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大陸文宣研究(四)
回應本題 | 自選底色↑ | 返 回 |
小滬尾 於 2004/07/20 00:57 | |
常見大陸文宣研究(四) | |
小滬尾 於 2001/03/13 22:45 常見大陸文宣研究(四) 小滬尾 於 2000/11/09 01:11 美國不會出兵台海的深層原因 台灣《DEFENCEINTERNATIONAL》月刊國際版8月號披露,美國國家利益促使美國不能出兵,以武力介入台海衝突,這是因為美國支持台灣的意志是有限的,而中國人統一祖國的意志則是無限的,美國的國家利益不能容忍美國軍方陷入這場旷日持久的戰爭;在美國看來,目前的微不足道的中國大陸核武庫,仍無能力能對美作出有效的戰略威慑,尚不能足以“限制美國在亞洲地區的政策選擇范圍”(美國國會眾議院外交委員會共和党東亞事務首席顾問彼得·布魯克斯語),但是,一旦覺醒,意識到一個強大的,可以与美國相匹敵的長程戰略核武力將能夠“在台灣等問題上限制美國行動的自由”,從而真實地获得如同俄羅斯對美國的戰略核威慑效果,迫使美國不敢去碰車臣,那么\,就會在短期內,運用其成熟技術,建立起有效的陸基机動長程多彈頭分導彈道導彈、靜音核潜艇為載台的海基長程潜射多彈頭分導彈道導彈、戰略轰炸机為發射平台的長程巡航核導彈,三位一体的現代化戰略核威慑,而美國去挑戰這樣的一個強大的具有雄厚戰爭潜能的核武強國,所要付出的巨大的代价是令美國的國家利益所不能容忍的。 ◆台灣對美國的戰略价值并非于美國國家利益生死尤關 對美國而言,台灣的戰略价值不如韓國,韓國不如日本,而日本又不如欧洲。在1950年代,美國曾經發表《中國問題白皮書》,正式放棄台灣。卻在同時為了韓國而不惜出兵打了一場血戰,美國第七艦隊的防衛台海也是受到朝鮮戰爭牽動而發生的連鎖效應。由此可以看出台灣對美國的重要性顯然排在韓國之后,因此,即使在美國的“友邦”排行榜上,台灣也是敬陪末座的,何況台灣尚不是美國的“邦交國”,美國尚且承認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既然如此,美國支持台灣的意志當然是有限的。 然而,另一方面,在眼中的台灣卻不是任何排名榜上的“友邦”,而是其領土的一部份,故其重要性自非任何“友邦”所可比擬。如果在极貧弱的1950年代尚且愿意為了他的“友邦”朝鮮而跟极強盛的美國兵戎相見,那么\如今富強起來的為了台灣而不惜跟美國再打一場,那几乎是沒有理由加以怀疑的事。為了她的領土主權,在珍寶島事件上不惜与強大的前蘇聯開火。在三年困難時期的极貧困處境下,亦無畏于与印度交戰。這些事例說明了“領土主權”在決策天枰上的分量是超過一般的胜算与得失的計算,只能用“不惜代价”來形容。 對美國而言,台灣問題是一個“利益”与“威望”的問題,利益与威望問題可以服從理性的指導。但是,台灣問題對中國大陸卻是一個更為深层,也更為嚴肃的“民族主義”問題,而民族主義問題卻不是理性所能驾驭。假如小小的北越都肯為“國家統一”跟美國打了10年,犧牲了十分之一的人口還不放手,那么\,強大的為了同樣的目的將跟美國打上多久是不難推想的。但是,反觀美國是否愿意為台灣打24小時的戰爭,卻仍是沒有人敢于斷言的事。兩相比較,結論立出。 ◆美國不能忍受境外的“持久戰”与他國對美國的有效戰略核威慑 美國對于境外的戰爭可以忍受失敗,但不能忍受拖延,更不能忍受無法抗拒的戰略核威慑。