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FLAK大師最新大作的小疑惑
回應本題 | 自選底色↑ | 返 回 |
toga 於 2004/07/14 14:46 | |
對FLAK大師最新大作的小疑惑 | |
toga 於 2001/03/07 17:10 發表內容: 拜讀軍武大師FLAK的在本月全防上探討殲十的大作後,發現這篇文章風格思路似乎和大師以往的大作有些不同,令在下感到有些疑惑,資將其列表如下: 2.文中宣稱:受單垂直尾翼設計影響,歐洲新一代前翼機的高攻角性能甚至不及F-18,無法突破30度。然而就在下所收集的軍事資訊顯示: 法製疾風:目前最大攻角上限為32度。 EF2000:目前在下還未能收集到其最大攻角的相關資訊,然而從椰林風情軍武版的間接軍事消息顯示,EF2000在飛行驗證時至少測試了40度以上的攻角飛行性能,更何況其前身:EAP技術驗證機在八0年代時便已經證明了35度攻角的飛行能力。 3. 蘇凱戰機並非只憑向量推力便讓歐製前翼機在高機動飛行領域上抬不起頭來,目前所有裝備向量推力的蘇凱戰機中,有哪一架沒有採用前翼設計的改良版:三面翼設計的?如果前翼設計真如文中宣稱的那般不堪,可被向量推力全面替代的話,那老俄幹嘛沒事找事,裝個會增大雷達截面積的廢物在新一代/性能提升型戰機上? 4. 目前世上最先進的向量推力設計,應屬西班牙ITP公司替颱風戰機設計的軸對稱噴嘴了,23.5度的全方位最大偏折能力,110度/秒的噴嘴偏向速率,和 Su-37上的向量噴嘴在性能表現上簡直是天壤之別......照理說來,如果向量推力真能使歐製前翼機在空戰時完全無法和俄製戰機抗衡的話,則歐洲各國理當亟思奮起直追,將其列為最優先發展的歐洲戰機之王牌配備才對,然而目前各國的態度卻至今仍好像是視其為可有可無的裝備;ITP公司在強調該系統的優點時,主要也是針對其能提高歐洲戰機在超音速領域飛行時的引擎推力,使其超音速巡航性能表現能更上一層樓,同時令原本已十分傑出的短場起降能力精益求精,對戰機機動能力的提升反倒是一語帶過;而英國方面對其計畫也只是看中其對短場起降與引擎推力提升方面的優點,考慮將其配備於艦載型EF2000(重量較陸基型更重,又得在250公尺左右航艦跑道完成起降,因此該向量推力系統頗符合其需求。),對機動性能已經十分傑出的空軍型則並未考慮此等「錦上添花」的舉動。如果向量推力設計真能讓前翼佈局變得一無是處,並對未來空戰勝負享有關鍵角色地位的話,難道這些歐洲國家空軍的主其事者真的都已經愚蠢到無以附加、冥頑不靈的地步,在被Su-37於各航太展上羞辱過這麼多次之後,仍堅持無聊的信念,不肯加緊發展配備此一未來空戰決定生死存亡的關鍵系統?
真可惜 還沒辦法讀到這一篇文章說 前翼跟向量噴嘴都能改善飛機機動力 不過前翼的好處是提供額外昇力 如果在引擎不是很夠力的情況下多增加的昇力對縮短起飛跑道會有幫助 前翼的缺點是會使RCS大增 不利時下流行的躡蹤設計至於前翼帶來的機動性比較高還是向量噴嘴帶來的機動性比較高 我就沒有idea了 不過以飛彈來說 氣舵的機動效果是遠優於彈翼的 話說回來飛彈的推重比不是飛機可以比擬的 所以向量噴嘴的效能在飛機上是不是要打個折扣?
