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格局

回應本題 自選底色↑ 返 回


南嘉生  於 2002/07/14 00:13
論格局


台灣獨立後格局就小,然後就不能和世界爭鋒。這是很多人對台灣獨立的看法,也是認為小國寡民必然的處境。然而統一就可以避免這樣的問題,所以他們不敢、不要獨立,他要追尋統一。林毅夫就是這樣的一位人士,他曾向西方媒體記者說,當他在北京城門下走時,有一種處在歷史中心,掌握歷史變動的激動感覺。不過我們要從另一方面來討論這樣的問題:格局大有甚麼意義?彼得杜拉克在他的回憶錄中曾提到一個概念,偉大的外交家對一個國家來說是幸抑或不幸?(旁觀者,頁247-272,聯經出版社,1999年初版八刷。)一個國家的格局如果大到超過他的國力,那他的繼承人就必須承受壓力過重的負擔,也因此可能會使一個國家崩潰。
過大的格局是會導引帝國滅亡的。在中國歷史上,有一些例子證明格局必須和國力配合。漢武帝的國力擴張確實讓漢朝強大,聲威遠播。但是他頻繁的軍事擴張,使得漢朝內部的經濟發展嚴重失衡,財富分配不均,這也是後來王莽篡漢成功的遠因。其次,為維持龐大的政府支出,漢朝只好持續維持鹽鐵酒公賣,使得中國民間社會的經濟發展與資本累積產生重大的阻礙,這是漢武帝過大格局的第二個嚴重缺失。第二個例子是明末時期,明朝為和日本對抗,在韓國花費很多錢,這也使得後來明朝無力、無財面對其內部的經濟問題和外部的清兵挑戰的原因。第三個例子是正面的例子。宋朝打不贏遼國,因此和遼國和談,每年捐一部份的錢給遼國,換取兩國百餘年的和平。這例子的價值在於不能用軍事解決的,改由經濟和政治解決。宋朝是不是因此就吃虧?不一定。因為這一筆錢使得遼國對宋朝的商品需求更強,反而增進宋朝的經濟。另一個例子是明朝在鄭和七下南洋後,因為支出太大,從此不再派人出國。這樣保存明朝的財力。還有明朝自越南撤兵。明朝感於越南反對明朝統治極為強烈,每年用於越南地區的費用很高,因此決定自越南撤除以設立的官方機構,承認北越地區獨立,這樣讓明朝有足夠的財力面對北方韃靼的威脅。上面數個例子如果從政治的角度分析和從經濟的角度分析,答案剛好相反。哪一個對?為了北方國防,讓宋朝全國的財力和軍力都極中應付遼國,對不對?數十萬軍力集中在首都,固然使中央財力負擔沈重,但是若是長年發動戰爭,宋朝就算佔領遼國領土,也不一定能居住在遼國的地方(如明朝佔有東北,卻不能直接管理東北,在委託管理的間接統治下,讓努爾哈赤有興盛的機會。),徒然造成浪費。因為不能居住在遼地,所以宋遼之爭很可能衍成長期戰爭,如此對宋朝的經濟傷害更大。鄭和下西洋更是一個由政治決定的行為,他對明朝的財力傷害更大,也更不合理。一個國家的國民生活不好,國家卻有拿很多錢去給外國、外族人。這不是笑話嗎?至於明朝自越南撤兵,也是一個明理的決定。明朝統有越南對明朝帝國和皇室的榮耀增加有限,但是對財力、國力的傷害卻很明顯,因此明朝朝廷很沒有格局的撤兵。
西洋有兩個很有格局的行為,卻讓兩個帝國衰亡。梅特涅的穿梭外交,讓奧匈帝國在拿破崙戰之後的四十年享盡風光,也維持歐洲的和平。但是卻因為這樣的局面讓梅特涅所主持的奧匈帝國政府財力無法負擔,最後埋下奧匈帝國崩潰的遠因。德國在俾斯麥的外交運作下,使德意志帝國成為歐洲最強的國家,但是俾斯麥的繼承者卻沒有俾斯麥的外交手腕,卻讓德國一步步走向滅亡。外交不是不好,擴張也不是錯誤,問題在於為何要擴張呢?擴張的利益在哪裡?所以春秋時期的伍子胥說的最清楚。吳國要打越國,佔領越國,是因為吳國國民能利用越國的國土,增進吳國的國力。吳國不應北上和齊、晉爭雄,是因為他們的土地,吳國人不能居,吳國不能管理他們的人民。
格局大的意義在哪裡?如何選擇?
以經濟的眼光來定義選擇格局的方法,在於人民(請注意是人民,不是統治者)以相同的努力投入,在哪一種格局(國家領土、人口、財力)下,會獲得更多,更容易發展。偌大格局好,當然就選擇大格局,偌大格局不好,就選擇相對較小的格局。如果格局小,每一個人都能有最好的發展,那我為什麼要追求大格局。像瑞士現在人民生活都很好,需要擴張兵力去攻擊奧地利嗎?像科威特人民現在生活的很好,需要和伊拉克統一,多1000萬的同胞,很多的土地?像汶萊需要和印尼統一嗎?
人多不一定好辦事。有一種說法是:如果廣土眾民,則出現偉大人物的機會會較多。這是一種假設論點,他不一定能成立。因為他只是一種數量崇拜的想法。按這種講法,螞蟻出現的天才一定比人類多。按上述命題,中國的哲學家、文學家、化學家、物理學家。。。一定是世界最多,因為他的人口最多。可惜不是!中國的清朝所出的哲學家、文學家、化學家、物理學家。。。一定是中國歷代最多,因為他的人口是歷代最多,可惜也不是!中國文化最發達是春秋戰國,是中國人口最少,土地最小(自周朝以後開始算)的時候,也是中國的衰世。用某一些人的論點就是,最沒有格局的時候。
對世界影響大小固然和國土、實力有關,但他不叫大格局。有人從政治、經濟的角度強調格局大的重要性。像在國際政經聚會上,中國露臉的機會都比台灣多,對國際政經的影響力,中國也比台灣多,所以他們認為大格局很重要。我想從另一方面去詮釋。要影響國家決策,必須是決策圈的人才有辦法。台灣人當上總統的機率是2300萬分之一,中國是13億分之一,也許當台灣總統比較有機會。在國際舞台上,以APEC來說,13億人口的中國,出席的領袖一人,2300萬人的台灣,出席的也是一人。比台灣更沒格局的新加坡是400萬人出一席。等而下之的汶萊更不用說。要有格局,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經濟會議,西方國家的G7高峰會議,2億6000萬人口代表的美國總統和4000萬人口不到的加拿大總理平起平坐。最氣人的是,在前幾年,西方國家還不讓有3億人口、2200萬平方公里的的俄羅斯總統參加。更可議的是,是否要讓有13億人口,土地面積大於歐洲總和的中國國家主席參加?人家連提都不提。
台灣格局大不大?他很小。他的人口比中國少,但是他比中國的春秋戰國多很多,更不要說當時的魯國。台灣的人口很少,但他比古希臘多很多(古希臘才30萬人口)台灣的土地也很小,他只是中國土地的300多分之一。但是台灣人可以像孔子周遊列國的面積比孔子多很多,可以周遊列國的機會和能力比中國人強很多。
台灣的格局比中國真的小很多,不過有一樣是相同的,我們兩國國民在拿諾貝爾獎的人數都一樣,零。還有一點比中國強,我們政府不會把自己的人才趕出去,像高行健流落外國,成為沒有國籍的人。
台灣人追求的格局在於做天下第一等人,天下第一等事,如此而已。一個國家會強,一個國家會被尊重,和他的人才、文明有關,和那一些天天喊大格局,天天罵別人島國心態無關。是希臘的人才所建立璀璨的文明讓我們在數千年後依然景仰不已。是英國的人才讓英國稱霸兩世紀,是academy,是牛津大學、劍橋大學讓他們的國家發光發熱,讓他們國家出現天下第一等的人才,做天下第一等的事,如此而已。

NO:469_1
Love Taiwan  於 2002/07/14 01:51
Re:論格局

林毅夫大概就是看不出來臺灣有辦法出現天下第一等的人才,做天下第一等的事才跑的.

不過我同意作者這種志氣.


NO:469_2
Thinker  於 2002/07/14 05:20
Re:論格局

To: 南嘉生

你的談話比其他一些人要理智的多,但是對歷史的看法我不能苟同.格局的問題也是我提起的, 一並回答.

(1)漢朝的問題
匈奴當時頻繁襲擊中原的農耕文明, 文帝和景帝採取了和親政策,結果襲擊越來越多,已經嚴重影響了漢朝的生存, 証明是失敗的. 到武帝時, 銳意進取,採取了很多改革方案, 使的國家實力強大, 並一戰成功, 將匈奴人趕到了歐洲, 拓展了西域,可以說為現代中國的版圖奠定了雛形. 如果沒有漢武帝的大格局, 漢民族永遠和匈奴相持不下, 就不可能向其他地方發展, 沒有生存空間, 何來現在的中國.

(2) 宋朝的問題.
宋代的最大失誤就是文官帶領軍隊, 皇帝雖然放心, 但是國家的軍事力量太弱, 被蒙古人佔領, 對中原文化的摧殘幾百年也恢復不過來.其偏安政策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失敗,如果能抵擋住蒙古人的話, 現代文明史可能要改寫. 發達的商業可能會在中國催生資本主義.

(3) 明代的問題
現代西方人寫歷史都是以1500年作為中國走下坡路的轉折關頭, 海禁開始了中國閉關鎖國的政策, 是致命的失誤, 如果皇帝的格局要大一點的話, 可以主動開通和歐洲的海上貿易, 參與世界歷史上的地理大發現. 以當時中國的造船技術, 領先於歐洲50年, 發現澳大利亞的可能就是中國人, 可以大量移民, 減輕人口壓力. 另外從西方引進的先進武器也可以用來戰勝滿族的入侵騎兵.

(4)西臘文明
台灣的發展不是靠的西臘文明, 而是中國文明. 重視教育, 國家利益重於個人利益, 重視儲蓄, 勤儉辦一切事業, 這都是儒家文化的精髓. 看看四小龍和日本,那個不是受過中國文明的深刻影響.如果沒有中國文明的底子, 不可能這麼快發展經濟. 東南亞其他和中華文明聯系不密切的國家,就是不如四小龍.

(5)中華文明的前景
如果大陸有和平發展的國際環境, 前途不可限量. 船大掉頭難, 但是一旦找到方向, 其力量將不可阻擋. 無數先賢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教訓幫助大陸找到了現在的方向. 孫文學西方的模式, 人家根本不給你機會, 一戰中國作為戰勝國還被強迫向他國割讓遼東半島. 日本入侵中國, 列強全部袖手旁觀, 沒有因為當時中國政府選擇了資本主義社會制度就幫助中國. 所以這些血的教訓告訴中國人, 對西方國家不要抱什麼幻想. 他們只相信實力. 如果你實力,所謂人權, 威脅論都會煙消雲散. 所以台灣也不要對美日抱什麼幻想, 一旦政策需要,他們 隨時可將台灣拋棄, 台灣要以現實的態度處理兩岸關系.

台灣如果沒有廣闊的胸襟和大的格局,就出不了一等人才, 做不了一等的事. 反之可以為中華民族創下不朽的歷史偉業.



NO:469_3
Thinker  於 2002/07/14 05:36
Re:論格局

(刊於香港商報6月14日B6版)

  我在《淮南子》與漢初政治鬥爭一文中曾談到武帝建元年間發生了一場宮廷之變。刊出後,有友人對此提出質疑。此事淹昧在史料中,古今論漢武帝者皆未論及。


1. 漢初無為而治並非太平天下


  前人之論劉徹,多以其為太平天子,也有認為他是揮霍無度之敗家子者。認為劉徹上承文景盛世,國庫充盈,因而對外大規模用兵,內窮侈靡,外攘夷狄,致使天下蕭然,財力耗盡。《漢書》作者班固對漢武帝功業基本肯定,但也說:如武帝之雄才大略,若不改文景之恭儉,雖詩書所稱何有加焉?認為漢武帝的失誤,在於改變了文景時代無為而治的黃老路線。


  實際上,文景之世並不是太平時代,而是潛伏危機的時代。


  漢文帝時產生了兩位具有宏觀戰略眼光的傑出政治家。一是賈誼,一是晁錯。賈誼出身平民,是研究《春秋左傳》的專家。20歲從政,33歲早逝。生前曾多次問文帝提出富國強兵的改革建議,遭到列王公卿的反對。文帝忌憚朝野輿論的壓力,雖然重視賈生之論卻不敢採納。晁錯是研治《尚書》的專家。在擔任太子家令時多次向文帝上書,提出削藩限制諸侯的政議,重農主義的經濟政策和擊胡備邊的對外戰略,文帝均明確表示欣賞但也不敢採用。


  文帝時匈奴連歲入邊,殺掠人民及畜產甚多。雲中、遼東敝甚。文帝六年,匈奴兩路攻漢?quot;烽火逼於甘泉、長安,兵鋒直逼長安郊縣的皇帝行宮甘泉宮。而文帝也只有以外嫁公主納幣和親一策作為應對。景帝初即位之第三年,以吳王、楚王為首的劉姓七國諸侯即聯兵造反,其口號是殺晁錯,清君側。景帝不得不殺掉晁錯作為安撫,但諸侯並沒有退兵。兵連禍結,內亂一年後才被中央平定。景帝在位僅十六年,其間匈奴五次入邊,殺掠人口,動以萬計。景帝時代,國政糜爛,法制荒疏。王公貴族囂張,官制世官世守。為吏者長子孫,居官者以為姓號。當此之時,網疏而(豪)民富,役財驕奢,或至兼並。豪黨之徒,武斷於鄉曲。宗室有國,公卿大夫以下,爭奪奢侈無限度。(通鑒卷16)

2.劉徹不是坐享其成的太平天子


  劉徹於建元元年16-17歲時繼父位成為皇帝。上台後即任命信奉儒學的竇嬰為丞相,安排其舅父田主持兵政為太尉,任命他當太子時的兩位老師趙綰為御史大夫,王臧為郎中令。他毅然實行改革。改革的主要內容,正是文帝前元元年(前179)賈誼向漢文帝的建議,即:改正朔,易服色,建官制,重禮樂,更秦法以立漢制。但是漢文帝當時對這種改革謙讓未遑,而年輕的劉徹則決心大刀闊斧實施之。這種制度的改革,最終目的是落實在要規范和限制諸侯及權貴無禮無法的亂妄之行,加強國家的權力,以便對外御侮。因而涉及到當時政治制度的核心內容,即權力與資源的重新分配,從而引起既得利益集團的強烈反對。


  劉徹於即位的當月(建元元年十月),即下詔要各地舉薦直言敢諫之士。各地推薦上來一百余人,劉徹一一召見,親自策問古今治亂之由,長治久安之道。從平民中擢撥了董仲舒、嚴助等一批後來的名臣。但劉徹所注意的,並不是應付一時的對策,而是統籌全局和長遠的總體戰略思想。他的老師王臧推薦宿儒魯申公作皇帝顧問。這位申公曾作過楚王劉戊的賓客,七王之亂時由於反對楚王叛亂而被罰為奴隸。劉徹派人以安車駟馬恭敬迎接,向?quot;征問古今治亂之事。但申公拿不出高明的理論,只說:為政不在多言,重在力行。這種見解令劉徹大為失望,因為他當時更為關注的是要設計一套新的國家戰略和理論。

3.建元新政及竇氏政變


  為了抑制諸侯在中央的政治影響力,劉徹命令當時誥塹牧瀉罨氐階約旱姆獾亍M泵罡韉匕鞣夤詈盍斕乜懦敲牛壞蒙榪ㄏ拗僕闖鋈搿U饈譴蚱頻胤礁罹蕕鬧匾俅搿;瓜鋁怨笞遄擁芎嶁脅環ㄕ呤凳徒洌涔笞迨艏U廡┐朧鵒肆瀉睢謔夜笞迕塹那苛也宦?quot;毀新政日甚。都集聚到太皇太後竇氏周圍告狀詆毀。於是太皇太後要劉徹廢棄儒學而採行黃老之道,恢復文景時代的無為之治。


  但劉徹拒絕聽從,反而讓趙綰上書,建議皇帝對於國事不必報知請示於東宮即太皇太後。竇氏大怒,派人訪察趙綰、王臧莫須有的奸利之事,以此斥責劉徹。終於下令逮捕趙綰、王臧,迫使二人於獄中含冤自殺,而漢武帝當時竟無力保護自己的老師。其後,竇氏罷免了丞相竇嬰、太尉田,將申公逐回老家。轟轟烈烈的建元新政,僅推行一年即告偃旗息鼓了。


  轟轟烈烈的建元新政不到一年即告失敗。當時在列王貴族及諸竇宗室中無疑發生了欲廢黜皇帝的暗流,所以才出現了田與劉安密議的一幕。這一點還可以從以下一則史事中得到旁証。據《資治通鑒》記:當初武帝被立為太子,靠的其姑母長公主劉嫖。條件是劉徹娶長公主獨女陳阿嬌為妻。劉徹即位後,陳阿嬌成為皇後。長公主自恃擁立皇帝有功,向劉徹請求利益無厭。武帝深患之。而陳皇後驕悍,於是劉徹疏遠阿嬌。而劉徹的母親王太後立即警告他說:你新即皇位,大臣未服。先為改制,太皇太後已怒。現又忤怒長公主,必重得罪,宜深慎之!所謂大臣未服,即指公卿權貴中反對劉徹的暗流。所謂必重得罪,就是皇帝要當不成了。而劉徹是極其聰明之人,馬上轉而恩禮長公主、陳皇後。從建元二年至建元六年間,他四處遊浪射獵,不再過問大政方針,無為而治。由於長公主的保護與劉徹的韜光養晦,才使他的帝位得以保全。


  建元六年竇氏死後,劉徹的帝權得到恢復。他再度改元,將年號命名為元光元年。所謂元光,這一年號顯然是具有象征意義的。此後數十年間,劉徹每隔六年即更改一次年號;表明建元六年之間的失敗記憶對他留下的印象是多麼深刻!


  元光以後,劉徹開始推行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把漢朝推上了全盛的時代。在歷史中,時間也是一種力量,劉徹是懂得這一點的。


NO:469_4
Thinker  於 2002/07/14 05:46
Re:論格局

也許這些故事太古老了, 多數人會不感興趣, 但是如果你細心地將兩千年前的政治情況和現今的政壇的人和事做比較, 也許會有很多心得. 當時要解決的是兩個問題,
(1) 強國之策(發展經濟軍事)
(2) 國家主體意識形態


董仲舒與漢武帝元光決策

人文縱橫(6月23日)
 
1


  中國秦漢時代,發生了兩件對此後二千年歷史影響深遠的重大事件。一是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帝國秦的建立。二是漢武帝確立儒家政治思想為國家意識形態,即“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項措施是根據董仲舒的建議而採取的。但是,對如此重大的一事件,其背景和原因何在,歷來一直沒有講清楚。

  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五月,漢武帝在主導了對漢帝國的政治控制權力後,再次詔舉賢良對策。在這一年,他作出了對內外政策進行“更化改制”的一系列重大決策。在將親姊妹南宮公主遠嫁匈奴的同時,漢武帝也作出了準備大舉反擊匈奴的決定。在這一年夏,他派名將李廣和程不識率軍屯駐雲中、雁門,準備大規模對匈奴用兵。在內政上,則銳意發動一場新的改革。史稱這一系列新政為“元光決策”。

  而從理論上和戰略上為這一系列重大改革提供了政治思想基礎的是一位平民出身的知識分子董仲舒。

  當劉徹初次召見董仲舒時就對他說,自從受命登上帝位以來,自己日日夜夜睡不好覺。“今朕獲承宗廟,夙興以求,夜寐以思,若涉淵水,未知所濟。”“任大守重,夙夜不寧。”劉徹向董仲舒提出的問題是:“何行而可以章先帝之洪業,上參堯舜,下配三王?”“欲聞大道之要,至論之極”。“子大夫其盡心,莫有所隱,朕將親覽焉。”

  由此可見,武帝當時所欲求解的,不只是某些具體的政策措施,而是帶規律性普遍性的歷史哲學和指導戰略。也就是要尋找一個既能總結以往歷史教訓,又能解決現實問題,從而保証未來穩定和繁榮的長治久安之道。

  2

  劉徹對董仲舒的征問一共三次,董仲舒連上對策三篇作答。由於對策的首篇專談“天人關系”問題。因此這三問三答以“天人三策”為名而載入於史冊。

  總體而言,董仲舒在對策中提出了五項重大建議:

  (1)建立明堂禮制,約束貴族行為;

  (2)建立培養官吏的國家太學,從民間選賢良,為平民知識分子開辟通仕之途;

  (3)提出一套天人學說,用以約束警策皇帝;

  (4)限制豪民佔田,節制土地兼並;

  (5)以儒家經典統一政治思想,建立國家主流意識形態。

  董仲舒上述對策中對後世影響最為深遠的,一是建議進行意識形態改革,確立以儒家的政治和歷史思想作為漢國家的主流意識形態。二是建立一套考試選賢的文官制度。“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學校之官,州郡舉茂材孝廉,皆自仲舒發之。”(《漢書》)

  對董仲舒的對策劉徹極為重視,親自批覽,召見面談。他懂得,一個國家要走向強盛,首要之舉是維護社會的安定和建立牢固的有凝聚力的社會組織。而政治意識形態是一種重要的社會動員和組織工具。為了保持社會安定和內部團結,必須抑制豪強兼並,也必須構建一套傳承有序的政治意識形態。歷來論者多將董仲舒看作“地主階級思想家”。而我則以為未必然。董仲舒反對豪民兼並土地的思想,代表了當時社會中依附於國家土地的自耕小農的利益。

  我認為,董仲舒是漢代庶民知識分子(士)的政治思想代表。而漢武帝出於加強王權鞏固國家的需要,也有意要扶植從庶民中出身的一個“士”階層,以他們作為一種新生的政治力量,用以貶抑和削弱橫行不法的諸侯貴族、大地主(豪強)和大商人。其政策傾向也具有庶民政治的明顯色彩。

  3

  天人關系的核心是天人感應理論。董仲舒的這一理論過去一直被指責為“神學目的論”。其實,天人感應論是一套約束皇帝的理論,是中國古代獨特的民權理論。概括言之,董仲舒指出:

  政治統治的根本基礎在於能否得到人民的支持。民心、民意的支持與否,體現了帝王政德的好壞。政德壞則導致濫刑,酷刑生成冤厲之氣,影響天象。天象以災異示警,警誡帝王必須改良政治。如果多次示警無效,即會導致天命的改變,導致王朝的滅亡。此學說之流弊是西漢後期盛行的儒學神秘主義。而其本義,則是建立一個以天象示警約束帝王政治任意性的制約系統。以限制帝王肆意妄行的無上權威。

  這一理論對此後兩千年中國政治的影響是巨大的。在某些情況下,大臣經常以“天象示警”的災異理論對帝王進行告誡。表明這個理論工具在兩千年中國政治中,是有效的。

  漢武帝重視董仲舒的對策,基本採納了其全部建議。但是對董仲舒其人,劉徹卻並沒有重用。原因就是不喜歡這一套“天人”理論。

  董仲舒在對弟子講學時仍然大講天人感應一套。這一年漢祖廟發生火災,董仲舒認為是由於皇帝不修德,導致田、淮南王劉安等權貴橫行。有人盜竊其講稿報告劉徹。劉徹閱後以妄言誹謗罪將其下獄,幾乎殺頭。

  但數年後,淮南王與田政變的密謀暴露,証明董仲舒對田的指責是對的。武帝表示歉疚,乃派董仲舒的學生根據《春秋》經義審治劉安之案。董仲舒一生梗直,始終是一個直言快語不識時務、認為原則比現實更重要的迂夫子。

  董仲舒是孔子以後,自秦漢至清代二千年間,對中國政治宗教思想影響最大的思想家。西漢學者劉向稱:“董仲舒有王佐之材,雖伊呂無以加。”劉歆亦雲:“仲舒遭漢承秦滅學之後,六經離析,下帷發憤,潛心大業,令後學者有所統一,為群儒首。”但是,在現代,他所受到的誤解似乎也最多。


NO:469_5
Taipei Student  於 2002/07/14 05:52
Re:論格局

我要先思考如何讓自己從上到下完全變八股∼才能來討論THINKER心中的宏觀∼

南嘉生前輩算是這裡極有耐心的人了,這裡以前也常常有前輩高人長篇大論來論述這些道理,奈何對於廣大中國網民,遺毒在體內的八股思想實在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總算認識到何謂”夏蟲不可語冰”。但是我們這些初出江湖的小輩修養可沒這麼好拉∼正所謂”江山代有人才出””長江後浪推前浪”由我們來出招,版上舊人作壁上觀,並不代表這裡沒有人有長篇大論的功力,或是仁兄所謂”宏觀”的格局,理智的思維。在許多中國人的生命中僅止於夏天,就算是再高明的人又如何跟他們解釋冰是為何物呢?

