊任何上述兩個國家的可能。必須指出,俄軍方是以長期的角度思考NMD問題。在這個意義下,中俄主要戰略共同利益正在於確保如何對他方(指美國)進行核彈懲罰的能力。 為何說中俄兩國有共同利益呢?他說,從歷史上的角度觀之,中俄戰略夥伴關係是建構在共同利益之上,而非文化或價值的共同性之上。他認為,缺乏共同利益的情形下,則無法就爭議性問題達成相互理解。他也認為,在十至十五年之間,美國不可能讓中俄兩國加入「西方俱樂部」,所以中俄兩國勢必發展彼此間的戰略合作關係。別無他途! 中國學者們認為,中俄皆無法同時對抗整個西方,否則即係意謂重新進入冷戰狀態。普丁政策即清楚顯示,與美國出現爭執時,俄外交即轉向歐洲,以避免與美不和亦擴散至歐洲。中國可能學習俄國的類似作法,亦即與美國出現矛盾時,應避免亦擴散至日本。另中俄應以全力發展與西方國家的關係(除美國之外)。 楊氏則認為,中俄專家有不同看法。俄方人士傾向於認為,強化中俄關係的主要領域在於建立經濟聯繫。而中國則確信,最重要的是互信。他認為,經濟關係乃自然而然形成,必須依靠企業來往始能形成,政府強制也沒用。而政治關係則取決於政治人物的作為。中美經濟關係雖遠較中俄經濟關係來得密切,惟中美政治關係則不如中俄政治關係。一九七八年中美雖有戰略關係,惟貿易則幾乎無往來。故中俄戰略夥伴關係短期內並不依賴經濟關係。而長程發展則亦須回到互信問題。他認為,人員交流即係強化互信基礎,例如:中國提供俄學生獎學金一事,即為良策。楊氏認為,美對中俄軍事壓力不會減輕,且會加強。小布希上台意謂該現象會持續下去。他認為,對中國的壓力程度將與美新政府成員對中國的不瞭解有關。對俄國的壓力則係來自於過去的偏見。 美國最可能致力於建立若干障礙,以防止中俄軍事過於快速發展。美為強化世界領導地位,將中國與俄國摒除於西方俱樂部之外。而此亦可使該俱樂部屈從於美國利益。 最後,楊氏認為,中俄合作的核心不應僅限於軍售領域。兩國在國家建設道路上具有共同合作的態度才是發展雙方關係的戰略武器。而此正是雙方關係所最需要者。 Armstrong 於 2001/04/27 09:27 Re : 中俄夥伴關係是不可避免的選擇 I always find the parallels between the china at the beginning About 100 years ago, the chinese allied (in some informal After another 100 years, the chinese are again allied with Of course, 100 years ago, the major beneficiary of this 阿加 於 2001/04/28 11:11 Re : 中俄夥伴關係是不可避免的選擇 哈囉!阿姆斯壯,好久不見了。^^ 中國的戰略專家只能想得出拉攏俄羅斯的作法,卻不敢提出讓中國有一長遠發展之道的應有作法:建立民主自由體制。 阿加 於 2001/05/04 10:50 Re : 中俄夥伴關係是不可避免的選擇 唐家璇訪俄(綜整「消息報」、「俄國家新聞中心」四月二十八、二十九日報導) 唐家璇在會上指出,經過五年的發展,「上海五國」已成為維護五國戰略利益的堅實紐帶及推動歐亞大陸,乃至世界和平、穩定與發展的重要組織。基於當前國際和地區形勢多變,五國實有進一步加強相互合作的必要,其中包括:強化區域安全、國際事務及經貿領域的合作。 本次外長會議並簽署聯合公報。但並未在文件中載明有關更名一事。