歐洲戰機的正面雷達截面積號稱小於除F-22以外,其他所有現役/發展中的戰機,當其對手是雷達截面積10m2等級的Su-27系列時,理論上其機載雷達電子系統可在160km處便發覺其形跡並辨識其身份,反觀Su-27系列的雷達在面對正面雷達截面積介於0.1~1m2的EF2000時,則理論上必須距離其60~100km(視雷達型號而定)左右才能察覺其蹤跡,40~70km左右才能進入追蹤鎖定階段;當歐洲戰機配備流星中長程飛彈時(最大射程: 148km,有效射程:100km,必殺射程:20~80km),則理論上,歐洲戰機可在距離Su-27系列8八、九十公里左右處發動攻擊,此時具Su- 27系列能鎖定具有相對雷達低可視度優勢的颱風,開火還擊的最遠距離約有10~30km,換算成時間的話,颱風戰機可能有十至三十秒的時間(假設交戰雙方的相對速度約為1000m/sec的話)可在先發制人之後進行機動閃避動作,使Su-27系列戰機的雷達脫鎖,亦或是避免進入Su-27機上的中長程 AAM之動態有效射程之內......此時颱風戰機的加速性能與瞬間轉彎速率的好壞便對EF2000是否能充分利用這10~30sec,避免超視距空戰淪為雙方同歸於盡的地步上扮演關鍵性的角色了。
原來是這樣 有一種戰術是用左右向高機動來迷惑對方雷達鎖定 正納悶破-S是上向下大動作 要如何讓左右掃瞄的雷達脫鎖.. 不過還是實際一點 大速反向脫離 走為上策!
ㄜ..為免誤人子弟 小弟要稍為說明一下 不是說讓一架飛機在天上用力左右晃來晃去就能讓敵機雷達脫鎖.. 詳細的敵我條件及戰術戰法小弟就沒法說了 歹勢..
閣下講的方法也是超視距空戰的戰術之一,至於走為上策法是否能在超視距空戰中奏效,在下仍有所懷疑,因為歐洲戰機一旦轉身走人,其雷達截面積勢必大增,足夠讓蘇凱雷達鎖定並且以R77系列中長程AAM進行反擊,現在颱風戰機生死存亡的關鍵便在於其加速能力與電子反制能力能否使其在距離Su-27系列 50~70km處,擺脫R77/R77ER/R77M系列的動態有效射程了.....對於這個問題,在下尚未自各軍武文獻記載中找到合理答案.不過老英宣稱:歐洲戰機在與流星中長程AAM搭配之後,對抗蘇凱系列的效能將和F22等量齊觀,所需花費卻僅有猛禽的1/2~1/3;看來至少英國人對這樣的搭配是很有信心的. 颱風+流星:
難怪約翰牛會搞出買飛機不裝機砲的事件.
RYAN2181
目前不打算裝配機砲的新世代戰機,個人所知如下: 2.法國疾風BM(雙座海軍型)艦載戰機: 3.JAS-39B雙座型戰鬥/教練機:取消內載機砲的理由類似RAFALE BM。 4.JSF垂直起降型戰機:其理由似乎亦是為了彌補遭垂直起降系統所佔去的內載燃料空間。
除了新一代戰機不裝機砲外,根據本期全防記載:為了節省經費,老英曾一度考慮在其全新建造的7200噸級Type 45防空驅逐艦上不裝置反潛聲納系統!!沒有機砲的戰機,沒有反潛能力的驅逐艦,一向給人嚴謹不苟言笑的老英,其幽默感的發展與進步可真是一日千里啊........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在未來20年間,英國皇家海空軍可謂是處在一個全面換裝新一代武器系統的階段,光是目前已經撥雲見日的重大軍武採購,即有: 皇家空軍: 無論規模與經費,老英的新一代兵力計畫都要較我國的二代兵力計畫高出數倍乃至數十倍,委實是難以負擔,因此老英在非絕對必要的裝備上苛扣一番也就不足為奇了。
要靠中程飛彈結束空戰有點免強 必竟飛彈的命中率難以百分百 而且不是發射後馬上就知道結果 如果飛了半天又沒命中 雙方可能都已經兵臨城下 假設高偏軸線短程飛彈能夠成功上市 又能縮短最短發射距離 取代機砲的潛力倒是頗大..