小弟不才,敝人認為用歷史來肯定∼或是否定某些事情只會讓人陷入反覆循環的迷思,活在歷史中的人,總是仰視者創造歷史的人,正所謂凡人活在過去,偉人創造未來。台灣人的民族性既現實又靈活,如果能再有人定勝天的宏觀思維,爭取完全獨立自主生存空間,才能稱為廣闊的胸襟和恢弘的格局。


NO:469_6
Max  於 2002/07/14 08:02
Re:論格局

格局 is how one envisions the world and how one finds a role that fits himself tomorrow. Throughout human history, there are plenty of successful stories speaking for the fact that you do not have to be rooted with so-called great nation or great country to ensure you a ticket to become a man of vision or a nation of vision for that matter.

Who would have thought the Great Britain, once a marginal player located in such obscure islands in the theater of Europe could take the center stage dominating Europe as well as the world long before she was finally replaced by the US? What made the British rise to the occasion and wrote an enviable chapter after Rome Empire? Did the British need a cultural or ethnic root to project their glory?

While we do not deny that Confucianism may have been playing a major role in shaping up the foundation for the economic achievement of Japan, the four little dragons and presumably the communist China too, there are more other successful models assuring the Taiwanese that they have no obligation to cap themselves under the myth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Taiwanese must go beyond that and seek their values and ideas from around the world. Only then will we be able to write a proud chapter of our own.



NO:469_7
中部人  於 2002/07/14 09:19
Re:論格局

Taipei Student兄
THINKER的文章不用回應,理由在我開的欄位「從獨立運動撤退的獨立運動」中有提到,從開欄文章和敦勸wlin5文章中都說了,請你自行參閱。
THINKER在「「從獨立運動撤退的獨立運動」」有回應一篇文章,被wlin5修理的很漂亮,你可以參閱。也由那裡可以讓你判斷回應THINKER的文章值不值得。
實際來說,我會寫這一篇「論格局」是被THINKER在「從獨立運動撤退的獨立運動」回應文章所觸發。但主要原因在於從小就被一些人說什麼「島國心態」、「台灣的格局太小,要中國才大」、「台灣的希望在中國」所刺激。這一些論點會讓很多人對自己很沒有信心。就算有人立志成為中國人,也會在這些論點下,以生為台灣人為恥辱。因為出生就決定「島國心態」、「格局太小」,產生「生為台灣人的悲哀」、「身為台灣人的原罪」。但是如果和他們說英國人也是島民,但為什麼沒有島國心態,反台灣的人就找出一大堆似是而非的理由。讓人深思,原來認定「島國心態」的標準只在他心裡,你怎麼樣跟他講(我曾在「自信」一欄提到這類的問題。)答案都一樣。所以「論格局」主要給台灣人民看,至於中國網友的論點是否要回應,那就基於他的論點能否幫助我們釐清台灣2300萬人的心中迷思而定。

基本上我認為國家成立的基本要素有其不可選擇性,也有其不宜選擇性。就許多台灣網友和中國網友討論時,出現若「中國民主自由、中國經濟和台灣等量齊觀,則台灣可以考慮統一。」這個說法不一定錯,但是他沒有經過深思。「台灣和中國的差異難道只在政治制度和經濟發展的程度而已嗎?」如果是這樣,那台灣現在就可以和比台灣自由、民主,經濟比台灣繁榮、進步的美國、日本統一,不需要由我們獨自負擔龐大的軍費。同時若只著眼於政治和經濟,則我們無法討論為何愛爾蘭要自英國獨立。這些都是很嚴肅的問題,也是很重要的問題。值得我們去深思。不管是贊成獨立或統一都是一樣。
Love Taiwan兄所說的林毅夫論點,我同意。但是時空會變,每一個人的觀點也會有差異。就個人選擇角度,我我不苛責林毅夫,但不證明在台灣就做不出大事來。英國在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之前,已經有很多人在努力貢獻自己的心智於學術和科技上,像培根等(見英國史綱,許介麟著,三民書局出版)。不過在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之後,才被證明是歐洲第一等級的強國。


NO:469_8
南嘉生  於 2002/07/14 09:23
Re:論格局

對不起,上篇中部人文章是我寫的,只是借用中部人的電腦。

NO:469_9
yl  於 2002/07/14 09:53
Re:論格局


中部人  於 2002/07/14 09:19

I appreciate your reasoning very much.
You wrote:出現若「中國民主自由、中國經濟和台灣等量齊觀,則台灣可以考慮統一。」這個說法不一定錯,但是他沒有經過深思。 I agree your point of view, however, I feel you take it too seriously. I believe it is merely a stalling tactics to delay making the national identity choice on the part of the speaker. He essentially points to a pie in the sky and makes a promise on it. Let us face the cold reality, how can the earth sustain an economy the size of China population with a per capita income the same as that of Taiwan? Even if China can find those needed resources to produce those products, to whom will they sell to?


NO:469_10
Love Taiwan  於 2002/07/14 14:17
Re:論格局

南嘉生,

你的觀念我都認同,可惜你是鳳毛鱗角.


NO:469_11
Taipei Student  於 2002/07/14 14:22
Re:論格局

哈哈,秋毫之末。

NO:469_12
Taipei Student  於 2002/07/14 14:31
Re:論格局

補充:鳳的毛,麟的角雖然都是高貴之物,但是拿思路清晰的南嘉生來對比某些不知天高地厚的人,前者如是鳳毛麟角,那麼後者宛如秋毫之末不值一曝。

NO:469_13
Matrix  於 2002/07/14 16:37
Re:論格局

司馬遼太郎在他的台灣紀行裡與李登輝先生對談時,有一段對自由與民主的詮釋令人動容:

... 每天早上起床開門可以喝到新鮮的牛奶,可以閱讀到報紙知道世界發生的事。送牛奶的人不用擔心在路上被游擊隊打死...

這樣算不算是偉大的格局? 還是一定要把自己放在歷史的中心來睥睨所有的問題才叫格局!

這樣來看台灣人與中國人的格局不就很清楚了嗎。


NO:469_14
Love Taiwan  於 2002/07/14 18:01
Re:論格局

格局就在你心中,關中國臺灣啥事?

NO:469_15
wlin5  於 2002/07/14 18:51
Re:論格局

LT,

>>格局就在你心中,關中國臺灣啥事?

請加個連接詞, 要不然實在不好解讀, 也很模糊.

你是指中國台灣,
還是指中國台灣?


NO:469_16
Thinker  於 2002/07/14 19:03
Re:論格局


TO: Nan Jiasheng

There is nobody to deny your right to insist on your objective or belief. However, you should not have manipulated historical facts to prove the correctness of your belief. My post reveals that you have completely misundterstood the history of Han dynasty.

To: Max

You have a good point to stress the constraint placed by population on Chinas potentials of growth.

Actually, as far back as 2000 years ago, politicians already expressed worries about population explosion in then China. This is a really serious issue worthy of consideration by not only China, but also India and other populous countries. In my personal opinion, the issue could be addressed in the following methods.

(1) countries like China and India should not follow the American way of life. They must explore new models of environment-friendly growth. For example, give public transport higher priority than private transport.

(2) strict family planning policy
This policy requires current generation to make sacrifice for future generations. Altough politically unpopular, it could deliver below-replacement rate of childbirth. This policy should combine with education of women, because education will increase the opportunity costs of child-bearing for women.

(3)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 the coming 50 years, nuclear fission technology is poised to make breakthrough and fundamentally change the structure of energy supply in the world. This clear and inexhaustable energy will relieve a major constraint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Besides, you cannot underestimate the capability of the humanity in developing other wonderful new technologies. For example, breakthroughs in bio-engineering can potentially double or triple agriculture outputs.

(4) comparative advantage
All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have declining and aging population. Their dwindling talents must concentrate on R£D to retain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the world market. India and China could cooperate by translating R£D results into products and find their places in the world market.

(5) Increase demostic demand
Despite the increasing value of export, Chinas growth depends on internal demand rather than export. As the economy matures, the tertiary industry(or service) will assume an increasing role in the economy. People mainly sell their service to each other, rather than to foreign countries.


NO:469_17
Zeb  於 2002/07/14 21:15
Re:論格局

Love Taiwan 說中國不是台灣的敵人, 這樣算不算是偉大的格局?

(see 【不自由,毋寧死】--美國獨立前的統獨之爭
NO:345_157)
LT said: 「Youd better kill the thought of China being enemy of Taiwan. China is indeed YOUR enemy, not necessarily Taiwans.」


NO:469_18
南嘉生  於 2002/07/14 23:24
Re:論格局

格局的再定義與重述
格局是指某事物的主體,在有限的時間內,對其發展所設定的努力目標。個人的格局是指個人在有限時間內,對自己人生發展預期下,所設定的奮鬥目標。國家的格局是國家在有限時間內,對國家未來發展預期下,所設定的奮鬥目標。其次,何謂最適格局,就是設定的目標能讓自己的發潛能充分發揮。與之相反的,就是格局過大或過小,反而限制自己的發展。所以設定自己發展的格局很重要。個人的格局設定很好,個人的能力就能充分發揮,既不會出現己志難伸的問題,也不會出現眼高手低的狀況。國家設定的格局是讓國民的能力能在國家既存的環境下都能得到充分的培養和發揮。所以掌握國家政權的人應該以如何讓國民得到最好發展的條件來努力。個人選擇最適格局是在固定的努力下,哪一種格局能產出最多的報酬,謂之。同理,國家的最適格局選擇是如何在國家有限的資源限制下,如何讓國民有最佳的發揮空間。
在上述的定義下,我們重述「論格局」的文章,就國家的角度來說,漢武帝的過度擴張,使得後來的漢朝皇帝必須為這一次擴張付出慘痛的代價。因為漢武帝打敗匈奴後,匈奴的土地並不能用,所以這樣的擴張對漢朝的經濟沒有助益。政治、軍事上,匈奴擾邊,但對漢朝並不構成致命的傷害。也許漢朝以一個郡和兩個郡的稅收賦予匈奴,也許就能和匈奴和平相處,像宋朝和遼朝一般。以當時匈奴人口僅30餘萬,約當漢朝一個郡的人口,漢朝付出上述稅收就夠用了,而其獲益可能遠高於和匈奴作戰所花費的軍費。
其次,個人發展來說,就奧地利和匈牙利與捷克來說,這些國家就是以前的奧匈帝國。若奧地利為了國土擴張的需要將匈牙利和捷克合併,以現在的政治機制,奧地利必須以其財力支援匈牙利、捷克,反而拉低奧地利人民的生活水準和人民發展的條件,所以對奧地利人來說,擴大土地不一定有利。至於就個人發展來說,以家庭來看個人發展,若孩子很多,除非這一個家庭很有錢,否則在家長財力有限的條件下,經常會犧牲孩子的教育費用,挪為生養孩子的錢,這就是我們以前的社會。現在的方式是孩子不要多,但每一個孩子都受到很好的教育。如此孩子的發展一般也比較好。個人發展要和國家發展結合在一起看的話,那就是國家能不能提供給國民較好的發展機會。國家提供的環境好,個人的格局也會好,個人的格局好,那國家的格局也會變好。所以國家應該強調培養人才,而不是擴張領土。國家有人才,自然有前景,有大格局,擴張領土是這一個狀況下的可能選項之一,但不是唯一。
所以我們要討論國家格局,和國土大小、人口眾寡無關,和國家未來的發展有關。國家未來發展繫於人才的培養,個人的格局就建立在國家培養人才的機制和個人努力的程度,和民族、人種、島民與否無關。

NO:469_19
Zeb  於 2002/07/15 01:16
Re:論格局


>何謂最適格局,就是設定的目標能讓自己的潛能充分發揮.

This is an excellent point. The problem though may lies in what the 國家的格局 Taiwan is supposed to be? For someone, they think Taiwans unification with China inevitable, and for others they think not. Will these two different perspectives on the political future of Taiwan lead to different assumption of 格局 for Taiwan?


NO:469_20
Max  於 2002/07/15 02:50
Re:論格局

Thinker, it is yls point not mine about the Chinese population.

格局 in my opinion is an art rather than a science. This is just like the soccer teams in World Cup in which you may find they achieve their prominence with noticeably different style. The team of Brazil is among the best to DANCE the ball whereas Americans KICK the ball with the skills that can only be found by their speed. To try to implant Brazil success into American team is unrealistic or even into the team of Germany may not be a smart approach.
Their success may also represent their respective cultural preferences.

For the Taiwanese, how can we find a niche to start the nation building will be the key to the success. What a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aiwanese? Why is the show of 鐵獅玉玲瓏 so popular even among the younger generation of Taiwanese who rarely speak fluent Taiwanese. We might have to find our common heart and soul, i.e., to know who we are first, before we begin to pursue what we want.


NO:469_21
Love Taiwan  於 2002/07/15 02:57
Re:論格局

WLIN,

對不起,我懶了一點.

中國和臺灣


NO:469_22
Love Taiwan  於 2002/07/15 03:58
Re:論格局

格局也可以用下棋來看.我想每個人都會同意林海峰的格局就比我大N倍.同樣是一人一盒棋子兒,同樣的廝殺空間,我一顆子放下去對勝負有啥影響渾然不知,林海峰可是胸中自有十萬甲兵,洞燭機先.這就是格局的差異.可見格局不在於你的有形資源多寡,甚至也不在主題大小.同樣是球迷,楊照就展現了他非凡的球迷的格局(看看他的<悲歡球場>吧!).同樣是死,也有重於泰山和輕如鴻毛之別,這也是格局的差異.教育小孩的方式也可以看得出一個人的格局.最近在網上就看到一個老兄自稱是教授,說要好好”啟發”孩子臺灣意識.我希忘這樣的教授少一些.格局是看你思考的廣度和縱深,洞察力,以及把廣博的知識和洞察力運用在決策的組織能力.

擁有非凡格局的人不會固執僵化,因為他看得清楚看得真切.擁有非凡格局的人行事不會急燥,因為他掌握先機.擁有非凡格局的人不會怨天尤人,因為他知道那無濟於事.

國家的格局只有一個標準,那就是生不生的出許多具有非凡格局的人.

Zeb要提臺灣該不該把中國當敵人與格局有沒有關係,當然有關係.就要看你對這個問題的思考縱深和廣度了.


NO:469_23
Taipei Student  於 2002/07/15 04:15
Re:論格局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如果各位心中真的有所謂自限格局存在,那為格局這抽象的詞彙來劃分定義,是否也是自限格局的一種呢?這句禪學滿有意思的,不過也可以不必在乎。

NO:469_24
Zeb  於 2002/07/15 04:21
Re:論格局


非凡 can not be grown by simply piling up so-called knowledge.

Taiwanese may not be having better 格局 if we do not even have the ability to figure out who our enemy is. Trying to make enemy become friends is mostly the 格局 for saints or religious leaders. For the rest of us, we better think how to protect our own interest from being harmed by others, particularly by our enemy. I would be very hesitant to talk about 格局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ur enemy. This is not only silly. It is suicidal since it only makes you feel great before the enemy buries you.


NO:469_25
Love Taiwan  於 2002/07/15 04:43
Re:論格局

Zeb,

Think thoroughly, and be perceptive. An extraordinary frame of mind is as simple as that.

I installed an alarm system for my house, and I own a gun to protect my safety. Do I need to identify an enemy to justify my self-defense investment?

By saying someone being your enemy, you cut the opportunity of any constructive engagement with him in any possible way.

With China, are we ready to cut every constructive engagement we have already have with them, regardless whether these engagements are what we have wished or not? If your answer is yes, you are entitled to decide if you want to call China an enemy. Otherwise, China is at worst a troublesome neighbor whom your children like to play basketball with.


NO:469_26
Zeb  於 2002/07/15 05:42
Re:論格局


Constructive engagement, no matter how you define it, has nothing to do with the argument of enemy or friend.

There were plenty of constructive engagements (at least perceived so) made by both the USSR and the US during the Cold War. Were they viewing each other as enemy or just troublesome counterpart? Both were not stupid enough to cheat themselves that they are not the enemy of the other in the wake of their missiles eyeing each other.

Chinas hostility toward Taiwan is spoken loud and clear as witnessed by her stockpiling missiles aimed at Taiwan. You do not have to wait to discover who your enemy is before they launch the fatal attack on you.

Talk about 格局? Differentiating enemy from friend is my bottom line. Taiwanese have no luxury to run their country the same way as saints run their ethics.


NO:469_27
Thinker  於 2002/07/15 05:50
Re:論


Please check the 格局 of Americans. Their 格局 cannot be overestimated for the peace across Taiwan Strait.

Using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as a milepost for evaluating U.S.-China relations is convenient, but not altogether fitting. Regardless of whether you use the fall of the Berlin Wall or the dissolution of the Soviet Union as the preferred end-point for the Cold War, you have roughly a ten-year time frame in which to evaluate the relationship—a suitably round number. And there can be little doubt that the tumultuous events in Eastern Europe and the USSR in 1989-91 had a profound effect on the way the U.S.-China relationship was conceptualized and carried out, both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It has become part of the conventional wisdom in the United States that the Cold War is over and we won. And if one sees the period from 1945-91 as a purely bipolar world, in which all problems could be filtered through the lens of the intense competition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Soviet Union, then that period of our history is over, and the Soviet Union and the Eastern European governments that supported it having disappeared, the United States has prevailed. But that was always an overly simplistic way of looking at international affairs, and particularly of U.S.-China relations.

If one looks today at perceptions and strategies and the structuring of relationship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it is not much of a stretch to state that the Cold War is not over, it just moved to a different neighborhood. If one views the Cold War as not simply as a competition for territory, and more as a struggle between starkly different philosophies of economics, politics and governance, then the celebration of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seems rather premature. This continuation of the Cold War is evident in several parts of Asia: on the Demilitarized Zone dividing North and South Korea, in the history museums of Vietnam, and in the strategic and theoretical journal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one might add, in the editorial pages of many American newspapers, the Congressional Record, and in our own strategic journals.

This is not to say that the U.S.-China relationship has approached anywhere near the level of hostility and menace that characterized U.S.-Soviet relations at the height of the Cold War. Nor does China present anything like the threat to American security that the USSR posed. (The United States is perceived in China as an extreme threat to its security, however.) But it is not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to try and change the parameters of the discussion of our post-Cold War world, but simply to note that the rancor and suspicion that pervade so many aspects of bilateral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have an ideological dimension that should not be ignored. Taiwan and the Cold War

That ideological dimension is evident in the Taiwan dilemma probably more than in any other aspect of U.S.-China relations. The Taiwan-PRC problem originated in the Cold War-in the struggle between free China and Red China, and reached its apogee during the Korean War (the Cold Wars first hot war) and afterward, when the United States did use Taiwan to help contain Communist China. Taiwan-PRC relations contributed to the Sino-Soviet split (China complained that Russias support during the Quemoy-Matsu crisis was insufficient), which shifted the balance of the Cold War. And the Taiwan-PRC issue was the central agenda item for the talks that led to all three U.S.-China joint communiqués, sought on the U.S. side, initially, to gain a Cold War advantage over Moscow. And although the dilemma of PRC-Taiwan tensions has many other aspects, this ideological dimension has been persistent. Today, many Chinese believe the United States still wishes to use Taiwan strategically—as an unsinkable aircraft carrier from which to launch a campaign to undermine one of the worlds last bastions of socialism. Many Americans see the Taiwan-PRC issue simply as a struggle between democracy and freedom on one side, and communist tyranny on the other.

The U.S. Government, however, effectively ceased viewing Taiwan in a Cold War (or even a strategic) context once the process of normalization of relations began in 1972. Once normalization was achieved, Taiwan-PRC relations became a something of a bilateral problem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PRC, one which had to be managed carefully, but one which was subordinate to the larger strategic relationship of U.S.-PRC cooperation against the USSR. Washington hoped, however, to keep the problem at arms length, and placed the onus for resolving the issue peacefully on Taipei and Beijing. And even as the strategic element of the U.S.-China relationship declined, the broadening and thickening of the bilateral relationship kept the Taiwan issue within manageable bounds.


--------------------------------------------------------------------------------

See additional research on China.

--------------------------------------------------------------------------------

The tragedy of Tiananmen Square changed nothing so much as percep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about each other. For most Americans, the strategic value of the relationship was over-matched by widespread outrage and revulsion at the PRC governments actions. The Chinese government pulled in its ideological horns, blamed the United States for inciting the disturbances at Tiananmen, and watched with alarm as communist governments fell before the forces of freedom and democracy, or in their view, bourgeois liberalization and ideological weakness in the Soviet bloc. And even when Deng Xiaoping re-energized the reform movement in 1992 and set China off on a new path of reform and opening to the outside, the underlying distrust of Western motives remained strong within Chinas leadership.

Taiwan and Democratization

The process of democratization on Taiwan—unleashed by Chiang Ching-kuo, expanded by Lee Teng-hui and exemplified by Chen Shui-bian—has added both a new and an old dimension to the issue. The new dimension, of course, is the peaceful and enthusiastic expression of public will through a democratic election. In the elections this year, arguments will go on for months about what, in fact, the mandate of the people means, especially given the fact that the new president was elected by less than 40% of the voters. Choices he makes with regard to Taiwans relations with the PRC must be made with great care, and will be subjected to plenty of critical scrutiny, even within Chens Democratic Progressive Party. As in 1996, Beijing made clumsy efforts to influence the outcome of this years election through threats and saber-rattling (rather than missile launches), but in the end, was confronted with the worst possible outcome: the election of a president whose political party has openly espoused independence. Handcuffed by its own rhetoric, Beijing is reportedly confronting serious internal disagreements about the appropriate course to take toward the new government.

The old dimension is represented by the commentary of many in the United States that places the outcome not in a domestic Taiwan context, nor even in a cross-Strait context, but as symbolic of the conflict of values between the democratic West and Communist China. Thus have emerged even stronger calls for the energetic defense of Taiwan, the establishment of formal defense ties, and the commitment of even more American weaponry to the islands defense as part of Americas overall defense of democracy. Some have even called for Washington to recognize formally Taiwans independence from China as a democratic state. The Clinton Administration has tried to downplay the Taiwan dilemma, turning aside in April requests that it authorize the sale of some of the most sophisticated weapons platforms in the U.S. arsenal, Arleigh Burke class destroyers with Aegis radar systems.

Dilemmas in Three Capitals

Most dictionaries define the term dilemma, used by the conference organizers, as an undesirable or unpleasant choice, in which the alternatives to be chosen are equally unsatisfactory. That is a particularly apt term for describing the current decision set for policy-makers in all three capitals. At the risk of over-dramati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For Beijing, the choices are: Prepare to carry out a series of complex military operations, and perhaps a full-scale war, against a well-defended Taiwan, likely to be militarily backed by the United States, with all the attendant military costs, political risks, and enormous damage to the economy; OR watch as a part of what all consider to be historic Chinese territory not only slips beyond control, but does so in a way that deliberately humiliates the PRC and its leaders, and possibly becomes a base for further subversion of the mainland.


For Taipei, the dilemma is something like this: Continue to resist the PRCs demands for talks and instead seek international support for autonomy while acquiring more expensive and sophisticated weaponry, with the increasing likelihood it will have to be used in an extremely damaging and debilitating war; OR enter into discussions that acknowledge Beijings claim to sovereignty over the island, knowing that international support probably will dwindle and foreign supporters will expect increasing concessions to keep Beijing mollified, a course that will bring about major political disruptions on the island.


For Washington, the choices boil down to: Increase the levels of defense and political support for Taiwan, with the understanding that this will increase the likelihood that the PRC will attack Taiwan militarily, drawing the United States into yet another Asian war (this time with the worlds largest nation), one that will cost the United States virtually all it has achieved in the rest of Asia since 1975, to say nothing of the military costs that may be entailed; OR try to persuade Taiwan to enter into discussions with China, which bears Taiwans fledgling democracy no good will and itself opposes virtually everything America stands for, with increasingly high political costs domestically if or as Taiwan succumbs to Chinas pressure.
Rating Washingtons Performance

Washingtons efforts to maintain a steady course in balancing relations between Taiwan and the PRC have won it little support, either at home or abroad. China, of course, charges the United States with a broad array of faults, from interfering in its domestic affairs to plotting to divide China to adopting a Cold War mentality toward the problem. Taiwan routinely complains the United States is not doing enough to help it ensure its security, either through the sale of advanced armaments or providing political support for its efforts to joi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Taiwans traditional friends in Washington have been joined by advocates of a values-based foreign policy to decry the Clinton Administrations efforts to keep the problems from escalating further. As a major U.S. election looms, some of the rhetoric has gotten a bit extreme, with charges of appeasement, selling out democracy, and worse being hurled at the Clinton Administration. And if one judges the U.S. policy performance by a standard that tries to measure how close Washington has come to one side or the other, obviously, faults will be found.