不過,渠等決定在上海五國改名為上海論壇的同時,亦將修改該組織的主要成立目的:成員國元首們有意從過去純粹的政治聲明(例如對可能建立NMD的反應)方式,將該組織轉變為提出確保區域安全具體問題的作為。 四月二十八日會議的主要討論焦點則為共同打擊恐怖主義、激進主義及分離主義的準備措施。該草約將於六月中旬上海元首會面時,成為「上海論壇」軍政組織的重要組成面向。 必須指出,先前「上海五國」參謀總部代表亦曾舉行談判,並決定成立聯合反恐怖主義中心。該決定若經五國元首簽署後,則各成員國將派代表,舉行補充性諮商會議,以擬定更具體的細節作法。 反恐怖主義中心的任務及功能很清楚:主要針對阿富汗威脅。但類似的組織事實上與國協集體安全條約架構下所成立的反恐怖中心相重疊。所以,新將成立的反恐怖主義中心的力量大致上和國協現有組織相同(扣除中國而加上白俄及亞美尼亞)。 由於兩個反恐怖主義中心並存之下,則可能出現平行共存或合併為一。第一種可能看起來並不特別有效率。第二種則又意謂著必須修改上海論壇及集體安全條約的若干原則及行動。然而,這在最近的將來似乎不太可能。 對上海論壇而言,打擊恐怖主義是主要任務但並非惟一的議題。外長會議亦論及中俄兩國的最愛:多極世界。五國外長想強調,上海五國不應被視為純粹的區域性組織,例如:聯合公報還呼籲,應解除對伊拉克經濟制裁。 唐家璇在結束外長會議後,仍留在莫斯科等待普丁從俄羅斯北部瓦洛格達市訪問歸來,並在四月二十九日以上海五國東道主代表身份,會見普丁總統。 二、 準備江澤民訪俄行程: 普丁強調,他將與江叔就如何落實兩國戰略伙伴關係,強化兩國在國際領域的合作事誼,交換意見。此外,普丁表示,俄將繼續奉行多年來的對華政策,繼續支持中國對台主張。 唐家璇則表示,同意普丁總統對近年中俄關係的評價,並感謝俄支持中國對台灣、人權和西藏等問題的立場。他指出,去年,江叔與普丁曾四次會晤。在中俄元首推動下,雙方在國際政治、經濟、科技、文化和教育等領域的合作成果卓著。唐氏強調,江叔很重視今年對俄國事訪問,願與普丁就兩國關係在新世紀的長遠發展,做出總體戰略規畫,並簽署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 他還說,目前政治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趨勢仍在發展,但國際局勢中也出現一些新的複雜因素;舊冷戰思維和霸權主義、強權政治仍未結束;國際戰略平衡與穩定面臨重大挑戰,地區衝突仍持續出現。在新形式下,中俄進一步加強互利合作和戰略協作的必要性尤為突出。這不僅符合兩國共同利益,也有助世界和亞太地區的和平、安全。唐氏希望加強兩國之間的政治互信及民間交流。 必須指出,四月二十九日,中俄外長還舉行正式會談,並簽署兩國睦鄰友好合作條約議定書,為七月江澤民訪俄時與普丁總統正式簽約一事作準備。另俄外長伊凡諾夫特別指出,今年乃中俄關係發展的高峰。兩國元首今年將有三次會面,其中包括:六月中旬的上海五國元首高峰會、七月江澤民訪問莫斯科及十一月在上海舉行的亞太經合會等。 中俄關係即使再密切,也很難形成一個實質對抗美國的聯盟,此因中美與俄美關係均較中俄關係更有實質利益。先前美國似有意同時與中、俄對立,惟自中美軍機相撞事件後,美國拉攏俄國的動作逐漸明顯。 例如:經濟方面,美國在冷戰後即開始執行對中國的交往政策,利用建立經貿關係,把中國納入西方主導的國際體系。去年,中美貿易總額超過一千億美元,而中俄貿易額僅有八十億美元。俄國無法在中國外貿上取代美國地位。而中國則需考慮與美翻臉的代價。 由此觀之,中俄之間的合作基礎仍不足以形成跟美國對幹聯盟。