新一代的戰機不裝設機炮,似乎又有人忘記歷史的教訓,當初老美
高偏軸線短程飛彈已經上市了,俄國的R-73/R-74射手,以色列的巨蟒四型,英國的AIM-132均已經開始服役,並且在軍火市場上展開銷售,它們的最短射程約為400~500公尺左右,最大運動能力均高達70G以上,並且擁有著60~90度的偏軸攻擊能力,其中AIM-132的發展時程較晚,因此其上配備著紅外線影像型尋標器,不但無懼於現行的熱焰彈干擾,還可憑影像區分出敵機上的弱點(例如駕駛艙)部位,進而引導飛彈攻擊該處。
機砲對於飛行員心裡安全感有一定作用
從粉久以前某本非軍武的文章上看來的
RE: Kevin 2.主要任務為長程打擊,而非與敵機交手,因此犧牲內載機砲以換取燃油與航程的提升(疾風BM、JSF垂直起降型、JAS-39B)。 其實自八0年代以阿空戰,九0年代初期的波灣戰爭,至九0年代末期的科索夫空戰結果顯示,隨著飛彈科技的日新月異以及可靠度提升,機砲在空戰中的地位確實有日行下降的趨勢,特別是九0年代之後的兩大空戰:波灣戰爭與科索夫空戰的所有戰果均是由飛彈所締造,機砲幾乎是無用武之地,更讓機砲的空戰價值受到懷疑;根據估計,未來的空戰情形,有七成是視距外空戰,只有三成左右為近距格鬥,然而在這三成近距格鬥中,大概十之八九又是由HMD+高機動紅外線短程AAM所主導,機砲在其中的實用性為何,仍有待商催。 不論成功失敗,在未來空戰中,當戰機上的飛彈已經用盡時,飛行員最好的抉擇還是設法閃身走人,要以機砲和可能攜帶著高機動短程AAM的敵機繼續僵持下去,實在是拿自身性命與昂貴的先進戰機開玩笑。
換一個說法好了
這裡有一篇文章在講超視距閃躲動作 非常地不錯
Tsky
天行者兄:
請不要加上[大師]兩個字,這樣子我會不好意思回...:P 而這次的主題是殲十的照片 從照片中只能看出氣動力佈局 而氣動力佈局對纏鬥的影響比較大 氣動力佈局雖然也會對超視距空戰有些許影響 但比重上而言 遠不如航電與武裝 除非有匿蹤或超音速巡航 針對F18的部分 我要強調的是 氣動力要增強高攻角性能的話 最好有雙垂直尾翼 而歐洲戰機是靠先進的控制系統來彌補 但如果雙垂直尾翼與先進控制系統都有的話 就可以玩美國的無攻角限制 而老俄雖有向量噴嘴 但沒有先進的控制系統 所以其高攻角性能比美國沒有向量噴嘴的還差 這也可能就是為什麼要加上前翼的關係 最後 個人不認為高攻角空戰是一種正確的方向 但世界上仍然的確有人在研究這種方向 就客觀報導的立場 自然不能偏廢
從這篇文章亦可看出:當雙方的預警電戰能力相當時,擁有較佳超視距空戰技術能力的一方仍是佔盡便宜,即便不能擊落敵機,也可使敵機陷於只能挨打不能還手的局面,同時避免兩敗俱傷的纏鬥發生。此外在FLAK大師的另一篇探討主動陣列雷達的文章也提到:目前現行的超視距閃躲動作只能對傳統的機械掃瞄式脈波都卜勒雷達奏效,但面對新一代的主動陣列雷達便不靈光了。所以歐洲戰機上的機載雷達CAPTOR(ECR-90),雖然其有著 2.對抗電子戰的專用頻道(全球唯一有此設計的機載機械掃瞄脈波都卜勒雷達) 3.兩倍於RDY雷達(幻象兩千五的機載雷達,其資訊運算處理的速度據稱已是配備於F-15E上的AN/APG-70雷達的3~5倍。)運算處理性能。 4.全球第一的超高速雷達天線轉動馬達(使CAPTOR雷達能如同機載相位陣列雷達般,同時執行空對空以及空對地作戰任務。) 