If one tries to assess U.S. policy of the last ten years by a standard of how well its actions have maintained American national interests, then it is possible to at least use somewhat less emotive language, even while recognizing the essentially subjective nature of any definition of a countrys national interest. Both the Bush and Clinton Administrations have maintained a cautious American policy approach toward this difficult issue: maintaining good working relations with the PRC, preserving a broad unofficial relationship with Taiwan, advocating a peaceful resolution through negotiation, and preserving both American military assets and Taiwans defensive capabilities. They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maintenance of peace—or at least the absence of hostility—and have allowed both sides to pursue economic development vigorously. Taiwans democracy has flourished, and although China remains a repressive one-party dictatorship, there have been notable improvements in the everyday lives of Chinese citizens over the course of the last decade.

But the trend lines are still not positive, if you evaluate whether we are closer or farther away from having to make decisions about the dilemmas outlined above. Without doubt, most of the policy choices that have made the situation in the Taiwan Straits most worrisome have been made in Beijing and Taipei. To many American observers, the two sides often seem intent on making the issue more, rather than less difficult to resolve. They posture and bluster, distort and misquote, then blame each other for a lack of sincerity and ratchet the tensions up another notch. Whether or not one admires the reasons for which they do so, the end result is still to raise the tension. And both sides are spending a lot of money on acquiring military weapons, with a concomitant increase in expectations and plans that they will be used.

To be sure, the United States has occasionally contributed to the heightening of tensions by its decisions and actions. Lively arguments persist in this country about whether President Bush should or should not have sold F-16s to Taiwan in 1992, or President Clinton should or should not have authorized a visa for President Lee Teng-hui to visit Cornell University in 1995. Similarly lively discussions can be heard about the efficacy of some congressional actions, such as the Taiwan Security Enhancement Act. It is not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to dwell on those discussions, or to delve in excruciating detail about whether One China, two carrier battle groups, three noes, fourth communiqués or six assurances are the right ways to characterize U.S. policy.

Time for a New Policy?

The point is that the United States cannot fix the deeply-rooted antagonisms, differences of political viewpoint and variant interpretations of history that lie at the core of Taiwan-PRC tensions. We cannot wave a wand or propose a formula that will make things better, and probably should not try. But history has shown that we do have the ability to make things worse. We can increase the tensions. By leaning excessively toward one side or the other, pursuing policies based on domestic or partisan U.S. political or economic gain, by not considering sufficiently the consequences of our actions, we can and will contribute to a worsening of this problem. And that realization should guide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opportunities and risks we face in revising our approach to the problem of cross-Strait relations.

Any policy adopted by the United States should serve the interests of the United States, not that of some other country. Obligations should be undertaken for American purposes. Sometimes obligations appear to be diametrically opposed, such as the pledge in the August 17, 1982 communiqué signed with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at we would try to reduce gradually. . . sales of arms to Taiwan, leading over a period of time to a final resolution and the requirement in the Taiwan Relations Act of 1979 that we provide Taiwan with arms of a defensive character. Any number of other contradictory obligations have been presented to us by both Beijing and Taiwan. Many of them cannot be cannot be reconciled, and we should be careful not to permit ourselves to be judged, or to judge ourselves, on the basis of standards that require us to act in national interests not our own.

To put this more bluntly, the United States has no obligation—under the terms of any communiqué—to deliver Taiwan up for reunification on Beijings terms. It is not required—on the basis of the three noes—to try and discourage Taiwan from seeking membership i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Neither does it have—under the TRA or the Six Assurances or any other public document—an obligation to protect Taiwan from the consequences of its own actions and mistakes. Nor should the United States forswear its preference for a negotiated settlement because some in Taipei misinterpret it as pressure. Because it is not bound by detailed obligations or complex treaties, Washington has had the wherewithal to act flexibly and creatively to meet a dynamic and sometimes turbulent situation in the Taiwan Strait. That flexibility may be less than it once was, but it is still a valuable asset that must be maintained. Any new policy that weakened or eliminated it would limit our ability to meet our own interests.

Trying to maintain flexibility in dealing with the Taiwan Strait dilemma does not mean we view the two sides equally, like them equally, or share their goals equally. In the wake of Taiwans vibrant and admirable presidential elections, the preference of the American public for Taiwan is even more sharply pronounced. Increasingly, our shared values of respect for freedoms and practice of democracy strengthen already robust ties of friendship and economic exchange. These cannot and should not be ignored; they can and should be preserved. But neither should they distort our understanding of Americas own interests or, for that matter, of Taiwans. Being democratic does not absolve a government of the responsibility to pursue intelligent and pragmatic security policies—even when that policy may not enjoy strong support in opinion polls. Whatever one may think of the consequences of Chen Shui-bians election, it has not changed Americas national security interests. We established ties and then formal diplomatic relations with the PRC because it was in our interest to do so-not simply to counterbalance the Soviet Union, but because we recognized Chinas centrality to all our interests in Asia. Preserving that relationship remains important to our future. Permitting cross-Strait tensions to drag that relationship into sharper hostility, perhaps even warfare, would be a great mistake. And one which is not necessary.

Remaining Steadfast

There are several ways to deal with dilemmas: One can grit ones teeth and make a choice, accepting the consequences with full knowledge in advance. One can misrepresent the choices or blame someone else for having to make them. Or once can put the decision off, in the hope that the parameters—the horns, if you will—of the dilemma will change the nature of the choice. That last option has been implicit in American policy toward the Taiwan Strait since the PRC began its process of domestic reform, and it should continue. PRC-Taiwan tensions are going to take a long time to resolve. The two societies have been divided politically and ideologically, and have grown far—but not irretrievably far—apart as they have developed along different paths. Some kind of convergence, politically and socially, is going to have to take place before reunification can be considered feasible or satisfactory in the eyes of people on both sides of the Strait. That process has already begun, and in fact has advanced considerably. Behind the harsh rhetoric of recent weeks lies a reality of improved trade and commercial relations, restored families, increased cultural, educational and other interactions that have already created an important interdependence, as well as a level of comfort and mutual respect that needs to be nurtured.

The reconciliation process cannot be forced or hastened. The tensions that have evolved over the last 5-10 years have emanated, in part, from impatience of some people on both sides with the status quo, or with the perceived direction or pace of change. In Beijing and Taipei, deadlines, ultimatums and pre-emptive declarations have come to be considered as options for resolving the dilemmas. They have not worked for either side. They certainly should be initiated in Washington. It is worth noting that Beijing and Taipei, in the lead-up to President Chen Shui-bians inauguration in a few days, have been retreating from harsh rhetoric and have been exploring ways to reach some preliminary agreements that will enable the two sides to resume important cross-Strait discussions. Thats a fragile process with an uncertain outcome. But it deserves American support in the form of not injecting new controversy from outside.

The United States can play a positive role not by changing its policy, but by remaining steadfast to its values, to its interests, and to a measured and calm process of reconciliation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that could lead a resolution satisfactory to both sides. The United States should not encourage either Taipei or Beijing to force the pace of change, much less do so itself by ill-considered action. Americans need not posture and stake out strong rhetorical positions that serve no purpose other than to make ourselves feel good or annoy one or another side. There need not, and indeed cannot be a retreat into strategic ambiguity. But strategic clarity need not be provocative—U.S. interests, goals and perceptions should be clearly explained to both sides, so that if they take actions the United States is bound to oppose, it will be by deliberate choice and understanding of consequences, and not out of ignorance of American views.

It is, in short, in our interest to postpone the dilemmas of all three sides. Time will help resolve these issues, and there is sufficient time to deal with tomorrows problems. The Wests first physician, Hippocrates, prescribed an approach to those who would heal others that still resonates even outside the medical profession: prescribe only that which is for the benefit of [ones] patients, and abstain from whatever is deleterious and mischievous. A Hippocratic foreign policy is not necessarily such a bad idea. The Chinese sage Lao-tzu said, superior virtue does not act (wu wei), yet there is nothing left undone. An anonymous American philosopher counseled, If it aint broke, dont try to fix it. American interests in Asia are complex and important. Our Taiwan Strait policy is difficult and frustrating. But we should not be in a hurry to try and fix what has not yet proven to have been broken.


NO:469_28
Zeb  於 2002/07/15 08:31
Re:論格局


Thinker, are you trying to spoil the discussion of 格局 here?

The long article you posted has little to do with the topic.


NO:469_29
西門慶  於 2002/07/15 08:55
Re:論格局

很欣賞南嘉生的這句話 :

>一個國家會強,一個國家會被尊重,和他的人才、文明有關,和那一些天天喊大格局,天天罵別人島國心態無關。

那位thinker先生騎其實是個poster, 等於是來變相炸版嘛 !

Love Taiwan這位比較愛中國的冒牌者, 也是故意來混淆焦點.


NO:469_31
Zeb  於 2002/07/15 09:16
Re:論格局


西門慶兄, you summed up perfectly well about the intents of these two persons.

In their comments or posts, they consistently tried to tout their beloved China to the Taiwanese. The more I ENGAGE arguments with them, the better I understand what the depth and knowledge which they like to brag about are based on.


NO:469_32
Thinker  於 2002/07/15 09:53
Re:論

To: Zeb

I am the first guy to use the world 格局 in my reply to another post by 南嘉生.
He opens this new post with the attention of teaching me some historical lessons. I state very clearly in my first reply that he can insist on his belief and objective, but should not have manipulated the history about Han dynasty. All my three posts are revelant to the history under the reign of Wudi.


NO:469_33
Thinker  於 2002/07/15 09:59
Re:論格局


To: Zeb

You did not read my post carefully.

The most controversial issue in present Taiwan is the national identity. I think it is an ideological issue. Isnt it appropriate to draw the historical lesson of Han Wudi regarding his enshrining of confuciunism as unified ideology during the chaotic time after the collapse of Qing dynasty?

The last article offers a third party view of the evolving relations between Mainland China and review. This third party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relationship across Taiwan Stait. Isnt it relevant?


NO:469_34
九等生  於 2002/07/15 10:26
Re:論格局

中國的確是全世界格局最大的國家。

要當全世界格局最大國家的先決條件,就是首先要否定自己人民有當家作主的權利與能力。讓人民不配享有直接選舉國會代表和國家領導人的權利,這是要當全世界格局最大國家的先決條件。

為什麼呢?因為根據中國傳統的大格局思想,要當大格局國家的人民,愚民賤民是必備的條件,一定要否定人民有判斷並選出國會代表和國家領導人的能力與權利,這樣子才能夠永遠鞏固領導中心,讓諸如毛澤東這種格局最大的領導人永遠掌政,來開創全世界格局最大的國家。這種最大格局的傳統在中國一直傳承到現在,下個月即將再度登台的權力戲碼就是招牌戲。

目前台灣的政府沒有能力實行愚民政策,注定是個小格局的國家。台灣的小格局當然比不上中國的大格局尾大,但是台灣人喜歡當個這種小格局國家的國民,絕對不希罕中國的大格局。

講格局論格局,尾大的中國人也配!呸!呸!呸!


NO:469_35
Zeb  於 2002/07/15 11:05
Re:論格局

To Thinker:

I was referring the intolerably long article you posted not the one regarding Han dynasty and Wudi.

I think 南嘉生 was focusing on 格局 from cultural rather than political perspective. The last post is all from political view talking about the changing relations among the parties involved. Frankly, after I reread it, I still dont see the link between your article and the 格局 which we are discussing here.

As for your claiming that you were the first one who brought the word of 格局here, I would say this is not true at all. 格局 is almost a cliche for many pro-China posters who ran their mouths here. Every time when they praised China and talked down Taiwanese, before leaving the board, they rarely forgot bragging how great the 格局 of China is as opposed how narrow the Taiwanese 格局 is.


NO:469_36
Zeb  於 2002/07/15 11:11
Re:論格局

Correction: As opposed to how narrow....

NO:469_37
南嘉生  於 2002/07/15 14:04
Re:論格局

To Zeb兄
將格局定義在政治角度確實是我一直想要避免的。現在世界在評估社會和經濟進步的標準已經從傳統的政治力、軍事力轉換為以文明(科學和人文)的變遷為主軸。如果我們還現在政治的角度看事情,那就太遜了。格局是什麼?其實很難說。怎樣的格局較好也很難說,所以我才提出自己的定義就教各位,希望得到各位先進的指點。同時也提出最適格局的概念,讓格局的論點能適用於各種國家、個人。我們受中國式的教育太久,對輝煌的歷史、豐功偉業、廣土眾民、曠世大業過份迷念,不知不覺的陷入數量需要很大的迷失,認為只有這樣的國家和偉人才值得尊重。所以對中國人罵台灣人小格局、小家子氣的話不僅生氣,而且自卑。的確中國不管哪一方面都大,所以生為台灣人真是悲哀。我們忽略了一流的人文、科學典範都是極為簡要的,一流的事物產生也不需要廣土眾民,而是一群人潛心努力就夠了。所謂建構一個有生產力的學術社群很重要。以西方國家為例,我們所艷羨的國家英國’法國都和她的文明有關,而非它的國土。我們所記得的偉人以西歐為多,像歐洲人口最多的蘇俄或俄羅斯人卻很少。可見我們的想法是以人的表現為主,不是以人的數量為主,若我們過分強調量多,只徒然陷入數量的迷失,不僅讓台灣人產生嚴重的自我迷失,也會永遠自卑。


NO:469_38
西門慶  於 2002/07/15 18:27
Re:論格局

格局大有個鳥用 ????

老二大就一定性福嗎 ? 不如堅挺持久外加溫柔體貼吧 ????

同理, 格局大卻令老百姓拼命往外國跑, 讓台灣拼命要避免被你統一,
這樣的格局, 再大有個鳥用 ?


再者, 你國家大幅員大人口多歷史久, 就代表你格局一定大嗎 ????

如果凡事只從你本國的觀點來評斷, 無法接受世界性的觀點,
你一個國家的格局, 比的上人家世界性的格局嗎 ?
哪一個格局大 ?

贊成南嘉生的觀點, 格局大, 總該落實到人本這個格局才有意義.
造福民生, 提昇人本的價值(這一點就必須傾向民主)
這樣的格局才有意義.

豐功偉業, 秦始皇建長城, 一將功成萬骨枯, 老毛搞文化大革命,
這種大格局有多少意義 ?
這種大格局, 固然可在歷史上記一大筆, 但是對人本價值的意義在哪裡 ?

最可怕的就在這裡, 許多人經常以歷史的大格局來泯滅個人的權益及生命.

ZEb兄

跟LT那廝多說無益, 它根本是來牽脫的 , 回應它到一個程度就算了,
把它屁話當作風就算了.


NO:469_39
九等生  於 2002/07/15 18:35
Re:論格局

西門慶老兄:

老兄的比喻配上你的名號,讓我不禁開懷笑了出來。感謝你的功德無量。

整體上,我同意你老兄的說法,再次謝了!


NO:469_40
四川人  於 2002/07/15 19:55
Re:論格局

樓上的幾位﹕

你們應該耐心好好看看THINKER推薦的美國人如何論台灣海峽之間的關係﹐至少再對自己的現實格局有一個更清醒的認識。

也許是現在中國(大陸)的格局對台灣過於虛幻﹐或是台灣的格局更對我們無用﹐但是真心希望統一的人都會努力尋找一個以後均適合兩岸的格局。從古輪到到今﹐從東方至西方﹐兩岸以後唯一的現實冷酷格局就是﹕統一。 和平統一更好﹐不能和平﹐就是流血也要統一。

為什麼﹖這個和民主自由無關﹐更與美國外交政策無關。因為中國(大陸)大而強﹐(以後會更強﹐)比你強﹐就有條件要求你統一。這個世界其實就是一個弱肉強食的世界﹐什麼“早上起來可以喝到牛奶﹐可以買到報紙看。。”你沒有錢就不能去喝牛奶買報紙﹐你能力差就只好早上辛苦地去賣牛奶賣報紙﹗﹗

西方美國人的民主自由一套都具有他們的特點﹐這是屬於他們的格局﹐ 中國自清朝洋務運以來想和他們玩一樣的格局﹐就從來沒有成功過﹗﹗﹗就連台灣也得看老美的臉色行事﹐你們和他們之間的關係哪有你們天天掛在嘴邊的FREEDOM﹐DEMCRACY﹗﹗就是黑幫老大和馬仔的關係而已﹗﹗﹗(哈哈哈﹐開個玩笑先。。。)

當然馬仔也不至于﹐這裡我想起一個笑話﹕ 中國有個人終於移民至美國了﹐於是這下子民主了﹗自由了﹗也使勁地去參加選舉了 ﹗可是久了仍不能加入主流社會總覺得有點受人排斥﹐一打聽﹐噢﹐原來這樣不行﹐得信教﹐得做上帝的選民﹐得﹐哪咱改信耶穌吧﹐什麼孔孟啊之類就留著給老家中國吧;可是久了仍不得其門而入﹐一打聽﹐噢﹐原來這樣還是不行﹐為什麼呢﹖因為您這個種就有天生的劣根性﹐自小受所謂的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影響太深﹐您哪﹐就趕快找個ANGLE-的做老婆吧﹐一直這樣傳 種下去﹐或許有一天行。。。。


NO:469_41
南嘉生  於 2002/07/15 20:09
Re:論格局

Thinker先生的論點有提到我說的漢武帝的說法有誤,為免有人誤會,因此予以回應。Thinker先生談到漢朝有三部份,一個是討論到漢朝擴張問題,一是漢武帝的權力繼承鬥問題,一是漢武帝和董仲舒的事情。這其中只有第一部分和我的內容有關。其他和我的論點無關,我就略而不提。
1. 漢武帝擴張問題的事實描述。這點我的說法並沒有錯,漢武帝的確從事軍事擴張,對外採取攻勢。
2. Thinker先生說:「如果沒有漢武帝的大格局,漢民族永遠和匈奴相持不下,就不可能向其他地方發展,沒有生存空間,何來現在的中國。」如果你是匈奴的後代,你如何看待這一句話?我記得有關生存空間的說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德國的希特勒和日本都有提到,也都成為他們侵略別國時,動員國民最重要的口號。原來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國民族主義也是另一種形式的法西斯主義。難怪中國網友會有一些令民主台灣的網友聽不下去的言論。
3. Thinker先生:「說被蒙古人佔領,對中原文化的摧殘幾百年也恢復不過來。」、「(明朝) 皇帝的格局要大一點的話,可以主動開通和歐洲的海上貿易,參與世界歷史上的地理大發現。以當時中國的造船技術,領先於歐洲50年,發現澳大利亞的可能就是中國人,可以大量移民,減輕人口壓力。另外從西方引進的先進武器也可以用來戰勝滿族的入侵騎兵。」這些推測都可能成立。但我更了解中國兩個規模最大、格局最大的朝代都被你視為外族,原來這就是你所謂做中國人的格局。你可以不要外族,但絕不放棄外族幫你們佔領的土地,如西藏、蒙古、新疆等。真是讓我領略到中國式的偉大格局。

NO:469_42
四川人  於 2002/07/15 20:20
Re:論格局

TO;南嘉生
你可以不要外族,但絕不放棄外族幫你們佔領的土地,如西藏、蒙古、新疆等。真是讓我領略到中國式的偉大格局

此話過於偏激。其實這個恰好印證了當時中原文化的優越性﹐蒙古族幾乎是完全對著幹﹐結果元朝很短命(包括其他歐亞地區的統治也並不長久)。而滿清則很好地被吸收融合至其中﹐這才有了更長的壽命。

但畢竟還是”非我族類“﹐所以上下中國五千年﹐最賣國最墮落的都出於這個朝代﹐


NO:469_43
煉魔獄主  於 2002/07/15 22:38
Re:論格局

中國人真是墮落啊,要繼承領土就大喊中華民族,有不好就說”非我族類”。
真是爽快。

NO:469_44
Thinker  於 2002/07/15 23:08
Re:論格局


TO: 南嘉生

You live in a Utopian world and completely ignore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realities of the present world.

The relationship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is not so simple as to be resolved by idealism and noble objectives. If conflicts of interest were absent in this world, it is meaningless to set up the very institutions of states or countries. If you insist on solving conflicts in favour of only one party, the other party has full right to stake out his claim. This is human nature and cruel reality.

The civilized humanity is still quite young on this globe(5000 years old only). It takes time for this race to develop beyond the current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dilemma. In another 5000 years, who will care about this dispute across strait. Their ambition will be diverted towards the colonization of moon and mars. This is the reason why I posted the article by the American scholar. To quote his words,The Chinese sage Lao-tzu said, superior virtue does not act (wu wei), yet there is nothing left undone. An anonymous American philosopher counseled, If it aint broke, dont try to fix it.



NO:469_45
Thinker  於 2002/07/15 23:29
Re:論格局


To: 南嘉生

I pose two simple questions to test your so-called noble ideas.

(1) If Taiwan were independent now, what percentage of taiwans current territory will people like you be willing to return to Mainland China? Some of them were added when Jiangs army was defeated.

(2) Do people like you have the grace to return treasures in Forbidden city Musuem to Mainland China?



NO:469_46
南嘉生  於 2002/07/16 01:34
Re:論格局

關於LT所說林海峰的例子,那和成就有關,一個浸淫在圍棋數十年的人,假定他的功力在林海峰之上甚多,他和林海峰對奕,林海峰的感覺就和你一樣,但這位仁兄卻不一定要參與日本的圍棋大賽。其次你對某教授說要好好啟發孩子的台灣意識很不以為然。然後提出你對格局的一些看法。我先提出這一部份的看法,再和你探討你對格局的論點。
我兒子的姓氏一定和我一樣,我會教他叫爸爸、媽媽,其次是阿公、阿嬤。當然我也會教他我們夫婦和他祖父母(內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的名字,我會跟他講我們的家族史。不過我不會教他我們的總統叫阿扁,副總統叫呂秀蓮因為孩子還小。連他們兩位都不教,我當然更不會教他日本首相、美國總統的名字。你說我的教法對不對,和你或你的家人教法有何差異?我會告訴我的小孩要熱愛他的家人、他所在的地方,和鄰居的伯伯、叔叔要問好,見到隔壁的阿公、阿嬤要「問好」。到學校要友愛同學,尊敬師長,愛護自己的班級和學校。我不知道我的教法和你或你的家人教法有何差異?我不知道這樣教小孩是不是教台灣意識?在我以往的教育過程中,我的學校地理功力還不錯。離開地理課本逾十年以上,我還可以背出如果從福州要搭什麼線的鐵路到瀋陽。但是我一直到離開學校之後,我還不知道台中以南,是先到彰化,還是南投。你說我這樣的教育好不好?我不知道你住在哪裡,假定在中國的北京。結果你的小孩「不知有亞洲,無論中國、北京」(此句演自桃花源記: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你的感覺怎樣?
你的格局看法可以豐富我們對格局的瞭解內容,很好。格局由思考力(包含廣杜、深度)洞察力、知識和組織能力所構成。然後你描述非凡格局的特徵,那樣的描述也不錯。一個人將學問做好,把人情事理瞭解熟透,我想也會得到你描述非凡格局的境界。因此格局是人的能力問題,是教育的訓練方式問題,是人生感受的問題。像我的阿嬤沒讀過說,但鄰里間的爭執都會來找他評理。至於你說國家的格局只有一種,就很有爭議。「許多」是形容詞,生得出10000個非凡格局國民的國家和生得出100000個非凡格局國民的國家,到底哪一個好,很難說。如果有一個國家人口就是不滿10000,那要如何產生100000個非凡格局的國民呢?還有,國家需要以創作非凡格局的國民列為國家建設的重大目標嗎?人民的人生需要那麼樣嗎?
至於你提的兩岸關係與格局比類,我也認為可以。不過你可以去想一個問題:如果1937年,中國不抗日,讓日本統治會比較好,還是抗日會比較好?(hint:日本統治下的人民生活水準可能比現在高,台灣被中國統治,生活水準會逐漸下降。)
順便提一下,我不回應Thinker的問題,因為和我於本欄提的內容無關。也向wlin5兄和Taipei Student兄道歉,因為我勸他回應別人的文章應考慮的要素,我自己卻忽略,僅在此項他道歉。回應注意事項,請見「從獨立運動撤退的獨立運動」。

NO:469_47
Thinker  於 2002/07/16 02:06
Re:論格局

To: 南嘉生

不過你可以去想一個問題:如果1937年,中國不抗日,讓日本統治會比較好,還是抗日會比較好?(hint:日本統治下的人民生活水準可能比現在高,台灣被中國統治,生活水準會逐漸下降。)

Is it what you call 格局? It is shameful for you to have said so. If this is your logic for Taiwan identity, it is definitely a deadend.



NO:469_48
Thinker  於 2002/07/16 06:18
Re:論格局

To: 南嘉生

Your ability of manipulating history is beyond human comprehension. Stop cheating innocent youngster like Taipei student! Please!