從美國立國以來,美國從事境外戰爭最長的一場即為越戰。美國在越戰中始終并未戰敗,但因為無法再忍受拖延,所以最后不惜選擇了放棄与失敗;在“人權大于主權”論風行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剛剛以高科技武器打嬴了侵南戰爭之后,俄國在車臣挑戰美國的“人權大于主權”,美國無法對抗俄國的強大戰略核武,最后忍痛選擇了放棄俄國車臣,默認在車臣,俄國的主權大于“人權”,如果中國也如俄羅斯所拥有的戰略核武實力,那么\,美國也可以在台灣默認中國的主權大于“人權”,這說明了一件事實:美國人民對于一場境外戰爭可以忍受失敗,但不能忍受拖延不決,更不能忍受無法抗拒的戰略核威慑。 如果觀察越戰以后美國對外用兵的模式,更可以印證此點。美國在越戰以后的歷次境外用兵有一個很明顯的共同特征:“速戰速決”与避免与核武強國開打。美國之所以在波斯灣、南斯拉夫用兵的理由即在此,而其所以沒有在車臣用兵的理由也在于此。因為前者的戰爭中,美國的對手是沒有能力對抗美國戰略核威慑,且戰爭能量有限的中、小型國家,而在后者的戰爭中,美國將要面臨的對手俄羅斯拥有對美國三位一体的強大戰略核威慑實力,戰爭潜能巨大。所以,北約開會,本來已經有意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武力介入的方式干涉車臣,但經叶利敬挾動核大棒一嚇,美國立即計算了美俄兩國的戰略核武力量對比,發現俄國仍然拥有強大的陸基机動長程多彈頭分導彈道導彈、靜音核潜艇為載台的海基長程潜射多彈頭分導彈道導彈、戰略轰炸机為發射平台的長程巡航核導彈,三位一体的對美核威慑實際效能,認識到美國決對經受不起挑戰俄國車臣所需付出的巨大的血的代价,這是美國的國家利益所不能容忍的,同時,車臣問題美國出不出兵只牽涉美國在中亞的“能源利益”与“威望”,但并不涉及如古巴導彈危机那樣的對美國生死尤關的國家利益,因此,美國決定放棄車臣,未敢叩俄羅斯的關。美國如武力介入台海,也將同樣面臨其在俄國車臣所遇的難題,就是中國大陸的戰略核威慑實力,在美國看來,目前的微不足道的中國大陸核武庫,仍無能力能對美作出有效的戰略威慑,尚不能足以“限制美國在亞洲地區的政策選擇范圍”(美國國會眾議院外交委員會共和党東亞事務首席顾問彼得·布魯克斯 美國對孤立無援的中型國家作戰可以稳操胜券,速戰速決,但是,對大國作戰則縱占上風也必旷日持久,尚不提發生核戰的危險。從越戰以后,美國的國內政治气候已經很難再容忍任何持久不決的境外戰爭。不論戰爭對美國的利益有多麼重要,只要不是与美國生死尤關,美國國內已經不能再容忍政客把美國子弟輕易送上戰場,為“友邦”作炮灰。而且,對于美國戰爭決策者的白宮主人而言,再誘人的國外利益也比不上國內選票的份量。 ◆美國介入兩岸戰爭無法速戰速決 台海戰爭對美國而言是一場可以速戰速決的戰爭嗎?答案很确定:不是。 中國大陸是一個拥有核武的大國,而台灣又恰好位于中國大陸的近旁。中國大陸的現代化武器,如戰机、潜艇、地地導彈、及遠程火炮、火箭的攻擊范圍,已非台灣海峽的宽度所能限制。因此,除非美軍攻入中國大陸本土,撤底瘫痪或“消滅”解放軍的戰爭能量,否則無法阻絕對台灣的攻擊。