但受陷於機械掃瞄設計,CAPTOR仍然有著傳統機載雷達難以克服的弱點,例如易被敵機雷達預警器偵知、可能因敵機超視距閃躲動作導致雷達脫鎖,雷達搜索角度/多目標攻擊能力/對抗匿蹤戰機能力等不及主動陣列雷達等等......因此英、德、法三國目前正合力研發AMSAR機載主動陣列雷達計畫,該計畫除了要求要有猛禽戰機上的AN/APG-77主動陣列雷達以上的性能水準表現外,更重要的是希望能將製造主動陣列雷達天線元件的所需花費減少一半以上(高昂的造價,使機載主動陣列雷達至今只有美日兩國將其實戰化);如果一切順利的話,AMSAR雷達當可在2010年以後投入現役,逐步取代歐洲戰機上的 CAPTOR,以及法製疾風戰機上的RBE-2被動陣列雷達。
感謝FLAK前輩不嫌在下魯莽,不厭其煩的前來貼文指正,令在下更能明瞭該篇大作的深刻宗旨與意涵之所在。
flak兄...歡迎光臨!
上次提到老英海軍未來15~20年內的換裝計畫時,漏提了一項:新型兩棲突擊艦兩艘。該新型兩棲突擊艦已分別被定名為Albion(不列顛號)以及 Bulwark(堡壘號),其重量達18500噸級,並可攜帶登陸部隊300名,8 landing craft以及九輛挑戰者二式MBT(或是三十輛新型 Armoured All terrain vehicles);艦上配有可控制指揮高強度兩棲作戰的必須配備,並預定在正式服役之後與海洋級直升機母艦和四艘灣岸級輔助登陸艦搭配,擔任快速反應打擊任務。
本期全防中另一個讓在下感到疑惑之處,是黃河先生大作中,引述米高揚公司總設計師的一段話:根據德國空軍旗下的MIG-29,與來自各盟國的F-16進行模擬空戰的結果顯示,MIG-29獲得壓倒性的每戰皆勝。 如果F16真如該設計師所言,與德國空軍MIG29所進行的歷次模擬空戰中均每戰皆敗的話,則美國空軍飛行員的臉皮也未免厚到不可思議的地步吧?
Toga
椰林風情“老美F-16 v.s 德國Mig-29”之全文 提要 前言 在米格廿九座艙內彈簧開關有 4 個西里爾(cyrillic)字母,發音像是德語的 Schlemm。這個開關是用於起動指定目標的頭盔顯示器,以發射美國空軍飛行員可能會面臨的最可怕空對空飛彈──射手飛彈(AA─11 Archer)。這個系統可以讓米格廿九飛行員可以方便迅速的發射向量推力(thrust─vectored)的 到目前為止,只有一小群美國空軍戰鬥機飛行員與米格廿九遭遇過。有此經驗者認為他們自己很幸運,因為他們所親身經歷的是別人只能從閱讀或模擬中才能碰到的。由於經驗是無可取代的,因此談及米格廿九的遭遇經驗,則非提到第五一○戰鬥機中隊(現駐屬駐紮於義大利北邊阿維阿諾空軍基地)不可。因為他們曾與米格廿九同場較勁過。 波士尼亞的禁航區任務 大部分的人都會把阿維阿諾(Aviano)和波士尼亞的禁航區作戰行動聯想在一起。其實第五一○中隊及其 F-16 姊妹隊第五五五中隊的許多飛行員近 3年來一直不斷的從阿維阿諾基地起飛到波士尼亞執行任務,但一直到最近才引起注意。這些中隊每 6 個月中擔任 2 個月的任務飛行,其它的 4 個月中有 2個月在阿維阿諾訓練,另外 2 個月移防訓練。去年在薩丁尼亞(Sardinia)島 移防訓練及演練科目 幾個月後,第五一○中隊帶著 10 架 F-16 及一組支援小組回到薩丁尼亞島參加為期 4 週的與米格廿九對抗演練。