在兒玉總督與後藤民政長官的殖民統治時代,有所謂「歸順式場慘案」,「即對於
雖表示投降各領袖,表面上善用甘言,許他歸順, 內心則企圖徹底剿滅,所以訂定
是年(1902)年5月25日,約張大猷以下243人抗日分子, 分別6處, 聲言舉行歸順
式。 即;一、斗六式場60人, 二、林杞埔式場62人, 三、嵌頭厝式場38人, 四、
西螺式場30人,五、他里霧式場14人, 六、林內式場38人」,然後用機關槍,於6個
地方同時全部殺戮(2)。 這種誘降, 欺騙殺戮的事跡, 日人製造口實, 僅說明
為:「5月25日,在歸順式場妄動,所以一齊殺戮。(3)」 但從這短短的一句,亦
可以反證日方的殺戮記錄。

日本的殖民統治,完全的歧視台灣人,而沒有培養殖民地台灣的人才。以日據時期
的高等大學教育來說,日本人與本省人學生的比率懸殊。就是日本統治末期,台北
帝國大學的在學生,1940年本省人85名、日本人235名;1941年本省人61名、日本人
196名;1942年本省人69名、日本人388名;1943年本省人69名、日本人384名;1944年
本省人85名、日本人268名。其中,文政學部的學生本省人更少,1940年本省人只有
5名(日本人81名)、1941年只有3名(日本人68名)、1942年3名(日本人166名)、1943年
3名(日本人164名)、1944年只有2名(日本人30名)。(10)台北帝國大學等台灣的高
等教育,皆以台灣人的稅金經營的,卻大部分收日本學生,而嚴格限制本省學生入
學。 說蔣介石獨裁,也沒有像日本那樣在高等教育採歧視政策的。

依1940年10月1日戶口調查,當時台灣總人口數未達六百萬乃5,872,084人。本省人
佔絕大多數5,510,259人,日本人不到一成312,386人,其他為外省人46,944人,韓
國人2,376人,外國人119人(11)。當時台灣的高等教育,從統計可以看出,是專為
人口少的日本人而設立。並且不設法律學部,怕台灣人學了法律,會依法來抵抗日
本統治,當時台灣學生要學法律的,不得不出國留學去。

日據時期大學教育本省人與日本人學生之比率
台北帝國大學 台中農林專校 台南工業專校 台北經濟專校
本省人 日本人 本省人 日本人 本省人 日本人 本省人 日本人
1940 85 235 4 204 49 305 31 288
1941 61 196 1 160 51 319 73 284
1942 69 388 3 180 51 359 82 408
1943 69 384 6 274 68 566 108 399
1944 85 268 14 249 109 643 123 313
台灣省51年來統計提要,頁1214∼1217。

日據時期的初等教育比較普及,但這是「奴才教育」也是差別待遇,日本人念小學
校,台灣人念公學校,後來改為國民學校,教材內容不同。台灣人的國民學校,每
天在上課之前,先要背誦「私?大日本帝國?臣民???心??感謝?????」(我們為大日
本帝國之臣民,誠心感謝)之類的奴化教育,還有「鬼畜米英」一類的思想教育,
說美、英有如鬼畜那樣不人道。

戰前的日本帝國,稱美國為米國,德國為獨國,法國為佛國,俄國為露國,不像中
國給外國「美麗之國」「有德之國」「法治之國」的美稱,而給「食米之國」「孤
獨之國」「佛教之國」「露宿之國」的錯誤印象。日式教育,教學生肚子痛吃「征
露丸」最有效,說這是日軍征服俄國必備的藥丸。日本投降後,藥名改為「正露丸」,
去掉邊旁,尚留下日本侵略的影子。

當時國民政府的首都設在南京,日本式教育指著花生說,這是「南京豆」,只要攻
進南京,就可以儘量吃了。又指著掛圖的臭蟲說,這是「南京虫」,在南京最多,
必須趕盡殺絕。的確日軍在1937年12月的「南京大屠殺」,把中國人趕盡殺絕。日
本人學生仗著統治者心態,時常欺負台灣人學生,動口就罵台灣人學生是「人」
「清國奴」(chankoro),如果打架,不分青紅皂白,一定痛痛地修理台灣人一番。

又如1915年余清芳抗日運動的時候,日軍警以誘殺詭計,將焦吧年附近的後厝,竹
圍、番仔厝、新化、內庄、左鎮、茶寮等二十多村落居民3千2百餘人,不分老幼,
依次殺戮(4)。 日人對於這種慘絕人寰的大凶殺,極盡隱密的能事, 例如秋澤烏
川著『台灣匪誌』,除了喋喋不休的敘述「匪徒的暴動」和「聖恩的洪大無邊」以
外,就沒有把前述的騙殺事實提起,但是從其文中,亦可以窺視騙殺的蛛絲馬跡。
例如書中說:「如此,殘匪的誘出終了以後,總督府認為他們之中罪狀最重,不能
浴及大正4年11月的大赦恩典者,縱使是投降,如全免刑責則有枉國法,有傷國家威
信,所以對他們必要嚴肅的處刑。」(5),抗日領袖江定等,就是這樣被誘降,然
後處死的。


NO:469_49
南嘉生  於 2002/07/16 10:03
Re:論格局

格局補文
這是依據我們小時候作文經常引用的名句:法蘭西斯培根說:「知識就是力量」。知識是什麼,應該包括古往今來的一切資訊。但知識要發揮作用,光只有知識還不夠,還要有應用知識的能力和環境,並且在獲取資訊時,成本不能太高。在此我們要討論有關應用英文知識的能力問題,提到一個台灣知識界很重要的平凡人和批評台灣知識界的懶惰面。
新英文法,柯旗化,第一出版社。這三個詞是現在40歲以上的人很熟悉的東西。就是這一本新英文法帶領許許多多的台灣學子從A、B、C等英文單字進入到英文詞句、文章世界,讓許多台灣人因此能夠瞭解中文以外的另一種文字和增加一個獲取新知的管道。他的出版社,第一出版社出版的書很少,大概除了新英文法外,還有一兩本輔助學習英文的相關書籍,其他就沒有了。柯旗化也就是這些書的作者,其他的著作也沒有。但這是個什麼樣的人,誰管他,看書人是不用關心到作者的起居。離開學校,再看到柯旗化這三個字是好久好久以後的事情了。我是在台灣文化(?)的一期介紹文章中提到,原來他是位政治犯。然後聽說他辦一份雜誌,停刊,他得到阿茲海默症,他於2000年總統大選後不久去世。柯旗化的故事在台灣並不是唯一,有許多政治犯的故事跟他一樣悲慘,甚至比他淒涼。政治犯的妻子兒女一生都不原諒政治犯的也是所在多有。所以從政治犯的角度來說,柯旗化不怎麼樣。他只是位很平凡的人。但是他的影響力很大,因為在現在有很多人,不管在各行各業有影響力或沒有影響力的人,沒有他那本「新英文法」,很難將英文學好,也就沒有後來的成就。柯旗化的成就在於他編了一本很好的工具書。而這本書長期以來是台灣最重要語言的最重要工具書,並且有其不可取代的重要性!
柯旗化的書不是原創,不過他引介的很好。家父說柯旗化的英文文法書其實有一部分和一本日本時代的英文文法書很像。這一點柯旗化沒有掠美,他說他是新英文法書的「編著」,不是「著」。不過這不影響他對台灣的偉大貢獻,因為如果不是透過他的編著,很多人還是不容易將英文學好。我想從社會主義思想的柯旗化到台獨思想的柯旗化,柯旗化先生應該不會以其文法家的身份為滿足,「除了老師外,他最喜歡人叫他詩人、文學家」(台灣監獄島底頁)。但他萬萬想不到他最大的貢獻既不在詩,也不在文學,而在他的文法書。而他的影響力比許多活繃亂跳的台獨運動者貢獻都大,因為如果沒有好的英文教育,就沒有現在的國際貿易、經濟,也就沒有現在的台灣人自信和由此產生敢向中國說不的勇氣。
簡明英漢字典也是抄襲日本三省堂的。在台灣的英文教育中,可以和柯旗化的新英文法影響力等量齊觀的是大陸書局出版的「簡明英漢字典」。這一本書是很多學子都有的一本英文辭典,對許多學子學英文,貢獻很大。不過這一本也不是大陸書局自己編的,而是譯自日本三省堂的一本英文字典,裡面的內容除日文翻譯成中文外,其他幾乎一樣。舊版的大陸簡明英漢字典連書皮顏色都和三省堂的一樣。雖然翻譯自日文,但是他對台灣學子的影響力卻不容抹滅。
「知識就是力量」。柯旗化和大陸書局沒有創造知識,他們只是在為台灣學子和英文世界建構一個很好的接觸介面而已。但他們卻產生無以倫比的影響力。他們是平凡的人,格局不大,也只具有平凡的知識,但他們對社會貢獻很大,「知識就是力量」。

NO:469_50
九等生  於 2002/07/16 10:24
Re:論格局

Thinker :

以史為鑑!以史為鑑!你所提的這些資料,正好可以證明「外來政權」對台灣人帶來的不公和傷害。這種慘痛經驗,我們台灣人豈敢忘懷。

台灣人堅持要維持目前獨立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之外的現狀,不願意接受與中國統一,主要就是不願意再度接受另一個「外來政權」的迫害和踐踏。

如果台灣人不願意再度接受另一次「外來政權」的迫害和踐踏,就是他人口中的「小格局」,我們寧願如此「小格局」,讓那些追求「大格局」的人去享受另一個「外來政權」的迫害和踐踏。

另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不管如何口若懸河、畫龍繪虎,擺在眼前不爭的事實是,為什麼「大格局」的中國,其人均所得不到「小格局」台灣的「十二分之一」呢?是「十二分之一」而不是「二分之一」咧!這是極大的差距喔!

我不是故意要譏笑中國人比台灣人窮,也不是要自吹自擂台灣人比中國人富裕,而是要凸顯一個鐵的事實,維持「小格局」國家的台灣人比中國人富裕很多,因此,台灣不願意追求中國「大格局」的相對貧窮,這是很自然的人性。

台灣人不願意違反人性去追求中國「大格局」的相對貧窮,並沒有什麼羞恥的地方。反倒是,誘拐或逼迫別人違反人性去接受中國「大格局」的相對貧窮,這才是他媽的卑鄙、無恥兼下流。不是嗎?

中國人深以自傲的「大格局」,你們自己留著享用就好了,不必六月刈菜假有心,企圖來訛詐台灣人。台灣人寧願維持你們口中的「小格局」,一點也不希罕你們中國的「大格局」。

嘿∼嘿∼嘿∼!中國人的「大格局」,真他媽的像極了「金光黨」。


NO:469_51
恆愛台  於 2002/07/16 11:04
Re:論格局

我女兒養了一隻牡丹鳥,從還沒發毛時,就用針筒慰食到大,並且能飛翔~~~

牠的房間正好是一間廁所[格局夠大吧],我們一家人則用另一間廁所[我們家絕對僅守
族群平等],所以牠被我們叫[波波]~~~,我要進牠房間都必須用口哨吹小密蜂的嗡嗡嗡三聲,
才敢開牠房間門~~~,以免侵擾牠的自慰時間!.............

說到格局!我認同開欄的南嘉生說法,一個人或國家格局和他所處財富.空間沒有絕對關係!
而是知識!應該用思想較精準!知識的充沛,激發聯想互動而產生創造~~~,不停的創新!
台灣正是這種活潑的優質文化!在民主改革之後~~~更登上另一層次的高峰!非蔣家或共產黨
僵化教育下可以比擬的,當然在利己的誘因下,台灣創造了驚人的智慧型產業~~~
如無子西瓜.竽香米.蓮霧養到像apple一樣大,五十幾種海洋魚類被飼養成商品,
更不用提工業產品了,只是多到懶得去說就像媒體→[正面的太多不稀奇,負面的愈慘愈好看]

我常說經常輸的人,偶而贏一次,可以講三天三夜也講不完...........[像不像對岸的子民]
經常贏的人,偶而輸一次會氣到賞自己耳光..............
因此常贏的人,會把注意焦點,放在風險.避開風險!卻不忌諱打戰與應對,充滿信心!
常輸的人花很多時間去患得患失~~~,從來不去面對不停變化的未來!

我常說要看格局!把一個人放在月球上,看他怎麼活?就知格局在哪裡?.........

有人花一輩子生命去尋找另一個聲音,卻寂寞而死............
有人藉著記憶思想,回味再三..............
有人不停學習閱讀,唯恐生命有限,有所遺憾.............
有人竟日建築,自我挑戰,想創造出無人能及的登峰造極........

諸位仁兄,閣下是何種格局ㄋ?....我的?歹思!偶要去給[波波]吹口哨三聲一下.....再談!
^________^偶粉講[鳥權]的啦!.......


NO:469_52
恆愛台  於 2002/07/16 23:36
Re:論格局

替偶家[波波]打個知名度!↑↑↑

愈看她愈漂亮!^___^[擁有鳥權幸福的鳥]


NO:469_53
Thinker  於 2002/07/17 03:11
Re:論格局


To: 九等生

No matter how you look at Mainland China and the future of Taiwan, there is a difference between Taiwan for Taiwan and Taiwan for others in disguise.

I am afraid that some people here want to hijack the Taiwan identity movement to fulfill their fantasy of lost colonial glory. Their intention is not to a serve the utmost interests of Taiwanese people, but to invite back a foreign Emperor.


NO:469_54
11  於 2002/07/17 03:46
Re:論格局

話說西晉司馬家族
分封的諸王不可一世
吃烤乳豬 乳豬用人奶餵養 不久後司馬家暴發七王之亂 種下覆國主因
當七王之亂如火如荼撕殺 司馬家仍不可一世
同隋煬帝最後一次倖遊江南 整個江山隋煬帝已無力控制 於是便說
好頭顱 誰來砍 .........
這些也是格局
陶淵明採菊東籬恬淡適然心中坦然這也是格局
人...在於你想什麼而做了什麼
格局.......... 說說罷了 毫無意義

NO:469_55
Thinker  於 2002/07/17 04:08
Re:論格局

To: 九等生

The majority of mainlanders highly respect the economic achievement of Taiwan. Actually, Taiwans economic success has inspired people on mainland China that market economy could survive and prosper even in an ancient oriental society.

However, while mainlanders applauding the economic miracles of Taiwan, Singapore and Hongkong, we never attemp to catch up with the economic model of Taiwan. Due to geographic, population and structural difference, Mainland China must explore a new development model that could accommodate its huge population pressures and fragile ecological system.

As far as Taiwan is concerned, you have no luxury of feeling complacent about your economic edge over mainland China. You should set your sights on Korea and Singapore, which are your real competitors in east Asia. Mainland China may never catch up with Taiwan in IT industry, but its could still develop in other areas thanks to its market potentials. But for Taiwan, if you lose the IT battle to Korea or Singapore, your future will be put at risks.

If Mainland China always compares itself with India or Indonesia, it could say the current standards of living is OK. Likewise, Taiwan must prove its economic robustness and resilence by comparison with Korea, Singapore and Nordic countries(Sweden, Finland and Norway).


NO:469_57
九等生  於 2002/07/17 10:06
Re:論格局

Thinker:

>>>>I am afraid that some people here want to hijack the Taiwan identity movement to fulfill their fantasy of lost colonial glory. Their intention is not to a serve the utmost interests of Taiwanese people, but to invite back a foreign Emperor.

你這種的afraid很離譜也很中國,甚至是很惡毒。

台灣人普遍不願意再接受任何的「外來統治」。有些人總以台灣與中國的歷史淵源來合理化「統一論」,所以也有「反統一論者」提出「與其和中國統一,不如與日本或美國合併」的反論,Their intention 絕對不是 to invite back a foreign Emperor。時常有人故意栽贓「反統一論者」為日奴和美奴,他們的存心若非惡毒,也真是他媽的邏輯零分!

>>>>However, while mainlanders applauding the economic miracles of Taiwan, Singapore and Hongkong, we never attemp to catch up with the economic model of Taiwan. Due to geographic, population and structural difference, Mainland China must explore a new development model that could accommodate its huge population pressures and fragile ecological system.

各自有各自的格局,彼此互相尊重即可。中國是發展比較落後的一方,何必自誇大格局來消遣發展比較先進的台灣是小格局,來作為併吞台灣的訛詐手段。每當中國人向台灣人出示「中國大格局」的狗皮膏藥時,而且也訓示台灣如果不願意統一,就是孤懸的「小格局」,我們台灣人當然要提醒大家,中國的大格局就是如假包換的金光黨,而且來此販賣「中國大格局」的推銷員,當然也是他媽的卑鄙、無恥兼下流。

>>>>As far as Taiwan is concerned, you have no luxury of feeling complacent about your economic edge over mainland China. You should set your sights on Korea and Singapore, which are your real competitors in east Asia. Mainland China may never catch up with Taiwan in IT industry, but its could still develop in other areas thanks to its market potentials. But for Taiwan, if you lose the IT battle to Korea or Singapore, your future will be put at risks.

台灣需要走自己路,也有相襯的競爭者與互利的夥伴,其中並不排除中國。

台灣如果不夠努力而喪失競爭優勢、敗下陣來,或是中國的發展失調造成崩潰,這都是不幸。各自管好自己的事情來阻止自己的可能不幸,這是各自的重要課題。台灣沒有能力解決中國的不幸,同樣的,中國也沒有能力解決台灣的不幸。

可恨的是,中國卻能夠以統一問題來製造台灣的不幸,所以台灣人也不得不積極準備,一旦中國要製造台灣的不幸,台灣也要製造中國的不幸,這很相對,也很公平。五十多年來的台海和平就是這樣維持下來的,嚇阻的力量才是大家看得懂的文字、聽得懂的語言,不是這樣嗎?

>>>>If Mainland China always compares itself with India or Indonesia, it could say the current standards of living is OK. Likewise, Taiwan must prove its economic robustness and resilence by comparison with Korea, Singapore and Nordic countries(Sweden, Finland and Norway).

既然提到了India or Indonesia,這正好可以當作標本,尤其是India的人口、土地、歷史與中國大約相當,台灣沒有人會認為他們是大格局,他們也不會不要臉的來推銷他們的大格局,但是很多不要臉的中國人卻大喇喇的來推銷大格局,臉皮像萬里長城那麼厚。

不錯,台灣的確格局很小,但是我們寧願發展成小瑞士、小日本,再怎麼猖狂,也不敢奢望成為大中國。不但如此,我們也覺悟到,如果台灣被並入大中國,台灣就不可能發展為心中理想的小瑞士、小日本了。

Thinker,台灣人並非天生的反中國,但是如果中國有併吞台灣的意圖,我們為了維護生機,就不得不反中國。

另外,台灣人也不會為了有人來販賣「中國大格局」而反中國,但是一定會造成反感。就醬。


NO:469_58
南嘉生  於 2002/07/17 15:22
Re:論格局

討論最適格局
我提出「最適格局」這一個概念,我想對很多人來說會「茫然不知所言」。因為「適合」必須和客觀環境結合在一起討論。而且「最適」經常在事實上不存在,是對理想狀態的想像,既然他不存在,卻又要將他一些存在的事實與不存在想像(例如有點適合的狀況、比較適合的狀況、很適合的狀況等)比較,就很困難了。所以我們可以說「最適格局」實在很令人捉摸這一個概念。在此我先舉一些例子,再回去說明我對「最適格局」的看法。
台灣是一個講最適格局很好的地方,因為台灣很多東西都不是最適格局。台灣的軍隊規模和政府規模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蔣中正時期台灣的軍隊規模是60萬大軍。蔣經國時期減縮到50萬,李登輝、陳水扁時期在減縮為35萬。和同時其的一些國家比較,法國在蔣中正統治台灣的同時,他的軍隊是50萬左右,英國在蔣經國統治台灣的同時,他的軍隊是22萬左右,巴基斯坦在200年的軍人規模是100多萬。(我不太清楚確實數據,這些是我曾經看過的資料,很久了,如果能找到軍武版的專家提供更精確的數字會更好。)這三個國家的人口和台灣當時相比,都是數倍於台灣人口的數量,如果就領土面積來比,那是數倍到數十倍的差距。這樣的軍備不合理可見一斑。也許有人提出台灣和中國的武裝對峙及其需要。我們看1996年的台海危機,是美國兩艘航空母艦在台灣海峽外面「散步」,還是我們的軍隊強力警戒比較有用,就很清楚。所以台灣需要這麼大規模的軍事組織?台灣的政府組織又是一個例子,台灣需要一個省級組織,明眼人都知道不需要,有90%的土地和80%的人口都在台灣省手中,請問中央政府管什麼?所以廢省、精省是一個必然要走的路。從蔣中正的眼光,他是準備反攻大陸,所以必須準備龐大的軍事,60萬大軍對他來說,還是「格局太小」,不過對台灣來說卻已經很難負擔的重。從1950年到1965年,若不是還有美援在支援,我們真的不知道台灣要怎麼過。實際上當時的人們比現在的台灣人還努力、勤儉,但是當時很多人小孩的內褲、內衣還是由印有「中美合作」的麵粉袋做成。格局大在這邊有何意義?政府組織方面,日本人口是台灣將近六倍,土地是台灣的十倍,但他們將政府組織減縮為兩級制,我們憑什麼比他們多好幾級呢?我們因此比他們效率高,我們因此比他們國家強,我想都不是吧!
從文化上看到的格局問題一樣荒謬。從歷史課本方面,我們用80%的時間來說明我們偉大祖先的過去,但是跟學子最有關係的50年、100年卻一筆帶過。我們教育機制要求學子對漢武帝、唐太宗哪一年派兵打哪一個國家要很清楚,因為考試要考。請問那一些事情有什麼意義?對學子來說,為何要懂這些?套句毛澤東的詞,「俱往矣」,就這樣而已。你想以後韓國、越南還會到中國去朝貢嗎?然而相對於偉大的過去,我們卻對國民政府為何到台灣,國民政府在中國的事蹟不甚清楚,更遑論對台灣歷史的述說(如果台灣也被統派認為是中國的一部份),請問我們教育的目的在哪裡?有何意義?格局大嗎?從地理課本方面,以目前30幾歲的我們來說,我們可以對中國各地的特產講的頭頭是道,但是我們不清楚那些有什麼意義?如果這個叫格局大,那我們對俄羅斯、對美國和世界其他地方的瞭解不應該少於對中國的瞭解,因為那樣的格局更大。我們很清楚中國的產物,但不清楚自己生活地方的地理環境,請問這樣的教育意義在哪裡?
格局是指某事物的主體,在有限的時間內,對其發展所設定的努力目標。在這個定義中,我們強調是主體對自己前途在考量自己條件下,所設定的一時目標。所以「有限的時間內」這一句話不能忽視,許多人在小的時候有偉大的目標,卻在長大後一一調整為小目標。也有人本來只圖溫飽,後來成就為大企業家。所以格局會隨自己的努力而改變。不是一成不變。何謂最適格局,就是設定的目標能讓自己的潛能充分發揮。目標決定自己努力的方向和內容。若目標大,很多現在的準備很可能不能短期就發揮效益,反而影響到大目標的達成。「成大事者不拘小節」就是個可以舉的例子。例如一個立志成為大企業家的會計人員,如果他的會計帳做的不夠精確,會影響一個企業計算成本的精確性,這是對會計工作很大的傷害,但是對企業家來說,帳面上差一兩元,根本不是問題的問題。所以格局的問題在此就會產生爭議。在中國歷史上,有很多賢明的宰相用人會注意到某人能不能解決問題,而操行。所已經常有這樣的說法,「他雖然愛錢、會貪污,但是他有能力把這一件事情做好。」像這種對話在中國很多,這樣的宰相格局真大,但是他卻埋下一個國家吏治敗壞的因子。有名的清朝貪官和珅絕對是一個人才,因為當時的皇帝乾隆決不是一位笨人,而和珅能服侍的乾隆舒舒服服,那種功夫絕對不簡單。在和珅掌權的時期,乾隆朝也沒發生大事,足以影響清朝敗亡。但是和珅貪錢卻讓清朝吏治敗壞。這些都是從中國文化的大格局所推演出來的結果之一。我想光只有大格局應該還有很多的問題吧。英國自打敗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後,成為歐洲的強國。但是英國一直堅守他的國家政策:不在歐陸稱霸和維持歐陸勢力的均衡。所以「光榮的孤立」一直是英國的國策。我想這樣的格局會讓人家覺得太小(對20世紀以前的歐洲人,只有歐洲才是人住的地方),但也因為這樣的設定目標,使得英國得以避免歐陸的衝突,完成他的殖民帝國。美國也是這樣。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一直不想介入歐陸的爭執,即令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已成為世界第一強國,他也不想介入舊大陸的征戰。讓他的國家有能力繼續蓄積自己的國力,我想不到為何要定下一個大目標、大格局,讓自己不一定做得到。另一個例子是瑞士,瑞士在拿破崙戰爭之後,取得永久中立國的身份。自此不管他的周鄰諸國強或弱,他都不想擴大他的領土,僅努力做好他的本分。所以一、二次世界大戰都沒有讓戰火波及,也讓瑞士美麗的景緻得以維持,瑞士人有非常高的生活水準和品質。我想不到為何一個國家的國民非把他的領土擴大不可。
文化角度的格局比有形的領土、人口有意義多了。文化角度的格局在乎一個人的努力,所以只要有努力,提供足夠的發展空間,這樣的人就有發展的機會,他的聰明才智就能發揮。所以任何人只要有「舜何人也,禹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的氣魄,努力自己的工作,將自己的故鄉照顧的很好,將自己的工作處理的很好,這樣就會有令人豔羨的成就。所以由德國流落到瑞士的愛因斯坦,可以發展出令世人為之目眩的相對論。沒踏上廣闊歐洲的牛頓發明震爍古今的微積分和萬有引力理論,這些成就都和他們國家的國土無關。而且當愛因斯坦被他的老師當作白癡,牛頓在鄉間生活,未曾到劍橋讀書,他們會設定一個讓自己成為世界科學界的巨人,這樣的大格局嗎?想想,應該不會。台灣人只要依照自己想要的,好好經略自己的土地,讓自己的文化母土豐裕,那就是台灣國家的大格局、大氣魄。只要台灣人想要「求知識於世界」,成就第一等人、第一等事,就會像喀卜勒之於丹麥,伽利略之於義大利的一個小國,讓自己成名,讓民族光輝。這和國土大小無關。

做好事情就容易做大事情,就容易有大格局。人生的格局一定要大嗎?我想很多人會有成就,和他想做大事無關,和他想做好事情有關。像伽利略改良望遠鏡,研究自由落體,他一定不會想到他具有改變世界的影響力,他只是覺得好玩,有助於他瞭解某一些事情而已。但如果他沒有把自由落體研究的徹底,將望眼鏡做到當時已經很好的地步,很可能他的成就就不會很高。如果有讀過彌爾的自傳,就會發現,這位19世紀的哲學、經濟學、政治學的天才是他父親一手打造出來的。他的父親詹姆士彌爾一生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培養這一位天才兒子,詹姆士彌爾的格局依中國人的說法,一定不大。但沒有他,他兒子的天才就不易被充分培養、發揮,我想,「一個人的自由以不侵犯他人的自由為限」就不會產生。那什麼是最適格局?我想:「隨時將自己的事情做到最好」是一個不錯的定義,也許他不是最好的定義。

有時候我會想,如果台灣在一次世界大戰前就被國際公認為世界永久中立國。台灣的政治和民主自由在當時就和現在一樣。那麼日本在法西斯勢力高漲時期,一些有名的法政學者像河上肇、矢內原忠雄,像中國的魯迅、瞿秋白,陳寅恪、郭沫若、吳大猷等都可能到台灣來避禍、講學,甚至李政道、楊振寧也會到台灣來求學。台灣就像是歐洲的瑞士,也如當時的普林斯敦高等研究院一般,聚集了當時世界、東亞最聰明的腦袋,我想那不僅對台灣好,也對戰後的中國、日本很好。台灣需要很大嗎?