這也是中俄兩國為何彼此都強調雙方的關係不是聯盟的理由。 總之,中俄兩國最多只能在某些國際議題互表聲援,一旦涉及切身利益問題,未必能有實際動作。 阿加 於 2001/05/04 10:59 Re : 中俄夥伴關係是不可避免的選擇 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 (譯自「時間報」四月二十八日第一版及第四版世界新聞) 「時間報」記者斯科西列夫在談到唐家璇訪俄一事時指出,此行除與早已排定的上海五國外長會議有關外,也和中俄將於七月簽署的兩國友好條約有密切關係。 斯氏指出,中國外長唐家璇訪莫斯科的時機正好碰上,美中關係在兩國因軍機相撞及美對台出售軍火等事件而無法調和之際。斯氏認為,唐氏此行雖與五國外長會議在莫斯科舉行有關,但事實上,當前的國際局勢也使得中俄兩國在其他問題上,必須靠攏。中國如何在未來達成毛澤東所設定統一台灣的目標一事,某種程度上乃又賴於莫斯科的立場。俄現已提供中國約五十架蘇愷二十七戰機、四艘潛艇及兩艘帶有巡翼飛彈的驅逐艦。而這些武器正可在台海派上用場。 作者指出,在最近十年,俄國在北京解決主要戰略任務的角色為何,也反映在中國的國家安全學說之上。根據在北京的外國觀察家所言,中國的國家安全學說為:依靠北方,穩定西方(指印度),並集中力量在東、南兩方。 總之,目前與俄國的友好關係對中國很重要,甚至得放棄近二十年來所抱持的外交指導原則。根據原先的指導原則,中國不與他國簽署政治條約,以便使自己能在各種情勢下,擁有靈活運作的空間。現在,中國已決定大幅改變這個原則:中國在去年自己先提議與俄國簽署政治條約。 對俄國而言,中國的這一步應許了什麼?作者認為,這個文件的意義重大,應會成為兩國關係的法制基礎。作者指出,該約並不是指出強化兩國互動關係,而是可以確保俄國在遠東邊界的條約。而這在三十年前根本是無法想像。 兩國過去已有簽署政治條約的例子。一九五O年二月,史達林與中國簽署友誼、同盟及互助條約,並引發西方質疑,該約會威脅東亞和平。當時的美國務傾阿奇遜甚至認為,該約證實了蘇聯準備將中國的新疆及滿州佔為己有。 上述的預言並未成真。蘇聯正如原所承諾,將滿州及旅順軍港交還中國,並在條約中載明,若遭日本及其盟友侵略時(特別是指美國),則有義務協助他方。此規定使當時東西兩大軍事集團的衝突加劇。不過,必須指出,但當赫魯雪夫執政時,北京及莫斯科因為對馬列主義的不同解讀,發生衝突,甚至轉為敵對關係。 今年七月將簽署的政治條約與一九五O年代條約的不同之處在於,新約內容將完全以實利為導向,不再有意識型態成分。兩國的共同利益則包括:邊界穩定、經貿往來的良好條件及在國際舞台上協調彼此行動。不過,該約也不是一種軍事政治性質的聯盟。 根據熟悉該約草案的俄國漢學家,上述實利原則將在條約中載明。該文件將類似於俄羅斯與北韓在去年所簽署的友誼、睦鄰及合作條約。當時,普丁及金正日決定改變六O年代軍事互助的規定,認乃不符合當代政治現實要求。俄與北韓的條約中,第二條是惟一可被視為具有國防色彩的規定:兩國保證在出現侵略危險的情況下,將進行接觸、聯繫。 但仍有部份爭議地段在協議中仍未獲解決。此指在黑龍江及額爾古那河的兩處小島。俄國雖願歸還中國上述爭議領土的一小部份,但中國則不願退讓,要求應全部返還。這兩個島根據沙俄與清國的條約,應歸中國所有。 更有甚者,未決領土的不確定性將引起俄方的更大憂慮(雖然這兩個島還在俄國手中)。此因中國仍認為,一八五八年及一八六O年條約是不平等條約。而且,中國這個想法不僅在毛澤東時代被提出,中國現在的歷史學者也還在重複。