而德國七十三聯隊(JG-73)則派了 10架米格廿九及 15 架空對空的 F-4F。飛行員飛了各種不同的計劃科目,包括從基本的一對一對抗到較複雜的 4 對 4,另外也有 2 架 F-16 對抗 2 架米格廿九加 2 架 F-4F 的科目,稱之為 2 對 2+2 ──米格廿九為了充分利用 F-4 的雷達性能而與 F-4 演練了許多戰術。 在進行較複雜的交戰時,地面管制人員同時利用德西莫瑪奴的空戰演練儀(ACMI)監控交戰飛機,並引導飛行員,而飛行員則利用 ACMI 檢視交戰的整個過程。負責五一○中隊移防的史巴洛上尉說:「德西莫瑪奴是執行訓練的絕佳地方,因為這個基地有 AMCI,它是歸詢的最好裝備,並且附近還有一個炸射場地」。 史巴洛繼續說道:「我希望這種移防訓練能夠引起注意,因為它值得重視,不是因為我們在這裡才這樣說,而是因為我們可能面臨的敵機是與德國的米格非常類似,並且很可能為我們帶來很大的威脅。至於來這兒之前我們的期待是什麼,我想 10 個飛行員的答案都會不一樣,我們聽過很多有關米格廿九的事情,也看過相同的資料情報,但真的,我們從來都不知道要相信什麼。而現在我們知 米格廿九加入西方陣營 德國的米格廿九聯隊位於波羅的海沿岸羅斯塔克附近的拉格空軍基地(Laage Air Base)在德國 1990 年統一之前,這些飛機是為東德及華沙集團所有,統一後,被編列為德國空軍的測試聯隊。 1993 年這個單位變成了作戰聯隊, 1994 年 24 架米格廿九和 28 位飛行員正式與巴斯菲(Pferdsfeld)空軍基地的一個 F-4 單位組成混合聯隊,正式擔任警戒任務,負責前東德的空域巡 豐富的交手經驗 其實這次不是七十三聯隊第一次與西方先進戰機的交手,去年他們也在德西莫瑪奴與荷蘭的 F-16 實施對抗過, l993 年則和西班牙的 F-18 舉行兩個星期的對抗。德國把飛機移向薩丁尼亞訓練是因為這裡有 ACMI 的設備,也因為包括拉格(Laage)基地在內的前東德領空限制進行空對空的戰鬥訓練。不過此項限制可望(空戰演練儀)取消。 七十三聯隊的作戰官,奧立佛.浦朗克(Oliver Prunk)上尉說:「對我而言,這次移防訓練的重點是與 F-16C 對抗時做的各種基本攻防動作。很顯然的,F-l6C 的推力比 F-l6A 好很多,我也很欣賞美國飛行員的技術熟練。他們均十分敬業,而我們則試圖要成為最佳的敵手。我想他們對米格廿九的性能及我們的表現一定會感到驚訝」。 優異的低速操控性 美國飛行員對米格廿九的性能印象最深刻的部分是它低速的操控性。第五一○中隊的適克.馬可伊(Mike McCoy)上尉說:「在低速纏鬥時,打米格廿九就好像打 F-18 一樣,但它在推力方面卻優於 F-l8。進入低速纏鬥時, F-l8 的確可以做類似甩鼻頭的大動作,但是它必須以掉高度來恢復動能,這讓我們有機會佔居於高位優勢。而米格廿九在低速時也可作同樣的動作,但它恢復動能的速度卻比 F-l8 快得多,另外米格廿九有 45° 的錐形瞄準區,只要目標進入這 45。錐形區內,飛行員就可以發射射手飛彈擊落目標。」