NO:469_59
Thinker  於 2002/07/17 21:27
Re:論格局


To: 九等生

台灣人普遍不願意再接受任何的「外來統治」。有些人總以台灣與中國的歷史淵源來合理化「統一論」,所以也有「反統一論者」提出「與其和中國統一,不如與日本或美國合併」的反論,Their intention 絕對不是 to invite back a foreign Emperor。時常有人故意栽贓「反統一論者」為日奴和美奴,他們的存心若非惡毒,也真是他媽的邏輯零分!

你的這段話, 說明了很多問題,至少有一些堅持台獨的人還是有自己的骨氣和尊嚴的. 有了這個基礎, 對外人家才能尊重你, 把你當作一個可靠的談判對手.

所謂格局一種是地理上的概念, 一種是思想和觀念上的概念, 很多人常把兩者混淆. 大陸有些人說台灣格局小,我理解不是說台灣地理面積小, 人口少,所以格局小, 而是指有些台灣人思考問題的范圍略顯狹窄(INCLUDING MAINLANDERS THEMSELVES).

比如說, 有些台灣人看來, 大陸人的外交中恐怕90%的力量都是用來壓迫台灣,封鎖台灣,大陸和台灣發展經濟的主要目的是掏空台灣, 如果沒有台灣的投資大陸馬上就要跨了, 大陸到處都是貪污, 盜竊, 欺騙, 無能,智力低下, 國際上沒有朋友, 國內不穩定, 台灣是東亞民主模范, IT產業亞洲無雙, 日本和美國正全力支持台灣封鎖搞跨中國------

這些看法, 可能都有某種程度的根據, 但是如果以此作為判斷大陸的實情或者說作為分析競爭對手的根據, 那麼思考問題的范圍或者說空間就小了一些. 一般說來, 在與對手競爭時要從難考慮, 困難考慮的多一點, 而不是輕易將對手看的一團糟, 這樣一來對手不一定弱, 但是自己是在自欺欺人.

我舉一個例子來說, 韓國人考慮問題的格局可能就比某些追求台獨的人大, 台獨不過是獨立, 韓國人的長遠目標是吞並中國的東北, 他們認為長白山是其民族發源地.而且大陸還有幾百萬朝鮮族居民. 比之李等輝, 韓國人可能更希望大陸分成七塊, 這樣一來他們就有可成之機. 但是人家沉得住氣, 並沒有到處張揚, 讓全世界都知道其野心, (當然, 最近的世界杯上也按捺不住喊出了東亞一統的口號). 大陸對其野心何嘗不清楚, 所以不會讓朝鮮在短時間內統一, 大家都有長遠戰略, 但是照樣做很大的生意.

再比如, 印度一直想稱霸南亞, 而且對西藏很有野心, 所以大陸目前在扶持巴基斯坦,提供大量的武器, 所以牽制了其很大的精力, 抑制了北上的能力. 但是最近兩邊在貿易上發展也很快, 尤其是在IT的軟件產業的外包合作上.

再看東亞, 有人認為美日同盟牢不可破, 其實美國的東亞戰略是不容許出現一個有壓倒優勢的國家, 以挑戰其東亞霸權, 所以日本太強了並不符合其利益. 1972年美國總統訪問大陸並沒有通知日本,克林頓訪華也沒有在日本停留, 這兩年, 大陸可能有一些大發展的苗頭,
而日本發展放慢,美國馬上轉向了日本.

再說一個台灣投資對大陸的重要性問題, 在台灣人看來台灣的IT技術對大陸作出了了不起的貢獻, 是台灣的失血, 大陸應該對台灣感恩, 台灣應該加強技術輸出的管制. 大陸由於政治的原因,對台灣的投資肯定非常歡迎, 但是就純經濟和技術觀點而言, 未必看的那麼重, 因為IT業的幾大巨頭, INTEL, MICROSOFT, DELL, HP,IBM, ORACLE, SUN哪一個不是在大陸投入重兵, 還有歐洲,日本和韓國的, 台灣的技術和他們相比是否有實質性的不可替代性? 從大的市場格局來考慮問題, 就可以更準確地把握兩岸經濟互動的實質. 無可否認, 大陸的政府對市場準入有很大的操控力, 現在是有意識地讓出一些市場空間來扶持台商的發展, 固然有拉住台灣人, 減少分離力的考慮, 但是畢竟還是想著共同的祖先和血脈的因素, 反正是要讓別人賺錢, 還是優先給台灣人吧.對台商的優惠是超國民待遇. 你可以看看大陸的對外貿易統計, 有哪個國家和地區可以常年對大陸保持200億美元的貿易順差,而不必考慮大陸的反應.

台灣就是獨立了, 以上所說的東亞戰略格局和經濟市場情況依然存在, 台灣都是不能回避的. 所以在考慮統獨問題必須要有大的思考格局(與台灣的地理面積無關). 那種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情懷人人都有, 並不是南台灣的特產, 憑這個乃考慮台灣的未來, 未免過於幼稚.

從長遠來講, 如果日本經濟復蘇, 俄國再次興起, 美國又會很需要大陸對二者的平衡作用,更不要說印度和伊郎的崛起, 到時候, 美國就會再次拉下臉, 拋棄台灣.

完全不受外力的幹涉, 尋求絕對的自由, 這是理想的境界, 日本和大陸這樣的大國都做不到, 何況是台灣. 美國炸了大陸的大使館, 在公海搜查大陸的貨船, 大陸又能這麼樣?日本的憲法都是由美國人制定的, 港口讓美軍艦自由進出, 又能怎樣? 美國撞了大陸的飛機, 馬上申請軍艦訪問香港, 大陸不是還得答應嗎?

(如果有人說, 反正台灣小, 不能主宰自己, 最終要靠一個強國, 為什麼不能投靠或並入日本或美國, 那麼台獨就沒有什麼道義的基礎, 和自由主義的理想可言. 台灣在道義上就不能譴責大陸參與對台灣的競爭, 何況從歷史,血緣和文化上來說比其他國家更有根據.)

我寫這段文字不是說誰的看法對, 誰的看法錯, 而是想說明很多問題太復雜, 不能用理想主義者的非白即黑的邏輯可以判定, 供您參考.


NO:469_60
弦月之影  於 2002/07/17 22:27
Re:論格局

我記得澳洲華裔人口已經有10%了吧!如果繼續移民,加上白人生育力較低,150年後說不定......同樣西伯利亞也適用此種方式。
帝國主義當初把人多的地方當原料供應地和產品銷售地,至於地廣人稀的美澳就移民吞併,我認為漸進地偷走西伯利亞,加拿大,澳洲好像可行,只可惜中國停滯50年,財力和智識不太符合移民條件。
這個想法真是瘋狂^_^

NO:469_61
chih  於 2002/07/17 23:03
Re:論格局

妙哉 月影
於形容詞上作文章
可得另一個形容詞

NO:469_62
路犁  於 2002/07/17 23:38
Re:論格局

南嘉生兄:

您的大文我已經斗膽自行經過重新排版及修改一個錯別字與一個標點符號編成「與媒體對抗」電子報:論格局,請您過目。

若有不得體之處,特此向您自首告罪。


NO:469_63
鐵觀音  於 2002/07/17 23:57
虛偽的嗜血者

我覺得上一篇扯進中國週邊國家諸如韓國印度來證明所謂中國格局恰恰是曝露了
中國嗜血好戰的習性和統一論的荒謬.

1. 如果韓國人考慮問題的格局可能就比某些追求台獨的人大, ..., 韓國人的長遠目標是吞並中國的東北, 他們認為長白山是其民族發源地.而且大陸還有幾百萬朝鮮族居民. 此說成立, 且顯然中國不認可此主張, 那此種發源地合一說顯然也不能被中國拿來作為台中統一論 (因為台灣許多人士自中國來, 則台灣應併吞中國or 中國應併吞台灣)
使用, 否則就是雙重標準.

2.若中國確實是將尚無明顯敵對狀態的韓印兩國皆視為敵對狀態,
則此舉並非證明格局大小, 因無邏輯關係,僅可解釋成為求自衛.
而按同一標準, 若中國對沉得住氣, 並沒有到處張揚, 讓全世界都知道其野心韓印兩國都以高度防備對待, 則台灣面對沉不住氣, 到處張揚, 讓全世界都知道其野心的中國, 當然更應該全面防備, 以求自衛.

3. 從舉證韓印兩國為文中, 我們更可以看到中國一貫以鄰為壑且不思反省的卑鄙自私態度. 中國不齒日本其二次大戰作為, 責其遲不道歉. 然則中國可曾反省自己先於韓戰時,
以韓國為俎肉戰場, 逞其與美國之交鋒; 現又於目前在扶持巴基斯坦,提供大量的武器,
所以牽制了其(印度)很大的精力, 抑制了北上的能力., 好紓解它對印度的焦慮,
完全無視印巴兩地可能的生靈塗炭, 更枉顧世人對核戰爆發的憂心.
中國有考慮到世界和平嗎? 照Thinker所述的戰略格局, 完全沒有!
這種戰略格局只顧到中國, 較之歐美至少拿世界和平當中東談判的師出有名,
豈非小矣?

中國處處視他國為敵, 卻不思己對鄰國之多行不義; 僅知從數字上計算,
卻未思考過人的基本; 處處叫別人向現實妥協, 卻拿著僅是自利求生的大旗
合理化對鄰國的劣跡! 較諸台灣追求過人的生活, 中國卻是連過
非人的生活都可以找理由叫別人/自己人接受!
不要說格局, 連做人的骨氣都沒有, 還談什麼!

格局大小不過計較術矣, 盍不論是非公義!



NO:469_64
九等生  於 2002/07/18 00:55
Re:論格局

To:Thinker

>>>>你的這段話, 說明了很多問題,至少有一些堅持台獨的人還是有自己的骨氣和尊嚴的. 有了這個基礎, 對外人家才能尊重你, 把你當作一個可靠的談判對手.

我還是必須指出你的錯誤。不是「至少有一些堅持台獨的人」,而是「如果不是所有的,也至少是絕大部分堅持台獨的人」都有自己的骨氣和尊嚴。

>>>>比如說, 有些台灣人看來, 大陸人的外交中恐怕••••這些看法, 可能都有某種程度的根據, 但是如果以此作為判斷大陸的實情或者說作為分析競爭對手的根據, ••••而不是輕易將對手看的一團糟, 這樣一來對手不一定弱, 但是自己是在自欺欺人.

的確有些台灣人對中國的情勢認識不情,有的過度迷戀,有的過度貶低,有的一相情願,有的則是強調中國威脅。讓台灣大眾認清中國真相的最好方法就是忠實報導真相,不要故意誇張或貶抑。在這一點上,想必Thinker老兄你也同意吧!而事實上,目前的台灣媒體界誇張中國優越的描述遠遠多過貶抑中國的報導,在這一點上也請你有點現實感。

>>>>我舉一個例子來說, 韓國人考慮問題的格局可能就比某些追求台獨的人大, 台獨不過是獨立, 韓國人的長遠目標是吞並中國的東北, ••••再比如, 印度一直想稱霸南亞, 而且對西藏很有野心, ••••但是最近兩邊在貿易上發展也很快, 尤其是在IT的軟件產業的外包合作上.

這說明了一個事實,中國的地緣政治與鄰國的戰略競爭關係緊張,問題頗大而且淵源流長。

另外,台灣與中國之間的貿易發展還不夠快嗎?從對外投資比例和貿易依存度來看,台灣都遠超過韓國和印度。而且也不要忘記一個殘酷的現實,中國對台灣的主權要求是「台灣的全部主權」,而不是中韓和中印之間的「部分邊界領土糾紛」。講白一點,中國對台灣的領土野心是要對台灣採取「滅國手段」,你能夠不承認這一點嗎?

>>>>再看東亞, 有人認為美日同盟牢不可破, 其實美國的東亞戰略是不容許出現一個有壓倒優勢的國家, 以挑戰其東亞霸權, 所以日本太強了並不符合其利益••••而日本發展放慢,美國馬上轉向了日本.

就是因為美國的東亞戰略「不容許出現一個有壓倒優勢的國家來挑戰其東亞霸權」,所以美中之間的戰略對抗才會愈來愈尖銳,特別是1970∼1980年代「聯中製俄」的戰略需求已經不在了。美日同盟雖非牢不可破,但是面對崛起的中國威脅,美國基於「聯日制中」的戰略鋪陳,冷戰時期在東亞地區主要對付蘇聯勢力面向太平洋的「美日安保同盟」,在蘇聯崩解而北極熊威脅解除之後不但不縮編,竟然更強化「美日安保同盟」,1997年雙方進一步簽訂「美日安保新指針」,以及後續發展的提升日本在東亞的戰略份量,這些主要戰略鋪陳都在在凸顯「美日同盟」對中國面向大洋的戰略壓制。如果Thinker老兄真的了解東亞的地緣戰略以及美國目前的東亞戰略,你不會講這一段外行話。

>>>>無可否認, 大陸的政府對市場準入有很大的操控力, 現在是有意識地讓出一些市場空間來扶持台商的發展, 固然有拉住台灣人, 減少分離力的考慮, 但是畢竟還是想著共同的祖先和血脈的因素, 反正是要讓別人賺錢, 還是優先給台灣人吧.對台商的優惠是超國民待遇. 你可以看看大陸的對外貿易統計, 有哪個國家和地區可以常年對大陸保持200億美元的貿易順差,而不必考慮大陸的反應.

把台商對中國投資說成「中國政府有意識地讓出一些市場空間來扶持台商的發展」,並說這是「畢竟還是想著共同的祖先和血脈的因素,反正是要讓別人賺錢,還是優先給台灣人吧,對台商的優惠是超國民待遇」。這是標準的「得了便宜又賣乖」!

不說別的,目前台商的投資最少雇用500萬的中國勞工,替中國創匯金額至少是台灣對中國200億美元貿易順差的倍數,不但替中國政府減輕失業壓力,經濟發展上的乘數效應也貢獻良多。經濟交往是互利行為,Thinker老兄扯到「共同的祖先和血脈的因素」,也為免太會統戰、太會得了便宜又賣乖吧!這樣會令人作嘔的。

>>>>台灣就是獨立了, 以上所說的東亞戰略格局和經濟市場情況依然存在, 台灣都是不能回避的. 所以在考慮統獨問題必須要有大的思考格局(與台灣的地理面積無關). 那種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情懷人人都有, 並不是南台灣的特產, 憑這個乃考慮台灣的未來, 未免過於幼稚.

在WTO架構下的國際經濟體制下,把中國市場當成唯一的發展生路,這才是幼稚的說法。把中國市場當成發展生路之一,反倒是成熟自信的大格局,不是嗎?

至於你先前對東亞戰略的詮釋,基本上是不及格的。建議你徹底研讀1990年代冷戰結束以來,美國國防部歷次發表的《東亞戰略報告》(East Asia-Pacific Region Security Strategy),以及美國國防部於1999年發表的《聯合展望2020》(Joint Vision 2020)、美國國防大學國家戰略研究所(INSS)於2000年10月發表一份兩黨智囊的共同意見《美國與日本:朝向成熟的夥伴關係前進》(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 Advancing Toward a Mature Partnership)、美國國防部於2001年10月發表的《四年國防檢討報告》(Quadrennial Defense Review Report)等等重要文件。

另外,美國也以實際行動來強化東亞戰略的鋪陳,其中之一就是在2000年8月,美軍首度在關島的安德森空軍基地部署了64枚戰略巡弋飛彈,這項部署可以使B-52型長程轟炸機在關島加掛巡弋飛彈,並在12小時之內飛抵亞洲的任何地區,3小時之內可以飛抵台灣協防。美國國防部也進一步將3艘核子攻擊潛艇轉駐關島,作為新成立的第十五潛艇中隊的先期部署,在2015年以前,派駐關島的攻擊潛艇將會增為7艘,2025年將會達到11艘。這些都是加強美軍在亞太地區的應變能力以及美軍把亞太地區列為行動重心的明證。

>>>>從長遠來講, 如果日本經濟復蘇, 俄國再次興起, 美國又會很需要大陸對二者的平衡作用,更不要說印度和伊郎的崛起, 到時候, 美國就會再次拉下臉, 拋棄台灣.

冷戰時期的美蘇硬對抗,實行「聯中制蘇」的美國也沒有把台灣賣給中國,只是與中國建交並與台灣斷交而已,對台灣來講,有什麼比這段期間更情勢險惡的?即便險惡如此,美國也不願台灣落入中國手中,為了維持一個與中國分離的台灣,美國還特別制定「台灣關係法」來支持台灣的安全。

如果你真的戰略內行,當知關於台海議題,美國在東亞戰略的重大利益是:維持一個和平穩定的台灣海峽,同時也維持一個不受中國掌控的台灣。這是在面對中國武力威脅下的台灣,在國際戰略下可以著力的戰略支點,此事也牽涉到日本的國家利益,也就是台灣海峽的自由通行權牽涉到日本海上生命線的問題。

在此順便提一下,台灣之所以採取戰略親美親日的立場,這都是拜中國武力威脅之所賜,都是中國逼的!如果中國尊重台灣的獨立國格,承認台灣並建交,我敢保證台灣絕對是是上最親中國的國家。如果中國人會這樣做,才是真正戰略上的大格局,台灣才不會成為美日聯手壓制中國面向海洋發展的隱憂。

我常常在懷疑,北京的戰略家可能是美國CIA的手下,故意逼迫台灣去倒向美日。要談戰略、談大格局嗎?中國承認台灣的獨立國格,雙方建交並成立戰略夥伴關係,中國的海洋發展戰略自然萬里晴空。Thinker 老兄,中國人有這樣的大格局嗎?

>>>>完全不受外力的幹涉, 尋求絕對的自由, 這是理想的境界, 日本和大陸這樣的大國都做不到, 何況是台灣••••我寫這段文字不是說誰的看法對, 誰的看法錯, 而是想說明很多問題太復雜, 不能用理想主義者的非白即黑的邏輯可以判定, 供您參考.

事情是很複雜沒錯,但是一個國家要維持獨立的國格,這是最單純不過的信念問題──「不接受外來政權的統治」。難道中國要維持目前的獨立國格,還要再考慮東亞戰略以及經濟發展的層面嗎?有哪個國家的人民對於是否要維持自己國家的獨立國格,會採取複雜心態呢?是中國人嗎?我不信中國人有這麼爛!


NO:469_65
11  於 2002/07/18 05:46
Re:論格局

格局重要ㄇ
一個大中國底下人民生活快樂ㄇ
上海算是進步 但是上海繳稅 建設全中國 對上海而言 合理ㄇ
古中國
修個長城 基於公平正義 事實也如此
南方人跋涉超過千里遠到冷冽北方服勞役 人民爽ㄇ
每年繳稅(納米糧)自己押糧車幾百里的路程到官府完成繳稅 安全ㄇ 辛苦ㄇ
帝國有局部動亂 人民押糧車納糧超過千里比比皆是 有效率ㄇ
邊疆打仗與修長城差不了多少ㄅ路途遙遠 水土不服

現在呢 ?
犧牲農民利益 換中國軍武強大 一撮人富裕 這是什麼格局
以中國大格局為理由 犧牲台灣利益 換取進出太平洋戰略利益 這算什麼大格局

以中國人思維
台灣中國同屬一個中國
台灣買武器就說台灣要搞獨立 那又憑什麼中國人可以買軍火呢
難道中國人買軍火不是要打台灣吧
同屬一個中國 獨獨中國人樣樣可以台灣人萬萬不可 這又算什麼格局 小家子氣都談不上
同屬一個中國 台灣國防部長去美國洽談商業事宜 就萬般阻撓
中國軍艦訪美就是增進外交友誼 這是什麼同屬一個中國
只有中國絕對 台灣不是
格局 ?????? 格局真正解釋叫中國兩個字


NO:469_66
小明  於 2002/07/19 09:13
Re:論格局

有人說:「要做大事不要作大官」。

看了本文才明瞭:「要做好事不要搶著作大事」
做好事有兩層意義:存心善良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必得好報;另一層意義就是不論事情大小總之做到最好就是做好事。

做好事就是「最適格局」,有眼光有見識有意志力、智慧力和判斷力,讓自信、人信、信人!