即使美軍“消滅”了尝試渡海的解放軍亦然,然而在中國大陸是一個拥有少量核武的大國,如果在近期內(在2005年以前)應因美國的NMD与美日的TMD,擴充她的中長程核武庫,實際部署150枚DF-41与150枚JL-2,完成對美日實際戰略核威慑效用,成為真實意義核武強國的情況下,如果中國大陸果真部署了上述戰略核武(美國只承認現實,你沒有,美國就不怕你),并且也設法讓美國知晓這個實力,美國將不可能進擊大陸本土,進擊大陸本土也只有使戰爭無法結束,更可能是美國的自殺。既然不可能進擊大陸本土,在無法阻絕攻擊的情況下,只要堅持把戰爭狀態持續下去,這場戰爭就無法結束。 會不會把戰爭狀態持續下去?這個問題取決于統一台灣的意志跟美國支持台灣的意志何者比較強。如果領導人的意志比美國政治領袖的意志弱,那麼就有理由相信,將因為不愿再承擔戰爭的成本而寻求和平,那麼這場戰爭就可望結束。反之,假如的意志比美國的意志強,那麼就會不惜代价把戰爭延續下去,直到美國退出為止。 因為台灣問題對來說攸關其領土主權,而台灣對美國則是一個排名在后的友邦,因此統一台灣的意志必然強于美國支持台灣的意志,所以會把戰爭持續下去。既然如此,即使美軍在首戰获胜,也仍然無法結束戰爭。如果美國決策系統判斷這是一場無法速決的戰爭,那模結論就是:美國不會出兵。 ◆朝鮮戰爭及越南戰爭的启示 美國決策系統會不會判斷這是一場無法速戰速決的戰爭?除了中國大陸必需具備前述部署相當規模的對美戰略核威慑實力,促使美國認真三思而后行之外,還有一個歷史史實痛定思痛的問題將影響美國決策系統。假如美國誤判這場戰爭可以速決,美國出兵的可能性就無法否定。答案可從朝鮮戰爭与越南戰爭中美國的決策事實所得出。這兩場戰爭都与中國大陸有關,因此可以看出美國對于戰爭態度的觀點。在朝鮮戰爭中,杜魯門總統拒絕了麥克阿瑟所提攻入中國大陸本土的建議,其主要的理由是:即使越過鸭綠江也無法結束戰爭。在越戰中,美國始終堅守著一條顯然不合戰爭原理的“不越過北經17度線”的原則,宁愿忍受因此而帶來的被動困境也不敢稍有違背。為什麼?因為美國的決策人士認為,依照朝鮮戰爭經驗,如果越過17度線,將刺激出兵,而一旦出兵,越戰將更不可能結束。 美國決策层所作過的這兩件事說明了,自從中國人民志愿軍以武力介入朝鮮戰爭以后,對于的戰爭意志,美國的戰略決策高层未曾有過怀疑。如果對于象朝鮮戰爭与越南戰爭這樣屬于中國大陸境外的戰爭,美國尚且不怀疑的意志,那麼被視為主權問題的兩岸戰爭,美國更沒有怀疑的理由。在此情況下,美國是否將判斷會把台海戰爭堅持下去這個問題,也就不再有疑問。 因此,當美國勢必認定介入兩岸戰爭無法速戰速決,而同時美國又勢必無法容忍這樣的一場長期泥浊戰的情況下,結論只能有一個,那就是美國不會出兵。 ◆美國的“威望”与“利益” 如果作一种對美國最有利的假設:美軍“粉碎”了解放軍占領台灣的企圖,那麼局面又會怎樣呢? 當“擊退”了解放軍的攻勢,保住了台灣,但是美國卻仍然不能使台灣免于解放軍地地彈道導彈与遠程火炮從大陸本土所發動的攻擊。假如解放軍以“低強度戰爭”的方式,以地地彈道導彈与遠程火炮作慢性轰擊來捣毀台灣的經濟,把台灣變成一個充滿災民的廢墟,那麼美國及其東亞盟友對于數以百万計向其求助的台灣難民將束手無策。如作為美國“友邦”的結果是終不免沦為焦土,百万人民流离于海上,成為饿莩,那么\即使戰爭是胜利的,但美國在東亞的“威望”也勢必為之崩溃。成為廢墟的台灣不但不再是美國的正面資產,反而將构成美國的沉重負擔時,美國的實質“利益”也勢必荡然無存。別忘了這還是假設美國戰胜的情況,如果美國戰敗,結果自然更為嚴重。因此,無論美國戰胜与否,美國的“威望”与“利益”都無法保全。既然如此,那麼為了保護其“威望”与“利益”而介入這場戰爭的意義顯然就不复存在。 ◆美國的唯一選擇 由于兩岸戰爭潜力悬殊,如美國不出兵則台灣必敗無疑,而坐視台灣戰敗投降,美國在東亞的“威望”將要遭受致命的第三次(第一次朝鮮戰爭,第二次越南戰爭)打擊,但是,一旦美國出兵又顯然將面臨難以承受的后果,因此,美國不僅不會出兵,而且,美國難以容忍戰爭發生。 美國所剩的戰略選擇就只有“和平”一途。在和平的前提下,美國有兩個戰略目標,較好的一個目標是和平的保持現狀,美國認為“中國可能想限制美國在亞洲地區的政策選擇范圍,在台灣等問題上限制美國行動的自由。但是美國的政策應該是防止戰爭,遏制戰爭。所以對話和外交手段是關鍵的,是首要的,應該在核武器和導彈問題上堅持与中國對話,了解中國的意圖,對中國作适當的讓步;在与俄羅斯討論削减戰略武器時必需將中國的戰略武器因素考慮進去,把中國當成与俄國一樣的一流核強國來看待,尊重中國的利益;中國是一個正在上升中的大國,正在不斷變化,將中國纳入國際社會,這是非常重要的,使中國進續朝民主計划,進續朝法治方向發展,讓中國更加感覺到自己是國際体系的一部分,進一步了解地區利益和美國的利益,這樣會使和平与稳定的形勢延續下去,而讓中國進一步進入國際社會也會有助于中國朝和平的方向發展”(美國國會眾議院外交委員會共和党東亞事務首席顾問彼得?布魯克斯語),如果這個目標不能達成,那么\,美國的另一個戰略目標,即最低戰略目標則是兩岸和平統一,成為一個對美國“友好”的新中國,使統一后的中國“不再成為美國的潜在競爭對手”(小布什語),而成為美國的“友邦”,“成為美國的市場”(小布什語),雖然中國由于近百年的屈辱史使中國民族主義倡導中國成為獨立自主國家,不愿作依附美國的二流國家,但美國超強的地位決定了“美中關系的發展方向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中國如何處理這個關系,中國處在從來沒有過的最缓和的戰略安全環境之中,中國經濟改革20年來從与美國的關系中获取了美同發展的利益”(美國國會眾議院外交委員會共和党東亞事務首席顾問彼得?布魯克斯語)。在第一個目標下,美國可以兼顾“威望”与“利益”,在第二個目標下,美國至少可以保全“威望”,而保全“威望”的方法就是設法使台灣“自愿”而“有面子的”与大陸統一。只要台灣是“自愿”而“有面子的”走向統 ◆美國的當前政策 但是,美國當然不敢把這張底牌透露出來,除了避免占領戰略上風以外,也要避免台灣因失望而一舉靠向。為了保持兩岸的“均勢”,以謀取最大的利益。美國必需對摆出逼真的恫嚇姿態,以提高發動戰爭的成本。但從另一個角度來思考,美國恫嚇姿態愈嚴厲,也就愈顯示他不想介入戰爭。同時,因其底牌是“不會出兵”(美國前防長佩里在卸任后曾去台灣,當面親自告訴李登輝政權,美國“不會出兵”,而因其已卸任,釵h人因而忽略了他的重話),所以美國也必需同時牢牢地約束台灣的獨立倾向,以絕對避免戰爭的爆發。美國必需至少作到一點要求:万一戰爭爆發而美國袖手旁觀時,美國能有一個自圓其說的好理由。這個理由就是:台灣不听美國的忠告,所以美國自然不必為台灣的行動負責。所以美國傳達給台灣領導人的讯息就必然是:“不閉D衅,照我的指示作,否則我不出兵。” 白宮的當前政策傳以“美國的讯息”的方式達給了兩岸。美國傳達給大陸的讯息是正面的讯息,而傳達給李登輝政權的讯息是錯誤的信號:過度的不合時宜的對台軍售,助長了台灣當局脫离美國控制的盲動,“台獨”倾向,所以,台灣与大陸各自對美國讯息開始作出反應后,台灣的反應是危害美國利益的“麻煩”的開始。 ◆李登輝忤逆美國的“龍髹” 1996年台海危机過后,前美國防長佩里与前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沙卡什維利卸任,并應邀往訪兩岸,他們以美國“民間”訪客的身份向兩岸傳递白宮的口信。在往訪大陸時,他們告訴主人,美國希望在朝鮮半島和平問題上發揮更為积极的“建設性作用”,防止朝鮮核武裝,說這也符合中國的利益,并試探性地提出,如果朝鮮進續阻挠美國以和平利用核能的名意派遣國際組織進行核察,美國將以“外科手術”式的行動轰炸朝鮮宁邊的核設施,主人的答复是,同意在朝鮮半島無核區問題上發揮更為积极的作用,中方將积极參与朝鮮半島的美、朝、中、韓四方會談,寻求朝鮮半島問題的和平解決。本來,按照國際列強的游戲規責,完全可以以此作為解決台灣問題的一場戰略性的交易,但是,“外科手術”式的行動轰炸朝鮮宁邊的核設施。中國大陸在朝鮮戰爭中曾以鮮血与生命挽救了朝鮮,此時又一次無私地挽救了朝鮮,金日成含笑九泉了。美方對中方同意在朝鮮半島和平問題上發揮更為积极的作用表示滿意,作為回報,美方“民間”訪客鄭重面告李登輝當局,“不要挑衅,照美國的指示作,否則美國將不會出兵介入台海衝突”(如果中方同意美國計划中的轰炸朝鮮核設施行動,美方更將公開宣布放棄介入台海)。 李登輝的反應顯然未如美國的期望,“兩國論”因此發生。為什么\李登輝對于美國的“不要挑衅,照我的指示作,否則美國不出兵”這樣的讯息不予理會,而仍執意挑起台海緊張?除了李登輝對于島內政治形式的考慮以外,李登輝還想要試探美國對其挑衅大陸的底線。對于美國的“不要挑衅,照我的指示作,否則美國不出兵”這個讯息,李登輝當然是不愿意接受,所以也不肯相信的。他怀疑美國只是為了减少麻煩,所以用“不會出兵”這個讯息來赫唬台灣,用意只不過是希望台灣少惹麻煩,但實際上一旦台灣真的惹出麻煩時,美國還是不得不出來收拾爛摊子。為了試探美國的態度真相,李登輝乃提出了“兩國論”。 其結果則是大大惹恼了美國。美國自克林頓總統以下的官方數次發出前所未有的冷峻聲明,并透過民間學者刊登文章提出直接而嚴重的警告。同時,美國警覺到對李登輝難以控制,因而對于李登輝在島內的政治地位采取了不支持的態度。在這最后一次出手上,李登輝遭到了空前未有的挫敗,并且付出了政治生命提早終結的代价。 ◆陳水扁唯美國之命是從 前車之覆,后車之鑑。李登輝的覆轍自然成為了進任者的教訓。陳水扁領悟到,美國透露的讯息不僅僅是“不要挑衅,否則不會出兵”,而且又加上了“不要試探,否則將政治自殺”,這個讯息無疑是极端嚴厲的。陳与李不同。李是54%得票率的強勢“當選”人,而陳則是39%得票率的弱勢“當選”人。如果以李在台的強勢地位,一旦忤逆美國尚且如此收場,那麼陳可想而知是更加“沒有任何犯錯的机會”。所以陳水扁日后的兩岸政策是极不可能再逾越美國所划定的界限,陳將不得不唯美國之命是從。 ◆的統一戰略 從不把戰爭胜敗与政權安危寄托在一种樂觀的期望之上。兵法云“料敵從宽”,毛澤東也有一句明言:“不打無把握之仗”。這也就是說:即使判斷美國不會出兵以武力介入台海,但是她仍然做好“万一美國出兵”的最坏打算与万全准備。所以,無論對美國底牌的判斷如何,她在現實上所采取的對策卻是別無選擇,那就是积极提升其戰力到一個水准,使得縱然美國出兵而仍然有把握能立于不敗之地。 的戰略目標因此是:提升戰力到至少足以与美軍在台海“分庭抗禮”的程度,至于是否要到胜過美軍的程度,則取決于其對于美國“會不會出兵”的判斷。