誠如開場白所述,可以離軸發射的飛彈雖不至到無法抵擋的地步,但的確是個可怕的威脅。馬可伊上尉說:「他們某些能力比我們原先想像的還可怕,我們對頭盔顯示器不得不有所敬畏,因為它讓我們難以下近戰與否的決定。換句話說,每次接近米格廿九的時候,都不禁想到頭盔顯示器的威力,當接近其機頭的時候,我就釋放火焰彈以迫使射手飛彈無法發射。」 衛斯特中校繼續說道:「我們在一般的基本攻防對抗表現的非常好,我們也試了一圈和兩圈戰鬥,這要看在接近時我們領先多少。幾乎我們每次都能夠運用技巧及推力在幾個轉彎後取得有利位置。我相信沒有一位 F-l6 飛行員僅採守勢而能存活下來,當然,各種飛機都一樣,成功與否取決於飛行員的技術」。 有 3 位第五一○中隊飛行員曾經飛過米格廿九的後座,其中包括史巴洛上尉,他說:「米格機比 F-l6 難飛,不過蘇聯的飛機機身結構很棒,但是航電裝備不好用,在飛過米格廿九的後座後,才知道飛 F-16 有多享受。我一直對 F-16 有好感,所以如果要我換飛其它機種而不飛 F-16,這是不可能的」。 還是 F-16 好 馬可伊上尉繼續說道:「除了視線,它的轉彎性能也沒有預期中的那麼好,另外米格廿九也沒有辦法像 F-16 一樣做持續 9G 的動作,我嘗試了一些 F-16所能做的動作。我試了一個高攻角的大轉彎,先把空速降到 180 浬/時,開始做 90° 轉彎,然後做大G 動作,同時把推力拉回最少,並且加了一點方向舵,想要以副翼來做滾轉,但在我做這些動作的時候,前座的米格廿九飛行員急忙接手,因為飛機極可能進入急翻滾的危險動作。然而,飛 F-l6 的時候,我常常需做這種滾轉動作,但從來都沒有問題。」馬可伊回想道:「我也試了一個 250浬/時觔斗動作,我把發動機推到軍用推力,然後固定,在拉升時,開後燃器,在快到頂點的時候,飛機卻失控,機頭左右搖擺,我放掉駕駛桿改正,因而無法完成觔斗動作。而 F-l6 可以在 250 浬/時完成觔斗動作沒問題」。 馬可伊和史巴洛一樣,在爬出米格廿九座艙的時候都感覺還是 F-16 比較好,特別是它的自動化。馬可伊說:「米格廿九座艙中最大的儀表就是時鐘。我花了一點時間才搞懂為什麼,對米格廿九來說,需要一個大鐘以便在飛彈發射後來計算時間的確是必要的。他們發射飛彈時,必須要考慮飛彈所發射的射程、型別,並在發射前估計多久才會爆炸。例如,當要做一個 5 英理的 Alamo 飛 馬可伊繼續說道:「而 F-16 飛行員根本不需如此,因為一切都是自動化,飛彈發射後,火控系統會執行所有的計算並把倒數時間顯示在抬頭顯示器上。在距離進入 10 英哩內的時候,我們就目視尋找敵機爆炸的火光成冒出來的煙,這就是為什麼抬頭顯示器好用的原因。因為我們不需要看儀表就可以讀取所有最新的資料。但米格廿九在距離目標 10 英哩內的時候,飛行員必須要觸動 6 個 德國的米格廿九飛行員也了解他們飛機的優缺點,JG-73 的副指揮官,曼佛瑞.史考瑞斯中校在第一次飛過 F-16 之後就說:「如果 F-l6 被定義成第三代戰機,而米格廿九若因航電缺失而被評為不是,則是不公平的。」史考瑞斯中校是前任東德戰機部隊指揮官,也是第一位飛米格廿九的德國飛行員。 自嘆弗如──米格廿九飛行員的自白 米格廿九飛行員邁可.羅貝(Michael Rubbach)上尉承認說:「米格廿九的航電的確是它的缺點,在雷達警示及導航裝備也跟不上西方。俄國的觀念──隨時把手放在油門及駕駛桿上──與西方的觀念不同,我們在觸動開關時的確是要看座艙的儀表板,在導航裝備提供資料的方式及準確度也不如西方」。 