NO:469_67
南嘉生  於 2002/07/19 15:01
Re:論格局

從土地的角度看格局
由土地大小來看格局大小是沒有意義的事情。因為世界土地就那麼大,也不能移動,所以一個國家若以爭取土地大小為政策是必然引起鄰近國家土地面積的變更,引發戰爭。人類歷史上有許多戰爭都是因為土地爭取所產生的戰爭,其結果對兩國人民並不一定好,只是讓「一將功成萬骨枯」,造就統治者、統治階級的野心罷了。
對土地的依戀不應該發展成對土地擴大的迷戀。對土地的依戀是很多民族文化、文學的主軸,甚至發展成經由土地認同來認同國家、民族。這種發展並沒有錯,因為人畢竟是環境的產物,如果忽略環境對人們生活、思想的影響,這是很不切實際的想法。但是我喜歡我的土地,並不需要把別人的土地也巧取豪奪的據為己有。因為別人也喜歡自己的土地。個人是如此,國家也是這樣。我們有什麼理由說這一土地歸為我的國家來管理會比較好,我們有什麼理由說這一土地上的人民由我的國家管理會比由別的國家管理還要好?而且我們也必須考慮我們所說的好,不僅是我們認為的好,而且是要那一土地上居住的人民認為好才是。因為我們找出所有的理由來證明這一土地、這一群人由我們管理比較好,那只是由我們的角度去看,我們忽略這一土地上也有一群人,一群活生生、和我們一樣,有血有肉的人,他們也有他們的感受和想法。若我們的想法是對的,那我們又要如何證明他的想法是錯的?而且一千萬個客觀理由來證明你讓我們管比較好的想法,都抵不過這一句話:我不要,理由是我不要。所以我們要將國家自己管理的土地擴大並不一定對。
土地擴大與縮小是歷史一時的現象,不應將一個國家的心力都集中於此。在中國歷史文化中,國家領土大小變化和帝王家族的鬥爭是兩大主軸。問題是國家領土大小變化不會影響這一土地在自然界的存在與否,帝王家史也只是一時的一家族的現象而已,需要將全國的注意力集中於此,耗盡這一民族、這時期的全部心血?北京,這土地在春秋戰國時是燕國的土地一時曾被齊泯工管過。在漢朝屬漢朝的一塊領土。三國時期受過匈奴的入侵、干擾魏晉南北朝時是胡人出入的地方。唐朝時是漢、胡交雜,唐朝中期屬於安祿山及其同黨的勢力範圍。五代時這土地被割給遼國,是遼國許多首都之一。後周、宋朝想搶回來,也沒有搶成功。之後變成金的土地,金朝的首都。元朝興起之後又成為元朝的首都。明朝興起之初,本來只是一個藩王居守的城市,首都移到南京,後來這一藩王起兵奪取天下,北京又成為首都,清朝繼為首都。民國將他是為陪都,卻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再度成為首都。這些證明這些變化只是這一土地的領主改變,所有權調整,這土地的統治者不同而已,對北京來說沒有什麼改變,只是北京歷盡滄桑,北京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中國有太多的例子證明中國帝國主義的缺失,但是中國依舊不能覺醒。中國自古自稱人間樂土,是有教化的國家,是天朝上國,是君子國。由這一些概念推出他的四鄰是蠻夷之邦,是落後國家,他們要讓中國統治、管理才好,他們的人民仰慕天朝,企盼沐浴聖恩。這樣的想法成為中國人的文化價值觀,也成為中國對四鄰文化根深蒂固的看法。但這些想法是禁不起檢驗的。首先,如果中國這麼好,那為何中國領土的擴大都是依賴武力,而不是別人、別國、別族自動將土地獻給中國。而且依中國宣稱他的文明如此昌盛,和四鄰之國差距那麼大,那一些四鄰酋長若歸化為中國的一個諸侯,他享受的生活水準一定會比當酋長好很多。他的人民若能「沐浴聖恩」,同樣也能夠享受優於他現在生活水準的生活,接受有孔孟聖學的教誨,成為一位文明人。結果都和我們的推論不一樣。在唐朝,我們最喜歡稱說韓國和日本如何仰慕中國文明,但他們也沒有將土地獻給中國。唐朝都這樣了,其他朝代更不用說。到了唐末,遼國發展出兩元統治,有管遼人的機制,也有管漢人的機制,兩者並立,這更證明漢人的價值體系並不為游牧民族所
接受從遼、金、元、清一線發展證明,游牧民族也有其自己的價值觀,也有其「民族自尊」,他們也不想讓別人的價值體系來管。中國帝國主義並沒有改變四鄰對中國的觀感,中國人格局很大,用很多的心血去搶別人的土地,北伐、征東、征西、平南、掃北。請問意義何在?如今安在哉?
就算同意中國格局大,這樣的領土擴張有意義,也要問對誰格局大,對誰有意義。漢武帝擴大領土,為了天馬,派十幾萬人去征伐,結果只得到36匹馬,他也派兵佔領雲南貴州、福建等,這些都耗費漢朝很多的資源,但是在漢武帝擴張的那一些土地很多後來對漢朝都沒有意義。像福建,福建會登上中國歷史,要在晉朝王室南移後,才有人移居福建,而且「開發」福建的功勞是自東吳開始,漢朝並沒有用心力在福建。貴州移植到唐朝還是不毛之地。至於河西走廊之地,對漢朝固然引進很多的奇珍異物,但是漢朝用在維護、持有河西走廊的軍費卻很龐大,不然在漢武帝末期也不會放棄河西的一些土地。
漢武帝的擴張對當時的人民有何意義?住在中國湖北的人民並不會到河西地去開發、耕種,也不會冒險跑到雲南,因為雲南雖算是漢的領土,卻不一定能保證去開發、經商、旅遊的安全。漢武帝的擴張若讓當時的人民「慨然有經略天下之志」,格局擴大,哪只是將漢朝的國力用更多在土地擴張或土地統治權移轉上而已,對當時的人民有何作用?擴大領土對領軍作戰的將領有戰功,對君主可以好大喜功,對當時的兵士卻是喋血山河,對當時的人民是勞役加重。
土地所有權移轉對人民生活的影響很少。當時漢代的人民要承受皇帝擴張領土決策的代價,但是領土大對他們的生活卻沒有意義。住在河西的人,統治者是漢武帝或匈奴,他們一樣要游牧,他們的生活方式並沒有因為統治者改變而改變。能夠改變或改善他們生活方式的是科技,而非統治權的轉移。中國人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帝力與我何?」這一句話既顯示出統治權未直接干預到人民的生活,則大格局的統治權導致的領土擴大,對一般人民沒有意義,請問當時人民會因為國家擴大而有大格局?其次的意義是既然「帝力與我何?」則帝力是誰,姓什麼,叫什麼對人民也沒有意義。所以很多寫明末清初的故事,對於殘暴的明朝皇帝和相對對人民較好的皇帝如康熙的比較時,都出現取捨難定的問題。我們在此,協助皇帝大格局有何意義,而且若要大格局,清朝的大格局比明朝更大!但是這些都沒有用。日出日落,太陽依舊照著美麗的嘉南平原,不因台灣被鄭成功管轄,或被清朝管轄而有差異。
將一個人的生命,一個國家的國力僅投注在領土所有權的轉換是沒有意義的。我們由法國和日耳曼民族對雅爾薩斯和洛林的爭奪戰就可以知道,為了這兩塊土地的歸屬,這兩個民族有將近千年的爭執,結果只是死很多人,對他們倆國、兩民族不利,而讓其他民族獲取好處而已。現在兩國在歐洲共同市場的機制下,聯合發展兩國、兩區的經濟,這兩個國家都可以經由這兩區發展而獲取利益,這樣不是很好嘛。也由於兩國的合作,使得後來歐圓的發行,歐洲經濟發展令人看好,歐洲聯邦指日可待。
現代人的格局若僅陷在土地爭奪上,是很可笑的。歷史上的許多征伐,其結果只是滿足少數人的野心,增加很多冤魂而已。拿破崙、希特勒等傾一國之力,要完成大帝國的建立,固是笑話。就算是成吉思汗的豐功偉業如今也灰飛湮滅。現代人自己固不應迷戀擴張國家土地,以此為己念。更不應宣揚這樣的精神,空惹戰端。日本於二次世界大戰攻打中國固是不對,同樣以戰爭為手段,壓迫別人為目的的中國侵台戰爭,難道就是對的?中國有很多理由來證明中國侵台的合理性,實際上,俄羅斯人也有很多理由證明中國應該是俄羅斯的一部份。當然,同樣狀況也出現在蒙古、日本。
大格局,大格局,如果跳脫不了對擴大土地的迷戀,大格局,大格局,哈哈哈。

NO:469_68
Thinker  於 2002/07/19 20:28
Re:論格局


To: 九等生

Taiwan has remained under the protection of the superpower in the world for too many years. You have never fought a major war since 1949 except for some air skirmish in Fujian and Zhejiang with mainland.

It is very difficult for you guys to understand the strategic challenges facing Mainland China. My thinking above is not directly from the top of my head or shear hysteria. While not seeking your sympathy with my point of view, I appreciate your stance of reasonable analysis and measured refute.


我還是必須指出你的錯誤。不是「至少有一些堅持台獨的人」,而是「如果不是所有的,也至少是絕大部分堅持台獨的人」都有自己的骨氣和尊嚴。

I can accept the concept of majority but absolutely not 100%.
Even yourself cannot deny the existance of people with other motivations.

在此順便提一下,台灣之所以採取戰略親美親日的立場,這都是拜中國武力威脅之所賜,都是中國逼的!如果中國尊重台灣的獨立國格,承認台灣並建交,我敢保證台灣絕對是是上最親中國的國家。如果中國人會這樣做,才是真正戰略上的大格局,台灣才不會成為美日聯手壓制中國面向海洋發展的隱憂。

If your half-Japanese former president still commands significant influence in Taiwan and your education system continues to impart hatred against mainalnd, I would think your observation is too naive to believe.


至於你先前對東亞戰略的詮釋,基本上是不及格的。建議你徹底研讀1990年代冷戰結束以來,美國國防部歷次發表的《東亞戰略報告》(East Asia-Pacific Region Security Strategy),以及美國國防部於1999年發表的《聯合展望2020》(Joint Vision 2020)、美國國防大學國家戰略研究所(INSS)於2000年10月發表一份兩黨智囊的共同意見《美國與日本:朝向成熟的夥伴關係前進》(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 Advancing Toward a Mature Partnership)、美國國防部於2001年10月發表的《四年國防檢討報告》(Quadrennial Defense Review Report)等等重要文件。

(另外,美國也以實際行動來強化東亞戰略的鋪陳,其中之一就是在2000年8月,美軍首度在關島的安德森空軍基地部署了64枚戰略巡弋飛彈,這項部署可以使B-52型長程轟炸機在關島加掛巡弋飛彈,並在12小時之內飛抵亞洲的任何地區,3小時之內可以飛抵台灣協防。美國國防部也進一步將3艘核子攻擊潛艇轉駐關島,作為新成立的第十五潛艇中隊的先期部署,在2015年以前,派駐關島的攻擊潛艇將會增為7艘,2025年將會達到11艘。這些都是加強美軍在亞太地區的應變能力以及美軍把亞太地區列為行動重心的明證。

Relationship in East Asia
Mainland China fought two major wars with USA in the past century. Do you seriously think China will ever underestimate the military threat from USA?

One important lesson from the past is that USA only values its one national interests. If other secondary interests conflict with their national interest, those secondary interests can be sacrificed.

To put it directly, if USA really supports Taiwan, it should sign a mutual defence convention with Taiwan, like those with Japan and Australia. However, it refuses to do so, which leaves huge room for its discretion in the event of conflicts in the Taiwan Strait.

Do not think those missiles are only reserved for Mainland China. USA is the most clever strategist in this world. It uses the excuse of China threat and Russia threat to station troops in Korea and Japan and dominate their own military capabilities. Westward, it could threat China, northward, it threats Russia and simultaneously deprives Japan of its chance developing a full-fledged national army. It periodically produces military reports to make Asian countris worried about each other and sell its expensive weapon system. USA is the only winner from this game.

Finally, do not think Mainland China is planning to provoke USA for a major military confrontation. However, it has to prepare itself for the eventuality of a provocation from USA. China is still militarily and economically weak. USA is so occupied with its hegemony in East Asia that it quickly build up the missile arsenals against China. It will never tolerate even the slightest chance of other countries potentially challenging its position. Owing to the size of China, even the most moderate progress will unnerve some hawkish guys on capitol hills. In view of the military moves and so many provoking reports from USA, China has every reason to strengthen its military capabilities to ward off potential bully from the superpower.


To 鐵觀音


中國處處視他國為敵, 卻不思己對鄰國之多行不義; 僅知從數字上計算,
卻未思考過人的基本; 處處叫別人向現實妥協, 卻拿著僅是自利求生的大旗
合理化對鄰國的劣跡! 較諸台灣追求過人的生活, 中國卻是連過
非人的生活都可以找理由叫別人/自己人接受!
不要說格局, 連做人的骨氣都沒有, 還談什麼!

1840年英國人打到門口, 是中國沒有為他的利益著想嗎. 1937年日本侵華是中國傷害到他的利益了嗎? 沙俄侵佔旅順和大連是中國得罪他了嗎?

如果你這種無視歷史的邏輯就是理論基礎的話, 想做大事的話還差的遠!

我要真想用幾句難聽的話刺激你可以說太容易了, 但是沒有太大意思, 就不說了. 本來也不是來比諷刺挖苦的水平的.

我說一句實話, 你應該算是台獨裡的鷹派吧, 你可想象過大陸的鷹派對你們是怎麼看的嗎? 如果鷹派對鷹派是什麼結局你認真想過嗎? 兩岸的老百姓的下場你想過嗎? 台灣好象泛藍的比例也不算小吧.

現在歐美主導的文化和世界中, 根本就沒有什麼道義的精神可言. 8國高峰會議, 能拿出200億美元給俄羅斯, 卻只給了貧困交加的非洲大陸15億. 為什麼, 因為俄羅斯的導彈直接威脅到他們的利益. 這個文化, 決不同情弱者, 決不扶持貧困的國家. 他只相信實力和運用實力的能力. 如果不是美國在越南和朝鮮和共產黨交過手, 吃過苦頭, 恐怕今天的中國就是南斯拉夫和伊拉克.

如果說得到實惠的話, 正是由於大陸和美國的戰略相持, 台灣才得到美國的大力扶持. 而且只要大陸不垮, 台灣能夠繼續受惠. 如果大陸要是垮了, 失去了美國的扶持, 就憑南台灣人現有的素質和韓國, 日本, 大陸南方人在亞洲市場競爭, 根本就不是對手.

國家和民族的發展不是靠嘲笑和貶低對手就能實現的, 必須要對戰略環境和自己的斤兩要有清醒的認識, 不要只看5年, 10年, 要看50年,100年的大趨勢. 我看這裡的很多人對台灣的看法比美國人日本人還要樂觀, 信心滿滿. 這種夜郎自大的心態正是驗証了很多人關於台灣人格局小的看法.

如果真要有什么超人的格局, 也應該是多為大多數人著想,為兩岸人民和平著想的格局, 而不是逞自己或一部分人的一時之快.

下面具体舉一個印度THREAT的例子.


1) the threat from India
I need not to go into details. Just refer you to the no.1 military site in India, where the mainstream thinking is to develop coordinated efforts with Taiwan in containing China.

The following is from a Indian guy in this forum

However, I might ask the question another way: if we wanted to liberate Tibet from communist rule in the near future, what would be the best way of doing it ? Clearly, nuclear weapons parity is essential. I doubt if China would use nuclear weapons against a equally nuclear-armed adversary. Assuming that a conflict over Tibet will remain conventional, what would it take for us to drive China out of Tibet ? What would be expected from the Indian armed forces, especially the IAF ? To a non-expert like myself it appears that given the terrain, the air force would be an especially important part of such a campaign.

The Indian think they can inherit all the colonial possessions from UK and regards Tibet as their sphere of influence or semi-territory owing to religious and historical links. Indian Defence Minister pronounced China as No.1 enemy. You may think China invites this attack from India. However, to defuse this attacK, China has to relinquish control of Tibet, Qinhai and part of Sichuan and many more territories after that to India.

Do you think China can afford to ignore this threat from South Asia?



NO:469_69
Thinker  於 2002/07/19 20:54
Re:論格局


TO: 南嘉生

Although I do not buy your explanation of historical facts, I admit that you distinguish yourself from many others in this forum in terms of your familiarity with Chinese history.

If you give it a second thought, you will find your obeservation about territory rights extremely untenable.

Why are Japan and Russia so assertive in negotiation over two small islans? Why south east Asian countries are vying for those small langoos in South China sea? Land rights is not a philosophical concept. They entilte a country to all mineral resources in surroungding areas and justify a countrys ocean rights. At the end of day, resources like off-shore petroleum and natural gas could inject vital impetus to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 If you do not have rights to these islands, you cannot fish there and have to buy petroleum with hard-earned currency.


NO:469_70
九等生  於 2002/07/20 01:47
Re:論格局

To:Thinker

>>>>Taiwan has remained under the protection of the superpower in the world for too many years. You have never fought a major war since 1949 except for some air skirmish in Fujian and Zhejiang with mainland.

彼此對於需要較勁的戰況都同樣缺乏經驗,中國也沒有大規模橫渡台灣海峽的海空及兩棲登陸的聯戰經驗。在海島攻防戰方面,我們知道攻方比較吃力多多。以現代武器高殺傷力的效果來估算,登陸部隊要有6比1的數量優勢,才有勝算點。軍事專業的問題,隔壁軍事茶館有茶可喝。

>>>>It is very difficult for you guys to understand the strategic challenges facing Mainland China.

不見得。

>>>>I can accept the concept of majority but absolutely not 100%.
>>>>Even yourself cannot deny the existance of people with other motivations.

我是力求持平論述。而我的原文是:「如果不是所有的,也至少是絕大部分堅持台獨的人」都有自己的骨氣和尊嚴。現在進一步回答你,即使有「the existence of people with other motivations」的情形,也絕對不是要「invite back a foreign Emperor」。

講的更明白一點,「堅持台灣獨立的陣營中,所有具有影響力的人」都有自己的骨氣和尊嚴,都沒有「invite back a foreign Emperor」的intention,這樣clear了嗎?

如果Thinker老兄要在英文上弄一點小文章,這種對談方式對我是不公平的。為了讓所有網友都了解彼此的原意,你我以後都以中文來對談,否則這是你我之間最後一次的對談,除了吵架之外。

>>>>If your half-Japanese former president still commands significant influence in Taiwan and your education system continues to impart hatred against mainalnd, I would think your observation is too naive to believe.

李登輝是有某種程度的影響力,但是不見得是你所說的「commands significant influence」。我認為在台灣派的選民這一塊,大約是20%∼30%之間,這種評估不算低估,已經比台聯黨的立委得票率高估了一倍。在國會中的政治板塊上,我認為不超過20席(不到全部225席的10%,實際是13席)。

說到李登輝,其實他的「兩國論」還算是台獨理論中的溫和派,是可以接受「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兩個中國」。台獨理論的正宗是「一台一中」,是因為李登輝的「兩國論」出現,才吸納了蠻多正宗派來妥協。李登輝已經很替中國留情面了,中國人卻最恨他,很奇怪。

另外,在台灣的education system內,從來都沒有impart hatred against mainalnd,何來continues的問題。事實上是,教科書的內容仍然在灌輸中國觀點,這一點我們一直很不滿,希望匡正這種向中國傾斜的教材。所以你的說法若非不了解台灣實況,就是缺乏公平論事的態度。

在此我要重申,如果Thinker老兄下次不以中文溝通,我真的不願繼續下去,因為我希望包括我在內的網友們都能夠精確掌握你的原意,而不產生誤會。

>>>>Relationship in East Asia
>>>>Mainland China fought two major wars with USA in the past century. Do you seriously think China will ever underestimate the military threat from USA?

有讀過貴國的一些東西,也陸續收集當前代表性戰略學者的論文、意見等等。基本上我認同你說的這一點,中國不敢也不會「underestimate the military threat from USA」。

>>>>One important lesson from the past is that USA only values its one national interests. If other secondary interests conflict with their national interest, those secondary interests can be sacrificed.

自己的國家利益至上沒有錯,國際政治的現實主義也不新鮮,這方面的玩家不會「naïve」啦!

>>>>To put it directly, if USA really supports Taiwan, it should sign a mutual defence convention with Taiwan, like those with Japan and Australia. However, it refuses to do so, which leaves huge room for its discretion in the event of conflicts in the Taiwan Strait.

我承認,台美之間沒有「sign a mutual defence convention」,其戰略盟友的強度比不上美日與美澳,我們也知道存在著你所謂的「huge room」,但是基於《台灣關係法》的安全承諾,?媄鉹]有「huge room」讓北京不敢盲動。

我們也知道,這種情況對台灣的安全還不夠好,但這是目前我們所能爭取到的最佳選擇,總比自動向北京繳械投降好。

另外,從地緣政治的角度來看,除非美國勢力要從亞洲撤退,否則台灣是美國幾乎是無法捨棄的盟友,這牽涉到日本的戰略需求,以及美日同盟所涉及的區域安全結構層面。

>>>>Do not think those missiles are only reserved for Mainland China. USA is the most clever strategist in this world. It uses the excuse of China threat and Russia threat to station troops in Korea and Japan and dominate their own military capabilities. Westward, it could threat China, northward, it threats Russia and simultaneously deprives Japan of its chance developing a full-fledged national army. It periodically produces military reports to make Asian countris worried about each other and sell its expensive weapon system. USA is the only winner from this game.

直接的講,日本有政策影響力的戰略專家也不是省油的燈,中國威脅論如果沒有幾分真,美國所 produce 的 military reports 也不會有市場啦!主要是中國的周邊國家實際上感受到「中國威脅」的存在,才會有讓美國得利也無妨的選擇。無奈啦!在內心底處,他們真正怪罪的還是「中國威脅」啦。

>>>>Finally, do not think Mainland China is planning to provoke USA for a major military confrontation. However, it has to prepare itself for the eventuality of a provocation from USA. China is still militarily and economically weak. USA is so occupied with its hegemony in East Asia that it quickly build up the missile arsenals against China. It will never tolerate even the slightest chance of other countries potentially challenging its position.

沒有錯,美中戰略競爭的態勢是無可避免的。以中國的自知之明,也不敢在目前對美採取硬對抗姿態。

>>>>Owing to the size of China, even the most moderate progress will unnerve some hawkish guys on capitol hills.

這一句我「no comment」。這種標準台詞我聽多了,你說了爽就好。

>>>>In view of the military moves and so many provoking reports from USA, China has every reason to strengthen its military capabilities to ward off potential bully from the superpower.

把中國擴張軍備和美國威脅掛勾,效果可能不佳。到目前為止,大家看到中國所發展的軍事肌肉,都只是能夠威脅到中國的周邊國家而已。要說美國因素是中國擴張軍備的催化劑,恐怕市場的認同度不高。但是中國人要製造「美國威脅論」來「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這也未嘗不可,你們就加加油吧!

在這裡順便提一下,在其他亞洲國家的眼中,美國是hegemony沒錯,中國也是追求hegemony的國家。中國雖然自稱是「善霸」,但是這個所謂「善霸」對週邊國家卻有領土野心,為此也動刀動槍實幹過。但是美國的hegemony卻對他國沒有領土野心,這一點就差很多。

給貴國一個良心的建議,宣布放棄對台灣動武,「中國威脅論」自然煙消雲散。看你信或不信!

最後再提醒Thinker老兄一次,為了降低誤解,並讓所有網友都了解彼此的原意,你我以後都以中文來對談,否則這是你我之間最後一次的對談,除了吵架之外。


NO:469_71
Love Taiwan  於 2002/07/20 16:10
Re:論格局

南嘉生,

對於你的指教我原則上都同意,只是有兩處我必須澄清誤會:

一,有關教小孩子的部份,你我管教方式沒什麼不同,但我指的是大學教授利用為人師的身份企圖影響學生的意識型態.這就有問題了.關懷鄉土的教育當然在時間上和重要性上皆絕對優先.但我不懂這和臺灣意識扯上什麼關係.加州人不會談”加州意識”,除非有加州人要獨立於美國之外.因此,臺灣意識是和中國意識在同一個位階互相對抗的.你所舉的例子是愛鄉的教育,是讓孩子對土地產生感情.至於對土地有感情這件事倒底導至一個人認同中國還是臺灣,我認為是個人選擇的問題,沒有絕對的對錯.如果一個人把對腳底下土地的愛投設到國家的主權所代表的土地範圍,可能較認同臺灣意識.反之,如果將對腳底下土地的愛投射到歷史的和文化的中華民族的活動範圍,則會產生中國意識.我認為認何一個人站出來說這兩款之一是錯的,都是沒有必要,也不符合人之常情.你看臺灣的古蹟和歷史,多的是中華文化的於遺緒.對臺灣認何一處土地的撫今追昔雖非必然,也絕非必然不會產生對中華文化的孺慕之情,進而產生中國意識.至於我所說的教授則誤解了教育的真諦,應該是是引導孩子學會做選擇,而不是為了急於宣揚臺灣意識而剝奪了孩子為人生的重大課題做出選擇的機會.順帶更清楚的點明臺灣意識和中國意識之間,其實是兩組生命共同體之間的拉鋸: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相對於中華民國的整體利益熟清熟重的問題.再來也是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之間的拉鋸.你能說其中一項一定是對而另一項一定是錯嗎?

你有一篇大作我非常欣賞,大意是對臺獨人士的針砭,真是真知卓見,尤其是指出臺灣做為一個民族(雖然你沒有用民族這個字眼,但您的論點都再再符合民族建構的特徵)還缺少自己的圖騰,神話,典範人物,傳奇故事等等.一語道破臺灣民族建構的窘境,和安於現狀的膚淺.我更配服的是你有勇氣甘冒大不諱把它說出來,我相信能做到這一點是非常不簡單的,理由很簡單,這個論壇上還看不到有第二個獨派的人做得到.此外我也認同您說”獨立不需要理由”.我也相信您本著同樣的精神也會支持我說”認同中國無需理由”吧?那就請您基於此,一起來保衛中國意識不會被汙名化吧!

二,至於所謂生出許多具有非凡格局的人,當然是以比例為準了.


