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青年日報的好文章。
以宏觀戰略思維反制中共經濟統戰
為擘畫國家生存發展大計,以繁榮經濟、提升安全為主軸的「大溪會議」
經過二天一夜的討論,取得十點具體結論。其中有關兩岸經貿政策目標的釐定
方面,由於是以國家總體戰略的角度,針對兩岸經濟情勢及台灣所處競爭地位
評估審慎作成的決定,因此備受外界的注意。我們也深切以為,為因應中共經
濟的持續發展及隨之而來的經濟統戰,以宏觀的戰略思維,由高層統合策定具
體的經濟戰略,進而形成常態運作,確屬當務之急。
「大溪會議」以經濟戰略作為國家發展的切入點,在「深耕台灣、佈局全
球」的戰略思維下,決定推動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就落實兩岸直航進行評估
,同時持續強化台灣在亞太地區的經濟地位及本身的經濟力。然而,不可否認
的,有關決定的深層思考,最重要的莫過於國家的安全與長遠的生存發展。因
此,會中也特別決定與美、日、東協等國盡速簽署自由貿易協定,及有步驟、
有條件的推展兩岸經貿關係,以構築穩固的經濟安全基礎。
這樣的戰略思維與佈局,事實上亦是結合兩岸與國際整體情勢的發展,包
括因應亞太經濟、安全情勢可能的轉變與反恐戰爭接續的衝擊。事實上,大家
都了解,隨著後冷戰時期到來,以及兩岸交往互動頻繁,國家安全的定義已非
單純的軍事層面,而是包括如政治、經濟、社會與心理等非軍事層面。特別是
,隨著中共經濟發展迅速,以及兩岸經貿往來頻繁,我國對大陸市場依存度增
加,中共對台已經改採經濟統戰為主戰略的統戰戰略,也就是以經濟為基礎將
影響延伸至各個層面;例如過去我國因為經濟實力與部分國際金融組織或國家
往來,一旦中國大陸經濟起飛,也可以運用同樣的力量弱化我國與這些組織或
國家間的關係,即經濟統戰可滲透至許多層面,而轉變成為全面統戰,此次中
共與諾魯建交就是明例。二○○一年十一月起,中國大陸躍居我最大出口市場
,兩岸貿易依存度突破百分之二十,三通已為我既定政策,隨著三通的趨勢發
展,中共經濟統戰戰線勢必更加擴大與拉長。
分析中共對台經貿策略,特別是統戰作為,長期以來一直採取「以商圍政
」、「以民逼官」的手法,企圖藉由我國民主政治與自由資本市場影響台灣的
總體經濟秩序與政府決策,這是中共經濟統戰的第一主戰線。根據資料指出,
國內廠商赴中國大陸投資的金額二○○○年為二十六億美元,二○○一年為二
十七點八億美元,兩岸開放三通、加入WTO後,國內資本外移中國大陸的現
象將急速加劇。在我國對中國大陸出口貿易依存度已超過百分之二十的情況下
,台商持續大量外移、集中在中國大陸投資會有經濟戰略上的風險。就國家安
全的角度來看,當國內資金外流導致動能不足時,中資非法入侵後的影響力將
發生乘數效應,影響我國總體經濟秩序,進而影響政府的決策。
第二主戰線是運用資本流動影響我國特定產業發展,由於台灣經濟呈現低
迷走勢,中國大陸更積極擴大對台招商引資,特別是高科技產業、能源產業。
中共用意,顯然是要把台灣的資金、企業吸光,使台灣生存之所繫的經濟日益
萎縮,終至不得不在經濟上從而全面性倚賴中共的地步,到時中共就可以用經
濟槓桿來迫使台灣走上談判桌而就範。
第三主戰線是發揮經濟利益以凝塑台灣人民對大陸的情感認同,同時拉攏
政界人士,麻木敵我意識,造成敵我意識混淆,弱化我軍民心防,最後的結果
就是癱瘓台灣的中樞神經,攻佔我國軍民的心理戰場。
面對中共日趨激烈的經濟統戰,我國似應採取積極的經濟戰略與反制作為
,包括:第一,在兩岸經貿的問題上,台灣仍有「操之在我」的籌碼,也就是
台灣內部投資環境的改善,以及提升高科技產業與產業創新,如此不但能吸引
台商,也能吸引國外企業的投資,確保我國的經濟優勢。第二,政府應建立統
籌「經濟戰略」的常態機制及反制中共經濟統戰的跨部會機制,掌握中共對我
經貿戰略及經濟統戰的相關情資,並研擬各項防制措施。第三,依據「積極開
放、有效管理」原則,制定相關防止中共經濟統戰的法令審查資金來源,防堵
陰謀不法。第四,加強對民間的溝通與宣導,以及政治、經濟、社會與文化精
英的對話,建立全民正確的敵我意識,以強化國內心防的戰備整備,防止中共
的心理統戰。
最後,我們希望國人必須理解,大陸市場只是我全球佈局的一部分,即使
兩岸經貿交流日益密切,國人依然不能忘記與疏忽中共謀我的意圖,唯有國人
堅定憂患意識,鞏固心理戰備整備,才能在中共經濟統戰攻勢下,保有基本的
防衛力量,進而展開反制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