羅貝上尉繼續說道:「我們的視線不如 F-16。甚至也不如 F-l5,我們無法直接看到後面,必須要側身轉頭才可以,這使我們無法同時保持良好的視線接觸及最佳的向量升力,這個缺點讓我們在和像 F-16 這麼小的飛機對抗的時候的確是個問題。但身為一位德國人,我不能抱怨米格廿九的視線,因為它已經是我們空軍裡面擁有最好視線的飛機了。」 西化的發動機問題──不大 這些經過西化的飛機也有本身的問題,具有大推力的米格廿九 Isotov RD-33發動機原本即預計大量生產,用到 400 小時就棄置更換,(而 F-l6 的發動機在大翻修前可使用 4,000 小時),德國人想辦法以調校降低 10% 的推力來使RD-33 的壽限增加一倍。除了推力變小,這個省錢的調校動作也縮短了航程,並增加了飛機在較低高度時排氣的污染性;另外使用燃油從 JP-4 改成符合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標準的 JP-8 也影響了發動機的性能。 羅貝評論說:「這型發動機一直都很可靠耐用,在各種不同的 G 力、速度狀況下都可以毫無間題的從後燃器換到軍用推力,調校的影響只有在高速時才感覺的出來。目前我們有很多備用發動機,我們一度的確有短缺不足的問題,但現在補給充分,所以發動機對我們而言不是個問題」。 雖然米格廿九的航空動力方而非常好,但為使性能順應俄國戰術準則的航電而無法充分發揮。當初飛機設計的使用理念,是要地而中央管制系統可以控電而無法充分發揮。當初飛機設計的使用理念,是要地而中央管制系統可以控制飛機雷達。此一系統必要時可以導引飛機降落。蒲朗克解釋說:「華沙組織的飛行員並沒有受過對空中狀況評估的訓練,飛行員習慣於系統為他們做各種決定。飛機的導引系統只能預設 6 個導航點,其中還包括 3 個固定目標,而無線電也只能先選定 20 個連飛行員都不知道頻率的頻道。」 一切按準則 蒲郎克繼續說道:「這型飛機的設計製造並不是要用於近接纏鬥,儘管在空氣動力方面它可以做的到,就像米格廿一一樣,東德把米格廿九當作單點防禦攔截機。按照規定,飛行員不可以發揮飛機的最大性能,也不可太過施展自己的能力,每一架次留空時間大約 30 分鐘,飛機的設計標準運用程序是緊急起飛、拋棄外載油箱、進入超音速、發射飛彈、然後脫離返航。」這種嚴格的作戰程序想定與其本身限制,特別是與中線油箱有很大關係。米格廿九掛載副油箱時無法進入超音速,也不能發射 30 厘米機砲(油箱擋住彈殼彈出路徑)及伸放減速板,副油箱尚有燃油時,飛機只能做到 4 個 G 的動作,油箱不但造成阻力,而且也不易拆裝。不過,米格廿九可以攜帶機翼油箱來減少這些缺點,但是德國空軍並沒有計劃要向俄羅斯購買該型機翼油箱。 經驗無價 儘管米格廿九有其缺點,但仍然是可怕的敵手。與米格廿九進行過 8 架次對抗,並且也飛過一架次米格廿九後座的馬可伊說:「此次移防訓練解答了我對米格廿九的許多疑問。而經驗更驗證了我先前所悉的米格廿九可以在小框框裡轉彎作戰的能力,在同型機種中,它的確很可怕。雖然在第一個轉彎後,害怕會逐漸消退,但這時腎上腺素也衝上了最高點。在此之後,我就開始把它當作一種武器來對付。但對我們而言,德國的米格廿九飛行員才是最可怕的威脅,因為他們的技術實在一流。」 