NO:469_72
一箭  於 2002/07/20 16:36
Re:論格局

格局大小無所謂,關鍵是有人承認,
台灣到現在還不宣布獨立,我們討論格局未免聒噪

NO:469_73
Taipei Student  於 2002/07/20 16:59
Re:論格局

陳水扁在CNN上已經宣示過中華民國台灣是獨立國家,統治範圍包括台澎金馬。

NO:469_74
南嘉生  於 2002/07/20 22:53
Re:論格局

TO Love Taiwan 兄
一、 有關教小孩部分。我先解釋,因為你在文中說教小孩台灣意識,讓我誤以為是教
自己的小孩的台灣意識,所以才有前文對你論點的意見。現在我瞭解了。謝謝你的指正。你
針對我講的對小孩教育的說法,提出你的看法,我覺得蠻中肯。不過我很反射動作的反映出
來,將反對台灣意識和反對鄉土教育聯想在一起,有一部份和台灣的教育有關。你應該很瞭
解國民黨的鄉土教育吧!「愛鄉更愛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你相信國民黨真的很誠心的
支持鄉土教育嗎?並由此衍生出的本土教育概念是正確的嗎?國民黨相當程度在壓制本土教
育,在國民黨的語彙中,本土等同於「台獨」,所以國民黨強調「鄉土」教育,而非本土教
育。在概念上,「鄉土」對應於「城市」,這種相對關係是「進步」對應於「落後」,所以
「鄉土」是落後的、不重要的、可以忽略的。而「城市」是進步的、重要的、不可忽略的。
國民黨所珍惜的「鄉土教育」是他們的傳統教育,就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所要
的傳統文化是中國的,是和中國可以聯繫到的部分。其他的就予以排斥。我想你不會反對我
的講法吧。

二、 我贊成你說:「大學教授利用為人師的身份企圖影響學生的意識型態.這就有問
題了。」那中國通史的課程是否應改予以修改,教科書中有關中國部分的比重過高是否應該
調整?那是更公然利用公器「企圖影響學生的意識型態」。誠如你的意見,「教育的真諦,
應該是是引導孩子學會做選擇」,所以某教授,「急於宣揚臺灣意識而剝奪了孩子為人生的
重大課題做出選擇的機會.」是不對的,所以教科書「急於宣揚中國意識而剝奪了孩子為人
生的重大課題做出選擇的機會.」應該也是不對的,聰明如你,我想你會同意我的說法。

三、 你說:「臺灣的古蹟和歷史,多的是中華文化的於遺緒(於,餘字).對臺灣認
何一處土地的撫今追昔雖非必然,也絕非必然不會產生對中華文化的孺慕之情,進而產生中
國意識.」我不同意。我把日本時代留下的建築物拆的差不多,或是誤導人們對他的認識,
說是中國人的東西,中國文化的產物,當然會使社會大眾認為中國文化的偉大!其實,台北
市忠孝東路的善導寺就是日本式建築物,在台灣許多日本式房子留下來,那是中國式的嗎?
至於日本留在台灣的一大堆廟宇(他們叫神社)也是大量被國民黨拆掉。如果你對台北很
熟,你就會知道,矗立在圓山的圓山大飯店,舊址是圓山神社。現在馬英九要拆的中山橋,
是日本時代留下來的,舊稱明治橋。現在的總統府、監察院、立法院和司法院也是日本時代
留下來的,國民黨兩蔣時期的中央黨部是日本海軍的聚會場所,所以我可不可以說「臺灣的
古蹟和歷史,多的是日本(中華)文化的於遺緒(於,餘字).對臺灣認何一處土地的撫今
追昔雖非必然,也絕非必然不會產生對日本(中華)文化的孺慕之情,進而產生日本(中
國)意識.」?其實更重要的,不在中國或日本,而是,而是在地的人(不管鶴佬、客家、
原住民或新住民)在此生活的人難道都是混蛋,沒有他們自己的感覺和生活意識,沒有自己
的文化?他們的自我意識已經被統治者(日本和中國)給強暴了,實際上,「生活即文
化」!台灣兩千萬人的生活方式就是他們的文化,台灣人的廟宇、台灣人的生活形態就是和
中國其他地方不一樣。

四、 你說:「順帶更清楚的點明臺灣意識和中國意識之間,其實是兩組生命共同體之
間的拉鋸: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相對於中華民國的整體利益熟清熟重的問題.再來也是集體
主義與個人主義之間的拉鋸.你能說其中一項一定是對而另一項一定是錯嗎?」你的對應關
係混亂。如果你將「臺灣意識和中國意識之間」改為「中國意識和台灣意識之間」則全段文
章較為順暢。當然你如果將中華民國後面標上(台灣)則文句更清楚。

五、 你讚譽我那一篇「從獨立運動撤退的獨立運動」寫得很好,謝謝。但是我不贊成
你對獨立運動的批評。台灣民族成立運動之所以「缺少自己的圖騰,神話,典範人物,傳奇
故事等等.」之所以會被我「一語道破臺灣民族建構的窘境,和安於現狀的膚淺.」是因為
這一個運動在台灣成為歷史主流的時間太短,還有很多人尚無法充分瞭解他們正在創造歷
史,建立新的文明典範。所以台灣人還沒有將他們的心運用於此而已。
1. 「缺少自己的圖騰,神話,典範人物,傳奇故事等等.」部分。俄國在拿破崙戰
爭之前,他們的宮廷語言是法語,不是俄語。英國直到薔薇戰爭後,他們的宮廷語言才逐漸
由法語改為英語。英國人還認為自己沒有好的神話,所以才有「魔戒」三部曲產生。相較這
一些國家的久遠歷史發展,台灣今天的成績已經很好了。我的感嘆是因為「恨鐵不成鋼」、
「心急如焚」所致。
2. 我有幸能「一語道破臺灣民族建構的窘境,和安於現狀的膚淺.」,是因為台灣
人的誠懇面,敢面對自己的缺失。「台灣意識聯合論壇」的同志認為和中國派、中國網友對
辯很重要,所以他們的心血用在此,我比較懶,所以我避免和中國網友做長時間、篇幅的對
辯,我得了這個好處,才有這樣的陋文成形。實際上本論壇的網友應該也深知這些缺失的。
3. 台灣民族建構的速度是很快的。因為我們的祖先留給我們很豐富的文化沃土,只
要將「中國」加在台灣的「鬼影」進行除魅工作,台灣民族就會昂然矗立。舉例來說,很多
人都說,我們自古以來是農業民族,以農立國。錯了,台灣自古以來就和海洋有很深的關
係,福建鶴佬民族本身就是航海民族、商業民族,和中國中原的農業民族不一樣。就算台灣
的農業也和中國以營生為主,終年以種稻、種麥為主不一樣,台灣的農業是商業型的農業,
隨市場運作而決定種植項目的農業。這樣的民族本身就不是中國式的民族。

六、 你說要我和你「一起來保衛中國意識不會被汙名化吧」,我很願意,也請你和我
「一起來保衛台灣意識不會被汙名化吧」,我想你也不會拒絕。但決定權可能不再你我,而
在我們各自背後的民族文化。當中國人老是要強迫別人接受統一的論點,老是對別人國家
(不管統、獨,你應該也承認中華民國是個國家)的主權、總統做極為不禮貌的攻擊,我很
難不同意台灣一些網友對中國網友的回擊行為,就像你如果看到日本人宣稱東北應該是他們
的土地,你也會抓狂吧。

七、 解釋前文。我在前一篇回應你文章的末了有一個hint,我的著眼點不在強調日
本,而是在當兩個民族處在對立的位置上時,強者所講的語言,對強者來說是極為自然的,
但對相對弱勢民族就不必然。所以我希望你可以模擬去想,在二次世界大戰前,日本人對中
國人所講的話,所做的事,如果讓中國人感到憤怒,那中國人現在對台灣人所講的話,也會
讓人很生氣。所以現在很多中國網友強調台灣在中國發展海權的重要性,所以為著中國未來
的發展,拿下台灣是必然要做的事。如果這種論點可以被世人接受。那日本人在二次世界大
戰前,對其國民強調滿洲物產、土地對日本民族未來發展的重要性,也沒有錯。中國人若認
為日本人的行徑「王八蛋」,那中國人就必須接受台灣人罵他們「龜兒子」。將心比心,我
想中國人不會忘記這句他們老祖宗的名言吧。
對話至此。完畢


NO:469_75
Love Taiwan  於 2002/07/21 03:47
Re:論格局

南嘉生,

按照你的順序回應:

一,二,完全同意,也謝謝你提出對立面的例子豐富我們的共識.

三,我想你誤會我的意思了.我是在強調”不是沒有可能””撫今追昔”的結果是產生對
中國的認同.你舉這麼多日本的遺蹟當然我知道你的意思,如果有人據此而認同日本,我
絕對保護他的自由.重點是現今臺灣人如果對中國認同是極自然的事.所以我一直主張把
現在的臺灣看成中華民族和臺灣民族兩大民族並存的”多民族國家”,唯有如此,所有人
才都能接受這樣的國家,進而捍衛這個國家.至於將來臺灣民族可否透過說服而”同化”
在臺灣的中華民族,要看臺灣民族構建運動朝向什麼方向發展.你所揭櫫的神化,典範,
圖騰的創造和發掘就是很好而且是刻不容緩的努力方向.抹黑”他者”-中國,中國人,
中華民族,是下策.因為那是靠中國文化來定義自己(為中華文化的反面),這樣的自我
形像是空洞的.何況,很多這裡的論證充份顯露了臺灣民族的排他性.許多人愛用”中國
人,潛臺中國人,臺灣人”來劃分敵我.究其論述,凡以臺灣人之名所陳述的觀點,卻是
臺獨的觀點.按照這樣的邏輯,不贊成臺獨觀點的,難道就不是臺灣人了?不用耽心,這
些人給他們安了一個位置-”潛臺中國人”,他們是臺灣的敵人.你這麼自覺的人,應該
不難看出來這個妙處吧?這整件事情代表一件事,臺灣民族不知不覺中獨佔了”臺灣人”
這個稱號,也不知不覺地把不贊同他的都打成敵人.我為什麼說”不知不覺”?因為連你
都會犯這個毛病.隨便舉個例子,你說:”中國人就必須接受台灣人罵他們「龜兒
子」。”怎麼辦?我從來就沒有念頭罵中國人龜兒子,我到底是不是臺灣人?我相信極有
可能全臺灣有超過半數的人對中國沒有這麼切齒的敵意,那這些人都不是臺灣人了?按照
此處的分法,那這些人都是潛臺中國人了.有這麼多潛臺中國人,何不”必也正名
乎!”,回歸到中華民族實際存在,臺灣民族也存在這樣一個事實上?很有趣而弔詭的
是,在臺獨人士以”臺灣人”之名獨抒己見之下,”臺灣人”三字已失去了國家層次甚至
生命共同体層次的位階,降格而成為”臺獨”和”臺灣民族”這樣一個僅能代表臺灣的局
部的概念.這不是和臺灣的獨立建國理想牴觸嗎?
一個真誠的民族建構者,在歷經艱辛後應具有一種情操,那就是對別的民族的同樣過程
(注意,是過程,而不是內涵),英雄相惜.我看到你對臺灣民族建構的自覺,故相信你
會具備這樣的品質.我這是為第五點留下引子...

四,你的文法指正很貼切,(台灣)二字加的也洽當.問題是我還不知道你同不同意我這
段話.

五,你為你的同志緩頰的苦心顯示出你的厚道,但我不能不指出實際情況並不是如此.我
認為你是鳳毛麟角,而大部份你的同志跟本沒有到達這個高度.唯一的例外是一位叫做”
某人”的人,在我開的”臺獨也可以是這麼談的”欄內和我短暫的交談中也顯示了這種品
質.黨同伐異的通病就不去提了,這裡就中心思想來論.第一,你的同志們甚至還在否認
臺灣民族(建構)的存在,有些還否定中華民族的存在,還有一種是對民族的內涵弄不清
楚,誤以為是”種族”.還有一款是把臺灣民族和中華民足並存的現狀和臺灣民族認同普
及化的未來理想混為一談.從在此充斥的對中國人,中華民族,中國文化的否定,甚至刻
意的”忽略其存在”的論述來看,你的同志們心中跟本沒有民族和民族建構的概念,否則
也不會對中華民族的建構過程視而不見.如果心中有臺灣民族建構這檔子事,不會輕率地
陌視中華民族這個現成的他山之石,而應會向你這樣坦然(你說坦然是臺灣人的特質,我
看是你個人的特質).臺灣民族建構並不是像你講的,”在台灣成為歷史主流的時間太
短,還有很多人尚無法充分瞭解他們正在創造歷史,建立新的文明典範。”第一,歷史主
流言過其實,連你的同志都還拼命在否認呢.第二,現在你的同志在做的事是開民族建構
倒車的事,其中維妙的矛盾已如前述.
至於我前面提的英雄相惜,是我個人的體會.我正是在研讀中共早期發展史中,血淚斑斑
的民族建構歷程,五四以降知識份子為民族自決與重塑中華民族所做的努力,千萬人為”
反帝,反封建的犧牲...等等讓我對臺灣的民族建構運動產生敬意.很可昔,我相信在
此處除了你可能是例外,對別人恐怕是高調了.

六,原則同意,但你說:”當中國人老是要強迫別人接受統一的論點,老是對別人國家”
如果這裡的中國人指的是中華人民共合國國民,”國家”是包含中華民族和台灣民族的國
家,而不是被臺獨綁架的國家空殼子,我可以同意.

七.我對你在此處”不知不覺”(我真的相信你是不知不覺)地把台灣人三字矮化為台獨
或台灣民族,而令其喪失了國家或生命共同體的位階,已提出論述.
我是臺灣人,我對日本人照樣沒好印像.相信你知道我的意思.
---------------------------------------
另外,我認為我們的國家走偏了.如果你不嫌棄,歡迎來指教拙作”臺獨野可以是這麼談
的”,內有詳述.


NO:469_76
creativity  於 2002/07/21 07:16
Re:論格局

To 9 Dun Sun:
You are right!!
> 台灣人不願意違反人性去追求中國「大格局」的相對貧窮,並沒有什麼羞恥的地方。反倒是,誘拐或逼迫別人違反人性去接受中國「大格局」的相對貧窮,這才是他媽的卑鄙、無恥兼下流。不是嗎?

According some CHI NA pepople:
Chi NA has no. population, so they have no.1 格局.
India No. 2 格局
Indonesia. hase very top ten 格局.
Russia has top ten 格局.
Parkistan has top ten 格局

Why the daughter of PONG LI, number 2 person in Chi Na (prime minister of the Chi Na) immigrants to USA. She is wating for the USA citizen now. The biggest dream in her life is to become USA citizen then she is better than any CHi NA people.

Why she wants to give up CHI NA NO.1 格局.?
Why thousands CHI NA girls pround of being prostitutes in USA, instead of live in No.1 格局 country? Why they belive as prostitutes in USA, they are superior to any CHI NA people?

Why the two of the prisidents (HO-4 LO-2 SHU-3 Fu-1 and Si-3 Da-2 Lin-2) of the USSR, the other is son and the other is daughter, immigranted to USA and became to USA citizen.

Why thousands CHI NA girls pround of being prostitutes in Taiwan and Japan, instead of live in No.1 格局 country?



NO:469_77
creativity  於 2002/07/21 07:25
Re:論格局

To 9 Dun Sun:
You are right!!
> 台灣人不願意違反人性去追求中國「大格局」的相對貧窮,並沒有什麼羞恥的地方。反倒是,誘拐或逼迫別人違反人性去接受中國「大格局」的相對貧窮,這才是他媽的卑鄙、無恥兼下流。不是嗎?
According some CHI NA pepople:
Chi NA has no.1 population, so they have no.1 格局.
India No. 2 格局
Indonesia. hase top ten 格局.
Russia has top ten 格局.
Parkistan has top ten 格局

Why the daughter of PONG LI, number 2 person in Chi Na (prime minister of the Chi Na) immigrants to USA. She is wating for the USA citizen now. The biggest dream in her life is to become USA citizen then she will be superior than any CHi NA people.

Why she wants to give up CHI NA NO.1 格局.?
Why thousands CHI NA girls pround of being prostitutes in USA, instead of live in No.1 格局 country? Why they belive as prostitutes in USA, they are superior to any CHI NA people?

Why the two of the prisidents (HO-4 LO-2 SHU-3 Fu-1 and Si-3 Da-2 Lin-2) of the USSR, the first is son and the other is daughter, immigranted to USA and became to USA citizen.

Why thousands CHI NA girls pround of being prostitutes in Taiwan and Japan, instead of live in No.1 格局 country?


NO:469_78
FromTaiwan  於 2002/07/21 07:35
Re:論格局

To Thinker,

Please justify what you said 就憑南台灣人現有的素質和韓國, 日本, 大陸南方人在亞洲市場競爭, 根本就不是對手. You need to back up your assertions with facts (not impressions) or I will conisder you are taking a cheap shot...


NO:469_79
九等生  於 2002/07/24 01:56
Re:論格局

creativity:

感謝你贊同我的「人性說」,也感謝你的補充說明,以 India 是「No. 2」 格局,Indonesia. Russia, Parkistan 都有「top ten」 格局,來凸顯以人口多或土地大就是格局大的荒謬性。

你提到的「the daughter of PONG LI」,應當就是「李鵬的女兒」吧!另外,the two of the prisidents (HO-4 LO-2 SHU-3 Fu-1 and Si-3 Da-2 Lin-2) of the USSR,應該是「赫魯雪夫」和「史達林」吧!你的英文拼音蠻特別的,也蠻好玩的。


NO:469_80
Simon  於 2002/07/24 11:46
Re:論格局

LT 所說的:

>>>>I installed an alarm system for my house, and I own a gun to protect my safety. Do I need to identify an enemy to justify my self-defense investment?

當你要決定如何installed an alarm system and own some guns, 你一定會先 review 你的周遭環境, 治安如何.犯罪率如何.別人是怎麼處理的.....

這個 LT 都沒看到幾百枚飛彈跟不放棄武力併吞台灣的支那.

混蛋透頂的潛伏台灣的第五縱隊.


NO:469_81
南嘉生  於 2002/07/25 15:27
Re:論格局

大格局與小格局
中國人普遍強調大格局,我想這不僅和中國人的土地大、人口多有關,更和他們的集體主義有關。
中國是一個集體主義文化很強的國家。中國人的文化中,很強調去私,所謂「存天理,去人欲」。然而去私很容易從公,用眾人的角度、利益去思考問題。這也很好,因為以眾人的利益為念,會使一個國家運作更好,更得民心。因此一個讀書人就要「以天下興亡為己任」、「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樣就衍成集體主義,一切思維皆強調集體的利益,不需重視個體的利益。因為對讀書人來說,「集體得到好處,個人也會得到好處,個人的好處必須依存在集體的好處才是對的。」凡接觸過中國文化的人,都會瞭解其中強烈的強調集體利益。所以深受中國文化的人都有這樣的反應,這個也就是他們的大格局,中國人的廣土眾民、為歷史做見證、向歷史交代、大格局、集體主義是同一事物的多面向表示。由這一面向延伸,大格局又和統治、當官結合在一起,是必須和治國、平天下,是必須「一行而為天下法」。所以背離這個大潮流,就在眾人的價值觀中被輕視。明朝宋應星不想科考,而著眼於收集各類產業技術,在當時是被輕視的,「是奇器淫巧」,著的「天工開物」,海內無所存,是中國留學生到日本才找到的。所以在這個文化世界中,眾人的想法的一致性極高,對於各類不同的想法的包容性不高。
誰代表中國的集體利益?傳統中國歸之於道統、正統、法統、天下、國家、黎民百姓。。。,現代中國的講法就是中國共產黨、國家、民族、人民大眾。但這些都是抽象名詞,將他具體化就是國家政策,也就是統治者、統治階級的政策,統治者的言論。而這樣的歸屬讓人民在議政時,「慨然以天下為己任」,有著雄渾的氣魄。這叫大格局。

大格局是公,相對的,小格局是私,而人不應有私,所以中國很鄙夷小格局的人,也從道德上、行為上予以直接或間接的批判。因此很少人能在中國文化中看到自居小格局的文章,自居小格局的地位。如果每一個人都是大格局,那又會出現怎樣的狀況?一群人爭想相同的事情,做相同的事情。社會安插的位置夠,沒有問題。如果不夠的話,那就拉群結派,為一個你做也可以,我做也可以的「大事情」,爭的你死我活。如果中央政權分裂,則除非天有二日,否則就只有打。但是天也不可有二日,允許二日,就是格局不夠大,因此推到最後,還是要打。
大格局的人真的可以去私存公嗎?如何去私防弊?中國人對這一方面沒有解答。但是中國人認為已經成為上位者,他的格局就比較大,比較沒有私念,至於自己無法接觸的上位者,其私念當然更少,而統治者是已經證立的大格局人物,當然是沒有私念。所以中國的去私防弊工作只有向下面的人員去查緝,不向同管理階層,而且越往上越不查。對中國人來說,「難道統治者、決策者沒有自己的利益?」 是一個蠢問題。因為中國大格局本身就是統治利益的化身,所以當他們在想到公私之辯時。私永遠錯,而居上位者,居公者、居大者經常可以避免很多道德的責難。所以「成大事者,不拘小節」、「大德不逾矩,小德出入可也。」所以中國歷史戲劇經常傳遞這樣的訊息,只要問題涉及中央與地方問題,則地方一定錯,有巡案大人,則巡案大人一定是君子,所以「彭公案」、「包公案」的巡按是正義的化身。如果涉及到中央政府,則上官為正,下官為偏,涉及到公私,公正私邪,十個國戚九個奸,涉及到內親外戚,內正外邪,涉及到皇位爭奪,皇帝為正,親王為邪,涉及到歷代君王,越古的,越公正,越近的,越有私。將這一套邏輯用於台灣海峽的統與獨問題。中國網友很多是順著統治者的邏輯在想,想像自己是統治者時的反應,因為這樣他比較能佔有居上位者,居公者、居大者的位置,以避免很多道德的責難。而這樣也就是大格局。但他不去想,順著統治者的邏輯在想,統治者也有自己的利益,他此時想像到的方便、利益,極有可能會傷害到他自己的利益。因為他們的價值體系告訴他們不會的,就算會損害,那也是為公去私,是光榮的。如此就不會被自己和別人的道德責難。

人民有權決定自己的命運、未來。我們這樣的思考是很西方式、西歐式的,很個人主義的,也是很「私」的。也是中國人很不能接受的想法。因此很多台灣人和中國人對話,其實是各執一言,沒有對話焦點。因為雙方都聽不懂對方在「公開場合」講什麼。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台灣政府向民間徵收土地時,所產生的許多爭議,最後政府和民間在不斷的討價反價過程中才完成協議,對中國人來說,台灣人太強調私利,而台灣政府太軟弱,是不是和「X金」結合。因為台灣這樣作法不僅耗費時日,而且浪費國家的財政經費。這樣認知差異的問題核心就在:如果這一土地是當事者自己的,要如何解決?台灣的處理方是就是將徵收價格盡量接近市價,使徵收土地對地主的傷害降到最低。中國則訴諸道德講求,迫使土地持有人退讓,而有力者則走後門,使徵收價格調高。中國這樣的處理方是就是弱者犧牲、強者回到赤裸裸的權力運作的競逐過程。通常傳統中國講大格局、強調要大格局者,多是強者,因此他們都回到「赤裸裸的權力運作的競逐過程」。只因為這一過程並沒有公開,所以中國人講的大格局,依舊可以響噹噹的說。若是這人失勢後,要如何處理這一類事情,這人一就有他的社會人脈,血親、姻親、鄉親、學親關係,來保障他的利益。所以形成龐大的利益網絡,至於一般市井小民,則經常在「大格局」的口號和要求下,被犧牲,當然這一群人自己吃悶虧,也不一定自知,就算知道,也不會公開說,因為他可以因此博得好名聲。
在李登輝總統的民主改革過程中,我們由不斷的權力鬥爭、抗爭中,已經逐漸意識、相信國民有權力、我們有能力決定自己和自己國家的未來,我們的利益和國家的利益是一致的。是一種「被統治者有能力影響、決定統治者的選擇」。尤其經歷上一次的總統大選,我們更堅定這種想法。所以政治「民主」已經在我們生活中實踐了。我們從「私」的角度處理事情,經由許多「私」的相互競逐過程,逐漸尋找到公私利益相權的地方。以前面的徵地為例,我們可以讓受益者付費,結果得失之間,相差不多。也可以由政府市價徵收,只要這一個政策全面一致推動,當社會大多數人都經歷這樣的市價徵收的過程,每一個人都因此「迫使政府支出很多錢,讓財政壓力很大,使每一個社會大眾必須繳很多的稅,給私人去享受。」得失之間,恰好相抵,政府沒賠,民眾沒損失,也沒怨言。
我們的作法格局不大,但每一個格局不大的人,都在小格局的過程當中,順乎人性的做他小格局的動作,享受小格局的錙銖必較的快樂,竟然也因此能對國家大格局有重大影響。同時也免除大格局的壓迫,免除大格局的心理壓力,免除大格局的暗虧,免除大格局的虛偽。對於大小格局,太史公曰:「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不知可用在中國人對台灣人格局的羨慕,還是用在台灣人對中國人格局的仰慕。


NO:469_82
小我  於 2002/07/25 17:07
Re:論格局

我不曉得梵諦岡是小還是大,難道現在還是雞犬相聞而老死不相往來嗎?

NO:469_83
小明  於 2002/07/25 17:19
Re:論格局

中國人的大格局是喊爽的喊假的,人家日本無我從公,可以切腹,韓國人可以切手指頭抗議,美國人可以捐家產。台灣人可以自焚爭討言論自由。

中國人只能夠貪污移民,什麼大格局,都是喊爽的。中國人有人為了自己國民民族的自由切腹、砍指、自焚還是捐家產的?