例如:在中國的「俄羅斯研究」雜誌(二OOO年出版)中認為,俄國進行了擴張路線,佔領中國在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的廣大領土。 作者認為,另一個值得俄國擔憂的因素為,中國人仍繼續向俄移民。沒人知道究竟有多少中國人住在俄國。根據格爾布拉斯教授的資料,人數大約在二十萬至四十萬之間。當然,這個數字不是很多。不過,還有其他的估計數字。例如,眾所皆知,每天到俄羅斯阿穆爾省的中國人超過一千人,其中有些人並沒有返回中國,而是留下來在「同胞」那裡工作,然後生根。 若比較二十世紀的二O年代,則上述現象本來沒什麼好擔心的。當時,在海參崴就有將近三分之一的中國人及韓國人負責提供蔬菜或勞力。但是,現在的俄國已不是蘇聯,而中國也非當年的吳下阿蒙。中國現在有時還成為提供俄國人工作的老闆。例如:在間接意義上,中國給俄國軍工業工作機會;而在直接意義上,也有俄國人在中國人開辦的企業工作。 本來,中國人帶來工作機會沒什麼不好,但悲哀之處在於,中國人常會利用俄羅斯官僚貪污,而幹一些非法勾當。此外,兩國人口總數差距甚大。俄遠東及西伯利亞的東部資源豐富,但卻與資源貧乏的十二億人口的中國接壤。 阿加 於 2001/06/02 12:38 Re : 中俄夥伴關係是不可避免的選擇 葉爾欽赴中國療養(譯自「獨立報」及「商業人報」五月二十九日報導) 俄羅斯第一任總統葉爾欽的秘書雪夫陳科指出,由於接受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的邀請,葉爾欽刻正在中國黃海濱進行療養。此行將待十天左右。他也指出,葉氏休息之餘,也將接受中醫療程。此外,江澤民也將前往黃海探視葉爾欽, 葉氏的中國之行乃其卸任後首度拜訪亞洲。他也獲邀前往日本訪問,會見日前總理喬本龍太郎。日本消息來源指出,葉氏已同意日方邀請,但強調,葉氏較不希望同時訪問中國及日本。一般預測,葉氏可能在明年春天正值櫻花盛開之際訪問日本。 商業人報指出,葉氏在妻子及女兒陪伴下前往中國。此行的官方說法為休息及療養之旅。在新聞稿中並未提到葉氏病得多重,不過明顯的是,他還活得好好的。 有關葉氏前往中國訪問,一週前即在俄外交圈中盛傳。幾天前克宮秘書長瓦洛申在與外國記者會面時也透露該事。兩個月前,當葉爾欽出院時(官方說法他患了肺炎超過一個月),他的發言人雪夫陳科即告訴外界:葉氏將與各國元老會晤,其中包括老布希及橋本龍太郎。結果上述會面皆未舉行。當時的原因很明顯:前總統的病情很不樂觀,甚至較外界預測的更嚴重。 但在五月初,克宮消息來源則指出,巴里斯.尼可拉耶維奇覺得自己好多了。必須指出,葉氏卸任後,只有一次曾出現在電視上,公開稱讚普丁的表現。當時他看起來還好。 不過現既然醫生準許他搭飛機,則至少證明他的病情還沒到達病危之際。從另一方面而言,官方消息證實葉氏的確需要治療:他將在黃海的中國共產黨渡假地接受中醫療程。 商業人報認為,無論如何,葉氏會選擇到中國療養一事,顯然是非常精準的。此因中國當局可能不會讓任何消息走漏,其中包括葉氏的健康情形及葉氏可能就政治議題所發表的即席談話。在此情形下,克宮非常安心「中國長城」將可隔絕記者「叨擾」葉氏。換言之,中國比西方國家在保密方面可靠多了。 昨日,江澤民在歡迎葉爾欽抵達中國時宣稱,很高興看到葉氏健康如此良好。葉爾欽則回以:在普丁及江澤民領導下,中俄兩國的合作,進展順利。 |
回論壇
以下表格僅供管理人員整理資料輸入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