與米格廿九進行過三架次對抗的第五一○中隊長衛斯特中校說:「當西方飛行員第一次碰到米格機的時候,都會給以敬畏的眼神,並為被長久以來想要知道的飛機著迷而無法專心於飛行及交戰,但經過第一次遭遇之後,就沒有那種驚奇感,也不會分心了。飛行員逐漸知道要如何打,並且弄清楚可能會出問題的地方,畢竟沒有人能夠光埋首讀報告就可以知道這些事情的,空對空的戰鬥可是一種致命的技術,我們不會忘記這裡所學的一切,將來這些飛行員在接戰時會知道他們所對抗的是什麼樣的敵手,也會較具信心。更重要的是,讓他們了解到自己所駕駛的飛機在操控性、推力及航電方面都優於敵機」。 五一○中隊長衛斯特最後說:「剛抵達這兒的時候,我們都差點絆倒,因為大家的眼神幾乎被停機坪上的米格廿九完全吸引住。幾天後,那些米格機就像其它飛機一樣,不再神秘,的確,事實,本來就該如此」。 譯者簡介:
老俄現在是啥牛都敢吹----
米高揚公司總設計師的另一個宣稱為:“和F14相較,MIG31在各方面都佔有壓倒性優勢。”
題外話:
TOGA:
平心而論,自服役以來,Mig29一直是頗為“悲情”的機種,波灣戰爭時被F15痛扁,科索夫空戰時被F15、F16用AIM120打著玩兒,甚至在兩年前,衣索比亞與厄垂利亞爆發邊界衝突時,厄垂利亞空軍的Mig29還是被其同“國”師兄—衣索比亞空軍的Su-27拿著AA-11紅外線射手短程AAM給狠狠地教訓了一番(3:0)....雖然連番受挫,不過若要藉此便認定Mig29不濟事也未免有些不公,畢竟在這三場戰役中,Mig29所屬陣營不是寡不敵眾(例如南斯拉夫),便是飛行員素質不佳(例如伊拉克與厄垂利亞)的那一方,而其所用的武器系統與電子配備又都是為供外銷的次貨,因此在下覺得,截至目前為止,Mig29始終欠缺一個公平的機會可供其一展所長。
TOGA:
對不起, 站在站務的立場, 小弟需要龜毛一下下, 還請各位朋友見諒...
有理,版主大人,請你砍文吧!!
toga 於 2001/03/11 14:49 在下當時開得視窗太多了:兩個軍事茶館(分別評論新世代主力戰車以及本欄),一個椰林風情(瀏覽Flak前輩的有關新世代戰車炮的大作),一個DIIC,以及一個校園網路聯結(下載下星期上課所需資料)......當時在下先將全文(Mig29 v.s F16以及戰車用電力炮未來發展)分別貼出整理,打算在全盤審視之後再取出其重要結論,再附上在下自身看法評論與其相互印證對照,其中首先完成的大雜燴評論是有關新世代戰車炮的文章,但是在完成的時候,在下於校園網路上下載的資料正好也已經完成,在下一方面審視下載結果,一方面心不在焉的按下張貼文章—卻不慎按到尚未刪改評論,一切呈現原汁原味的本欄;事發當時,在下因注視的是下載資料,因此尚未發現大錯已經鑄成,等到發現不對之時,已經是一個多鐘頭以後之事......大錯既然已經造成,現在做什麼辯解均已經枉然,在下除了深感愧疚外,也煩請版主大發慈悲,儘快將那該死的全文照抄的轉貼予以刪除吧!!
to toga
在下不具於椰林風情上發言資格(好像是E-mail部份不符合椰林要求),剛剛在椰林上又找不到FLAK前輩的私人信箱位置,不知閣下可否告知FLAK的私人信箱位置,好讓在下能去發信請罪? |
回論壇
以下表格僅供管理人員整理資料輸入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