NO:469_84
小明  於 2002/07/25 17:31
Re:論格局

孔子說:邦無道,危言危行;邦有道,危行言遜。意思是說像中國這樣一個無道的國家,老百姓應該謹慎說話小心行事;一旦中國人出國到了文明國家境內就可以大放厥詞批評別人小格局。

連聖人的教誨都是明哲保身不要為逆有權勢的官員,連讀書人當官的都這樣,小老百姓沒有人路見不平拔刀相助,這個國家當然沒有希望。舉凡,任何一個國家的人權都是先賢先烈犧牲爭取來的,都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中國人沒有人敢犧牲沒有人要替自己人爭取自由民主,有權有勢的人通通貪污,移民外國明哲保身,這個國家還有什麼希望?

大格局?中國人行為和規範相悖離,嘴巴說大格局都是掩飾心裡私心的小格局個心虛而已。沒什麼了不起!何況這嘴巴上的大格局,都是天上樓閣的畫餅充飢、一畝產萬斤的話虎爛而已。


NO:469_85
小我  於 2002/07/25 17:33
Re:論格局

生於斯長於斯都不愛了,談什麼格局,談什麼民族大義,騙人的啦!

NO:469_86
台灣路人  於 2002/07/25 17:54
Re:論格局

論格局,從中國人的觀點,
總是常舉中國歷史上的例子,
從春秋戰國、秦皇漢武以下,
一直舉到清朝與西方世界碰頭之前,
講帝王將相在中國中格局如何如何大,
與周圍蠻族打仗格局如何大,
可是,
幾乎不見討論中國與現代化歐美世界的關係,
也許偶而有,大約都是些技術性的發明如何讓西方人為用的角度出發,
而這些技術日後反成為西方人的「拳頭」。
至於中國的思想、制度、藝術、音樂、科學,完全沒法接軌,
頂多在自己的領域玩玩,
甚至連「漢學」都要去西方學
這是為何?
因為在西方文藝復興、啟蒙運動與工業革命之前,
在「現代化」的曙光來臨前,
中國在世上還有機會有影響人類朝進步發展的貢獻,
但是「現代」來臨之後,
中國的「格局」就沒有了,
成為一個十足落伍的國家,
最後僅剩大陸四川人說的
===
這個世界其實就是一個弱肉強食的世界(近代中國的經驗)﹐
什麼“早上起來可以喝到牛奶﹐可以買到報紙看。。”
你沒有錢就不能去喝牛奶買報紙﹐
你能力差就只好早上辛苦地去賣牛奶賣報紙﹗﹗
西方美國人的民主自由一套都具有他們的特點﹐這是屬於他們的格局(自我安慰,中國人不適合,請為為何日本人就適合?)
﹐ 中國自清朝洋務運以來想和他們玩一樣的格局﹐就從來沒有成功過(請探究沒成功的原因,日本韓國與台灣為何成功或部分成功了?)﹗﹗﹗
就連台灣也得看老美的臉色行事(這是國力的問題,中國人總和自由民主混為一談)﹐
你們和他們之間的關係哪有你們天天掛在嘴邊的FREEDOM﹐DEMCRACY﹗﹗就是黑幫老大和馬仔的關係而已﹗﹗﹗(不懂得民主法治是國家內部的制度,保障人民的基本權利,只看到民主作為外交角力的一面)
=======
中國人至今仍是與西方世界脫節的,
(正因為脫節所以才有上述貼文,正因為脫節,所以要趕上)
中國除了武力技術稍稍拉近了些,
藝術音樂在西方世界中有幾個獲獎的,
體育成就提高了些,
但在當代思潮、法治思潮的領域卻是遠遠落後(根本看不見),
論格局,中國只是一個初學步的國家,
講清楚一點,
中國21世紀做的,
是日本在民治維新就做的事(就制度面還遠比不上人家)
中國20世紀初想這樣做,
但到了21世紀初只從中國共產黨手中得到一個叫做「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畸形兒,
(而且還有像LT這樣的人,衷心信服。)
搞到21世紀,認識西方的程度是連民主法治都槁不清楚概念。
中國人要先體驗驚覺到這一層,
才要談「格局」的問題。
當代的「格局」是在世界舞台上進行的,
不了解「主角(歐美)」的身段,只認識主角的拳頭(武力),
演來演去只能演個配角武生,
中國可以出一等一的人才?
理論上如何可以?
在武力的部分也許可以,
但這樣的程度和匈奴王的格局有何差異?
請看近代中國除了科學領域出了幾個人(完全不合與中國在世上的人口比例)
請問出了幾位影響當代思潮的一等一人物?
這幾個人物的「格局」合於中國的大小嗎?
與日本比較(就事論事無關親不親日),
日本在藝術、文學、音樂、醫學、科學、法學甚至探險家等等領域,與中國相較,何者格局較大?
雖然日本是個侵略國,
但別忘了拿中國比較「格局」的標準之一「武功(軍事方面的)」,
不正是日本大於中國。
中國到今天如果只敢比武力,
充其量是現代的蠻族而已吧?
中國人的格局難道只有如此?
中國,要先認識自己不足,
再徹底虛心去認識西方,
之後再來談格局問題。

LT說台灣出不了一等一的人?
就小國言,難度是比較高,
但是卻未必不能,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
我先賣個關子,
請教大家一個問題:
世界級一等一的人要如何出現?
請簡單的想一下這個問題,
如果不能答出具體的答案,
不管說能或不能,
都只是吹牛B,
沒有根據。

南嘉生兄,
論格局如果不能綜觀當代世界,
小弟認為,
論來論去,
不過就是炒中國的歷史,
台灣有無格局?
請放在世界架構下來看,
即使國家承認少一些,
國力弱一點,
但是在現代化與世界主流價值接軌與理解程度而言,
台灣的格局怕是目前最大的。


NO:469_87
黑田官兵衛  於 2002/07/25 18:09
Re:論格局

>>孔子說:邦無道,危言危行;邦有道,危行言遜。意思是說像中國這樣一個無道的國家,老百姓應該謹慎說話小心行事;一旦中國人出國到了文明國家境內就可以大放厥詞批評別人小格局。

不会吧,老兄你太厉害了,竟然自称是孔子,孔子的原话是<<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逊>>!拜托,再去查证一下,再来这里引用人家老先生的话!



NO:469_88
南嘉生  於 2002/07/26 00:51
Re:論格局

台灣路人兄,你好。
關於你對本人文章的評論,做一個回應,至於前文中,有一些你的說法,顯非對我的文章評論,我也就略而不談。
我就開欄目的,行文要旨與個人缺失方面,和你討論。
我在回應文章中有提到,是因為從小被人說台灣如何格局小所引觸的,目的在說明格局的定義和劃分方式、強調大格局不一定是好的,反而尋找適合自己的格局才是對的。而我的行文要旨不僅要糾正中國人強調大格局的缺失,同時也想要對台灣人的信心補強,認為我們國家雖小,但格局大小和國家、人口無關。經由文化方面來強調格局比較有意義。至於我論點的部分缺失,誠如台灣路人兄的指正,確實不能綜觀當代,也沒有放在世界的架構來看。不過我也想和台灣路人兄討論一些觀念。請台灣路人兄不吝指正。謝謝。
首先:
1. 何謂當代,如何定義,起始與終了的時間為何?
2. 當代世界有哪一些是符合中國人所謂的「大格局」。為甚麼要講中國人的大格局?因為我行文的目的在批駁中國人大格局的觀念,如果我提的例子不是中國人所謂大格局的例子,那我的批駁就沒有力量。
3. 我是用很多中國的例子在說明格局的問題,但這是否叫炒中國的歷史,我保留態度。因為我要寫文章給網友看,總必須考量網友對我的文章的接受性。台灣的網友對中國歷史的瞭解應該高於西洋歷史,也應高於西洋現代史、或者說,誠如你所講的,當代世界,我應該用他們瞭解的例子來詮釋我的說法,還是用他們不瞭解的例子來詮釋我的說法呢?我想你如果思考到這一個層次,你應該不會那麼排斥我用中國的例子。更重要一點,用一些連一般中國人都不清楚,都沒說的例子,來說明大格局的好與壞,中國人只要說,我們沒提那個說法,夫子自道也。那我還能講什麼?所以為免歧見發生,舉中國的例子在這一個討論主題下,他的恰宜度可以肯定。
4. 你在文章中,用「但是在現代化與世界主流價值接軌與理解程度而言,
台灣的格局怕是目前最大的。」的論述,絕對會被人挑戰。這樣強烈的論述一定要有強而有說服力的例子支撐,否則你前文再好,也不易被人接受。
5. 中國文化不宜過度否定。中國文化能屹立於東亞數千年,自有其過人之處。即令現在死而復生,也具有相當吸引人的地方,像中國的針灸、水墨卡通,都令西方人為之驚訝的成就。台灣文化宜不擇細流,才能成其大。台灣部分學人就算從事媒介中國文化和西方做深度對談,也應是受人尊重的工作。

NO:469_89
Simon  於 2002/07/26 01:34
Re:論格局

>>> LT說台灣出不了一等一的人?

我說如果林茂生如果沒被國民黨殺害, 他的地位會比胡適強多了.

陳圻如果沒被國民黨殺害, 他可能是亞洲的金融鉅子.

李鎮源是世界蛇毒的一等一泰斗, 外來政權不會教這些, LT 以為國民黨沒餵食的, 就從來沒有.


NO:469_90
阿邦  於 2002/07/26 08:36
Re:論格局

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遜.

這個危字,其實是用反義,就是正的意思.
網友行文,有時只是就印象所及來寫,
我倒很佩服網友能隨手一拈就是嘉句呢!
引文雖然稍有誤,但文義是很明確的.
其實,中國人說話,正面義有反面義,反面義有正面義,
真的很滑頭.

中國人不是最討厭日本人嗎?黑田先生?


NO:469_91
台灣路人  於 2002/07/26 10:00
Re:論格局

南兄,
格局大小,
在普通話中指涉的是人或團體在某一領域中影響力範圍的廣狹與深遠,
同時帶有價值判斷,評價該影響究竟是好或是壞。
就語意來說確實有「格局大」優於「格局小」之含意。
不應先否定「格局」一詞的習慣用法。
台灣也普遍使用普通話,
故首先應正確瞭解並熟悉「格局」一詞的用法。
您謂「格局大」不一定好,「格局小」不一定差,
舉的例子大抵是說一般人以為「格局大」的一樣會導致滅亡所以未必較好。
但是「格局大小」本就沒有排除影含衰亡因素,
格局小的常比格局大的早滅亡,
而且格局大的即使滅亡依然有深遠的影響力,
所以格局大依舊可能被評價為優於格局小。
您的論點立論基礎似乎有點失焦。
您自己也說:格局是指某事物的主體,在有限的時間內,對其發展所設定的努力目標。
那就國家某階段欲達成的目標達成,而且發揮過其影響力時,格局已算完成,
即使事後衰亡,依舊不影響其曾格局大的事實。
不管是中國哪一個階段的所謂「盛世」,
也都符合了格局大的定義,而且有優於那些未完成目標(格局小)的主體。

小弟以為,您「論格局」的重點在格局大小的判斷基準吧?
只是講法出了點問題。
西方工業革命以後,
世界的價值秩序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動,
人類千年的判斷格局大小的標準,
二百多年來有了巨大的改變,

地理大發現時代前,
人類各文明在地理阻隔下,
除了少數例外,
基本上帶自己的領域裡玩玩,
中國在東亞有強大影響,零星的輻射一些技術到歐洲,
可以沾沾自喜「格局大」,
因為世界其他地方的國家「格局」最大也與中國差不太遠,
但西方完成工業革命(工業革命影響不只是技術上的,我想大家都知道)邁向現代化後,
完全不是這麼回事了。
國土與人口不再是影響格局的重點,
制度、技術與人口素質才是重點。
日本明治時代就已警覺,
趕緊追上所以得與西方一爭長短,
但中國搞了一百年,到現在才在與世界接軌,
如何能稱格局大?
所以不是格局大不一定好,
而是中國目前格局根本就不大,
只有論武力時,擺擺大格局的樣子。
其他領域,完全稱不上格局大。
我的重點在澄清中國人所謂的「格局」觀念始終不脫傳統中國本身的脈絡,
是與世界脫節的,
中國人論格局還是從秦皇漢武論,
跟當代的世界脫軌。
您問:
=================
1. 何謂當代,如何定義,起始與終了的時間為何?
ANS:這個用語是不精確,我暫不使用。澄清一下,我主要是想表示工業革命之後,世界逐漸邁入現代化=>後現代....這一連串的發展過程,中國始終是邊緣化的,台灣與中國相較,參與這個過程與西方世界接軌的程度較高。論追上西方文明的「格局」,顯然是大於中國的。
========================
2. 當代世界有哪一些是符合中國人所謂的「大格局」。為甚麼要講中國人的大格局?因為我行文的目的在批駁中國人大格局的觀念,如果我提的例子不是中國人所謂大格局的例子,那我的批駁就沒有力量。
ANS:中國人所謂的「大格局」,是建立在不瞭解西方情形下的論述,連何謂西方民主法治的觀念都如此混淆,如何與世界論格局?這可是二十世紀初中國就在討論的,結果一百年過去了,觀念還是不清,台灣至少已經初步聊解如何運作這樣的體系,繼日本之後,與韓國一同邁向世界主流價值認可的制度經營自己的國家,這在建立現代化政治制度的格局上,台灣優於中國。至於中國人舉的「大格局」例子,就歷史的角度言,過去的時代中格局是不差,可惜過去的時代不再回來,所以用那樣的標準判斷格局的日子也不會再有,你應該請中國人舉十九世紀後中國大格局的例子,否則中國歷史的例子根本沒有意義,即使是清朝的勝世,用中國傳統的方法,也不可能會再現。落入中國歷史的例子中,批駁不可能會有力量。
====================
3. 我是用很多中國的例子在說明格局的問題,但這是否叫炒中國的歷史,我保留態度。因為我要寫文章給網友看,總必須考量網友對我的文章的接受性。台灣的網友對中國歷史的瞭解應該高於西洋歷史,也應高於西洋現代史、或者說,誠如你所講的,當代世界,我應該用他們瞭解的例子來詮釋我的說法,還是用他們不瞭解的例子來詮釋我的說法呢?我想你如果思考到這一個層次,你應該不會那麼排斥我用中國的例子。更重要一點,用一些連一般中國人都不清楚,都沒說的例子,來說明大格局的好與壞,中國人只要說,我們沒提那個說法,夫子自道也。那我還能講什麼?所以為免歧見發生,舉中國的例子在這一個討論主題下,他的恰宜度可以肯定。
ANS:這個問題跟上個問題的核心一樣,你要讓中國人認識世界主流價值,中國網友才會瞭解過去的歷史光榮自己高興高興可以,以舊時代的例子來論現代世界格局沒有意義,因為影響時代秩序的力量改變了。
======
4. 你在文章中,用「但是在現代化與世界主流價值接軌與理解程度而言,
台灣的格局怕是目前最大的。」的論述,絕對會被人挑戰。這樣強烈的論述一定要有強而有說服力的例子支撐,否則你前文再好,也不易被人接受。
ANS:我的重點是在華人國家中論格局大小,而且是在民主政治經濟文化等綜合的角度言,台灣格局相對是大的。當然,新加坡除了民主政治上落後外其他的格局也不小,中國在武力的格局上也還有些份量,但是現在世界的格局不在如舊世界中只有單調的面向。
====
5. 中國文化不宜過度否定。中國文化能屹立於東亞數千年,自有其過人之處。即令現在死而復生,也具有相當吸引人的地方,像中國的針灸、水墨卡通,都令西方人為之驚訝的成就。台灣文化宜不擇細流,才能成其大。台灣部分學人就算從事媒介中國文化和西方做深度對談,也應是受人尊重的工作。
ANS:你可能有些誤會了,我不反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更不反對台灣人推介中國文化與台灣文化。你可以看到,「中國文化」目前輸出的世界的主要推手不是中國本身,而是台灣、香港,「臥虎藏龍」一片為例,台灣導演是核心,香港團隊的助力,中國出的是自然景觀與章子怡加臨時演員。中國?除了電檢制度與文革電影知名外,不靠台灣香港有法子打入一般西方消費市場?沒有辦法,為何不行?因為不聊解西方,不聊解世界主流價值,只好接收英國人的香港,希望併吞台灣,來分享這些地方華人的「世界格局」,所以論格局,是台灣人大?還是中國人大(當然中國會想搬香港傭兵...)?即使上海吧,多少台灣人的「格局」在裡頭?

我提出一個問題,如何會有一等一的人才?
一等一的人才要站在巨人的肩榜上,就像愛因斯坦說的,他站在牛頓的肩榜上,
也就是前人的累積,中國憑著眾多的人口總有沙裡淘金一些拔尖英才充數與累積,
才有今天在「軍事科技與武力」領域內這樣一個局面。
但是請注意,中國政治上前人的累積無法與現代民主法治接軌,
在社會發展上的累積被共黨壟斷,
直到最近才逐漸發展。
這樣的情形,LT可以情緒性的得到「中國才有一等一人才,台灣不會有」,
顯然是完全沒有事實根據的推論。
有中國網友問到台灣的經濟奇蹟,
台灣的經濟奇蹟其實是「法人」的經濟奇蹟,
也就是政治上被國民黨壟斷之時,
台灣人民以「法人(私有企業)」向世界開將疆拓土,
當政府效率不彰時,台灣人以「法人(財團法人)」彌補不足,
當政府顧不到個別產業時,台灣人以產業方面的社團法人精進技術,推廣業務,
當政府施政錯誤時,台灣人以政治性的法人(政黨)推動改革,
這些「法人」之中,累積了大量的技術與經驗資源,
個別的秀異的人才,得以靠這異的累積有機會與世界一長短。
其實現代西方人強大,也是團體與制度的力量。
台灣經由這些年的累積,
一等一的人才在企業、農業、應用科技等等領域中,
或許沒有政治上的人知名度高,格局一點也不小。
中國的法人與社團財團,在共黨的壓力下,僅能被允許朝共黨希望的方向發展,
只能在部分領域蓬勃,一等一的人才?
會有,但是會有多少?
呵呵,大家拭目以待。


NO:469_92
creativity  於 2002/07/27 03:46
Re:論格局

九等生  於 2002/07/24 01:56
Re:論格局

>你提到的「the daughter of PONG LI」,應當就是「李鵬的女兒」吧!另外,the two of the prisidents (HO-4 LO-2 SHU-3 Fu-1 and Si-3 Da-2 Lin-2) of the USSR,應該是「赫魯雪夫」和「史達林」吧!你的英文拼音蠻特別的,也蠻好玩的。

Yes!!! You are very smart and creative, so I believe you are a Taiwanese.

李鵬的女兒 lives in USA and is waiting for American citizenship.
AS 李鵬 considers in the future, he needs to escape form CHI NA, he bought around 3 millions dollars house for his daughter.

The Father of the ROC Dr.Sun-Yeh Shan is American citizen also, he evolutionized to USA citizen in Haiwaii(Honolulu). Even when he became the president of the CHI NA until he died, he was American citizen and it was No.1 accomplishment in his life. Why he gave up CHI NA 格局 and through the evolution became American?


Go to: < TITLE=http://www.license.shorturl.com> TARGET=_blank>http://www.license.shorturl.com>

Type their name, then you can see 李鵬, Chiang-Kai-Shea, and Ching-Ging-Kuo pictures.

A book The fire of the dragon by Kaplan. This book has Chinese version and published by Pioneer Publisher (Chen-2 Way-4) in Taipei.
This book describes how gang leaders Dr.Sun-Yeh Shan, Chian-3-Kai-4-Shea-2 and Chian-3-Ging1-Kuo-2 built and through a gang party called KMT to sell helloine, drug and killed people. For example this book describe how Chian-3-Ging1-Kuo-2 killed Lin-2-Yi-4-Shong-2s(he was a DPP chairman) twin daughters, mother and the other daughter. You will see how GREAT of CHi NA 格局.

I just came to this website for around 2 weeks, and I wont be back in 3 to six monts.



NO:469_93
creativity  於 2002/07/27 04:27
Re:論格局

Type their name, then you can see 李鵬, Chiang-Kai-Shea, and Ching-Ging-Kuo pictures

http://www.license.shorturl.com


NO:469_94
Echo  於 2002/07/27 05:34
Re:論格局

南嘉生:

可否請您養成「多斷行」的習慣?

您的每一篇文章都很值得細讀,但是都沒有分斷清楚,讀起來實在很累很累。

最好是每 20∼30 字就打個[ENTER];段落之間最好多加個空白行。


NO:469_95
南嘉生  於 2002/07/27 15:28
Re:論格局


對於台灣路人兄的回應,我的回答如下:
1. 顛覆大小格局的價值判斷是我這一系列「論格局」文章的核心精神。將他丟棄,本系列文章將大形失色,盼各位能再重讀本人這系列的文章。

2. 「盛世」的概念在本人所舉的例子中,引含已經予以否定。請各位細讀本人的例子,本人對許多中國的例子,所下的評語恰與傳統論點差異甚大。

3. 將格局的定義由領土、人口轉為,「工業革命後,「制度、技術與人口素質才是重點」很好。可以增強我們對格局的瞭解。


4. 你說:「中國人論格局還是從秦皇漢武論,跟當代的世界脫軌。」本系列的文章就在向台灣人說明這個問題。

5. 你在回答我的疑問(一)時,說道:「台灣與中國相較,參與這個過程與西方世界接軌的程度較高。論追上西方文明的「格局」,顯然是大於中國的。」這個說法可以深思,但是如果你事先將這原意說清楚,我們討論問題契合的程度會更高。也因為我們有這樣的想法,我們可以避免陷入中國「大格局」的陷阱,但要說服大眾,我認為宜由中國人的例子去反駁才有力。至於你說:「你應該請中國人舉十九世紀後中國大格局的例子,否則中國歷史的例子根本沒有意義,」這有困難,因為我們沒有明確的對象。我們面對的不是一個有名有姓的中國人,而是一群13億都叫中國人的人。而你說:「可惜過去的時代不再回來,所以用那樣的標準判斷格局的日子也不會再有,」那你先證明,「「可惜過去的時代不再回來,」成立,人家才可能接受你後面的說法,這樣工程太大,不只是一句話、一篇文章,更且是一本書,甚至是一個重大發現。我想「以子之毛,攻子之盾」可能較快、較有效果。我的例子不僅可以查覆,也有數據支持、有學者提出相似的論點,我想這樣對台灣人的啟迪速度較快。至於中國網友對我論點接受程度如何,不是我關心的重點。


6. 你說:「我的重點是在華人國家中論格局大小」,我想你應該在文章中,論述「但是在現代化與世界主流價值接軌與理解程度而言」,後面加一句「在華人國家中的格局大小比較」會清楚會比較好。

7. 你說:「我提出一個問題,如何會有一等一的人才?」這個論題很好,但這文意和我的原意會有出入。因為我的文章有相當程度不鼓勵人們做「一等一的人才」,而是適才適所,所以我提出「最適格局」的概念。我建議你不要在一篇文章中提這樣的問題,而應就這論題寫成一篇文章,讓網友更能瞭解,甚至注意到你傑出的觀察點。甚至我想你另闢一欄,讓更多人能投入討論,這樣會更好。

To Echo兄:
你建議「多斷行」,但我不知道有何意義,因為我都把網路文章,轉拷成Word格式,而我寫文章,也是在Word上寫的,沒有閱讀上的困擾。
其次,「段落之間最好多加個空白行」卻是個很好的建議。謝謝


NO:469_96
Love Taiwan  於 2002/07/28 05:46
Re:論格局

看來格局是沿兩條線索討論下來的:一,格局視資源大小,二,格局視眼界大小.

這裡很有趣的現像就是,我仔細看thinker的文章,明明是就眼界大小談格局,而且談得還相當有深度.這裡幾位常客似乎都視而不見,照樣談中國人的資源格局說.

省省吧!當你們在夸夸而談台灣格局如何之大,又連眼前的巨人都看不見,不覺得有點對不起自己的眼界說嗎?


NO:469_97
台灣路人  於 2002/07/29 16:50
Re:論格局

南兄,你的指教我瞭解。其中針對我語意不清的指正,甚為感謝!

回論壇 以下表格僅供管理人員整理資料輸入之用

資料輸入ID
資料輸入密碼
請依文章內容欄寬度斷行(按Enter鍵)以免破行.THANKS~~
署名: [♂♀]: HTML語法只提供字體變化與URL連結
回應主旨:
回應內容:
× ÷ ¥ £
引述舉例:欲連結本版第123題編號123_5的發言
<a; href=http://taiwantp.net/cgi/roadbbs.pl?board_id=3&type;=show_post&post;=123_5>123;_5</a>

語法按鈕使用後請收尾→→→
使用IE,文章不慎消失時,請立即在打字區內按滑鼠右鍵選[復原]。