如果判斷美國會出兵,那么\為了拥有戰爭胜算的需要,就可能會要求其戰力能夠擊敗美軍。但是,若其判斷美國不會出兵,或判斷美軍届時將一如1996年一樣,与在台海的解放軍保持适當距离,陳兵觀望而不參戰,只是在玩一場“赫阻心理戰”,那么\只要其軍力能立于不敗,只要其戰爭潜力能支撐其与美國對耗下去,就足以形成赫阻的优勢,而迫使美國讓步服輸。 ??雖然如此,由于中國大陸認為台灣是其領土的一部分,所以她雖然致力于提升戰備,但是她的戰略目標与其說是“戰胜”,不如說是“攻城為下,攻心為上”,“不戰而屈人之兵”,也就是“以戰驅獨”,“以力促統”,以冀求在不破坏台灣經濟体系,也不承受台灣政權跨台政治風險的情況下完成中國的統一。提升戰備的目的也就是摆出實力,以赫阻美國不敢出兵介入,從而驅逐在台灣的分离主義勢力,支持台灣當局中的健康的力量起來主政,回到1992年的“一個中國原則”共識:主張兩岸相互申明拥有對岸的領土主權,放棄“分离”幻覺,達成和平統一。統一可能只限于形式,但是至少形式上的統一則是必然的要求,才能避免外國染指中華。美國是最將求實際的,實用主義是美國的唯一信條。當2005年以前,中國大陸實際部署了足夠的新式陸、海、空基長程戰略核武,因而形成了在台灣問題上与美國分庭抗禮的實力之后,美國便失去了往日以优勢戰略核武所支撐的,派遣航母戰斗群赴台海實施旧式“炮艦政策”進行“嚇阻”的條件,美國為了避免中美核戰爆發而發生其無法承受的后果,勢將轉而壓台灣當局向大陸妥協,走向統一。當這樣的時机來到,台灣將不可能同時抵抗來自大陸与美國這雙重的壓力,所以那時即使是“獨”派在台灣執政,台灣除了接受大陸提出的和平統一之外也將別無選擇。 先說一下﹐那個DI的國際版的8月份沒這篇文章﹐類似的文章 >當“擊退”了解放軍的攻勢,保住了台灣,但是美國卻仍然不能使台灣免于解放軍地地彈道導彈与遠程火炮從大陸本土所發動的攻擊。假如解放軍以“低強度戰爭”的方式,以地地彈道導彈与遠程火炮作慢性轰擊來捣毀台灣的經濟,把台灣變成一個充滿災民的廢墟,那麼美國及其東亞盟友對于數以百万計向其求助的台灣難民將束手無策。 遠程火箭砲果然是對岸朋友的精神大力丸﹐僅次核武﹐有興趣 有興趣者可參閱191期全防﹗ 誠然﹐精神戰力的確重要﹐加上某些戰術﹐戰略也舉足輕重﹗ 還有更多暗的花樣﹐有空再提﹗ 這些傢伙的另一顆〝神奇大力丸〞就是核武! 第二...老美是很賊、很現實的! 第三...〝立即計算了美俄兩國的戰略核武力量對比〞 >如果在近期內(在2005年以前)應因美國的NMD与美日的TMD,擴充她的中長程核武庫,實際部署150枚DF-41与150枚JL-2,完成對美日實際戰略核威慑效用,成為真實意義核武強國的情況下,如果中國大陸果真部署了上述戰略核武 典型打嘴炮: 第一...如果假設為真,那還真是後知後覺! 第二...嚇美國倒罷... 第三...2005年前部署... DF-41還在測試發展中,進度比DF-31還慢! JL-2...主要是裝在094 SSBN上... 好像以為造飛彈,造潛艦跟母雞生蛋、老鼠繁殖一樣!? 第四...上述飛彈的精確度, 問題是...如果碰到的是區域性傳統戰爭呢? 第五...程然老美不欲陷入長期戰爭泥沼, 如果阿共仔的目的是要恐嚇台灣人, 先問你想不想為台灣而戰? |
回論壇
以下表格僅供管理人員整理資料輸入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